- 相关推荐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然笔记》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1
国庆节期间看完的一本书——《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约翰·缪尔,世界环保运动的先驱,国家公园之父,最令我仰慕和喜欢的博物学家之一。在现代社会,优秀的博物学家可能也是极其稀有的了。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是飞速进步了,可是我们确离原生的自然环境越来越远,越远便越不能理解自然,越不理解自然就越畏惧真正的自然,“荒野求生”已经成为很时髦的字眼,这真是令人悲哀的恶性循环。大概谁都知道,只有自然能治愈我们的“心病”,让我们认清自己在物理时空中的定位。
书中,提到了一段这样的历史:缪尔和很多植物学家一起研究美国各地的森林,然后向政府写报告,然而国会议员们并没有理会他们的建议。缪尔便转而直接面向光大民众,通过写作的方式向美国民众展示了美国所拥有的伟大的森林,描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行为,希望民众能通过他的书获得感召,伸出援助之手。
我想,即便是美国,国家公园的产生和存在也不是靠官员们自上而下高瞻远瞩的规划与布局,也没有主动进行先见之明的立法保护,甚至在学者提出建议后也置之不理。
其产生的路径,是通过真心热爱自然的学者著书立说,向民众游说获得大面积支持而迫使政府进行立法。如今的美国通过国家公园的形式为地球保留了大面积的原始原生自然地貌,一要感谢约翰·缪尔这个人,二要感谢善良且关心自然的美国民众。
我想,在历史重大事件的推进上,时常显现的是个人的力量和光辉。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2
爱书人看到好书,总不免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念,想把它推荐给别人,与人分享心里的小雀跃。
前阵子,也记不清哪看到一个文,说人们的阅读趣味发生了一些变化,即越来越多人倾向于阅读关于哲学,心理学,或是历史方面的书籍。这个趋势,不能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用于解释随着阅读量或层次的不断提升而自动内化对知识深度或者说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是很恰当的。当然不是说阅读世界经典名著(文学类)就比较low,只是小说能够给我们带来的视野是稍逊一筹的,如果还是痴迷于情节,那就更局限了。
初读《感觉的自然史》时,颇惊讶于作者的博学多闻,无论天文地理、历史渊源或是文学用典,都能信手拈来,看似毫不费力。更难得的是,作者用来串联这一切的,是无所不包的爱心,让人在喧嚣吵嚷的地球上重新发现美丽神奇的万物,更让人原已漠然灰冷的心海中,重新掀起激动的波涛,并得以重新审视和探索充满奥秘的人体宇宙。
能够以博学而纯真的笔触,去描绘大自然,去了解动物,以及了解人类自身。不能不让人对作者感兴趣,一了解才知道,作者戴安娜-阿克曼热爱科学的同时拥有文学博士学位,并在多所世界知名大学任教,此外她还有各种身份,诗人、飞行员、探险家、自然学者以及潜水专家。这就不难理解其作品的非凡趣味和视野。
感觉,即感官的知觉。包括嗅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以及共感觉,更谨慎地说,只要我们愿意探索,还有更多的官能存在。
嗅觉,是无所不能的魔法师,能带我们跨越千里,回到往昔时光。气味就像威力强大的地雷,隐藏在岁月和经验之下,在我们的记忆中安静地爆炸。只要触及气味的引线,回忆就同时爆发,而复杂是幻影也由深处浮现。或是某湖畔或田野的童年夏日回忆,萦绕着酷暑难耐下的酣畅淋漓和微风吹拂过后的畅快;或是全家团聚时的丰盛晚餐,红烧肉、白切鸡,水煮鱼...热气腾腾,温馨而熟悉;又或是转瞬即逝而难忘的气味。
触觉,厘清眼睛所做的速记并添加资料,告知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中。它们是极端暖热的手,不断地希望冷却,它们不情愿置于任何冷的物体之上,手指伸张,空气从指间向着手指,血液涌上,一如冲上人脑,紧握之时,它们就像疯子的头脑,充满了幻象。
味觉,是亲密的知觉,我们不能远距离品尝食物,而我们品味的方式和唾液的组成方式,可能正像指纹一样各不相同。我们并不是只为了味道或者营养而吃东西,有时我们也为了食物给予的感觉而进食。
听觉,声音使得我们生活中的感官世界浓郁,我们也依赖声音协助我们阐释、沟通和表达我们的周遭世界。虽然英国浪漫诗人济慈曾歌颂:“听得到的旋律是甜美的,但听不到的旋律更甜美”,但是,我们依然宁愿听到世上的歌曲、噪声和话语声,并沉迷于声音的滚滚洪流中。
视觉,人体70%的感官接收器集中在眼部,我们主要透过眼睛观察世界,从而评鉴和了解。我们以为眼睛是明智的观察者,其实它所做的不过是收集光线而已。此外我们的语言充满了视觉意象,每当我们拿两样东西相互比较时,就依赖视觉来捕捉当时的动作和心情,并且顽固地认定眼见为实。当然,现在这个充满相对论、魔术和感觉的骗局时代,我们不能完全相信自己肉眼所见的事物,即视觉谎言。
共感觉,即日常生活总给人的感官提供不断的冲击,而每个人多少能体验到感官知觉的混合。虽然共感觉会使人分心,却也能使人集中精神。对于不想让感官超载是人而言,共感觉是小小的烦恼,但它却颇能激发充满创意的人。
在官能的范畴内,我们可能墨守成规,但也像监狱中的囚犯一般,抓着自身的肋骨摇撼,要求获得释放,以探寻更多可能的存在。
始于神秘,亦将于神秘中结束。不论我们如何探索,解读和熟记生命中的大原则或小细节,仍有浩瀚的未知领域诱惑着我们。因为没有风险之处,感情的领域就平淡无奇,生命中种种层面,山坡,尖峰和迂回的道路...仿佛也都不存在,只剩下长度,而没有了厚度。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3
某一天傍晚,表妹看见了天空变成了火红色,便来问我:“为什么傍晚时,天空会变成红色的呢?”我想起了《十万个为什么之自然之谜》里说的原因,便流利地说:“这是因为红色的射程远呀!”我顿了顿,又说:“其实,大气层里有红、橙、黄、绿……这些许许多多的颜色。而在日出、日落时,太阳接近地平线,日光在大气中要经过一段很长的距离,而且此时天空中尘埃比较多,蓝光就被折射掉了,而红光因为射程远,可以透过灰尘散射在空气中。所以日落时天空就是红色的了。”“哦,我晓得了。”菲菲恍然大悟,“对了,姐姐,你怎么知道的呀?”“我看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我自豪地说,“借你看个几天吧!”“好!”菲菲高兴地说。
我推荐大家也好好地看看,因为这本书里的知识各种各样,值得你去看。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4
其实,笔者真正的在对哲学有概念上正确的认知,已经是很晚的时候了。并且相信我身边的很多同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哲学就和宗教一般“虚无缥缈”和“不知所云”,虽然事实并非如此。在初次意识到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于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时候,我决定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做进一步了解,所以我找到了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攥写的《自然辩证法》,打开这本书后,我阅读了其中的第一篇论文,也是整本《自然辩证法》的导言。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涵盖众多学科,其资料涉及领域浩繁广阔。同时,也令我从新认识了这位对当今世界影响深远的德国大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
总体而言,《自然辩证法》是想要揭示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毕竟,这本书中的资料是建立在百年间无数自然科学家对自然界的观察,探索,研究和实验过后所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之上的。正如恩格斯在书中写到,“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经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这在“导言”里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博学的恩格斯给读者展示了众多学科领域的巨大发现,涉及了天文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一些宗教文化领域;星云假说,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也有被称之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细胞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是在这样繁杂的学科发现成果里,恩格斯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将之整合为一个整体,建立了一套自然哲学理论体系。经过自然辩证法理论中的对立与统一,一般与特殊,联系与发展等关系,指导科学工作者们地横向思考问题,将自然哲学当作从“自然科学”通向“大自然”之间的灯塔航标。
从星云假说到能量守恒,再到生物进化论,恩格斯看到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有力佐证。文中反复提到的太阳系和所谓的“宇宙岛”——也就是今日我们所说的恒星系,其产生与消亡的始终,也让恩格斯更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永恒的运动。
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了解人类与猿的区别,即直立行走、有准确音节的语言、手的特定分化和工具使用与制造等等,阐明了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即道出了生产的终极意义;并且指出了仅有人类能够利用自我的大脑与双手在自然界打下自我的印记。这一切其实都揭露了一个问题,事物的普遍联系,自然科学的发展虽然是在不断的往精细化的方向进发,可是其相互间的固有联系是永远也抹杀不了的。这一辩证的思维正是指导一切自然科学研究的法宝。正如恩格斯在“导言”中说到的,“用思想的彻底性去补救有缺陷的知识”。
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得益于人类所制造的工具在不断地革新改善,而结果就是,人类所获得的知识也是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一个个惊人的发现与理论成果正不断地检验着自然辩证法,证明着后者的科学性。
也许我们现今的普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都远超两个世纪前的科学家们,可是因为我们所欠缺的是拥有站在哲学高度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所以科学发现的灵光总与我们失之交臂。而一些诸如诺贝尔奖得主一样的科学家,他们往往也是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拥有着卓越的思辨本事,以及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来审视整个自然界的普遍联系,能够把握永恒运动的真谛所在。
人类社会因分工得以提高繁荣,自然科学也因不断分支细化的深入研究而高速发展,然而当一切走向瓶颈的时候,我们应当在此时停下埋头摸索的脚步,直起腰杆,抬起头展望一下整个大自然,领略感悟她的伟大与非凡,跳出自我熟悉的小领域,拨云见日,一览众山小!也许就会闪现出柳暗花明的感悟。这就是自然哲学的价值所在,就是哲学的魅力!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5
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篇写洪堡的文章,它诱发了我继续读《自然史》。
布封从一个名字转变为一个印象,源于一篇写狗的文章,出自他的《动物肖像》。
坦率地说,科普文能把人看哭,估计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兽类的完善程度,要看它的情感的完美程度“。我想,兽类在这里可以换做“生命”。
让我们暂且放下“完美“的情感,纵观整部自然史。
这是涉及面极广的历史,囊括着宇宙向我们展示的所有事物。
四足兽、鸟类、鱼类、昆虫、植物、矿物,为好奇的人类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画面。这幅画巨大无比,好像而且确实是丰富至极。
自然人出外探索自然,越是无人越有惊喜,越是需要开发越是充满发现。
当世间万物的一些样品聚在同一个生长环境的时候,当人们第一次向这个装满了各种不同的、新颖的和陌生的事物的“仓库”看上一眼的时候,第一个感觉一定是夹杂着赞叹的惊诧。
也许你会从形状上识别一些,也许有的还知道生物性,人文学者可能会了解它们在历史和文学中的价值。
这些相互关联,将人们的感知从平面变为立体,从眼前伸向从前和以后,那么恭喜你已进入小而幸福的初级阶段。
最初每个人都充满好奇心,又容易对已知的东西心生厌倦。
除非保留着更珍稀的敬畏心,知道“自以为是”的知识需要不断进步更新,每一天才不是重复的片段。
对一切都喜欢同时又罕见的兴趣,并不是靠训导产生的。
根本动力是得到启蒙的智慧。
人类不是自然之主。大自然通过自己的方法在运行一切。
当人们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就会对它的多样性和繁复性感到无比震惊。
自然的杰作数不胜数,但那也只是人们发现的惊讶中的一部分。它的规律以及混乱,常态还有变态,似乎可能存在的都存在,不可能存在的也存在。
除了去追寻,去学习,保持对一切都喜欢同时又罕见的兴趣,还能怎么做呢?
《自然史》一书收录了布封在法兰西学院入院式上的演说,题目《论风格》。
自然科学人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问题,本身就让人好奇。
通过思考赋予想法更多的内涵和力量,然后使用表达实现它们。——这是风格的基础。
当精神创作的成熟点到来,就会迫切地渴望实现创作,并在写作中感受到快乐。
想法轻松地流淌出来,下笔变得自由;快乐促生了热情,这种热情蔓延开来,赋予每一个词句以生命;情感与智慧交融,内容与文采并茂,贯穿思维和行文的始终,风格从此诞生。
从这个意义讲,自然的`发现是源源不断的,思维和灵感是汩汩流动的,风格也从未僵化不前。
逐渐把“写“当做另一番自然。这个发现我极喜欢。
人与自然是发现和创作中永恒的主题。
只要谈论起自然法则,生物体,空间,物质,发展,时间,灵魂,思想,感情,激情,都会变得鲜活无限。
你知道自然史最好的一点是什么?
在不可见的、永恒的力量驱使下,大自然以不变的规则表现着。
人们看着眼前的景象就不免想到往古,又能联系现在通往明天。
当下的我们,亦包括在这广阔的诗篇。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6
一本厚重的大书瘫倒到在我的桌子上,翻开来细细品读,画上一些记号,再回过头看两眼,望着折痕越来越多的大书,有没有让我留下什么然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呢?
自然史是作者布封历经55年的调查总结所获得的成果,里面讲述了大自然的一切,植物,动物,矿物……让人看不过来,而那充满诙谐的语言更是吸引着读者继续读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还记得在动物篇里“狗”的那一段,讲述了关于看家狗和猎犬的习性。家狗活泼可爱好动,讨人喜欢,主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它都一清二楚,同时还能通过气味嗅出敌人的气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陌生人经过时,家狗会朝他吼叫的原因;而猎狗则不一样,它们充满野性,经常表现出战斗欲望,且聪明伶俐,训练有素,能听懂主人的命令他们拥有敏锐的嗅觉,是猎人们的好帮手。同时,家狗和猎犬都有的共同点就是对主人十分忠诚。
说到“狗”,这让我想起了我家的家狗,与书中描写的一样,她有着香槟色的毛发,有着水灵而又浑圆的大眼睛,有着匀称的身姿,一次跳跃,一次翻滚都充满了灵气,且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孩子般得粘人。她时常摆出一副细考的样子,歪着脑袋,禁止不动,这举动真是惹人疼爱。
还记得我曾经听到过一句话:“人类的一生,狗只是一小部分,而在狗的一生中,主人就是他的全部。”
这句话说得没错,家狗的一生默默追随着主人,乖巧聪明,就是受主人欺负也毫不吭声,也是默默的承受,从不会露出厌恶主人的眼神。想到这里,我不禁想到那被主人们遗弃的流浪狗,它们的心里是多么痛苦,多么难过。当看到一只被主人爱抚的狗时,它们的眼神里会不会流露出渴望和羡慕?
为了某个人默默承受,这一种高贵品质,也就只有狗了,多么可爱乖巧的小生物啊。但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里却都有“狗”字,而成语里一些带“狗”字的也都一些贬义词,例如猪狗不如,打鸡骂狗之类的成语,毫不吝啬对狗的贬低。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十分值得我们去思考。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狗是忠诚的,但又为什么会有这些词语或成语呢?真是令人费解。
也许因为家狗只对主人忠诚,对陌生人凶狠,让一些从未养过狗的人家对家狗产生厌恶之感。一些句子中,形容某人吵闹会说成“狗吠”,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其实,狗对主人忠诚的程度远远令我们无法想象,在电影“忠犬八公”里,一只狗的主人因突发心脏病死去,这只狗却从未间断它的习惯——在下午时,到火车站等待主人下班回来,就算主人再也不会回来。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也间接的证明了狗对主人的忠诚。
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想,在我心目中狗是我生活中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无法分开的一部分,因为他们的忠诚深深地打动了我,它们是人类最重要最忠诚最不容易失去的朋友。作文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7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 (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摘自百度百科
我至今没有真正完全理解什么是科学,尽管小时候每当家人问我长大后想当什么的时候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说科学家。而且上了这课我才知道科学是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在
我眼里,科学包括了牛顿力学,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盖斯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化论等等,在我混淆地看来,只要不是迷信透顶的,只要是物理化学生物的,都可以叫科学(或许有误解)。同时我也非常理解“进步是科学的特征”这句话。想那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钻木取火,徒手打猎到现在的机器生产;从以前飞鸽传书,快马加急到现在的电话、e-mail、QQ、飞信联系;从以前的衣不蔽体到现在的五彩缤纷……这一切,都是我们借助科学的进步,科学的产物,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然而应该也有坏处的吧,正如“你如果真的就是不经反思的使用,不经反思的相信科学总会给我们带来进步,并且你还认为这种进步式的生活总是值得欲求的,那就可能会带来极危险的后果”所说的那样。
近代科学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其过程可大致描述为:古希腊(理性)----> 中世纪(基督教)---->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
古希腊人通过理性追求智慧。而其中又以泰勒斯和梭伦为甚。
“他是一位圣贤,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在日月星辰的王国里,他顶天立地、万古流芳。”——泰勒斯墓碑铭。泰勒斯成功预言了公元前585年的日全食而成功制止一场战争。他曾经到埃及旅行,用心爱你公司三角形定理准确地推测出胡夫
金字塔的高度而解决了困扰埃及人一千多年的难题。他通过观察洪水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这被认为是哲学思维的开始。那句有名的“您只顾仰望天空,却不知道脚下有什么”就是泰勒斯的女仆对他说的。他提出的“本原”是宇宙论的核心概念,可以说是第一个哲学概念。
梭伦生于雅典,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他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梭伦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诗人,是古希腊七贤之 一。梭伦在前594年出任雅典城邦的第一任执政官,制定法律,进行改革,废除农民债务,禁止债务奴役 ;废除德拉古制定的残酷法律,只保留关于谋杀的部分;按财产的拥有量将公民分为4个等级,其政治权力按照财产来决定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前三等级公民才享有被选举权;在贵族会议之外设立四百人会议管理国家,议员无财产资格限制;建立公民陪审法庭,有无财产的公民都可参加。 史称“梭伦改革”。他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就,诗作主要是赞颂雅典城邦及法律的。他是古希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
古希腊还有几个有趣的现象,比如抽签决定谁来担任公职,以言辞胜人的辩论传统等。我不敢想象如果抽签抽到一个无能的或者是自私的人来管理那会是什么样子。关于辩论,我倒是有兴趣谈谈。我不喜欢辩论,首先,即使
你言辞再有理,你把别人辩驳得面红耳赤,但是,即使他表面上被你辨服了,其实他心里也不会服气的,只是给你自己增加一点可怜的自信亦或自尊而已。其次,几个人一堆人在一起吵吵吵,辨得昏天黑地面红耳赤形象也不好,多说不如多做。当然,古希腊提倡的这种直接民主制度, 是与其狭小的城邦密切相关的, 人口有限, 地域狭小. 在观念上他们也不认为一个城邦是越大越好的, 而是认为存在着一个最佳规模, 或存在着一个上限。
雅典被称为“希腊的希腊”,最能体现古希腊的气质。雅典的经济是依赖于橄榄种植和海上贸易的,雅典人种植橄榄树,把橄榄油装入陶罐,运往西徐亚换取谷物。航海和贸易的需求促进了阿提卡制陶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贸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开始开采阿提卡的银矿,从事开采的是由海外输入的奴隶(奴隶也是最古老的商品之一)。雅典的命脉在于确保海上交通线和保障海上贸易的秩序,这些要求雅典必须发展海上霸权。梭伦改革根据收入将公民重新划分等级;克里斯提尼改革提出“陶片放逐法”;伯里克利时期改革给担任公职者发放薪金,推行大众教育,看戏剧也给补助。
策力尔说:直到古代终结,哲学都没有离开苏格拉底指引的道路。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长得奇丑无比,采用问答方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段,使对方具体、普遍、深入地得到正确认识。苏格拉底认为,哲学不能单独地研究自然,还要研究正义、明智适宜、勇敢、虔诚等德性的定义,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等问题。有趣的是苏格拉底的妻子心胸狭隘、冥顽不化、叨叨不休。但是苏却能在唠叨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对于他的死,我感觉可惜又可笑。本可以逃难却甘愿赴死,或许真如所说的生命是一种病态,需要用死亡来医治。苏格拉底就是用自己的死亡完成了他的哲学。
苏格拉底还有很多学生,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亚西比德、色诺芬、柏拉图。其中柏拉图是苏最重要的学生。怀特海说过,全部西方哲学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做注脚。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除了哲学,学园的科目还包括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学园立即成为了希腊的学术研究中心。柏拉图柏拉图中年写作了《理想国》,勾勒了一个所谓真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国家方案。他认为人除了有理性、意志和欲望,相对应的有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美德。“理想国”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乌托邦。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自己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洞穴之喻”。“洞穴比喻”是讲假想一群人被关在山洞里, 他们只许面对山洞尽头的墙壁, 不许回头, 不许往两边看, 在他们身后的高处有火堆. 这里火堆对应的是“太阳比喻”中的太阳, 借助火光他们可看到投射到墙壁上的影子,他们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 并以最能看清影子的人为最高明的,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8
读《自然笔记》是一次关于对自然的热爱,关于对生命的敬畏的神奇之旅。在这里,作者用与众不同的文字和图画生动而又有趣地为我们讲述了大自然的故事。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许多我们想不到也不知道的知识。但是,只要你去挖掘,大自然就会把这些宝藏无私地奉献给我们。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名叫“家有阿虫”。讲的就是三只菜青虫的故事。想想我们天天吃着打了好多杀虫剂的菜,是不是很少见到这种虫子啊。作者对这三只菜青虫的成长历程记录的十分详细,图文并茂。这三只阿虫在成长中死去了两只,因为它们被真菌寄生了。剩下的最后那只艰难而又成功地完成了蜕变的过程,终于化为了一只菜粉蝶。如果没有耐心而认真地观察怎么可能这样完整地给我们讲完这个故事。
只有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才会有这样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和真实的图画。但是,大自然现在正不断地被我们人类破坏着。在这本书的最后,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现状是多么的危险。我们曾经富饶的自然,正在经受着苦难。试想如果我们再不加节制地开发下去,再过几年,大自然的平衡是不是就会被彻底地破坏!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它能教给我们很多知识,让我们享受到更多的欢乐和美好。可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多的保护与照顾!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善待自然,热爱生命。
慰问辽阔的草原,
去祝福美丽的海洋,
去抚摸高大的山脉。
去体会野草吹又生的力量!
去感受波澜壮阔的大海!
去摸索神秘而奇妙的山脊!
这就是生活!去体味生活
不要让它变得枯燥无味!
要让自己的生命里充满快乐!
可以去聆听,摸索,传播!
改变自己的世界,让它变得与众不同!
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9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中,经过对其认真仔细的阅读,不免让我有种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的感觉。虽然我的理解仅限于一些很浅层的认识,但已足以让我学到很多以前不曾涉及的方面。在导言部分,恩格斯经过分阶段的方法,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一样,因为它唯一地到达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从中我一知半解的了解到了许多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与哲学中的作用。经过这次阅读导言,使我深刻的体会到我的阅读与理解都这么吃力,那么恩格斯的研究工作将是多么的艰难,但他仍旧孜孜不倦的为人类事业奋斗终生。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忙,他的精神将带领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对于自然的研究,从哲学思想的渊源上说,它是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发展。恩格斯的观点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这些年轻人学习的。他在这本导言里,很好的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恩格斯认为,事情不在于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在于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当前我们要推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就必须将科学技术置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我们在学习中也要有这种孜孜不倦,循环加以运用的学习态度。
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科学,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恩格斯经过很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这正顺应了我们人类的生活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经过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恩格斯总结出了自然界是运动的、变化的、能量不灭等科学的观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经过对自然科学的历史考察,阐述了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恩格斯还以很多的科学史实为依据,说明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由此恩格斯带领我们回顾人类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让我们认识到现代自然研究同以前任何辉煌的研究不一样,它唯一到达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能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给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帮忙和促进我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进而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文中提到:“一切产生出来的东西,都必须要灭亡”。而此刻面临的生态危机恰恰加速了这个发展过程。我们人类对自然无限的索取,征服,人类妄自尊大,最终却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种种事实说明,人类应当改变以自我为中心,要从战胜大自然,转变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一场绿色革命。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将其看作是人类存在的根基,看作人类自我的身体一样去爱护。为了我们的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来指导实践,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造福人类,造福子孙。
正如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所揭示的,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资料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经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总之,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辩证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自然辩证法能够使我们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整体素质,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我们创新意识的树立和本事的培养,并指导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另外,我们要发展经济推动社会提高,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须以科学的辩证法来指导。学习辩证法,也是我们探索自然界奥秘,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所以我们应当博览群书,不断充实自我的头脑,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同样要意识到自然辩证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所供给的科学的方法训练、本事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因为所有的学科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学习中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能够汲取的营养。关键是我们要从这些专门知识中提取出对我们认识自然,
进行科学研究有益的观点。没有学术上的纵贯和横通,没有广泛的积累,人就不能充分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从而使我明白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促进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就必须要正确、科学、全面的去学习认识大自然。
经过学习自然辨证法这门课程,更是让我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考和发现精神竖然起敬,他们为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我们远远所不及,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有理由继续沿着这条路勇敢的走下去,虽然我们是工科的学生,可是万物都是相通的,在教师的讲解下,我也彻底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其实一个人不可能孤立的学习,我们需要广泛的涉及与学习,文科专业中同样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并灵活加以运用的地方,仅有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我们才有可能在自我的学术生涯中越走越远,在自我的人生道路中越走越宽。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10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我从八岁开始读《十万个为什么》,从中增长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它是我的良师益友。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动物、植物、天文、地理……是一本让我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还能提高我的学习兴趣,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有问有答会让我感到自然界的千变万化,让人废寝忘食,爱不释手。
你知道如何用脚步计算时间吗?古时候一个很有智慧的人用影子长短来计算时间,并用脚步测量一下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弄清楚这会儿是白天的什么时刻,影子在早晨很长,中午变短,到了傍晚又长了起来。我们二祖先充满了智慧。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11
翻开普里什文的散文《大自然的日历》,一幅幅俄罗斯大自然风情画,如一缕新鲜的清风扑面而来:“夜在一轮皎洁的月下逝去了,黎明时分,降下了初霜。万物白茫茫的,但是水尘没有上冻。朝阳冉冉升起,树木和草便缀满了露珠。苍郁的森林中的云杉中树枝看上去便似一片亮晶晶的花纹。倘若我们整个地球上的金刚石都去做了这般装点,也是不够的。”在这一小段优美的文字中,充满着朴素、准确、诗意的描写,正如高尔基赞赏普里什文说:他“有一枝生花妙笔,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使一切几乎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
“夜在一轮皎洁的月下逝去了”这个句子中,十分清楚地传达出了沉睡原大地之上庄严的夜的流逝。“苍郁的森林中的云杉树枝看上去便似一片亮晶晶的花纹”,只有在原始大森林中生活过长时间、且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的文学家,才会写得出这样的句子。最后用金刚石来形容装饰在云杉树枝上莹碧的霜晶,更是绝了,很容易使人想像出朝阳照耀下的霜晶闪闪烁烁,像钻石一样璀璨的景色来。
我以前读过普里什文的小说《贝林捷雅的水泉》,熟悉他关于描写自然景色和俄罗斯人民劳动的场景以及青少年的心理。普里什文不愧是农艺师出身,长期生活在湖光山色、花草茂盛的林区,熟悉林区的一草一木,对各种植物有着洞察秋毫的观察能力,对生活在俄罗斯奥尔格洛夫洲东部以及叶列茨周围的大自然有着无比的热爱。他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了这一片生他养他的黑土地之中。因而在他的《大自然的日历》中,他用一种亲切、朴素,如数家珍似的笔调来赞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春夏秋冬的各种景象,同时也详尽地记录了生活在这里的纯朴、善良的俄罗斯人民的喜怒哀乐。每一个篇什犹如康斯泰勃尔的油画般的浓墨重彩、又纤毫毕现、凝重而轻灵,是他散文的妙处。普里什文的书,按他本人的话来说:是“经常有着发现的无穷的快乐”、“这是真正的魔法”。
普里什文的散文的难以言传而又十分明显的魅力秘诀何在呢?我想,他的魅力和魔法,正在于他有一双慧眼。正是他的这双慧眼,善于在每一个隐微中洞悉有趣的东西,善于在周围现象令人生厌的外表下,窥见其中深刻的内涵。在他的笔下,一切都闪着诗性的光芒,犹如芳草擎着露珠,晶莹生辉。最不起眼的一片小山杨树叶,也有着它自己独特的生命和生活。
离莫斯科不远,有一条杜布纳河。数千年来,人们在它的两岸繁衍生息,可以说是一条莫斯科人民熟悉得淡忘了它的母亲河流。它静静地流淌在莫斯科郊外长满啤酒花的丛林之间,流淌在青翠的小丘和田野之间,默默无闻。多少年来,没有人把它写进文学作品。而普里什文在一个清秋的傍晚,沿着杜布纳河岸走来了。他将这条小河写进了他的《大自然的日历》里,这条河便在烟雾空濛、斜晖脉脉中闪出了光彩,成了地理上的一个发现,成了一件新事物,成了俄罗斯土地上最有意思的河流之一。它有着自己的特殊的生活和植物,有着它独具的沿岸居民的风习,有它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大自然的日历》中,使人强烈地感觉到的,是作者对生命充满了无比的热爱。普里什文在春天这一章节中,写冰雪在春阳下消融成为第一滴水,黑油油的土地在厚厚的雪衣下裸露出来的景色。写大雷鸟、仙鹅、红隼在晚霞中飞翔着欢乐地鸣叫。写老狗鱼的憨厚可爱,写青蛙的苏醒……笔触细腻,行文干净利落,将动植物的生态写活了,它们也像人一样有着春天的喜悦。他将大自然所有的生物都人化了,在他的笔下的大自然,是人性化的生命。他爱它们,不去无故伤害它们,视它们为知己,与它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字里行间无一不倾注了他对它们的无比深情。这种纯良的人类天性,也就是普里什文散文的永久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诗意的优美的真正原因。
普里什文之所以富有魔力,是因为他掌握了广博的知识,他在民族学、物候学、植物学、动物学、农艺学、气象学、历史学、民俗学、鸟类学、地理学、方志学以及其他学科方面,都有着广博精深的涉猎。他并没有泥古不化,没有把这些知识,作为死的负担或经常“掉书袋”,而是将这些丰富的各类科学有机地融进了他的创作之中。这些知识在他的脑中,凭着他的经验和观察力,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盎然的科学现象,信手拈来,使他的散文充满了睿智和生气。
《大自然的日历》中的语言,有充分的根据可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普里什文的语言如花似锦,光彩夺目。时而有如风吹动着芳草,簌簌作声;时而有如清泉铺石潺潺流淌,时而有如百鸟啾啾争鸣,时而如薄冰悄悄地脆响,时而有如蓝色的小夜曲萦绕在我们的脑际。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12
《习惯成自然》等一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13
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了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科学知识。如“为什么要多吃鱼?”,原因是鱼的蛋白质量高,质量好,容易被人体吸收,而且脂肪含量也不高,对于是高儿童的智力十分有益。“为什么人会出汗?”因为出汗可以帮助身体降温。“为什么螃蟹内的蛋白质发生特殊的化学反应,形成不能溶解的硬块,造成危险?”、“为什么大象长着一个长鼻子?”、“为什么"银河"不是河?”……这本书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为我解答了一个个疑惑。
《十万个为什么》使我认识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它让我明白科学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每当我翻开这本书,一个个趣味盎然的知识故事让我沉醉不已,一个个深奥的科学之谜让我大开眼界,我喜欢《十万个为什么》。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14
牛顿迈出了第一步,布封迈出了第二步。
——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年-1796年)
-01-
不知道多少80后的朋友,在童年时期说过这么一句话:“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作为一个孩子,并一定知道科学是什么,等长大之后,大概知道了,但梦也醒了。
3月14日,霍金先生去世,全世界用各种各种方式进行悼念,爱因斯坦的生日是3月14日,有人说,他是给爱因斯坦过生日去了。也有人说,霍金先生本就不属于地球,他只是回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地方。
于是,大家纷纷又拿起了《时间简史》,重读这本只有一个公式的经典,用这种方式缅怀霍金先生。
写作和读书真是件神奇的事情,让人可以跨越时空和地理界限同他人交流,霍金先生通过写作,将他那遨游在宇宙太空的思想,普及给了全世界,哪怕他已经离开。
-02-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其实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是真的在看世界,有的人是在看朋友圈。
现在大家都崇尚旅行,找机会多看看这个世界,这样是美好的,但毕竟有太多地方到不了,肉眼也看不到。
20xx年,脑中带着一幅幅美丽的图景,我满怀期望的踏上了西藏的土地,的确,西藏太美,然而由于高原反应,身体的沉重负担,让我无法尽情的欣赏美景,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世界上有太多地方达到不了。
所以,我们要读书,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是幸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多了解这个世界。
读书可以跨越地理,穿越古今,让思想不受任何羁绊的遨游驰骋。
-03-
在简书给了我签约标签之后,很多朋友给予我更多的关注和肯定,但是我心里清楚,签约前后,我的写作水平并没有质的提升,我依然写不出华丽的辞藻,也写不出撼人心扉的篇章。
唯一的改变,是让我在写文章时不敢过于随性,怕被人说:“签约作者写的也就这样嘛。”虽然我真的写的也不好。
书太多,而人的时间有限,所以应该读经典。但太多的经典都是大部头,阅读起来耗时费力,无数的人望而却步,进而失去了很多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
我想做一件事情,通过解读经典,斗胆把自己当做一个导游,带着我的读者,用最短最高效的时间去多看看这个世界。
我不是科学家,生产不了知识,但此时此刻,我想做知识的搬运工。
-04-
《自然史》是个大部头,共计42万字,是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博物学家布封,一生历尽55年创作,全书包含了地球史、动物史、植物史、矿物史和人类史几个部分,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和科学的描述和解释。
这本书也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中关于动物形态的描述极具艺术性,书中含有丰富的素材,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依据,优美动人的文笔也将公众的兴趣引向了生物学领域。
布封,1707年出生于法国,由于父亲是法院的推事,以继承关系获得封地,成为一个贵族,从小受教会学校的教育,但他爱好自然科学,在他整个求学生涯中,他还学习过数学、法律和医学。
他一声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26岁就进入了法兰西科学院,曾被任命为“法王御花园与御书房总管”,46岁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并后续两度支持学院事务。
晚年的他获得了极大的荣誉,各国的国王和学者都希望一睹他的风采,也常常受到法国国王的接见,成为了凡尔赛宫的常客。
布封宣传唯物宇宙观,又重文艺思想,受牛顿和莱布尼茨影响极大,但也由于他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世界的起源,曾经被巴黎神学院斥责“离经叛道”,险遭宗教制裁。
他的著作有大量的关于进化论问题的论述,这些问题在他之前没有任何人提到过,他也是生物地理学的创始人,对后续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05-
未来一个多月,我将用28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对《自然史》进行解读,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我会将每篇文章的阅读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挑取书中最精彩的核心部分,并对关键内容做好总结后进行呈现,读者读完这本书42万字的大部头,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
这个系列不仅会介绍大家熟悉家禽、野兽、飞禽,也会介绍各种常见与不常见的植物,也会带大家探索自然界各种神奇的矿物质,最后深入了解人类史及地球史。
我很希望,也很荣幸能陪伴大家一起领略这部伟大的《自然史》,也请大家关注这个系列。
end.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15
学了《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确实应该敬畏自然,要想人类生活的更美好,就得合理的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人类做的只些都是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想到爱护自然,让人类和自然能够和谐的发展。
人类不应该与大自然对立,不要想着去征服自然,自然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要征服自然是自不量力的狂想,破坏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那些沙尘暴,雾霾……恐怕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啊!让我们都来爱护自然吧!让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敬畏自然!
人类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人类理应敬畏大自然。要想让自然为人类造福,人类就必须爱护好大自然,这样人类才能求得最大的发展,人与大自然和谐的发展。但要想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人类就要正视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合理的改造和利用大自然,使大自然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生活的更加美好,那就要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敬畏生命就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生命体;敬畏自然,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宇宙,敬畏宇宙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经典读书笔记12-09
《芳华》读书笔记01-05
《散步》的读书笔记01-01
中学读书笔记01-01
亡羊补牢读书笔记12-22
《雷雨》读书笔记12-17
祝福读书笔记12-14
家长读书笔记12-13
简短读书笔记12-12
最新读书笔记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