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1-22 09:45:27
  • 相关推荐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1

  “一个人只要充满自信地朝着他梦想指引的方向前进,努力去过他心中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他就会获得在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他会把某些事情置诸脑后,越过一道看不见的界限;在他周围与内心深处会确立一些新的、人人懂得的更加自由的.法规来;要不然,旧的法规加以扩充,并从更加自由的意义上获得有利于他的新诠释,而他就可以获得高一等生灵的资格生活。他的生活越是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显得越简单,孤独将不成其为孤独,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懦弱也将不成其为懦弱。如果你造了空中楼阁,你是不会徒劳的;楼阁本该造在空中。现在已是给它们打下基础的时候了。”

  这是一本一百七十年前的书,我从大学的时候就一直想看,讲真,虽然我没能从头到尾的平静下来,但我相信曾经认识的人说过的一句话:一本书里面哪怕只有一句话让你有收获,那也就够了。

  这本书里很多描写都很美很美,也有很多很枯燥,希望当我老了,可以住在一个像瓦尔登湖那样还没被破坏的大自然里,想念大自然。

  亲爱的自己,不要去追求物质上的什么东西,好好探索你的精神世界吧,,愿你更加宁静,更有智慧,更加笃定从容。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2

  我从《瓦尔登湖》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从大自然中回归自己最初的本性。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我觉得安静更想一种禅,生活禅。虽然孤独但是充实,生活不是单调,也不是无聊,因为在安静中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一种能让自己安定的感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总是在午夜那种安静的气氛中表现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静中我才能找到自我。

  一切总是缓慢的流走,不带有一点声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带来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这种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还是走到了复读的门口,高考的失利象一个巨大的石头压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点睡觉,成绩无情的下滑,终于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一。老师的劝退命令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我似乎无路可退,象一个垂死的人在悬崖边做苦苦挣扎。记得那天,在绝望中我安静的坐在书桌前,突然很喜欢这种安静的感觉,什么都可以不想,但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生活。终于我明白了,从此没有悲伤,只有安静,在安静中,我走到了大学门口。

  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求的,重要的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去做的话,你就好好的去做,做了就不要后悔,后悔了那你做的就没有了意义。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安静的感觉,明白自己需要的,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务,走向自我。

  其实什么是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在安静中走向自我。

  最后还是让我们在仔细的聆听那发自梭罗心中的呐喊吧:

  “我引以为容的是,有一来客用黄色胡桃叶当作名片,并在上面写下了几首斯宾塞的诗,我把它当做我的陋室铭:

  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

  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

  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3

  《瓦尔登湖》最深得我心的时候是那段最孤独的时光,距离现在已半年的光景,而现在我比过去更享受独处的时光,甚至吝啬于告诉别人这样的独处有多么美妙,好像怕被人知道了,会被剥夺了一样。但我自认为我的这种爱好是最低层次的,我只是大略体会到了这种快感,尚不足以达到哲学命题,而促使我去探索这样的一个鲜有人问津的话题的正是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关于孤寂的论述:我热爱孤单,我从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伙伴。

  大体上来说,混迹于人群之间,总比在室内独处来得寂寞。思考着或者工作着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标准,并不是一个人和其同类之间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奋的学生,哪怕伸出剑桥学院人满为患的教室中,也必定如沙漠里的托钵僧般孤寂。

  梭罗在瓦尔登生活的第一年,在大半年的时间里,他甚至什么都不做,坐在阳光下,坐在湖边,树木中,从正午坐到黄昏,他把这样坐着但思考着的状态当做是全情投入地观察自己,观察自然的良机。他乐此不疲,从未感到是在浪费光阴。他在这段时间实现了灵与肉的分离,有一个灵魂的“我”在肉体的“我”之上观察,这样真切而赤果裸的`观察让他成功地对一切行为和后果都淡然处之。梭罗独居湖畔,过着近乎隐士的生活,他排斥社交,他认为社交过于廉价,我们不得不遵守某套规则,美其名曰礼仪和礼貌,以便能够忍受如此频繁的会面,而不致相互争吵。

  我们生活的太拥挤,因袭彼此的生活方式,相互磕磕绊绊,因此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尊重,对所有重要而热忱的交往来说,次数再少肯定也是足够的。据此我便无知地以为他是消极避世的,和中国古代大多数隐士一样,因功名不得而愤世嫉俗,逃遁山林。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4

  瓦尔登湖是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一个小湖泊,因为梭罗的存在而充满着神秘色彩,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了两年又两个月,对它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甚至有时他会怀疑丛林中的一草一木就是他多年的挚友,他俨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它们的呼吸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树干上留下清密的年轮,在人的心上建立起自由的国度。

  《节俭》这一章讲的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生活的开始,梭罗用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必定都是物质财富上最为困乏而精神财富上最为富有的人。他反对奢侈的生活,强调除了所谓的生活必需品,一切的物质都会成为精神的累赘,因而必定阻碍人类的崇高向上。他仔细地用分厘计算自己的生活成本,无所欲求地将生活最大的简单化却同时又将精神最大的富足化,他完全依靠自己的双手在原始的荒野上洒下汗水,收获自由。在瓦尔登湖,他是一个隐客,在他想去的时候便去了,两年后,他又成为了一个文明生活中的过客,在他想回来的时候便又回来了。在梭罗身上,我看到了自由的羽翼,而不仅仅是为了体验一种逃避现实的原始的生活方式,他按照智慧的指示,任时光在思绪中自由游走,无限地扩展着生命的长度,这是一个非凡的隐士,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却又永远都不能真正成为他。他生活得像一棵树,你可以看他、拥抱他、爱他,而他却只会不断地迸发自己的枝条,永远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向上性,当你第二次在他的面前经过,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平静,不会因为风的到来而向你努力招手,唯一的改变就是多了许多碧绿苍黝的叶子。他最亲密的朋友是山林里的山川草木,树林间的鸟语花香,我们不难发现,他与世界唯一联系着的是扎进涂层深处的根须和承受阳光雨露的枝叶,他会在自然的风中狂舞却只能在人类的世界里沉思,他是自然的一部分。

  书中作者提到一位青年希望今后可以和梭罗一样生活,可梭罗并不愿意世界上有人遵循和他同样的生活方式,他希望世界上有尽量不同的人,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谨慎地找到并追寻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一定能够在计算好的期间抵达我们的港口,但我们会保持正确的航线。“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仅仅会避免他人对自己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内心有坚定的方向,不为世俗所拖累。他认为成为一个独行的人可以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而避免在另一个同伴身上浪费时间。

  人们认为梭罗的行为是自私的,他没有为城市里贫困的人家做过一次慈善,而梭罗解释道:”没有任何气味比走了味的行善更难闻的`了。“他的善行,是在一个生命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施以援手,善行的方式完全是在很多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你可以为路边一株奄奄一息的小草送上甘冽的清泉,可以为牧羊人守候一天的羊群,没有必要为了表现慈善而一定要为城里的某个贫困家庭进行资助。世界上有很多慈善的本质并非发自人内心的同情,而是一种为了博取关注的必要的虚荣,梭罗希望每个人可以救起溺水的人后,系上鞋带走开继续自己的生活,而不必向世界宣扬自己的善行。正如他所言”不要做济世的助理,而要努力成为世界上一个杰出的人。“人生在世,不必为了救济他人而活,而真正的为自己而活。若果你手头富足,就可以成为一颗慷慨的枣树;如果你手头没有能够施舍的,就像柏树一样做个自由的人吧!慈善家总是用一种悲伤的称之为”同情“的气氛将人类社会包围起来,可我们真正需要的确实对抗生活的勇气,而不是绝望。若果善举不是建立在希望之上,不是建立在一种持久地对社会的贡献之上,那么慈善就只会催生更多的懒惰和迂腐,贫困的”虚荣“如野草般滋生,长满了社会底层的原野,人性的堕落与感觉的麻木,只能被消极虚伪的慈善所填满。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5

  不要认为《瓦尔登湖》引了若干孔夫子的话,就认为梭罗是在为别人的思想写作,安宁笔记——给《瓦尔登湖》。他不是在借鉴中国人的山水观念——也不是在模攀他们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他让这些因素都为他一个人服务。事实上,从西方对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来看,思想家们都是非常独立的——他们从先哲的著述中汲取对自己观点有所佐助的内容,如伏尔泰选取“仁爱”,作为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性指导;又如英国人派使节访问中国之前,他们一度非常崇拜儒学,因为这给予了统治阶层一套非常完整且适合他们社会发展阶段的体系模型——梭罗也不例外,东方为他的宁静生活带来了精神上印证。

  不若更公平地讲,除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的繁杂礼制(以为我们大部分人所更正为“礼节”)之外,西方人引用中国先哲的言语频率还是相当高的:和西方的思辨与对微观世界的思考不同,东方讲求务实的哲学家们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而对于梭罗的Walden,它们不过是修饰屋檐的雕花而已——虽然曾经师从大名鼎鼎的Emerson,作者本身却一点都没有他身上的那种大宏观的思想气质:梭罗的优点在于细腻,机敏而不多疑,热爱生活,并且热爱属于自己的思想(这也正是一个独具者所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同时,他的文笔独到优美(这点毋庸置疑),也是使得这部书成功的一个原因。

  下面从文中摘录的语段,就是我认为梭罗写得异常精彩的部分。

  No.1

  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你从绝望的城市走到绝望的村庄,以水貂和麝鼠的勇敢来安慰自己。在人类的所谓游戏与消遣底下,甚至都隐藏着一种凝固的、不知又不觉的绝望。两者中都没有娱乐可言,因为工作之后才能娱乐。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

  ——简朴生活

  在这样一段似乎有几分断章取义的文字里,我读到另一种人生的表述:人类千百年来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风云不惊,却有沉重的暗流涌动。绝望是每个人天生所具备的气质,一切有关于命运的抵抗不过都是在拒绝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然而,在它面前我们却都显得如此渺小。对命运的服从于对命运的反抗之间,选择本已经让人感受到极致的矛盾与痛苦——而绝大多数人的服从的绝望,则更多地体现于根本不能实现的勇气的渴求。人类缺乏本身安宁的态度。在绝望的挣扎中,我们愈败愈勇,却越陷越深。

  事实上我们少掉的,恰恰是真正带给生活希望的安宁。我们与自己渐行渐远,抛弃自己从前的生活方式,并想以变化来引领一种新的生活:但是真正的平静也许正是这种看似绝望的外表所具备的,晨起晚归的耕作,把梦想和星辰与风雨交织在一起。智慧并不强调避世,却是追求一种看似粗劣,实则高逸的自然主义的生存。

  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正是这个样子。抑或,那也并不是瓦尔登湖周围所有的栖居者所具备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种豆,梭罗也种豆,可是陶潜之所以得到“草盛豆苗稀”的`成果,而远远不及后者的丰厚所得,原因就出在种豆的心境。我相信,前者的心虽然孤高,却不能够真正洒脱于尘世,不能够与村野之间人类最为纯洁的生活相融合;而梭罗却将智慧带到这种生活里,而历史也证明他的劳作并不是为了逃离尘嚣,而是一种对贴近大地的渴望。

  No.2

  然而,据我们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许只有瓦尔登坚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了它的纯洁。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虽然伐木的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取过它一次冰,它本身却没有变化,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我反倒变了。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但然扑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混过一样,——啊,这是瓦尔登,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个森林,另一座林子已经跳跃了起来,在湖边依旧奢丽地生长;同样的思潮,跟那时候一样,又涌上来了;还是同样水露露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是我的喜悦。这湖当然是一个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无一丝一毫的虚伪!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中学生作文《安宁笔记——给《瓦尔登湖》》。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湖泊

  对这样的生活,我做不到不心存艳羡,但是却也叹服作者这种深沉的、对于家乡的湖泊的爱。他的文字里充满了美的叙述,仿佛有一支妙笔为伴——而这支妙笔,如果我们非要破译它的身份的话,那么,这就是梭罗对家乡的一种情怀。一个人即便有再强的语言功底,如果描写自己心中所漠然的景物,也断是写不出任何美好的文章的。

  梭罗是一个可以挖掘出许多东方性格因素的人。首先,他便是一个有三分归隐情节的人。他生活于瓦尔登湖的那段时间,正是许多青年奋发于事业追求,而最不愿意回到村野之地的年华:在这一方面,他具有东方人格外提早的成熟,而从本质上讲,就是拥有异常宁静的心态,超乎年龄的生活智慧。另一方面,他又拥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觉醒意识:也就是说,他连最高级的“东方式”矛盾都具备。他支持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并且在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这倒让我联想到了闻一多先生,虽然两者又是世纪之隔,但我们所看到的精神内涵式类似的。梭罗绝不是一个避世的、或者说是真正厌倦生活的人,恰恰相反,他的性格如此鲜活,和他家乡美丽的瓦尔登湖完美地契合。

  既然前面提到了东方性格,我们便能够容易地联想到中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情怀:寄情山水不如说是寄情于自己的性格,这一点,饱读东方经典的梭罗不会不明白。抑或,两句话就能概括他对这座湖泊的深情之本:一句是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另一句则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不过青莲居士所寄乃是高山罢了。Nostalgia & narcissism,终究是连在一起的。

  No.3

  如果一个人听从了他的天性的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建议——那建议当然是正确的——那他也不会知道这建议将要把他引导到什么极端去,甚至也会引导到疯狂中去;可是当他变得更坚决更有信心时,前面就是他的一条正路。一个健康的人内心最微弱的肯定的反对,都能战胜人间的种种雄辩和习俗。人们却很少听从自己的天性,偏偏在它带他走入歧途时,却又听从起来。结果不免是肉体的衰退,然而也许没有人会引以为憾。因为这些生活是遵循了更高的规律的。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香草一样芳香,而且更有弹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整个自然界都庆贺你,你暂时也有理由祝福你自己。最大的益处和价值往往都受不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最高的现实。也许那些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没有在人与人之间交流。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收获,也仿佛朝霞暮霭那样地不可捉摸,不可言传。我得到的只是一点儿尘埃,我抓住的只是一段彩虹而已。

  ——更高的法则

  人以什么心态活着,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怎么活着。一个忧郁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他所追求的快乐,相反,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忧郁而自闭,以适应他永远抬不起头的心态。同样道理,一个自以为自己可以由禀赋所鞭策的人最终会为禀赋所驱使——错并不在人的天性本身,也许却只是在驾驭中一个小小的方向性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关联是低级的,却也是最容易创造的。人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而营造一种心绪,事实上是没什么难度的——但若想用心灵去破解一种心绪,则要遵从一个完全不同于此的法则。

  如果说人生的变迁相当于一个运动,变化才是主要成因的话,那么在高一个层次的思想中,我们应该回归一个更为平静的层面,那就是“守恒”:好像每一天太阳都会升起,每一次太阳升起都会使大地遍洒欢乐与希望那样,人生在这个层面上时是薄的,却也是真实而伟大的。我们的获得看似是微小而不值得一提的,但是这种平淡而不张扬(中国人谓之“中庸”)的生活正是以这种方式使得人们获得明慧的思想,并将这个世界改造得更美好的。

  N0.4

  像湖水一样,瓦尔登的冰,近看是绿的,可是从远处望去,它蓝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辨别出来了,那是河上的白冰,或是四分之一英里外的湖上的只是微绿的冰,而这是瓦尔登的冰。有时候,从挖冰人的雪车上,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引起所有过路人的兴趣。我注意到瓦尔登的一个部分,它的水是绿的,一俟冻结之后,从同一观察点望去,它成了蓝色。所以在湖边的许多低洼地,有时候,在冬天,充满了像它一样的绿色的水,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发现它们已冻成了蓝色的冰。也许水和冰的蓝色是由它们所包含的光和空气造成的,最透明的,也就是最蓝的。冰乃是沉思的一个最有趣的题目。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一般人说这正如情感和理智之间的不同。

  ——冬之湖

  我关注的是最后两句话。这两句话使我感受到自然教诲的伟大——虽然这也不是梭罗的首创,它们对我却有一种超乎文本本身的启示。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6

  “一个人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能带来心灵的纯洁和净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丰富人的内心。”“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读罢美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梭罗伟大的著作《瓦尔登湖》,作者这两句精辟的言辞一直在我脑海中停留。

  1845年春天,心傲孤远、风华正茂的梭罗,借来一柄斧头独自一人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深处,几乎不借助任何现代文明的帮助,完全依靠着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换生活了2年9个月。他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在这期间,他如饥似渴的阅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努力的写作,终于完成了《瓦尔登湖》。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响。阅读《瓦尔登湖》,我们时刻感受到作者对湖光山色景物的细致描写;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和小动物的怜爱。由于他对东方哲学思想的深刻研究,作品中还不时闪烁着东方哲学的智慧,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德不孤,必有邻”等。

  当然,他给予我们最大的震撼是书中对生命、对理想、对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启发我们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义。“当你最富有之时,却是你最贫穷之日。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也能找到错误。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欢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拥有喜悦、开心、荣幸的时光。黄昏的霞光照耀在济贫院的窗台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窗户一样耀眼夺目。”

  这样的语句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让你对财富观有更深的理解。曾经有一个私企的老板问我,“曾经我以为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能够幸福了,可如今我已经拥有很大一笔财富,可为什么我一点都没感觉出来幸福呢?”其实,金钱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为幸福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满足感,金钱虽然能满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撑我们幸福的原因。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一项研究发现,快乐不是银行中的巨额存款、高速跑车和品牌服装,而是家庭、朋友和大自然的美丽。当被问及最重要的快乐是什么时,20xx名受访者中有22%的人选择了欢笑,紧随其后的是与知心朋友共进美食(占总人数的21%),拥抱以19%的比例名列第三。其他名列前10位的快乐还有:太阳照在脸上的'感觉、读一本好书、沿海难漫步和盖干净的床单入睡,以及看日落、翻阅老照片追忆往昔和闻到刚修剪过的青草的气息。

  是的,温暖的阳光与自由的时间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共有的、平等的,也许是最大的财富。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述的那样:“门前那早春的积雪同在消融。我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译者徐迟先生这样评价《瓦尔登湖》。朋友,如果你还在为找不到生活的真谛还在追求幸福,不妨在夜深人静时捧着它,像梭罗那样寻找简单的快乐,你的人生会因为简单而快乐!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7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8

  绝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仅仅由于无知和失误,在生活中疲于应付各种自找的烦恼和多余的劳役,乃至没有余力去采摘那些美好的人生果实。实际上,人每天奔波劳碌,根本没有闲暇享受真正完整的生活。

  人性最美好的品质就像水果表皮的白霜,只有通过最谨慎的处理才能得到保留。然而我们无论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不曾如此温柔。

  我自己的目光已经被阅历磨的很尖锐。

  你们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为的只是能够存下些许防病的钱财。

  大多数人生活在无言的绝望中。所谓的委曲求全是积重难返的绝望。

  智慧的特征之一,就是不去做绝望的事。

  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真正的生活方式?

  没有哪种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无论它是多么的古老,值得我们盲目地去跟从。今天每个人宣称或者默认为万世不移的真理,到明天也许就被证明是谬误。

  最明智的人不曾从生活只能够学到任何有绝对价值的知识。实际上,老年人并没有非常重要的忠告可以给年轻人,他们自身的经验很局限,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可悲的失败,而且都是各种个人原因造成,这他们肯定也知道。

  人的能力从未得到测量,我们也不能依照任何先例来判断他能做些什么,因为他做过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

  如果说我有什么懊悔的话,那就是懊悔我自己太过循规蹈矩。从前我真是鬼迷心窍了,怎么会表现得那么安分守己呢?

  你能从圆心画出多少半径,生活就有多少种方式。所有的改变都是奇迹,但这种奇迹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孔子说过:要知道我们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那才是真正的知识。既然已经有人把一切未知事物排除在他的认知之外,那么人们不敢去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看看商人的旧帐本,看看人们在商店里最常购买的是什么,他都储备了什么商品。时代的进步几乎没有影响到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人的生活必需品细究起来的话,可以具体分为如下几种:食物、住所、衣物和燃料。

  人的身体就像火炉,而食物就是燃料,保持在肺里的.内在燃料。生病或者死亡是因为这种燃料发生的太快,或者缺乏燃料,或者通风口出了问题,最终导致火焰熄灭。

  我要站在永恒的过去和永恒的未来交会点,也就是纯粹的此刻,我想要活在当下。

  在日出时起床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向来致力于培养各种严格的经商习惯,它们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的衣服每天都变得更加贴合我们的身体,渐渐烙上了穿衣者的性格。

  生命的关键时刻,都是由内在的努力和生长引起的。

  商品就是你用来换他的那部分生命。

  拥有了房子之后,农夫也许不是变的更富裕了,而是变得更贫穷了,实际上是房子拥有了他。

  谈论重大话题,我们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速度!

  人为了和牛交换劳动,光是收割牧草,就得花上六个星期,而且这种活可不是儿戏。

  穷人往往不是特别饥寒交迫,他只是浑身肮脏、衣衫褴褛和举止粗鲁。这跟他的品味有关,倒不仅仅是因为他穷。如果你给他钱,他也许会用来买更多的破烂衣服。

  我想要的是一个人的鲜花和果实,我希望他身上有某种芬芳来熏陶我,在我们的交往中能够感受到他的成熟。

  我们应该散发出去的,不是绝望,而是勇气,不是病态,而是健全。

  我们自己首先要像大自然那样简单而美好。

  每棵树都有其相应而固定的开花结果的季节,期间它枝密叶茂、繁华满树,而后则枯萎凋零;柏树和这两种状态无缘,他总是苍苍郁郁,而这正是自由者或者说不受宗教羁绊者的特性——别让你的心牵挂那些短暂易变的东西!

  好累,期间智慧需要慢品和应用!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9

  这本书,我从20xx年看到了20xx年,期间几度中断,但又无法放弃。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让我看得昏昏欲睡,却又爱不释手的书。昏昏欲睡,是因为自己这学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和梭罗先生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节奏相比,确实快得多,也杂乱得多,每当有空闲翻书,已经是工作之后比较疲累之时,看着他用那么多文字描写并无太多情节的大自然场景,免不了犯困;爱不释手,是因为梭罗先生所追求的那种本真的生活态度,又是自己一直比较认同并且向往的。后半部分,我是听着龚一先生的古琴曲读完的,静下心来读,效率更高,也明显更加享受。

  在远离尘世的大自然中,在康科德,在瓦尔登湖畔,在森林里,梭罗先生自己盖了一所房子,他自给自足,过着极简的生活,吃着极简的食物;虽然也会感到孤独,但他享受着劳动和收获的喜悦以及阅读带给他的无穷乐趣;他在黎明之前出门,他在夜晚的森林里靠腿而不是眼睛辨别方向;他倾听来自森林里的每一种声音;他长时间静静地观察湖水颜色变化和水温的起伏;他和禽兽为邻;他花很长的时间自制炉灶生火取暖,研究湖面结成的第一块冰;他从大自然中悟出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梭罗先生说,常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了。这么说来,我是算不上大自然的一部分的。作为从小在小城市长大的人,作为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某零后”,我冬天烤着暖气、夏天吹着空调,懒得做饭就叫外卖,无聊的时候只会上网,我喝着经过几十道过滤工序的纯净水,享受着从超市买来的蜂蜜,品味着带着精致包装的零食……我从不考虑这些和大自然有什么关系。我害怕毛毛虫,讨厌牛粪的味道,我不知道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我没有见过小麦是如何变成面粉的,我没有砍过柴,没有挖过土豆,没有翻过蚯蚓,没有放过羊,没有喂过猪,我见到蜜蜂就躲得远远的,见到老鼠一定会尖叫,我是看了《爸爸去哪儿》才知道火龙果原来是那样长的……我必然离不开大自然,却也好像并没有和大自然有多亲近;我生在地球上,却好像并没有在地球上独自生存的能力。  

每当想到这些,我就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中好像有很大一个缺口。我们听了太多课,学了太多书本上的知识,而并没有从真正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一个孩子要是自己开挖出铁矿石来,自己熔炼它们,把他所需要知道的都从书本上找出来,然后他做成了一把他自己的折刀——另一个孩子则一方面在冶金学院里听讲冶炼的技术课,一方面收到他父亲给他的一把洛杰斯牌子的折刀,——试想过一个月之后,哪一个孩子进步得更快?又是哪一个孩子会给折刀割破了手的呢?”

  西北大学李浩老师在讲到他对大学教育的思考时提到过“不作不食”这个观点。他说“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80后、90后的学生视‘张口吃饭,伸手穿衣’为天经地义,不会明白不作不食这样浅显的道理,故对不劳而获的批评也没有反思。从通过体力上的劳作以养活生命、强身健体、躬行实践,到通过脑力上的劳作以开发心智、锤炼思维、缜密思想。劳动的好处不言而喻,劳动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这些本该是幼儿园就要知道的常识,现在则要以棒喝的方式向大学生补课。”

  面对新闻报道不太接地气儿的现象,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也曾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强调“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

  陈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美食、名誉、利益、地位、金钱……我们的生活似乎太复杂了,梭罗说“甚至连吃饭也一般只不过是吃一顿饭的比喻”。的确,是不是我们现在复杂的生活也已经是生活本来面目的一种比喻了?我们如此卖力,如此拼搏,如此奋斗,似乎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追求,但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是不是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路上有点走偏了?夜晚“在森林中你只要闭上眼睛,转一次身,你就迷路了”,同样,在人生的路上前行,也要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认清方向,不要迷路。

  梭罗先生告诉我们,要回归生活本真,不要形式主义——这大概就是我放不下这本书的最大原因吧。作者:郭雨欣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10

  曾国藩曾经说过:“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一样“过瘾”。这是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总是显得天真和幼稚,但或许正是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才能让精神的羽翼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中,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一本书总能给你带来想要的心灵归属感。而我就选择的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1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刺激着人们对财富疯狂的追逐,工厂的浓烟取代了袅袅炊烟,高楼的耸立取代了郁郁的森林,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婉转的鸟鸣,身在当时的美国,大多数的人们的精神空间受到侵袭,紧接着就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沦陷,但是面对这些,梭罗依然选择“拒降”。他要彻底的摆脱无数的羁绊,他想要过他想象中的幸福的`生活。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把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上的森林里,开垦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这里没有工业社会的喧闹,没有现代社会的浮华,他与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的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

  梭罗用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了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境,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热情的诗句歌颂“瓦尔登湖”他心中的“女神”,他的“情人他这样说道:“这不是一场梦,却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与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飘过的风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她最深邃的僻隐处也高高的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沉浸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11

  1845年3月底,我借来一把斧子,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想在最近的地方给自己造一座房子。

  由于我干活不急不忙,只是尽力去做,因此,4月中旬,我的屋架已经做好,可以竖起来了。到五月初,在朋友的帮助下,我把屋框立了起来。7月4日,木板刚铺好,屋顶刚架上,我就搬了进去。秋天锄好地,趁着不必生火取暖,我把烟囱造好了,在此期间,我总是一大早到户外的地上烧菜做饭。就这样,在入冬之前,我给自己造了一座密不透风,钉上木板,涂上灰泥的房子,屋子长15英尺,宽10英尺,立柱高8英尺,屋里有一个阁楼,一间盥洗室,每一侧有一扇大窗户,两个活板天窗,一端有一大门,门对面有一座砖头砌的壁炉。造房子的活全是我一个人干的,加上零星材料,我花了28.125美元。

  房子造好之前,我就想通过实惠的手段赚取10或者12美元,以满足我额外的支出,我在房屋附近两英亩半的松软沙土种了点东西,主要是蚕豆,也少量种了些土豆、玉米、豌豆和萝卜,整个占地11英亩,大多种松树和山核桃,上一季节,每一英亩卖到8美元零8分。第一年,我没什么经验,第二年,我在村子里做木工活和测量,用手艺赚了13.34美元。而平常,我主要食物是用玉米粉和盐做的面包,后来,我改良了配方,用黑麦拌玉米,效果很好。而我的家具计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写字台、三把椅子、一面直径三英尺的镜子、一把火钳和柴架、一只水壶、一只长柄平底锅、一个煎锅、一把长柄勺、一只脸盆、两副刀叉、三只盘子、一只杯子、一把调羹、一个油罐、一个糖罐、还有一盏涂漆的灯。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我自己做的,其余没花多少钱。

  就这样过了5年,我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并发现,一年只要工作六星期,我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在自由而宁静的读书。

  同样在这段时间里,我曾经好好办过学校,但却发现我的支出抵消了所得。我做过生意,但是我发现,要想让生意走上正轨,得要10年时间。然后,我又开始捡些黑果,运到城里卖出去。可惜收效甚微。另外,我喜欢自由,同时不喜欢改变生活质地,就我而言,我发现,做短工最无拘无束,尤其是他一年只需工作三四十天就可养活自己,短工日落而息,然后就可以自由追求自己喜欢的的事情,不受劳动羁绊。

  1845年7月4日,房子还没建好,我曾经在森林里住过一段时间,我到森林里去住,是因为我希望生活过的谨慎一点,只面对基本的生活事实,看看我是否能学会生活教给我的一切,免得临死前发现自己没活过。我并不想过不是生活的生活,要知生活那么可爱,我也不想与世隔绝,除非有此必要,我要深入生活,吸出生活的全部精髓,要坚强的生活,像斯巴达人一样,剔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将其化为乌有。然后再小心加以修理,将生活逼到每一个角落,将它的条件压到最低限度,如果证明生活是卑微的,那么就要将生活中的一切卑微之处弄清楚,然后公之于众。如果生活是高尚的,那么就通过体验了解它,好在下次郊游时将它真实记载下来。

  对我而言,读书之余,我更喜欢闲暇带给我的感觉,我喜欢生活中有一片广阔的空间,夏日的清晨,我会像往常洗个澡,然后坐在阳光充裕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此万籁俱寂,唯余我独自一人,而群山环碧之间,则全是我出神遐思的影子。

  通常,我们想好好过日子,运用我们学到的最新最好的方式来管理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一定不会为无聊所固。如果你紧紧跟着你的创造力,它就会每时每刻给你一个崭新的景象。家务活就是这样一项消遣,如果我的地板脏了,我就早早起床,把家具全部搬到屋外的草坪上,然后将地板洒上水,再撒上从湖里捞出的白沙,用扫帚把它刮干净,刷白,这其中的`认真勾勒每一个细节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瓦尔登湖景色卑微,虽然优美,却谈不上宏伟,很少来此或不在湖边居住的人感受不到它的魅力,然而湖的深度与湖的清澈绝对是非同凡响的,值得大书特书,这是一个清澈的绿湖,长半英里,周长一又四分之三英里,占地61英亩半,这是一个四季不断的源泉,周围长满了松树和橡树,除了白云和蒸发,看不出来龙去脉,而它的颜色,用春来湖水绿如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一段时间里,我和一只野鼠分享过住处和奶酪,见过一只长翅膀的猫,一群野鸭在湖中表演,更有甚者,我在一个草垛上还见识过红蚁群和黑蚁群的的一场大战,从日出一直打到日落,场面惨烈,不亚于世纪之战。

  而在瓦尔登湖旁,我做过的最大的一次冒险,大概就是肩扛一只布袋,手提一根开刺果的棍棒,徜徉在林肯乡无边无际的栗树林中,有时,我会采集一些野苹果煮一煮,有时,我会储存一些栗子,当然,我也会偷吃红松鼠和鸟吃一半的果子,因为它们挑中的刺果果实自然不错,挖鱼饵时,我甚至也有挖到过一串野豆。

  时间就这样一周一周过去,森林中的每棵树的性格也渐渐展露出来,对着湖水这面明镜,这些树林个个顾影自怜,每天早晨,这个画廊的经理都要将旧画从墙上取下,换上新画,新画的色彩自然更加灿烂,更加璀璨夺目。

  1845年,瓦尔登湖第一次全面冻结时间是12月22日深夜。那之后,鼹鼠跑到我的地窖里筑巢,啃掉了我三分之一的土豆,甚至它们还用一些兽毛和棕色包装纸做了一张舒舒服服的小床。

  我平安的经受了酣畅淋漓的暴风雨,并在火炉旁度过了一些欢快的冬夜,外面大雪纷飞的许多星期里,我出去散步时,一个人都没有遇到,仿佛那些驶向远方的森林旁的火车带着喧嚣的世界早已离我而去。

  我在湖滨的最后一个冬天之前,抱着浓厚的兴趣,我曾经对瓦尔登湖底做过一个探测。我把舟划到湖面上,用一根钓鳕鱼线,在一头绑上一磅半重的石头,扔进水里,测量出它的最大深度为107英尺。而如果从垂直剖面看,瓦尔登湖就像是一只浅盘子,湖水平衡了一切高低不平的湖底,于是,我按照10杆比1英寸的比例绘制了一张湖泊的图样,并将水深一一标了出来,一共100多处,我这才注意到,标明最深湖水的数字显然在地图的中央,于是,我用一把直尺量了一下地图上的长度和宽度,令我吃惊的是,最长和最宽的交汇之处,正好是此湖最深的地方。为了验证这一点准确性,我又勘测了附近的白湖,结论依然如此,这令我对大自然的神秘有了更深的认识。

  1847年9月6日,我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在离开时,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无论你的生活多么的卑微,你都要勇敢的面对,坚强的生活,不要回避它,也不要谩骂它,它毕竟还没有你坏。最富的人往往也是最穷的人,就是在天堂,挑剔的的人依然会找茬。正如庄子云,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同样,我们所熟悉只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薄膜。大多数人还没有潜到6英尺深的地方,也没有跃到6英尺高的地方,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此外,我们几乎有一半时间都在酣睡。然而,我们还自诩聪明,在地面上建立起了秩序。这就像是太阳的光芒遮挡住了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就再没能把目光投向太阳以外的宇宙的远方。所以,我很期待,有一天,当我们只把太阳当作一颗小恒星看待的时候,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12

  《穿越天空的心灵》读书笔记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穿越天空的心灵》的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它讲述了:主人公盛欣怡妈妈病逝后,沉浸在孤独无依的恐惧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丸子军团”的几个“小丸子”成了朋友,受到“小丸子”们的影响,盛欣怡也开始接触到以前几乎都不敢碰的动漫,她迷上了宫崎骏的世界??那是让心灵飞翔在天空之城的美好和纯真,这是成长中的又一次跨越和进步。

  这本书提到的大多数动漫作者是宫崎骏。宫崎骏的动漫主要是将梦想、环保、人生、生存融入其中。我其实也是宫崎骏的粉丝!前不久,我看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故事奇特而有趣!在看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宫崎骏在动漫里的奇思妙想,还看见了宫崎骏在动漫中让人懂得了环保的`重要性。动漫在大人眼中幼稚而肤浅,看多了还会影响学习。其实,有些动漫帮助你励志;有些动漫可以让你想象力丰富;有些动漫可以培养你的幽默感??

  书中提到了不少宫崎骏的作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风之谷》。故事描述了被污染的毒森林散发出阵阵毒气,为此人们不得不戴着防毒面具才能进入森林。人们认为空中的毒气源自于毒森林,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除去毒森林。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是毒森林吸收了地球上的毒气,从而净化了空气!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人类的愚蠢而感到愤怒!我想宫崎骏应该是反对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在这里告诫人们。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样的环保标语。可大多数人还不是随处扔垃圾,对树木乱砍乱伐!现在每年就有十六亿吨泥沙流入黄河,土地更是严重荒漠化。这些现象告诉了我们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读了《穿越天空的心灵》这本书,我真的感触很深。我希望大人们能少反对看漫画,因为动漫也是一种学习!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当地球的小主人,让我们的环保方面蒸蒸日上!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13

  第一次看到“端的是”“断断乎”觉得蛮有趣,看的次数太多都乏味了。但是总体讲来,我还是挺喜欢这一版本的翻译,从目录就能体现出美感。

  《瓦尔登湖》就是那种没看过却一定听过的书,放在书架好久了,上环境法课再次被老师推荐,才翻开这本书。

  起初,我以为梭罗写的是瓦尔登湖的美景,看第一章节时,我才知道到我错了。再看一些我又以为这本书是絮絮叨叨略显乏味,起初有些看不进去的。在断断续续看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我读书状态的不在线。一开始我对此书的定位是名著,是通篇的景色描写(是我孤陋寡闻了),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读书读的很浮躁,像是敷衍了事。

  我这个表达困难的'人来写一篇书评就真的表明我喜爱这本书的程度。描写瓦尔登湖美景的文字表达很出彩,让人心驰神往。居住两年以后,作者离开了他亲手打造的简易小木屋,离开了瓦尔登湖和红松鼠,大胖鸭。用作者的话来讲,他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而并非久居,他又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放下繁文缛节,舍弃奢侈与多余,梭罗对瓦尔登湖与精神世界都进行了一次探索。书中不乏寓意,讽刺,但是不必非得每句话都琢磨出一点儿道理来好印证这本书饱含真知灼见,作者也非硬要塞给谁一点大道理,不必要和自己拧巴了,逼迫自己来看这个书。找一个安静点儿的地方,安静下来去领略一下瓦尔登湖的生机勃勃,去随着作者反思一下人类为何践踏了童话却又追寻着童话,我看这本书也就轻松愉快。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篇14

  二十岁的时候,我在北方一所大学的校外,租了间屋子,只为每天可以像个正常学生样,去学校里听老师讲课。那时,我选择了最渴望的中文系去学习。

  租住的屋子,屋前栽植着几棵大树,有柿子树,有柳树,还有香樟树。晨起的时候,便能听见鸟雀在树梢鸣叫个不停。很多个早晨,我都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洗漱完毕后,便穿过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再拐过一条热热闹闹的小吃街,解决完早餐,然后到学校。

  学校很大,到处栽植着松柏、合欢树,还有桂树。正值花期,这些红花翠绿将校内一排排高耸的白色建筑群装点的肃穆又雅静。教学楼、宿舍楼、餐厅,以及那个尖顶的、宽敞的图书馆。我在教学楼里听老师讲唐诗,讲《红与黑》,讲文学批评,那些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像天上的雨水洒向麦田样有条不紊的浇灌在了我心田。这样的好时光,宛若自己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中学时代。而那时,我已经因为各类客观的原因以及主观的原因,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和同龄人截然不同的人生旅途——去远方漂泊。然而在去远方的路上,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求一种回归。就抱着这种特别遗憾的心情,我去了汉大,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可能因为失去过,所以才倍感珍惜,记得那时,我每天坐在教室的第一排,每次上课的时候,我认真的捕捉着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思忖着他们说的每一句话,踊跃的说出他们提的每个问题,就是以这样一种特别饱满明亮的情绪,听老师讲屈原,讲中国古代小说,讲外国文学,讲红楼梦,讲写作,从大一的课程,听到了大四。是真的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稍稍挽回些什么,至少不要再那么遗憾了。

  除过上课、一日三餐,以及在学校里散步外,我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那个尖顶的、宽敞的图书馆。那个图书馆和许多大学的图书馆一样——大,里面满架的书,堆了满屋。便是在这里,我借到了聂震宁先生主编的文学丛书——《创意阅读》。《创意阅读》凝结了众多作家的读书体会,从我国的《诗经》、《史记》,到国外的《金蔷薇》、《鱼王》,而最打动的却是一篇名为《我与梭罗》的文章,这篇文章作者的名字叫苇岸。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的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说:“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1986年的冬天。当时诗人海子告诉我,他1986年读的最好的书是《瓦尔登湖》。在此之前,我对梭罗和《瓦尔登湖》一无所知”。在这句话的指引下,我找到了《瓦尔登湖》,在认真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文辞的美妙,以及所阐述真理的的的确确,感染的无以复加——梭罗是个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二十多年来,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作者阐述的道理,亦或是文章描写的内容,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作家,而《瓦尔登湖》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一个带有村野气息,然而却淳朴自然内心怀揣着诗意的男子,在一个充满朝气的早晨,拿着炳斧子,来到了一片寂静的湖泊边,在湖泊周围建立了一座木制房屋,他亲手砍伐树木,从邻居处购买来废弃的门窗以及木杆,并对这些材料加以改造,让它们成为房屋的一部分。他还在湖泊不远处,开采出一块空地,在空地上面种上土豆,粮食作物,为了避免食物中一些营养成分的不足,他会在湖边钓鱼,会在外出远游的时候,随手摘下路边的'果实充饥。他在书中谈到,他一年只工作六个星期,便能维持一年的开支,而这样的生活,他已经靠辛勤的劳作,维持了五年。在和瓦尔登湖为伴的五年时光中,他在湖边寂静的生活、种豆,四处漫游、思索,然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看所听所感,凝结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文字,这便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的书籍——《瓦尔登湖》。他是在用自身的切身实践,向置身的机器文明时代进行抗议。然而他并不提倡,看到这本书的读者,效仿他的生活方式而活,也在哪片湖泊边盖个房子,在湖边种地,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梭罗在书中谈到,尽可能的每个人的生活越不同越好,他给读者的建议是,只有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他的生命才真的有价值、有意义。因为,那样的活着,才会感觉快乐,感觉自由,感觉到生命在悸动,感觉到一切朝气蓬勃,而一味的跟风,一味的攀比,一味的模仿,将是对生命真谛最大的抹杀。我想,这是《瓦尔登湖》传递给读者最重要的理念。而关于这样的的理念,梭罗在书中阐述的非常多,譬如,梭罗在”经济篇“中写道:“有些人无穷无尽的忧患焦虑,成为了一种几乎医治不好的疾病。我们又生就爱夸耀我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却有多少工作我们没有做!要是我们病倒了,怎么办呢?我们多么谨慎!决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们尽可能的避免它,从早到晚警戒着,到夜晚违心的祈祷着,然后把自己交托给未定的运数。我们说,只能这样子生活呵;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半径来,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因为我对某些事物有所偏爱,而又特别的重视我的自由,因为我能吃苦,而又能获得成功,我并不希望花掉我的时间来购买富丽的地毯,或别的讲究的家具,或美味的食物,或希腊式的或哥特式屋顶。如果有人能毫无困难的得到这些,得到之后,更懂得如何利用他们,我还是让他们去追求“。书中,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梭罗写下这本著作,是为了在人们的脑门上挖上一扇窗,让人们更加谨慎的思考自身的处境,思考自身的生活状态,以便做出更科学更正确更有价值的人生选择,是为了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信念,让人们有信仰的活着。没有一个作家如此的关注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这是我钦佩和喜爱梭罗最直接的原因。

  而我喜欢梭罗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自然主义者,他热爱自然,他在教书的时候,会带领孩子亲身感受自然的一切,花草,禽兽,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的灵魂会踏实下来,安静下来,愉悦下来,在整本书中,关于大自然的描写,几乎随处可见,”不仅要观看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个冬夏黎明,还在任何邻居为他们的事物奔波之前,我就外出干我的事了“。勤劳踏实的梭罗在天未大亮的时候便兴致勃勃的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了。他砍树建造木制结构的房屋,在湖边居住,是典型的热爱大自然的表现。在”湖“一篇中,梭罗写道:”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周围,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他们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凌乱的散步着破碎的森林“。形象而生动的语言,将大自然的美景如画般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梭罗文字上的魅力。因为热爱自然,于是对奢侈不需要的身外之物非常排斥,包括精美的食物,精美的服饰,锦上添花的慈善工作,以及不真实的灵魂和品行。大自然是梭罗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浸透到了梭罗的血液当中,于是我们在阅读《瓦尔登湖》整本书中,诗意无时无刻不在内心升腾。没有更多的文学作品,能够和《瓦尔登湖》相媲美,在阅读的时候,将读者的灵魂自然而然的净化,使人心神澄明

  他朴素,热爱真理,敢于大胆实践,以及无与伦比的文学天赋,都让人喜爱不已。而因为《瓦尔登湖》,我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4篇】相关文章:

关于瓦尔登湖读书笔记12-30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15篇12-20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集合15篇01-18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集锦15篇12-18

《瓦尔登湖》读书笔记(汇编15篇)12-17

经典读书笔记12-09

茶馆读书笔记01-21

《童年》读书笔记01-19

《情书》读书笔记01-14

《散步》读书笔记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