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01 08:29:22
  • 相关推荐
电影观后感(通用14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电影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观后感 篇1

  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之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个性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我的身体挡住。

  大概仅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可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明白,落魄的小号手没有潜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也是个问题。凡人的选取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能够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可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教师说,你是否想过自我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我然后想:"我是一个不一样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我并不理解。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样会是不一样星球的物种。

  直到之后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以前是ET。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以前都很与众不一样,鲜活跳跃。可是之后,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仅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 九不离十。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先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他们仅有躲在自我的轮船里,躲在自我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电影观后感 篇2

  今天央视又在放这部电影。对于这种老片子的好处就是,随便哪里都可以开始看,也可以随便哪里都结束,正巧看到了个尾巴,特别精彩,拿来说说。只讨论故事,不讨论技术。

  古龙小说迷都会喜欢这样的电影,他们之中也确实有很多知道这部片子。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个以弱胜强的故事,这在古龙的小说里经常有发生。

  因为混迹过街头的古龙知道,实战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

  我认为以一刀仙的实力,孩哥儿确实不是他的对手。他们的对决不是实力相当,旗鼓相当的大刀客之间的对决。虽然孩哥儿他的刀法也足够好,但是面对这盛名的大刀客,他 自己也没有信心,找沙立飞帮忙,双旗镇所有人都认为,一刀仙要带来杀戮,孩哥儿窗了大祸。

  一刀仙带着一般人马赶来,不慌不忙,露宿一夜之后,哥几个围着圈尿灭了火堆。孩哥儿在室外枯坐一夜,滴水未进,明是以逸待劳,心里也是没有底。

  一刀仙那帮人马赶到镇上,居民们都吓得躲进屋子里,沙立飞也躲在外面斜坡上。一齐下马,一刀仙向孩哥儿走,其余人站后面不动。一刀仙抽出围脖,向天空一抖,好像是在测风向,然后又给自己围上。大刀客就是大刀客,成功源自细节。那些人没有像镇上居民想象的一样血洗他们。

  这个时候瘸子冲了出来,他把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也知道一刀仙必然要杀人,拔刀不是要杀人,而是主动送死,希望以自己一命了解此事。然后他像堵抢眼一样上了,一刀仙笑纳了一血。firstblood!

  飙血了,番茄酱好像很贵,用的很少,群众们也很热血了,更加恐慌了,大BOSS得意的笑着继续往前走下。好妹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在哭叫,父亲死亡后,挣脱好心人的束缚扑向了尸体。女人的哭泣声,更让一刀仙觉得,这里的人太弱了。

  他一步步地往前走,这时候群众中觉醒的有良心的有勇气的人,好像是铁匠站出来说一句话了,“你要报仇,可以等到他长大,他还是个孩子,现在杀他有失你大刀客的体面。”然后一刀飞同志,他还是不要脸了,因为不要脸,天下无敌,话音落地,随手就是一刀,宰了那位敢说话的男人。又是血在飚,人们在恐慌,一刀仙在得意。此处值得注意孩哥儿了,他仍然呆呆地盘腿坐地上,定力可见一斑。

  老酒鬼拎着酒葫芦摇头晃脑,胡言乱语地窜了出来。往往那些醉的人无意间的话才提醒人了,他走到孩哥儿旁,用酒浇了其头上,说了句,醒醒,你怎么还坐着。。。孩哥儿醍醐灌顶,如梦初醒,似刚才的杀戮他都未曾见。这里是转折点,好像这么无意或有意的行为,使孩哥儿像渡劫成功一样,一遇风云化为龙。

  老酒鬼走到了一刀仙面前,又说了句我没醉呢,然后一刀仙继续他的杀戮,清理掉挡着他复仇之路的人了,人们一开始都没有肯出手相助,主动承担的.被杀了,说句公道话的被杀,不小心闯入的也被杀了。终于,决战,于这飞沙走石的黄土小镇上,开始了。

  孩哥儿起身了,擦了把脸,像是品尝着让他清醒的酒,走上前应对这生平的大敌,不知道是第一次还是最后一次的大敌。

  好妹儿也不再趴在父亲尸体上哭泣,提着父亲刀,也向父亲走来。

  一刀仙已经用各种手法,秒杀了前面三人,跨着他们的身体,到了复仇的对象面前,这初生的牛犊,稚嫩的男孩面前。他有着大刀客的自信,骄傲,手段毒辣残忍,难逢敌手,他的信心已是最大的了。

  于是飞沙起,只闻刀声,不见人影。电光火石之间,刀声止,两人对视,孩哥儿头上流血,一刀仙问了句,你的刀法跟谁学的,转身走后几步,依靠刀而跪地,他败了,和被他杀的三人连成一条直线。那帮带来的人,转身上马就走,没有义气。沙里飞出来打扫战场,孩哥儿道了句,你骗我。他赢了,没有喜悦,走向死的岳父,最后离开了那个镇子。

  没有前面的三人,如果直接与一刀仙对决,孩哥儿绝不是对手。一刀仙的锐气在杀了三人虽然不减,但是他已经大意,轻蔑的笑容已经预示了失败了。孩哥儿没有酒鬼的酒,也醒不来,他自身的定力和实力都是有的,但是心却是幼稚的很,不然也不会被沙立飞骗了。所谓的赤子之心吧,男孩经过这一战而成为男人。

  电影观后感 篇3

  《海洋》是法国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在《微观的世界》、《喜马拉雅》《迁徙的鸟》之 后 , 再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美好的镜头,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大海,花费巨资耗时五年拍摄完成的一部为我们展示了海洋生态的瑰丽画卷的巨作。

  进入影片,你可以看见不计其数的热带鱼玩耍嬉戏,时而围成一个圆,时而又围成一个长方形。可爱的白鲸带着他那像在一直撅着的嘴巴,在海中随心所欲地游动着,即使反转着游也没有人管他们。再看看橙黑相间的小丑鱼,他们在色彩斑斓的珊瑚中捉迷藏,好不快乐!

  海底的动物无忧无虑,沙滩上的动物也是怡然自得。看看可爱的小海豹。瞧他们在沙滩上晒着肚皮睡觉的样子,简直比在海洋馆中的他们有趣多了。更有趣的是苍蝇在他们的头前飞舞,海豹们也只是瞟他们一眼,真像个懒得动身的孩子。小乌龟们从泥土里艰难地爬出来,又像赛跑似的向海中爬去,好可爱啊!人们深深地陶醉其中了。

  不过,片中的喜剧到这里就该结束了。海中也有许多动物是不友好的。比如鮟鱇,他的两只眼睛长在头顶,血盆大口有他的身子大。在亮处,鱼儿见了他们可怕的样子都会逃之夭夭。不过在漆黑的海底,他那像小灯笼一样的东西就会吸引许多鱼儿,待鱼儿靠近,鮟鱇一口就能把他们全吞掉。再看看凶恶的鲨鱼,完全不对可爱的海豹手下留情,张开大嘴,跳出水面,一叼一个准。

  看到这里,我心想:那些动物怎么那么凶恶啊,鱼儿们好歹也是生命,怎么能这样无情?可是,更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艘渔船从海面驶过,放下一根鱼钩,顿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鲜红的海水。我瞬间感到钻心的痛。这时,人类又使出最大的力气,用刺网拉上一条正在苦苦挣扎的鲨鱼。人们无情地将鲨鱼的背鳍和尾鳍割掉,然后将那无力挣扎的可怜鲨鱼直接丢到海里。看着那只剩下鱼翅,不能游动的小鲨鱼,是多么的无助啊!

  到了影片的结尾,电影中展现了一条在惊涛骇浪上极力行驶,却终被淹没的渔船,似乎在预示着人们在捕杀动物的话,损失的是自己。看了这部电影,我真切地感受到,人类比那些凶恶的动物更残忍。海洋是鱼类的.天堂,人们有什么资格去占领鱼类的领地,并捕杀可怜的鱼儿呢?地球是大家的,怎么就不能给鱼儿一片天空,不能忍住想吃肉的欲望,不去捕杀那些鱼?我下定决心,以后尽量少吃鱼肉,给鱼儿们活着的希望!

  那是深深的深深的海洋。那么请让我坠入海底。

  让人无可自拔。人类长久以来眼高于顶,只放眼蓝天,却从未想过海洋才是更加神秘更值得探索的未知世界。海洋里的生物,在人类无法触及的地方静静地繁衍生息,经过千百万年,才有了如今的模样。海洋是他们的家,在这里他们捕食,繁衍,迁徙,直至自然死去,生物圈的循环以缓慢的速度进行着。一切是那样的井然有序。

  在海洋这片广袤的水域,生活着他们的捕猎对象,也生活着它们的天敌。但是和谐共生是海洋的主基调,就像它的颜色,那是沉静的蓝色,永远冷静而自持。海洋生物集群而生,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也有我们完全叫不上名的。它们长久的生活在海洋里,很自由,很快乐。直到有一天,人类开始向海洋开疆拓土,这片宁静,就此被粉碎了。海底油田泄漏,生活垃圾倾倒入海,污水未经处理就向海洋无休止的排放。如今的海洋,变成了全人类的垃圾回收站。人类污染海洋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海洋的自净能力,于是,在卫星云图上,我们看到的是被毒害的伤痕累累的海洋,污染像毒素一样蔓延,并且无处不在。然而最卑劣最残忍的还是海上捕猎。人们捕杀鲸鱼,鲨鱼,于是血染大海。很多时候,捕猎鲨鱼只是为了鱼翅,然而被割掉鱼翅的鲨鱼,也只有死路一条。永不知足的人类,就像是刽子手,一步步把海洋生物推向灭绝。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只能够在标本馆里看到曾经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世界。

  《海洋》的那种蓝,是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投身其中的蓝色。这部电影,震撼而美。在中国这种快餐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时代,也许很少有人愿意去电影院看这样一部生态纪录片。但这部片子,确实真真正正值得人们去观赏,去感悟,去思考的。这部电影,我直到片尾曲结束才肯离场,电影中的声声海浪,却一直在耳边回响。

  电影观后感 篇4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科幻影片《第九区》。

  哎呀,人家09年上映,然后追求大场面、外星人的我,在影院的座位上扭动了十几分钟就出来了。当时不喜欢这种记录片的形式,所以朋友询问这部影片如何的时候,总是回答“不怎么样,看不下去”。

  最近抱着坚持的态度看了一遍,觉得还是很深刻的。不过实话实说,依旧不喜欢前三十分的纪律片视角。从主角变异开始,对纪律片视角的感觉慢慢消失,不知道是拍摄手法改变了,还是被剧情吸引了,总之在四十分钟左右觉得影片开始有意思了。

  当时没有看完这部影片,又从网上找了很多评论来看,发现很多人在说种族歧视啊、殖民啊、移民啊、犹太人啊,那时候我才20岁,比现在还傻,这种高度的话题完全接受不了,所以更加肯定了这是一部烂片。

  现在看过之后,发现战斗场面虽然不宏大,但是该有的都有,飞船、外星武器、还有与人类之间的战斗,如果把电影比作一桌子菜的话,热菜、凉菜等等都有,可能说看起来不像同年的《变形金刚》第二部那么有拍场,但是吃起来更有滋味。

  说实话虽然观影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种族问题、移民问题等等,最直观的感受还是“正直和诚实”,也就是integrity这个词。不知道创作者是不是对现代人特别的失望,觉得人类形象已经不足以诠释这个词,或者可能感觉能够秉承诚实、正直的人太少了,少得就像外星人一样罕见。

  影片中诚实、正直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人类缺少这种特质的讽刺。表现在清理外星人贫民窟的桥段上,人类明知道新的地方破旧、狭窄,跟集中营没有什么分别,但是骗说外星人那是一个特别好的去处。

  我觉得本片中的外星人不能算侵略者,因为武力殖民、或者说武力占人家地盘才叫侵略;非暴力、死皮赖脸的待在别人的地方,叫做非法移民。如果对于侵略者的话,不管用什么手段,都要把他们赶出去,连哄带骗那是好的.,不揍他们已经算是是善良的了。可是对待非法移民是不是也能这样呢?换句话说,对待外星人就不需要诚实和正直、连哄带骗的也没什么?

  其次,是主角变异后,询问外星人能不能把自己治好。外星人真的是一根筋,开始说能治好,当外星特殊流体不够的时候,立马改口,说是得3年。当时感觉,哎呦,这外星人挺套路啊,出尔反尔都学会了。可仔细一想,还真不是。

  我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那么危机的情况下,我要是发现不能治好主角,铁定来个“缓兵之计”,先告诉他“没问题”,先把主角稳住。我们看一下影片的制作方,英国、新西兰、加拿大、南非。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英联邦国家,不管什么地方,都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是能够看出他们的整体价值观,或者说喊的口号还是“诚实与正直”。

  刚巧大学时候一个外教是英国的,他在我们班上就不只一次的提过,integrity这个词,也就是诚实+正直。他就认为,在他们国家,对人最高的评价就是“诚实和正直”。咱们夸人没有那么多讲究,用得更多的话是“人不错”,是吧,再高点的评价就是“人很好”。

  然后我就想问一下各位观众,情商高、会为人处世、做人圆滑,与“诚实、正直”有没有冲突?

  影片最后一个关于“诚实、正直”的点,也是最让我震撼的桥段。就是主角为了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类,宁愿选择变成外星人。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是感觉主角特别有勇气,同时又觉得创作者的态度很悲观。

  真的,咱们现在做一件正直的事不容易。有一次跟别人聊起来杭州,就说了一句“大学的时候,呆过一段时间”,我的意思是去玩过几天。对方觉得我是在那上过大学,接着问了一句“哦,对对对,听人说过你是浙大毕业的?”,我就真的没说话。你想啊,我和他不熟,可能以后就见不着面了,浙大啊,多好大学啊,心想误会就误会吧。生活中不诚实、不正直的事儿就太多了,当然这有点较真了。

  总结一下就是,通过观看这部影片,触动很大,世界需要简单,但是它运作起来呢又特别复杂。外星人的形象并不酷,跟个大甲虫似的,主角选择相信外星人,要知道变异成外星人,就是选择成为怪物,反正我是没那个勇气。

  所以《第九区》个人感觉值得一看,很期待它的第二部。

  电影观后感 篇5

  电影《父亲》以一波三折的生动剧情,带着浓郁东北地域的文化风情,以父亲杨师傅为典型代表的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背景下的一家人,在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从矛盾冲突到走向新的发展的感人故事。

  影片以一场家庭冲突做开场,这场家庭冲突就代表的是当下的社会矛盾,而这种社会矛盾,反映的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体制危机和新生的希望。

  影片的主角杨师傅作为一个老牌大型国有企业东风厂退休的工人,身上挂着的光烂烂的奖章,代表了他为新中国工业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也表明他无论道德上还是技术上,都一直是一个模范工人。身为一家之主,秉性中充溢着本阶层常见的朴实和率真和暴躁和专制。可是在他退休后的生活中,却突然遭遇一场巨大而深刻的危机:他亲手参与创建的为之奉献了一生的工厂一直不景气,二儿子二强下岗在家闲逛于社会,令他恨铁不成钢。十年前被厂子里认为是最好的工人,也是他最心爱的女儿,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也只能下岗回家了,已经是副厂长的长子大强,这个最被他认为是他事业接班人的大儿子,居然没有和他商量就砸了自己的饭碗,辞去了副厂长的职务,带着一批下岗的工人,“下海”开办了“自强机床厂”!这位爱厂如命的老工人愤怒、困惑而震惊,他不抱怨工厂,不抱怨社会,却抱怨两个儿子不像他那样热爱工厂。由于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别,父子之间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场冲突反映的是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念的坚守、传承、反叛与重建的冲突与整合。

  这部电影准确地把握了主题深度,以非常人性化和艺术化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父亲这一典型形象,让观众和角色一同体验了一场亲情的温馨颂歌,更见证了共和国的宏大的精神历程。

  勤劳朴实、技术过人、爱厂如命、倔强好胜的父亲,他无疑代表了传统的主流价值观念。但他作为主角并非本片的全部意义所在。片中性格及价值观与父亲截然不同的小儿子与父亲的对峙,也决不是年轻的儿子与年老父亲之间所谓代沟的问题,还包含着价值取向的严重分歧;而一向被父亲寄予厚望的性格温厚的长子对父亲权威的反叛,与他们跟父亲的最终和解,则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另外更值得强调的'是,这场家庭危机表面上是父子之间价值观念的矛盾,而其深层则是旧体制与新转型之间的冲突,但更深一层的意义,却是个体在社会危机与转型中的自我价值与定位的重新思考,它是新世纪钟声敲响后社会价值体系危机与重组的一部畅想曲。

  随着冲突的不断进行中,我们看到,父亲的刚强给全家带来了前行的力量。他们顽强地、近乎挣扎地挺过来了!为自己,也为我们的国家,他们默默地恪守着匹夫的职责和诺言。

  影片中大强和他的兄弟们在省城中快节奏地走着,每个人严肃的脸上表现出他们充满了希望地要团结一心,创造未来。还有,在二强和哥儿几个吃惊地发现他们给分派要擦玻璃的是省城中最高的一幢楼时,当二强向下滑行时,这令人窒息的场景,说明了这个工作的危险性和困难程度,这一切又在等待着这些从零开始创造自己未来的年轻人。同时也隐含了他们在面对新生活中面临的阻力和畏惧,这和他们雄心勃勃地要走向未来,向上的,更上一层楼的心情是同时交织在一起的。大女儿浑身包裹严实只露一双眼睛,在大街上,车流中往来奔波卖报,则体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与艰辛。

  表面上,他们为生活所迫而竭力,实际上,他们以最朴素最不具光华的言行使“上面是天,下面是地,工人就是立于天地之间的人”从本质上得到升华。

  老父亲最终跟两个儿子在情感与价值取向上的交融,表现了新老两代工人在时代大潮中的共同追求和崭新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生命状态,使老父亲具有了非常浓郁的人性光辉,而儿女们对父亲坚强刚正、拼搏好胜性格的继承,则正是新时期工人阶级薪火相传的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完成了本片主题内涵的深层次开掘。

  《父亲》的结局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人类对理想的积极进取和不息追求的理念,也对未来一种美好的希冀。

  电影观后感 篇6

  今天下午的“毛泽东与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上,我们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惊天动地》。该电影主要讲诉了我军某摩步旅旅长唐新生刚刚出色地完成了演习任务,带领队伍走在返回营地的山路上,突然,地动山摇,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0级地震,在通讯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以灾情为最高命令,毅然带领部队,冲破重重险阻,赶赴灾情最重的映川县进行生死救援的故事。不同于传统灾难救援片的是,《惊天动地》始终聚焦灾难中的救援者,通过对人民解放军的描写和刻画,展示了子弟兵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电影以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为背景,讲诉了一个又一个人们坚强不屈,不怕牺牲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细腻描写与真实性,使人非常感动,在观影过程中我数次流下了眼泪。 但是,纵观整部电影,最主要、最感人、刻画最深入人心的,还是我们伟大、英勇、可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总是那么的无私奉献,那么的勇敢无畏,那么的坚毅果敢,叫人不得不油然而生一种敬佩和喜爱之情。

  影片一开始,摩步旅旅长唐新生他们就遇到了地震,在一番地动山摇之后,通讯中断,与上级失去联系,一时间大家不知道该怎么办,唐新生果断的决定让大家徒步向最近的一个城镇出发,当有人质疑上级没有下达命令时,唐新生果断的说:“灾情就是命令!一切后果由我来负!”这句话一出口,瞬间就感觉到了我国军人的那种果敢,以人民的生命为重,而且,敢于担当,敢于在危难时刻站出来。这种时候,我对我们的人民解放军的崇敬,油然而生,瞬间,他们的形象变得高大无比!

  然后,在向映川行进的过程中,他们路过了其中一个军人的家乡,那里被夷为了平地,他的家人全被埋在了泥土之下,但是,他不能停下,他还是必须跟着大部队继续开进,所以,他只能跪在那里,表达对家人。族人的深深哀思。旅长在了解了情况后,也陪这个军人跪了下来,然后一个、两个。三个,大家全都跪了下来,大家都在无声的表达着自己对生命的尊敬,表达着对失去的生命的哀思,表达着对活着的人的支持。在这一刻,我们不光看到,军人,是铁打的,最重要的是,他们也是铁打的人,他们不是冷血的机器,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机器,虽然,他们不曾哭泣,但是,他们的那一跪,已足以震撼人心,同时也让我们对军人的感情从崇敬转到了同情与喜爱。

  接下来,在需要选择突击队先进入灾区的时候,旅长问有谁是独生子女的举手,大家全都一致的没有举手,其实在这当中,是独生子女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在灾情面前,在危难面前,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充分的表现出了他们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他们害怕不能去救人,所以,情愿说自己不是对生子,都要作为突击队,越早进入灾区,越早救人,就越好。大家几百号人集体静默,集体不举手的场面,真是太震撼了,太感人了。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无私,多么的无畏呀!对他们的感情从一种喜爱又回到了那种崇敬,他们的形象又从普通人回到了一个高大无比的形象。

  还有,唐新生与海军医生魏霁虹本是一对情侣,但是在灾难面前,他们见面了,近在咫尺,却不能有时间来和对方温存一番,他们都明白在这种时刻,他们应该舍小家为大家,大家都应该尽力赶快救人,而且双方都是心照不宣的明白对方的心意。所以,军人也是人,他们也有感情,他们也有爱情,但是,为了大家,他们舍弃了小家,他们的'这种精神是绝对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颂扬的。

  当然,在整部电影中,还涌现了太多太多感人的场面,太多太多高尚的品质,我们的军人们无私奉献,我们的军人敢于当先,我们的军人不怕牺牲;而我们的其他人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牺牲精神,坚强精神,不屈精神,乐观精神几乎无处不在。所以,真的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在这部电影中,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是铁,他们是钢,他们也是人,是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

  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电影观后感 篇7

  瘦脸庞,大眼睛,大门牙,大嘴巴......这个惹眼的人物是影片《地球上的星星》的主人公——患有先天读写障碍的八岁男孩伊夏。当伊夏描述出“字母在跳舞”时,没人相信他,也没人理解他。他不会朗读,不会拼写,不能完成作业,每张试卷上都是“满江红”,连续两年被留级,为此,同学们嘲笑他,老师责罚他,父母也认为他懒、调皮、不想学习,把他送到寄宿学校。没有人知道这个孩子究竟怎么了?直到他遇到了尼康老师......

  发现

  伊夏的“学习差”、“多动”、“贪玩”、“叛逆”、“捣蛋”、“好幻想”使我对这个大门牙、大眼睛的男孩心生厌弃。近20年的教育直觉告诉我,这个孩子的“臭毛病”因生活在富裕家庭,父亲疏于管教,母亲过于放纵和溺爱所致。在学校,像伊夏这样的孩子通常会被贴上“学困生”或“行困生”的标签,大多会遭受像伊夏一样的嘲笑和冷落,而老师能做的似乎很有限。可是,当我看完影片后,我知道是“自以为是”欺骗了我,常规思维蒙蔽了我的双眼,致使我看不到伊夏的光,他其实是一颗坠落到地球被蒙了灰尘的星星,他需要的是被发现!伊夏拥有绘画天赋,且极富想象力:他绘制的翻页小书,生动地讲述着他和家人分离的故事;他的绘画作品用色大胆明丽,富有创造性;他能用小木棒和橡皮筋做出小船在小河里前行……可是,很长时间里,伊夏都被误解,被打击,他的星光在密不透风的压制和嘲笑中渐渐暗淡。伊夏开始自我封闭,他老是垂头丧气,显得很害怕,不说一句话,也不再画画了。所幸,小时候也曾患读写障碍的尼康老师注意到了伊夏,他能体会伊夏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他能看到伊夏眼神里的呼救。当尼康老师找到校长说明伊夏的情况,并决心帮助他时,我钦佩这位老师的勇气。伊夏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尼康。于是,我自问:我是谁的尼康?那些被蒙了灰尘的星星们,他们能幸运地遇到“尼康”吗?

  唤醒

  为了唤醒伊夏,尼康老师煞费苦心。他到伊夏家做家访,告诉伊夏的父母,他们的小儿子有读写障碍,需要被理解和帮助;他在上课的时候讲爱因斯坦、达芬奇、爱迪生、迪士尼的故事,并告诉伊夏自己和他一样,帮助伊夏重拾自信;他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用绘画和手工的方式辅导伊夏认字写字,并毫不掩饰地把微笑和赞美给了伊夏;他组织全校绘画大赛,只为唤醒伊夏,让这颗被遗忘的星星绽放光彩。当伊夏走上领奖台看到尼康老师画的'正是昂起头咧开嘴笑得灿烂的自己时,顿时热泪盈眶,扑进尼康的怀里,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瞬间,我的心被一种力量感动着,看到这里,我更加钦佩尼康。他用爱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理解呵护点点星光,用无限的耐心和智慧让一个智障孩子变成可以照亮自己和别人的金星!他是一个与光同行的人!我想,作为老师,需要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量!然而,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尼康告诉我要有“五个一”:一颗仁厚热忱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双能够托举起生命的大手、一种敢于突破、勤思善学的精神。五个一缺一不可!相较于尼康的五个一,自己刚刚是幼儿级别,顿觉紧迫感骤增!

  与光同行

  影片里的一个情节令我如烙在心:伊夏的爸爸来到寄宿学校找到尼康老师,表明他和妻子很关心伊夏。尼康严肃地给他讲述了所罗门群岛关于伐树的故事。原住民要砍伐一棵树,并不用斧头砍伐,而是把这棵树团团围住,大声咒骂它,连续一个周,这颗树就会慢慢枯萎,然后倒地死去。听完这个故事,伊夏的爸爸露出惊愕、羞愧、恐惧的眼神。我也是第一次听这个故事,不由得汗毛根根竖立。一棵大树在咒骂中枯萎死去,一个人呢?一个孩子是笨蛋?还是天才?往往取决于家长和老师的态度。当我们骂孩子是笨蛋,他就真的越来越笨了;当我们夸奖孩子是天才,他就真的令世界惊艳了。天才是夸出来的,这应该成为教育艺术的法则!所以,告诫自己:管住嘴巴,不信口雌黄,不图一时口快。语言的力量超出想象,它可以催生出一朵花,也可以摧毁一颗心。

  做什么样的老师?看了《地球上的星星》后我想,教师应该是手持星火点亮内心的人吧!对,做追寻星光,与光同行的人。

  电影观后感 篇8

  学校每周五下午两节课组织老师们观看教育影片,我觉得只是看一遍有种蜻蜓点水的感觉,但看完后写读后感加深了印象。又是一次观看影片的机会,当听说这次电影名为《热血教师》时,我有些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位热血教师的风采,但当电影刚放映时,一看是外国题材的电影,我的兴趣突然下降,不过慢慢的我被剧情吸引了,在笑声和感动中看完这部电影。后来为了更多的了解这位教师,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罗恩·克拉克,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毕业后周游列国,23岁开始在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任教,5年后来到纽约市哈莱姆区,取得巨大的教育成功。

  对克拉克的最初印象总觉得他是一位幽默、风趣,有点神经质的老师。但看完整部电影后,我看到了这位外表普通的教师身上的光环,他开启了孩子们对未来封闭的心,使他们不再懦弱,不再气馁,不再“沉沦”,而是敢于在别人否定的眼光与评语中开始做梦,敢于冒险,去追逐自己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而在我教育教学中,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些,所以看了这部电影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电影中的情节如果换做是我的话,我会怎么做,带着深深的思考欣赏着这部电影。

  从克拉克身上我看到了,身为教师自身要拥有优秀的素质和高贵的品格,更重要的是对待学生的态度:爱心、耐心、尊敬、信任,且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这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现实里几乎很少看到,我想这也是电影中经常出现老师如何教育“坏”学生这一典型的一个原因吧。在我们班就有好多调皮而又个性的学生,对待他们我总是大发雷霆,而不是像克拉克先生这样有这么多的奇妙思想和独特方法,我决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也尝试一下克拉克先生的方法。

  让我对克拉克老师对佩服的就是这些地方:老师在管理常规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一句对学生的侮辱、不耐烦、指责的字眼,而是始终用正面、鼓励、引导性话语告诉学生,老师爱他们,大家是一个大家庭。因为老师的言行始终是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感受到了,并给予回报。为了和学生拉近距离,老师和学生打赌,他向学生学双跳,学生向他学知识。老师用自己开始的笨拙和后来的熟练,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艰难告诉学生,他们也会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的。

  让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幕:为了培养学生的信心,老师在教室中摆放一个大蛋糕,插上蜡烛,用自己跳崖的事例,告诉孩子,相信自己,相信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班主任制定的班规能够以为了他们能成为有用的人的爱心做基础,并能详细化,注重生活的点点滴滴,再配以耐心与坚持和正面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强制,我想我们的学生也一定能接受并遵守 。

  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独特的方式:巧妙生动地抓教学方法,克拉克老师想法设法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学习的热情。为了吸引学生安静认真地听自己讲课,他承诺,只要学生安静地听,每过15秒钟,他就喝下一瓶酸奶。为了看老师出丑(呕吐),也为了好奇,学生真的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当有人说话时,大家群起“嘘”之。一节课下来按照30分钟计算,老师喝掉了4*30=120瓶酸奶。难受吗?当然难受,但是,老师让学生看见了自己要他们学习知识的毅力和决心。为了让学生记住美国的总统和历史事件,老师自编了说唱,配上音乐,边跳边唱。当学生从惊奇、雀跃、参与中平静下来之后,他们必定感受到了老师新颖的教学方法带来的神奇变化,更感受到了老师为了让他们学习好,所付出的努力。

  让我泪盈满眶的是这里:当克拉克累倒以后依然没有忘记学生,在自己家里让朋友帮着把要讲的知识录下来给学生播放,学生此时也适应了这种学习方法,并逐渐随着老师的热情学习进步了许多。

  老师最伟大的使命并不是听命与领导,而是用自己的心去爱护、发现、尊重、理解自己的学生。克拉克的55条班规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按部就班地去工作,而是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教育,思考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当我站在讲台前的时候,所有的教育经验其实都仅仅是参考,唯一的真理只有自己才能够发现。

  电影观后感 篇9

  对这片子的第一印象是 话多。

  后来发现字幕翻译的并不完全一样,于是也发现英文对白十分的地道,也很绕。

  有时候有种不知道怎么说明的幽默,不是典型美国大片一样的自嘲或损人,举个例子就是:两个黑道大男人在车里讨论美国汉堡在欧洲这些个奇葩城市的别名。

  再后来发现原来是组团式进展。

  直到看到最后一段镜头给了那个餐厅的时候我还完全没反应过来,而是在vincent和jules两人坐下之后开始东扯西扯时我突然想到开头的那一段无头无尾的剧情,才突然明白了!

  就这样,完整的结束这一圈人的故事。

  看完一遍重新再次打开player用几十秒的时间快进之后,才觉得丰富有序。

  1 mia

  为她的出场,一张纸条,一个对讲机前的`红唇,一双脚丫,让我先开始想象这是怎样的女人。

  然后 果然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太美了。

  超级短的齐刘海,凌厉的眉毛还有撩人的眼神,终于我知道这就是uma thurman。

  很巧的是下pulpfiction之后我就下了killbill,今天搜了uma才知道他有出演后者嘻嘻==

  我还以为得搞上(掩面)我好像还是不是很清楚为什么没搞上。

  其实如果没有那个磕错药的梗,既然你情我愿,难道只是为了忠诚和怕被老大杀掉?这样看来就是,开头所谓的流言还是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其实也不只是流言,老大的威力确实还是比较可怕的是不是?没必要为了一夜之欢送命?

  2 金表

  印象最深的是拳击手犹豫救还是不救那段,因为我觉得关于金表这块的逻辑我没太彻底明白==哈哈

  他打开门的时候我就想你TM别救阿,这么想的原因是我把他当成我了,因为我害怕,因为我弱。

  可是最后他回的原因除了权衡利弊(这点我反映忒慢了 是在他挑完武器之后才想到的桑心TT)应该还有作为一个打死了人的拳击手的自信吧,还有赌博。

  其实我在想他为什么选了长剑。

  所以最后他算是平安了吧,也是一个有内心脆弱一面的人,不然怎么会选择那样的女孩。

  其实他回的时候我也在想,老大如果知道他毙了vincent还会轻易放过他吗。

  当初vincent和mia出的时候老大是很信任vincent还是出于必须的安全考量?vincent对他来讲是朋友成分多还是下属成分多?

  这些也或许是我想太多。

  其实这段我有一小段都快睡着了==

  3bonnie?

  我没搞清楚为什么这段叫做 bonnie's situation。

  又或者说其实跟bonnie没关系只是她必须作为一个压力来推动故事继续?

  bonnie的老公那个jimmie,竟然是导演本人好恶趣味==

  其实这个角色==好,无聊。但是如果是一定要以bonnie作为一个借口那就一定要有个人说清bonnie's situation。那个人就是==jimmie==吗!

  好像突然明白了一点点。

  只是jules每次都念的圣经的那段话我依然没有理解。

  还有vincent和jules的无能也让我感到上文所说的难以言喻的幽默,所以那个wolf对他们的淡定反应被视为一种“高级”。

  4汉堡

  美国有那么多家汉堡店,我只吃过麦当劳和汉堡王好桑心。

  怎么说我也算是喜欢吃汉堡的人==

  为了省钱都只能吃超值午餐辣鸡腿汉堡,好怀念麦当劳的牛肉,突然嘴里出现了咬麦当劳的牛肉的口水这是搞毛阿==

  5jules

  话痨。话痨。话痨。

  杀人或者放人之前都说很久的话。

  在这部电影里完全奏效,让对方感到较之前的没那么紧张。

  可是我觉得预料对方的心理真的很难,因为对方弱,所以听你讲。

  可是如果对方强或者是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一枪直接崩了你也是正常。

  6那个女人是谁==是uma吗?

  那个jules打电话给老大求救的时候老大身边的长腿墨镜女==

  电影观后感 篇10

  看完整个故事后,闭上眼睛,回想这电影的一些片段:它们或者温馨,或者冰冷,或者叛逆,或者??总之,是感动。感动于若男和家富的真挚爱情,感动于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感动于双方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期望,感动于他们理解,宽容子女的心胸。

  我暂且不说故事的真实性,但它的确有可能是我们青少年发生在身边事情的缩影。青涩的恋情在青涩的岁月中无疑是美好而浪漫的,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真的是爱情,尽管,大人们总是认为我们不懂爱情。其实,像我们这样的年纪需要最多的就是从各个方面的尊重。若男的家庭处于社会上层,她家教森严,但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无暇与她用心交流。她的父亲只是强硬的将若男的未来都一一安排好——学法语,弹钢琴??这一切的一切只是父亲的一厢情愿,他没有问过若男的心意,他不了解若男的心思。但从父亲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知道,他实际上是为了若男好,不过这种关心似乎过于霸道。相反,家富的家庭处于社会底层,家境较为贫寒,但一家三口生活的其乐融融,尽管有时因为家庭琐事吵吵闹闹,但这样才真体现出温馨的气氛。这种气氛正是若男家庭所缺少的,所以她想融入这个更有人情味的家庭,不管,房间很小;不管,经济拮据。可是这种家庭也有它的弊端:家富的父母每天为了生计忙忙碌碌,因此疏忽了对家富的管教。家富一天吊儿郎当,不务正业。双方家庭尽管地位悬殊,但却犯下了一个共同的错误——缺乏对自己子女心灵上的沟通,缺乏对自己子女生活上的关心。这是我们父母千万不能忽视的,也是我们父母最容易忽视的,让父母扪心自问现在是不是也为了工作,为了给予我们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忽视我们的精神世界。如果父母真的爱我们的话,那么请给与我们更多的关注,不要等我们像家富和若男犯下严重错误之后,父母才醒悟他们自己的过失,这样于事无补。

  若男面对家庭的冷冷清清,家富面对自己的庸庸碌碌。他们的生活缺乏青年人身上应有的朝气,明确的目标。好吧,这样的话,让我们自己在对方身上找到温暖,得到应有的爱。由于两个人内心同样的无聊,同样的寂寞,沉睡多年的爱情提早萌发。我们无法否认,在我们这个年纪我们是多麽的冲动,多么幼稚啊!不计一切后果!但我们敢爱敢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算反抗不得,我们还是会坚守我们的承诺。爱情之火已经点燃,它可是具有燎原之势啊!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若男怀孕了。爱情固然伟大,但这突如其来的生命是使他们的感情更加坚定,还是???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害怕,害怕感情的支离破碎,害怕家富的“畏罪潜逃”,害怕若男的“弱不禁风”在未成熟的人们身上发生这等成熟的事情,他们怎么做?

  还好,家富肩负起照顾一大一小的责任,从昔日的懵懂少年蜕变成今天真正的男子汉,我不由得长舒了一口气,倍感欣慰。此时的'爱情,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相互喜欢了,这种情感已经升华成富有责任的高尚道德了。他们还是面对巨大的压力,所以跑到一个荒废的地方,开始二人世界的浪漫生活,其实,这也是一种对父母原谅的漫长等待。一个新的家庭的组建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对没有经济收入的未成年人,尽管他们每天吃没有营养泡面、罐头,但相互依偎的生活仍是美好的。他们静静的等待新生命的降临。多么单纯无瑕的两个人啊,虽然他们很傻,只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好了。 平

  静的隐居生活中偶而也会起一些小波澜:生活费的逐渐减少,生活方式的单调足以让两个年轻人的新鲜感骤然下降,他们之间的言语已经少得可怜,没有沟通的两个人将要怎样生活?他们会就此分手么?这是两个还没有能力承担自己生活保障的年轻人所要考虑的必然问题,这也是考验他们爱情坚贞程度的一次测验。又是责任,使他们共同撑起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生活又趋于平静。事已至此,双方的父母已经不再相互职责了,他们站在了孩子的角度原谅了他们所犯的过错。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犯过错?既然两个年轻人真心相爱又何苦帮打鸳鸯?对于父母的及时醒悟才免得一场悲剧的发生。是责任促使家富和若男成长、成熟。是理解促使双方父母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了重新的认识。

  故事是圆满的大结局,是香港电影的一贯风格。我也很希望是这样。

  电影观后感 篇11

  在最近播出的《天天向上》里,《中国机长》的剧组来啦!

  张涵予、杜江、袁泉和李沁都在节目中分享了许多拍摄幕后的故事,毛阿敏又以电影主题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压轴表演。虽然这是一首老歌,但她用自己浑厚且有力的嗓音重新诠释出了新的韵味,感觉越听越上瘾,忍不住循环播放了起来。

  在她身后合唱的大学生们,每人都用手举起了蓝色的模型飞机,并且随着歌曲的节奏轻轻摆动,小飞机上还有闪闪发光的亮片,就像连起了一片蓝天一样。镜头转到天空中真的飞机时,它们也同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整个现场的氛围实在太赞了,忍不住让人竖起了大拇指。

  在这个国庆档里,《中国机长》是令人最期待的电影之一,不仅有着超强的主演阵容,还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故事,都让观众们倍感期待,恨不得赶快把时钟拨到9月30日当天,好能尽快感受这部电影散发的魅力。

  《中国机长》官博发布主题曲MV,中国民航大学来点赞

  《天天向上》播完没多久,《中国机长》的官方微博就发布了这首主题曲的MV,让我们又过了一次耳瘾。

  仔细看看,这首MV里有一幕是中国民航大学20xx年的毕业典礼,毕业生们整齐列队并高举着五星红旗,充分展示出他们即将飞向祖国蓝天的向往和追求,脸上也洋溢着为之拼搏奋斗的骄傲。

  网友们在微博下方评论“太好听了”,超级期待电影的上映。中国民航大学也跑过来点赞,并表示听完这首歌之后,感到“热血沸腾”。

  听着毛阿敏的歌声,看着歌曲中那一幕幕画面,便对《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的上映更加期待了。

  欧豪的特效妆令脸部过敏,主演们为了演好角色都拼了

  虽然这首《中国机长》的主题曲只有短短2分钟的时间,但我们还是在许多细节处感受到了拍摄幕后的心酸和不易。

  在MV中,闪过一幕欧豪在补特效妆的'镜头。听说,欧豪因为在戏里的角色长时间受伤,而且由于伤势一直在不断加重,因此他要不停地进行补妆,来真实还原伤情越来越重的情况。

  特效妆的不断叠加令欧豪的脸部开始出现过敏的现象,以致于后期他的脸上起了许多密密麻麻的小红疹子。虽然拍摄时非常难受,但欧豪反而笑称自己的脸“再拍戏时不用化妆也可以了”。

  为了能够真实还原当时机组人员的心理状态,9位主演还与当时亲身经历这一事件的英雄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希望能够增进对他们的了解,在电影中重现当时的辉煌时刻。

  另外,主演们在拍摄前都提前去进行了专业训练,其中难度最高的当属张涵予、欧豪和杜江这三位在驾驶舱的机长们。他们不仅要学习驾驶飞机的理论知识,还要从理论跨越到实践去模拟舱进行飞行训练。对于此前并不了解飞行理论和模拟飞行的“机长们”,表示自己好像在“听天书”一样,更是被模拟舱里面那些复杂多样的操作设备搞到头晕目眩。

  在经过培训之后,袁泉、张天爱和李沁穿上空姐的服装,就好像真的乘务人员一样,面带微笑,动作专业。如果有一日在坐飞机时能看到这种“明星服务”,真的是要笑不拢嘴了。

  中国骄傲三部曲的压轴,《中国机长》就是要啃硬骨头

  《中国机长》是继《烈火英雄》和《决胜时刻》之后,中国骄傲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其实对于这种航空题材的电影,在中国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过了。如果在网络上搜索热门的航空大电影,十有八九都是外国制作,因为这类电影的技术难度很高,投入成本也非常大,角色的情绪波动很难掌控,十分难拍。

  虽然顶着巨大的压力,但《中国机长》还是敢于啃下这块硬骨头,片方不仅对主演人员们进行了飞行的专业培训,还斥资近3000万制造了一架1:1的空客A319模拟机,而不是利用特效来完成,就是为了让电影看起来更加真实和震撼。

  另外,《中国机长》在拍摄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中国民航局的帮助,所以在影片里我们也能看到许多真正工作于航空事业的人参与其中,这份真实感就更加强烈了。

  看完这些,已经忍不住想要马上对《中国机长》这部电影先睹为快了,可惜还要等到9月30日,才能走进电影院去感受这个荣耀和魅力的奇迹故事。

  期待电影的上映,期待《中国机长》带来的震撼和感动。

  电影观后感 篇12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电影《无手老师》,出发点应该是希望我们老师学习马复兴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以及“历经沧桑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超越精神。

  不知为何,我不太愿意将这部影片单纯地与“苦难”、“励志”、“无私”等字眼划上等号。这部影片并没有向我们投来无数个“催泪弹”,但看完后,却让人陷入了沉思。

  我一直觉得马复兴是幸福的,除了失去了双手,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却又为他打开了好几扇窗。

  就像他最终在获奖感言地时候说的:我有三个愿望,第一个,能够像正常的孩子在学校里念书;第二个,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个,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三个愿望都实现了,不但能正常念书,还是班上的佼佼者,不但能正常地工作,还从代课老师转了正,不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娶了个漂亮的老婆,生了两个懂事的女儿……最后,还有一个当火炬手的大惊喜从天而降,你说,他是不是很幸福?

  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己,如果按照他一样的三个愿望,我们是不是早就超额完成了,但扪心自问,我们会感到幸福吗?都在完美与不完美中挣扎,都在贪念这个世界给我们的还不够多。

  首先,来说说这部影片的男主角,马复兴,也许你会觉得他除了失去了双手之外,呈现在众人面前的都是完美的一面,他第一次在高考志愿上写上“北大”二字时坚定的眼神,他对他的兄弟说自己的理想是考上最好的大学时的坚定,遭到别人欺负的时候,他像阿甘一样,用奔跑的姿态,拯救自己的灵魂,又在得知可以当老师时,同时用奔跑的姿态,向世人宣告,自己似乎获得了重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并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他又在课堂上,因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不经意间,似乎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方式,演绎了一段极具浪漫色彩的爱情……

  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也就是说,马复兴的形象是完美的。

  其实不全是的,他有过绝望,得知自己不能考大学时,差点结束了生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生命应该是晦暗的,他放羊时的表情是淡漠的,目光是呆滞的,甚至,连别人的讽刺令自己一度崩溃,傻得要将自己狠狠掩埋在泥土里。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是,他因为老婆的一句话大伤自尊,不仅嘴不饶人,手也不饶人,那个画面让人觉得,一个爱生如子,为了一个孩子重返学校,都能忍气吞声地在砖厂地上捡起老板扔下的满是屈辱的硬币的人,很难想象,怎么在自己的老婆面前,要发那么大的脾气?

  这就是真实的马老师,有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再来说说他的母亲,一直将“尕娃”这样的昵称挂嘴上,她一直为儿子打气并安慰儿子:真主会给你一双手,一双心中的手。

  同天下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孩子就是她的全部,当儿子焦虑地对她说:上不了大学,没有工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该怎么办呀?

  她坚定地说:一辈子什么都不干,阿妈也养你一辈子!

  看着儿子苦练粉笔字,她心疼得恨不得将自己的双手替换给自己的儿子。

  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然而,这份爱同样折射出母亲的一点小“自私”来,他心疼儿子,却希望儿媳妇多做事,得知儿媳妇转正后,却又担心人家会瞧不起咱家,会离开自己的儿子……

  这份矛盾,这份担忧,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有母亲不完美的一面。

  再来谈谈马老师的妻子,漂亮能干,多数情况下善解人意,却会在马老师资助别人的时候,开始动摇,尤其是自己的工资是对方的两倍的时候,也会有心理落差,也会抱怨,也会计较。

  还有马老师的学生,我想不可能是完美的,却也做了很多令人感动的完美的事,第一次见马老师在黑板上写“无手老师”四个字时,流泪了,也会悄悄地用黑板擦帮老师压住课本,以免翻页,还为马老师制造惊喜,赢得爱情,长大后,又会回馈给马老师女儿对父亲般的爱。

  ……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完美中伴着完美,因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成长中的人。

  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都知道,116分钟的电影时长,无法浓缩一个人几十年的漫漫长夜,但塑造每个人物形象时,很用心,他想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人生。

  那就是,不完美,才是完美的人生。

  电影观后感 篇13

  近期上映的《少年的你》把“校园霸凌”这个并不少见的社会现象直面展现在了大众眼前,让你发现曾经不过是“小孩打闹”的事情,可以这么血淋淋,甚至人命关天。

  我们总是认为人性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在少年的世界里,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更是两个极致,因为他们正在“蒙”的阶段,正在探索人生,他们幼稚着也成熟着,独立着也依赖着,迷茫着也坚定着,努力地融入着这个未知的世界。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少年时光都是光明而洒脱,他们需要身边的成年人重视他们的情绪信号,需要身边的成年人洞察他们的`微小迷茫,更需要身边的成年人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影片中的三位主人公给了我深刻的思考。

  一、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人人都说欺凌者恶毒,但我一直相信任何一个悲情的人物身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悲情故事作诱因。

  魏莱,一个家境富裕的高考复读女生,成绩很好,却在美丽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蛇蝎般狠毒的心。她是校园欺凌的主使者,把胡小蝶逼死之后,又把矛头对准了陈念。面对同学的死亡,没有丝毫地同情与愧疚。这种冷漠令人战栗,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她一直遭遇着父母的“冷暴力”,这种来自亲人的冷暴力就像一把尖刀刺痛着她的心,却无处发泄,便把压力与冷漠传递给了他人,从中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与安慰。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来到这个世上,都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们独立地生长着,我们时时刻刻期待着他成龙、成凤。同时,我们更要考虑孩子的身体、心理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期待,无论孩子能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首先他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我们便是他们的港湾,无论外面几经风雨,我们都要以“家”的姿态接纳孩子的一切不如意,让孩子在这个港湾里重拾信心,才能重新起航。

  二、洞察孩子的脆弱

  陈念,一个孤僻的高三复读女生,母亲卖三无面膜,为躲债远逃他乡,留她自己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她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一定要考上北大,要出人头地。她看似独立、成熟地面对着这一切困境,好好学习、乖乖听话、还不时安慰母亲自己很好,不用担心。可是,她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懂事并不代表孩子不会脆弱。

  剧中,陈念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欺凌之后,想要打电话向妈妈哭诉委屈。可是听到妈妈说自己也不好过时,她为了不让妈妈担心自己,便像大人一样若无其事地跟妈妈云淡风轻地聊聊天,挂断电话后,自己掩面而泣。好在陈念挺了过来,因为她虽然没有从母亲那里得到力量,却从同伴那里得到了力量。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这样幸运,胡小蝶就没有。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举足轻重、亲密无间的人,面对懂事的孩子、懂事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有一双鹰一样的眼睛,要从孩子一些微小的变化中洞察孩子那句“我没事”背后的“我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哪怕只是一个微笑的鼓励,孩子都会倍感欣慰,这都是孩子在克服生命中挫折所需要的勇气来源。

  三、相信孩子的善意

  小北,一个社会上的小混混,父母离异,母亲要改嫁嫌他累赘遗弃了他。他痞里痞气、外表脏兮兮、打架从不手软。怎么看都不是个好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坏了。

  但这都只是一个孩子外表下的“不安全感”的显现,其实他的内心依然拥有少年的光明,否则,他不会一路保护陈念,还生怕自己的形象破坏自己同伴的形象;他的内心依然拥有纯真,否则,他不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同伴甘愿服罪;他的内心依然拥有正气,否则,他不会甘愿承担责任。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一直相信,但凡是个孩子,他就是一个发展中的人,作为老师和父母就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不以任何一次外显行为对孩子定性,要及时发现、相信并极力宣扬孩子向善、阳光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外界对他的善意,感受到安全。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把生命中一半的光明发扬壮大,引领孩子仰头走在这片阳光四溢的大地上。

  总之,在孩子的生命中光明总是与黑暗相伴,我们成年人一定要重视孩子传递出的负面情绪信号,接纳孩子,相信孩子,善待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阳光洒脱,健康成长。

  电影观后感 篇14

  一年前的某一天,我的一个好友,给我讲了他很喜欢的一部电影(阿甘正传)的观后感。当时他先是问我有没有看过,而我看他兴致正浓,也就没太好意思扫他的兴说自己没看过,于是含糊地说自己貌似看过。于是,他就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跟我大谈特谈其中的精彩内容。说实话,依照当时他的那个劲儿,就是我说没看过,估计他也不会介意和我分享他的那份独特的感受的,因为他实在是太认可那部影片了。不过,说实话,现在想想,其实自己挺对不起他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尽管他很有激情,绘声绘色地给我分享那部影片的精彩瞬间,可我却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他完全是对牛弹琴。

  直到今天,时隔一年,我才把他当时给我推荐的电影给看了。看到快结束的时候,我突然变得急不可耐起来,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等电影一结束,就给他打电话。说时迟,那时快,当电影就剩下最后的一分钟,而我也即将拿起电话拨打他电话时,突然他的头像亮了。于是,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聊了起来。我兴奋地告诉他我终于看完了(阿甘正传),他随即问我感觉怎么样,我没有说,而是把问题直接又抛给了他。本来以为他会将当年的话再说一遍,让我弥补过去的遗憾,怎奈,我想错了,这一次他并没有滔滔不绝,甚至连简短的评价都没有。问他,他只是说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说。

  好吧,我尊重他,所以我决定不再问他了。他不说,那就由我代言吧!其实,我很能理解他的感受,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部影片。关于这部影片的影评,早在1994年,就铺天盖地,漫天飞舞了起来,各种专业影评人的观点遍地开花,包罗万象,似乎让后来人很难再挖出其他的任何更有意义的东西了。所以,今天我在此,并不是想写影评,只是就其中的某一点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这部影片的大的背景,反映的主题,目的,意义,我都不是很了解,也不想了解,但其中的友情和爱情却让我的心久久也不能平静。

  首先,阿甘和丹.中尉、阿甘与桑巴的那种情同手足的深情厚谊,让我深深地为之动容。在当今这个尔虞我诈,朋友虽多,真心没有几个的社会里,我尤以为阿甘能收获到那么两个交心的朋友,阿甘,无疑是最聪明,也是最幸福的的。

  其次,阿甘与珍妮之间的爱情。对于阿甘,几乎所有人都是持支持态度的,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但对于珍妮,褒贬不一似乎是注定的。很多人认为珍妮是个自甘堕落的女人,不配或者不值得阿甘这样一个真诚的老实人为之付出全部的感情。然而,我则对珍妮大家赞赏。我不仅欣赏珍妮追求自我的人生态度,也欣赏她敢作敢当的气魄。首先,不得不承认,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而珍妮无疑是怀揣巨大梦想的----她想在闪光灯下唱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她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多次离开她的`挚爱----阿甘。有的人会怀疑珍妮到底对阿甘有没有真感情,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有,那是肯定的。我从来就没有怀疑过珍妮对阿甘的那份浓得化不开的爱意,否则珍妮就不会在阿甘还不懂男女之情时就想把最完美的自己无条件地给予阿甘;否则珍妮就不会在当自己已经不再纯洁如雪时说出那一句“我想你不会愿意娶像我这样的女人的”;否则珍妮就不会在阿甘极度思念自己时突然地出现,然后在与阿甘发生关系后的第二天早晨一个人黯然神伤地离开。

  整部影片看下来,好多人都会说一句话,那就是阿甘是个傻瓜。独于我,则不然。我一点已觉察不到阿甘哪点比别人傻,反而觉得阿甘特别的聪明,超出常人很多倍的聪明。否则他断不会取得那么多的成就,也不会收获那么真的友情与爱情。在阿甘身上,让我看到了洒脱人生的活法。他可以很爱很爱一个人,但是他只是那么远远地,深深地爱着,并不会去强行干涉对方的生活。他给予对方足够的自由,足够的私人空间,心中有着一份至真至诚的爱。他在任何时候,都只做最真的自己。他心里比谁都明白,何为傻子?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显然他从没做过傻事,所以他从来就不是个傻子。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问题,却让很多聪明人回答起来显得异常的笨拙。孰傻,孰不傻,由此可知已。

【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电影观后感06-22

微电影观后感05-19

《八佰》电影观后感05-20

电影《八佰》观后感05-12

电影《后天》观后感05-12

电影夺冠观后感04-23

电影姜子牙观后感04-26

孔子电影观后感05-11

八佰电影观后感05-02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