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观后感

时间:2024-09-22 16:10:56
《活着》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观后感1

  这部记录片与一般纪录片不同的是,它的时空跨越幅度很大,但由于制作人员紧紧抓住主人公颠沛流离的命运和一家人不能团聚,天各一方的情感主线,使得整部纪录片节奏既很紧凑,有富有感染力。对于这种将催泪效应和严肃题材完美结合的高超水平,专业人士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含泪活着》等张丽玲的系列纪录片关注人生命运,不仅是纪录片的精品,更是人生教科书,具有永恒的感染力。很多日本人把纪录片录了下来,遇到困惑时拿出来看,从中汲取力量寻找答案。张丽玲和她的同伴用十几年心血制作的这个系列纪录片称得上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和瑰宝。

  评价《含泪活着》播出后曾受到了日本电视界的广泛关注。日本纪录片知名制作人横山隆晴表示,在日本主流频道以配字幕的方式播放外国语纪录片,并且是在黄金时段,这在日本电视界是破天荒的'事情。

  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中国放映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访问日本时,曾给与了这样的评价:“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深受感动。”

  一位21岁的男性大学生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感动的电影!现在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严重,我即将毕业,联系了许多公司但都没成功,我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情绪非常低落。但《含泪活着》让我改变了想法,给了我真正的勇气,我会振作起来!”

  一位42岁双眼哭得通红的女性观众激动地说:“我是张丽玲纪录片的粉丝,她的每部作品都让我深受感动。今天我带全家来看《含泪活着》,边看边流泪,不过不是悲伤的泪,而是温暖的泪,心灵像被洗过一样,激励我更加热爱珍惜生活,这就是张丽玲纪录片的魅力。她用十年时间拍摄的《含泪活着》,主人公对人生和家庭的热爱,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再次感悟到中国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学习。我将介绍朋友们都来看。”

  一位49岁的中年男性:“五个月前公司倒闭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心里压力很大,我甚至产生过人间蒸发等极端念头。《含泪活着》给我的震动太大了!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简直无法比,我会永远以他为榜样,做坚强不屈的男人和父亲。在我人生中最苦闷绝望时遇到《含泪活着》这个电影是我的幸运,给了我希望和目标!我向主人公和制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活着》观后感2

  活着是一种荣幸,可活着并不容易。

  活着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相应筹劳,赚取属于自己的干净的钱。不能赚黑心钱,不能味良心。今天《活着》中的都是一些30多岁的阿姨,每个阿姨都是推销黑心商品的。她们把那些不健康的商品卖给那些可怜地老人,那些老人甚至为了买这个四处借钱。这些阿姨都以骗谋生。赚得都是不干净的钱。

  这些阿姨十分后悔,后悔不该将黑心商品卖给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老人。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世上没有后悔药。时间一去不复返。同样,说出去的话就像沷出去的'水,是永远收不回来的。

  这给我了一个启示:做人要谨言慎行,不能马虎,说错一句话就可能会导致干错几件事!凡事都有因果报应,你骗了一个人,将来就会有10个人来骗你,你骗了1万个人,将来就会有10万个人来骗你,躲也躲不过去。

  最后,我想说:“钱是生外之物,比它更珍贵的是活着!不要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钱不要紧,钱可以赚,可是时间、光阴一去不复返,生命随时可能结束!

  今天,徐老师继续给我们观看了《活着》。今天下午最后一节是亲密课,我们继续观看了《活着》,看到现在很多大学生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学毕业,还一直向父母亲要钱,完全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乱花。而有人就去赚黑心钱,去骗人,卖假货,看起来吃得好,穿得好,可内心却不行了,价值观都颠倒了,把好的认为是坏的,把坏的认为是好的。

  还有人很浪费,买了一件新衣服,商标都还在,但怕回到家后父母说浪费,或者又不喜欢了,要么扔进垃圾桶里,要么送人。

  现在说地球要毁灭了,是因为我们没有遵循中国的传统——勤俭节约,而是用了西方文化中不好的一面。以前父母讲的那些“正道”,现在哪个父母还讲?爷爷奶奶们的父母亲虽然话粗,可是道理都是对的。现在《弟子规》、《孟子》这些书有多少人在坚持的按上面做呢?

  我们必须反省自己,有两个字“感召”。只要你做好了,身边的朋友肯定也好了;有因必有果,我们一定要各好因,要不然就会有恶报。

《活着》观后感3

  一位个普通都家庭演绎着一个不平凡的传奇般故事。

  受到到文革影响的丁尚彪,为了让自己的家庭摆脱贫穷,借了一大笔钱独自到了日本,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渡过了15年余载。

  这个家庭经历了普通家庭所无法承受的痛苦。老丁夫妇为了女儿能到国外念书,两人分隔异地,每日都女儿的学费而奋斗着。因为女儿考上了美国一所州立大学,前往美国的途中在日本中转,使得他才有机会在八年后的一天与女儿相见时间仅仅为24小时。看到他们相见的时候我笑了,但是看到他们分别的那一刹那,我的眼泪哗啦啦的'流了下来。老丁在日本一天坐着3份工作,吃不好,住不好,把省下的钱都寄回家了。和现在人相比,有哪个男的能够这样。耐不了寂寞,更别说那么艰难的活着了。

  后来丁晽到了美国读医学,他们一家人就这样被分开在了不同的地方。这对父母为了女儿,为了生活付出了太多太多了。在未来我相信他们整个家庭的命运也因此得到了大翻身,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就必须有人先付出。

  看完后我想到了自己,爸妈总说你别想出国留学啊,你还有哥哥,我们家负担不起,为什么呢?人家那样的环境都可以,为什么我不能呢?这里有太多问题值得深思了。尽管如此,我并不能要求父母必须给我什么,但是要想改变家庭的命运,首先就要有人付出。说实话,如果没有丁晽的付出,即使她父母赚再多的钱也是无济于事的。

  有时候我在想有的人没文化,家庭情况又糟。然后他们孩子呢,未来应该很难改善他们家庭的情况吧,然后就如此循环。世世辈辈就这么贫穷鸡配鸡鸭配鸭,乌龟配王八。(门当户对)有时候还是必须的!

  现在家族这样的情况不知道要打拼多少辈子才可以达到其他人家现在的现状,更何况时代在不停的前进。不进则退,有时候父辈真的无法开拓他们的视野,为什么永远都那样。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太狭隘了!!

  他们不能改变那就只能靠自己来改变了,那天他们在看手相。刚开始还觉得挺有意思的,但是后来觉得为什么看手相呢?因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只有自己才能改变命运,不是靠自己的来的东西总又一天也是会被用光的。加油那个“自己”。

《活着》观后感4

  虽然张艺谋凭借《活着》彻彻底底火了一把,但是与这部电影相比我更倾心于余华的原著小说。张艺谋与余华相比缺乏了点对于艺术的忠诚和坚持,结尾显得有些献媚观众,而余华的原著小说则是彻头彻尾的艺术。

  初中读《活着》,觉得这本书很假,故事太不合逻辑了,为什么这一个好好的家庭要接二连三的遭受命运的苦难呢,而且灾难每次都来的那么突然那么赤裸。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甚至不给读者留下一丝悲伤的空间,这种挤压的感觉令人近乎窒息,直到最后,一人一牛艰难地顽强地生活着,书中描绘的`那背影是如此的悲伤又如此的坚韧。

  高中读《活着》,觉得这本书很真。那些不符合逻辑的故事其实就是将生活放大夸张后的产物,人生就是那样,总要去不断地承受生活抑或应该称其为命运所给予的一次次历练。只是那时候还天真,根本不明白那些挫折的意义和重量,总以为“扼住命运的咽喉”是我听过最经典的话语,经常信口开河地去跟同学朋友们讲“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惧怕挫折,敢于直面人生挑战命运的人才是男人”,最大的感想就是福贵的懦弱和妥协(实际上可能当时自己都不知道妥协是个什么概念),叛逆的青春在现在想起是多么的激情,同时也是那么荒诞。

  现在读《活着》,不会再将它当成一本书,因为我清晰的看到这就是生活最真实的面目,不虚假也不夸张,而且是对生活不施脂粉的忠诚。当你通过电视荧幕看到亿万人瞬间被大地无情的震吼所吞噬的时候,会明白生命到底有多么脆弱不堪。当你目睹身边生活着的朋友在阳光明媚的早晨瞬间被汽车撞飞的时候,会记住命运是多么乖张无常。当你知道那些不幸的家庭因为灾难一蹶不振又屡遭不幸的时候,会理解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居然如此残酷不仁。当再次读到一人一牛俩“福贵”相扶相持的背影时,才真正明白“活着”二字的重量。

  为什么活着是个沉重的问题,这个疑问也远不是一个还未真正接触社会的青涩学子能解答的。生活由幸福和磨难构成,一喜一悲二元对立但又力量不均,这种失衡让生命不再轻灵。上了年纪的前辈时常告诫说“生活就是经受住一次次打击”,有了点觉悟的知识分子怒骂道“贝多芬要与命运搏斗那是一句屁话”。活着就要承受生活的担子,活在当下就要去直面自己生命中的一次又一次挫折。因为《活着》,懂得了生活的本真即为坚强地接受和坚韧地面对;因为活着,懂得了要活得真实,抓住当下,尽量不留自己遗憾,下一秒钟发生什么无人知晓,但这一秒钟的风景要看得彻底。

《活着》观后感5

  人在风光的时候,总会得意忘形。仿佛世间最繁华的一切,都只在自己那小小的眼珠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哪怕昔日龌龊,都抵不过今朝的放荡。世上最好的一切,大概不过就是纸醉金迷,夜夜笙歌罢了。然而生活,从不会放过那些自以为是,得意忘形地的人。或许你还在纸醉金迷里,或许你还觉得自己拥有着一切。生活,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在你猝不及防的一刹那,全都夺走。只留下一脸漠然的你。从高处跌下,很疼,很疼。但人,总是会想尽办法的'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未来,才有希望。但是,希望,从来都不是给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至少不是你我。但是,困境确是生活给我们准备的奖品,从来都不会忘记。

  为什么要活着?死了多好,死了,就什么都不用害怕了。没有思想,没有疼痛,就像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可是,疼你爱你的人,却用吵闹的哭啼,把美梦给打搅了。不想做梦了,为了心爱之人,身边一无所有了,幸好也只剩下心爱之人。

  然而,噩梦不会这么轻易的结束。当生活轻易的把所有的荣华都从身边带走时,就应该想到了,这其中,也包括这自己心爱之人。父母,妻子,孩子,朋友,一个一个的,慢慢的,在眼前,在怀里,逐渐消逝。消逝的是他们,但从不包括你。或许,从此懂得了痛苦,从来都不是高处坠落,而是身边爱你的人,都离你远去,却又无能为力。

  终于只剩下一个人,可是,却也不再想死了,反正迟早的事,也就不紧不慢了。可是,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回想着自己的以前,风光过,奢靡过,堕落过,穷苦过,平凡过,希望过,失望过,憧憬过,绝望过,哭过也笑过。感觉自己经历了世间所有人的人生百态,或许,这么活着也值了。剩下不多的日子,就留给回忆吧。

  回忆很长,肯听的人也没有多少。跌宕的人生,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别人不愿听,那就自言自语好了,慢慢的回想,慢慢的老死。或许有一天,会有人肯听也说不定呢,不仅世间百态,人,也是如此呢。活着本身,从来都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但只有活着,才能找到意义。

《活着》观后感6

  特别关注上面推荐了一部纪实电影,是一个日本籍的华人耗时十年完成的一部片子。名叫含泪活着,记录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打拼的事情。据说这部片子在日本引起很大轰动,很多人因此改变了对中国人的看法,觉得中国人原来可以如此了不起的努力工作,而在这以前,他们眼中的中国人是懒惰的,现在,这部片子甚至成为一部励志影片。

  这是一部系列片,其中一个故事是讲一个叫丁尚彪的男人,89年借款3万,撇下妻子和上小学的女儿独自去日本学习,92年通过打工还清借款后,又产生了新的目标,就是要挣很多钱,让女儿能出国留学,去最好的学校。于是他每天打三份工,刷碗、扫地、厨师,每天晚上工作到点,没有地铁了才步行回家。深夜在一个8平米的小屋吃着最便宜的饭菜、用塑料布围起来当澡堂洗澡、没有买过新衣服、不敢乱花一分钱。他最高兴的事就是每月给家里寄钱。!他这样坚持了。这期间他与家人仅有两次会面,一次是与女儿终于考上纽约州立大学,在日本中转停留了24小时。第二次是与妻子相聚。因为妻子要去纽约看望孩子,在日本停留72小时。这时,他已经整整没有看到妻子了。当妻子看到他拿出结婚用的红枕套时,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后他的头发稀少,牙齿稀松。俨然一个老头。此时孩子终于学业有成,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他可以回家了,上飞机回国的`那天,他的泪水才第一次畅快的流淌下来。

  电影的结尾是字幕,说现在他们在上海买了新房子,和妻子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也哭了,但是心里有点不舒服。第一,老渡以为家庭奋斗,但不需要这么多年,至少后来的5年我认为没有意义。就像他女儿说的,别的孩子都是靠自己打工挣学费,为什么他要牺牲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仅仅为了帮女儿实现目标?那么。自己在哪里?这是女儿还真争气,如果女儿不争气呢?意义在哪?第二,这只是少数的中国人。我的生活圈子里,就从来没见过打两份工的人。一份工作,他们都不够尽力。尤其是年轻人,对金钱的渴望好像没有那么强烈,或许他们有父母,可以张嘴要。我和朋友说起我的感受,他们说是由于中国国情的原因,在中国,打这种底层的工累死也不可能有丰厚回报的。

《活着》观后感7

  一部曾在富士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含泪活着》,三年后被一名普通的日本大学生在网络上找了出来。这个因就业而苦恼的年轻人看完之后备受感动,怀着“这么好的作品不应该埋没,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的想法,他开始游说电影公司,并最终获得了三千万日元资助。11月28日,《含泪活着》在东京上映,不少观众都留言表示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励,称“影片给在经济低迷的冷风中前行的日本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流传至国内后,这部首度将镜头对准“非法滞留的中国人”的.中日合拍纪录片,片中那位为了改变家人命运,在日本充当劳工供女儿美国留学的父亲,感动了中国观众,以至于字幕组在片头就贴心提醒,“敬告,请各位准备一沓纸巾。”

  《含泪活着》是系列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的完结篇,由株式会社大富社长张丽玲于推出,也是她的封山之作。全片制作历时10年,辗转美国、日本、中国三地,在近2个半小时的内容中,记录了中国人丁尚彪求学未果,为了改变女儿的命运,扛着“黑人”身份苦苦打拼15载的日本漂流生活。

  影片大概分四次拍摄,尤以两番小聚最为感人。女儿如愿考入纽约州立大学,在东京转机时终可与八年未见的父亲碰面。可惜属于这对父女的时间只有24小时,而且由于非法滞留无法进出机场,父亲不得不在机场前一站就下车,呆立在站台目送女儿远去。

  五年后,妻子前去美国探亲,这一幕再次上演。不同的是,为了赚女儿的学费,老丁每天兼三份工,他第二次站在车窗外已头发稀疏,牙齿松动,他默默啜泣,仿佛可以感觉到他牙齿在漏风,令人不忍卒看。

  除了爱与温情,主人公丁尚彪的坚忍更能让人动容。他为家人献出了最珍贵的壮年,却从未怨天尤人,绝口不提一句后悔的坚忍。

  离开日本前,丁尚彪故地重游,回到了最初求学的那个偏远山坳。镜头前他一脸平静,小声地对着远方念叨,“当初真是毫无选择,没办法,只能走下去”,但最后一句话却是,“人生,还是高兴的。”在自杀人数是交通意外死亡人数5倍的日本,人们时常在生活的重压下难以喘息,一个非法滞留的中国人却活了下来并心怀感激。

  在东京新宿区的一家电影院《含泪活着》的影片海报旁贴满了观众的观后感:“人生就应咬紧牙关,含泪前行,这是为欢笑做出的准备。如此世代相传。”“深感拥有目标能够使人变得坚强。”

《活着》观后感8

  已经记不得朱自清的背影了,但是看这部片的时候,爸爸的背影在我脑海里若隐若现。当老丁的女儿与老丁在东京相见又分离的时候,我想到了第一次出远门上大学时的情景

  因为喜欢双重喜庆、喜欢山,我跑到了重庆,两天一夜的车程很事实地告诉了我这是5000里的遥远距离。我们是报名前一天到的,我们也去了当地的一些景点,比如朝天门、比如瓷器口,第三天下午,爸爸要买回程的票了,我一人坐在教学楼的.台阶上,显得那么无助,听着来来往往陌生的、听不懂得语言,看着跟儿女道别的家长,第一次,我觉到了孤单的可怕,于是我抱头大哭起来。过往的学姐学长还以为我出什么事了,都停下来安慰我,还特意找了山东的老乡来跟我说话

  老丁送女儿只能到成田站,一路上父女眼泪相向,那一刻我才真正懂了什么是相对无语,惟有泪千行。下车的时候,女儿不敢回头看,爸爸走的时候,我不敢去火车站送,道理是一样的,我一向讨厌分离,一向不喜欢送人也不喜欢被人送,因为我始终愿意一厢情愿的以为没有告别就不曾分离。

  老丁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他只身国外开始了改变下一代命运的赌注。其实在国内,对于千千万万努力改变生计的父母而言,也是如此。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将来才会有出息。可以说,父辈伟岸的背影毫无例外的成为了我们向上走的垫脚石,努力赚钱供我们读书,努力给我们最好的生活。

  我自认是个特别懒的人,家里的事我从来没有操心过,也没有什么可操心的,因为父母已经处理的很好了。从小到大,凡是我为家里做过的活儿都是有报酬的,有时候是一瓶可乐,有时候是炸鸡、烤鸭一类好吃的。对了,我想起小时候,逢年过节有好吃的,父母都给我留着,印象里,爸爸都很喜欢吃骨头,妈妈则不喜欢吃肉,长大了才知道不是真的不喜欢而是不舍得,以至于我吃鸡肉吃到伤胃,此后很多年都不再喜欢吃。

  高中的时候全日制寄宿,身体不好,每次周末回来,爸爸都会买我最爱的全羊汤、粉皮鸡,还给我做很多好吃的。其实我一直觉得爸爸很严厉,我俩没有多少感情,甚至他连我上高几、多大都不知道,按照五行的说法,我俩相克,所以小时候他在外边多,见得少,大了我从中学开始寄宿,所以见面也很少。

  或许,有时候,父爱需要长大了才会明白,因为它不像母爱那么直接,一直在血液里流淌。父爱更多时候是一种担当,严厉的面孔下,掩藏的可能是一个慈祥的心,想靠近我们,却又在表面疏远我们,因为他是一家之长,他得能把我们镇住。

【《活着》观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莫虚度;活着,莫蹉跎07-27

[荐]《活着》观后感01-20

《活着》的观后感精彩12-17

含泪活着观后感12-13

《活着》观后感(热)07-11

《活着》个人观后感11-10

活着经典句子08-26

活着的作文06-08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