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

更新时间:2023-01-09 16:36:38
  • 相关推荐
家乡的习俗作文(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习俗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习俗作文1

  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都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都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都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都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都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都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都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都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都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

家乡的习俗作文2

  外婆家在宜兴,那里过年家家户户除了买上瓜子、花生、糖果等等各种年货以外,还有用糯米面包团子的传统习俗,新年吃团子,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

  今天是除夕,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我想和外公外婆一起包团子过新年。吃完早饭,外公外婆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外婆负责剁肉馅、青菜馅、萝卜丝馅,还要煮红豆做豆沙馅。外公的任务是和面,他先把雪白的糯米粉放进盆里,倒入热水后,使劲地揉成一个大面团,然后再搓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面团。还有一部分面粉是用事先准备好的艾叶汁去和,雪白的面粉很快成了草绿色,外公说这是要做豆沙馅的青团。两人配合多年,显得非常默契,外婆把各种馅料拌好了,外公也正好把糯米粉都拿捏成了白的和绿的小面团。

  开始包团子了,我也跃跃欲试,想一起参与进来。征得外婆的同意后,我说干就干,洗干净手,卷起袖子,加入包团子的队伍。我照着外婆包团子的方法和步骤慢慢地学起来。首先把小面团搓圆了,再用手把面团捏成圆圆的、扁扁的小碗状,接着放入一勺菜馅,轻轻地把小面碗在掌中一边旋转一边用右手封好口,捏紧,捏尖,菜馅都被包进面里,一个圆圆的团子就包好了。外婆为了区别菜馅的不同,还会在萝卜丝肉馅的尖顶上捏个小凹槽。我也学着捏一下,做个记号。看到自己的成果,我高兴极了。在大人们的鼓励下,我又继续尝试包了几个团子,还用同样的方法包了一些豆沙馅的青团。外公把我们包好的团子排在蒸笼里,放到灶上去蒸。我焦急地在灶台边转了十多分钟,热气腾腾的团子终于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香喷喷的团子吃起来,又粘又糯,还有菜和肉的鲜香,味道好极了。外公外婆也都夸奖我的“手艺”不错。

  宝马腾飞迎福至,灵羊起舞报春来。新年即将来临,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做着美味的团子,过个团圆年,其乐融融,真是开心。

家乡的习俗作文3

  在寒假里,那五花八门的节日习俗,总是让人耳目一新。

  过年的气氛是从何时浓起来的呢?或许从“腊八”那天就已经开始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找齐那八样食材,在锅里煮。我们家腊八粥虽然模样不怎么出众,可那粥的味道绝不亚于宫廷御膳之味。

  腊月里的事呀,可多着呢!腊月初,那年味儿才刚刚有些“味儿”,腊月中旬的年味儿,才够“味”。

  今年,我家是在腊月二十磨了豆腐,二十一才“动油锅”——炸年货。到了腊月二十三,家里又热闹了一阵——蒸包子。到了腊月二十八,奶奶又将腌过的年货放进锅煮,留着二十九中午吃。

  到了“年三十”,从早上起便能听见炮仗声。奶奶说,这就是“过年”。我们家是中午过的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在吃饭之前,我们家还有个习俗——祭祖。祭祖宗的菜在祭祖之前是不能吃的,而且家里人还得在堂屋门前烧纸钱、磕头,希望老祖宗能够保佑全家在来年平平安安,也可寄自己的心愿于此。到了三十晚上,我们这一带还有个别样的风俗——装“红包”,此“红包”非彼红包,这是在一个红袋子里装上些吃的,如“苹果”“大糕”,寓意平平安安,步步高,然后再在里头装上压岁钱,这就是咱这儿的红包。到了晚上,初一的凌晨零点,家家户户都得放烟花、鞭炮,来迎新年。三十这天还有件事可不能忘了——贴春联。过完年后,家家的春联也都“上门”了。

  初一早上,晚辈得在家里先给家里的长辈拜了年,再出门去拜年。拜年倒也有个忌讳的事——下午拜年,所以一般拜年都是在上午。初三早上还得放炮仗,干什么呢?迎灶王爷。初五早上还得迎财神爷。有些人家还会买灶王爷的图像贴在家里,希望来年家里能够财运兴旺。

  若再论远点儿,那就是正月十五度元宵了。元宵节,我们家最重要的一个习俗不是吃元宵,也不是看花灯,而是到祖宗的坟上去送灯。送的这灯,都是用四根细竹棍,一个塑料袋和一支蜡烛做成的,每到一个坟上,都得放一个炮仗,然后烧点纸钱,放上一盏灯。到了晚上,那林子里、山上也都是灯火通明。

  时代在变化,而这些习俗却一直在延续……

家乡的习俗作文4

  每年二月初二,爸爸都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并在这一天爆玉米或炒黄豆,还会吃春饼。我对此充满好奇,这是什么风俗呢?

  原来在爸爸的家乡,二月二是“春龙节”。自这天起,传说掌管雨水的龙王抬头苏醒,雨水会渐渐多起来,万物开始复苏。

  关于“春龙节”,有很多传说,最有名的一个和武则天有关。传说,当年武则天当上了女皇帝,让玉帝震怒。于是,玉帝下旨龙王,三年不得降雨。但龙王不忍百姓受苦,在二月二这天偷偷降了雨。玉帝因此将龙王压在山下,并扬言待到“金豆开花时”才能放了龙王。聪明的百姓将玉米爆开,并做好春饼,家家户户供奉上,救出了龙王。

  从此,二月二那天,爆玉米、吃春饼、祭龙王就成了一种风俗。这既是表达了百姓们对龙王的感恩之心,也是对龙王的唤醒,祝愿新年风调雨顺,事事如意。

  现在,供奉龙王的形式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春饼这种美食代代相传了下来。民以食为天嘛!每年春龙节,我最期待的事就是和爸爸一起做春饼。

  大盆大盆的木耳、白菜、青笋、肉,光色泽就能让人馋涎欲滴。爸爸“当当当”地剁肉糜,我笨手笨脚地切白菜和木耳。一会儿,水灵灵的大白菜叶就在我的鬼斧神工下,变成了小月牙儿、火柴棒和青柳叶。肥嫩嫩的木耳也不能幸免于难,一根根细细长长的像蚯蚓,哈哈!但这些并不影响春饼的口味,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嗞啦”,“啊”每次爸爸煸炒馅料的时候,我都无一例外地帮他配音。既然是龙抬头的日子,那就该热热闹闹。厨房间,一时里炒菜声、尖叫声、锅碗声、欢笑声混作一团。龙王也会被我们吵醒吧?

  每到最后一道工序煎春饼时,我都守着油锅,馋得口水直流,恨不得直接从锅里捞一个出来解馋。不知熟睡的龙王是不是和我一样被这四溢的香味吸引呢?

  爸爸离开家乡很多年了,每年过春龙节吃春饼时,就会给我们讲一些家乡的故事。我们一家人也会一起吃着美味的春饼,一起憧憬着未来一年的新变化。

  这家乡的风俗,包含着思念,也充满了期盼。

家乡的习俗作文5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风俗,也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活动。端午节起源于浙江地区,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5月初五以周进度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民俗。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在武汉东湖,九点钟开始了赛龙舟的活动,参赛选手们个个蓄势待发,跃跃欲试。

  “呼”枪声响了,现场锣鼓齐鸣,彩旗招展,喊声震天,热闹非凡,每条船上有二十个人,每条船上的人衣服统一,红色衣服是红队,黄色衣服是黄队,蓝包衣服是蓝队,绿色……

  我最用的是蓝队,蓝色不仅是我最喜欢的颜色,龙头也别有风趣,只见威风凛凛的龙头上,眼睛的黑眼圈成了红眼圈,眼珠直勾勾地看着前方,眼睫毛像一个王冠在眼上,由黄色,蓝色,白色组成。鼻梁是青色和蓝色,鼻子是亮闪言的银色,龙须是光滑的两个弹簧,两个弹簧上都有一个蓝色的球,四颗虎牙在嘴上,每一颗看起来尖锐无比,还有两颗獠牙在嘴角,嘴巴里含着一颗圆的像夜明珠的银色珠子,龙角像天空一样蓝,像月亮一样弯。

  回到比赛,蓝队的队长奋力击鼓,仿佛每一棒都要把鼓击破一般,"咚~咚~咚~"伴随着每一声鼓点,船上的船员们动作整齐一,溅起一来的水花晶莹剔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船员们满不在乎,只顾着理头划船蓝船的速度越来越快,慢慢逼近前面的绿队快了,快了,越来越快了,离绿队还有六米,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终于和绿队并排在一起了,两队的鼓声更快了,四周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两队船们奋力划桨,终于蓝队反超市绿队,排第四名,观众们都为自己看好的队呐喊助威,“加油,加油”霎时间鼓声和观众加油声响成一片热热闹闹,现场比菜场吵一百倍。

  最终黄队第一,红队第二,蓝队第三,我看好的蓝队是季军,我觉得,赛龙舟要有团结、拼搏、向上的精神,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这就是家乡风俗——赛龙舟。

家乡的习俗作文6

  我的家乡在惠州市横沥镇,那可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小镇,只因一碗汤粉而闻名天下。虽然我从小在喧闹的城市中长大,但是,那静谧的乡村,才是我最惦记的地方。

  每逢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去吃一碗汤粉,仿佛没吃就等于没回老家似的。总要让自己的味蕾先过一把瘾。那油光可鉴的猪脚、卤蛋,在金黄色的汤汁里面,散发着迷人的香味。粉条也充分吸收了汤的味道,但又不失素食的平淡。这汤粉,说得上是完美中的完美。不拍下发个朋友圈记录一下,那就有些大失兴致了。

  春节,是小镇里最热闹的时候,街市上喜气洋洋的。虽然是乡村,但热闹繁华的场面一点也毫不逊色于城市。从大年二十八开始,家家户户就都贴上了春联,预祝来年平平安安,事业有成,每天早上六点,锣鼓队就在街上闹起来了,他们不嫌辛苦,顶着狮子头,敲着锣,举着旗,走街串巷,整个镇子洋溢着一股年味,而锣鼓队是其中最卖力的,这样的热闹要一直持续到元宵过完。

  夜晚,江边就亮着炫美的灯,我们叫“赏灯”。惠州的母亲河东江穿过小镇,那里的落日美极了。没有高楼的阻拦,没有喧闹的吵杂,船启动了,马达轰轰响了起来,在水面荡起波澜,打破这片宁静,也拨乱花灯在水面的倒影。这灯虽然没有西湖花灯那么光彩夺目,没有那么人山人海,只有孤零零的几艘小船,但这丝毫没有打乱大家赏灯的兴致。夜光下,断桥边,成群结队的,全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人们。

  到了正月十五,大家会齐聚一个地方看戏,我也去看过一次。戏的内容我记得不是太清了,但是戏后的烟花却让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家乡的习俗还有很多:包粽子啊,吃糍粑呀,中秋赏月……但我认为,每一个习俗,都是一种文化,都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是无价之宝,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华夏子孙的印记!

家乡的习俗作文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中,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还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不仅有利于传递亲情、尊崇孝道、弘扬正能量,而且有利于传承文化习俗。所以,在清明节的时候,人们都要祭奠英烈和先辈。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家人一起去扫墓时,经常看到人们在烧香、烧纸钱、燃放烟花爆竹。大量焚烧纸钱造成灰烬遍地,浓烟纷纷,甚至引发了不少山林火灾。这样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还能好吗?

  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在国家的号召下,在新闻媒体的宣传下,在学校的教育下,家乡的祭扫习俗悄然发生着变化。

  镜头一:网上祭祀

  清明节快到了,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安海烈士陵园开展祭扫烈士活动。在烈士墓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花,齐唱歌曲《烈士墓前》,缅怀烈士们抛头颅、撒热血、挺身而出的革命精神。

  在老师的号召下,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网上绿色祭祀,感悟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将“鲜花”献给烈士,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我们对英烈的缅怀。

  镜头二:绿色祭扫

  清明节这天,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带着我们去祭扫祖宗。在祭扫时,我却发现,周围的人都没有什么人在烧纸钱、烧冥物、燃放鞭炮了。

  我好奇地问爸爸:“今年怎么跟以前不一样啦?”爸爸笑着说:“过去,人们上坟烧纸、燃放鞭炮,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现在,不是都在提倡绿色祭扫吗?大家都很自觉配合啊。”说着,爸爸在爷爷的坟前敬了一杯酒,妈妈把一束鲜花摆放在坟前。接着,爸爸给我们讲起了爷爷生前的故事,我们听得入了迷,心里对爷爷充满了敬重与怀念。最后,全家人一起动手,在爷爷的坟前种了一棵树,爸爸说:“明年我们再来的时候,这棵树就长大了。”离开时,我恋恋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爷爷,小树,明年再见……”

  网上祭祀、绿色祭扫,真好!家乡的绿色习俗,我为你点赞!

家乡的习俗作文8

  中国,一个文明古国,论起习俗,可谓“一地一样”花样繁多,单新年习俗,就五花八门。但亘古不变的是那份喜庆和热闹。

  在我的家乡,新年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了。二十九家家都准备好年货,门上贴好了“福”,有的人家还挂上了两盏大红灯笼。这天中午,照例要吃顿好饭,还要拜神家。下午就该大扫除,门窗擦得亮亮的,屋顶扫的净净的,桌上摆满了瓜子和糖。小孩子们手中已拿上了大小的鞭炮,大街上整天都噼噼啪啪的。大人们也已经在准备新钞,用来装红包。年前这几天热闹的很。

  腊月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是要吃饺子的,一般是肉馅的,吃完了饭就去看看春晚。因为初一要起早,大人一般都不睡,可小孩子就顶不住,把新衣服放在床头,早早就睡下了。别以为一睡就着,家家都放拍炮,鞭炮、花炮,什么震天雷、窜天猴、笛音炮,声音此起彼伏,整整响一夜。

  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钟,就被妈妈叫起来了,睡眼朦胧的,一看见新衣服立马精神起来。穿好新衣服,好好打扮一番,要去拜年了。先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再给爸爸妈妈拜。给家人拜晚年就该吃饺子了,正月初一不让动刀,不让说不吉利的话,还不能吃荤。不过白菜馅儿的饺子还可以凑合的。

  吃完饺子就要去给本家的亲戚们拜。爸爸和弟弟最累了,要给长辈磕头。女人就要轻松多了,鞠个躬说句吉利话,就完事了。爸爸领着弟弟去拜年,妈妈带着婶婶们去拜年。我做为家中的长女也只能在家待着。爷爷奶奶也不闲着,在门口放好席子,铺好垫子,一拨一拨的人来拜年,贼热闹。我呢,更不闲着,我守在大门口,见有人来,先给他们拜年,坐等红包拿来了。

  渐渐的东方泛起鱼肚白,天上还残留着花炮的烟雾,来的人也渐渐少了,大火都困了,来不及吃午饭,一个个倒头就睡,连小孩子也被赶回家睡觉。晚上又是一顿大餐。这一天一大家子的大当家要去请新媳妇来吃饭,表示这个大家庭接受了她,而当院的老媳妇要做陪客,带着新媳妇认当院人。初二,媳妇们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过了这几天,年也算安静点了,等过了十五,吃完汤圆,年味也就渐渐淡去了。

  新年那么热闹,那么让人留恋,不知多年以后这些习俗是否还能保留。但我想,不论怎么变,家人不变,一家的和乐不变,幸福就不变。

家乡的习俗作文9

  每个国家,每个地方,每个乡镇,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习俗。然而,我的家乡,然而我的家乡也有着,与众不同的习俗。但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习俗。

  我们家乡的春节从除夕就开始啦!一说到这儿,我不禁想起儿时学的,腊八歌。是这样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过年是每个小孩都喜欢的一个习俗。因为过年有很多好吃的,还有很多压岁钱,在外打工的父母们也会回来过年,除非万不得已,小孩们,一年只能见上一次在外打工的父母,那一次也就是春节的时候,不仅这样,而且小孩们都不用早起晚归的去上学了,在家里面和小伙伴们玩,吃好吃的,玩自己喜欢玩的,或者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超市,一起买炮,买玩具,买吃的,因为那时我们都有压岁钱,还会有新衣服穿。

  过年是要吃饺子的,吃饺子要四顿,一顿在中午,一顿在晚上,另一对是在凌晨,还有一顿是在初一的早晨,中午的那一顿饭,待先放一盘炮才能吃,到了正午,你就会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能从中午十一点多到下午3点多,间结不断,到了晚上才是最热闹的时候,那时我们每个小孩都要提前买三个孔明灯,晚上大点的小孩自己放,小点的让父母放,并写上心愿,放飞它们,放灯的环节一过,就开始放烟花了,那时你会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再比美貌,

  看到这,我不禁想起,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烟花掺杂着雷鸣般的鞭炮声,整个夜晚炮声不断,也没有几个人能睡着,一般男人们都是打牌,或者和家人一起看联欢晚会,一直看到去拜年的时候,那就是第三顿了,这也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地方,那就是去拜年,不过压岁钱也不是好拿的,要磕头如捣蒜。

  这第四顿基本没人吃,一般都在睡觉,只有耶稣教徒们,早起吃过饭去教堂,迎接新春,我爷爷奶奶就是耶稣教徒,除此之外,所有的门都紧闭着,全村的人都在休息。门外还堆放着燃过的爆竹皮,和除夕的景色截然不同,一切都平静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呢?

家乡的习俗作文10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习俗,春节的习俗有贴春联,包饺子、吃元宵、扭秧歌、舞龙灯、灯展、逛庙会等等。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贴上一幅大红春联,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围在一起吃饺子,饺子里面还包邮硬币,谁吃到硬币饺子预示谁有好运。

  春节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晚辈收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紧接着又迎来了热闹非凡的元宵节,正月十五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幸福、安康。

  每年的元宵节都有舞狮舞龙、扭秧歌等文艺表演,场面真壮观。晚上人们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中心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盏盏红彤彤的小灯笼,还有用灯光做成的各种动物造型,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栩栩如生、好像在人群中游动。

  春节习俗最有趣也是最有收获的就是逛庙会,正月十六上午,大约经过四十分钟的路程,到了我的老家去赶仓颉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在碧波荡漾的人海里,一只调皮的小龙在追逐着一颗宝珠,那宝珠好像故意戏弄小龙,小龙怎么也追不上,随着人们的摇旗呐喊,我知道这是在舞龙灯呢,看得我心花怒放。

  没等我看够,就随着闹嚷嚷的人群来到了小吃摊旁,忽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我不由得吸吸鼻子,各种美食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我舔舔口水,一种种、一样样地吃,什么也不用想,尽管吃,一直吃到撑,真是饱了口福。

  另一旁石工艺品的摊位,每件看上去都精雕细琢,有小猴上树、孔雀开屏、嫦娥奔月等等,每一样都那么晶莹剔透,每个都让我爱不释手。

  还有儿童游乐园,过山车、海盗船、蹦极、魔鬼世界等等好多好玩的项目。

  这次逛庙会,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春季还有许多习俗,我就不一一讲了,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家乡的习俗作文11

  藏历新年是最隆重、热烈的传统佳节。因为全民信仰佛教,节日活动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是个娱神娱人,庆祝和祈祷的民族节日。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在右分别盛放炒麦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环,侵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青苗。“切玛”的麦苗供奉的在社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临锭节日,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的面食,十二月二十九日进入除夕。这天,要给窗户门楣换上新的新的布帘,在房顶插上簇新的经帆,门前、房染和厨房也要用白粉画上吉祥图案,构成一派喜庆的气氛。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锅“枯”,即放有糌粑、红糖、奶渣的青稞酒,给每人送一碗。家人尚未起就在被窝里喝完“恙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空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到河边或水吸取新年的一桶水,传达室说这时的水为圣洁,清甜人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早餐互敬青稞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睹好头号,用食案奉到年龄今最长的男子面前有他依,长幼的次序发给每人一只牛头,一把小刀。大家围着火炉一一面剥牛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到“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则奉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家人先用拇指、食指、中指拈起一撮糌粑,几粒青稞执力向天空,表示敬神,在拈起一撮糌粑和青稞送进自已嘴里,感谢主人的感情。然后入坐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处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富裕的家人提前向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藏历新年很隆重,我特别喜欢藏历新年。这就是我们的藏历年,有趣吗?

家乡的习俗作文12

  我的家乡是清丰,各地过年的习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门,但都有幸福美满的欢乐寓意。

  农历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气,我家乡的腊八节差不多就算是春节的开始,也就是说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了。特别是家乡的农会,商店的老板会把店里的商品都搬出来,给客人们选购。家乡的腊八节标志着春节的慢慢到来,同时家乡还有说这样一种说法“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天还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腊八粥,胃里热热的,心里暖暖的,在这个粥里放入了各种豆、米,足足有八种以上的谷类进行熬制,这不仅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现在农民生活好了,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却是那甜甜糖果儿,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红火火”,这也是春节必备之一。再有就是买花炮了,那包装精致的柳叶鞭,更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还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这是家乡的孩子所盼望的,穿着新衣服,心里那个美呀!

  年三十那天走在大街上更是热闹,孩子们成帮结队的在大街上放花炮,无忧无虑的'跟朋友们走街串巷。特别是各家各户都做着美味的佳肴,散出的那个味道,那真是香味扑鼻呀。下午黄昏时,火红的对联 开始上门了,喜气洋洋的对联迎接着祝福,迎接着春天,迎接着各路大神的到来,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饺子了,我们在家门口放鞭炮,而奶奶们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烧香拜神,烧元宝,拜五神,企求他们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吃着香香的饺子,看着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快要睡觉的时候,长辈们会在我们的枕头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早晨四五点钟,老家还有起五更的习俗,我就跟在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后面就开始先给袓爷爷们袓奶奶们磕头,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哈哈哈,小孩子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去逛庙会、走亲戚了,我们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后面,去买好吃的东西,在亲戚家还可以挣到压岁钱,呵呵,心里那个美呀!真希望天天过大年!晚上的节目就是放烟花了,看着那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这就是我农村老家的春节,是不是很美呀!

家乡的习俗作文13

  我的家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那就是“菩萨过生日”,因为八年才轮一次,所以十分隆重。

  菩萨过生日的前几天,我们家十分忙。这是因为那天我们家既要拜拜又要请客。吃的、用的都要在那几天准备好,请客的名单也要准备好,搞得家里的大人手忙脚乱,一刻也不停歇。

  那时,全家人都有工作:大人要买食物和要用的东西;老人在大院里杀鸡、杀鸭和切菜;小孩则哪凉快哪待着。结果大人最忙,老人最累,小孩最清闲。

  终于到了菩萨过生日这天,本来想着这一天很热闹,很好玩。谁知道啊,凌晨五点半就要起来拜拜。老人是自己起床的,大人是被手机铃声叫醒的,而我们小孩是被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吵醒的。紧接着,大人们把桌子摆到门口,摆上供品,摆上香开始拜拜。我们一个接着一个拜,其实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在拜什么,只是举着香,迷迷糊糊地跟着大人这边拜拜,那边拜拜。大人嘴里在念什么,我们哪里会晓得呢。但是,那种虔诚和肃静,让我们一点都不敢胡来。好不容易拜完了,又一阵轰轰烈烈的鞭炮声响起,一些年纪较小的孩子吓得连忙堵起耳朵。没过多久,大人们把供品收了起来,我们小孩却争先恐后地去抢能吃的东西。

  到了9点多,又一个菩萨过生日的高潮来了,大人们摆好了十几个桌子,分别摆在了大厅、大院。然后又摆上了酒、醋、番茄酱和一些开胃小菜。接着,客人们陆续到达我们家,先跟我们打招呼,然后再找个位子坐下,我们小孩子也坐了下来。我们家准备的菜都是自己做的,并没有请厨师。一道一道的菜上桌了,我们小孩子的肚子一点一点的鼓起来。快乐的时光就这样在美食和美酒中溜走了,客人渐渐离去。

  大人们又开始忙碌,收拾桌子,老人们帮忙打扫。而我们小孩子,丝毫没有困意,越玩越起劲。

  就这样,菩萨的生日过完了,一天也过去了。我相信菩萨一定很开心,但我也相信大人们很累。

家乡的习俗作文14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热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早早的,街上“展览”的对子、“福”字、窗花、糖果等年货给我带来了一丝丝“年味”。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奶奶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妈妈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气氛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妈妈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奶奶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己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希望自己能走好运。最后,那个带有福气的饺子还是被爸爸吃掉了。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我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孩子“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但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家乡的习俗作文15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热闹非凡的春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登高爬山的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而我对元宵节情有独钟。

  元宵节,早上起床,当然应该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汤圆用黏黏的面团搓成,有大有小有粉有白放在锅里煮上一会儿。煮好的汤圆,像一个个可爱的胖娃娃。咬一口,烫烫的黑芝麻像流水般滚入心脾,嘴巴里充满了浓浓的芝麻味,舌尖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味道,代表着一家和和睦睦的生活。

  光谷夜市好热闹呀!五彩缤纷的服装货摊,各式各样传统风味的小吃摊在人行道的一侧由东向西排成了长龙队,来往的顾客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我们一家人说说笑笑来到了光谷夜市。这儿展出的是各个机关团队的职员制作的彩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彩灯围成的“新年吉祥,万事如意”,高悬在街头,匾下,一只大公鸡昂头翘尾,雄纠纠,气昂昂地立在灯从之中。那火红鸡冠,油亮亮的脖子,有神的小眼睛,惹人喜爱。大公鸡旁是我们中国的国宝。胖胖的身子,肥肥的四肢,小眼睛,小耳朵,两只眼睛外面有两个黑圈,像戴着一副特大号眼镜。它具有熊的笨拙,也具有猫的可爱,难怪大家喜欢他。

  我们兄妹俩急忙跑过去,抚摩着大公鸡,用彩纸做成的羽毛,又去抚摸用黑白纸做的熊猫,真有趣。再往前走,展出的灯可多了,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有莲花灯,走马灯,塔灯,牛灯……你看那牛灯,用灰布围成牛的形状,用小灯泡做眼睛,再在肚子里装上响声器,隔一阵牛灯便会发出“哞哞”——的叫声我们乍一听还着实吓了一跳了!还有那塔灯,由香水制成,五屋飞檐式建筑,挂小彩灯,五颜六色,美不胜收……突然听到一个小弟弟稚嫩的声音:“好美呀!工匠们手艺真巧啊!”“看烟花!”

  转眼间,烟花放完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随着人流回家,这次元宵真令人难忘啊!

【家乡的习俗作文(15篇)】相关文章:

家乡习俗作文(15篇)01-07

家乡习俗作文15篇01-06

家乡习俗作文合集15篇01-07

家乡习俗作文集合15篇01-07

家乡美食作文01-07

家乡的作文(精选15篇)01-08

我家乡的风俗作文01-05

我家乡的特产作文01-05

春节习俗作文【热】01-05

【荐】春节习俗作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