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作文

时间:2024-07-27 21:36:38
精选外婆的作文汇总九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外婆的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外婆的作文 篇1

  我的外婆已经70多岁了,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中等的身材,斑白的两鬓,她的双手,诉说着她辛苦的一辈子。那是一双十分粗糙的手,长满了老茧,手心上布满了不同的伤痕,都是干活时弄的。手背上的青筋凸起,就像一条条弯弯曲曲的蚯蚓。

  每次过节,我们到外婆家,都见不到外婆的身影,只有吃饭时才偶尔见得着她。这一次过节回来,我们几个表兄妹准备对外婆来一次大跟踪。我们见外婆一大早就拎着木桶,拿着大勺子去浇水了。我们也拿着大勺子悄悄地跟在她的身后。外婆发现了我们,故意装着生气的样子说:你们干什么?现在还这么早。你们回去接着睡吧!外婆拉着我们就要走。"不走不走。我们要留下来帮您。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外婆没办法,只好松开我们的手。我看见外婆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握着勺子,从水桶里舀了舀水,均匀地撒在土上。我们也学着外婆的样子。开始还挺轻松的,可是重复了十几次后觉得腰酸背痛了。累了吧?快回家吧!外婆心疼地说。不回去。我倔强地说。接着外婆又割草。她手握刀,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周围。刚摸到草,我的手就被割伤了,手还流血了。外婆一脸心疼:疼吗?接着外婆着急地把我拉回了家。她用她那双布满伤痕的手小心翼翼地给我包扎伤口。此时,我感觉外婆这双饱经风霜的手是多么的温暖啊!

  妈妈知道了,告诉我:外婆以前要照顾曾祖父和曾祖母,还要照顾六个孩子。那时她为了维持拮据的生活,一个人打三份工。还都是男人干的活。最后还把自己累出病来啦。当初外婆上山去砍柴,不小心把手割破了。为了省钱就没有太照顾伤口。可是就是因为一直耽误,早就已经发炎了。最后还是外公硬拉着外婆去的`医院。如今外婆已经年迈了,却还要干活,不肯享清福。说到这,妈妈非常自责。我想:外婆的手之所以这样粗糙,是因为她为妈妈们付出的太多了,而自己从没享福过。我长大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她。

  这就是我的外婆,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她那双粗糙而又勤劳的手就是见证。

外婆的作文 篇2

  天堂,有一支只属于外婆的歌

  百草园曾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那里有他玩逗的蟋蟀,那里有他留恋的花草,那里有他童年的所有欢乐。

  荷塘曾是朱自清心灵的后花园。那里有罗裙般的荷叶,那里有诗意般的夜空,那里有他超脱的情怀。

  而我不留恋那繁花如锦障的美丽花园,也不留恋那美不胜收的人间仙境,我只留恋那个只有野草,只有泥土,只有荒凉的几里小坡?外婆的坟墓。

  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母亲生我时大出血,要不是输血及时,恐怕早就离开人事了。因为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父亲又要照顾从死亡线上折回的母亲,于是已经有两个孩子(那是舅舅的两个孩子)要照顾的外婆又扛起了照顾我的责任,所以一出院我便去了外婆家。舅妈是个心地不好又小气的女人,她时常埋怨外婆多管闲事,说多带个人来吃她家的饭,这样迟早会把她家吃穷了不可,其实谁都明白她只是不愿我留在她家。但是外婆并没有做声,只是有几次我看到她独自掉眼泪。就这样外婆在舅妈有色的眼光下,把我拉扯大,直到我上学。七年,整整七年,外婆照顾了我整整七年,所以小时候我所有的记忆中并没有母亲而只有外婆。我到现在都忘不了那天离开外婆时依依不舍,痛哭流涕的场景。

  记得上学后老师教我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我却把“妈妈”改成了“外婆”,曾无数次地唱给外婆听,外婆也曾无数次地在我面前落泪。

  终于外婆经受不起岁月的折磨,在我12岁那年离开了我,永远地离开了我。在她的遗体旁,我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在当时外婆那个村里我是唯一一个为死去老人而哭得如此伤心的`孩子,“外婆,”“外婆,”我无数次地呼喊着那个每次都能得到回应的名字,然而我当时并没有听到外婆的回应,我触到的仅仅是外婆冰冷的身躯,我知道外婆不会再回来了,永远都不会再回来了……

  当时谁也不愿花钱为外婆买座墓碑,于是外婆的骨灰盒就被埋在了离外婆家不远的几里小坡上,自那时起那原本较为平缓的坡上便垄起了一片。那个坡上除了葳蕤的野草,也就只有葳蕤的野草了

外婆的作文 篇3

尊敬的外公、外婆:

  你们好!

  这是我第一次写信给你们。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这几年你们过得好吗?你们很久没来南通了吧,你们不知道,现在的南通今非昔比了!

  昔日,人文荟萃,名贤辈出。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诸多名家在南通留下传世之作和轶闻逸事。三国名臣吕岱、宋代杰出教育家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清末状元张謇等名人为南通历史增色添彩。

  而今,江风海韵,风光旖旎。市中心的濠河风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约20里的濠河环抱古城,被国内外游人誉为“少女脖子上的翡翠项链”,正在开发的沿濠河博物馆群正在赋予这个古老通城更深的文化底蕴。夜晚的濠河更是令人流连忘返,河边一排排杨柳树,凉风习来,杨柳的枝条随风而动,给濠河增添了一丝柔情。有时,水面上所有的'喷泉一起喷出,在灯光的绚丽下,在歌声的曼妙中,忽似万箭齐发,又似烟雨点点。而这里的最高点——狼山,是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山并不高,但它不仅是江苏省六大自然风景区之一,还位列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自从初唐扩建广教寺,一直香火旺盛,声名远播。位于狼山两侧的剑山、军山、马鞍山、黄泥山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新添了不少景点,不乏寻幽探胜之地。

  当然,体育、教育、建设的进步也是必不可少的。苏通大桥的开通,把南通和苏州这两个古老城市拉近了;陈若琳凭借艰苦的努力,在奥运赛场上夺得一个又一个的金牌,为国争光……

  外公外婆,你们赶快收拾行囊,来看这日新月异的南通吧!

  祝你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思念你们的外孙:小凌

  20xx年10月1日

外婆的作文 篇4

  外婆家的老房子,在龚巷人称大屋,那青灰色的高高的马头墙,让人感觉气势不凡,老房子门前有一棵树身足够双人合抱的古朴树。

  据母亲讲,她家祖上是大户人家,但到了外公这一代,家境开始败落,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外公是家里六兄弟中的老大,祖居老大老二一人一半,按昔日江南人家兄弟分家时哥东弟西的风俗,外公是家中老大住东间,二舅公是老二住西间,其余四兄弟在同村各有自己的房子。不幸的是外公和二舅公都英年早逝,可怜外婆和二舅婆年纪轻轻都守了寡。

  老房子头造是大门间,两房兄弟一个大门进出。过大门正房是一座装着墙门的砖雕门楼,走进门楼就是外婆家,二舅婆家就由门楼西侧的边门进出。进入外婆家时,垮过高高的墙门槛走进门堂,门堂里栽有花木,桂花、腊梅、月季、菊花还有万年青等,门楼上古色古香的砖雕图案对着正厅,彰显着老宅昔日的辉煌和富贵。越过门堂步上几级石阶,便迈入正厅。厅堂内青砖铺地,摆设是典型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格调,一张红木八仙台,两张红木靠背椅,八张骨牌凳,红木长台上两头各放着一只大花瓶,花瓶里各插着几根孔雀毛,正面墙上是一巨幅荷合图。此外,靠墙还有几张长凳和一张藤榻,那张藤榻是外婆夏日里午休的专用之物。

  正厅后面是灶间,古色古香一付三眼灶,灶身上还有一些花草画,让人走进灶房就倍感温馨。灶上有两口大锅和一口小锅,靠里还有一只汤罐,灶间北侧是一排木花窗,窗下是一只隔水门堂,里面养着不少乌龟。曾听外婆讲过,那些乌龟什么都吃,喂一些剩饭剩菜和剥下的菜叶子,它们就能活得很好。

外婆的作文 篇5

  有一个年迈又慈祥的老人,常常因为下田干活而变得瘦小,她以前很高,有一米七,而现在有点驼背,她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而是对我最好,最爱我的人——外婆。

  虽然她已经很老了,到是她的五官依旧很清晰、漂亮。脸上布满了皱纹,眉毛下面镶嵌了一双大眼睛,有着深邃的眼神。有着一张小嘴,常常念叨着。外婆总是为我们家付出,现在外婆在带小孩,都生病了,因为这件事,让我们家很难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外婆那粗糙的手。以前上幼儿园时,我都是外婆带的,可是上小学有作业,外婆不懂,只好让妈妈们带。

  记得有一次,上幼儿园,外婆在外面等待我放学,我放学出来,外婆触摸着我的脸,让我感受到了外婆手的`粗糙,内心多了一丝心疼。外婆接送我时,我哭着,闹着,要买东西,可妈妈叮嘱过不让我买垃圾食品,可奶奶不忍心看我闹。只好偷偷的给我买了一根香肠,回到家,我嘴巴里全是香肠味,妈妈闻到了,要打我,奶奶连忙站到我面前维护我说:“是我给她买的。”于是妈妈就责怪了外婆。

  外婆是对我最好的人,也是我最爱的人。

外婆的作文 篇6

  奶奶的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很漂亮。

  奶奶家有个大院子,院子的布局和北京的四合院差不多。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树,每年结很大很红的柿子。

  院子旁边有一片绿色的菜地,四周是竹子做的篱笆,篱笆上开着一簇簇盛开的金银花。每次路过都能闻到花香。搭配红色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绿色的黄瓜和浅绿色的卷心菜,菜园就像一个彩色的小花园。

  院子后面有一个大猪圈,里面有一只大母猪和三只小猪。三只小猪围着大母猪又叫又冲,很可爱。

  奶奶的院子前有一条小河,清澈的水面上有几只小鸭子在快乐地玩耍。奶奶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每天都在河边玩耍,有时钓鱼,有时抓螃蟹。奶奶还说怕热,天热了就跳进水里,有时候还把自己藏在水里,让大人到处找。

  沿着河边,你来到麦田的`边缘。连绵起伏的麦田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整个麦田仿佛铺上了一大片黄绿色的地毯,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我喜欢我奶奶的家乡和那里的山川。

外婆的作文 篇7

  清晨,我被一阵隐约的切碎声惊醒,外婆作文。不用说,肯定是外婆做早餐时溜出来的声音。这些声音在寂静的清晨中旋转着,形成了一首美妙的交响曲。望着外婆纤瘦的身影,花白的头发,爬满粗茧的手,我由衷地问自己:外婆为什么会比别人瘦一些?比别人老一些?比别人勤一些?

  原因很简单,为了我们。没错,是为了我们!每天,外婆都是起得最早的,又是那样的准时。她轻轻的打开水龙头,轻轻的淘着米,轻轻的折断柴枝,每当我们醒来,都会有一股诱人发饿的香味扑鼻而来。此刻,我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了。

  我问外婆:“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外婆答道。简单而坚定的回答,凝聚了外婆一生的心血。

  外婆不认得学校的路,没办法给我送好吃的菜。但我从来都不羡慕那些有家长送菜来的同学,因为外婆也给了我一件“法宝”。那是用罐子装的一罐菜头,菜头被外婆切成了一片一片的,再用油炒香,然后才装进罐子。每次我一打开罐子总会闻到好香的菜头味。或许它比不上那些鱼肉鸡汤,但它是外婆用心做出来的,是任何食物都不能代替的,它是最好吃的。

  外婆的心愿就像一棵小树苗,她每天都悉心地照顾它、培养它。外婆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树苗,小树苗在外婆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现在已经长成一棵高大强壮的大树了。

外婆的作文 篇8

  时隔多年,我始终无法忘怀那一缕伛偻的身影。我常在睡梦中呼唤她,睡后却只见凄凉的白壁,徒余一室寂静。

  幼年时,父母忙,常年在外地工作,自顾不暇的他们自然无法照料我,我便被送于城郊的太婆照看。

  那时我仅五岁,站在大门外盯紧院内的狼狗,狗窝旁的摇椅上坐着织毛衣的老太太。老太太起身走向我,身边的狼狗不吵也不闹,摇曳尾巴紧跟其后。我怯生生地看向她,她的目光是那样和善,笑容是那样温暖人心。

  我随她走进大院,院子很空旷,被打理得井井有条。院中央有一个秋千,她笑着解释道:“这是当年我和你太公亲手栽下的两棵小树,秋千是你父亲说你要来这里时,我特地请人打造的,去玩玩,看看喜不喜欢。”我自然是欢快极了,错过了她眼中转瞬即逝的落寞。

  城郊小伙伴也有许多,我常从公鸡打鸣疯到炊烟升起才回大院。几十米外我便能望到大院内那温馨场面,老太太伛偻身子柱着拐杖,大狼狗趴在地上狂吐舌头。我飞奔回去,张开双臂快乐地大喊:“太太,开胃,我回来啦!”开胃便似箭一般的飞来,像小猫儿似的狂蹭我的裤脚。

  “开胃”是狼狗的名字,太婆说这名是太公取的。“开胃”在方言里是开心、快乐的意思。她解释时眼中透露着爱意,嘴角微微上扬,我实在看呆了。我想,太婆年轻时一定很美。

  只是十年后,我再也没有见过这样温暖人心的'笑容了。她陪我度过了整整五年,又或许是我陪伴了她仅仅五年。十一岁那年,我在学校念书,还心心念念着太婆回家时会烧什么美味佳肴。却见久违的父亲站在窗边向我招手,神色凝重,我心里高兴却隐隐觉得不妙。

  是我熟悉的大院,两棵大树,秋千和开胃都在,只是多了一堆乱七八糟、形形色色的人啊,独独,少了那令我心心念念的老太太,她,去哪儿了呢?

  我牵着开胃奔回屋里,哦,原来太婆只是在屋内睡午觉,我在床头拿起一把蒲扇,一边给她扇风一边嘀咕着,这么热个天太婆还睡得着?太婆睡得挺沉的,我放下蒲扇,蹑手蹑脚走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院中的人仍在喋喋不休地争吵,说得最多的是“遗产”两字。但我听不懂,却想着太婆居然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睡着。随后我便被父亲带出了大院,开胃在后紧追不舍,我挥挥手对开胃说:“爸爸说带我回城里玩几天,你就乖乖陪着太婆啊!”只是没想到,这一别,便又是几年。父亲所承诺的几天后再来变成了一句:“你太婆已经死了。”我一听,泪水无止境地流出来。

  太婆,我已经从小学生变为高中生了,我听得懂您从前在树下常吟的诗词了,“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是太公用来赞美您的吗?

  太婆,每年清明节都下雨,上山去墓地的路我已经走熟了,您遗像上头插的花是我给您插的,真漂亮!您和太公有在天堂重逢了吗?开胃也不知被送到谁家去了,应该很老很老了,说不定连骨头都啃不动了呢!我现在学着无尽的诗词,满脑子都想念着赞美您。说真的,我挺想您的,开胃也应该很想您。我真的好想回到那一天,替您摇着蒲扇,就好像您只是睡了个午觉而已……

外婆的作文 篇9

  见过有人恨爹恨妈恨社会恨班主任恨初恋,但恨外婆的似乎没有。大概慈母大人的慈母大人,其慈善度等于慈母大人的平方,又不像爷爷奶奶有培养孙子安邦定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大欲望,因此我周遭的朋友连我在内,都跟外婆比较亲。不止中国,全世界电影里某些反社会反人类的“机关枪”男人,一般回忆往事时也都酷酷地来一句:“我外婆当年……”

  美剧里偏居家一点儿的剧情,都会涉及饮食,常见的某甜饼、某奶酪、某甜酒的配方,大半出自外婆家传。我问朋友们最怀念外婆什么,十之七八都两眼发直,垂涎三尺。可见这点也是中西皆然——经典的外婆形象,总和饮食相关。

  外婆们做的菜,比较容易分辨。比如,你在人家做客,见一道菜大众家常,多半是小姑娘自己初学羹汤的试验品;如果满桌菜风骨倜傥、风味豪爽,那多半是手艺好的爸爸或妈妈露了一手。色调最温润、味道最淡、成色最厚的一般就是外婆菜。

  外婆们下厨,好比积年高手老江湖出战,已经过了跟你斗剑论掌飞沙走石的境界,讲究的是拈花一笑举重若轻。外婆们大多笃信天然,鄙视各类现成的调味品,比如味精之类。反正老人家有的是时间,炖一锅汤可以香气氤氲之间坐等那味道丝丝支离出来。外婆们做菜很少给你大荤大油,荤少素多,疏疏朗朗地端来,尝不出味精来,盐也淡的若有若无。但信手放的花椒、被利用完的八角,星星点点,就又把味道衬起来了。外婆们若做味道醇厚的菜,往往做得极浓郁。比如,爸爸妈妈们的红烧肉时常劲健耐嚼、香气犀利,外婆们的红烧肉或是红烧蹄一般都一触即融、入口便化,味道厚实得就像欣赏上了年纪的艺人演话剧,一个字一个字像两只脚踩实在地上,踏实、地道。

  外婆们吃东西都细心,于是带点雍容的挑剔,好比贾府太君看个戏就批评上了才子佳人。你带外婆们出去下馆子,她们高兴之余,都会对某些菜客客气气地挑肥拣瘦一番。到了最后,隐隐约约透出主旨,就是觉得钱花多了,菜吃少了,菜价还大大不值。有朋友跟我抱怨说,某些姑娘吃饭吃菜,讲究的是食材的价格,以后好漫不经心地和闺密们说,当年某哥哥如何驼峰熊掌,翠釜玉盘,姐姐照样没理他。能做饭的外婆则大大不同,她们吃馆菜,通常有点化学家的执拗劲儿,恨不能一笔一画列个配方单子出来。豪奢型的大菜外婆们普遍兴趣不大,但简单家常的偏门菜,外婆们通常一吃就会,过两天摆给你看,等你夸一句“比外面馆子里还好吃”,就泄露天机般告诉你,外面卖多少钱,家里做如何省钱,最后感叹两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类的话。

  我外婆生前,省起钱来就不遗余力,边角料从来都舍不得扔,真有点“但有一技之长者,莫不为国所用”的意思。每次在我家吃饭,外婆看着我妈扔掉的边角料都叹息几声。我小时候总觉得外婆抠门,后来才知道,她老人家是到了所谓“草木竹石皆可为剑”的境界。比如20世纪80年代,故乡吃鱼头、鸡爪者少,全家族对外婆的鱼头汤或焖鸡爪不以为然,只有我爸常出差去广东,回来称赞说外婆的鸡爪非常地道。舌头是会成长的,等我后来离家独居学做菜,才体会到外婆当初是何等寂寞的高手。

  外婆们通常都用不惯现代厨房。我外婆每次炖鸡都会像白发宫女说前朝般的念叨各种瓦罐,有两个朋友的外婆都坚决抵制打蛋器,宁愿自己用一双筷子打得风生水起。所以,我外婆没来得及学会现在女孩子用以勾引男朋友的西式甜点,但是,用着上古器械,她还是能手到擒来做出许多美食。我上中学时每周去外婆家玩,外婆每次接了电话,都摊面饼给我吃。那面饼无馅无料,略撒一点白糖而已,烙出来略带焦的酥香、摊出来的软滑以及那柔韧的筋道,真是举重若轻。我外婆另有一道盐水花生,一道过年时的红烧蹄,简直是天下无双。我当年问她如何把花生弄得恁脆、蹄膀收拾得恁烂,她都说不出所以然,也没加什么特殊的料。今年夏天出远门,吃了一位朋友的外婆做的粉丝鸡杂,惊为天人。絮絮问她粉丝怎么收拾得滑不腻口又酥软,钵里无油少盐怎么让鸡杂腥腻全去口感香脆,那位外婆也是一副“本该如此”的慈祥表情,说不出个所以然。大概外婆们个个都通了“道”,类似于庖丁解牛自然而然就做到了,只是少一个庄子代她们总结出游刃有余的至理名言吧。

  来生我们还做一家人

  我是9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带着弟弟来到这个家的:三间土屋、一个小院,他是这个家惟一的主人,老实而憨厚。当我们娘儿仨站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搓着大手,呆立在原地不知所措。

  1

  初次见面,他一个劲儿地往我和弟弟的兜里塞地里刚摘下来的花生,母亲推了我和弟弟一把,说:“喊爸爸。”“爸爸。”5岁的弟弟脆生生地喊了他一声,他立刻激动地连连答应。我抿了抿嘴,始终没有叫出声来。

  屋虽破、家虽旧,好歹我们有了一个家。要不,我和弟弟就得跟着母亲四处乞讨。家里除了耕地的牲口,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饭桌上一下子添了三双筷子,家里的日子经常入不敷出。他从来没有在母亲和我们姐弟俩面前叫过一声苦,也从未埋怨过什么,成天一副乐呵呵的模样。

  他和母亲情投意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他省吃俭用,让我和弟弟吃饱穿暖,饭桌上他和母亲经常因为我和弟弟吃剩下的一个鸡蛋推来让去。对于土里刨食的庄稼人来说,那几亩庄稼只够一家人填饱肚子的,何况家里还有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我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他说服母亲,坚持把我送到了学校。没几年的工夫,弟弟也上学了。家里要供两个孩子上学,光学杂费就够他发愁的。农忙时,他在田间地头没日没夜地忙活;农闲时,他跟着建筑队出门做小工来补贴家用。每次他回来,总会带回一些花花绿绿的糖果给我和弟弟。我已经懂事了,不再和弟弟争抢。弟弟是骑在他的脖子上长大的,他趴在地上给弟弟当大马骑,他把弟弟举过头顶去摸天花板,他背着弟弟去乡里看电影……弟弟和他感情很好,父子的缘分仿佛与生俱来,没有人看得出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三间土屋里时常传出欢声笑语,他的知冷知热也融化了母亲心里的坚冰,她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

  然而3年后,母亲病逝了,撇下了我们仨。我和弟弟在母亲的坟前哭得死去活来,他把我们紧紧地抱在怀里。这个铁打的汉子脸上有冰凉的液体落在了我和弟弟的脸上。家里的气氛一下子沉闷了,看得出他比我们还伤心,夜半醒来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他在微弱的油灯下抚摩母亲的照片。

  日子还得过下去,家的重担从此全部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他依旧早出晚归地忙活,忙完了地里忙家里,既当爹又当妈。没妈的孩子早当家,我不但继承了母亲的脾气,还继承了母亲理家的能力。母亲去了,我要和他一起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我坚持不再上学,我学会了蒸馒头,学会了做饭炒菜,学会了缝被子缝衣服。弟弟毕竟小我几岁,他很快便从阴影中走出来,又开始活蹦乱跳。在弟弟的感染下,家里恢复了往昔的欢声笑语,我们似乎淡忘了母亲的去世。在他无微不至的呵护下,我和弟弟一天天长大了。

  3

  弟弟读初二那年,突然有一天,家里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和他在另一间屋里嘀咕了半天。送他们走的时候,他的脸色很难看。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向我和弟弟道出了原委。原来那两个人是从东北过来的,是生父派来的人。生父再婚后,女方不能生育,抱养了一个女孩儿。这次他们费尽周折、四处打听,赶来鲁西北这个穷山村,就是想要回弟弟。

  我们一家三口商量了整整一个晚上,也没商量出个结果。弟弟主张让我到生父那边。弟弟说,女孩子在农村没有什么出路,好歹生父那边在县城,又是干部家庭,给我安排个出路没问题。他问弟弟:“你把姐姐安排好了,你自己呢?”弟弟说:“我是男孩儿,读完了初中还要考高中、考大学呢。就算考不上,我也能出去打工或参军,比姐姐的出路多。”

  这一晚上,数我的话最少。尽管弟弟说得痛快,可我知道弟弟是舍不得他,我们都舍不得他,舍不得这个家。那晚,我彻夜难眠,在这个命运攸关的时刻,在这个改变命运的机遇面前,我第一次失眠了。同样辗转反侧的还有他,半夜里,我听见他起来了好几次。

  第二天、第三天,那两个客人又来了,他们和他的谈判一直没有结果。生父要的是能够传宗接代、继承家业的儿子,而不是我这个女儿。从内心里来说,我们一家三口都不想分开,这些年,我们仨相依为命,少了哪一个这个家都不再是家,不管是死是活,我们都要在一起。可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农村还很落后,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女孩子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出路,我已经快被逼疯了。

  最终的结果是,生父同意我们姐弟俩一起回东北,少一个都不行。也许是休学后在家里待着太憋屈,“英雄无用武之地”太久,我没有表示任何异议,弟弟却死活不同意,不肯去东北,他舍不得他的老师、他的同学,更舍不得养父。

  弟弟是被那两个说客抱上车的,一路上,弟弟一直哭一直喊。他在门口看着我们上车,泪水四溢,十多年了,他亲手养大的一双儿女就这样被活生生地带走了。我的心里涌上一种从未有过的酸楚。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才蓦然发现,他已经在我心里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4

  刚到东北的第一年,弟弟自己扒火车偷偷跑回山东3次,闹得生父家里鸡犬不宁。也许到了此时,生父和继母才意识到,我和弟弟是有思想、有头脑的人,我们不会受人摆布,我们知道谁对我们好,谁对我们有恩。只有这个时候,生父才会觉出我的重要性,弟弟离家出走,除了我,没有人能劝回来。

  永别了,睡美人

  作为世界上昏迷时间最长的病人,埃德瓦达·欧贝拉在一张木质单人床上睡了42年。

  和童话中睡美人的故事不同,没有整个宫殿的仆人、小狗和鸽子陪伴她睡去;只有欧贝拉的家人,为了实现对她的承诺,在这数十年中坚守着她。

  这份不离不弃的承诺始于1970年1月3日。那一天,本来是欧贝拉父母结婚22周年纪念日。但清晨的时候,不满17岁的欧贝拉在身体剧烈的颤抖和疼痛中惊醒。这个美国迈阿密的女孩,一年前患上了糖尿病,需要定期服用口服降血糖药物。

  尽管家人以最快的速度将她送去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她在呕吐出降糖药后,陷入了昏迷,被医生宣布为植物人。

  在意识即将模糊的时候,欧贝拉努力握住母亲凯伊的手,用颤抖地声音恳求道:“答应我别离开我好吗,妈妈?”

  “当然,宝贝,我会一直陪在你的身边,咱们一言为定。”母亲作出了一生的承诺。

  从此以后,凯伊全身心照顾睡美人女儿。为了防止女儿生褥疮,每隔两个小时,她就要给欧贝拉翻身。除此之外,她用导管给昏迷中的欧贝拉喂食,定期注射胰岛素。一天24小时,凯伊一次性睡眠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几乎每一次都是刚刚睡着就要马上起来。

  童话中的睡美人公主,沉睡了一千年之后,醒来依然是15岁的模样。而现实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欧贝拉的眼角和额头慢慢出现了细纹。因为长期卧床,她的身体开始发胖。为欧贝拉翻身变得越来越辛苦,凯伊却依然每天重复着这些枯燥而辛苦的动作。

  每次为女儿翻身,她都小心翼翼,生怕打搅了女儿的美梦。可同时又急切地希望欧贝拉能够醒来,所以她还为女儿读书、弹琴和聊天儿。虽然自说自话,她却乐此不疲。有时欧贝拉也会睁开眼睛,望着母亲,似乎在倾听,又仿佛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从1970年到20xx年,这38年间的每一天,凯伊都是这样度过的,直至20xx年3月去世。

  在女儿昏迷的第七年,丈夫逝世,凯伊的家中逐渐债台高筑。截至20xx年的时候,为照顾女儿,她已经欠下了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0万元)的债务。即便如此,她依然坚守着承诺。每年的3月27日,她会邀请朋友为女儿举办生日晚会。

  她总说:“能够照顾欧贝拉是我的福气,而不是负担。”

  在她去世之后,欧贝拉的妹妹科琳辞去了驯马师的工作,接替了母亲。科琳表示:“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姐姐,在她昏迷后,她教会了我以前所没有的耐心,教会了我要无条件地付出爱,使我在一夜之间长大了。”

  这一家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有人自发为他们建立了一个名为“欧贝拉的故事”的网站,上面有欧贝拉家人的近况和募捐的联系方式;一名日本音乐人专门为欧贝拉谱写了一首曲子,作为背景音乐在网站上循环播放;作家戴尔还据此写下名为《说好的承诺》一书,记录“无条件的母爱”有多么伟大。

  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专程登门拜访。为了不打扰她们的生活,更多的时候,人们只是静静地走进敞开的院子,站在这座刷着浅粉色油漆的小房子的门廊下,默默地留下祝福和礼物。在欧贝拉52岁生日的时候,人们在她家面积不大的院子里放飞五颜六色的气球,以此寄托他们美好的祝愿。

  20xx年11月21日,科琳像往常一样,替欧贝拉翻身、洗澡、刷牙、涂上凡士林唇膏。她告诉姐姐自己要去喝一杯咖啡,很快就会回来。欧贝拉对她报以最大的笑容,并眨了眨眼作为回应,随后,闭上了眼睛,似乎松了一口气的样子。科琳回来后发现姐姐已经永远地沉睡了。“我想,母亲在对她说:‘来吧,我们一起走吧。’”

  一位自由撰稿人在博客中写道:“虽然欧贝拉的世界非常简单,她无需为尼克松下台感到失望,无需为‘9·11’事件感到恐慌,但她所失去的不完美的世界正是生活的精彩之处,她让我珍惜这不甚完美的人生。”

  母亲这样老去

  母亲打来电话,说给我做了两双单布鞋,正适合这时候的天气穿,问我在外的具体地址是什么,准备寄过来。

  我告诉她,城里有卖,而且不贵,让她不要寄来了,下次回家再拿。何况邮局在邻镇,很远,母亲又不识字,填个单子都要请人帮忙。

  母亲听了,仍不依不饶,唠唠叨叨地讲上次回家我说运动鞋穿着脚气好重,想换一换小时候的布鞋穿。听到这里,我犯然想起曾与母亲聊天时不经意说过这句话。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母亲竟记在了心上,并且还特地做了两双。

  电话那头,母亲有些怯怯:“已经好多年没做布鞋了,不知做得合不合脚?昨晚才赶好的,就是想你尽快能穿上。”我沉默了一会儿,心里堵得慌,陡然难过起来:“您不识字,我怎么把地址给您啊?”

  这时,电话那头传来苍老的人男人声音:“小汪啊,我是你张爷爷,你妈把我请来记你的地址。赶快报吧。”张爷爷曾是村里的书记,识得字,可他家离我家有3里路。我能想象到,母亲是怎样一针一线地用布一层一层纳着鞋底,在好几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就着灯光穿针引线,跑3里路送上几个土鸡蛋,请人来记我的地址。然后赶到邻镇,好言好语地让邮局工作人员帮忙写个地址,邮寄给在外的儿子。

  我的喉咙开始哽咽,眼睛有些湿润,对着电话筒,我大声地说:“妈,明天就寄来吧,我正等着穿呢!”

  记得上次回家,住在城里的外甥女要吃家乡的阴米(把糯米蒸软晒干炒熟)。家里已经好些年没有弄了。那天傍晚,我陪母亲出门,挨家挨户地借糯米,走了大半个村子都没有。我劝母亲不要再借了,不就是小孩要吃嘛,随便打发一下就行,但是母亲十分固执,非要借到不可。到了晚上9点多,我们才在村尾的一家借到半升。一回到家,母亲便急忙跑到厨房生火。我劝母亲明天再弄,可矮小的母亲却仍旧独自生火,围转灶台拿着铁铲不停地炒。站在灶台旁,高出母亲一大截的我,清晰地看到母亲的额上沟壑纵横,一丛白发凸显头顶。不到50岁的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放佛顷刻就老去了。

  其实,我们的岁月里,都有这样一人个——不辞辛苦,不嫌麻烦,任劳任怨,用自己的根根白发,条条皱纹换取我们的茁壮成长。当我们学会感恩,蓦然回望之时,她却早已躲在时光背后悄然老去。这个人就是母亲。

  父亲的敲墙声

  晚上10点,隔壁又传来了父亲的敲墙声,错落有致的敲声声在静谧地夜里显得格外动听,墙的另一边,儿子听着这熟悉的声音,脸上出现了一抹会心的微笑。

  一旁的儿媳妇不乐意地说:“又傻笑了,在我跟儿子面前,从来没见你这么高兴过。”

  儿子连忙把手指放在唇边:“嘘,小声点。”

  父亲的敲击声一直持续了大约5分钟,正是一首歌的时间,儿子敲在床上静静听着,一直敲击声停止,儿子才轻轻伸出手指,在墙壁上轻轻敲了几下,作为回应,隔壁又传来两下敲击声,然后一切都安静了下来。

  20年来,相似的情景已经无数次上演,这已成为父子俩的必修课。母亲去世,儿子娶妻,孙子出生,都没有阻止过父子俩的约定。

  儿子的童年并不美好,3岁时,儿子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他常常跟着收音机中的音乐起舞,小小的手指随着音乐节拍敲打不停。有一天,一位音乐老师偶尔见到了正在家门口敲打节拍的儿子,一时惊为天人,他对母亲说,儿子的潜质惊人,如果可以,他愿意教儿子弹钢琴。但是,当音乐老师走入儿子的家门,看到徒有四壁的家和躺在床上百无聊赖的父亲时,却不发一言静悄悄地离开了。

  相似的情景还曾不止一次重现过,儿子的音乐天赋没有被发掘出来,但父亲却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让母亲买来大量音乐书,开始自学起音乐知识,他还常常跟儿子探讨音乐,但是,渐渐懂事的儿子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对音乐的热爱,他甚至一见到父亲谈论音乐就立刻转身而出,回到自己的小屋一呆就是一天。

  家境的贫穷让儿子小小年纪便对人生有了清醒的认识,7岁时,他曾经悄悄跑到一家乐器店,在一架洁白的钢琴前呆立了许多,那钢琴真漂亮啊,如果把它搬到家里,自己一定会弹奏出无比动听的音乐,但是,他却知道钢琴标签上那个天文数字是自己家无法承受的,母亲没日没夜的辛劳也只能勉强维持家中的温饱而已,他根本没有资格拥有这个高贵的梦想。这时,他不由自主地有些恨父亲,父亲明明知道自己学不起音乐,还总在他面前谈论音乐,这真的不可原谅,希望父亲早一些停止这无聊的举动吧。

  令儿子失望的是,父亲似乎真的迷上了音乐,儿子一回家,父亲就会自顾自地说个不停,说到高兴处,他还会用他那修长干瘦的手指在墙壁上敲击不停,那声音零散空洞,听到儿子耳中更是变得刺耳而充满嘲讽。

  儿子渐渐长大了,他习惯了父亲的无所事事和痴迷音乐,虽然父亲敲墙的技术越来越好了,有时甚至会抑扬顿挫地敲上半个钟头,但儿子仍然提不起半点兴趣,但是母亲喜欢上了这种声音,听到父亲有节奏的敲击声,母亲的脸上便会露出笑容,那笑容在母亲皱纹密布的脸上绽开,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父亲注意到了儿子的反感,他眼中常常会闪过一抹伤感,更让他担忧的是,随着年纪长大,儿子变得沉默而敏感,这是很危险的事情,那怎么办呢?父亲若有所思。

  儿子16岁生日那天,父亲用手指给他敲了一曲《生日快乐》,看到儿子的脸色略有缓和,父亲小心翼翼地说:“孩子,我想跟你约定一件事。”

  “什么事?”儿子有些不耐烦地问。

  “每天晚上睡觉前,爸爸会在墙上给你敲一支曲子,你如果听了,就敲敲墙回应一下。好吗?”

  儿子下意识地想拒绝,但看到父亲一脸的紧张和母亲一脸的祈求,他犹豫了一下,点点头答应了,但他接着又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希望父亲除了晚上敲一支曲子,其它时间就不要再谈论音乐或是敲打墙壁了。

  从此后,父亲一直忠实履行着这个约定。在夜深人静时,父亲的敲打声总是会准时传来,起初时,儿子仍然会焦燥不安,但渐渐地,一切都发了生了改变。

  夜深时,听着父亲有节奏的敲墙声,儿子的心境竟然渐渐平和下来,那敲打声让寂静的午夜具有某种震慑人心的力量,它似乎把暗夜中隐藏的真实逐一显现了出来,让儿子有了面对内心的勇气和力量,他渐渐陶醉其中,想起了许多尘封的往事。他想起童年时自己坐在父亲肩间开心地笑着,他想起父亲健壮的手臂是那么温暖而安全,想起躺在床上的父亲在午夜里悄悄落泪,众多往事纷然沓至,让他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一直被忽视的父亲,突然,他的心犯然颤动了一下,他想起了如今正在隔壁用心敲打墙壁的父亲,紧接着,这种颤动剧烈起来,终于,儿子心灵最深处那处最柔软的所在被触动了。在简单的敲击声中,他听到了许多东西,有倾诉,有痛苦,有坚强,还有一颗父亲博大而脆弱的心。

  儿子18岁的时候,积劳成痴的母亲去世了。弥留之际,她拉着儿子的手说:“别怪你爹,他心里比谁都苦,但是,他答应过娘,不能走在我前面,现在,我要你答应我,让你爹好好活下去。”

  母亲走后,儿子哭着把父亲从床上背起,把她背到母亲坟前,父子俩抱头痛哭了一场。那一刻,他终于能够正视自己的父亲了。虽然,父亲在他3岁时就因为一次事故失去了双腿,但父亲对他的爱却从未有过一丝残缺,想起心如死灰的父亲强装笑颜与他谈论音乐和敲击墙壁,他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深深的愧疚,他知道,那是父亲在用自己的痛苦为他带来生活的希望。

  以后的日子里,他习惯了每个夜晚听隔壁父亲的敲墙声,后来,听众里多了他的妻子和儿子。

  儿子曾经问过他,爷爷为什么要敲墙呢?他回答,那是爷爷和爸爸的约宝,爸爸是在用墙弹奏音乐呢,你听,爷爷弹得多好听啊,比世界上任何一种乐器都好听,因为,爷爷是在用心弹,弹的是一首叫作爱的曲子。

  一封没有地址的信

  我家的圣诞树上挂着一只空白的信封,上面既没有收信人的地址,也没有寄件人的签名。它挂在那里已经10多年了。

  这件事应从我丈夫迈克讨厌圣诞节说起。其实他并不是讨厌圣诞节本身,而是他认为圣诞节被过度商业化了。人们尽情地花钱,疯狂地买礼物,把其他事都抛到了一边。由于丈夫有这种感受,所以有一年圣诞节,我决定打破传统,为他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

  那年我们的儿子凯文12岁。在圣诞节前夕,他的学校组织了一场非正式摔跤比赛,对手是当地教会资助的一支队伍,其成员大多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我们一家人都来到赛场观看比赛,看到对方选手穿着破旧的运动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子及他的队友,他们身穿金蓝相间的制服,脚上是崭新的摔跤鞋,显得格外耀眼。

  比赛开始了,我发现对方选手没有戴专用头盔,只用一顶薄薄的帽子保护着耳朵。毫无疑问,我儿子的队伍以绝对优势获胜,并取得了所有级别的冠军。坐在我旁边的丈夫叹气道:“我真希望他们当中有人会赢。其实他们的一些选手很有潜力,但就这样输掉了比赛,等于输掉了他们的信心。”迈克曾带过小型的橄榄球队、棒球队和曲棍球队,所以对孩子非常了解。而我的灵感也由此产生。

  当天下午,我购买了一些摔跤专用的头盔和鞋子,并以匿名的方式送给了本市的教会。

  在那个圣诞节的夜里,我把一只信封挂在圣诞树上,里面写着我做的那件事,并告诉迈克,这是我送给他的圣诞礼物。迈克开心地笑了,他的笑容为圣诞节增添了光彩。

  以后每年的圣诞节,我都继续着这个传统。我曾送给弱智儿童一套曲棍球装备,也曾送给一对老年兄弟一张支票,因为他们的房子在圣诞节前一周被大火烧毁了。

  在我们家,拆信是圣诞节的重要活动。圣诞节的早晨,那封信总是我们最后拆开的礼物。孩子们站在一旁,睁着大大的眼睛,满怀希望地看着父亲从圣诞树上取下信封,然后拆开,一起阅读里面的内容。一年又一年,孩子们慢慢长大,但挂在圣诞树上的那只信封从未失去它的吸引力。

  这一年,我们失去了迈克,他因患癌症而去世。圣诞节如期而至,我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之中。但在平安夜,我仍把一只信封挂在圣诞树上。第二天早上,我发现有三四只信封挂在圣诞树上。这些信是孩子们挂上去的,他们把自己做的善事写在信里,献给他们的父亲。

  这个传统还在延续,并且会被我们的子孙后代传得更远。到时,他们也一样会睁着大大的眼睛,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他们的父亲从树上取下信封。

【外婆的作文】相关文章:

外婆的作文12-12

外婆的作文12-22

外婆的味道作文03-02

【热】外婆的作文02-17

外婆的作文【精】02-17

外婆的小院作文02-10

外婆的园子作文02-10

感恩外婆作文02-09

外婆的家作文02-10

想念外婆作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