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之根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文化之根作文1
中国书法艺术历经了不同年代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元素,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熠熠生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无论如何,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融入了泱泱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
六岁那年,妈妈带着我去看了一个书法展,有细小如蚂蚁的作品,有性格随意而不失笔风的作品,虽然字大,但整体版面优美的作品,让我顿时喜欢上了书法,立即就让妈妈给我报了一个班。
刚开始老师教我坐姿、执笔,在大田字格上一横一竖地书写,并告诉我,这是汉字的.骨骼,得一笔一画反复练习,由不得半点儿马虎。
一进入书法班,老师教我的第一段文字是:“我们是炎黄子孙。”没错,就这七个字,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初入学堂,我写得歪歪扭扭的,老师需要一步一步地教我,便用大手把着小手一笔一笔地写。正当我写到最后一个字时,我掩盖不了我内心的激动。一开心,这下可好,有一笔写得有点歪。被老师看见后,他说:“书法就是让你学会心静不要急躁,回去重写!”就因为这句话,让我的字突飞猛进。正所谓:“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学习书法,须专心致志,观察得其神韵,揣摩运笔至心至诚。几年下来,练习书法修整了我的不良习惯,沉稳替代了浮躁,仔细吞噬了粗心。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电脑打字语音输入等的盛行,电脑打字渐渐代替了传统的书写,书法也开始慢慢淡出很多人的工作和学习。在入职面试中,大家都看的是你对电脑的熟练运用掌握程度。但却从来没有因为过你能写一幅好书法而录取你。是我也承认现在电脑打字比传统书写要方便好多,可书法却是我们的国粹,怎么能够清易丢掉,或是忘记呢?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的根,希望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要丢掉传统文化,要重视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汉字书写能力,让我中华文化的根生生不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文化之根作文2
好像在中国有这种社会现象:很多人说中国正统文化之根保留在台湾。真的是这样吗?别人不说,就说一下中国台湾二个所谓的大师级文化人。
第一个是陈安之,说实话劳资从来不看中囯台湾人陈安之的`心灵鸡汤和鸭汤。他就是个写书的教你做生意和成功不是很可笑的吗?他开过工厂、做过贸易、经营过房地产、投资过金融和高科技及互联网吗?李嘉诚、王石、马云、任正菲、等中国排名前500名的富豪肯定不知道陈安之是那个鸟。
第二个是中国台湾人南怀谨,装神弄鬼,写了上百本书肯定没有时间好好修行。天天写书挣钱,肯定一本佛经也未读透和读懂。哈哈哈,真正修行的高人老子李耳一辈子也就写一本书,才五千二百八十四个字。
大概二十年前大陆人民就开始在积极阅读陈安之和南怀谨的垃圾了。但现在也没有见一个人因他们的书成为巨富或者修行成功。醒醒吧,一们!说你是一你就是一。说你不是一你也是一,因为你的身边全是一。最可怜的一就是你永远不知道其实你是个一!
我不否认台湾有大师级的人物,但一定比大陆少也达不到大陆许多真大师的水平。大陆的大气才能出真正大师。小小鸟岛上能出几个大师?不要认为外来和尚会念经!台湾有三毛和席幕容。大陆如三毛和席慕容的才女何此千千万万?
中国大陆有:钟钟书、余秋雨、路遥、贾平凹、蒋子龙、刘心武、高晓声、刘绍棠、王蒙、张贤亮、韩少功、王朔、苏哓康等上百位好作家。台湾就二个作家:柏杨和李敖。好像他们也没有写过什么。主要是骂大陆人吧?
文化之根作文3
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下来的文明古国;汉字,是我们的文明的印记,记载了那不知跨越了多少千年的历史足迹,也是至今为止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这就是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的真正原因。
我们惊叹于汉字结构的复杂多变,汉字的美妙精巧,汉字的变化无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文字如同蹁跹而去的'蝴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文字的魅力。借助方块字,中国人宣泄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淌成中国的文化长河,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
一笔一画中,书写着中国人的大气;一词一句中,流露着中国人的思绪;一段一章中,抒发着中国人的精神。这是我们独有的文化,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中华,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守住文化,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一个大写的人。汉字,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字,我们应为它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在当下,计算机革命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汉字的防线,人们不用书写,就可以在电脑上敲打出一个个漂亮的方块字,文字最本真的内涵被疏离。英语的来临更引发了学习英语的热潮,汉字渐渐被遗忘,一场危机已经埋下伏笔。
在某天中午,你仔细的品读一篇文章,你会发现汉字的美丽结构、布局是那样整齐划一。朗诵一遍,你会发现,汉字不同于那拼音文字,你就会发现它铿锵有力的声律之美,细细体会,你又会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你就会发现你的根就在这里。
我们不得不惊叹我们祖先的智慧,留给我们这样一笔丰富的财产,让我们受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此我们要用好这笔财富,在汉字的长河中寻找生命的哲思和文字的魅力。
如果说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那汉字便教导了我们。这是国家,民族的根,更是中华文化之根,让我们亲近汉字文化,守住中华文化之根。
文化之根作文4
古往今来,曾有多少伟人在历史的文化道路上留下了他们的汗水,他们的作品。而当下的我们,应该不仅是在当下的生活里。更多的应是品味历史上文人的智慧。
中国,是一个历史古国,拥有的是上千年的历史,而我们现在眼中的丰富生活,不过只是当下。事实上,你在学古诗词时,又曾几何时与那些文人墨客对话。学好语文的关键,不仅是阅读当下,更多是应该是了解古人。
中国的根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埋下了。盛唐的李白、杜甫的古诗;宋朝时李清照、苏轼的`古词,这何尝不是用文学的智慧之水浇灌出来的硕果。而我们,想要将这条根延续下去,要的就是文化之水的浇灌、滋润,要不然哪来的心灵绿洲。
而要与文人对话的关键,就是108将。用心阅读,你会发现,古代文人的诗词当中,蕴含着的,就是108将。而将这首诗里的三十多个字拆开,或许是虚,或许是实。而远不止20多个字,而诗里的字都是精华之处。这,就是中国文学的妙处所在。
我们在写作文时也是如此,既然要将108将用上去,就一定要学会一个字:变。文章有三变:情节、情感、虚实。情节的变化是最能抓住读者的心的,而情感的变化,让人的心情也会变得跌宕起伏。而虚实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实是我们常说的人事物景,而虚就是108将了。虚实,就像两个拳头,不可硬靠在一起,必须要相交融合,才不会显得太空虚或者是流水账。
而变化,也应循序渐进,不可太过于大起大落,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合理的变化,合理的发展,才可让人回味无穷。
写作文就像织一张关系网,只有合理的变化,适当的情节。再加入108将和虚实结合,才可写出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才得以将这条文化之根延续下去。
文化之根作文5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加难以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范围。但文化却影响着一个民族、国家的立足之根。
当我们轻视文化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讽刺着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了项羽因略知其意就不竟学,这难道不也在启示着我们文化乃是主要动力?没有文化也就意味着思想方式受到了局限性。其实项羽勇敢善战,所向无敌,但他的性格缺点“没有耐性”,导致了他弃学而形成了最后命运的悲惨。正是因为项羽的文化程度低,导致他“坑秦降卒”、“烧毁秦宫室”等残暴不仁的行为以及他在一系列政策策略上的严重失误,展示了他必然灭亡的悲惨命运。
文化的重要性远远比我们想的还要更深沉,它指导着我们的思考,思考也决定着我们的行动。文化同时也塑造着人,但好的文化也就塑造着优秀的人。文化也是一道桥,它可以让我们行走不一样的人生。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史记》中告诫我们后人要引以为戒,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如果项羽那时候吸收了文化并学以致用的话,那么历史是否会重写,是否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也将改变?“一失足成千古恨”,项羽在被刘邦谋臣所算时,他是否也后悔过,也指责过自己的性格不够坚韧,也指责过自己的“不竟学”?
让我们回到当下,现在的中国缺少的就是文化,我们公民的文化素养没有足够的提升,何以去谈文化?经济上去了,可是国民素质,民族文化还迟迟提不上去,这给我们的国家发展造成了不协调的音符。
文化是一个国家兴起的助长剂。正如孟子所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如果我们注重文化、重视教育,那么一个国家也就被我们“扶”起来了。文化是民族之根,没有了根一个民族要在哪里驻扎呢?没有根,怎能将文化传承下去呢?
文化乃万物之根。
文化之根作文6
上海文明的源头在哪里?东海之滨的崇明岛,大隐于市的城隍庙,还是人杰辈出的七宝古镇?不是的,不是的!爸爸告诉我,上海千年文明很可能源自于松江城郊的广富林村。4000多年前,有一个小小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而来,在这村落住下,耕田、捕鱼、盖简易的房子、用石头制作各种生活工具。他们大概就是上海最早的市民吧!
“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去先民故地走走,好吗?”乘地铁9号线,到松江大学城,换公交车,穿过一畦畦碧绿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地,就到了广富林遗址公园。
“这是一片多么开阔的园林啊!”妈妈说,她最喜欢那白墙灰瓦的复古建筑,高高的拱门、雕花镂空的石窗,看起来朴实无华,却处处隐含着中国建筑的智慧与巧思。爸爸说,他最向往那小河上的乌篷船,清风徐来,波光粼粼,撑船的老伯伯慢慢摇着橹,哼着不知名的民歌。这不正是唐诗中描写的场景吗?
我呢,最好奇的是那一座座矗立在水面上的雄伟建筑,三角形的顶部浮出水面,屋顶以下隐藏在水中。怎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房子呢?
“那是上海之根展示厅,水面之下是展厅”,妈妈解释给我听,“设计师采用这样的构思,是为了告诉我们地壳的演变,广富林这片大地是从大海中升起的……”
“太奇妙了!”我忍不住赞叹。
“据考证,广富林文明发祥于新石器时代”,妈妈接着说:“你看,这些文物都是1958年后逐渐出土的……”
哈,这大肚子的陶罐,是先人们煮饭的器皿吗?这看起来有点锋利的石块,是割草的'刀吗?还有那个大水缸,是用来储水的吧?我们的文明,原来是从这一砖一瓦绵延而来的,从无到有,从匮乏到富足,从艰难到便捷,一代人接一代人,永无止境地努力……历史,是多么庄严而令人起敬!
“今天的我们太幸运了!”爸爸感叹道。
“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更幸福的。”妈妈坚定地说。
我没有说话。但我想,此时此地,我真的听懂了他们的责任与期望。作者:五年级侯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