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
人生总有失望迷茫时,意志消沉时,这个时候不妨多留意身边,看看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还有朴实生活的人们,以前不曾在意的细节,可能都会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特别的感动,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可以读到一本励志的好书,那不仅豁然开朗,帮助你走出困境,而且教会你积极的生活态度,《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书,是经历曲折的经验之书,也是给我们年轻人的启示之书,充满了真诚坦白和哲学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讲故事的形式,节奏缓慢的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哲学。正如此书前言中所说的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
我很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不是读书才是学习,一切经验体验都是学习。“我是学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他平时实际生活的行为准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客观评价。
书中用杂文随笔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感悟人生的艺术,诠释道与德,诚与诈,智与愚,真与伪。谈人生哲学,其实不容易。而王蒙却从其历尽沧桑之后道出了“无术、无谋、无名、无功”的真谛。作者完全充当了一个普通的人来分析,让我们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叙述这些人生哲学时,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讲法,一切从面对人生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实的力量透彻纸背,发人深思。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2
鲁迅曾说,不值读二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去读。殊不知如今大家阅读书籍多是就够读一遍的书,书尽管多却很能挑出来一两本有品位的,非常值得读二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确是除外。
在捧读《哲学与人生》以前,我都真沒有细究过,在这儿必须先了解一下哲学的定义:社会学的本意真爱智。社会学做为一门大学问,原先仅仅一种生活观念,便是维持好奇心的本性,探寻一切事情的实情。
傅先生在自序中便说,社会学摆脱人生道路是裂缝的,人生道路摆脱理念是盲目跟风的。因而,看该书与其说学点社会学专业知识,倒不如说是根据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创作者用通俗化的語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史的精粹提炼出了出去,并贯之以自身的观念,让我们到了一堂又一堂栩栩如生,精工细作的课;在这儿,大家不仅会见到历史时间哲学大师的观念,并且会领悟到很多之前从没想过的物品。坚信看了该书的人毫无疑问能看透一切很多事儿,看透人生道路很多社会学课。在这儿,大家获得的不但是社会学的所有精粹,更关键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与利和挫败。
人的工作经验有时必须定义才可以呈现内函。一个人假定遇到一种状况或一种工作经验,但却没法用语言来描述,他不晓得这类状况和工作经验是啥,也没法去解决,沒有感受都没有体会心得,更沒有感受力,不久以后就忘记了。即便 还有同样的`遭受,也缺乏此前的体会心得做为对比,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尽管历经许多,但用语言表现出来却非常少,对自身的一生很冷漠,很忽视,好像一生全是很惨白的,活力的乏弱使他体会不上性命的开心和痛楚。
人们的楷模,应该是这些让彼此如此普普通通的,拥有 很多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她们使我们明白:苦恼不值担忧,由于能磨炼出聪慧;身亡不值担心,担心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而死。这很非常值得大家思索,如今大家多把有着很多钱财和化学物质的人作为自身的超级偶像,以致于很多人 接纳文化教育的目地便是为了更好地赚钱。实际上越大不一定越高兴。傅先生详细介绍存在主义时,一个人越来越不是自己。由于有着越多,越没有时间做好自己。在详细介绍道教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太可能开心,由于冲动沒有考虑会痛楚,一旦考虑以后,又长出大量冲动,大量痛楚。
一个人活当今世界,能够沒有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能够沒有优良的规章制度,却不可以沒有恰当的核心理念。化学物质的提升和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趋势是不是能证实社会发展的发展?即便 在寝食安心的日常生活里,大家是不是就能开心呢?拥有一千万想几千万,拥有几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本性用无止尽,追求完美不上时就始终在沒有界限的痛楚里循环。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可以能够更好地证实了即便 在化学物质极其贫乏的社会发展里,人也是能够开心的。显而易见,人是不是开心和化学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归属于器皿层级,器皿不可以意味着文化艺术。规章制度也是一样。在资产阶级规章制度下日常生活的人就比日常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下的人开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一定比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开心,我觉得不一定。
针对创作者的一些见解也许我不绝赞成,但因为该书讨论的是人生道路,针对人生道路,本就没有一个固定不动的回答可出示,如同创作者引入牛顿得话说,一个人针对宇宙空间和人生道路,一定要存有敬畏之心的心。由于在其中充满了很多秘密,而这种秘密始终不可以被表述清晰。即然是秘密,那最重要的便是观念的互动交流,何况傅先生说的很多物品也是那麼恰当呢?
书里有一段话我是我最喜欢的,也在这里摘抄出来,作为对自身的鼓励,也做为文章内容的末尾吧!当真实用理性思考工作经验以后,就能了解自身应当怎样做,了解哪一种人生道路更为理想,也更合适自身。理想化意味着对于将来,社会学的思索便是要令人可以过去、如今、将来三个時间整体观中连贯起来,让自身的性命已不仅仅珍惜当下那一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全过程中罢了。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到达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根底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响,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承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响,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表达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对于人生,哲学的思维,是可以带着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对于哲学,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体会的过程。两者在我看来,密不可分。
本书作者傅佩荣,哲学系教授。最早开始认识这位学者,是在网上看到他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次讲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记得当时他曾为一位观众解释庄子的一句话:化无用之用为大用。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古话,教授却能很简单的举例说明把它解释的很清楚明了,至今记忆深刻。如果我们只把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留下,把其他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丢掉,那么这个唯一有用的东西也会变得很无用。被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反而是很宽泛的,能带给我们喜悦的,虽不被人们重视却能成为大用的。虽然解释的话语只是寥寥几句,让我着实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学家称赞为:一个优秀的哲学教师的本领不在于让学生承受他的见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领,而是让学生们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寥几句,让我着实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学家称赞为:一个优秀的哲学教师的本领不在于让学生承受他的见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领,而是让学生们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在本书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谈到了儒家的风格,价值观。提到儒家,我们的第一惯性思维肯定是会联系到孔孟。孔子是没有什么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学生去把他的话语出来,找出其中一贯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觉得没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现,在写著作的时候才算是最贴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发挥,将其名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乐。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义,人与人适当的关系。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扬理想,却不是靠这里想来弘扬人。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必须要保持着始终的理想。并且是自愿有这样的理想,并且很自觉地冲着这个理想而去努力学习,生活。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些为了理想的奋斗,这样才有意义。 在本书中,也解释到了人并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论。正如善与恶,其实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的呈现,都是自由选择的前提。所以在我们特别小的时候,我们是没有方法评价理性的思维做出选择。对于这点,性本善就无法到达。等我们长大以后,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我们会面临着善和恶两扇大门的选择,所以在我们做事情时候,很可能会至善,也可能是变恶。到此能看的出本善这一点是无法得到验证的。但是不管多么凶恶的人,他都会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人无完人,同样的,也没有完全恶的人。
由此可见,哲学一个看起来枯燥无味的话题,需要充满活力,思维跳跃有趣,才能将这些无味难懂的文字化做我们生活中的指引。而让人产生兴趣就需要对凡事保持好奇的态度。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然后来验证真理的过程。这些理论都结合了很多实际,浅显易懂,但却能从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们参考,同时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维。
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我能更好的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规划和设计。把这些哲学的思维,更加实际化的运用到平日生活中。让自己做一个很充实,有理想,有底蕴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体会哲学的思维。
以上便是我的读书感想。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4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华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心,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时机,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确实,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方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方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享乐分为很多层次,假设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急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忧,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承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假设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方“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那么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时机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历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对于人生,哲学的思维,是可以带着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对于哲学,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体会的过程。两者在我看来,密不可分。
本书作者傅佩荣,哲学系教授。最早开始认识这位学者,是在网上看到他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次讲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记得当时他曾为一位观众解释庄子的一句话:化无用之用为大用。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古话,教授却能很简单的举例说明把它解释的很清楚明了,至今记忆深刻。如果我们只把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留下,把其他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丢掉,那么这个唯一有用的东西也会变得很无用。被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反而是很宽泛的,能带给我们喜悦的,虽不被人们重视却能成为大用的。虽然解释的话语只是寥寥几句,让我着实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学家称赞为:一个优秀的哲学教师的本领不在于让学生承受他的见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领,而是让学生们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在本书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谈到了儒家的风格,价值观。提到儒家,我们的第一惯性思维肯定是会联系到孔孟。孔子是没有什么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学生去把他的话语出来,找出其中一贯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觉得没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现,在写著作的时候才算是最贴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发挥,将其名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乐。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义,人与人适当的关系。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扬理想,却不是靠这里想来弘扬人。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必须要保持着始终的理想。并且是自愿有这样的理想,并且很自觉地冲着这个理想而去努力学习,生活。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些为了理想的奋斗,这样才有意义。在本书中,也解释到了人并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论。正如善与恶,其实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的呈现,都是自由选择的前提。所以在我们特别小的时候,我们是没有方法评价理性的思维做出选择。对于这点,性本善就无法到达。等我们长大以后,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我们会面临着善和恶两扇大门的选择,所以在我们做事情时候,很可能会至善,也可能是变恶。到此能看的出本善这一点是无法得到验证的。但是不管多么凶恶的人,他都会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人无完人,同样的,也没有完全恶的人。
由此可见,哲学一个看起来枯燥无味的话题,需要充满活力,思维跳跃有趣,才能将这些无味难懂的文字化做我们生活中的指引。而让人产生兴趣就需要对凡事保持好奇的态度。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然后来验证真理的过程。这些理论都结合了很多实际,浅显易懂,但却能从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们参考,同时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维。
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我能更好的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规划和设计。把这些哲学的思维,更加实际化的运用到平日生活中。让自己做一个很充实,有理想,有底蕴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体会哲学的思维。
以上便是我的读书感想。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5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屌丝,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6
一、人性是什么历来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考虑的命题。哲学史上都人性的拷问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中对人性的理解就是"能够=应该=必然"。我觉得这是和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有关系的。古希腊人崇尚征服,到处扩充领地。理所应当的人性就是只要我能力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到。譬如:如果我能攻下一座城池,我就应该去攻占它,否则的话我的能力就是无谓的。这个思想傅佩荣教授也认为比较原始,所以这样理解人性也是不够正确的。
第二阶段:戴尔菲神殿阶段。戴尔菲是世界著名的古希腊神殿,神殿上刻录了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样的'认识是人第一次理性的认识自己。经典吧,这句话远古就有了。古人的智慧太有穿透力了。时至今日,这样的话还是我们生活的方向标。我们年经人常常因为气盛而武断,冷静之后才感到后悔。所以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了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孟子也说个这样的话:不为已甚者。意思是:做什么事都不要过分。
第三阶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有理性可以学习。但是人也不能彻底的摆脱动物的特性,因而有时候也会冲动,所以就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理性的战胜自己不理性的动物性。
二、人的两个特点:神的形象和原罪
这是基督教的观点。人的神的形象代表正义,原罪代表负面。每个人都有惰性和劣根性,所以总会出现一种难以理解的,可怕的欲望。但是不能以一个人心中所想的来判定他,应该看他实际做的。否则世界上恐怕不会有真正的好人啦。换个i角度说:一个人想过坏事不可怕,因为只有知道好事和坏事的区别,才会知道犯错可能产生的后果,明白后果以后还能够选择自己该做的是才是真正的抉择。
这个原理我国古代也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7
这本书和我之前看的大前研一的书都不太一样,有点像自传,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处世态度结合起来。
整体看起来比较平淡无奇,可能是我最近看了不少他的书有关,类似的说法或多或少的,我在其他书上都看到过。
不过他认为日本战后企业经营最强者是雅马哈的川上源一还是比较新鲜的,他总结出了川上成功的三大因素:
理智的好奇心
行动能力
向产业化发展
在我看来,这是一套流程。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但是还能保持理智的观察思考;然后才去行动研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最后从中赚钱。真正的企业家,创业者的能力啊。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8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很欣赏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的同时,不应是一叶孤舟,而是要与周边、社会有所关联,带给他们正能量。在《哲学与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无疑,这是一个大的命题,有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那个时代里最朴实而伟大的精神,这个答案激励了无数的人。作为21世纪的我们,面对人生这一重大考题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书中从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在人生这张画卷中,要肯定其意义,相信美好的存在。具体些,无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齿轮终会停止转动,那时拥有的一切都不再拥有。记得曾经爱过、珍惜过、快乐过,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内心,给他人带来愉悦,为了世界的点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饴。
人无法预知未来,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一个先到来,惟有珍惜好当下,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心境。既来之则安之,我觉得选择了“传道受业解惑”这个行业是幸运的,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单纯的心灵,每当看到孩子们真诚、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们因一点收获而快乐,一点点进步时,内心的欢乐无法言喻。只能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备课,对得起这群小可爱啊。
“理解生活还要热爱生活”,这是一代大师罗曼罗兰给我们的忠告。热爱,何谈容易?当面对堆积如山未批阅的试题时,面对一堆催着要的材料时,花费时间面对一些觉得没有意义却必须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时,内心是崩溃的。但,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就变了。乐观一点,阳光一些,去做这些事情时何尝不是在考验你自身的专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个层次是,当习惯于这些,并且在某一个清晨或午后,你突然意识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苦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9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所著。本书是集傅教授数十年授课之精华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定义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成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内部的自我实现。我们都在下意识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却忘记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当有一天我们累了,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去思索。我们困惑了,当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却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实现了外在的自我,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因此我们应永远记住:内外兼修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会促使你外部自我实现的发生,而内部的自我实现却必须依靠你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实现,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犹如航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方向。罗盘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一个罗盘或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了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了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读《哲学与人生》,由此喜欢上了哲学,感悟着人生;喜欢上了哲学,懂得了笑看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0
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一生忙忙碌碌,致力于国学、哲学、伦理学、佛学等方面的研究,除了写下不计其数的优美文章外,还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哲学道理。
这学期以来,品读了《听季羡林讲述人生哲学》这本书籍,感触颇深。在书中谈到: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五常;一寸光阴不可轻的惜时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知恩、感恩、报恩态度;还有去意不留,宠辱不惊的处事态度;不完美才是人生的人生观等。联系现实生活,这些道理真是句句经典,字字精华。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讲求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道理,故而人伦五常一直都伴随于我们生活中,一直都是我们处理亲情、友情、爱情的准则。季老在其他文章里常常说道:这世界上毕竟也有一些“坏人”,但是请相信觉大多数的人是“好人”。我想季老所说的这些“坏人”里许多就是因为不守五常之人,做事不能名正言顺之人。倘若人人都能坚守“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样的伦常准则,社会必将会和谐安定,人们的生活也将是快乐的,而那些所谓的“坏人”也将不复存在。
时光匆忙,没人能够让其留下脚步;岁月无情,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它的雕塑作品。岁月如刻刀,刀刀催人老,怪不得古人会有沧海一粟感叹,又会有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的感慨。的确,人的一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是世间万物要说公平,熟能与时间老人相比呢?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一天24个小时,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还是一样。因此不要去感叹时间的短暂。鲁迅曾经说过:“时间是挤出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并不是要去感叹与抱怨,不是虚度光阴,浪费生命,而是要想想怎样去合理利用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样时光的匆忙流逝对于我们的人生又有何妨呢?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留下这样一段精彩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告诫我们不要浪费自己的人生。人生短暂,我们应该如何才能让自己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呢?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不久的将来不会感到后悔呢?这一切的一切数不完的问题提醒我们,人生是公平的,现实是残酷的。好好把握现在的时光,不要让今天成为明天的遗憾,就像季老那样,到了年老的时候还是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的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这样的生活才是美满的。
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知恩不报枉为人。前面说过,季老常说这世界上毕竟也有一些“坏人”,但是请相信觉大多数的人是“好人”,在季老的一生中,他就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都会铭记于心。季老在其一篇文章《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胡适但是是北大的校长,曾经对季老帮助过,季老为了感恩、报恩,特地为胡适之先生写悼文。这是何等的大事啊,当时那种情况下,大陆那么多良师益友没人敢为胡适之先生写悼文,季老身边的朋友还提醒他不要为胡适写文,最后季老为了感恩还是写了这篇感人的文章。做人要懂得知恩、感恩、报恩,否则就枉过一生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我们需要感谢的人: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成人,这份恩情我们一定得好好报答;朋友,在你不如意的时刻为你伸出援助之手等这些恩情我们也要铭记于心。
季老一生执着于事业,珍惜时间,能够知恩、感恩、报恩,为后人树立好榜样,我们一定要好好向他学习,遵循五常,做时间的主人,做知恩图报的人。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1
人都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不听话时,父母最后都会狠狠地丢下这句话给我以示警告。从某种程度来讲,这句话对从小脾气就很倔的我还是有一定威慑力的。因为怕不听他们的话将来真得会“吃亏”,于是我也渐渐开始变得听话起来。正是这样的家庭教育,让我知晓了“冬天一定要穿暖,尤其是腿千万别冻着,否则年老后必将患风湿”这样有用的生活常识;让我懂得了“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否则等到自己老了也不会得到好下场”这样深奥的伦理道义;让我明白了“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样朴实的.做人准则;让我汲取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励志的好学精神……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2
我读了人生哲学枕边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公交上,一位老奶奶上了车。人们立刻像条件反射一样起来给她让座,她礼貌推辞了一下笑眯眯地接受了。向让座的人道完谢后,她回身一招手。她那生龙活虎的孙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上了座位,这回他没和奶奶有任何客气的意思便欣然接受了。
孙子没有谦让,当然没有感谢他的奶奶,他觉得理所当然,在他奶奶看起来也觉得理所应当,可我想到的却是对他奶奶都不会关心,谦让一下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对别人关心,谦让。车上的人把这位奶奶当作自己的奶奶,但她的眼中只有孩子,她的'孙子。她用她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孙子:“你最重要,你最珍贵,你只要照顾好自己我们就高兴,哪怕你从来关心的就只是自己;奶奶这个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用这自以为伟大无私但实际无比自私的爱,让孩子丧失了感恩之情。
古话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所以,我们要知恩感恩,这些“恩”包括父母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3
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何谓哲学,傅先生首先用三句话来描述:(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接着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所谓“培养智慧”是指人们超越感性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达到完整和根本的境界;所谓“发现真理”是指人们去掉重重遮蔽,发现客观事物的真相;所谓“印证价值”是指人们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印证真理的价值所在。最后他指出,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我们必须树立四个基本观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首先要培养思考习惯,大家对此会不以为然。难道我们不会思考?可是生活中许多人在发生事情时往往凭本能的感觉作出反映,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这可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苹果掉下来打在他头上,于是他开始思考,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读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次,要掌握整体观点,这点大家不会反对。所谓掌握整体观点,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就更为圆融。我们平时和别人打交道时,不喜欢听到反面意见,譬如开会时,我提议某种方案,如果有人与我意见相左,我会觉得他故意找麻烦,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的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生活当中,许多年轻人喜欢有个性,不喜欢说话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容易偏激。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发现,人生许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考虑,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再次,要确立价值取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世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叫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现在一些年轻人盲目崇拜偶像,只看到偶像正面、展示给公众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作为普通人,也有我们百姓身上都有的毛病和缺点的一面,这种想法有很大的问题。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到底,不轻易改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一个人什么代价都不愿付出,随便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他的一生想要快乐的活着,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要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实际上,
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当然,我们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到过的德行,那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误,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即使你皓首穷经,一辈子也无法把天地下的书读完,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识。并且,如果你学到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就算学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学习知识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写到这里,我想用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个小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它可以引人入胜,就象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所以读一点哲学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大有好处的。
感谢傅先生在让我领略到哲学风采的同时为我指明了清晰的道路:我需要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将思考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做事从多方面考虑,运用所学。我想,那样的生活会很有意义的。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4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确实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翻开这本书,发现好似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翻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假设隐假设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5
隆冬。入夜。
一杯白开水冒着缕缕白气,它澄澈它透明它不含一丝杂质。行走于世间的人们也许很少会停下来喝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实在抵不过世间的干变万化,于是开始茫然,什么才是生活的味道?
读《余秋雨人生哲学》亦是在夜幕笼罩中,一杯白开水静谧地冒着白气。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却好似走完了一生。我悄悄跟着余秋雨尝遍“人生滋味”,体会“仁者爱人”,慎重“情理友情”,回归“漂泊心态”,拒绝“嫉妒与谎言”,达到“审美境界”。我感受我陶醉我醒悟。
友情——纯净如白开水
人生来是孤独的,需要友情来慰藉;人生来是独立的,需要友情来沟通。友情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于是变得不再普通,我们人为地往这杯水中加入了五味调料,它变得变幻莫测,利用友情达到经济权利的目的,利用友情开始容忍邪恶。它的复杂是因为我们做得复杂而复杂。
其实我们应该如余秋雨所言“大家应该为友情卸除重担,也让朋友们轻松起来。朋友就是朋友,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也许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总是最易破碎,纯净的友情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呵护的。但有时它的确很难驾驭,若彼此太熟悉,把朋友当作了自己,哪怕出现了小小的差异也会敏感。
但不可否认,友情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望,抛开一切我们外加的,它就是单纯纯洁明净的。友情存在于朋友中,所有悲欢离合的日子与朋友—起经历,所有成长的烦恼与朋友—起承担,一起走过的日子是无以复制的,于是,友情就这样纯净地出现在了回忆中。
心态——淡定如白开水
竞争社会的重压下,心态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为了竞争好职位,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我们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自己的心态,它变得起伏不定,焦躁不安又难以捉摸。
也许我们是该用有一个淡定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纷繁复杂,不必急于去寻求答案。淡定亦是漂泊吧。亦如余秋雨所言“纯粹的流浪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他由此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在重压下保持淡定的心态,留出时间让心态漂泊,去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也许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亦如细细品味—下白开水,也会体会到一股若有似无的甘甜。
人生——平淡如白开水
于是,我们看到了人生。看到了被柴米油盐酱醋茶包围的父母,看到了成天围着读书打转的我们,看到了疲于为生活而工作的众多陌生人。“绝大多数的人生都是平常的,而平常也正是人生的正统形态”。人生可以奢华可以迷乱可以刺激,但剥掉了这层层伪装,平谈简朴才是人生的真谛。“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不必再去抱怨人生的无聊,不必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烦恼,“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于平实的山河间”,何况轰轰烈烈的人生并不常见于我们周围,小小的潮起潮落才是我们平淡人生的一剂调味料。
所以说,生活是什么味道的?生活就是在夜晚喝—杯白开水。夜色使你褪去层层伪装,洗尽铅华,独留自我,而白开水让你品出生活的真谛,平淡却不无聊,简朴却不单调。
我们每个人都犹如生活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在友情嫉妒谎言文化废墟心态中缓缓而行,记住这白开水的味道,也许这叶小舟能够驶得更快更远!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07-28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06-07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15篇[精选]06-07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5-27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2-21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4-07
[经典]《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5-27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05-15
哲学的句子03-07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优秀[15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