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历时半个月读完这本书,时间跨度有点大导致前面看过的内容忘了不少,暂且把记得的做个记录备忘,也算不上书评,以自己粗浅的理解总结概括一下大概,旨在方便日后回顾的时候有大致的脉络可循。
第一部分中叔本华对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一分为三:
一是人的自身,也就是智力,道德品格,气质,健康等一类的内在个性
二是人的财产,亦即所有的身外之物,包括钱财,地位,荣誉等
三是人所展现的表像,即来自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第二部分是他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格言,又分为“一、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二、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人;三对命运和世事发展应保持的态度”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青年和老年。
我所记得的大概:
1、只要能规避来自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痛苦,一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而对金钱名誉地位甚至快乐的追求是虚妄愚蠢的行为,内心的平和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益处。
2、别人的看法对我们来说毫无价值。
3、不要试图去说服或改变他人,因为本性难移
4、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社交大多无质量。
5、不要对生活和他人有太多期待,要避免成为意欲的奴隶。
6、感官上的欢娱是飘忽的肥皂泡,稍纵即逝。
7、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和灾难要有防范意识。
8、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尽人事,听天命。
书中某些观点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以为我能百分之百接受叔本华哲学,却也在阅读过程中有过多次质疑,特别是看到他对追求快乐和订下愿望的否定,人是否真的需要那么深刻?乌合之众是否真就如他说的一文不值?为什么是规避灾难而不是主动追求幸福?抑或是我现在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验证他的人生哲学,又或者是我根本没get到他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日后重读罢。不过,毕竟没有普世的规律和指引可以教会每个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意图将他人的人生智慧全盘照抄,任由脑子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本就是为自己的懒于思考找借口而已。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最近入手了叔本华一套书,包括《关于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录和补遗》(卷一卷二),其中《附录和补遗》里面的《人生的智慧》我是单独拿出来先阅读的,它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既然单独阅读,那就单独写一下读后感。
《人生的智慧》阅读难度并不大,不像一般的哲学著作语句很晦涩,有很多专业术语。这一方面是叔本华写的好,能深入浅出,另一方面是韦启昌老师翻译的好。如果有朋友想读一下,建议也是看韦启昌老师翻译的这本,比较经典。
《人生的智慧》书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鸡汤文,确实,现在心灵鸡汤太多了,多的让人已经感到麻木,而《人生的智慧》不是鸡汤,没有浮夸的故事,是一本哲学书,并且它最大的优点是适合各个年龄段尤其适合年轻人和没有哲学理论基础的人读的书,毕竟大部分的哲学书语句都太过于晦涩,而本书很好的规避了这一点,这让它的受众群体范围扩大了很多。本书放弃了形而上和道德的审视角度,采用的完全是形而下的意义,教导我们如何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叔本华把人所处的世界分为两个部分,主体和客体。主体即作为人的部分,客体即作为外在事物和境遇的部分。他认为同一个外在事物或境遇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哪怕人们所处的环境相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因为决定因素在于主体。他从“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财产等)、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名誉、地位和名声)”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并且指出决定我们幸福指数的是我们自身之内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也就是说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幸福指数,其它的都是间接影响因素不起主要作用,因为最高级、最丰富多彩、持续最为长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而非物质、名誉或其它。
针对人所拥有的财产,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属于人的天然的和迫切的需要,这类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让人痛苦,例如食品和食物;第二类是天然的但不是迫切的,那就是满足性欲的需要,要满足这类需要就已经相对困难一些;第三类则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迫切的,那就是对奢侈、排场、铺张和辉煌的追求,这些需要没有止境,要满足这些需求亦是非常困难。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在拥有财产方面能否得到满足,并不由某一绝对数量的财产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某一相对数量,亦即由这个人所期待得到的财产和他已经实际拥有的财产之间的关系所决定。这一点很好理解,一万块钱给一个亿万富翁和一个月只有五千元薪水的工薪阶层带来的幸福指数明显不同。事实上,我们感到不满足的根源就在于我们不断试图推高我们的期望,但同时其它妨碍我们达成期望的条件因素却保持不变。因此,客观理性的给我们对于财产的愿望界定一个限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实中非常困难,因为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
我们所展现的表象,也就是我们的存在在他人心中的样子,通常都被我们过分看重,我们应该要抑制这一人性的弱点,尽量减低我们对待别人意见的敏感程度,无论是受到这些意见的奉承还是伤害,都应如此,因为这两者其实是悬挂在同一根线上,否则,我们就只能成为别人看法和意见的奴隶。因此,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裨益。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并因此会使我们的自身改变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每个人首先并确实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一个真正珍视自己价值的人面对侮辱、诋毁都会淡然处之。
叔本华是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位宗师级的哲学家,尼采称他为“我的.伟大哲学老师“,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如今我确信叔本华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并不代表他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他只是把世界的真相剥离出来指给我们看,指导我们怎么去规避人生的痛苦和无聊,幸福的过完这一生。肉眼可见的一切都作为可见性而存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可见性,而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现实。痛苦才是人生的本质,在叔本华看来,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读懂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就能感觉到他的思想其实是透过“悲观”的表象去“乐观”的看待这个世界,既然注定会遇到痛苦的事情,明白了所有该发生的事情必然发生,那么积极的接受这一切,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方式。尼采说:“凡是不能消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这句话,用在这里刚刚好。
以此,纪念《人生的智慧》第一遍阅读。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的人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修行中会碰见沟坎,会有愉悦的体验,也会有郁闷的打扰。用心体会自己即将走过的五十年岁月,对照书中所写,还是觉得好多东西看起来容易,真要一一做到真的很难,很多是需要时间、甚至要用一生的时光才能感悟到的。人生智慧很多来源于人的情商,情商是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高的人能够心情愉快的投入工作,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能够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情商的自觉培养是提升人生智慧的重要途径。一个有智慧的人,首先是能很好认识自我的人,只有充分知道了自己有哪些优点可以发扬,又有哪些缺点需要克服,才能不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因情绪化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其次是能够很好管理好自我的人,正确管理自我就是很大的.智慧,是能在任何时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节好自己的心境,不会让自己在逆境中沉沦、在高兴中忘却自我;第三是能够时刻激励自己,让自己每天活在希望之中,发现自我的价值,控制好负面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才能感到工作的愉快,才能感到生活的幸福。学习人生智慧管理,关键是要学懂悟透,且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接受锻炼,随时矫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少一些抱怨、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计较、多一份宽容,少一些议论、多一份实干,我们的生活就会像《点亮智慧人生》歌中唱的那样“点亮智慧人生,点亮智慧的灯,生活从此不会懵懂,生活从此会不同”。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
这是一本很精炼的书,用简洁的语言、恰当的例子和清晰的逻辑分别从人的自身、人所拥有、人向外界展现出来的三方面进行论述,揭示出了人生的底层逻辑。叔本华认为,构成人的命运的所有东西大致可以分为三项:
一、人的自身。总的来说是人的本性,其中包括健康与精力、外貌与才能、道德品质、智慧与学历,等等。
二、人所拥有的。也就是人所拥有的财产和可占有的东西。
三、人向外界展现出来的样子。也就是在别人的眼中你是什么样子,或者说大家对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首先,决定我们生活幸福与否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的自身,即上述提到的第一项。个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欲求。个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欲求;外界环境只有在促使他产生想法、感受和欲求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取决于我们如何来看待它。一个人内在拥有的,在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陪伴其左右,任何人给不了也抢不走的东西,显然比这个人所拥有的和他向外界展现出来的样子更加重要。一个内在富足的人在远离尘嚣的时候,完全可以在自己多彩的精神世界中流连忘返。
其次,人所拥有的,即财富或物质。财富就像是海水,越喝就越感到口渴。到底多少财富才能满足人的需要是相对而言的,只要他所求和所得之间达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人所拥有的财富和物质并不能使其感到真正的幸福,因此想要获得幸福就要克制自己的欲望。
最后,人向外界展示的样子,即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太看重别人的评价,却忽略了自己的意识,我们本末颠倒,错把别人的评价看成现实,而对自己的意识含含糊糊。如果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们就容易成为他人意志的奴隶。我们的幸福无法在别人的头脑里驻留,所有寄托于他人的幸福都是虚幻的。
说实话,我们的幸福应该基于我们全部的本性,体格的健壮是首要因素,其次是一种获得独立自由和保持心灵平和的能力。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能起的作用,遵循心之所向,努力寻求本性能够接纳的完满,避开本性排斥的事物。如此,我们就会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
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外在形式,但可以决定自己的内在形式。外在只是表象,是短暂的、甚至是虚伪的,终究会被时间所遗弃。内在精神的丰富才是永恒的,不为表象所改变的,他会让一个人不是去追求幸福,而是去减少痛苦,因为痛苦越少,越不重要,说明一个人越幸福。那些所谓的幸福从本质上说是否定的,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在极力宣传幸福,至于什么是幸福却模糊的,但是人们都清晰的知道什么是痛苦。所以,与其说去追求一个不确定的东西,不如去减少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
但又说回来幸福只能从自身寻找,而不能借助于他物。是因为一个天生拥有外在条件的`人,不需要经历劳累的生活,但如果没有丰富的内在精神,会为了无聊的生活而去外界挥霍,而外在的挥霍并不能掩饰由于无聊而带来的内在空虚。相反,如果一个为生活所困的人,会因为眼前的匮乏而感到痛苦,而终日操劳,如果内心再没有丰富的精神去减少痛苦,那么只能越痛苦。所以幸福只能从自身去寻找。只有那些内在具有丰富精神人才能获得平静,即幸福。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6
20xx年第一学期这段时间里,有时利用晚上休息时间,阅读了叔本华的这本《人生的智慧》,从第一章开始就再也放不下了,深感相见恨晚和爱不释手。
叔本华出生于一个富商家族,这样的出身保证了他终生无需落于庸俗的讨生之中,从年轻之际他就开始思考深层次的问题。终生未婚也让他对孤独有了最深切的理解。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他的叙述一样逻辑清晰明了:第一章简要提出了他认为的人生命运三要素:人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以及人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接下来三章分别论述三要素。第五章和第六章就像是叔本华的安静的告诫一样,告诉读者怎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才是最幸福的和合适的。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如果你读懂了叔本华,理解了《人生的智慧》这本书的真正内涵,你就不会再像以往那样,熬夜,苦恼和痛苦,你会在脑海中勾勒出自己所想象的那种幸福场景,然后平和的宽恕自己,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你会懂得,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学会独处,享受独处。这样幸福给你带来的不是昙花一现的刺激,而是长久平和下的福祉。明白人生是瞬息万变的,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人生绝不仅仅由我们自己决定。
当幸福来临时,希望我们都能对自己说:这一生很值得,不是因为自己拥有很多,而是因为自己学会了感悟,懂得了珍惜。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7
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则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够多发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
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则更是必需的部分。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开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会好好享受独处的好处。
哲学家,是探索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是人类思想文明的开拓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远远领先于他们的时代,不被当时所理解,但最终真理就是真理,即使过了几百年,也会被重新认定;所以也有一种说法,在当代就被大家赞扬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会被遗忘。因为天才就是引领人类的火把和旗帜,他们永远前行在大多数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
我们的生命需要感悟来充盈,才会变得滋润和充满生机。而这些智慧的养料就来自于我们所经历的每件事情。或读过的每个故事之中。《一样的智慧不一样的人生》一书,收藏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小故事。每个故事后,都有作者的悟语,让我们从故事背后,看到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以及故事给我们所带来的启迪或警示。
正如书中所写道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位大将军,与敌国作战,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打败仗。在又一次被敌人打败后,他急奏统帅,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折上有一句话是“臣屡战屡败”。统帅看到这个奏折,觉得不妥,于是那起笔来,将奏折上的这句话改为“臣屡败屡战”,原字未改,仅仅是两个字顺序的改变,顿时将原本败本之将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
生活中常常也会因为字句上的微小变化而改变。很多时候,一句话仅仅是一字之差或几字之差,或是换个说法,结果就会是另一番景象。就像我们对小朋友讲话,意思相同,往往多加上个语气词,或是变成问句,“快点吃,好吗”就远比“吃快点”就让孩子们容易接受。 有一位老和尚,他身边有一帮虔诚的弟子。有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但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看来,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没有什么收获。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有一个小和尚却能与师父坦然相对。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书上唯一的苹果摘下来了。”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这样的人才可以得到额外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人生的轨迹有了一个改观:人们往往觉得安分守己就是最好的契机,但命运之神却往往喜欢同人们开玩笑,同一个苹果,落到了不同人的头上,就注定会有不同的定义,除了牛顿,谁会去为了一个小小的苹果大费周章?然而他却因为一个苹果改变了一个世纪。每一个人都拥有与身俱来的智慧,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将它发挥极致,如果每个人都是有心之人,都会将细微之事放大数倍那么我们各个都会是生命的主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9
《人生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体的功能性书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领悟的诗词,用具有代表性的钢笔书法形式体现出来,选择的诗词文笔流畅、箴言、赠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时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书美观大方、自然简洁、平正流畅,适合临摹学习,在学习人生智慧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书写能力。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理想不是空谈,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迁就事实,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终究会消磨了当初的壮志,向生活低头妥协”。
让我感慨良多,许多人,表面看来,都是在无成绩的状况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无所事事地等待。当过了若干时间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绩,等待的人还在等待。如果你看准了一件事,应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胆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该不该开始,那是犹豫。胆小者需要勇气,犹豫者需要知识与担当。人们在最安逸的时候,往往就正是开始不快乐的时候。忙里偷闲,你会快乐;如果你知道自己永远无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该做什么事,你就会觉得生活黯然无光。勇于接受考验的人可以随时得到工作的机会,也可以随时接受新的知识,锻炼新的技能,增加应付环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鲜明活跃而充实,不会有时间去抱怨人生乏味。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犹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时机成熟却是坚定。
当你能做时,该勇往直前地去做:当你不能做时,你必须以静待动地等一等。盲目的乱闯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机会。我们要追求更高更远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现在,没有未来。好高骛远的人永远两手空空。能有显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还是做一个诚诚实实的人。
脚踏实地的工作,用诚意和爱心去待人,无愧于心地过此一生,也就是显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辉。我们不可能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因此只有尽量喜欢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厌烦减除之后,工作也会显得较为轻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劳和努力,忍耐和等待,当这一段险阻克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对自己建立起进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对人生积极的信念。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
今天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匪浅。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对工作也失去热情。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文章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
于是,我找到了答案。环境可以改变人,但最主要的还是源于内心的充盈,不断的学习,阅读和思考才是让人快乐的法宝。是因为停下这些思想上的步伐才导致无所事事的不快乐。所以,即便是毕业以后、工作以后依然不能忘记学习、阅读。精神食粮所带来的满足大大超过物质上的享乐。不妨暂且把近期目标设定为每天阅读,坚持写作。就算写得不好,也是一种对生活、对思考的认真记录。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要能每天多记录一点点、多思考一点点、多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1
幸福。就是看空……
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它们是:第一,人自身,也就是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它包括人的健康、人的力量、人的气质、人的外貌、人的道德品格、人的精神智力以及一个人潜在的能力;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包括一个人所拥有的财产,以及其他可以支配的身外之物;第三,一个人所认为的他在其他人心目中的样子,也就是一个人对其他人所展现的表象(或更准确地说是别人对你的看法与评价),包括一个人的名誉、社会地位、获得的荣誉等等……
叔本华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第一种差别是先天的,是大自然确定下来的,它比第二、第三种差别所造成的人类幸福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人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诸如伟大的思想或伟大的心,与人的出身、地位、财富等多种外在优势相比,就好象一个真正的国王比之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人的幸福快乐而言,主体远比客体来的重要,它们是作为神的权利而赋予人的。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这简单的话出于叔本华,而他一生未娶,生活平和,晚年从容而终,践行了自己的人生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2
《人生的智慧》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晚期著作,该书能帮助我们在漫漫人生道路上尽快成长,幸福生活。230年前的叔本华,从本真的维度,阐释了人生本原的面目和最智慧的活法,这也是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的写作目的。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写到“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叔本华将这句话解读为“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想去发现美的心境。当烦忧、焦虑和痛苦萦绕心间时,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会聚焦在痛苦之上而无暇顾及其它。我们感受到的痛苦越强烈,自身存在感也越真实,而快乐转瞬即逝,像梦一般不真实。伏尔泰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正实在的”。
叔本华认为要尽量避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痛苦,就要过一种深思熟虑的生活,比如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或者冒着遭受痛苦的风险,去追求泛滥的物质欲望满足和感官快乐,那样只会为了否定、虚幻的东西而遭受真实的痛苦。对于已经发生的痛苦,要从生活经验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训,勤于反省,经常回顾做过的事情和曾经有过的感觉和体验。降低对生活的期望,生活并不是让我们享受的,我们必须忍受和克服它。增加生活阅历不失为应对良策,洞察世间百态才可做到平常之中安然自得,处乱之时荣辱不惊。叔本华还从对人自身的.剖析、对待自己、他人及命运的态度、人生的各个阶段等方面阐释他认定为人生真理的感悟。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中写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在明白人生的残酷,遭受生活的苦难后,依然选择不放弃,并为人生构建意义,便是我所理解的对生活最真挚的热爱,也是读《人生的智慧》一书获得的最大智慧。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3
这是一本阐述什么是幸福的书,叔本华认为,幸福来自于我们本身的内在因素,财富地位等外在因素并不是影响幸福的根本原因。一个人之所以渴望财富,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内心需求所至,外在只是间接影响。
对于一件同样的事情,一个肤浅的笨蛋可能觉得只是小事,不足为奇,但一个有思想的人也许就能看的这件事的意义所在。
歌德的这句话也是一个真理——大众,不分贵贱,却总是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的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如果是这样,那我大抵上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我的个性实在不大好。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庸俗。”这句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是来源于叔本华么?诚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看起来总是孤独的。但生活中能称的上伟大的人毕竟是少数,然而有思想的人还是多的。比如一些阅历丰富的`驴友,他们大多喜欢交朋友,与人分享故事,但我们并不能就说他们是平庸的。我们不必成为伟人,只要不是庸人便可。
有一种人,他们的精神力量并不突出,但又超出了泛泛之辈。当这一类人无法获得外在的快乐的时候,便会学习一门技术或是其他学科,但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失去兴趣,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他们的重心部分地存在于自身。而只有具有最高等的精神禀赋的“天才”,才会全身心地进入这样的状态。让我思考一下,我学习艺术是因为缺乏了外在的快乐么?显然不是,只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去学习的,但的确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这段很有意思。
“头脑聪明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是主要的”和“要过最轻松的生活莫过于头脑简单”,如何理解这两个矛盾的命题?
穷人与富人:穷人比起富人更容易挥霍金钱,更守不住钱财,但同时也更能够忍受贫穷,懂得为人处世的艺术。请不要再抱怨你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家庭。
虚荣和骄傲的差别:骄傲就是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则是尽力让别人确信自己拥有某一方面的价值。虚荣使人健谈,骄傲却使人沉默。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虚荣的一种,事实上别人的看法对我们幸福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大多数人的头脑里面,都是些肤浅的思想和渺小的念头的时候。虽然这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道理,但要真正做到无视他人的看法,那需要多么淡然的心境,就让我们继续磨练吧。
传达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要难得多,因此阿斯姆斯说:一个人去旅行就能讲故事,但是当我们与这些人深入交往以后,往往又得到另一个结论——到海外旅行的人只是变换气候而已,他们并不曾改变思想意识(贺拉斯)。大概是说,他们只是找到了表面的资料,或许还对资料做了一些组合,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开发新资料。所以读万卷书应该在走万里路之前,而在行万里路的时候,别忘了思考。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4
五月的第一个周末,正值“立夏”,恰好读完《智慧人生》(第二辑)的最后一篇,第101集:“智慧人生”里的那些“人生智慧”。巧合的是,按照“春夏秋冬”排版的《智慧人生》也正好走到了“立夏”。与以往的读书感受不同,这次的读是带着回忆,带着钦佩,也带着感慨完成的。
《智慧人生》是汪立夏老师所创建的“智慧人生”群每周“一期一慧”讨论,加以调整连贯后的结集出版。作为群中一员,读着读着,仿佛回到了那一个个思想碰撞,妙语连珠的夜晚,一群奔忙在各行各业的人,相约在每周固定的时间,穿越身份、年龄、职业的界限,超越固定的轨道和狭窄的视角,摆脱理论硬块和思维板结,就某一主题共赴云端,各抒己见,启智开慧。这是直击心灵的讨论,这里的人们不披挂名誉头衔,不玩弄概念,不展示深奥,不高谈阔见,不迎合奉承,更不炫耀他们非常精通的领域或专业,只是用谦恭的态度,平实的语言,真诚的文字告诉你,什么是心灵的回归,智慧的共享。想起第六十九期“月圆总有月缺时”,讨论正值20xx年9月13日中秋节,主持人舒曼开篇就说“这是个美好的夜晚,时间节点上颇有仪式感,这个话题既有哲学的味道,更有生活的气息”,并提出“缺也是圆满的一种状态,要学会接纳缺陷和不完美”;向晴填词一首《古香慢己亥中秋》“且留歌、且留笑,风轻云淡”;江雷说“只要我们的心是圆满的,月圆月缺就没什么不同”;胡丹说“珍惜团聚时那一刻美好,相知相爱都是缘分。”最后汪立夏老师总结“月圆思月缺,是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月缺盼月圆,是一种生活的期待。惟其如此,是与远方才能结合,生活方能自如,智慧人生才有可能成就。”这样充满哲思和情趣的文字书中随处都是,值得读者慢慢寻找,细细玩味。而我带着回忆品读,带着感悟回顾,这些文字仿佛一条向灵魂深处缓缓流淌的智慧之河,成为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可以慢慢取用的心灵活水。
智慧人生群中的讨论,我经历过,从入群时的忐忑,到偶尔的只言片语,再到最后的主持,身处其中,仿佛有种强大的力量,让你放下世俗的顾虑,激励你去思考,去参与。对于大多数群友而言,读《智慧人生》,是从“线上”回到了“纸间”。很多人或许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慨,那就是“当时的我怎会有这样奇妙的思考?”“这些思想的火花只有在智慧人生的群里才能迸发!”“太妙了”!再读《智慧人生》,可以说是在旧的了解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了解。在旧的钦佩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钦佩。读这样的书,真像走进了缤纷世界,众筹而来的话题,有时为你的焦虑打开一扇窗,如“与自己和解”“与压力共舞”“活在当下”;有时成为你迷茫中的灯塔,如“我的人生我规划”“家庭与成长”“慢的智慧”;有时犹如身边无话不谈的挚友,如“2020年,一路有你”“青春王国的情与恋”“我们共同战疫”。正如汪立夏老师在《序》中所言,“智慧人人享有,亦需要分享提升。于个人,可以立正知见,作深行履。于社会,阅读中可观世情、达共鸣”。我常想,它不但记录了思想,同时也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群人,一个群,互相点燃、照亮,用眼睛和心灵,观察人生,体验人生,分享人生,字字句句都是从一个个真诚朴实的心灵中撒出来的珠玉,闪耀着光芒。而“智慧人生”的发起者和群主汪立夏老师,用他那宽广而不偏执的坚持,圆润而不躁动的话语,大气而不耀眼的`从容,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无须声张的厚实和并不陡峭的高度,带领一群人坚实地走着每一步。
如今智慧人生群的讨论还在继续,正进行着“花事、书事、公事、往事......”有趣的“事系列”。每周讨论仿佛是手手相递的炬火,未必绚丽璀璨,但却温暖人心。我们又有了新的想法和计划,希望有朝一日能走进高校,作公益的智慧人生系列讲座,把人生这堂思政课上成学生喜欢、成长受益的好课!让我们的青年一代汲取智慧、丰富人生,在人生的风吹浪打中能够闲庭信步、回归心灵的美好。我不禁感慨,思想碰撞的魅力、智慧人生的魅力,不就是在于摆脱名位、摆脱功利、摆脱浮躁,走向仪式、走向淡然、走向千山肃穆的智慧高台吗?!用汪立夏老师的话说,那就是“智慧故事不会结束,未济总有智慧在”。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5
人生就像钟摆,在无聊和痛苦徘徊。欲望是中间的桥梁,欲望未满足,就会陷入得不到的痛苦;欲望满足了,就会从一开始的兴奋到迷茫、无聊,开始寻找下一个欲望目标。人总是如此,欲望与贪婪折磨着我们的意志,无聊与痛苦消耗着我们的生命。
怎么才可以摆脱无聊和痛苦呢?一个人最高级、最精彩、最长久的快乐,是心灵上的满足。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才不会轻易受世俗的烦恼困扰,快乐自给自足。
幸福,求诸自身。简单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运动,再有就是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例如读书、思考等。
另一方面则是待人处事的态度,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客观事实存在,而如何对待它是我们主观的看法和感受。你觉得它糟糕至极,那就是糟糕的事情,糟糕的情绪围绕自身;已经发生了这件客观上看起来糟糕的事情,正面去处理对待,不施加过多情绪,人就会变的理性中性。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只要你不想,就没人能伤害的了你。
来自70多岁的老爷子老年感悟:身体健壮,才是最珍贵的,最值得珍惜的,这好过所谓的财富权利。每个阶段都有奢侈宝贵的东西,例如年少青春,又例如中老年的名声财富。
在我看来,青春一去不复还,最让人遗憾,让人老了之后回味无穷,这比金钱宝贵多了。当然,身体健康是贯穿每个人一生,最要珍重的一笔财富。毕竟,身体健壮的乞丐好过疾病缠身的国王。
这本书并不是读一遍就能全部理解的,文风精悍短小,都是浓缩的精华,汇聚了叔本华老爷子的所有思想见地以及批判。当下读不懂没关系,或许再过几年,人生阅历又再丰富了,再读或许感悟又不一样了。
另外觉得很有趣的是,不知道哲学家是否都是逻辑强大,缜密一派的,在读这本书时感叹叔本华老爷子的逻辑思维清晰,心想怎么那么像是理科男呢?后来查看资料才知道,他老人家还真是学过物理的哈哈哈。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相关文章:
蕴含人生智慧的经典句子11-28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6-07
人生智慧读后感02-14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2-04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2-15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荐】01-23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2-19
(优选)《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7-14
曾国藩十大人生智慧02-27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