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时间:2024-07-02 18:44:09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5篇(通用)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

  一个小时左右翻完了,不是这本书不好,是我觉得现在的自己还无法参透其中的道理,所以更多地看起来像是在读心灵鸡汤。很多事,我更喜欢在我有了更多的阅历和经历后再回过头来看。

  自己深有感悟的一部分:

  ①现在的我,不想也无法定义什么是幸福,即便我曾经用它写过文章。我想等到以后每当我想起它的时候,再问问自己对于当初的感受是否有了改变。

  ②如果有人还要探寻其中的原因,就会发现,人们真正能够理解和喜欢的,终究是那些与自己的本质契合的东西。

  ③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尽量发挥自己的本性能起的作用,遵循心之所向,努力寻求本性能够接纳的完满,避开本性排斥的事物。

  ④一旦有出色的人或物出现,不论是属于哪方面的出色,无数庸人就会联合抵制。甚至那些已经有了一些名气的人也不能接受其他人获得名声,因为别人的优秀会掩盖住他们的荣耀。

  对于这一段,用北野武的话来解释就是我“能够为别的艺人的成功感到高兴,也是因为我不用再担心被别的艺人吃掉了”,即是我们所说的,你会被别人嫉妒是因为你还不够优秀,当你的`优秀能够把别人甩出很远,使得他们再也赶不上的时候,他们就会由嫉妒转为称赞。

  ⑤人性有一个很特别的弱点,那就是人们都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很重视。

  有时候走在路上我都会适当放慢脚步,感受着周围一切人和事的急速穿过,那一刻我就明白,人来人往,山山海海,全部都是自己人生的过客,每个人的生活重心就仅是自己而已。所以当有朋友跟我聊起ta觉得很丢脸的事时,我都会问ta,如果是你看到同样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是不是最多也就笑笑或者跟别人说几句,转过身就忘了。ta说是,所以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在别人眼里也是如此。既然这样,又何必去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想,大千世界无非是你笑笑我,我又笑笑你罢了。人生智慧,什么是人生智慧?按照我的理解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万事万物看淡一些,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身上,出能精神富足,入则有所成就。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我们的生命需要感悟来充盈,才会变得滋润和充满生机。而这些智慧的养料就来自于我们所经历的每件事情。或读过的每个故事之中。《一样的智慧不一样的人生》一书,收藏了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小故事。每个故事后,都有作者的悟语,让我们从故事背后,看到故事中所蕴涵的'哲理,以及故事给我们所带来的启迪或警示。

  正如书中所写道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位大将军,与敌国作战,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打败仗。在又一次被敌人打败后,他急奏统帅,一方面报告情况,一方面寻求对策,要求援兵。他在奏折上有一句话是“臣屡战屡败”。统帅看到这个奏折,觉得不妥,于是那起笔来,将奏折上的这句话改为“臣屡败屡战”,原字未改,仅仅是两个字顺序的改变,顿时将原本败本之将的狼狈变为英雄的百折不挠。

  生活中常常也会因为字句上的微小变化而改变。很多时候,一句话仅仅是一字之差或几字之差,或是换个说法,结果就会是另一番景象。就像我们对小朋友讲话,意思相同,往往多加上个语气词,或是变成问句,“快点吃,好吗”就远比“吃快点”就让孩子们容易接受。 有一位老和尚,他身边有一帮虔诚的弟子。有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但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看来,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没有什么收获。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有一个小和尚却能与师父坦然相对。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书上唯一的苹果摘下来了。”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也是一种智慧。但真正的智慧还要在河边做一件事情。这样的人才可以得到额外的收获。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人生的轨迹有了一个改观:人们往往觉得安分守己就是最好的契机,但命运之神却往往喜欢同人们开玩笑,同一个苹果,落到了不同人的头上,就注定会有不同的定义,除了牛顿,谁会去为了一个小小的苹果大费周章?然而他却因为一个苹果改变了一个世纪。每一个人都拥有与身俱来的智慧,但却不是每个人都将它发挥极致,如果每个人都是有心之人,都会将细微之事放大数倍那么我们各个都会是生命的主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历时半个月读完这本书,时间跨度有点大导致前面看过的内容忘了不少,暂且把记得的做个记录备忘,也算不上书评,以自己粗浅的理解总结概括一下大概,旨在方便日后回顾的时候有大致的脉络可循。

  第一部分中叔本华对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一分为三:

  一是人的自身,也就是智力,道德品格,气质,健康等一类的内在个性

  二是人的财产,亦即所有的身外之物,包括钱财,地位,荣誉等

  三是人所展现的表像,即来自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第二部分是他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格言,又分为“一、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二、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人;三对命运和世事发展应保持的态度”

  最后一部分总结了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青年和老年。

  我所记得的大概:

  1、只要能规避来自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痛苦,一个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而对金钱名誉地位甚至快乐的追求是虚妄愚蠢的行为,内心的平和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益处。

  2、别人的看法对我们来说毫无价值。

  3、不要试图去说服或改变他人,因为本性难移

  4、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社交大多无质量。

  5、不要对生活和他人有太多期待,要避免成为意欲的奴隶。

  6、感官上的欢娱是飘忽的肥皂泡,稍纵即逝。

  7、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和灾难要有防范意识。

  8、接受无法改变的事实,尽人事,听天命。

  书中某些观点令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以为我能百分之百接受叔本华哲学,却也在阅读过程中有过多次质疑,特别是看到他对追求快乐和订下愿望的否定,人是否真的需要那么深刻?乌合之众是否真就如他说的一文不值?为什么是规避灾难而不是主动追求幸福?抑或是我现在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去验证他的人生哲学,又或者是我根本没get到他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日后重读罢。不过,毕竟没有普世的规律和指引可以教会每个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意图将他人的人生智慧全盘照抄,任由脑子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本就是为自己的懒于思考找借口而已。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4

  很早就读过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知道人的最大快乐应该发自内心,而不是遥寄于外物,但事实是,“知道”和“懂得”总差一些经历。

  有的困惑不去戳过就不知道跨过,试错要趁早与少走歪路之间的那条康庄大道各有各的理解,若是坦率地说了一句,现在就是最好的安排,人生百态,精彩并不单一,也无可挑拣,因为这何尝不是发自内心,不需认可。

  竭泽而渔,与矜矜业业陷于浮华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浮华难老,韶华易逝,人生难少年。孤独也不过是孤零零的来,孤零零的走,那条路不允许并肩而行。

  生活美好,但若是过分地相信生活所带来的惊喜,或者人为地去制造矫情造作的东西,那么这样得来的'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并且索然无味。

  它就像恰逢伤心处的甜点,她治愈你的味蕾,收敛了你的泪腺,但洗刷完齿间的馥郁,留下来那点纯粹如水般的淡淡芬芳是否还能止得住你的痛苦?

  这一时的温婉如同饮鸩止渴,不把钥匙归还给内心,随之迎来的奇妙态度有时都无法被分清是本性使然还是佯装作怪。

  而娱乐至死,让一点点稀缺情绪空前放大,关注的重点也流落成为常人审美所左右的傀儡,失去了意义。

  在这样的舞台上,与你作对的不应该是台下的观众多少、反应大小,而只是拿着麦克风的自己。

  纵然风起云涌,缘起缘灭,你只笑骂一句:

  宁做我。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

  有人把叔本华归入悲观主义哲学家的范畴,但他的悲观多来自于对世界更理性的审视,他用他的痛苦经历去凝结智慧。

  他并没有像父亲希望的那样成为巨商去贸易和赚钱,并没有延续家族的商业辉煌,然而让其父亲也没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遗产比经商所能创造力和影响程度更为巨大,绵延了几个世纪,成为了现代唯意志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创始人。一生未婚,无子无女。就像他自己所说”谁要是像我那样孤独的过了一辈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种种滋味“。

  多时候,在人群中,我们都不确信自己拥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会试图为自己添加各种标签,但当我们远离人群,安静下来的时候,才能够确信自我的存在,能够真正通过自我思考获取成长。这或许就是选择孤独的收获,或许在这样的环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人一旦有了欲望,为了实现这个欲望,一直就会迫使理性为自己进行策划,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福”?叔本华认为,人的欲望被满足的'那一个刹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而第二个欲望还没被设想出来,那时人就陷入了“无聊”的状态之中。一旦这个人的第二个欲望产生出来,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为实现他的第二个欲望而筹划。所以,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一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在追求快乐幸福的过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无聊,无聊的人归因于肤浅,而智者体验更多的痛苦,。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乐着,对于肤浅之人来说他们是对立着的两回事,中庸之人觉得两者关系式辩证的,而睿智之人认为他们是一码事。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6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找到将来和过去和现在的平衡,享受每一段什么都没有时光,没有痛苦,没有快乐,这才是理想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标准是:尽量少的痛苦和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

  对子虚乌有猎物的追逐都会带来苦恼,疾病,忧患等,追逐到手的欢娱,它只是欲望暂时抑制,欢娱只是失而复得的片刻快感。一切快乐来至身体里健康出现问题而恢复或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快感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的结果。一满足后快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满足时又相当的苦闷。

  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摒弃所有快感,就等于摒弃快感的反面:所有的痛苦。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苦痛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快乐是一场梦,痛苦却真正实在的。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所谓幸福论就是平平安安的,减少了许多不幸生活的活法。

  该选择什么工作为人生目标?

  选择工作唯一的标准是选择你喜欢做的工作,如果它能为你带来好处,那更好不过。人类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所以实在的东西都是虚无的,所有虚无的东西都是实在的。如果只为了金钱而埋头做事,到了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需要了;或者,我们成年累月为某一工作做准备,但这些准备工夫不为人知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到头来,我们再也无法进行计划中的工作了。所以,经历长年的拼搏,历尽诸多风险,我们终于获得了财富,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不再有能力享受这些财富了。我们其实就是为了别人苦干了一场。或者,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如愿爬上了某一职位,但我们却已经无力胜任这一职位的工作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来得太晚了。或者,与此相反,我们太迟着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说,就我们做出的成就或者贡献而言,时代的趣味已经改变了。新一代的人成长了起来,他们对我们成就的事情不感兴趣;其他的人走了捷径,赶在了我们的前面,种种情形,不一而足。贺拉斯的这些话就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为何耗损你的灵魂!

  把欲望调节到一个中庸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1]:“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谁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学的教诲,并因此知道我们的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这一存在,那么,他就不会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会热烈地追求这尘世的一切,也不会强烈抱怨我们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功败垂成。相反,他会牢记柏拉图的教导:“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过分的操心。”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在这里我用一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我们生活中的总体舒适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和发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一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在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除了你自己嫌弃自己,没有人能伤害得了你。别人的看法只对他自己产生作用。谁要是听到别人背后说他的话,还有说话的那种语气,几乎每个人都会非常气愤。最后,我们要知道:甚至名誉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只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当我们终于成功地摒弃了这一普遍的愚蠢做法,那我们内心的安宁和愉快就会令人置信地增加。同样,我们的举止和态度会变得更加自信、踏实,更加真实和自然。

  从这些特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影子,因为极端的例子往往最清晰地说明事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所有这些都和上述那些可怜的罪人的所作所为同样荒谬。我们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同一根源。

  读书能知道人性的弱点,否则被淹没于芸芸众生的愚蠢的看法中,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悲喜寄托在'些凡夫俗子身上,你的心就飘浮不定。

  怎样去看待成功?

  莫忘初心,伟大的人不是因为被别人认为伟大而伟大,而是它本身的伟大。能慢慢成熟的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会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比起一年长大的杂草,一年之后连根拔起。虽然成功有一定偶然,但是好的作品迟早会受到肯定。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7

  人生就是一场不停的战斗,就是一轮又一轮的竞技。在这个人生的竞技场上,人们每天都会面临看各种各样的难题和麻烦、许多的取舍和得失。只有你懂得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学会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烦扰的问题理智化,你才能充满快乐,让生命时时绽放出夺目的色彩,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博大的舞台。

  在人生的的征程中只有时刻保持飞翔的人才能在挑战和危险来临的时候,从容应对,顺利度过。相反,如果你贪图安逸,不愿意吃苦,那么你终会落个一败涂地的下场。

  认真对待你的每一份工作。生活和工作一样,不仅仅是一项任务,还是一种使命,而且这种使命是对自己的、更加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由自己打造的,人们之所以后来会有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差距就在于是否把持住了自己,掌握住了自已,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前进的姿态,不管身处的环境如何的不堪。

  善于放低自己的姿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也是一种放低自己处世姿态的睿智和魄力尤其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善于放低自己的姿态,一步一个脚印,更能实现自己稳步地上升和发展。

  本书收集了形形色色的哲学小故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思想性。

  一言以蔽之,让你在翻阅故事的过程中,给自己多一份安慰,多一份鼓舞,多一份力量,使你在生活困惑的时候点亮一盏心灯,在意志脆弱的时候重振生命的力量,在小故事中领悟大道理,成就大人生。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8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包括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书中的理论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

  最初了解《论语》是在语文课本里,老师说每个人都有优点,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于是,我知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初中的《论语六则》,教会了我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后来,我做了老师,也教育学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我曾在网上认识一个网名叫不平的少年,他在上大学后因为出身遭到部分同学排挤,一度变得自卑。通过聊天,他向我求助。我把“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句话发给了他,告诉他要坚守本心,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从此以后他变了,不再纠结有人不喜欢自己,结交了很多新朋友,又变回自信阳光的状态。

  《论语》就是这样一本能引人向上、给人正能量的书。它的观点豁达、睿智、理性、通透,教会我们如何修身处世。

  《论语》的人生智慧不只如此,还表现在求学、治国、齐家等多个方面,是一部人生哲学的百科全书。多读《论语》,一定会身心受益,收获满满。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9

  这是一本幸福人生的哲学入门书,我读了一半,反复回头看,边读边后悔,后悔怎么不早早读这本书。悔之晚矣,悔之晚矣!翻开封面,才知道这本书是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王晋华教授翻译的。王教授是著名翻译家,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与翻译工作。

  作者叔本华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他在书中讲到人们命运最根本的差别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一个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脾性,道德品格,智力和所受的教育。

  2.一个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财产以及其他的各种占有物。

  3.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这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他周围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或者更确切地说,别人是如何看他的。别人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对他所持有的荣誉,职位和名望方面的看法。

  显然一个人的自身最重要,现实中我们却往往迷失在身外之物中。我本人就有切身体会,我们从自身得到的幸福远大于从外界获得的幸福。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好好做自己,爱自己。可悲的是,现实中许多人具有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为了功名利禄,不惜一切,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不惜以身试法,甚至是珍贵的生命也可以不要。正如书中所写,历代的智者总是讲着同样的事情,而构成历代社会绝大多数的愚人们也是做着一样的事情,做着与智者们恰为相反的'事情,而且,这种情形仍将持续下去。正如伏尔泰所说的:“在我们离世时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仍然像我们刚到来时一样的愚蠢和邪恶。”

  最高级的,最为丰富和持久的快乐是那些精神思想上的快乐。尽管年轻时我们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认识:心理上的愉悦主要是来自精神思想的力量。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取决于我们的个性,而命运或运气则往往只是用来指我们的拥有物,或是指我们的荣誉。这一意义上的命运是可以得到改进的,可要是我们的内在丰富的话,我们也就不会太去要求好运了。

  一个恬静快乐的性情,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态,清晰、活跃的智力,能够洞察事场的头脑,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由此带来的良心上的安宁——所有这些品质都是职位和财富无法给予,无法替代的。一个人的自身,在他独处时所陪伴他的东西,别人谁也不能给予也不能夺走的东西,显然对他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他所拥有的财富和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时,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而自得其乐;可对于一个毫无想象力的笨蛋来说,不断的社交、宴会、看戏、远游以及各种娱乐活动,都无法排遣掉他的无聊。一个善良、脾性温和的人在困境中也能感到快乐,而一个贪婪、生性邪恶和嫉妒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会常常郁郁不乐的。对于一个常能从自己卓越个性和非凡头脑中得到愉悦的人来说,那些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快乐和消遣大部分都是多余的,在他看来,甚至是麻烦和累赘。为此,贺拉斯在谈到自己时说:象牙,大理石,图画,雕像,紫衣,银盆,很多人视它们为必不可少,但有的人却不为这些东西烦心。

  苏格拉底看到街市上摆着售卖的各种各样奢侈品时,禁不住大声说道:“世界上我不需要的物品可真不少啊!”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看起来就在于有闲暇。苏格拉底称赞闲暇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拥有物。

  叔本华在书中所讲的哲学道理,我反复读,已不知多少遍,日后还要细品。王晋华教授翻译得好,我感觉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推荐大家有时间也读一下,开卷有益。

  叔本华在书中也有种族歧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歧视,这个我不认同。人类之所以为高级动物,我认为恰恰是高级在不歧视同类,不歧视下层劳动人民,互相尊重、包容。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

  今天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在谈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时,有这样一段话:

  人生在世,个人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即前瞻能力和宽恕能力,前者可以帮助我们免受损伤,后者则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人事纷扰。

  大千世界,人类形形色色,我们没有理由谴责任何人,无论他多么邪恶、卑劣或者荒谬,存在即是合理。我们必须接受他人的存在,他人表现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这是一个即成的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要记住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必须要有傻瓜和流氓。如果我们质疑他人存在的合理性,那我们就犯了不公正的错误。没有人可以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道德品质、智力能力、脾气性情,如果我们苛求他人,那我们就把他人摆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进行生死之争,我们不能要求别人违背本性,脱胎换骨,然后才承认别人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活在这世界上,也必须允许别人按照自己的样子生活,无论那是什么样子,你所能做的就是因势利导而不要去寻求一些不可能存在的东西。真谛就是:生活,也让他人生活。这种做法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实施起来却十分艰难。谁要是能够一劳永逸地躲开那许许多多人,那他一定是幸福的。

  我们可以通过死物锻炼我们的耐心,以此来参悟与他人的相处之道。物件由于它本身的机械性和物理性妨碍着我们,因此我们每天都有这样的机会来磨砺自己。而由此所获得的耐心则可以运用到与他人的相处中,我们应该习惯于这样看,他人妨碍我们、忤逆我们,完全是出于他人的本性,这就跟死物与我们对抗是一样的道理。跟他人生这样的气就跟向挡着我们路的石头发脾气一样都是愚蠢的行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学会利用他们而非改变他们。

  对比叔本华的思想,反思自己在处理他人的问题上,是否有点过分、过头?值得思考。我们许多时候,不明白他人的动机,不清楚真实的客观事实,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这是不合适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1

  第一本哲学书,也必将会成为以后反复翻阅的佳作。入口略苦,后味回甘的“鸡汤”,说它有一整本的金句并不为过。

  大概懂了,作为一个想要获得幸福的理性的人,就要明白其实幸福是个伪命题。还算可以忍受的痛苦便不是痛苦,能过得去的日子便是幸福。

  大概懂了,孤独和庸俗只能二选一。要么就做一个精神的贵族,追求意欲之外的满足,并最终获得高级的快乐。要么就做个世俗的平庸,纵情感官享乐,只能得到片刻的欢愉。

  大概懂了,当年纪渐渐变大,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便是支撑自己后半生的法宝。

  大概懂了,财产、地位、名誉、情感都是身外之物。对待它们应该持谨慎的态度。

  大概懂了,几乎所有情感的最终结果都是幻灭,几乎所有的关系最终都会变成没有关系,只有理性才是永恒的。过度的依赖、大喜大悲都是不必要且不可取的。

  大概懂了,克制很重要。

  大概懂了,如果做好了应对大痛苦的准备,生活中的小痛苦大概只可以叫做麻烦。

  总结:要世俗,但也要脱离世俗。要交往,但也要在交往中保持疏离。不必追求幸福,但需避免痛苦。减少感官欲望,重视精神享受。如此,便完满了。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2

  也许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都不得不承认幸福是每个人一生的追求,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将来的幸福你努力着,即使现在迷茫、困惑但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为了可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幸福,不断地努力争取着。但幸福是并不是争取便可得到的,幸福是相对的。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悲观主义哲学家,读了他的这本书我感悟很深,人生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但谁也不能评价对与错,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把秤,在称量属于自己的幸福。但《人生的智慧》告诉我更多的是自己快乐的方法或者说是避免悲伤的.途径吧,因为只有经历过悲伤之后才会理解到幸福,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幸福。

  书中最让我感触的是书中“我们不应该对别人期望过多,或是一般的不对外在的世界寄予太多的厚望。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助益是有限的,到最后每个人都需要独立自持,重要的是能独立生存”。幸福是由自己掌握的是由自己争取来的,每个人只有经历过播种的辛劳之后才会更加体会到收获时的喜悦。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即使有他一定会落到你的头上吗?幸福是长了翅膀的他会飞到不同的人生身上,即使你够幸运他恰好停在你身上,但她还是会飞走的,只有自己努力争取到道德幸福才是真正属于自己,才会永远的,外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就像童话与现实的相撞,外界的幸福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在追逐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独立,独立的做每一件事因为最后每个人都要独立自持,重要的是独立生存。

  叔本华告诉我人生的幸福最主要的是人的自身,比如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对于追逐自己的幸福,第一件事我认为就是应该不断的发展自己,不断塑造自己更高的情操。每个人都在朝自己期望的目标发展着,因为我们都认为那样的自己会更加的幸福。幸福简单而又复杂关键是看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相信只要坚持都会赢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

  这本书有些枯燥因为它属于哲学的范畴但是一本很值的看的书,书中写了很多经典的道理,其中我认为较有用的“一、要成为社会有用的一份子,人们就得做到两件事:第一,每个人不管在何处都该做的事;第二,每个人出于自己之特殊为之而该去做的事。不管青春如何欺骗我们,最高尚,最有变化,最能持久的快乐得自心灵的快乐。跟人相处要想取得优势,唯一的方法是让对方看到我们不依赖他,等等很多的道理。

  人生就是在苦与乐之间的交替,幸福就是在自己的努力下使自己生活的更加快乐,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定义,坚持自己的幸福,就像但丁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自己的幸福就在自己的手中是靠自己争取的。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3

  叔本华的哲学在他30岁的时候,就已经完全成熟。接下来的其他著作都是他对这部著作里提出的哲学观点的发挥和补充阐述。而尼采,是一个永远的精神思想的漫游者、飘泊者,他永远不会停留在已经获得的结论之上,永远都在激烈地、大幅度地变换和修正自己的观点。

  人们辛苦挣来的闲暇,就是为了让人能够自由地享受意识和个性所带来的乐趣。所以闲暇是人生的精华。

  用闲暇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丰富的内在。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一个拥有内在丰富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当中拥有一间明亮、温暖、愉快的圣诞小屋。

  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名声。

  哲学是这世界上唯一能够对付道德和智力范畴的庞然大物的大力神。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就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这两者之间达致恰到好处的平衡,这样,现在与将来才不致于互相干扰。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宽恕能力合乎我们争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和损失,后者则为我们免除了人事纷争和吵闹。

  “生活,也让别人生活。”不要心存改变,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真实个性,这包括道德气质、认识能力、长相脾性,等等。

  通常,那些具有高贵本性和出众思想禀赋的人,会令人吃惊地暴露出缺乏对人情世故的了解,尤其在他们年轻的时候。

  如果不是为情势所迫,那么最好就是对占人类总数的六分之五的人敬而远之,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这是由这一人群的自身道德和智力构成所决定的。

  人生就像一盘掷骰子游戏,掷出的骰子如果不合你的意愿,那你就只能凭借技巧,去改进命运所摊派的骰子。

  在这一个“铁造的骰子决定一切”的世界,我们需要铁一般刚强的感觉意识,作为承受命运、防范他人的盔甲武器。因为,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战斗。

  每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具体原则,这些原则深藏于每个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为这些原则是人们全部的思想、感情和意愿的结果。

  伏尔泰曾经相当美妙地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他那种年龄的神韵,那他也就会有他那种年龄特定的种种不幸。

  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不同时期的现时此刻相互之间的差别在于:在生命开始的时候,我们前面是长远的未来;但在生命临近结束时,我们却看到了我们身后走过的漫长的过去。虽然我们的性格保持不变,但我们的心境却经历了某些显著的变化。

  在童年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带有一种新奇的魅力。在并不清楚自己目的的情况上,“从永恒的一面看视人和事”。

  因此,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已经打下深刻的或者肤浅的世界观的坚实基础。

  诗的本质就在于从每一单个事物把握这一事物的柏拉图式的理念,也就是把握这一单个事物的最本质、因而也是这类事物所共有的整个特征。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4

  文章《人生智慧管理》内容丰富,全方位阐述了如何对待人生、怎样渡过人生的智慧,读后受益匪浅。要想有一个充实而美好的人生,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那么我们该如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呢?首先我们要认真学习,把握自我。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我们就得用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识,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才能把握正确的自我。第二,我们要做到待人接物和蔼可亲,其实,礼貌也是提高个人修养道德的重要标志。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与他人相处中,礼让在先,相互理解,做事不要斤斤计较。第三,为人要诚实守信,做事勤奋节俭,无论是在学习当中,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心须养成勤奋好学,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第四,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生活或学习当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我们不要急躁行事,而是要虚心向人请教,做出了成绩我们不要过于骄傲,而是要更谦虚地向别人学习。只有这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才会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完善。

  人生的道路既短暂又漫长,既有欢乐幸福又有沟沟坎坎,面对我们的人生,应做到‘四知四自’,即知彼已、知荣辱、知得失、知进退;坚持自省自明、自严自律,努力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越轨迹。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5

  第二章阐述了第一种分类——人的自身,是全文的一个核心章节,占据了相当多的内容。作者首先论述了“愉快”这一人类感觉。他认为人如果愉快,原因是其自身是一个愉快的人;追求愉快是正当的,人们不应该犹豫不决地接受愉快的心情,因为生活的真实性就体现在此时此刻——它无法割裂地连接无尽的过去和将来——此时此刻的愉快。作者认为应把把获得和促进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种追求的首位,而增进愉快心情的莫过于健康——避免纵欲放荡的行为、令人不快和剧烈的情绪动荡,以及长时间、紧张的精神劳累;每天至少在户外进行两个小时的身体快速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勤洗冷水浴,饮食有节。相比较而言金钱财富对于愉快心情的贡献最小。

  这里作者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妄图给“愉快”这一极度主观的感觉一个定义。首先,每个人的愉快都是有其限度的,一个相对总是心情愉快的人,我们只能说能够使他愉快的事物范围比其他人大,但不能说他是一个“愉快的人”,否则让他遭受各种病痛的折磨,让他经受各种非人的待遇甚至死亡,“愉快的人”还会愉快,这不是很荒谬吗?愉快的对象总是有下限的。否则不分具体对象的“愉快”犯了形而上的错误,或者说这里的“愉快”其实翻译有误。其次,作者认为一个人追求当下的愉快是正当合理的,那么有些愉快当下让人舒服一时,过后却造成了长远的痛苦;有些事情完成的'过程中没有一刻是愉快的,完成后却带来了长久的愉快,那么眼前的愉快还有那么重要吗?并且作者所反对的纵欲放荡、饮食无节,在进行的那一刻带来的肯定是极大的愉快,否则人们就不会去干这件事。只是因为伴随着这些极大的愉快的,是极大的空虚与痛苦,所以作者才反对它,那么追求这些愉快的人难道不是在追求此时此刻的愉快吗?作者的说法前后矛盾。我们只能说,有些愉快持续的时间较短,有些愉快持续的时间较长,我们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应追求长远的愉快,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愉快是应当规定崇尚和禁止的,只有当获得愉快的途径违反了社会规则时,才会去惩罚这种行为。但问题又来了,长远的愉快,其愉快的感觉固然长久,但也必定不那么明显,不那么强烈,那么这种愉快与其称其为愉快,不如说是平和,已经脱离了一般感觉的范畴;而短时间的愉快,其感觉必然是强烈、深刻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认为前一种愉快就是真的愉快,后一种愉快就是假的愉快?综上所述,如果有人认为自己能够规定他人的愉快,那么这个人就是荒谬的,愚蠢的。他可以说,人为了自身长远的发展,或为了其他特定的目标,应该追求怎样的愉快。但单独拿“愉快”出来说事是形而上的,是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接着,作者认为:

  1、幸福取决于愉快情绪,愉快情绪取决于身体健康;

  2、但身体健康的人如有天生超常的感觉能力也会产生忧郁情绪(天才是忧郁的)——人有愉快型和郁闷型(两者各有利弊);不满情绪越厉害,自杀所需的诱因就越小;愉快情绪越强烈,自杀的诱因就必须越大。这里的见解可谓深刻,以个人之浅薄阅历,实不足以妄加评论。

  作者认为幸福有两个死敌:

  1、痛苦;

  2、无聊。两者在外在和内在两重含义上对立:外在: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痛苦——丰裕和安定产生无聊;内在: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每当我们远离上述的一个敌人的时候,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这里实在是指出了人生不幸的根源。

  作者认为精神富有的人会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思想深远者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人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人最终只能诉求于自身,不应向自身之外期望太多。此处实属不刊之论,个人感同身受,是作者真正令我赞叹之处。到始信峰始信黄山之美,见此语方信叔本华之伟。人类的绝大多数痛苦,都是因为把期望放在了外界的事物身上。

  作者认为闲暇被伟大人物视为最可宝贵的东西,因为闲暇之于每个人的价值是和这个人自身的价值对等的——“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个人赞同叔本华的观点,但是有必要指出,也许有一部分人会将忙碌视为一种幸福。因为我们无法确切得知每个人对自己所忙碌的事物的情感态度。有些人可能终日忙碌,却也感觉到幸福。有些人可能终日清闲,但却感觉痛苦。也许这里的“闲暇”特指的便是那种有益的不为俗务所累的状态,那么这里的思考又纯属累赘了。

  叔本华列举了很多哲人的观点,说明智慧是矛盾的:愚人可能比智者更愉快。这里个人还是持上文的观点:离开特定的目标或实际情况讨论“愉快”,是形而上的,是对世界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的蔑视,容易陷入臆断的错误之中。如果人人都认为自己连愉快这一再主观不过的情感都不能掌控在自己手里,而要随意地评价他人和受制于他人的评价,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可怕。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相关文章:

蕴含人生智慧的经典句子11-28

人生智慧读后感02-14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6-07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2-04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2-15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荐】01-23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2-19

(优选)《人生的智慧》读后感07-14

曾国藩十大人生智慧02-27

启迪智慧的人生感悟说说优选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