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5 15:21:24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范例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1

  《口算除法》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整百、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掌握长整百、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计算方法, 并能够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针对这节课, 我做了如下几点反思: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富于趣味

  问题情境, 特别是导入过程中的情景创设, 一定要注意其趣味性, 要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一下子投入到课堂之中。

  如本节课的导入, 我选择了教材中的图片, 展开了如下的情境:

  师: 这一天, 幸福庄园大丰收了, 叔叔阿姨们都在辛勤地忙碌着, 你能告诉我,他们在忙些什么吗?

  生: 忙着运蔬菜。

  师: 有哪些蔬菜呢?

  生: 青椒、 西红柿……

  师: 他们又说了一些什么?

  生: ……

  师: 叔叔阿姨们在搬运蔬菜的过程中, 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呢? 你们愿意开动你们的小脑袋瓜, 帮助他们吗?

  生: 愿意!

  师: 好, 那么仔细观察图片,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

  整个导入过程分为几步: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获取基本信息; 再观察图片, 获取数学信息; 最后引起探索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整个过程显得既富于趣味, 有具有层次性。

  (二) 算理的给出要简洁而明确, 计算方法要反复强化

  这节课学生能够探索出解决口算除法的不同方法, 教师在处理这些方法的过程中, 不能让他们只是昙花一现, 要将它们简洁而明确地落在板书之上, 让学生 有迹可寻。

  同时, 对于计算过程的叙述, 也要求进行反复地强化, 让学生在“单独说”、“互相说”、“全班说” 之中掌握计算方法。

  (三)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互动” 和“生生互动”

  一节课的闪光点往往就在这两项互动上。 对于师生间的互动, 教师要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语言、 表情、 动作, 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除此以外, 还要给与学生互动的机会, 培养学生倾听、 表达、 交往的能力。 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我先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计算的方法, 后又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方法讲给自己的同伴听。 在此过程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将这节课所学的除法和之前所学的除法进行比较, 学生又有了许多的发现。

  教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出整百、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一部分知识与以前学习的内容有着很深刻的联系, 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利用知识的迁移, 找到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练习题的安排也十分注重层次性。 为了加强学生对包含除法的熟悉, 我设置了几道填空题, 帮助拓宽学生学生理清计算的思路; 在基础的口算基础上, 我还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发现“除数不变, 被除数依次增加 10 倍时, 商也以此增加 10 倍” 的规律; 有了例题和计算方法的铺垫, 学生也很容易解决联系生活实际的情景题; 最后的思考题旨在拓宽学生的思维, 利用每束花都需要三种花, 最多能捆出的束数应该取三种花中最小的那一个商。

  不足之处:

  1、 应引导学生集中解决例题中的第一问, 其余两问应该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 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更多地用“加 0” 来解决口算除法, 而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加 0”, 在这里我没有进行更多地强调。

  3、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 我发现有的学困生还是没有理解计算的方法, 有的学生计算速度没有跟上, 这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予以加强。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并且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进行了实践,感觉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也在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结合本节课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在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编排的:例1编排的是服装搭配,属于组合内容;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配合例题的巩固性练习。进行备课时,我对例题的素材进行反复的思考,并且参考了许多相关的案例设计。经过多次更改,决定以小红参加冬游活动的情境创设,使每一位学生也溶入其中,创设了——“衣服搭配——早餐搭配——数字搭配一系列活动,学生学得有趣,同时每一项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的,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

  同时,在这一环节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有用连线的方法、有用文字书写地方法,逐步抽象出有序的搭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具体过渡到抽象。本环节的引申部分,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字、字母、符号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寻找搭配方法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搭配的规律和方法,在反馈交流中比较得出搭配的过程中怎样避免重复和遗漏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逐一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体验搭配的有序性。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探究开拓的意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部分学生间出现的错误信息,没有充分展开,造成很多的生成资源被浪费;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影响了探讨的深度;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等。<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3

  教学中我创设了知识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一系列的情境串,为学生提供了及兴趣性、知识性与一体的课堂氛围。判断情境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所创设的情境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所以在创设情境中,我注重给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2、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只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数学才是成功的数学。课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拥有自主发展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合作学习。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自评意识。

  评价的激励作用,矫正作用,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我的评价力求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能使学生更主动的发挥自己的学习浅能不足之处,书中的一道练习题,“在四天内完成”,一个“内”字,答案变的不唯一,教师在这个方面预设不够,教师今后应加以注意。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4

  今天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需要多少钱》,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本节主要分两个环节进行教学:先是创设情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然后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在教学中,我想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能从乘法的意义想到可以是3个12的和,12+12+12=36。也有同学3×2=6,10×3=30,6+30=36。还有的孩子直接用乘法竖式计算。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说服力。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然而,在练习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乘法口诀背得不熟,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边算边默念计算过程,边记录下计算的得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准确率,也可以让孩子使用草稿本。比如12×5,先算个位,2×5=10,再算5×10=50,10+50=60。

  整个教学活动让乘法口诀贯穿其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低年级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情景,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除法的第二节,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两个知识目标,也是两个重点学习内容。“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在除法中的应用是一个难点,所以本节课,我一直贯穿这个重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用故事贯穿课堂始末,使学生爱学、乐学。首先由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看图思考每只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得出“0除以任何数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数学规律,然后创设“小猴子不会做作业,正在发愁呢,它想请大家帮忙。”这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探索并掌握商中间或末尾由0的除法计算,并能正确计算。在处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这一难点时,我采取了“学生估算商的位数——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发现问题——教师总结(对错例进行及时纠正)——巩固练习”这一流程,首先我以小猴子遇到难题切入,利用学生的挑战欲望和表现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先让学生结合“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这一数学规律,独立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算法,以同龄人的思维帮助彼此加深对数学规律的理解,然后教师总结计算方法,并强调:在计算时,一定要先对商进行估算。对于错例,我以“森林医生”的形式处理,启发学生发现错误,及时带领大家算出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进行对比,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地方,知道: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必须商0,用来占位的0千万不能漏写。最后,我出了几道同一类型的题,让大家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为学生每次算题前都要估算商的位数,因此,很容易发现少没少0,又加上我让他们用乘法进行验算,降低了错误率,计算的正确率自然升高了。

  2、这节课,我在讲“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知识点时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很紧张,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认真反思之后,我觉得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一知识点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是组织学生讨论“0÷0,5÷0”到底得多少,让他们明白:当“0÷0”时,商不确定;当5(或其他不是0的自然数)÷0时,又找不到商。所以0不能做除数。这样做就不会占用后面学习的时间。

  3、要想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老师一定要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按“先估算,再计算、最后验算”的步骤去做。因为,有很多同学在做此类题前并不估算商,而是急于列竖式进行计算,可见他们的估算意识不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强调估算的重要性,不断培养他们的估算意识。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6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例题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与十位的积都要进位、十位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教学例题和试一试时又在黑板上把过程板书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检测完成情况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

  本节课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练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笔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发展。本节课教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本课的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数学计算不枯燥,乏味。我想,这是我将进一步为之而努力的方向。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喜闻见乐的卡通故事来引出吨的概念的,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的引出吨的概念以及克和千克的关系,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这节课,首先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在上课前,虽然对教材进行了反复钻研,但是,经过了课堂实践后,我也认识到了其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还不够,学生对吨的`概念不强,这是这节课的最大败笔,再加上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太少,没有及时的巩固知识,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等等。总而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应该加强。

  其次,结合各位领导老师的建议,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

  1.数学源于生活,在取材的时候,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2.课堂语言要精练、少讲,把时间交给学生。

  3.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以激励评价为主。

  4.要注意把握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的加强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好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去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各方面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8

  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中,测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实验。测量是一个需要实际操作的学科,仅仅通过课本和讲解来进行教学是不够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测量和实际操作,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测量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点都不同,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个性化学习计划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对于一些喜欢运动的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与体育相关的测量实验,让他们更加感兴趣和投入到学习中。

  最后,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测量知识的应用。测量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更加实际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测量家庭物品的重量、体积等,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测量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测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实际操作、个性化学习和应用知识三个方面的要求,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测量知识,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9

  新课标效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尽管教材中没有概括出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很有必要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竖式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课堂上即时生成有多种方法都能得到每一份是26根。其中很多学生采用以下这两种分法:A、.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这种分法需要分三次,体现在竖式上也很麻烦。)B、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两份(这种方法只要分两次,能与除法竖式的演算过程结合起来)。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没有评析A种,直接讲解B种方法,进行演示竖式,少部分学生只是跟随老师的思路一起模仿着学,造成独立练习时脱离直观操作与教师指导显得无从下手。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1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数量。

  北师大版《有多重》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说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做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表象有两个特点:它的形象性和概括性。对于如此抽象的千克重,怎样才能具有形象性?可以让学生掂了1千克重的物体后说说感觉如何,还要用比1千克重的物体和比1千克轻的'物体让学生用手去掂掂,在比较中巩固表象。至于概括性,可以让学生在掂量物体的重量时,提供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质料的物体,使学生排除物体的质料、形状、大小、颜色等属性,而把有关重量的感觉概括出来。

  《1吨有多重》------吨的实际意义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因而,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明白1吨=1000千克。具体例子有1吨是40个25千克的小朋友的重量。而成人大约是20个就有1吨,所以书上有一幅图就提到电梯限重1000千克,就要限乘15人。(学生对15人的理解是三个原因:1、电梯本身有重量。2、电梯可能有成人有小孩,还有体重比较重的人。3、出于安全考虑最多只能乘15人,否则容易造成事故。)你看,学生考虑得多仔细。还有一些例子,这里不一一列举,总而言之,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开心。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11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一年级时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层次性。为帮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层次性。从教学环节看:首先通过例题展现完整的集合图,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数量关系,体会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在练习时,通过让学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图、自己尝试画图分析等,体现“给出元素—只给图填元素—没有图抽象思考”的学习层次,引导学生由直观过渡到抽象,进一步理解集合思想。从学习资源的选材看:从学校里课外小组活动,到学生熟悉的家里买菜情况,再到社会中商店进货情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教学方法看:结合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师指导下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鼓励算法多样,体现思维训练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去强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使学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出示了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明白了“8+9时有3个人加了两次”,所以用“8+9-3”解决问题的道理。

  3、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化、活动化、自主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利用简单的动画演示,形象的体现出集合思想的实质——交集的意义,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12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 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13

  反思1: 首先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学习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近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生练习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时,时间已经不够了,很仓促进行了小节。

  这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肢体语言也不够丰富,鼓励的话显得很单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出现了差错,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

  综观整堂课,严谨亲切有余,但活泼激情不足,显得平铺直叙的感觉,缺少高潮和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让自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

  反思2: 上完此节课后,我回忆着这节课的段段细节,不断思索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使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反思3:《反比例函数》第一节课讲完后的反思,本节课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有活力,效率比较高。但是做为新老师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概念讲解过于简单忽略了形成过程,例题设置过于机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经验来讲课,一定要精心设置,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点,使得每一节课有价值而非浮于表面。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一课的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把握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解决许多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在学生已有的正比例函数性质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性质比较轻松,但运用该性质解决问题存在难度。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所在位置是否相同?两种函数的增减性是否有区别?

  (2)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3)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对于两个函数知道几点就可以求的。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 联起来,提高学生

  综合能力。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特别是反比例函数中k值对函数图像的位置教学和无交点坐标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深入研究的习惯。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小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比较吃力,通过这种直观演示能较好的掌握知识,课后还应加强对性质运用的训练。

  二次函数图象之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大 的却失是教学手段单一,浪费了时间,降低了课堂效率,这一点在探讨a的取值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时我深有感触,为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画图像花费了相当的时间,只是后面学生的反馈应用时间不够,后来上网查看,要是能借助几何画板来掩饰,那将是别有一番效果,所以我认为要做好反思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数学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每时每刻都有新现 象、新动向、新问题。2、要想有所发现,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

  3、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做好记录。

  4、要善于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规律的揭示,对真理的发现。

  二次函数复习课教学反思

  立足于二次函数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地位,根据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及掌握的情况,从梳理知识点出发采用以习题带知识点的形式,我精心准备了《二次函数》的第一节复习课,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

  本节通过建立函数体系回忆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其图象与性质及与一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综合应用,相继进行,但此环节中“2a与b的关系”学生没有提到,迫于突破此难点,我让学生观察课例图象,并进一步引导观察对称轴的具体位置后,仅有十几个学生准确理解、掌握,于是我进一步的分析“2a与b的关系”由对称轴的具体位置决定,并说明由a>0与b>0能推导出2a+b>0的方法仅适于此题,但效果不尽人意,仍有一部分学生应用此法解决相关问题。如此导致处理二、2、(2)题时间紧张,使得重点不凸现。将第(3)题留为课后作业,来了个将错就错,为下一节课复习“二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巧作铺垫。 通过本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1.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堂课我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自己充当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但能用一般式,顶点式解决问题,还能深层挖掘,巧妙地用两根式解决问题,可见学生的潜力无穷.

  2.本课遵循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学生的“主体”教学思想,运用助思,助学,助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动了师生交流的“匣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了师生间的双向活动

  3、在如何备复习课,准确把握一个单元及一节课的重点及突破难点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在巧妙驾驭课堂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如何与他人相处方面有了更好的认识,踏踏实实地做人。 总之,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在交流中撞出智慧,在反思中调整思路,在坚持中取得进步。

  《圆的轴对称性》教学反思

  通过前测说明:⑴我班学生对圆的对称性的整体认识有了,对推理中简单命题的逆命题的构造掌握得比较好,但对于复合命题的逆命题的构造还没有形成基本的认知。⑵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有基本的分析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几何的判断、推理、证明能力基本能够达到要求。⑶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探究圆的轴对称性所需的基本知识,如轴对称性、轴对称性图形的性质等。

  根据学生对圆概念已形成了基本认识、但对复合命题逆命题没有掌握的具体情况下,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形式可以采取讨论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如果在探究出垂径定理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很困难的,为了适当地降低难度,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降低难度。把垂径定理的特征图形引导学生分析透彻,是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个命题的逆命题的。所以在找垂径定理的逆命题的时候可以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讲授。通过引导学生对垂径定理的特征图形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抓特征图形的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图形可以进行更好的分析,同时提高应用图形的能力。而在整个教学中我对学生只是一个在方法上的引导者,鼓励、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也是我以后的教学指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在自己研究问题上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圆心角》教学反思

  在学习圆周角之前和学生共同探究了圆的概念和垂径定理,对圆概念和垂径定理已形成了基本认识、但对复合命题逆命题没有掌握的具体情况下,我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可以采取交流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如果在上节课已经探究出垂径定理之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出这个命题的逆命题是很困难的,为了适当地降低难度,利用图形的直观性来降低难度。把垂径定理的特征图形引导学生分析透彻,是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个命题的逆命题的。所以在找垂径定理的逆命题的时候可以在前面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讲授。通过引导学生对垂径定理的特征图形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抓特征图形的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图形可以进行更好的分析,同时提高应用图形的能力。而在整个教学中我对学生只是一个在方法上的引导者,鼓励、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这也是我以后的教学指向。相信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会有更多好处。

  《弧长和扇形面积》课后反思

  任何新知识获得,都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蕴含着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从教学这个意义上来讲,就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可是上完这节课,我感触颇深,有欣慰的,也有遗憾的。欣慰的是自己对“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遗憾的是这堂课存在不少问题。在此我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首先,揭示目标时三言两语,没能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其次,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把握不到位,自认为出现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推导公式的用时多了;二是对设计的几个问题中的重点引导不足,使部分学生对公式的探究过程仍存在一定的疑点。再次在例题评析时脱离了学生的理解。应该根据学生的疑难进行引导,但我却从自己的理解出发了。接着因上面环节用时过长明显影响了当堂训练的开展。总之,通过对这堂课的反思,发现了问题,这就是收获。只有这样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才能促使自己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的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更好的服务于“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比例线段》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首先,课堂内容的导入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从众多的线段、各种图形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组成比例式,从而认识比例、熟悉比例的定义,使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次,在讲授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运用基本性质进行变形,使学生对该性质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最后,习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形式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趣味性。这些成功之处是与教师的正确引导、深入研究教材变化、分析学生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忽视了他们的发展,这是以后应该注意的地方,研究教法、精选习题,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我班学生的数学素质。同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还应该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一下,比如:本节课,我用到了黄金分割的内容,这里就可以和现实中的应用、美术等方面多加联系,而这节课联系的就不够好,这些方面都是我以后应加以改进的地方。研究教材无止境、研究教法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运用新教材的能力。

  《相似三角形》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感受较好:

  一、这一节课通过情景创设,引入新知较恰当,切合实际。教师用4分钟回顾提高后,教师用教学用的三角板提出要学生举起看起来与老师的这块相似的一块学生用三角板。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测、变量、计算和比较得出两块三角板相似的结论。这样引入能很好的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能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这节课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机会。不论是回顾旧知,还是探究新知,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比如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这些设计都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理念。

  三、教师在这节课中,通过设计问题和启发、引导,让学生悟出学习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比例对特殊三角形,教师提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对任意两个三角形,老师请学生量一量、算一算,结果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判断得出。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

  这节课感到遗憾的是有些学生操作计算速度慢,没有时间等待他们探索出给论。这样他们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不能更好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4.3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课后反思

  一、说思路

  1、开门见山提出课题并问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复习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得到定义就是一种判定方法。)

  2、探究:(1)全等三角形是否为相似三角形?

  (2)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否相似?

  (3)合作学习。

  (设置一定的梯度,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3、得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巩固练习

  5、继续探究:△ABC和 △ A'B'C',当它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时,才能够判定它们相似?

  6、得定理: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7、学以致用,巩固新知(例题1讲解,巩固练习,例题2分析)

  8、课堂小结

  以前我总在引课上动心思,想着怎样引课才能让学生觉得有趣,才能体现数学的生活化,而忽视了教学的一个整体性,忽视了教材的本意。现在我却认为对于课堂教学教师最基本的首先是要理解教材,处理好教材,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然课再花哨也无多大意义。因此这节课我重在思路,通过设置一定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练习也是经过精心选过的。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对于书本中的第一个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我原先比较犹豫是否要把“与其他两边延长线相交”添上去,后来我请教了刘老师和孙老师,他们都给了我指导,所以后来就没添。整节课下来我认为自己的思路还算清晰,课件很简洁,但还算规范。语言我也是用心想过的,尽量不让自己说一些无效的语言。

  图形的相似教学反思

  反思这一章内容的教学,我觉得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概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章涉及很多概念,在教学时紧扣概念进行教学,如比例中项、第四比例项、基本的比例性质、黄金分割等;又如 “相似三角形”教学时,也要紧扣“对应顶点”,这样才能写出正确的比例式。因为这章中,如比例线段写错,那就意味着全部解题的错误。

  二、渗透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数学思想

  这章的内容,几乎每题都要有相对应的图形,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图形进行解题,充分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很多的计算,利用方程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又要体现方程的思想,培养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

  三、传授解题方法,拓宽学生解题的思路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章内容,很多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比如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它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由于这一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用途教广,教学时应结合实例向学生说明,在三角形中“见平行,想相似”。又如:这章中的计算,一般用方程会有很好效果;而证明题中的比例式或等积式的证明,更是有规律:一般是把等积式化比例式,然后从比例式寻找基本图形“X”型或“A”字形,或寻找相似三角形或基本的相似图形,如不能一下找出,则考虑题目所给的条件是否有相等线段替换比例式中的某线段后再寻找,再找不出,那就考虑添加辅助线(平行线)来完成寻找。教学时要把这一般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在教学时就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解题。

  四、注意知识梳理,熟悉基本图形和基本结论

  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14

  一、讨论内容

  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乘数末尾有零时竖式的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

  二、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130×5你们是怎样口算的?

  生1:0×5=0,个位写0;3×5=15,十位写5,向百位进1;1×5=5,加上进位1等于6,所以是650。

  生2:先不看个位的0,13×5=65,再补上个位的0,所以是650。

  师:同学们口算有这两种不同方法,那你们能试一试列出它的竖式吗?(学生独立尝试列出竖式,师巡视后,请2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列出传统竖式和简便竖式。有学生看了简便竖式后开始提出异议)

  师:这里有两种竖式写法,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写法(传统写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过程。(请一学生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写法(简便写法),这样写可不可以呢?

  (马上有同学说是错的,数位没对齐)

  师:这样写是可以的。我们刚才口算时可以先不看个位的0,算出13×5=65,再补上个位的'0,这种口算方法和这里的竖式写法是不是有联系?(学生说是)这是当乘数末尾有零时,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遍。(带学生写简便写法,提醒注意事项)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列出2400000×3的竖式。

  (生独立列,绝大大部分学生采用简便写法)

  师:这题你们觉得那种竖式写法更好?为什么?

  (生说出简便写法更好,只需要算24×3,然后在后面补5个0。但仍有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

  三、问题所在与解决策略

  为什么仍有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呢。课后我想关键是当学生否定简便写法时,老师迫不及待地想纠正学生的这个观念,而没有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比较、体会,自己去感受这样竖式写法的简便之处。许多学生是受到老师说简便算法的心理暗示而采用了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改进如下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联系我们刚才计算这题的口算方法,想想到底可不可行呢?

  (生思考后,想到这种竖式写法也是先不看个位的0,算完13×5=65,再补上一个0的,也可以)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种竖式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再比较一下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针对两种竖式分别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列出2400000×3的两种竖式写法。写完后,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写法,你有什么感受,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

  (生说感受)

  四、启发

  1、只有学生亲身的观察思考得来的感受、经验、知识,才是牢固的,能内化的。学生会忘掉80%的知识, 学生几年里从课堂记住的东西往往是印象深刻、情感色彩浓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老师的教学不在于灌输了多少,而在于遇到问题时,有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2、有学生提出:传统竖式适用于任何情况,而简便竖式只适用于乘数末尾有零的情况。而且只要你知道0乘任何数都等于0,传统竖式计算起来也很快。我觉的教师没有必要一定要学生选择使用简便竖式,应该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自由选择哪一种竖式。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15

  对于自己上的三年级第六单元除法的买新书内容,自己感觉上得乱七八糟,课堂刚开始就已经偏离了自己的预设,而且这是由我自己造成的,一味的追求完 成自己的教案,不把学生的反馈当回事,其实学生反馈的是综合算式200÷2÷4=100÷4=25(本),我只是想强调每步的意义,这时我自己就板书了分 步算式,这与我课前预设的板书是不相符的,所以我自己就开始慌乱了,显得课堂每个环节的`重点凸显不够。根据自己对课堂的感受,结合师傅袁老师对我课堂的分 析,自己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欠缺。

  1、我对自己在课堂每个环节想要凸显的资源还不够清晰。

  比如刚开始的分步算式的板书,我只是想强调每步的意义,但是自己很随意地就把分步算式写上黑板,其实这里可以让学生在投影仪上讲讲每步的意义就可以了。

  2、对于学生语言表达的要求太高。

  学 生的语言是自己的理解,难免随意,但是只要学生语言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不影响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老师就可以视为正确,不需要咬文嚼字,一定让学 生改成统一的语言。比如:这节课出示情境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每个书架每层有多少本书?其实这就是我想要着重强调的,这时就可以婉转地规范问题, 比如说:也就是说每层放了多少本书?当学生表达出现了问题时,可以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其他学生帮助改正。

  3、学生的错误反馈

  这 节课内容是计算顺序的理解,但是在汇报过程中有同学出现计算错误(比如:末尾的0丢了,中间漏除的情况),我没有采取措施,只是反馈了对错,只是语言告诉 学生,并没有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以至于讲过之后还有同学还是错的。在这种计算课时,对于学生的计算错误,可以在学生展示时老师帮忙改正,也可以让学生 听完意见后自己改,还可以看看其他同学的做法。反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扶到放。还有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在公开课时,对于学生错误的展示,随着课 堂内容的深入,应该是越来越少。

  4、练习设计上还有待改进

  这堂课虽然上得不够好,不过还是很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成长的机会,从准备、上课到听课、反思,我学到了很多,在这里要感谢在上课过程中给过我帮助的各位老师,我一定会再努力加油的,争取成长得更快!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7-01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09-22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02-26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反思09-04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11

数学教学反思06-12

数学教学反思06-24

五上找规律教学反思07-28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反思09-12

三年级上《夜书所见》教学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