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简单教学反思1
《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自然段。我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个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的词句。学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段落,将为他们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1、在教学中,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借助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的美丽景色,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学生在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文眼“五彩缤纷”一词的含义,领略到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美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美,体会到了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如:在美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去掉词语“扇哪扇哪”比较读,体会其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3、以演激趣,读中品味。文中“扇呀扇、飘呀飘、你挤我碰等有关动作的内容,激起学生强烈表演欲望。在此,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了“表演读”的方式来理解、品味本段的语言文字。表演中,学生兴趣盎然地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形体语言;表演后,带着快乐的心情再次美读,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与此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超越了文本。
4、引导语言积累。优美的语言为我所用,是这篇课文的另一大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活动中安排学生读喜欢的句子,创设和老师比赛的教学情景,学生背诵句子很有动力,各个读得有滋有味。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提倡活记乐背强化整体吸收,自主“生成”的环节,让学生从容进行积词蓄句,为以后运用提供语言材料。
5、借鉴迁移,仿写句式。迁移运用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的归宿。语文课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文中的句式进行仿写,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写出精彩的句子。我想:在此后的语文教学中,在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把句子写好,写美了,让造句也很精彩。只有把句子写好了,那么写作文就容易多了。
今后,在各类文本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精益求精地预设,和谐自然地生成,不求多,只求实,让每个学生在短暂的四十分钟里快乐地学习,同时,也有所收获。
简单教学反思2
教学汉语拼音第四课时,声母t、f容易混淆。让学生先自我想办法,自我解决难题。也许就是因为刚入学没几天吧,只有孙启震同学站起来大声说:“小伞把儿t t t,一根拐棍儿f f f。”引用了教学时候教给他们的顺口溜。于就是乎,大家摇头晃脑,一齐放声高歌:“小伞把儿t t t,一根拐棍儿f f f。”。
既然大家都明白了,那就动动笔吧。在巡视时,傻眼了:有些同学“t f”混为一谈。看来只就是挂在嘴上而已。刚入学的小学生,需要直观的认识。于就是,我拿来了一把拐杖和一把伞,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其相似点。学生认真看,同桌再说一说,就很容易找到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再次起来说“我记住了 t f”。
“我记住了t!”王乐欣同学拿起雨伞,“小伞把儿要握在手里,瞧,这就就是小伞把儿!”
陈国豪同学拿起拐杖,一边指着,一边给大家讲解:“老爷爷要用右手扶着拐杖,右手扶着的地方向右弯,所以就是竖右弯。”于就是我赶紧趁机让孩子们书空竖右弯。同时补充:“老爷爷长得很高,他拄的拐杖要长。所以,竖右弯的竖要长。否则,就得趴下走了!”学生们明白了,哈哈大笑起来。“来,老爷爷、老奶奶们,拄起你的拐杖吧!”嘻嘻哈哈中,小家伙们记住了“f”的形。
下课铃响了,小家伙们有的学着老人拄拐杖的样貌,有的做着打雨伞的动作,哈哈笑着,走出教室。
简单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单位简单换算。本节课的两道例题是把厘米单位换成毫米单位和把厘米单位换成分米单位。之后的练习涉及了单位换算,比较大小,估一估。本节课可谓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综合型的课需要调动孩子的知识就多,由于是低年级孩子,总觉得这是不是能力要求有点高呀!所以在备课时我一直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理清这纷繁的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呢?于是我设计了一条长度单位关系图,图如下: 米 10 分米 10 厘米 10 毫米(简图,在这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望见谅)。但是实际上课时,我发现孩子们似乎对于我突然的用这样的方式整合四者关系有点迷糊,一时不是很能接受,于是我有利用下午的课重新一点一点带着孩子们分析四者关系,理出四者的关系线路图,通过课后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还是能接受的,这也给了我有进一步非教学本节课的思考。
其实我把四者关系用线路图给孩子理出来是类似于友善用脑的思维导图模式,数学是一个逻辑性强的工具学科,一味地记住是对孩子有很大挑战性的。低年级的知识简单,内容不是很丰富,所以之前的教学很少往带着孩子进行思维图的构建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又在想,难道非要等到孩子们年级升高,知识复杂之后才来进行思维图整理教学引导?为什么不在孩子的低年级学习的知识简单是慢慢带着孩子从小养成和掌握这种学习方法,我想那样到了中高年级他也已经会自行把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了,学习能力肯定会很大超越别人。
本节课的教学也给了我今后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其实我们区的东山小学一直也是这个项目的特色学校。很希望今后能多多去学习学习,也能使我的孩子们通过思维导图快乐的学数学用数学,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游刃有余。
简单教学反思4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加、减法笔算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和数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
成功之处: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摘取义卖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
1.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2.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3.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如在刚才所说到的方法总结的问题上,小组讨论的珍环节上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这也是时间控制得不够好的结果。
4.练习的多样性还做得不足,其中没有改错题是最大的不足,这一知识点,改错题应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5.课讲得也多,主要是一些问题总结得不够系统,讲起来话就多。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附数加减笔算方法:
1、 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也对齐。
2、 小数部分空缺的数位用0补。
3、 进位和退位要标清,得数不要忘写小数点。
简单教学反思5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四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本周教研活动我们四年级组内听刘淑萍老师的课,对刘老师的课堂给予很高的评价,一赞刘老师课堂敢于放手,把主动权教给学生;二赞小组合作交流分工明确,真实高效;三赞刘老师平时注重习惯的培养。课后评课我们都羡慕这样的课堂,都迫不及待的让刘老师传经送宝,之后我也在课堂上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刘老师的课堂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等量关系式分析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等量关系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在解决问题时刘老师采用以三人小组交流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如:1号同学讲,2号、3号听;或是3号、1号分析题意,2号书写等,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内交流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表达,因此刘老师的课就是思维的课堂,知识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同时小组交流的一大好处就是带动后进生,带动跑神的学生,让他参与到课堂中,带动他们一起进步!与刘老师的课堂相比,我需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像刘老师所说,刚开始不能急,要慢节奏,教给孩子怎样说,怎样小组交流,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练上一个月,一个学期,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三、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思路
训练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刘老师让学生总结出了七步:读(读清题意)--找(找数量关系式)——解设(未知数x)——列(列方程)——解(解方程)——检(口答检验)--答(写答案)。方法的引领比获得的知识更重要,告诉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学中刘老师一节课教学内容我用了两节课时间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小组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效果很好,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堂属于学生,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老师多么优秀,在于学生的出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慢慢践行放手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更大的展示空间,让我的数学课堂更有魅力。
简单教学反思6
不难发现,现有的探讨一般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多关注其下面的用心好处。但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才算合理,什么样的常规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却值得幼儿教师深思。
要去过幼儿园的人必须会看到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整班幼儿整齐划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总是规规矩矩的站好听老师讲解游戏玩法。老师总是夸奖——————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也经常会批评——————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点也不安宁。其实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生理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潜力。同时孩子也是在活动中透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同时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而有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如发现幼儿有违反常规的行为便大声喝斥,或当着全体幼儿批评、训斥,使幼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久而久之极易使幼儿构成自卑、怯懦的性格,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另外许多老师将常规视为幼儿园教育有效的条件,即认为常规是教育的前提,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教育效果就不能保证。于是她们将超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上,使教师的工作重心开始倾斜。
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教师就在全班幼儿面前花较长的时间来纠正,使别的孩子也不能进行活动;在进行活动区活动中,玩具没收拾好,教师也要应对全体儿童花超多的时间指错,并强调常规,最后使幼儿真正活动的时间所剩无几。活动中常规的确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幼儿真正的纪律性与自制力来自他(她)对活动的投入而非外部的约束,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把它当作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无异于本末倒置。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如小朋友吃饭不能说话,上课要坐好,平时要听指挥等……孩子们总是在“我说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老师的话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旨”。孩子们也总是说“如果这样老师会批评的。”难道我们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规的理由就就应是老师会批评吗?如果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批评就能够做任意的一件事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成人一样同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师”这一主角的优越感去压倒、管住孩子,从而使孩子构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新时代所需的人才素质是极不相称的。
简单教学反思7
《简单的周期》是新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个专题实践活动。本课找规律不难,重点是发现规律之后优化出用除法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较简单实用。
一、尊重教材,联系生活实际
第一板块,我先设计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状态高昂。接下来我让男生记女生记不同数,让学生在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中再次体验简单的周期现象。这两个小活动固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都旨在让学生初步感知“周期规律”,因此可以考虑删掉一个导入活动,让下面的探究活动展开得更早充分。
第二板块是学生自主探究周期规律。我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改变,把“盆花、彩灯、彩旗”改成了海底的“海星、鱼、乌龟”,本意是让学生有更高的探究积极性,其实,“盆花、彩灯、彩旗”跟我们的生活更贴近,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这次的改编无疑是没有必要的。
二、把握重点,及时优化方法
在探究海星的排列规律时,我抛出一个评价任务:“第16个海星是什么颜色的?”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充裕的空间,让他们在纸上用自己的方法来找出答案,我选取“用文字写下去、用不同符号画下去、用除法计算”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上台展示汇报,让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拓宽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在这里我就应该把几种不同的方法一起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哪种方法最简单,小结得到用除法计算来解决这类问题比较简便。及时优化出用除法计算这类问题,那后面的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也会更高效。
三、回顾总结
回顾和总结,是一节课最后也是必不可少重要部分,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导入不够简洁,解决问题时学生的方法没有及时优化,导致本节课没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对解决周期规律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这是这节课一大遗憾之处。最后,“1625364964”这串原本学生没找到规律的数字也可以提一下,其实这中间也有规律,与导入引出的“规律”相呼应,课堂也会显得更有层次一些。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课中,有些地方我还比较急噪,处理得不够“机智”。有遗憾,就意味着反省,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求最好,只为更好。
简单教学反思8
本学期我不但担任本班美术教学,同时也担任本班的美术兴趣班老师。
上学期小班的美术是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为主。
主要方式是涂色、添画。
整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绘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本学期我是在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的基础上,注重对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及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我以指导为主,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并与其他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主动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孩子从小就喜欢乱涂乱画,他们把乱涂乱画作为一种自由的游戏活动。
幼儿借助画画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但小班孩子年龄小、控制力差,绘画水平低,正处于涂鸦期,我觉得正确的观念和适当的方式引导是激发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关键。
1、丰富孩子的感性经验。
春天,它蕴藏着无穷的奥秘和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开展美术教学中,我尽可能捕捉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玩一玩,并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孩子观察、欣赏的时间,引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使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清晰丰富的印象,帮助孩子们积累丰富具体的、直接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孩子们想画、爱画的欲望。
如:在进行绘画“小蜗牛”前,我们通过让家长先带孩子们一起去观察小蜗牛,先对蜗牛有个初步的了解,从它的形态、形状,身体上的纹路。
不但引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蜗牛的感性认识,为绘画“小蜗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更好地把它表现在画面中。
2、适当的示范。
小班孩子对事物的美感、形象思维还处在启蒙阶段,缺乏相应的表现能力,若任凭孩子自由发挥,而没有正确的示范、引导,那么就会出现空有过程而没有结果的局面,从而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孩子美术表现力的发展。
为了避免幼儿对范例的机械模仿,因此我在向孩子示范时,并不要求他们模仿,而是通过把所要表现的事物进行分析,然后示范其主要的外形轮廓。
在这过程中,我结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用自编的小儿歌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事物。
3、恰当地指导。
小班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坐不住,绘画活动中总喜欢自言自语,任我多次提醒、控制,但还是闹哄哄、始终难以安静下来,他们的绘画水平也较低,不能自如的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因而,在作画时,我总是鼓励孩子边说边画,尽情地释放孩子自己的情感,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为此我改变以前的这种做法,相反地在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放心地边画边说,如:在绘画在画小朋友的身体时。
幼儿边画边说:“一条线是妈妈,一条线是爸爸,再画一条线手拉手,”边画边说,孩子们既掌握了绘画的技能,他们自己的感受又能得到释放,乍一看,活动室有点乱哄哄,仔细瞧,孩子们十分投入,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完成了。
所以说,在指导幼儿作画时引导幼儿“说”比较可行,每一次美术活动,我都允许他们绘画的结束后与同伴交流、提问。
如:请小朋友悄悄地告诉旁边的好朋友,“你画的是什么?它们在干些什么事情?他们在什么地方呢?”孩子通过说,掌握了绘画的技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促使孩子大胆用色、大胆表现及想象创造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在指导幼儿画毛毛虫的不同动态时,我尝试使用“基本形”不变的方法,引导孩子让自己的毛毛虫从不同的方向爬过过来。
通过多次的示范、指导、练习,孩子们对此有了初步认识,孩子们都能从不同的方位变出自己想象中的毛毛虫。
因此在绘画中对孩子们要求要高一点,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在今后的美术教学活动中,还有许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究,值得我们去反思。
我将努力探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积极愉快的情绪中,获得经验和知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下学期我将让孩子们尝试了其他不同的画法,如滚画,吹画,染纸画、刮画等,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以幼儿为本,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要充分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欣赏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呵护他们的创造潜能。
简单教学反思9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法并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为孩子们营设了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有趣、热烈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jqx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编顺口溜、听儿歌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学习。从提升孩子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出发,我整合教学资源与目标,促进孩子观察、思维、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我始终以人为本,始终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真正让孩子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鼓励孩子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及知识基础,学习新知,探究拼音方法及识记声母的方法,让孩子在课堂上尽情地发挥,尽情地展现,教学反思《jqx的教学反思》。
1、复习巩固,迁移运用。
学生在学习时记得快忘得也快,因此许多知识要不断的复现。拼音教学之前我让学生复习已学声母,从而巩固了声母的发音方法:又轻又短。学生能将它迁移运用到本节课jqx的学习当中。
同时,创设情境,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倍感轻松,学习兴趣大增,也使课堂教学自然引入,避免知识出现的突然性。
2、看图说话,导入拼音。
六、七岁的儿童已有了较丰富的语言基础,他们可以完整地说很多话,发很多音,只是还不懂得分音节拼读。
简单教学反思10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to teach)”与“学会学习(1earning to learn)”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制度构建探索。这个定义基本上揭示了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然而,笔者认为这个定义只是从教学反思者个体的角度来探讨反思性教学,说到底,这种反思性教学与一般的教学反思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所谓“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只是教师的一种个别性学习。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能达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个别学习不断反思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是很少的。许多反思性教学的研究或停留在老师的口头上、笔头上,或停留在观念层面,难以付诸行动。在实际探索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反思性教学必须制度化,而制度落实的根本保证在于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在动力。在此,将我们在探索构建反思性教学制度中的一些认识与体会表述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一、反思性教学制度构建的基础是建立幼儿园组织性学习机制
在幼儿园反思性教学的实施中引入组织性学习机制的建设,目的是突破单个教师殚精竭虑、孤军作战进行反思与探索的状态,在不同的反思主体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交流、合作与信息反馈的平台,为深入进行教学反思营造一个经常性的开放的空间,使教师个别的、零散的教学反思通过这个平台转变成为一种组织性学习。在组织性学习中,所有人都参与并有所提高,其结果就形成了一个活跃的创造性的组织,而不仅仅是成就了少数几个学者型教师。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两种组织性学习机制:
(一)构建合作的行动组织
组织“自我超越”团队训练,在教职工中开展团队学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科研合作组织。只有建立了科研合作组织,才能将教师个别的不稳定行为转变为教师集体的组织行为。正如余文森教授所说:“就校本研究发挥作用的机制而言,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一种研究的文化,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停留在教师个体的研究,虽然教学行为也会产生一时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持久,也难以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可以说,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
为此,我们建立了青年骨干教师与科研能力强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师开展“拜师结对”式的科研课题合作组织、青年教师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科研课题合作组织、全园统一的科研课题合作组织等。通过科研合作的组织建立彼此合作行动的机制,从而使人的合作行动经常化、制度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互动,在交往与互动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思考与工作不断互动的良好循环。这样就能在互动中相互促进反思技巧和能力的提高,做到工作与学习不分离,也就是“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二)构建信息沟通机制
除了外请专家讲课,组织讨论会、征求意见会等之外,更重要的是设立经常性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组织。如由业务园长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教学问题分析讨论会、课题研讨会、经验总结会等。这些信息交流能及时组织教师零星的教学反思经验并予以总结推广,随时发现并放大教师思想的火花,推动教师之间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小组讨论式的研习性学习,以及各类“工作论坛”和现场汇报评价等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帮助教师在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反思并深化获得的经验,并促进教师进一步将新经验投入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园长之友《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制度构建探索》。这样一来,教师们确实感到“工作就是成长、沟通就是学习”,教师群体也由“单纯授课型”转向了“创造研究型”。
二、构建反思性教学制度的基本目标是促使教师群体的反思活动经常化
(一)构建园本科研制度,鼓励教师在科研中反思、在反思中科研
科研工作是创建办园特色的基本保障。开展科研工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科研课题,然后确定科研目标及计划。幼儿园在制定好科研目标后,为了能更好地实现目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好科研管理,构建一个多层次科研管理网络,层层抓,层层落实。我园的科研管理网络如下:幼儿园科研中心组(由正副园长、各年级组长、研究工作中部分教师代表组成)、各年级组、承担研究任务的教师。开学初,四个年龄段组长将总课题目标具体化,分析出适宜的并能结合研究者个性特点的子课题,老师们经常上网并充分利用浙江大学的资源收集有关信息、相互切磋有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科研课题实施为背景,教师进行反思及开展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作也就有了现实的具体的内容。没有科研的反思性教学往往就是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零散的教学思考。所以,没有带着课题的教师是难以真正做到反思性教学的。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反思制度,将教师零散的、内隐的、偶发性的反思活动书面化、外显化、经常化
我们采取“日反思、周交流、月总结、期末展示评比”的办法,把教学反思纳入到日常教学常规管理中,从而让教师有机会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反思自己上过的每一节课,考察自己每一次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如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得到了落实、自己在教学方面是否比以前进步了、还有哪些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师要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的措施,并将反思的结果写在专门的反思记录上,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例证。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反思制度的构建必须与前科研课题组织、信息沟通机制、行动合作组织等结的建构合起来,不能在多数教师缺乏相应基本技巧和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强制执行。因为这样只能导致制度执行走向形式主义,阻碍老师的正常工作。
(三)构建教学问题公示制度
为了让教师进一步挖掘现有教学资源和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及时提出来,并促进其彼此间的学术沟通与交流,围绕具体科研课题及日常教学活动的展开,我们建立了教学问题公示制度。我们认为,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教师相互讨论的过程更是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学问题公示制度不但能促进教师个别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教师的组织性学习。
同时,为了促进教师反思,我们还举办了“教学反思千字文”竞赛,激励教师总结并表达自己的反思成果,让大家分享。幼儿园规定,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和学法尤其是自己科研课题的实际情况,在每次召开的分组问题公示会上每人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些具有见解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如有一些小组成员难以把握的问题,可以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法,提到全园性的科研骨干课题讲课会上去分析探讨,幼儿园利用每周教研活动的时间或每月讨论交流活动的时间专门组织科研骨干教师一起讨论分析这些问题;若确实有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园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磋商的形式帮助解决。
三、反思性教学制度落实的根本保证在于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在动力
在制度建构时,怎样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反思动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能予以考虑的举措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能力和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园老师面对孩子的行为,面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展观察,也不知道要反思些什么内容,发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很表面、很直观的,缺乏分析问题的基本框架与思路。在这种情况下要老师去做观察反思,确实有点强人所难;此时如果制定量化措施给老师施加科研压力,可能会给老师增加许多难以承受的重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断提高这部分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技巧。在构建科研制度时,针对这种情况应建立组织性学习机制及在职校本培训机制,主要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参与科研,而不宜给予太多压力。如,开展一些传帮带活动,或与专家合作做课题,鼓励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探讨等。总之,重在引导教师参与。
(二)不断深化幼儿园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
内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幼儿园不是科研机构,不以科研为中心,但不奖励科研也难以调动教师教学反思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张对反思性教学的研究采取额外奖励的办法,即不纳入教师基本工作任务考核的范围内,但是在科研经费及论文奖励方面加大力度。当然,在基本工作量的奖励与科研的奖励方面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否则会事与愿违。
简单教学反思11
在一次美术特长课上,我在黑板上范画了一只鸭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扁扁的嘴巴,黄黄的羽毛在水里游泳,真是可爱极了。
于是,我就让我们班的小朋友仿照我的范画每人画了一张,还要他们和我竞赛看谁画得好。
小朋友都一笔一画地认真在画,我在幼儿间巡回检查。
看他们画得这认真劲儿,我心里甭提多高兴。
可当我走到了李烨珉小朋友身边时,我发现他画了一只只黄黄的鸭子,没有一只是依照我教的笔画来画的。
我笑着说:“李烨珉,你这次输定了,看你画了的鸭子,没有一只能比得上老师画的鸭子,是吗?”这时,他的回答让我感到既惊讶又高兴,他说:“老师,我画的鸭子是好小朋友,她人好,因此有这么多小朋友跟她玩,你的鸭子是个坏小朋友,他人都不理她,都不愿意跟她玩。”他的这番话,是我没有想到的,这话可真有意思。
于是,我灵机一动,大声对班上小朋友说:“李烨珉小朋友发现老师画的鸭子有一个缺点,请他告诉小朋友,好吗?”李烨珉说:“老师画的鸭子没有朋友,不是好小朋友。”我又接着对其他小朋友说:“你们的鸭子有朋友吗?他在做什么呢?”这时,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我的鸭子在唱歌,我的鸭子在捉鱼,我的鸭子在洗澡…… ”小朋友们高兴地说着,趁着小朋友有这么高的热情,我连忙说:“看看哪个小朋友们想像力最丰富,画的鸭子和他人不一样,大家赶快行动吧!”经过这么一讨论呀,幼儿开阔了视野,发挥了想像,一幅幅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展现在我眼前,让我感到了小朋友们想像力的巨大空间!!!
美术教学反思简单
通过这件事,让我感触颇多。
一个小朋友的一句话,不只打开了所有小朋友的想像闸门,同时也使我这节课不再停留于保守教学模式中。
这让我更加认识到开设美术课,不只仅是以画画为目的,更重要地是如何去培养小朋友的动手,想像和发明能力。
这将会对我今后的美术教学带来一定的协助和启迪!
简单教学反思12
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是已学的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在组合图形中,有的已知条件是隐蔽的,需要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图形特点,先把它找出来或推算出来,再计算面积。
本堂课我创造性地对教材实施了“由静态的信息变为动态的过程”的再加工重组,较合理地利用了教材资源。在教学中,先不给出数据,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更宽泛地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更大限度地激活每个学生寻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思维动力。然后再紧紧围绕“根据最少的数据,寻求求面积的方法”这个思维策略思想,让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使方法优化,逐步展开有层次的思维训练。尽管还是课本的内容,但却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学生也在其中品尝了学习的欢悦和成功。整堂课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策略的知识、方法的知识比技能技巧更重要。本节课并不是要教会学生求几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而是让学生体会到(分割、添补、割补)的转化的方法是求未知平面图形面积的重要策略。当学生真正获得了策略的知识、方法的知识的时候,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学生采用分割法学会了小房子侧面面积的计算后,我就设计了让学生帮我解决家里铺地板的面积计算练习,学生多样化的思考方法,在课堂上一一得到了展示,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又探讨出了另一种方法——添补法。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本节课由学生合作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肯定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由于学生的认知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决定着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学生每一种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方法都蕴含着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只要是学生探索发现的算法,印象就会特别深刻,运用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并能获得满足、快乐等情绪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这种适合学生自己思维个性的方法,就是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即使学生选择的方法不够简便,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验、比较、反思,最后自觉地去接受其他较好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图形的组合,把前面学过的知识都灵活地调动起来,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
4.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直观地感受组合图形。课的开始的就让学生用信封中的图形,“拼一拼”,看能得到什么图形?像什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到组合图形的由来,从而能更清晰的解剖组合图形,为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做好铺垫。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反思。
1.时间的掌控不当,使学生失去了联系巩固的机会。本节课我只完成了三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在讨论方法的时候,方法比较多,在一一罗列讲解的同时,时间也在慢慢地消逝,这样学生的联系就相对比较少,巩固不够扎实。还如在课堂中本来想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但由于时间关系,这一环节被舍去了,很遗憾。
2.让学生找三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数据是否必要。由于想让学生感受在组合图形中我们要去发现一些有效的信息,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各个组合图形的数据,找求出组合图形面积的有效的信息,这样花去了时间不说,对于基础比较落后的学生来说就无从下手了,他们不知道需要哪些数据,看着图很茫然,这样这节课对于中上水平的学生来说很有意思,但对于后进生这节课的学习就很失败。
简单教学反思13
1、我们在教学时结合杠杆的知识引入新课,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为"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做了铺垫。再让学生自己认真看漫画,看谁能用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漫画向我们所展示的丰富内容,学生的兴趣也高,但很少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不少学生不理解漫画的含义,没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认为除了学生不理解外,问题还在于以前老师包办代替多,学生真正需要自己动脑筋的机会少,很少有机会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用物理的专业术语来分析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问题,反映出语言不规范,说了好多,但抓不住主要问题,实际上都和老师课堂上“好心好意”的包办代替有着不可分的关系。同科组的老师都认为,如果我们在上课时多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较大提高。
2、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时,由教师直接演示,让学生观察两种情况下滑轮工作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做出回答,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总结然后板书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也能明白,但他们更想自己试一试。科组讨论认为可以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知识:如何用一根线和一个滑轮把一个重物抬高?学生肯定会跃跃欲试,尽管学生绕错了,教师还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手脑并用的习惯。这样下去,学生会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尝到学习的乐趣,老师仅仅做出指导点拨的作用,既省劲又高效。
3、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单靠教师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体会到这一作用。因此我们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滑轮的特点,在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虽然用的时间多了,但比以前主要由教师演示效果要好些。
4、滑轮组的省力分析和绕法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F=1/2G。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 ……n段呢 "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1/n G。虽然在绕线时我们帮助学生总结了一个口诀“偶定奇动”,但我们发现:学生利用实物动手绕时效果较好,但在练习时仍有不少学生绕线不规范、绕错,甚至用线将滑轮的两个钩直接套在一起。这还是与学生实际操作少有关,为此,在复习这节内容时,我们还给了一些时间让学生再亲自动手,再画图让学生练习,效果好了很多,在后面的小测中发现错误少了很多。
5、定、动滑轮的作用,我们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这种直接经历探究过程固然重要,但学生需要的是更为理性的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呢?尽管课本中没分析两种滑轮的实质,但我们在教学中联系画杠杆的力臂及杠杆平衡条件,通过做图,从理论上分析滑轮的实质,学生突然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尽管有些学生不理解,但这对学生分析两种滑轮的省力和省距离情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6、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时容易顾此失彼,光顾看钩码移动或光看弹簧测力计移动。后来我们讨论后认为:让两个学生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并且告诉学生让钩码从整刻度线时开始拉动,在后面班级的教学中发现:这样记录方便、准确,缩短了实验所用时间。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了滑轮,理解了它们的工作特点。
7、课后的困惑。上课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但初三教学时间很紧,实验探究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使教学效果不佳。新理念要求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当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相一致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必然与有限的课堂时间相矛盾。怎样解决这些现实的教学问题,让我们在实践中一起探索!
简单教学反思14
紧张而又枯燥的复习生活已经过去一半时间了,而心里的这根紧绷的弦始终不敢有半刻的松懈。回想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不免会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偏差,由于经验的不足,同时上课前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造成了教学生复习的方式单一,过于死板。复习不仅仅只限于一种方法,而是要以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上课时尽可能做到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喜欢上这一门学科,这样学生就会自己主动的去学,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教学也是如此,上好一堂课,特别是复习课更要做到充足的准备,在上课之前就要想好这堂课要让学生们学到什么,要为这个目的而教,要合理的安排这堂课的时间和顺序,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到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
当然课堂上也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比如一些学困生没能及时的完成任务等等,这就要求老师随机应变了,不是一定就要按照预定的复习计划,而要及时的调整。同时,二年级的学生也才七八岁的孩子,难免会开小差,所以老师就要随时注意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充分利用上课时间,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总之,在这一段如火如荼的复习课中,我在教学上有得与失,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特对这一段时间的复习作如下反思:
1、要进一步学习教学的理论,更新教学观念,用这些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教学工作,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尽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实效的复习模式。
2、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认真及时的完成作业。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讨论解决。
4、关注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鼓励他们,激励他们树立学好语文、复习好语文的信心。
5、加强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教学中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
最后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能将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够有所改善。在这最后最关键的时刻,我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简单教学反思15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只是说了一下,大部分同学都懂了,我想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优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简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反思11-07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
比例教学教学反思11-29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11-21
寒号鸟教学反思12-23
吆喝教学反思12-21
选择教学反思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