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信息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信息教学反思1
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状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必须的经验,在那里提出,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此刻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就应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简单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简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就应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资料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理解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潜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理解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一样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简单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资料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能够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简单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能够把理论课教得简单,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应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能够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简单、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到达“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务必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信息教学反思2
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和计算机教师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计算机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一般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其独特的素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扎实的基本功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计算机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好地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如在讲计算机基础知识一部分时,教师不但要熟悉计算机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更要对将来的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适时地补充教材上没有的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如在讲计算机的存储设备时,不仅仅讲软盘、硬盘、CD-ROM,还让学生了解CD-RW,以及VCD与DVD的区别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补充和积累新知识,做一个让学生佩服的知识渊博的好教师。此外,对于一些英文缩写,我在讲课时尽量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由来,加强记忆的同时,也认识到英语的学习对计算机也很重要。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讲WORD文件保存一节设置文件密码时,因以前经常有学生的文件被别的班的同学改动,我就问:“你们想把自己的文件加上密码吗?”学生回答的声音很响亮:“想”。在这种气氛下,我开始演示,学生都屏住呼吸,教室里安静极了,等我操作完毕后,学生才长出一口气。接着我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并回答出来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情境,鼓励学生动脑又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相当活跃,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自然也高涨起来。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黑板和粉笔虽然在教学中仍起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尤其是计算机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通过自制一些教学课件,把有些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不断加强学习,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计算机教师必须不断充电,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自己过硬的素质,宽广的知识面去感染每一位学生,从而使计算机学习成为一个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比如,目前个人电脑主流机型已发展到P4,在讲解计算机基本知识及组成时,就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上的286、386和486,而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随着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讲课的内容自然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可根据实际适当增加一些网络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应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这样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令学生心服口服。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越是教材上没有的新技术,学生越感兴趣,越想知其所以然。总之,计算机教学是个特殊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计算机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如果计算机教师能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那么师生的教学双边活动都将是愉快的、积极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时刻也是最佳的。
信息教学反思3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以动手操作和实践为主的信息技术课,一直以来都受到许多小学生的喜爱。然而如何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来,却也是件十分不易的事。
经过上个学期三年级和五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发现,现阶段,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喜爱大多表现在爱玩游戏,喜欢上网聊天、看电影等等。尤其是五年级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打字和浏览网页的知识之后,对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经常缺乏积极性。
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能否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的吸引学生,无疑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虑到小学生现阶段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觉得要想从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动机和内在的需要,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不是毫无用处的,从而才能进一步让学生将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入,在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因此我觉得要提高课堂的效率,首先要让信息技术的课堂“动”起来,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开展课堂教学:
一、在游戏中开展教学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关键是看怎么玩,怎么在“玩中学”。把游戏引入信息技术的课堂,既满足了学生的爱好,也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寓于游戏之中,既让学生享受到了乐趣,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
例如三年级上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学习指法的内容是非常枯燥的,对于三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如果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用不了几分钟就不愿意学了,更不用说强迫其进行指法练习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并没有上来就讲指法,而是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这就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觉得学习指法是有实际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再来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就会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程序知识时更是觉得枯燥乏味,不免上来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虽然学生本身对信息技术有很浓厚的兴趣,但对教师讲的关于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却丝毫不感兴趣,所以此时任凭老师怎样讲,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针对这些已经有了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而言,我大多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展开教学,每节课都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制定一个学习任务,采用小组合作和竞赛的形式展开,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师仅仅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导者出现。
二、在多种形式中展开教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让信息技术的课堂“动”起来,不仅仅是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更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信息教学反思4
在教授本课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灵活处理。除教材上有的"小帆船"和"蝴蝶"图形外,创造性地增加了学生喜爱的"美猴王"图形,放手让学生探究和创造,尽情地变换自己喜欢的"美猴王"形象。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我则"沉"入学生中间,互相讨论,平等对话,一起探究。我一方面勉励学生面对失败不气馁,冷静地理清思路后再尝试,培养、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思维品质,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必要时给予帮助,针对性地请"成功"的学生上来演示,鼓励"能者为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学习兴致盎然,涌现出不少很有创意的作品。
美中不足的是,因为有的素材未着色,少数学生精心于着色,花费了过多时间,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作品。我未着色的初衷是担心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但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己想当然,结果留下遗憾。这也从反面说明"眼中有学生"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是多么重要。
我认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并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教师的角色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及研究者"。这在给教师提出全新的挑战的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紧紧抓住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的,不应为创造而创造、刻意更改教材内容,要做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遵循"从知识到技能、从技能到知识"的'认知规律:自学→掌握知识;动手→培养技能;应用→将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并互相转化。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知识,发现知识,形成技能。毕竟,未经"必然王国的跋涉与历练",哪有"自由王国的驰骋与翱翔"?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选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有趣的学习任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发现"需要和创造的"成就感",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学,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不能局限于一节课,局限于一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更高、更长远的眼光来处理教材,实现课程的拓展延伸。
信息教学反思5
通过上完这一节课,获取信息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什么呢?信息来源的方式、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信息获取的适当方法与途径。这要比简单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资料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教信息技术课程的老师不仅仅让学生能够从网络上更好地找到信息,更关键的是要培养人他们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这也是信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使他们明白在不同的场合,会选择适当的、高效的、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法来获得有用的信息。
其实,获取信息的关键上让学生能够有开阔的思维和更自觉的意识去面对信息,这一点在课本上也体现出来了。因为这一节是纯粹的理论课,要在课堂中摆脱“说教”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信息获取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在信息获取方式对比中产生强烈的'冲击,这才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信息获取的意义所在。所以我在课堂上,除了讲解刘蕾获取天气情况的过程外,还让他们了解去电脑实体店去了解购买一台电脑的情况,让他们了解如何去获取信息。局限在课堂上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误解,信息获取的途径虽然是多样的,但是网络还是最方便的一种。学生往往认为获取信息就是通过网络,这样的教学无论如何也难以跳出一个怪圈,摆脱凡是不知就“百度”这样的一种情况,网络是唯一的信息获取的途径。
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身边的实例,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一些对比,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明白,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从网络中能够找到的信息资源也难以保证其准确性的有效性。因为不同的网络编辑有其主观的看法,也不能代表信息原本的含义,培养他们的这种意识。
本人认识到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关键的是教师观念的变革,要让学生整整的动起来,必需对教师提出更高得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杨叔子院士打猪草”的例子煽情还不够,小组之间的互评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从中收获与反思都颇深,这为我今后的教学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我能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开展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得。
信息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课本中的“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课开始的设计是通过猜测哪条信息描述的是“王建峰”,最终引出身份号码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受到仅仅几条相关的文字信息是无法科学、准确地确定是否描述的是我。目的是将学生从教材特定的、静态的、文本的数学知识中引入到现实生活的情境来。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仅逐步地领悟到身份证号码的唯一性、科学性,还初步掌握了相关的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本节课从百度搜索导入,到学生汇报身份证的使用,到收集学生生活中的编码记忆,再到练习巩固中创设的警察破案情境,以及最后的编门牌号码等,这些把编码的生活化体现到了极致。这种生活化的极致是多种教学手段的参与形成的,新颖、巧妙,让学生兴趣盎然,流连忘返。但这是一节数学课而不是一节身份号码知识的普及课。如何探求数学化的本质,在精巧的设计中突出编码所能体现数学思想却是我在试教中所大大忽视的,舍本逐末的形式活跃大大地冲淡了对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分散了学生的数学的有意注意。如何把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呢?我在设计中又完善与补充了自己编号码与编码的发展介绍的内容,通过比较、辨析让学生深刻体会编码背后的内涵思想。同时也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通过描述、概括、评价等多种手段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学生对于编码的数学思考。
试教后,听课老师普遍的反应是这节课内容太单一,因为原来在教学设计中我只设计了关于身份编码的相关知识,这一课的名字也叫数字编码,后来在孙主任的建议下,将题目重新换成了数字与信息,因为本节课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字的组合中获取生活中的重要的信息。后来,在设计中,我又增加了电话号码和邮政编码的内容,将本节课的内容从单纯的数字编码的介绍应用拓展到了数字信息的高度,这样的设计才让人觉得既有深度,内容也不再单一。
信息教学反思7
这学期开始初二的学生上《VB程序设计》,相对于以前的知识来说,程序比较的枯燥与乏味。编程讲究的是算法,要求学生动脑筋,从分析问题开始,最后是解决问题。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觉得真的是有点难为他们了。他们跟我讲,老师,我们英文不好,看不懂,我们也不会拼写,而且数学也不好,不会计算。我已经用最简单的例子,但他们还是不太明白,我显然高估了他们的能力。
这次公开课是《RND》函数,先复习上节课在窗体上添加控件的方法,并设置属性,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窗体中添加“学号”标签、空文本框及命令按钮。然后讲解随机数的'定义以及产生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探究函数的运用。由于对某些知识点的不熟悉,学生不理解区间的表示方式,学起来很困难。大部分学生能看懂老师的推算过程,并能总结出相关规律,但对于少部分数学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完全是天书,只能靠背公式来完成作业。虽然在课结束前能上交作业,但真正了解这个函数的学生却很少。
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深认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知识水平,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将调整上课内容,尽量让他们先熟悉对象属性的设置、赋值语句的书写以及输入输出的方法,让他们在掌握对VB窗体的基本操作后再讲解相关函数的作用以及选择结构,那样效果或许会更好。
信息教学反思8
本周主要是对三年级进行了一个小练习,让他们在记事本中输入26个英文字母、10个数学和一些算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是课堂练习有些乏味,学生的练习并不太好,效果也不算太好,练习了几遍后,我开始讲进入“打字教程”的方法,学生们在这时开始集中了精神,在这时我知道了一些东西,学生们还小,应该在学生的兴趣中得到发展,必须提高他们的兴趣。
教学中,我发现了几点小问题,三年级年级的学生一部分找英文字母比较好,说明基础不错,但也有不熟练的。这也说明了学生的基础为两极分化,好的好,不好的一点不懂,所以要从练习中加强训练。尤其是三年级的.小学,可能是年龄小,接触电脑的时间不长,但通过这一周的上课,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微机还是很的兴趣的。
信息教学反思9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使学生在建立对信息技术及计算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及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等重要责任。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课程,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得到培养,是所有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要努力研究的。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情景创设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开课“导语”的设计,快速而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
中学生的心里特点是主观能动性强,对各种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着求知欲望;但往往耐性不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兴趣不足。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扬长避短,根据教材的内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导课情境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
为了能够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出形式各异的导课情境,用实例展示代替无趣的语言介绍,用声情并茂的动画代替单一的图形,用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兴趣,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自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乐学。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书本知识最终都要体现在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使用上,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
中学生的知识和阅历都比较浅显,这使得他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教学内容脱离他们的实际生活太远、理论性太强,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乐学。例如“画图”工具可以用来描绘校园;word可以用来制作课程表、写信;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用来介绍班级、老师、同学、校园生活;e-mail可以给同学发贺卡等。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操作使用的,有了“用”的目标,“用”的需求,学习就有了动力。因此每节计算机课教师都要给学生设计应用练习以目标驱动学生对信息技能的学习。
三、鼓励“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
在日常的教学中,常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计算机课上,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是很认真,有的只是为了完成应付任务,有的只是机械的`重复老师的示例。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自然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尝试创新”,让他们明确只要敢于参与,就是成功,树立“求新”“求异”观点。比如在我给四年级上“画图”课中,在掌握各项工具使用技能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创作,这时有的学生就很兴奋,有的作品却没有新意,还有的只是单纯的复制书本。我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从中找出闪光点,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同学分析制作思路,接着大家一起尝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体会到了大胆尝试的乐趣。
四、全方位互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新课标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动手、和应用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只起指导、启发、总结的作用。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时,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做到全方位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
比如指法练习时,通过打字竞赛,学生大多获得了好成绩。另外让学生互相检查手指位置、眼睛,评出打字小能手、助人小帮手、优秀合作小组,追求多层面的成功。
五、以“评”促“学”,让学生体验成功。
评价作品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相互的信息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得进步。在评价课中我们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激发持久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教师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作品,敢于直言不足,也能赏识他人的闪光点。以“评”为动力,鞭策和鼓励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是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真谛所在。
信息教学反思10
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我从事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由于初次带中学,因此教学工作上不敢怠慢,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中考的信息技术会考,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办公软件的操作。
一、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注重自己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工作之余,学习与农远工作和信息技术教学及计算机维护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扎实细致地做好教学工作
备课对于每门课程的教学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研究、归纳、总结,并根据教授对象的不同特点找到教授的最佳方法与方式。在此基础上将所备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逐一推敲、验证、演练,以使一些空洞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将每个知识点构造成一个操作性实例,通过对实例的演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准确、完整的认识,由此得出相关的结论。从而做到对人、书、机三者进行有机结合的备课,备课不只是在教案本上备课,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电子备课上。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即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下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计算机课程操作性强、更新速度快、创造性强的特点都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地学习,才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跟上知识的发展更新并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果单纯地依靠老师教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将总是有限的。
在教学中,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能够贴近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教材的特点,因人而异地设计适合于学生参加的各种兴趣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的教育的示范与引导,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指导,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使一部分学习知识比较快、技能掌握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一些自主学习,达到提高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课时尽可能地把一些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看。这样比单纯地告诉学生步骤,再让他们去练效果更好。(正所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亲自动手练习要比听、看有效得多。教师通过对知识的讲解、演示,只能使学生把一个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其思维体系中一个模糊的认识,而能不能将这个认识清晰化,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否让学生去动手、去实践,在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所以,在课堂上我加大上机时间在教学时间中的比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把模糊的认识清晰化;并能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创造。
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种操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思想、一种意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做起,注重落实,注意细节,使学生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一学期来,我坚持不懈地努力,认认真真的工作,学生的操作水平也有了解一定的提升。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课堂更有生色!
信息教学反思11
在教学《美化文章》一课,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老师变“小戏法”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文字跳动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能学会吗?”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
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对于艺术字工具栏上各个图标的功能的学习,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我首先出示了一个“锦囊”的图标,吸引学生的注意了,学生个个想来亲自打开锦囊,探究里面的内容,当发现“艺术字工具栏”时,他们个个瞪大眼睛,小手不停地操作着,变化着艺术字的形状、颜色,领悟着计算机神奇的功能,做出了一件件成功的,具有创意性的作品。
这次教学,学生始终处于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中,不断探讨,不断创新,生动、形象的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信息教学反思12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汽车行驶在公路上、火车行驶在铁路上、轮船行驶在江河中的情景。想想:信息也有行驶的道路吗?它行驶的道路会是怎样的呢?教师板书课题。
2.相互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看看哪些字容易读错或在字形上容易混淆。一些不容易读准的字音,可多读几遍。屏是多音字,还读bǐng,如屏息;铺容易读错,注意提醒学生不要读成pǔ;贺读hè,不要读成huò;恋不要读成niàn;宜的本音是yí,在课文里读轻声。
2.指名朗读课文。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与我的活动有关的语句。
4.投影出示以下表格,引导学生读书后填表。
我做了什么
看到什么
心情
感受
进入
访问网站
发电子邮件
5.全班交流。
6.根据表格中所填的内容,说一说课文所记叙的事情,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练说,互听互评,再推荐代表在全班说。
研读质疑,合作释疑
1.自主读书,针对文中我的感受,提出问题。如我的疑惑:电脑网络这个新鲜玩艺儿到底是什么呢?网络真的这么神奇?我为什么会发出真神了!这样的赞叹?我为什么会感到地球一下子变小了,知识大门一下子打开了?为什么下了网,我的心思还在那神奇的网络世界里?
2.联系上下文,小组合作释疑。
3.教师参与交流并予以提示。如,引导学生画张网络示意图,看谁能把爸爸解释的电脑网络画出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及自己的'体验,理解地球变小了知识大门敞开了的含义。
交流感受
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对自己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2.谈谈自己知道的网络知识、网络的用处。上过网的同学交流上网的感受。
信息教学反思13
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并出现大量应用创新。在应用实践中创新,以创新提高应用效益,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与孜孜追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已经成为关注的重点。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前者是指善于发现不断出现的、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促进作用的、新的技术硬件、软件、平台等,并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应用;后者重点在应用创新,指充分发挥现有设施设备、成熟技术的潜力,借助已经熟练掌握的技术,通过应用创新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促进教学创新的实现。要提高教学实践中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此两者缺一不可,而后者对于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学校,更为务实。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创新不是“标新”,也不是“翻新”,不是为“创”而“创”,为“新”而“新”。我们常说:技术搭台,教学唱戏。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曾听过一节课:小学二年级学生利用Moodle平台进行学习。教师为了突出新技术应用,一节课的绝大多数教学活动都安排在Moodle平台上进行,学生学习基本是点鼠标。其间,教师还安排了让学生在论坛区进行文字交互。课堂上,绝大部分学生输入汉字明显吃力,速度慢。有意注意无法集中在所学学科知识和能力上,只是关注在哪儿找到链接去点击,点击能不能打开新界面,打开的新界面是什么样的,按哪几个键就能输入自己想输入的汉字……这样的应用创新,就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倒反影响了学生学习。
应用创新也要富有学科特征。考查一节好的应用创新课,首先要从学科角度看是不是一节好课,然后再看技术应用创新从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学科的“教”与“学”,是怎样促进的,采用了哪些既巧妙又科学合理的策略和方法。
有节小学数学课“认识分数”就是这样。教师把电视台里的公益广告做为教学资源,录下并剪辑了八个孩子分一块蛋糕的视频。视频片中,当八个孩子平均分完蛋糕时,来了第九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把手中的蛋糕掰了一半给他。教师问
学生:来的孩子吃了多少?课堂寂静了十秒钟左右,突然一个孩子脱口而出:十六分之一。“认识分数”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在这节课的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教师就这样创造性地应用常见的广告视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分数除法有了认识,并且是自主认识,拓展了学生的能力。
如果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技术,但还是以陈旧的教学思维组织教学,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不能叫创新。我们教师还是要问一下自己:这样的技术应用创新,符合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促进了“教”还是促进了“学”,抑或兼而有之?
技术应用创新应该能向常态教学转化
“创新“刚出现时,确实独树一帜,与众不同。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那些被实践证明是科学合理有效的创新,会逐步向常态转化,成为常态的新的发展水平。教学实践中的技术应用创新也是这样。如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多年前开始尝试应用时,就是当时的“创新”,发展到现在,广大教师熟练掌握了多媒体技术,课堂也已经是普及应用的“常态”了。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的新应用,都是按照“实验(非常态教学)——普及(常态教学)”这个过程发展。换句话说,能够转化为常态教学的应用创新,才是有效的应用创新。
听过一节低年级小学生在计算机上应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学习的课。在课上,学生显得吃力,有意注意主要放到计算机操作、图形、颜色和文本上,对思维主题及扩展的注意,倒反被冲淡了很多。这节课给人的印象就是为画图而画图。教师课后反思,得出自己的看法:低年级小学生因受思维发展水平所限,用计算机绘制思维导图,不合适,教师绘制指导的困难较大,效果不好,至少在这个年段,很难转化为学生的常态学习行为,而用纸绘,情况则好得多。
作为常态课中的应用创新,要有可以观察到的呈现形式,即“创新点”。创新点可以在整节课上呈现出来,如在Moodle平台上组织教学;也可以呈现为技术工具的创新、应用方式的创新、成熟技术的应用创新等,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等。而真正的创新点,应该是明确为提高教学质量效益服务的,是能够促进教学创新的。
信息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VB程序设计的第一课,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是第一次接触,没有什么知识储备,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整堂课都是学生在思考,动手操作实践,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在任务的设计上,遵循了由简到难的原则,学生通过课本以及学案内容,自主探索,操作实践,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很多同学都能按要求完成任务。在任务有难度时,我让各小组共同探讨完成,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成员能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有效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本课的设计中,还要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了不同层次的任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节课内容较简单,有些地方可以再加此拓展,修改代码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已的喜好来修改大熊猫的愿望,不一定非要和课本一致,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VB语言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如何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好的程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信息教学反思15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指导纲要》就着重强调了以激发兴趣、培养意识为教学起点的新课程理念。为此,这节课我选择了一个对同学们来说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网上祭拜英烈”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一听到这一话题,个个都兴趣盎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不少。
(二)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有人曾把信息技术课当成纯技术的课,认为这只是在跟冷冰冰的机器打交道的课。其实在信息技术课中,除了信息技术本身的知识以外,还涉及很多科学文化知识,在今天注重文化传统的我们,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应该怎么引导学生文明的去祭英烈,去缅怀历史已不单是语文老师的事情,而是所有老师的事情。所以在教授本课时,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外,还不断适时的渗透文化素养。
(三)注重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与探索新知能力的培养。
在本课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都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尝试中探索并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对于新的知识,先不急着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动脑,在自主学习中感受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而老师则是适时的用“试一试”的话语鼓励学生去探索新知识,在不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基本技能。
(四)任务驱动教学中,大任务与小任务的合理使用。
如何适当地设置一个大的任务作为主线来贯穿整节课的始终,然后又把这个大任务分成了几个小任务分散到各个环节中,一直是信息技术师在思考和尝试着的。本节课教学采用了网上祭英烈作为学习任务,充满浓厚的人文色彩,可操作性又强。任务的分散使学生在网上祭英烈的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浏览器的启动等知识和本领,并把它们都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
【信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字与信息》教学反思08-20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6-13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06-22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10-09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06-17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热门】06-13
【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19
【精】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17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热】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