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表面积》课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6 08:28:09
  • 相关推荐
《长方体表面积》课后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体表面积》课后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表面积》课后的教学反思1

  《教参》中明确写到: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要让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和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准备。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维的世界里,看到的事物都不是平面,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头脑却很难与立体“接轨”。

  以往,长方体展开图教学的落脚点在理解“表面积”的含义。由教师用教具演示展开过程,然后直接出示展开图。借助形象直观的展开图,学生能够较好理解概念,明确其外延。可此次展开图不仅承载着上述“使命”,还有新的“任务”:重视图与体的关系,重视面与体的转化。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感悟面与体、图与体之间的联系。而此次,教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要求动手

  (1)

  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限制学生剪法,因此为展开图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在操作完成后,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对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有较深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找不到窍门,将长方体剪成了若干个单独的部分。教师可以先示范教材中展示图的剪法,并说明操作要求:展开图最好是一个整体,这样便于观察与研究。然后再请学生动手尝试,并鼓励大家剪出与老师不同的展开图。

  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在对比观察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操作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感悟。这里的动手虽然费时,但是必不可少。在课堂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将图与体建立起联系。如请他们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6个面。观察长方体展开图,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等等。虽然本节课的教学重视了体到面的转化,但对于面到体的转化则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可以在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中,增加一个练习环节,请学生先任意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下“下”,然后想象折叠的过程,在相应的面上标上“上”“左”“右”“前”“后”的文字。

  (2)

  有困难的学生可还原展开过程,标明它6个面。这样,两幅图展开后各有侧重。长方体展开图侧重于建立起图与体之间的关系,而正方体展开图则侧重于面与体的转化。虽然展开图的教学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我认为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长方体表面积》课后的教学反思2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及掌握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结合实际、本本真真”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与技能。开课时我用长方体的实际的学具引入新课,讲明长方体有六个面,老师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请你利用小组中的学具帮助老师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计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时我因势利导指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说一说。这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的观察与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操作,合作探究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我要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学具为依据,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更为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里鼓励学生有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在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后,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改变了以往将正方体的表面积独立用一单位时间教学的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由浅入深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完成练习训练,达到由浅入深、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出示了以下几种情况的练习:

  (1)无盖的玻璃鱼缸;

  (2)四个面的沉箱。使学生认识到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也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我们求表面积不可以千篇一律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不足之处

  1、部分学困生还是没有完全照顾到。因为是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成人看似简单,而对小学生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

  在课堂上我能够抓住学生实践的过程适时把展开的平面图做出点拨效果会更好。

  2、有些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而且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会,它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知道结论,而相对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经历过程。一次经历、一次反思、一次锻炼、一次提高!

《长方体表面积》课后的教学反思3

  1、要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

  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问题:“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凭借想象表示出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一个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常常我们教师为了急于获得知识的结果,用简单的方式,或似是引导实为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彼岸,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想,如果这个问题不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教师给于“启发”、“点拨”,学生知道了:“噢!原来是这样。”还谈得上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什么发展吗?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是在想的过程中,就是在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

  越是对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越是积极,一旦问题解决,他们的思维也就得到了一种令人惊喜的发展。当然,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学习?再说,今天给学生留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那么,在今后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和发展。欲速则不达,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就是常常为了急于求成,造成留给学生要记忆的东西不少,学会思维的东西却不多这一大遗憾吗?

  2、学生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

  当我把问题:“用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凭借想象表示出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一个表面积最小的长方体”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发现并不如我所预料的学生无法解决。有的学生说出了:长8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长4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长2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还有的学生画出草图。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确实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展现他们才能的时间和空间,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潜力就会如埋藏在地下的能量喷涌而出。

【《长方体表面积》课后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9-03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7-0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篇)08-28

课后的教学反思07-23

课后的教学反思10-26

教学课后反思05-2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集锦15篇11-02

《表面积的变化》教学反思11-02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