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6 12:36:34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

  试卷分析:第二次月考的语文试卷采用20xx届海口市调研考的试卷,完全符合新高考试卷的理念和模式。保持了题号与所考内容的一致性,体现了命题保持稳定,稳中求变的原则。

  阅读选材新颖精巧,如文学类阅读选自熊召政的《谁持彩练当空舞》,文章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虽然学生对散文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对学生有爱国主义的教育意义。

  古文难度适中,文言文维持平时专题复习的难度,学生较上次月考得分有提升,古诗命题降低了难度,内容相对好理解,但学生对问题题答题思路和技巧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作文题目贴合时政,命题充分体现情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引发学生对时政话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升策略:1、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尤其是主观题,只有审清楚题目,才能有的放矢,争取拿到高分。

  2、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本解读到位,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精准答题。

  3、加强早晚读的诵读,引导学生多读名家名作,通过摘抄、读书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4、指导学生规范化答题,分点作答。引导学生多做题,进而多琢磨出题人的意图、出题规律及答案要点,从而获得高分。

  5、科组通过集体备课,多讨论交流,在复习备考上下功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2

  一年的高三复习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功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天考默写,每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习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讲鉴赏时,一定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一定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大量的查阅资料,看过的书记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习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学校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学校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必须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合适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大量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习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可以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知道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习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内容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形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应该多下些比较好。但可以说学生还是形成了一定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平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习,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知道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可以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必须做出来,第二天不一定能讲,逼死学生啊)。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习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习,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习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可以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形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习,太过急功近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知道学校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内容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剩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习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择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可以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形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形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形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建议

  1、建议学校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可以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责任),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建议八校安排授课内容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起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3、建议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平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情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大量训练中形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应该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接受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应该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面对变态的高考,推着石头上山是西西弗斯的命运,尽力而为,然后认了,我们还能怎样?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3

  近期我校高三语文主要是以文言文一轮复习已基本结束,在文言文复习的过程中,我一直思考文言文究竟应该如何来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期间,根据新课程改革六字方针——自主、合作、探究,根据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依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课堂教学的指导精神,参照我校的文言文教学基本流程设计,结合我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文言文复习课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做了很多的探究,由各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到新模式的初步定型,到不断完善,直至教学模式的最后确定。尽管现在看还谈不上成熟,但至少已经基本定型。现总结如下:

  (1)依据考纲的要求,以学案导学的形式明确复习的目标要求,明确需要梳理、掌握的重点内容,尤其明确复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复习。其中,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有专门的学案,来加强学生的系统性学习。(课前时间)

  这一个环节也可放在课上,不过鉴于充分性的要求,最好放在课前进行。在前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以学案的形式,把这节课复习的目标要求、复习的内容以及方法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先自主复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先有一个比较熟悉的认知和切入,让学生能带着点问题继续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检查复习的情况,让学生展示自己复习的成果,进而明确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10分钟)

  首先让学生自由交流一下复习的情况,尝试以合作的形式解决在前一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告知老师。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也可以以做平时训练或板书等形式对学生复习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尝试以与同学合作学习的形式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不了,及时告知老师;当然老师要时时关注学生复习的进展。对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要及时帮他们解决:个性的问题,随机当面单独指导;共性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下一个环节中进行集体指导。

  (3)集中突破重难点,并作适当拓展。(25分钟)

  依据考纲的要求,就学生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疑难进行讲解,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系统梳理;目的是弥补缺漏,帮助学生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操作模式:一是通过串讲的形式,梳理重难点;二是以学案导学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现成的总结好了的材料,指导学生去读,去背,去记,去理解,去顿悟。当然,在记忆过程中我们也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综合复习,巩固。

  (5)整理感悟,能力提升。(10分钟)

  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做好一节课教学内容的整理,让学生在梳理课堂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感悟,获得能力的提升。可以是整理课堂笔记的形式,也可以是整理错题的形式,还可以是写学习反思的形式。另外,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材料,拓展视野,提升能力。

  (4)训练巩固,点拨指导。(晚辅导时间)

  让学生当堂做精心设计好的训练题,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训练要限时,学生做完后,学生之间可互改,相互纠错,解决不了,教师点拨指导。

  这五个环节,从教师教的角度可用五个字来概括:标—诊—授—点—留。“标”,出示目标及要求,让学生对将要掌握的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非常清楚;“诊”,通过小练习,检查学生复习的情况,及时为学生纠正错误,诊断学生薄弱点,以此确定本节课传授的重点;“授”,依据考纲考试说明的要求,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作梳理,传授知识,_困惑,建立知识体系;“点”,指导学生训练,训练结束后有针对性地点拨;“留”,最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整理,或总结,或反思,以期有所领悟、提升。

  从学生学的角度,也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学—查—理—练—悟。“学”,学生先自学;“查”,通过自主复习和练习,自查不足;“理”,在老师指导下进一步梳理知识,大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并且在理的过程中,解除困惑和误解,充分认知;“练”,练习巩固,应用能力提升,练后纠正;“悟”,在总结反思中领悟提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4

  初为人师,感悟良多。叹今天学生之不易,整天泡在书山题海里,面对的是家长,老师,社会殷切的期望,同窗学友之间激烈的竞争,难怪今天很多人都抱怨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减负,越减越多。学习科目越来越多,作业也多,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学生能不累吗?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明显下降了。这些能怪谁呢?基本的科学知识是不可不授的,关键是要向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要效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实习期间大家明显的感觉到我们老师带着很高的期待视野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专心听讲,吃透所讲内容,然而结果并非如人所愿,学生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所讲的内容缺乏兴趣,老师的辛勤劳动没有好的收效。是什么原因呢?是老师知识上不过硬吗?非也。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教学大纲展开,教学的内容都相差不远。那为什么有的班级的学生感到学习很轻松愉快,而有的班级的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中负担,索然无味呢?关键是情趣的问题。教师必须通过情趣的吸引,感化学生,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何乐而不为。

  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

  我们知道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单独的强调某一方面而孤立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应该明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而唱独角戏,搞满堂灌。还得注意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学而教,一切为学生服务。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开拓者。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没有老师的引导,就比较盲目,没有方向。怎样引导呢,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呢?我认为这即是一个方法技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知识上的问题。

  因此,在情趣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这里重在导上。而非主体上的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带着兴趣来学。

  拿语文老师来说,怎样发挥老师在情趣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呢?我认为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歌缘情而发”,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分析。当然,还要求教师有细腻的情感,用心去读文章,去读作者,进而读人生,读社会。对教材能心领神会与作者的情感息息相通,进入到情景中去。如同庄周化蝶,孰蝶孰我,难以分解。自然也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备课。除了在思想感情上寻找情感因素外,就教学内容来讲,还有很多,例如一个典故,文学常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吧,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当然也不是对所有的知识都面面俱到,但是对一些生僻字,学生易错的字词是非常用的。

  这样虽然没有情,但有趣在。就教学内容将还有很多,这就要有一个发现的眼光。就要多动脑,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应用情趣教学。特别是研讨型的'课题,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然要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不可高高在上,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发言。不可因为不同的见解而固执己见,语气生硬,讥笑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对教师产生反感抵制的情绪。而应该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亲和力。敢于发言。教师授课的语气不能是平铺直叙的,而要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讲授的语气是随教学的内容而变化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要问的问题有所准备,精心的备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例如在研讨性的学习中,可以精心地设计问题,做到一题多解,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可以提出了这样几个研讨型的题目。1、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2、刘兰芝起初为何没有答应嫁给太守儿子?3、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结果学生答案很多,课堂气氛很活跃,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很强。同时,对于提问也要讲究技巧。有时唯一的答案有多种提问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打开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对于较难一点的问题,教师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方式单一。可以给出学生答题的技巧,做出指导,循循善诱,降低问题的难度,不至于令学生摸不着边际,干脆放弃思考,把问题留给老师,这样老师就容易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课堂的气氛当然活跃不起来了。除此之外,对学生的思维如何打开呢?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创造情景,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重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不可事事包办,有些是代替不来的。有些课文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记得上高中时语文老师让学生组织演《雷雨》,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工具,给学生形象化的感官效果。如教学录音磁带,多媒体,投影仪来激发学生的趣味。

  总之,只要老师能够积极的引导,精心的组织,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情趣教学应该大力的提倡,既为老师解决了学生不配合老师导致教学氛围低沉的困惑,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而不需在课外花很大的精力来学习。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5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老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内容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天天作题,学生机械麻木。如何上好复习课,就成了语文老师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的设计理念是:

  1、复习教学要给予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发展的天空,让他们愿学、会学、乐学,从中真正体味到没有考试压力下的复习乐趣。

  2、复习教学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彻底从考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品尝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3、复习教学要联系实际,走向生活,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复习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5、复习要有针对性,抓住考点。

  拟公益广告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个考点,内容不多,考分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学生得满分的不是很多。原因在于学生平时所练不多,对写作技巧掌握甚少,细节部分处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少部分学生弄不清“公益广告”的概念。

  我设计这节课,解决的重点有三:一是广告知识,二是什么是公益广告,三是创作技巧。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公益广告的创作技巧,以便学生在高考中多拿分。

  过去的这一节,留给我的思考是永久的。我认为,复习课也可以进行探究性学习,复习课也可以生活化教学,语文复习的领域无边无际。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6

  进入高三,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变得功利起来,一切都围绕着高考展开。虽然都是在复习,但由于语文科目的特殊性,所以复习的方式与其它科目略有不同。一学期下来,我感觉有这么几点是在复习时应注意的————

  一、抢前抓早

  进入高三,短短一年时间里,既要学习新课程新内容,又要复习6本书,准备会考,还要复习26个模块,又要进行大量的模练。这么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教学的整体观,不抢前抓早,势必造成走马观花的结果,师生都会疲惫不堪,实际效果不佳。因此,教学上要有整体观念,抢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为高一学生刚上来,教学速度不宜太快。)的时候加快教学进度,侧重能力训练,不宜大量做题。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积累亦是加固学生文化积淀的很好途径。因而进入高三我们编排了一个小册子,即《中学生必背古诗文》。其中选编了高中、初中乃至小学的重要古诗文。这样学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诵几首或几篇,效果不错。

  三、由浅入深

  语文是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复习语文不能把它支解开来对待,一盘散沙的,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从第一题的字音字形开始,到下面的词语的义,病句的修改,再到后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阅读,基本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与原则。选题时切不可过难过深,违背复习规律,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四、知能过手

  高三复习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过手,提高复习效率,搞好高三的“讲、练、评”三个环节;要针对学生实际,每一节课要有一定的信息量。知识和能力过手,很大程度体现在“讲、练、评”三个环节上。“讲“就是要透讲,“练”要精练,“评”要深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谓“透讲”:即高三复习课应力求避免与平时教学的简单重复,教学要创新,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注意变换角度,注意总结规律。所谓“精练”,就是不搞题海战术,精心选编习题,这一步很关键,学生一定要做,坚持学生不做老师不讲的原则。所谓“深评”,就是评讲课不能仅对答案,而要剖析、阐释,要增大授课的信息量,兼顾基础与能力。但一学期下来,坚持得并不是十分好。

  五、指导读写

  尽管高考复习任务繁重,但不能忽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现当代散文名著,填补学生荒凉的阅读园地。指导学生每天阅读,可利用做其它科目习题疲倦的`时候进行阅读。阅读的时间每次不宜过长,要细水长流。我们更不能忽视作文自我训练,毕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习作,认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二是要学会整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三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积极、昂扬、向上且较为深刻、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认识储存起来。

  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7

  【教学设计思想】

  《咬文嚼字》是一篇结构谨严、内涵丰富的文化随笔。朱光潜先生旁征博引,讲述了写文章时应该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随着作者的理性思考,感受文章蕴含的“理趣”。秉承先生的求真精神,锻炼自己的质疑能力。本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创作方面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本课,引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很清晰,在事例前后均有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这些语句,综合提炼作者的观点。达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目的。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知识和经验,理解文章的内容,并自觉运用本文的`观点进行鉴赏、修改、创作练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咬文嚼字》中的一些语句可能失之偏颇,引导学生能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跳出来,对某些字句做出评价,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首次接触文化随笔,对文中丰富的诗句、成语、文化现象感到陌生,在阅读上产生排斥感,进而也就不能深入钻研课文。针对此种状况,教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筛选重要信息,抓住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概括总结课文观点。

  能力目标:从作者的观点中获得启示,品味炼字的妙处。体会作者提出的“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主张,并将其运用于修改和创作练习中。

  德育目标:培养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从课文中发现疑点,培育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总结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

  品评诗句,体会作者观点。运用本课所学内容完成修改和创作练习。

  【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创设情境具体分析炼字炼意

  1.话剧《屈原》中有一段宋玉要离开屈原,婵娟斥责宋玉的戏。屈原的侍女婵娟怒斥宋玉时有这么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地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导,你是(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哪种说法,为什么?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2.李广夜猎时,见到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射箭,结果射中石头,箭深深地插进石头里面。李广天亮时再次射箭,但再也射不进去了。下面描述李广射虎的三段话,表达效果有何不同?A.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B.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C.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从中我们获得怎样的启示?

  3.你更喜欢诗中第三句的哪一个版本,为什么?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找出作者对这个实例分析的语句。这又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4.以上是三个咬文嚼字的实例。你对“咬文嚼字”有什么认识?

  三、提炼观点

  1.作者对“咬文嚼字”有何种理解,其实质是什么?

  2.再一次选美大赛上,两位选手即将登场。下面是主持人对她们的介绍,你更期待见到哪一位?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阅读第六、七两段讲了什么问题?两个例子从什么角度阐明道理。

  3.默读第八段,思考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目标是什么?

  四、运用

  1.比较下列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A.红杏枝头春意浓B.红杏枝头春意闹

  2.欣赏唐代诗人齐己的《早梅》。

  教学反思

  1、立足议论文体,理清论证思路,学习作者缜密的构思

  议论文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文体之一,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篇文章在选材上独具特色,思路严谨,脉络清晰,论证缜密,方法多样。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先让学生先找出观点句,然后概括出所举的例子,再将例子分类,引导学生分析把握论证思路。掌握这篇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为今后议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联系学习实际,落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平时的阅读中,有不少学生都比较马虎,对文中用词用句缺乏思考,自主探究意识不够,而朱光潜先生提出阅读或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精神,正好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的'习惯。

  分析完课文后,我结合研讨与联系中提到的马南邨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从最后学生写的赏析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意识的关注自己读过的文章了,并开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思考并分析一些优美的语句。这些应该说是可喜的变化。

  3、补充示例扩展阅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很多示例,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体会到咬文嚼字的乐趣,在轻松和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学习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领悟了咬文嚼字的精神,开始留心玩味文字,可以说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8

  在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依据教学理论的指导去寻找、开发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和资料,尽量做到:

  (一)明确这一节课的实施原因以及它应达到的效果。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45分钟内要达到以上目的去要对教学进行科学设计。我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解读,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法,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体悟人物身上纯美的人性和崇高的人格,学习运用对话、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预习工作,解决了每节课要为学生讲解生字新词的浪费教学时间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荷花淀》以丈夫参军打仗为线索,作者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内容分成了三大段。课前让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段情节。

  (三)精心设置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部战争小说,《荷花淀》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统 战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我上网搜寻许多战争场景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诗化”小说的理解,同时截取荷花淀视频,帮助学生融入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感官多重享受。

  (四)多次修改、试讲,及时调整思路和设置的问题,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建议和同组的老师的宝贵意见,共同商讨教学重点、难点,怎么导入,怎样引导,怎样深入等等,及时变更教学思路。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9

  《边城》教学反思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当然还有开头那“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0

  面对全国卷,作为高三语文教师,我们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与教学策略;新学期的高三教学我不能不做及时的调整,而我的学生经过了一个暑假的磨砺,好像在新学期绝大部分人似乎都有一个显著的变化。

  从九月一日到今天头尾上了四天的课,都是复习课,主要是复习文言文,上课的重点自然与平时的新课教学是有区别的,而且这样的复习课主要还是要帮助学生找出复习过程中还可能存在的不足与缺憾,同时针对学生的这些薄弱点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讲解指点,能够让学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较好地完成复习任务。教师的教学点还是着重选择那些学生在自己复习的过程中暂时无法弄通弄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较为到位的讲解与拓展,争取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学习效果。

  课堂气氛还是比较轻松活泼,而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不是刻板的训练,尽可能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够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事例,选择学生喜欢听的那些语气、语调来表达,选择学生需要的内容来讲解。客观上说,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的效果,毕竟作为语文教师的我还是有教学激情的,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此的教学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

  除了课内的复习,最近的教学还是突出了时事评论带入课堂,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并上台点评,采用就事论事的方式,其实也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刚开始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第二三天慢慢地发现学生其实很聪明,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当优秀的时事评论家。

  但是回顾这几天的教学,我还是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学生的量多,要做到人人落实还是有一定的难处;课堂的复习课还是无法完全做到人人满意,人人接受。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xx年的9月份开始,20xx届的复习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习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习,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后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习课、作文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习,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习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紧扣《考试说明》,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习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还可以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况合理地分配复习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习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习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匪浅。

  3、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七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也已经有三年。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复习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缺少联系,像一条条平行线永久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时间一长,又得返工。去年的期末考试就是这样,很多在考点复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考试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有显现出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下面就结合今年高考,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从去年的期末考试试卷看,语音和成语题都是大家比较熟悉,在教材中出现的资料,只是稍微作一点延伸,而从历年江苏高考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从字音、字形、成语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应对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改变,我们打出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我们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也是我们提高复习效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去年期末考试总体没有到达预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绝大多数同学得分都在50分以下,当然有试题的因素,但学生写作潜力不强,素材积累不多,语言不够生动也是重要原因。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重,是天下第一题,大意不得。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超多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近求远,另起炉灶,花超多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我认为很有必要。

  首先,学习“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在期末考试批阅学生的作文中,许多教师和我一样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习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我们的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一些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这样就能丰富自己的词汇,增加文章的文采,赢得老师的亲睐。

  其次,学习“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习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期末考试中就有不少同学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好,最后影响了作文的得分。

  再次,学习“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翻阅学生上次期末考试的作文,明显感觉到学生没什么资料写。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平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潜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70”分(“X”是该专题分值,“7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用、活学活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学习“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好处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必须的句式、必须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潜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能够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就应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习、借鉴。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带给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透过对去年期末考试的总结和思考,我明确了一个认识,即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我们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1

  期中考试刚过,语文成绩也有了。之前的复习重点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但是效果并不好,得分率还是很低。现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进行反思。

  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个板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难点,与作文和诗歌鉴赏一样,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就显得很重要,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在大量的练习题中总结归纳的能力。

  1、留心文章标题。无论哪种文体的阅读,题目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或者为全文线索,比如在我们所用资料的练习题中的《灯火》,文中围绕灯火展开了对儿时一系列温馨生活的回忆,以及由此而阐发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内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岭》,这篇现代文就着重叙述了梅岭的贬官文化和梅文化,抒发了作者对梅岭的热爱之情。注意文章题目,是寻找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关注文中特殊句段。总领句(或段)、过渡句(或段)、总结句(或段)、高频句,对于理解文章结构及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结尾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这些特殊的句段,学生就比较容易读懂文章进而准确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词句。在原文中寻找答案,是解题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类型的题,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提炼、组合就可以。这样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话来阐述要准确得多,自然得分就会高。比如《魂系“一线天”》一文中,有一题是“请用精炼恰当的6个单音词概括‘一线天’的特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通过对文章的仔细琢磨后大多能答出四个特点:奇、险、幽、陡,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这两个特点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经过对文章相关段落的`分析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在他们的回答声中,我知道他们又深刻地积累了一种解题方法和经验。

  “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现代文的题多如牛毛,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让他们从每一道题中总结规律,悟出方法,规范答题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丢分”。

  4、坚持让学生进行整理归纳:整理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看原题,毕竟碰到原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讲了现代文的阅读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学生的消化、巩固。而消化巩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读上,而应该是方法性的解读,包括:解读文章的方法、常见出题角度、同一问题的不同变式、答题模式的归纳整理。这样的整理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将所做进一步的归纳。

  除了方法的讲解和常规的归纳整理外,我们还要强化审题训练。两个月的复习中,学生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审题错误,因审题错误而导致一些低级失分。比如明明是问“写景的特点”,而很多同学会看成“景的特点”;问“如何来表达情感”,答成“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错误;还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学生则忽略了。比如问“用了什么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达成的效果。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强化。

  除了常规讲解之外,我们还可以把现代文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既完成了现代文的训练,又能使作文有可写的材料,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在平时所做的大量练习中,现代文是我们可以使用的“重要资源”,因为文章少不了优美语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绚丽景物……每当遇到好的文章时,我都提醒学生诵读或者摘抄,以便写作时可以当作自己作文中的“亮点”。现在的学生在课下是很少去积累的,大量的卷子和习题占据了他们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所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文中优美语段是既替他们减轻了压力,又帮助他们积累了较好的作文材料,可谓“一箭双雕”。如:《胡杨树》一文,在现代文练习中我着重讲了文中的恶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顽强、死而不屈的胡杨林,在后来有一次写作中就有学生把“胡杨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还加上了独特的理解,这使我在批改卷子时突然眼前一亮,给了作文较高的分数,同时也顿生欣慰之情。“学以致用”,我想,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从学习到领悟的升华过程。

  当然高三的阅读教学和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不同。高三教学直接面向高考,命题特点是教学的指挥棒,考纲则是教学的中心,与高一高二的阅读相比,灵活性就有所减弱,相对地,应试的规范性就大大加强,答题的规范性需要重点强调。

  高三的阅读教学是以练习题的形式进行,花费的时间较长,可以在这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抓住文章中蕴含的情感,适时地对学生给以鼓励、启迪,可以增强他们在压力较大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让学生有希望地面对每一天,面对每一次考试或练习。犹如高三学子经历漫长的高考备考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也经历了对教学更为深刻的“领悟”过程。其间由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都还不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探索,“领悟”更多的真谛!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2

  现实告诉我,语文教学尤其到了高三,应该这样做。要有条不紊地重点突出地梳理必修5册教材的基本篇目和各个知识点,要研究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然后逐一对照 、条分缕析,以便把握各种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走向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要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复习训练题中寻章摘句,精心挑选。我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体系,能实现训练次数减少与获取效益提高,以运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通过长期执著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

  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是引导学生的精力的投放,时间的安排;是对学生方法的启发,主体欲望的催生和学习激情的激活。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毋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

  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

  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理巩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

  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讲述;

  ② 大量训练;

  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

  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臵,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

  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

  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

  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讲述;

  ② 大量训练;

  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臵,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

  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

  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

  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

  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3

  一、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发现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二、忽略了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的全程监督和检测。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我校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三、忽略了学生本身感受语文的特点和差异。反思我的语文课堂,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4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把课文读通,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

  第一次段考是对学生复习情况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检查。这次段考,我授课的两个班级(高三财会班和机电班)语文平均成绩分别是62.8分和62.7分,复习效果不够明显。唯一可喜的是,全年级上80分的有六位同学,其中我带的两个班占四名。

  结合这次段考,我对两个月的语文复习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改进。

  一、做题能力方面

  通过第一轮复习,语文知识已经达到全面覆盖。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答题,答题的准确率低,一些难度不大的题目,学生都容易出错。因此,今后要增加做题量,以考代练习,以考代复习,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只有通过做题数量的增加,才能达到做题质量的提高。

  二、做题技巧方面

  段考后,我抽查了部分学生试卷,发现不少学生缺乏应有的.做题技巧。例如选择题,有的学生忽视了选项中的“迷惑点”或“陷阱处”;又如阅读题,有的学生抛开了例文中的“暗示语”或“告知句”,缺乏做题技巧,答题就费时费力。今后在做题技巧方面要精心辅导,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他们能够“以一法应万题”。

  三、做题速度方面

  语数英合卷,学生第一次做这样试卷很不适应。学生做题速度慢,不能合理地支配做题时间,用于作文时间过长,极大的影响了考试成绩。今后复习,要加强作文速度训练。不能因为写作文而占用基础知识题和阅读题的做题时间,当然更不能占用数学、英语两科的做题时间。其实,只有熟练而全面地掌握知识,做题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提高做题速度,保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卷。

  总之,这次段考给我自己敲响了警钟。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存在问题。教和学都存在问题,就必然在考试中显现出来,学生考试成绩就难以大幅度提升。因此,对教学工作常常进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06-19

(精)高三语文教学反思07-09

高三语文教学总结与反思01-07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范文09-21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范例16篇)07-10

高三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2-26

高三体育教学反思10-25

高三物理教学反思07-18

高三英语的教学反思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