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
倒数的意义的教学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的准备,这节课的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倒数的方法,在全组老师集备的基础上,我上了这节课,感觉基本落实了当初的设想,先总结如下:
1、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一些有趣的文字“吞,干”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进行倒数意义探索时,我说出两个分子、分母互相颠倒的分数,让学生模仿老师在旧知的基础上也同样说出这样的两个分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比较,进而发现规律,从直观上初步认识了倒数,并给倒数下了定义。这时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在这个概念中你觉得那个词比较关健,引到学生的思维逐步推进,顺利的解决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三者的关系,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对倒数的概念完成了真正的意义上的自我建构。
3、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的学习新知。
在新知学习中,我创设了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比较、发现倒数的特点,倒数意义到倒数的判断,这个环节的安排比较自然。通过一个写倒数的'练习,很自然的过度到求倒数的方法。对于特殊的数“1”和“0”的倒数还有带分数,小数的教学,我也是通过练习很自然的进行解决,这样比教师特别拿出来进行思考要好的多,边学边练,层层推进,是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应用知识的全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能动性。在本课教学中,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的学习是乐于学习的。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要相信学生,给学生机会,这样课堂才能动起来、活起来。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
这节课的不足是倒数的概念理解时,只有两个数才能互为倒数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在练习时出现“如果几个数的乘积是1,那这几个数就互为倒数”这样的判断题,许多学生认为是对的。还有再求带分数的倒数时,发现有些学生不会把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为求带分数的倒数制造了障碍,课后想想,虽然我在课前复习时,设计了此练习环节,但还是老师对学生备的还是不够,高估了学生,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吸取教训,在课前的复习中为学生扫清学习新知的障碍,使他们能更顺利的掌握新的知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
4月22日上午,是我校五年级的家长开放日,我上了一节《分数与除法》的公开课。课后有幸得到了我的导师——广西师大熊宜勤教授的点评,由于当时时间比较紧,我们要赶到拱极小学去听黄智云老师的课,匆忙之中熊教授给我提出了两点宝贵意见:1.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花的时间还不够.2.练习的设计量过多,没有很好的为本节课服务。听了她的建议以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是啊,都十几年的教龄了,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备课时,我只考虑到家长们要来听课,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怎样才能把课上活?煞费苦心的创设了一个猪八戒分饼的情境,虽然这样能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整体感比较强,学生也很喜欢,但是却没有把例2中的重难点抓住。我的本意原是想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得出3除以4的商,以明确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可用分数来表示,让学生明白一块饼的就等于3块饼的。可是在教学时,由于没有及时引导学生突出单位“1”,再加上没有使用展台操作,学生的理解就是没有那么到位。接着,我在教学例2后,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算式,总结归纳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只用了1分多钟的时间,很多学生印象还不够深刻就进入了练习环节,以至于后面的练习出现了卡壳现象。
回想自己的这一节课,真的是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带着熊教授给我提出的问题,第二天,我聆听了苏文俊老师上的这节课。课一开始,她就复习了上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等内容,接着创设了分饼情境,(1)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3)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6÷21÷21÷3从数据上看,看得出都是苏老师精心设计的。从商是整数到商可以用小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到除不尽需要用分数表示的思路,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复习了把一个数平均分,用除法计算的同时,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另外,对于例题2的教学她也把握得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2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这个估算对于学生用分数表示结果的思考有很重要的帮助。在这节课中,苏老师真正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她凭借教材内容,不断设疑问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们独立思考、相互讨论、推理交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因为学生前面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到后面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水到蕖成。
对于例题后面进行的对应训练,苏老师能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后,通过这组习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建构了知识的框架,实现了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回想熊教授的话,再对比苏老师的课堂,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要想上好一节课,备课时必需要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之中,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不能太多,因为练习量多的弊端会让学生厌烦,我们要注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练习不仅仅是巩固所学知识,还要继续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它的巩固新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
能得到专家的指导,特别是零距离的指导,感受非常深刻,收获也特别多。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这条路上,越走越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3
一、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主题,为数学学习活动搭建平台。
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年级已经了初步感知,并能够从一些形体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三年级(上册)通过观察物体,已经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面的个数不同;而且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使用的形体,比如衣柜、冰箱、魔方等,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储备和生活原型的积累。
本节课,由课件引进长方体,让学生从一些实物图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再让学生说“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最后一句“那你对长方体有了哪些了解?”唤了学生的记忆,有的学生说出了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学生说出了它有12条边,有的学生说出了它的8个角……这些都是零散的,有的还缺乏科学性,但是它是学生心目中的一些感性认识,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的.目标就是把这些认识更科学化、条理化和深入化。
二、激发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空间观念发展。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本节课上,我让学生感受到形到体的变化在于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正方体的引入上,由长方体到长方体渐变成正方体,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再到不断变换长方体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它的长、宽、高,沟通了几何形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探索之前给学生一个友情提醒,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研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都能深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有的在量,有的在数、有的在比;有的在观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事情,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很投入,每位学生的激情都很高。学生在看、摸、量、数、比中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展示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较好的促进了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4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二班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生的书写状况有很多不理想,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不理想。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操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
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了数据分析观念。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入渗出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入渗出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看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教学内容涉及数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图形的运动”中“你知道吗”呈现了艺术家们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图案;综合与实践活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含了优化思想方法,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中闪烁着数学方法的奇妙。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
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握教材的内容,吃透教材的前后联系,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对学生基础摸清,好、中、差生做到心中有数,更好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
2。不断学习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通过教具、挂图、投影仪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从实物中认识并掌握数学概念知识。
3。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继续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4。继续深入开展“小班化教育在农村的实验与研究”,使学生在等高、等爱、等距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5。制作必要的数学教具,为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而准备。
6。认真写好每节课后的反思。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5
一、,找一个数的因数
要成对找,这在教学因数时就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例题3时,应先组织学生大胆猜测:“哪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再让学生实践验证。
猜测、验证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必要途径。在实践验证的过程中,我紧扣用边长( )厘米的正方形铺长方形,能铺( )层,每层铺( )个。并与其中有两种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方形的情况作比较,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的正方形才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由于前面铺垫充分,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结论。例题3的教学, “哪种哪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任何两个数的公因数个数都是有限的吗?”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教学例4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索8和12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
交流中,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方法,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问题时,应让他们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并对四种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方法更便捷”。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也要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谈对最大公因数的感悟。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6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习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7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中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思考、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加深了对新课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看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个教学来看,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8
这节课首先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开始,接着复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随后就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猜猜体积单位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一口猜出是一千。学生好像早就知道,但我告诉学生这只是猜测。于是就问猜测的东西应该怎样做才能确定,引出需要验证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和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学习活动。首先,让学生独立去验证,教师巡视。发现有点难,于是引导学生想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边长是1分米,用厘米做单位便是10厘米,由体积公式便得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于是便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同理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接着,我用课件再次验证了这一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接着便让学生用这一知识去解决问题,书本的例3和例4都是让学生独立去做。做之前,要求学生回答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应该怎样用进率,从高级到低级又怎样用。再让学生去写。随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本节课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灌输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本节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未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在教学例题4时处理的不是十分理想,浪费了一些时间。其次在推导体积单位间进率时并不十分好,有点操之过急,只求完成任务,忽略小部分理解慢的学生。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材要非常的熟。还要预设多种方案,好让课堂上出现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好游刃有余。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9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做以下反思: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课教师从创设“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我们看到,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被激活的一个活动,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发现,科学上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是由学生的生活世界走向数学王国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也不止一次的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学生折出了三种方法,这进一步实现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设计意图,在之后的折一折,折一折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中,学生各式各样的折法和涂色方法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1/2和其它分数后,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用哪块大哪块小对分数进行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通过看折的纸进行比较,使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新授部分时间花的太多,整个教学过程时间把握的不到位。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需多提炼自己的课堂语言。
课堂上教师引导的还不够,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安排的还得当,课堂纪律有点乱,对学生的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
从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0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在探究中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而且能正确进行计算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适当地进行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想一想长方体的形状是由谁决定的',体积可能会怎样算呢?然后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相关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自主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验证自己的发现,从而理解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含义。
需改进的地方:对于学生说理的教学(小正方体的数量=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应该给予适当地指导和讲解,这样就可以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无谓之争,练习的时间会大大增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非常深刻,浅淡如下:
1、联系生活实际,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题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伊始,我首先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起,自然引出教材中例1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有兴趣进行分析。使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而且非常自然地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教学观念,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自己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大胆尝试,在探究中体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课堂上,我始终让学生大胆尝试,学生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这时学生遇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此时学生通过探索,体验到通分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模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交流、去总结。然后适时地点拨总结。
4、让情境教学走进课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计算教学,相对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必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些学习过程的体验正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我适时点拨,及时组织,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2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小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往往难度较大。我就出示投影片,利用练习启发学生:从刚才找4的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然后汇报。教师出示图表示,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让学生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时,主要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学会用一般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通过研究最小公倍数计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列举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及时巩固练习,有层次,有趣味。
学生做全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会归纳总结。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3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中所提出的“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应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过程,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这一段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模型是数学运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
本节课,我首先设计问题情境,六一儿童节节目交谊舞、圆圈舞叠罗汉舞选人数,学生发现人数必须是2、5、3的倍数,激发探究欲望。再结合导学案,学生观察交流发现5的倍数只要是个位是0或5,从而在心中形成一定的模型,数的倍数的特征首先应看个位。通过验证,发现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新知的形成自然而然。另外,本节里,总结出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本身也是一个数学模型。学生利用模型,认识奇数偶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其实,每堂数学课均可以形成一个核心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就是师生进行探究的结果,是一种数学知识;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阶段是由师生在课堂上构建出的数学认知结构。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思考建模是建立一个什么数学模型。课堂上构建出一个简洁、清晰、应用性强的`数学模型,会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作为一线教师,理清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切实研究好每堂课中所应建立的数学模型,才能有效的设计好整个建模过程,让学生真切的体验数学的魅力。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4
一、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建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景中被交流。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数学。为此,这节课一开始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从十月一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生动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内部结构特征的直接体验,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反思抽象,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并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进一步提炼,总结出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二、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如上所述,学生获取知识过程花的时间可能也要稍多一些,但是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当他们面对那些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时,会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主动地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学过的一些方法来展示自己内部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在学会了基本概念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找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练习了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通过每个小组的验证得到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初步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
《展开与折叠》是第二单元长方体(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后继教学表面积知识做好铺垫。《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新增的内容,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1、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
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是正方体的展开,一个是长文体的展开。教学过程中,我从正方体的展开引入,为学生创造了想象和操作的空间,让学生借助昨天实践活动所制作的棱长是5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展开,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怎样展开?有多少种展开的结果?之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并要求同学最好能六个面连在一起,不要断掉。同样的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学生的剪,却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展开图。我通过巡视收集不一样的展开图,一一贴到黑板上进行了展示,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观察,有几种不同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展开图虽然不同,但他们有没有存在着什么共同点?
2、充分让学生发现规律
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3、充分让学生运用规律
有了正方体的展开的经验,对于长方体的展开孩子们就得心应手了。由于经历了实际的操作,对正方体、长方体的展开图建立了表象,充分地体会到了体与面的联系,知道了展开图的特征,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在练习中孩子们大多能正确的判断什么样的图形能刚好围成正方体或长方体。在经历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之后,孩子们都非常有成就感。
虽然有了以上的成功体验,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操作和探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就显得有点仓促,没办法把所安排的内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处理好即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习,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关系上,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学反思10-1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6-1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9-2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3-05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06-21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5篇(实用)06-26
北师大版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8-2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6-30
数学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反思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