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6 01:44:37
《称象》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称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称象》教学反思1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优点: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不足之处:

  “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没有更好的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改进措施:

  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为学习材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称象》教学反思2

  《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这一课,我设计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来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问题。

  曹冲称象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我先让学生找到这一段读出来,看课件演示,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称象的步骤,进行填空练习,再试着背诵这一段,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再看称象录相,做小小解说员,强化理解,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背诵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称象》教学反思3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向都很重视导入的教学,特别对于小学生。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

  就本文而言,“曹冲称象”是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故事,学生就很想了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来称一头活着的象的。这件事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也就成了学生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

  识字教学环节,是我最头痛的。本课生字数量多,字形复杂,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比较少,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本课十三个生字认识是这节课我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临上课前我又改变了思路,将生字的结构用“猜字谜”的方式在课件上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音序、音节、部首、组词运用四方面逐个进行学习。把对生字的常规识记改为一下全部呈现,直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生字,还有那些生字存在识记困难。从而直奔难点,从难处下手,节约时间。

  “再”字进行教学时,重点分辨再和在的区别,利用分别组词造句的方法,使学生在用中进行识别和记忆;而“象”字和“像”字的教学时,我先教了“象”字,尤其强调了“第五笔是横,第六笔是撇”的笔画顺序。在“象”的基础上,加上单人旁,就是“像”字。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而在拓展部分,我没有过多的拓展称象的方法,而是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曹冲的方法。

  课程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自主读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沿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教学。

  在学生讨论中,我顺势引导,并给予总结,得出如下几个方面:

  (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

  (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

  (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课后,我又利用阅读课,进行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甚至有同学用了画一画的方式将这篇课文讲述了出来。这样多样化的反馈,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是单一的我说他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我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引领,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由浅入深地思辨,利用自己的主动思维去不断获得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是学生作为真正课堂主体的主要表现。

  这样的课堂也才是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课堂;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体现出学生主动性作用和教师主导性作用的高度统一,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的真正有效性。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汲取经验,在教中学,学中教,继续自我成长。

《称象》教学反思4

  《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

  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称象》教学反思5

  《称象》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主要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学会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件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对称象的起因经过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曹冲称象的办法,看着简单,其实这几句话所叙述的称象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比如,在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这一段话,首先要弄清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然后还要弄清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让同位互相交流,并且让学生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紧接着,我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及老师的配音,让学生进一步弄清曹冲称象的步骤。接下来,我让学生边看课件演示边说一说步骤,同位再互相说一说,这样让学生真正把曹冲称象的方法步骤掌握清楚,学习课文就水到渠成。

  最后,我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个问题对有些学生是比较难的,因此,我让学生想一想,再同为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最后再全班交流。有的同学说,可以叫人站到船上,来代替石头;可以用铁块代替石头等等方法,看来我们的学生也是特别的爱动脑筋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开放性的问题,还是应该留给学生在课下解决,这样能给学生更充分的思考时间,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

《称象》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

  有的放矢,向三十五分钟课堂要质量。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透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潜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还有,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改进措施:

  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期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称象》教学反思7

  《曹冲称象》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接着……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现在让你来称大象的重量,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呢?”一名学生提出了他的新方法:用跷跷板来称大象的重量,一边是大象,一边是人,当跷跷板平衡时,人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称象》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

  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三、学生感知课文: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

  ⑴、交流认字情况。

  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

  ⑶、读通课文。

  四、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小黑板上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五、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复习生字。

  2、纠错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二、学习重点段

  1、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2、曹冲提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3、四人小组读课文。

  ⑴、要求:看哪一组读得最好,能理解称象的办法。

  ⑵、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说边做动作

  三、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1、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2、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3、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四、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五、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六、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七、课外拓展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板书设计

  21、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秤 赶象上船

  宰象 画线装石

  称石头

  反思

  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于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称象的方法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办法,一会儿汇报。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孩子们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以把石头换成人,一样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说:“可以用吊车用磅秤”,还有的同学说:“可以将大象的细胞抽出来,进行化验分析,直接用生物技术测出大象的重量。”

  当了解曹冲这个形象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更是让我惊讶。

  看来,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够开动脑筋想办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不能看低他们。

《称象》教学反思9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

  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我根据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主要是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启发思考的训练,鼓励孩子们创新,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因此,我在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在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中,让他们的想象思维从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发散思维达到一个高潮。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过程,让孩子们尽请地讨论,然后分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这样时间很快,下课铃声就在不知不觉中响起,完成了轻松有趣的课堂教学。

  这节课虽然孩子们上的非常轻松愉快,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由于这节课讨论时间过长,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对这一点我有点遗憾。

  让孩子们懂得《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虽然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这个我没有时间在仔细地询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所以不可知,这是我讲这节课的一个短板。

《称象》教学反思10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习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联想,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

  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习填空: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

  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

  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

  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

  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联想,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

  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平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称象》教学反思11

  学这一课时,我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突破、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1、大象什么样?2、谁称象,怎么称?3、称象的结果如何?带着问题读全文寻找对应段落划分大段。

  让学生明白曹冲想的办法好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先默读课文,找到官员、曹冲各自称象的办法,同时让学生把双方想的办法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都明白曹冲办法好,因为这个办法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必杀了大象,即得出官员们称象办法的不合理性。接下来我们重点阅读曹冲称象的`语句,抓住动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其称象方法,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体会曹冲称象方法与官员们发言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曹冲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一是他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得到启发,二是他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的结果,因此,学生从曹冲身上学到许多优点,并且在学会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结合课后习题和练习册题目随机在课堂教学,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达到阅读训练目的。

《称象》教学反思12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一、教学效果:

  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地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默读课文。之后,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我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三、不足之处:

  “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没有更好地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四、改进措施:

  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为学习材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称象》教学反思13

  是否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发明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在自身的教学中,把培养同学的这一能力作为自身教学工作的重点,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同学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尽量让同学开动脑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只锻炼了同学探究问题实质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只对同学大有用处,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从中感受到同学考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考虑问题的角度开阔了,考虑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在很多时候,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同学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这学期在学习《称象》的时候,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大家都体会到了曹冲是个聪明的小朋友。为了引导同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加了一个问题“曹冲是借鉴了官员们的方法想出称象方法来的。你能说出他的方法和官员们的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们立刻投入了寻找答案,讨论答案的过程中。很快有人说:“他根据造大秤这个方法把船当成了大秤!”马上有人补充道:“没有人提得起大秤,他就让水来托住船。”我听同学回答到了点上,马上补充说:“对,他利用了水的浮力!”这时的课堂上,同学们只能想到这些了,我又引导他们考虑:“还有其他的吗?”教室经过了几秒钟的恬静后,又从角落里传出了:“他用石头代替了大象的重量。”虽然这个声音是那么的不肯定,但是我知道她的答案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我马上说:“你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想出了这么难的问题。他正是用石头代替了大象的重量。”同学们顿时豁然开朗。我又告诉他们:“说曹冲聪明是因为他会从他人的方法中得到启发。”这时,我突发灵感追问了一个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你要是曹冲,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来?”这一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讨论达到了最高潮。“我可以不装石头,还得让人搬来搬去怪麻烦的'。直接让人站上去不就行了吗?”“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这是我们班一个挺不显眼的同学说出的答案。“对,你很有概括性。”“老师,我能不能用弹簧代替水?放几个弹簧然后再在上面放一张结实的板子。这样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你想得很好,他人都是想方法替换重物,你想到了换一种承重工具。非常独特,只是稍微有点不平安。”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高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小朋友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他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动身,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同学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效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嗨!要是能这么想的话,直接用计算机对准大象一扫描,再运用一下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同学们听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我也没有限定这个曹冲的出生年月呀?你能这么想很好。现代技术很发达,这种问题已经难不倒我们了。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课下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同学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同学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同学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的答案,同学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同学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同学去积极的运用大脑考虑问题,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

《称象》教学反思14

  “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孩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屠鑫元第一个发言。他说:“人走进船里,人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我心里一乐!这个办法真好!正要大力夸奖他。可转念一想,孩子们懂得这个办法的妙处吗?就问:“这个办法行吗?”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竟有很多人说不行。有的说:“没秤怎么称人?那时侯还没有俞医师(学校的校医)那种秤。”哦!原来在孩子眼里只有磅秤才可以称人。有的说:“小孩子可以称,大人不能称。”(一问,才知他们认为书上说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象,大人身子重,也没法称。)“人都到船上去了怎么划线啊?”……我耐着性子和孩子们一一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后,正想进入下一环节,课堂上又有人大声说:“我觉得还是不行!”真是恼火!可新课标提出课堂以学生为主,我忍住这股无名火,耐心地问:“为什么?”“老师你说的,要很多人在一起才能和大象一样重。人太多了,称不完啊!”“也不至于到称不完的`程度,即使很多很多,一天称不完两天,两天称不完三天……总有一天能称完,总比把大象斩了要好啊!”最后大家总算一致同意,这个办法不但行,而且比曹冲的要好。不用把石头搬上搬下的,人自己会走,多方便啊!这时,我向那位同学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能想出那么好的办法!要是当时你在场,曹操就不用操冲的办法,一定用你的!”

  “谁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我有!”“我有!”课堂上小手林立!如今,操冲不再是无法超越的神了!

  【教学反思】

  一、民主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

  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应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这个案例中,老师努力做到不做权威,不强制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理解和认识,完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平等对话中理解文本,超越文本。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能设计巧妙的环节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本案例中,当学生把曹冲看作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学生的创新思维受遏止时,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使沉寂的课堂泛起一阵涟漪。

《称象》教学反思15

  1、多样识字,理解词语。

  教学中我采用随文识记“曹、底、岁、站”等生字,看图识记“称、杆、秤”,偏旁识记“柱”等方法认读本课的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才、直、议论、果然”等词语的意思,再运用让学生开火车读、领读等方法巩固学习生字。

  2、朗读品味,引导说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教学中我采用对比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围绕“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指导他们生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用课件演示、实物模拟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结合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有条理地说清楚曹冲称象的.步骤,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拓展延伸,创新思维。

  在课堂的结尾处,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类文链接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用人代替石块的方法,这就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称象》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称象》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称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称象》教学反思1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优点: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不足之处:

  “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没有更好的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改进措施:

  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为学习材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称象》教学反思2

  《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这一课,我设计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来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问题。

  曹冲称象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我先让学生找到这一段读出来,看课件演示,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称象的步骤,进行填空练习,再试着背诵这一段,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再看称象录相,做小小解说员,强化理解,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背诵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称象》教学反思3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向都很重视导入的教学,特别对于小学生。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接着我板书课题。

  就本文而言,“曹冲称象”是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故事,学生就很想了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来称一头活着的象的。这件事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也就成了学生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

  识字教学环节,是我最头痛的。本课生字数量多,字形复杂,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比较少,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本课十三个生字认识是这节课我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临上课前我又改变了思路,将生字的结构用“猜字谜”的方式在课件上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音序、音节、部首、组词运用四方面逐个进行学习。把对生字的常规识记改为一下全部呈现,直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生字,还有那些生字存在识记困难。从而直奔难点,从难处下手,节约时间。

  “再”字进行教学时,重点分辨再和在的区别,利用分别组词造句的方法,使学生在用中进行识别和记忆;而“象”字和“像”字的教学时,我先教了“象”字,尤其强调了“第五笔是横,第六笔是撇”的笔画顺序。在“象”的基础上,加上单人旁,就是“像”字。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而在拓展部分,我没有过多的拓展称象的方法,而是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曹冲的方法。

  课程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自主读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沿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教学。

  在学生讨论中,我顺势引导,并给予总结,得出如下几个方面:

  (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

  (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

  (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课后,我又利用阅读课,进行了讲故事比赛,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甚至有同学用了画一画的方式将这篇课文讲述了出来。这样多样化的反馈,让我认识到教学不是单一的我说他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我有意识、有目的的主动引领,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由浅入深地思辨,利用自己的主动思维去不断获得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是学生作为真正课堂主体的主要表现。

  这样的课堂也才是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课堂;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体现出学生主动性作用和教师主导性作用的高度统一,才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课堂的真正有效性。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汲取经验,在教中学,学中教,继续自我成长。

《称象》教学反思4

  《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通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今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

  接着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知道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我想: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称象》教学反思5

  《称象》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主要让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学会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件演示等方法,让学生对称象的起因经过有深入的了解,尤其是曹冲称象的办法,看着简单,其实这几句话所叙述的称象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比如,在教学这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这一段话,首先要弄清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然后还要弄清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让同位互相交流,并且让学生说一说曹冲称象的办法。紧接着,我通过形象的课件演示及老师的配音,让学生进一步弄清曹冲称象的步骤。接下来,我让学生边看课件演示边说一说步骤,同位再互相说一说,这样让学生真正把曹冲称象的方法步骤掌握清楚,学习课文就水到渠成。

  最后,我又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这个问题对有些学生是比较难的,因此,我让学生想一想,再同为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最后再全班交流。有的同学说,可以叫人站到船上,来代替石头;可以用铁块代替石头等等方法,看来我们的学生也是特别的爱动脑筋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开放性的问题,还是应该留给学生在课下解决,这样能给学生更充分的思考时间,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

《称象》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

  有的放矢,向三十五分钟课堂要质量。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透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潜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还有,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改进措施:

  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期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称象》教学反思7

  《曹冲称象》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接着……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现在让你来称大象的重量,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呢?”一名学生提出了他的新方法:用跷跷板来称大象的重量,一边是大象,一边是人,当跷跷板平衡时,人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鼓励,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称象》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弄懂曹冲称象的办法,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了解曹冲和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

  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范读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中的故事,听完后要能知道课文讲的是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称出来没有?

  三、学生感知课文:自读、小组读;认识生字

  1、这个故事好听吗?小朋友自己读读故事吧。要求读通句子。

  2、小组读:

  ⑴、交流认字情况。

  ⑵、有几个字特别难认,你怎么记?

  ⑶、读通课文。

  四、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用猜字的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2、男女同学比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3、自愿读课文。

  4、在小黑板上出示读得不够好的长句练读。

  5、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提示:

  ⑴、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用横线勾出官员说的话,读一读。

  ⑵、出示玩具杆秤: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官员们的办法?

  ⑶、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曹操的态度怎样?理解“直摇头”。

  ⑷、曹冲的办法是什么?再读一读。

  ⑸、这个办法可行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曹操的态度怎样?他会说什么?

  五、有疑就问

  1、把不懂的地方做上符号,小组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思考理解:官员们同时做了哪两件事?从什么词语可以看出是同时做的?

  想想我们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还可以做什么?

  想想谁还可以同时做什么事?说说句子。

  2、梳理学生的问题。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留待第二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复习生字。

  2、纠错分清字音。

  3、上节课我们还有什么收获?

  二、学习重点段

  1、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大象的?请找出来读一读。

  2、曹冲提出了怎样的办法来称象?

  3、四人小组读课文。

  ⑴、要求:看哪一组读得最好,能理解称象的办法。

  ⑵、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说边做动作

  三、把曹冲的办法和官员们的办法比一比,说说它好在哪里。

  1、曹冲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

  2、小朋友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合适的办法?

  3、给想出了妙法的孩子发“聪明这星”标志。

  四、朗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读给喜欢的人听

  1、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怎样读?可以自己读、分角色读、表演读。

  2、你想读给谁听?

  3、展示台:你把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读给大家听。

  4、谁想读给老师听?

  五、讲故事:愿讲、能讲

  1、愿意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愿意讲给谁听?

  2、故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可别弄错了。

  3、谁能讲清醒官员们的办法?谁能讲清曹冲办法?

  4、同桌讲故事。

  5、回家后想讲给爸爸妈妈听吗?爸爸妈妈听到你讲的故事,会怎样说?

  六、写字

  1、读要写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谁能用“象”、“像”组词或说句子?

  2、这些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怎样记清字形?

  3、哪些字比较难写?我们来观察一下,怎样写好这个字。根据学生观察和回答示范:“象”的笔顺;“再”的笔顺;四点底的写法。

  4、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姿势正确的学生。

  七、课外拓展

  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看还有哪些办法可以称象。

  板书设计

  21、称象

  直摇头 微笑点头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秤 赶象上船

  宰象 画线装石

  称石头

  反思

  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于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称象的方法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办法,一会儿汇报。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孩子们的方法很多。有的说:“可以把石头换成人,一样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有的说:“可以用吊车用磅秤”,还有的同学说:“可以将大象的细胞抽出来,进行化验分析,直接用生物技术测出大象的重量。”

  当了解曹冲这个形象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更是让我惊讶。

  看来,他们小小年纪就能够开动脑筋想办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不能看低他们。

《称象》教学反思9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

  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我根据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主要是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启发思考的训练,鼓励孩子们创新,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因此,我在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在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中,让他们的想象思维从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发散思维达到一个高潮。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过程,让孩子们尽请地讨论,然后分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这样时间很快,下课铃声就在不知不觉中响起,完成了轻松有趣的课堂教学。

  这节课虽然孩子们上的非常轻松愉快,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由于这节课讨论时间过长,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对这一点我有点遗憾。

  让孩子们懂得《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虽然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这个我没有时间在仔细地询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所以不可知,这是我讲这节课的一个短板。

《称象》教学反思10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官员们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方法的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性。

  2.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分析比较课后习题2中三对句子间的不同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在通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出课文的教学重点,然后通过实物演示和分析联想,落实教学重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出课题。

  教课前,教师先讲有关曹冲的故事,使学生对曹冲的聪明才智有初步的.了解,以此激发学生急于知晓曹冲小时候的故事的兴趣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状态。接着板书课题,在引导学生审题中

  向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曹冲的另一个故事——称象。然后启发学生:“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这么大的象怎么称呢?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弄明白曹冲怎么称象的,他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二、展开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后复述故事情节。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

  3.联系课文内容讲讲“又高又大”、“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等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因人而导。

  四、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学习情况,复述故事。

  五、练习填空:

  1.官员们想出来的办法一共有两个,一个是(),一个是()。第一个办法别的官员认为(),第二个办法曹操()。

  2.曹冲称象的办法是()。

  第二课时

  一、对比分析,突出教学重点。

  先指导学生把曹冲的称象和官员们的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比较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高明之处。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官员们想的第一个称象办法是什么?(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这个办法不好,因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2.官员们想的第二个称象的办法是什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这个办法也不好,因为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大象活不成了。)

  3.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官员们称象的办法相比较,谁称象的办法好?

  (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曹冲称象既不需要造大秤,又不宰大象,这个称象的方法很科学。)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曹冲称象的段落,仔细分析曹冲称象的方法。

  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曹冲称象的步骤讲出来。

  第一步,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

  第二步,大象下船,船上装石头;

  第三步,石头装到齐线的地方,然后分几次称石头;

  第四步,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

  三、实物演示,让学生按曹冲的称象方法操作。

  1.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这几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读后要求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把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与词句训练结合起来。

  2.在学生理解以上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示的程序是:先把小象放到船上,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接着把小象拿出来,

  把石头往船里装,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时,停止装石头,石头有多重,小象就有多重。

  四、分析联想,深化教学重点。

  1.读课文,联系演示操作,想想曹冲在称象中联系了哪些实物?(船、石头、水)

  2.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实物想想,曹冲称象的科学道理在哪里?(水能载船,船上放了石头,船就会下沉,东西越重,下沉得就越多。

  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一块一块的称。大象在船上时,沿船舷画一条水平线,然后用石头代替大象

  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这时称船上的石头,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3.请学生根据这个科学道理,讲讲怎样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促使学生把理解的原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称象》教学反思11

  学这一课时,我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突破、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1、大象什么样?2、谁称象,怎么称?3、称象的结果如何?带着问题读全文寻找对应段落划分大段。

  让学生明白曹冲想的办法好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先默读课文,找到官员、曹冲各自称象的办法,同时让学生把双方想的办法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都明白曹冲办法好,因为这个办法既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必杀了大象,即得出官员们称象办法的不合理性。接下来我们重点阅读曹冲称象的`语句,抓住动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其称象方法,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体会曹冲称象方法与官员们发言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曹冲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一是他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得到启发,二是他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善于动脑筋,思考问题的结果,因此,学生从曹冲身上学到许多优点,并且在学会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好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结合课后习题和练习册题目随机在课堂教学,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达到阅读训练目的。

《称象》教学反思12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一、教学效果:

  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地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默读课文。之后,我问:“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我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三、不足之处:

  “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没有更好地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让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四、改进措施:

  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为学习材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称象》教学反思13

  是否具有发散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具有创新精神和发明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在自身的教学中,把培养同学的这一能力作为自身教学工作的重点,也一直注重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同学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可能有多个答案的问题,尽量让同学开动脑筋、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合作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只锻炼了同学探究问题实质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同学分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只对同学大有用处,也使我这个语文教师从中感受到同学考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考虑问题的角度开阔了,考虑问题的方式丰富了。在很多时候,教学中一个简单的设计就能使同学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这学期在学习《称象》的时候,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大家都体会到了曹冲是个聪明的小朋友。为了引导同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加了一个问题“曹冲是借鉴了官员们的方法想出称象方法来的。你能说出他的方法和官员们的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同学们立刻投入了寻找答案,讨论答案的过程中。很快有人说:“他根据造大秤这个方法把船当成了大秤!”马上有人补充道:“没有人提得起大秤,他就让水来托住船。”我听同学回答到了点上,马上补充说:“对,他利用了水的浮力!”这时的课堂上,同学们只能想到这些了,我又引导他们考虑:“还有其他的吗?”教室经过了几秒钟的恬静后,又从角落里传出了:“他用石头代替了大象的重量。”虽然这个声音是那么的不肯定,但是我知道她的答案正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我马上说:“你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想出了这么难的问题。他正是用石头代替了大象的重量。”同学们顿时豁然开朗。我又告诉他们:“说曹冲聪明是因为他会从他人的方法中得到启发。”这时,我突发灵感追问了一个在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你要是曹冲,还能想出什么方法来?”这一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讨论达到了最高潮。“我可以不装石头,还得让人搬来搬去怪麻烦的'。直接让人站上去不就行了吗?”“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这是我们班一个挺不显眼的同学说出的答案。“对,你很有概括性。”“老师,我能不能用弹簧代替水?放几个弹簧然后再在上面放一张结实的板子。这样就可以代替水的浮力了。”“你想得很好,他人都是想方法替换重物,你想到了换一种承重工具。非常独特,只是稍微有点不平安。”这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高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小朋友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他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动身,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同学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效果吗?“对!你现在是现代版的小曹冲了!”“嗨!要是能这么想的话,直接用计算机对准大象一扫描,再运用一下专门的计算机软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同学们听了她的答案都笑了,我也笑了:“我也没有限定这个曹冲的出生年月呀?你能这么想很好。现代技术很发达,这种问题已经难不倒我们了。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课下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同学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同学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同学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的答案,同学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同学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同学去积极的运用大脑考虑问题,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

《称象》教学反思14

  “曹冲想的办法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是我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次次反复的练说以后,曹冲那聪明机灵的印象已深深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中。“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没想到这一问题一提出,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没了!”连平时好逞强的孩子都是直摇头。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曹冲在孩子眼里已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成了无法超越的神了!这可不行!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呢?我灵机一动,说:“老师在书上,看到有个学校的小朋友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比曹冲的还要好呢!不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能想出来?”激将法起作用了,马上有人举手了。屠鑫元第一个发言。他说:“人走进船里,人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我心里一乐!这个办法真好!正要大力夸奖他。可转念一想,孩子们懂得这个办法的妙处吗?就问:“这个办法行吗?”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竟有很多人说不行。有的说:“没秤怎么称人?那时侯还没有俞医师(学校的校医)那种秤。”哦!原来在孩子眼里只有磅秤才可以称人。有的说:“小孩子可以称,大人不能称。”(一问,才知他们认为书上说没有那么大的秤来称大象,大人身子重,也没法称。)“人都到船上去了怎么划线啊?”……我耐着性子和孩子们一一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后,正想进入下一环节,课堂上又有人大声说:“我觉得还是不行!”真是恼火!可新课标提出课堂以学生为主,我忍住这股无名火,耐心地问:“为什么?”“老师你说的,要很多人在一起才能和大象一样重。人太多了,称不完啊!”“也不至于到称不完的`程度,即使很多很多,一天称不完两天,两天称不完三天……总有一天能称完,总比把大象斩了要好啊!”最后大家总算一致同意,这个办法不但行,而且比曹冲的要好。不用把石头搬上搬下的,人自己会走,多方便啊!这时,我向那位同学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能想出那么好的办法!要是当时你在场,曹操就不用操冲的办法,一定用你的!”

  “谁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呢?”“我有!”“我有!”课堂上小手林立!如今,操冲不再是无法超越的神了!

  【教学反思】

  一、民主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

  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应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这个案例中,老师努力做到不做权威,不强制学生必须听从老师的理解和认识,完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平等对话中理解文本,超越文本。充分体现了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能设计巧妙的环节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本案例中,当学生把曹冲看作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神,学生的创新思维受遏止时,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使沉寂的课堂泛起一阵涟漪。

《称象》教学反思15

  1、多样识字,理解词语。

  教学中我采用随文识记“曹、底、岁、站”等生字,看图识记“称、杆、秤”,偏旁识记“柱”等方法认读本课的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才、直、议论、果然”等词语的意思,再运用让学生开火车读、领读等方法巩固学习生字。

  2、朗读品味,引导说话。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教学中我采用对比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围绕“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指导他们生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用课件演示、实物模拟等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结合课后第二题,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有条理地说清楚曹冲称象的.步骤,为复述课文做准备。

  3、拓展延伸,创新思维。

  在课堂的结尾处,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类文链接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提出用人代替石块的方法,这就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