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6 09:29:03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

  一个月的精心准备,三次试讲的反复磨课,下班之后的一遍遍在教室想象和学生交流,这一次的语文视导活动,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要磨出一节课是多么的不易。经过这一个月的努力,在视导当天的课堂上,面对学生突发状况的游刃有余,面对每一个孩子回答之后的及时反馈,以及课后教研员的评课,都让我意识到了当初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这次的视导工作,我也对于语文课堂有了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名语数包教的老师,很容易在课堂上语文、数学课的风格很是相似。回忆自己的课堂,在数学课上相比之下还是比较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乐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能是文科出身的缘故,我的语文课更偏向于传统的高年级的语文课,老师的讲授更多,学生的说和能力培养并不多,在语文课上,我更注重于对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述的内容,愿意帮助学生说出语言优美的句子,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并不多。

  这次视导我讲的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讲课时识字写字一直是弱项。在听了组长赵老师的一节第一课时之后,()我大致找到了自己上课的方向,并制作了生字卡片,短语卡片等辅助教学的工具,力求在课堂上增加趣味性,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词语和生字中寻找到乐趣。课后的评课中,教研员也对这种形式很是鼓励,但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改进的问题。

  在这一课中,我一共出示了12个词语,分别是“大自然”、“语言”、“以为”、“告诉”、“粗心大意”、“逗号”、“鱼鳞上”、“钓鱼”、“看不懂”、“圈圈”、“汪洋”、“镶嵌”,还有7个短语,它们是“别以为”、“到处都有”、“永远看不见”、“总也看不懂”、“仔细观察”、“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这些词语和短语有一些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需要老师介绍资料和帮助理解,比如“镶嵌”、“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而其他的词语有一些是需要注意读音的,如“告诉”、“鱼鳞上”、“圈圈”。这三个词语都是最后一个字是轻声,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把这三个词语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读,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自己发现最后一个是轻声。这种归类的方法和把词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既可以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和重复性的带读,也可以给学生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除了这些需要理解和需要正音的词语,还有很多词语虽然有必要找出来让学生多读,但并不需要所有都讲述和老师反复带读,这样既浪费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机会去自己学习和体会。

  视导结束了,但日常教学工作还在继续。在第二天的语文教学中,我利用《方字歌》这一课生字基本都是方的形声字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生字、记字形、读词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也有很多学生能很好地区分这些生字,用自己的方法去记字音、记字形。经过这节课,我才知道,原来孩子们已经有能力可以自己学习比较容易的生字了,他们已经在日常的学习中掌握到了学习的方法,而这些能力和方法正在被我在课堂上压制着。思及此,我真是汗颜。

  想到这里,我写下了这篇反思的题目,语文课堂上适当地放手是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多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正向学校的润泽教育,在润泽课堂上,尊重学生不仅是在语言上尊重学生,更应该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真正在润泽课堂上收获知识,我们也真正成为一名润泽课堂的缔造者。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应用好的教学媒体,确实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辅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研究学生,教材,课标,将课堂的教学质量再次提升,不断进步。

  范例四教学方法呈现模式化,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在这节课中没能够更新观念。在以后教学中应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3

  9月26-28日,我有幸参与了在浙江嘉兴举行第四届“四地五校”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交流活动,对于有效课堂创设有了更深理解。回顾自己亲身参与《大自然语言》执教过程,并学习与倾听了同行优秀教师“同课异构”和专家周到点评,我对于如何更好地进行说明文教学有了一定反思。

  一、有高度:目标须先行,有舍才有得

  《大自然语言》是浙教版八年级上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传统篇目。作者是我国著名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重要意义。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从具体到抽象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事理。

  文章中可挖掘“点”很多:如从全文到段落都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第一二节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历来是教学中语言品味重点;同时,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而通俗,值得学习与借鉴。可以说,这是一篇说明文中典范,并且已有众多名家珠玉在前,我刚拿到课文时候一时有些茫然。

  起初,我力图面面俱到,试图在一课时中将文章条理、语言生动性和趣味性兼顾。试教证明,这是一堂让学生学得很累课。对于课文特点,他们也许都在教师导引下有所了解,但远远谈不上理解——一切都如浮光掠影,缺乏深层感悟。

  “回炉”备课后,我找到了根本立场:说明文教学中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重新研读教材后,在课文阅读提示中,我找到了设计教学立足点、出发点:清晰条理和准确语言。至于最容易“出彩”“语言生动性”品读交流,由于与说明文文体特点有所冲突,只能“忍痛割爱”了。并且,根据八年级学生说明文学习基础,我将说明方法解说穿插到了字词品读中,不再作为孤立知识点出现。在后来实际教学中证明,有舍才有得,正如写作文要围绕中心,一堂好课也要围绕中心,影响造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4

  新课标实施后,教师都在不断的探索,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改。我也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并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与反思:

  一、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课改实施后,课堂教学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中讨论、质疑、交流,这样有利于发挥群体意识,促进思维活跃。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就不好控制。我在备课时,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尽可能地考虑得较为细致全面些,以备学生考虑不到时,加以引导。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力求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分析说明文条理结构时,我没有采取老师设计问题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提出问题。假如你来当老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还有什么疑问?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学生如果想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首先必须深入研读课文,经过思索、概括、提炼才会有疑而问,这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为了不让学生的`问题天马行空,我提出要求,从条理的安排、结构的设置、内容的概括三方面考虑。我在备课时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制作了相应的课件,但没有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以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剥夺了。在上课时,我没有用到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因为学生设计的问题已经很全面,并且都能解答出来。

  三、尊重学生体验、感悟

  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

  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入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特体验肯定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和日趋合理的。我们还要看到,有时当时看起来并不那么正确的意见,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同凡响的创见的情况也是有的。

  四、教给方法,总结规律

  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老说:“教任何功课,最终都是为了不教”。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本节课中,我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是写作中如何使说明文条理清晰,二是品味语言的两种方法,直接式和替换式。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方法是终身受用的。

  五、让语文教学走入生活

  教改强调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

  《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为让课文内容与自然生活紧密联系,我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物候知识,学生通过网络、向长者请教,搜集到了有关物候知识的故事、农谚、诗歌等。这一拓展延伸过程使课堂与生活联系更紧密了,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走入生活,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如对“语言的品味”这一环节,如能增加一个品味课外语段的环节,就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和增强他们的兴趣,更好体味语言的魅力。虽然我也设计出了这一环节,但是因时间有限,没有进行。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5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为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公.......打鸣、电闪雷鸣、小溪奔流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课堂,吸引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二、充分朗读,注重感悟。

  课上,我毫不吝啬的在课堂上给了学生15分钟的自由朗读时间,并按照我的预设教学程序和学生进行了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我把2-8小节分成三个板块,第一步:通过读、说、议学习2、3小节,了解学习方法。第二步:通过默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大家一起学习4、5小节。第三步:自己学习6-8小节,再交流收获。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的基础上。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6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是多元识字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习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预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7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

  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

  1、转换语言文字的叙述形式。小诗中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文字更加充满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我则调动孩子们一起将小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改编。如小诗的第七小节“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圆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我示范给孩子们可以这样改编文字:“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金鱼身体上的鱼鳞,你们知道我还有什么作用吗,那就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主人金鱼有几岁了呢!我有几个圈圈,就说明金鱼有几岁了。怎么样小朋友们,今天知道这个小秘密感觉很开心吧?”这样一来,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这让孩子们对于这篇诗文的每一个小节更有了进行改编的乐趣,让每节小诗更加充满童话的色彩,将学习知识与创作语言故事紧密地融为了一体。后来孩子们又对其它几个小节,如:小蝌蚪、大树年轮、大雁、三叶虫等小节都做了语言文字的改编,从而改变了一种原有的教学方式,更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浓厚。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这两个小节中分别有两句反问的语气,更加使文字充满了童趣,但孩子们的语气还不是很到位,后来经过我的范读和转换句子形式来提醒孩子们去读,最终能让孩子们达到了有感情去读。

  3、诗歌的创编。课后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特别是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孩子们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8

  【教学重点】

  1、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2、明确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研讨式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基本内容及全文的说明顺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第一、第三部分知识。(一名学生复述基本内容、说明顺序,多媒体显示本课教学重点。)

  二、齐读前两段,体会语言准确、生动特点

  1、多媒体演示四季图;

  2、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思考:

  ⑴ 第一段描写自然现象的顺序是什么?

  ⑵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⑶ 从前两段看,本文说明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⑷ 请选择其中至少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过渡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丰富的物候现象,那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又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6~10段。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顺序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2、找出段与段之间的连接词,并说明这些词语的作用。

  3、指出这几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4、第九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5、作者安排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四、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

  五、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六、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

  2、多媒体显示问题,小组研讨、明确。

  七、巩固提高

  逻辑顺序包括哪些?(多媒体显示)

  八、拓展练习

  排列语序、段序(文字材料)

  九、布置作业

  1、收集至少三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想一想:怎样给一个小学生介绍有关“透镜”和“噪音”的知识,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一篇说明文。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花香鸟语 决定因素 纬度的差异 (首先)

  草长莺飞 经度的差异(第二个) 空间因素 主

  高下差异 (第三个)

  古今的差异(此外) 时间因素 次

  【教后反思】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对说明顺序有较清的认识,但对于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逆温层的理解不明确,有关纬度、经度等地理知识的了解含糊。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

  2、积累7个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0个生字。

  2、学习“大口框”,在描写的过程中掌握四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大自然可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瞧,现在它就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2、谁会读这个秘密?[出示第一小节]

  3、原来大自然也有语言。[出示课题]

  4、自: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言:

  1)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字?

  2)给它找朋友。

  5、齐读课题。

  6、过渡:虽然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不会说话,但是许多现象告诉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你们听。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范读课文,说说你听到了什么?[音乐]

  2、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读词语,注意平翘舌音

  2)区别字形并组词(甩、准)

  3)书空“圈”字,你知道这个字的部首吗?

  4)给“临”扩词

  三、感情朗读,进行背诵

  1、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2、第二节

  1)会读这句话的小朋友起立,齐读。

  2)“准是”什么意思?

  3)填空:[白云飘得高高,_________,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4)背诵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五节

  1)你能找到“往”的近义词吗?

  2)一道道圈圈是什么?(年轮)

  3)“甩”的动作是怎样的?(摇动、摆动)

  4、“我问你答”的游戏(教师引背)

  四、第六小节

  1、引读

  2、妙:怎样记住它?“妙不可言”什么意思?

  粗:找好朋友

  3、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4、那么只有怎么做,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示句]

  五、拓展、巩固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你们能不能也当小诗人,照着课文的样子也来编一段小诗?

  3、读词语开火车

  4、书写指导

  板书设计:

  11、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 蚂蚁 树桩 蝌蚪

  教学反思

  采用知识迁移的指导,有意识地将第二节讲深讲透,形成一个解读的范例,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范例的学习方法,阅读、理解3—5小节同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减少不必要的分析。本文篇幅教短,读来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教师采用练习提示、教师引背、同桌问答的形式,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当堂背出。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0

  1、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自学字词,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本节课的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远远超乎教师的预计,可以说是几乎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

  2、精心的构思,充分的备课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课堂语言的衔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获。而教材的处理,教学法的运用以及创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时间,哪怕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庆贺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课件的制作、下载要及早着手,要勤于动手,要勤于动口,外因会促进内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急待加强。

  2、时间分配的还不够好,没有做到从容,镇定。应该少量的设计一点反馈性的练习题,以备课堂需要。同时,这样既重视了能力训练,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这不正好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了吗?

  其实,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应的'灵活性,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体化体验。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欣赏他人对文本的见解,也能自由开放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素质,把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案例的整个分析。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节课,我不能就此来论成败。我只想把它写出来,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1

  一、教学设计介绍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我通过认真研读教材,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首先扣住“语言”导入;明确学习内容;接着围绕“语言”,依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设置了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

  1认识“语言”(物候)

  此环节预设了三个问题:

  ①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解释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用文中的一个句子解释什么是物候。

  ③本文介绍了关于物候的哪些知识?最重要的知识是什么?理由何在?从而,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梳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2解读语言

  本环节我先鼓励学生自主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中生动典雅的词语;然后,借助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品读;紧接着,我出示了有关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句子,放手让学生从词语的准确严谨上体会这四个因素的排列顺序和内在联系。这个环节最主要目的是品味文章生动典雅、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

  3辨识“语言”(信息)

  最后一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尝试着从出示的农谚中辨识物候信息。

  二、教学过程反思

  1教材研读应深入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教学备课时要关注它的文体特点。可是,它也是一篇科普文,研读教材时,也要注意科普文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引导。只有深入研读了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也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中品读语言,从语言中学习表达。总之,通过深入研读教材,要让说明文教学也有语文味。

  2学生研读应深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再好的课堂设计如果脱离了学生,也只能是空中的楼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读学生。教师只有事先研读学生,在预习时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上课时才能有效地引导。

  我在预习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不大配合,尝试着交流了几次,都碰了壁。此时,我没有积极想办法,进行疏通和引导,却急于求成,只想快点完成自己的预习任务,丧失了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以致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展现自己,课堂上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这是这节课我最遗憾的地方。

  今后,我还需要多学习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研读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备课中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引导他们,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3课堂调控应灵活

  课堂是多变的,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教师要灵活地进行课堂调控。面对沉闷的语文课堂,面对学生的散乱,我没有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也没有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化解,反而,任由不良的学习情绪蔓延。同时,自己的上课状态也受到了学生的负面影响,显得极其焦灼不安,却又有点“无可奈何”。真正懂得教学艺术的教师,课堂调控更应灵活机智,彰显自己的教学智慧。

  这节教学比武课,让我获益匪浅,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是值得我深思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研读教材,多研读学生,讲究课堂的教学艺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2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大自然的语言》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单元中,这一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明确要求学生留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要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要讲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全文思路清楚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全文计划用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共设计了五大板块。先由教师朗读有关四季的着名诗句让学生猜出季节并说出依据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内在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把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和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熟悉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一)满足的地方

  1、备课充分,构思精巧,思路清楚,尤其是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语言衔接上,只要下功夫,收获还是挺大的。

  2、导语的设置效果良好,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有利的学习情境。

  3、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超乎教师的预设,为顺利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4、提问的技巧,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因素。

  5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灵敏,学习爱好较为浓厚,为学习后面几篇科普文作了铺垫。

  (二)反思的地方

  1、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不合理,由于学生在整堂课上回答问题太顺利,远远超出了教师原来的设计。因此,在备课时应设置少量反馈性的习题,以备课堂需要,这样既重视了能力练习,又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了。

  2、对学生的评价定位有待于加强。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我预设的问题有的没有达成我预想的效果。这是我备课时没有处理好这一教学点。不过也证明可以依生随堂,锻炼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

  当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反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努力实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让我们给学生多一些参与机会;多一点参与的空间;更多一次实现需要的满足!”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但是课程的实践者、课程的改革者、更应该是带领学生做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者。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今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不断反思,发扬好的方面,改进并完善不足之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3

  新版小语实验教材中课文教学是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不要求分析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是多元识字教材第二册第九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教学过程我是按照"定向导入一一教学新课一一巩固练习"这个思路设计的,教学新课这一环节又分为熟读文,感受课文,背诵课文,识记生字四步。本节课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预习,求自主。

  新课程实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种能力的培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这节课上,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及识记生字时,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发现规律,鼓励同学间互合作,互相补充,纠正,建立师生间,生生间课堂立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读成诵,求积累理

  读书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阶梯,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因而课堂上要注意多读书。熟读课文环节就是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好朋友读,同桌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节读〉多次朗读,以此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读,共同背诵,共同表演,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延伸课本,求拓展

  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4

  成功之处: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

  败笔:

  1.教材钻研得不够深入

  在课外延伸环节,问题才真正出现,因为很多学生找的农谚其实并不包含物候知识,可是我因为没有把关于物候的知识进行钻研,自己对于这块知识都是似懂非懂的,也就没有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更正,导致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仍然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物候现象,所以这应该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大失误,教研员说的非常对,我的这节课属于浅入浅出,但是该说明的问题仍然要带着学生解决,这篇课文的标题是叫大自然的语言,但教师也不能泛泛而上,因为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应知道其实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物候的,而物候现象课文中说的很清楚,指的就是动物和植物方面的自然现象。我想我对于教材的钻研实在是太欠缺了。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开课,课后有人请教他,到底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回答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才是我们教师真正应该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师说:“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学习者,走出职业的孤独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态学习,其次才是教书。”教师自己要吃透教材,并能自由驾驭教材,联系实际,做到深入浅出,才能真正向学生传授知识。其实对于这次的课,我觉得反映出不少问题,因为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在照本宣科,缺少一个钻研思考的过程,所以总会出现漏洞。而别人总能发现很多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真的提高了自己。

  2.细节问题的处理不够严谨

  给我的第二个重要感触是细节问题,因为当时我用的是课件上的,有一个环节是通过一组图片来显示季节的变换,用的.是四个季节中能具代表的花,比如春天是桃花、夏天是荷花、秋天是桂花、冬天是梅花,想通过这几张图片告诉学生这些花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它们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换,可是我用的梅花的图片本来是想代表冬天的,但选的却是春梅而不是腊梅。我一直没有发现这个小细节,但是教研员很快就发现了,说明我的课件做的不够严谨,虽然我在之前已经很多次放映却都没有发现。还有一处就是在预习检查时有一个“衰”字,我把它当成了多音字,而事实上这个字并不是,而是有古今音的区别,人家都说细节处看成败,所以一节课的好坏真的也能看出是否“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啊!

  以上是本人对《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反思。我把它写出来,希望把它作为课改进程中的一个靶子,指导我前进:继承好的方面,改进不足的地方。做一个真正对学生能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15

  总在想:对于语文课来说,怎样才算是一节好课?相信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我心中,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那就是让学生在课上有收获,有发展,并期待下节课还是语文课,那么你上的课

  是一节好课!

  今天所上的公开课《大自然的语言》比较满意的地方:学生在课上有收获

  1、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第一种方法:运用“提取主句法”筛选课文信息。

  筛选课文信息既是第四单元的单元要求,也是学生快速阅读说明文、议论文的有效手段,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方法,不仅阅读速度能成倍地提高,而且在考场上,也能提高做题的速度,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取得更好的成绩,因为考场文段有时并不需要你认认真真、一字不差的读下来。

  第二种方法:品味语言的方法

  平时,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只是感觉“生动”“优美”,却不知如何表达。在这一节课上,我教给了学生“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学生马上就体会到了原句的妙处:或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或用词典雅,或写出了事物的状态等。一些有灵气的学生,可能就会举一反三,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中,久而久之,他(她)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但这节课并没有让学生产生“继续上语文课”的渴望,这从学生的发言和课堂听讲情况可以看出来。原因是:太平淡。

  (1)“大自然有语言吗?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设计此问的初衷是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虽然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但过程并不精彩,如果我能即时加入一些竞争机制,如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看哪组找得快,效果会好些吧。

  (2)单元要求未能很好地实现。寻找“大自然的语言”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品味语言时,只品味了生动形象的句子,但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准确”,却丝毫示触及,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0”中的“约”,“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中的“只”等词语,不仅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也能悟出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广泛观察,搜集和研究。因此,这一单元的“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本课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渗透,对学生精神熏陶不到位,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3)老师的教多于学生的学,学生主体地位表现不明显。

  总之,本人的教学设计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等,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名师”的称号名符其实,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3-02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01-26

大班语言的教学反思03-08

语言教学反思07-25

《大自然的秘密》教学反思09-22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01-15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02-02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07-26

(集合)《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