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笋》教学反思1
《小池塘》一课,描写了小池塘如同明亮的大眼睛,映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以生动形象的美感享受。课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人一种美的愉悦,赋予静态的池塘以动态和生命。
我先故意让一位同学睡觉,先朝他轻轻吹一口气,然后让他说一说刚才老师一口气吹在脸上的感觉,接着请他扮演小池塘,我扮演春风姐姐,演一演。让学生体会春风姐姐的爱心。最后幻灯展示:池塘里的冰融化了,水动了起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水波?一闪一闪?的?(春风吹的结果)。
再让学生感受小池塘的整体形状:圆圆的,亮亮的,像一只大眼睛。接着请学生观察一下周围同学的眼睛,看看有什么共同点,比如都长着眼睫毛。接着就提问:小池塘的眼睫毛在哪儿呢?(出示幻灯片) ?春风姐姐把小池塘周围的芦苇也吹醒了,芦苇也长起来了,同学们看,像不像给小池塘这只大眼睛镶上了睫毛?小池塘美不美??在此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接着在学生有了鲜活的感受后,激发学生探究:?现在,小池塘这只大眼睛要看东西了,它看到些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小池塘看到的东西说说。接着幻灯展示: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气球。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弯弯的小船。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珍珠。点拨:?同学们,它们能一起出现在小池塘的大眼睛里吗??让学生明白:在不同时间,小池塘倒映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诵读第二自然段之后,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模仿课文中句式,用?( )倒映在池塘里,像( )?来练习说话,并用水彩笔也来画一个小池塘。
最后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读出赞美的.语气。接着,再观察想象:?看图中小池塘边也有两个小朋友在拍手、欢呼,他们又在说什么呢??在学生充分想象,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小池塘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它们的美是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的,而且,还要靠我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去保护它们。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该如何去保护它们呢??让学生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升华感情,受到环保教育。
《春笋》教学反思2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以下几种情境 :
一、在角色中体验
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在理解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对话,角色转化。老师以土地公公的身份劝说春笋娃娃安于现状,别瞎费力气瞎折腾。一个个春笋娃娃,都纷纷表示不管用多长时间,花多少力气,都要冲出黑暗。由于角色的转换,激起了学生热烈的情绪,发出誓不罢休的铮铮誓言,正是在转换角色中,真切感受到春笋那种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在朗读中,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二、在朗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春笋》教学反思3
前两课时,我们主要是读课文,学生字,仔细读好第一自然段。生字没有什么问题,课文朗读时,把力气花在扩句练习上。如:一声春雷,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唤醒了()。
“一个一个”与“一个”的区别。让学生自己说出有什么不同。再就是“冒”,要联系“春笋”的样子,才能更好地领悟。在老师和画图的启发下,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设计表演是为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在春雷爷爷请好朋友帮忙这一处,本来认为是一个难点,怕学生难以说出。我提出问题后正打算帮忙,哪知孩子们竞相说出了“春风、春雨、阳光、青蛙……”这让我惊喜莫名,看来不能低估孩子们的能力。这个片断本是借鉴别人的作品,其中有春笋娃娃的'图片会眨眼睛一处。我没有图片,只有换成了一个同学来扮演春笋,让她跟着剧情走。想不到小朋友很喜欢,台上台下还打成一片。看来,因地制宜设计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步骤。教学反思《《春笋》的教学反思》一文
《春笋》教学反思4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
一、在角色中体验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于是,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通过这一环节,一开课就充分的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孩子们的童趣。
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在理解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对话,角色转化。我仍然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春笋春笋,春笋,你从黑洞洞的泥土里钻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呀??孩子们激起了强烈的表达的欲望,他们调动大脑中关于春天的一切信息——来自书本的,来自生活的,来自平时积累的……畅所欲言。
二、在朗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第一遍读:这是春笋历经千辛万苦,看到美丽世界的舒心微笑,。第二遍读:这是经历磨难之后胜利的微笑。第三遍读:这是强者最自豪的微笑。在孩子熟练朗读之后,我让孩子们当春笋藏到桌子底下,一边诵读课文一边扮演春笋破土而出,掀翻石块,裹着外衣,笑,向上长的样子。最后有的孩子不自觉地?长?到了椅子上。当春笋争先恐后的钻出来,长出来的时候,问问他们,你为什么要钻出来?孩子回答说:为看到美丽的世界;春笋长出来,可以让我们吃到鲜美的竹笋;为了能在阳光中生长…… 这一节课,孩子们之所以感觉学得快乐,是因为这节课上,他们真的动起来了,真的说起来了,真的笑起来了。我想:我们经常说课堂上要让孩子们思绪飞扬,个性张扬,要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让孩子真正走进课文。
《春笋》教学反思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要谦虚谨慎。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
《春笋》教学反思6
《春笋》一文写的是在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
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以读悟情 。
一、在角色中体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就指出了在阅读中要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文中“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是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虽然寥寥数字,却显示了春笋一股不断向上的顽强。
在理解这句话时,我采用师生对话,角色转化。
[教例]
师:现在,我们就是春笋娃娃了,来,一起做动作(师生共作沉睡状)轰隆隆的雷声
(学生做苏醒、伸懒腰的动作)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什么也看不到!
生2:黑乎乎的泥土。
生3:到处都是黑乎乎的。
师:那……你们听到什么了吗?(学生思考片刻)
生1: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
生2:我听到了小河水哗啦啦的声音。
生3:我听到了呼呼的风声。
生4:我听到了狗熊出来活动的声音。
生5:我听到了树木、花草的说话声。
师:(点头赞许)你真有想象力!(停顿一下)你们想出来看看吗?
生:(齐)想!
师:该怎么办?
(少部分机灵的学生做“想出来”的动作,其他人也纷纷效仿。)
师:厚厚的泥土阻挡了我们,怎么办?
生:冲破它!
师:呀!一些石块压在我们的头上……
生:把它们掀翻!
师:于是,我们——(学生接着说)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学生一边说,一边做“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动作,然后站起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师:春笋娃娃们,让我们一边表演,一边来读,好吗?
(学生表演读,声情并茂)
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设计了一个“唤醒春笋娃娃”的情境,让学生表演,引导他们说出春天的其它景物,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春天,同时体会到了春笋迫不及待钻出泥土的心情。
二、在朗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标中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课文插图,用教师的激情的语言,帮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尽量让课文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
第一遍读:这是春笋历经千辛万苦,看到美丽世界的舒心微笑。
第二遍读:这是经历磨难之后胜利的微笑。
第三遍读:这是强者最自豪的微笑。
《春笋》教学反思7
一、表演中理解词意
"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些词的理解,教者采用了演一演的方法,直观形象。瞧!表演"睡觉"的那位同学两手一合,枕着歪着头一侧的面庞,两眼一闭,多可爱。当学生将"散步"表演成跑步时,教者及时组织评议:图上小雨点散步时是什么样儿?平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散步时是什么样儿,学一学。学生很逼真地表演了"散步"。"奔跑"、"跳跃"学生表演得都很到位。
学生在演一演中理解了词意,既符合儿童好动的特点,又增加了学习的情趣,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教学气氛。
二、表演中感知常识
教者播放介绍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录像资料,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象:如果现在你就是小雨点,能把你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感受表演出来吗?瞧,一名学生自告奋勇上前来,戴上老师递给的雨点头饰,边演边说:池塘里的水多清呀,多静呀,我可要睡觉了。伸了个懒腰后,做出了睡觉的姿势。相继有学生在师生的合作下表演了:咦!小溪里的水叮咚叮咚地流着,好像带着我散步;呀!江河里的水匆匆地流着,好像带着我奔跑;嘿!海洋真大,我随着波浪一上一下,真像在跳舞。接着教者鼓励小朋友可以站起来自由表演。
三、表演中指导朗读
教者让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演一演,学生的兴趣更浓。演过三遍后,对课文内容已基本记住了。教者又请几位同学到讲台前,老师读课文,他们演,让其他同学感受老师读得好在哪儿。学生在议论中了解到:第一句要读得轻点,不能吵醒睡觉的'小雨点;第二句要想象小雨点散步的情形,读得平缓点;第三句语速要快些,体会出小雨点的匆忙;第四句要读得高兴些。
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人人是演员,人人参与,读出
了语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生动活泼表演中,不仅理解了词意,了解了常识,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训练,受到了美的陶冶。
《春笋》教学反思8
这篇课文分为两个自然段,通过描写春笋在美好的春天到来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文章使用的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因此,在教学前我通过读教材,以“冲破”、“掀翻”为突破口,利用影像使学生体会到春笋那势不可挡、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顽强生命力,从“冒”中看出春笋破土而出连续不断的动态。我主要抓住文章的这部分展开教学。就整节课来看,我结合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这节课的建议和看法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不足之处
1、学生写话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
所以结合平时的课堂学习来说,我认为没有哪个学生天生会写话,只有后天的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本班在这方面是学习的弱项。因此我曾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结合自己的一点点的想法,总结出:写好话首先在选材,同样的主题选材不一样,文章给人的总体感受也会不一样,比如说:《司马光》这一课有这样一种句式“_____,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开始学生由于想法受到局限,很多学生这样说:“下课了,小朋友出来做游戏,有的跳绳,有的踢足球,还有捉迷藏。”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教师可以向学生举例,像“夏天到了,小朋友穿的衣服可漂亮了,有的`会穿什么,有的会穿什么,还有的会穿写什么呢?”、“每一朵花也不一样,你可以观察。”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是很丰富的,经过老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思维的大门渐渐就会打开了。其次,多读书,丰富自己的书面语言,俗话说:“书破万卷,路行万里。”丰富的词语会增加文章神采,使文章更加生动。
2、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关注不够。
本次教学以读为主,照顾了中间的学生的学习,但有余力的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训练,让我觉得有些遗憾。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布置作业照顾差异外,在备课时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也应该将差异考虑进去。
3、指导书写,写字时间不够充分。
由于在时间上安排不够合理,所以今后在教学中严格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所用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字书写得到充分的训练。
4、研究教材从细节做起。
通过这次开课,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点评,我深刻感受到“研究教材不仅需要研究每个字,每个标点也有它的含义,需要我们仔仔细细地去领悟。”
二、成功之处
1、围绕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课堂教学以读为主。
2、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如:“你读得真好,特别是声音像小百灵一样。”
3、与学生亲切地对话。
我认为反思在于思考如何克服课堂上所存在的缺点,将这些缺点进行研究、总结,以寻求更有效的方法,努力上好今后的语文课。而成功之处无需多说,关键在于能够保持优点,在此基础发掘更好的方法。
三、自己的几点想法
我认为现在在课堂上有很多以小组合作为形式的学习,小组合作就是小组间的成员互相帮助、讨论,最终达成一致,得出答案。这的确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部分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的学生,他会乘此机会聊天,做小动作等。学生的答案很少是大家共同商讨的结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小组合作。
在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都期望学生出色的答案,但是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更何况“神童”在这个社会中只占极少数。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操之过及,急于求成。
这些想法其实很不成熟,只是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春笋》教学反思9
整整用了三节课学完了《春笋》,下课时,邓天玥一边冲我竖起大拇指,一边说着让我甜透全身,美得几乎要晕倒的话:“郑老师,你也真行(我经常在课堂上夸他们真行),我太喜欢语文课了,我喜欢你!……”看着她绽开着花朵的笑脸,我欣喜之余又长出一口气,我因为做课件和备课而忙到深夜所付出的精力得到了回报。这节课孩子们和我一起品读课文,他们激情地朗读,声情并茂,情不自禁地根据课文内容做起了动作,充分表达出对春笋的喜爱之情。一支支小手像雨后的春笋不停地举起来,让我应接不暇。反思今天的教程,喜悦同时也发现了备课过程的不足或不合理之处。
【冲破泥土】
为了理解春笋不怕困难,冲破重重阻碍,生命力顽强的精神,我提问:“春笋是怎么样生长出来的?”孩子们回答:“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如果郑老师是泥土和石块,你们是春笋,试试怎样破土而出,高贯鑫你来试试。”高贯鑫来到讲台,我以泥土的语气对他说:“小春笋,你看我这里多好呀,再说我又厚又硬你根本出不去,还是省省力气,别出去了!”高贯鑫很干脆地回答:“不行!”谁知他边说边趁我不注意竟然一下子站起身来,顶散了我紧握的双手,冲破了“泥土”。糟了,这么轻松就被他“冒”出来,接下来的课没法讲了,果然当我问他们春笋从你土里钻出来难不难时,部分孩子大声回答:“不难!”失败!为了让孩子们理解春笋生长出来很不容易,我又做一次实验,这次我憋足了劲儿,没让高贯鑫挺起来,孩子们终于说出不容易,可是苦了高贯鑫,这孩子太实在,我从他的表情看出他的头一定顶得很疼。现在思想起来这一教学环节不太合适,因为我的力气和泥土石块的力气是不同,春笋如果也长个 像孩子一样的小脑袋,肯定不能冲破泥土冒出来。春笋的生长就如所有的种子的力一样,是一种神奇的而又巧妙的力。我和孩子做的实验所用的力都是蛮力,即使孩子不能冲散我的双手,孩子们也不能真切地理解春笋破土而出的不易。虽然教学过程并没有因为这一环节而影响效果,但是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这一设计而遗憾。可是怎样让学生理解春笋是冲破重重险阻才冒出来的呢?怎样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春笋所表现的这种精神呢?拿棵春笋让学生触摸,感受它的弱小,让学生搬搬大石块,感受石块的重力?(头疼了,留着遗憾继续思考。)
我认为这节课孩子们能够声情并茂的朗读成诵,感受到春笋的可爱,感悟文字描写的.精彩就足够了。如果能初步领悟春笋不怕困难的精神,哪怕有些模糊,也没关系,因为这种精神是在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没有实践,则纸上谈兵。
【春笋为什么要钻出来】
学生回答:
为看到精彩的世界。
为了给人类造福。
春笋长出来,为了给大熊猫洗肠子,为了让大熊猫吃饱。
长出来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长成竹林供人们观赏,美化环境。
在阳光中生长,多么快乐!
我们的大自然非常美好,春笋迫不及待要出来欣赏。
在孩子们的眼里,春笋的精神已经升华到乐于助人了;在孩子们的眼里我们的世界是多么精彩呀。这是一群乐观、思维开阔的孩子,我喜欢!
【春笋与春雨】
要是论功行赏,春笋能够破土而出的功臣是春雨,没有如牛毛、如花针、如细丝的“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把硬硬的地表润软润松,春笋怎能破土而出呢?
【身临其境“我”是春笋】
后来孩子们已经能背诵全篇了,我随机设计一个环节——表演朗读。我让孩子们当春笋藏到桌子底下,一边诵读课文一边扮演春笋破土而出,掀翻石块,裹着外衣,笑,向上长的样子。最后有的孩子不自觉地“长”到了椅子上。
《春笋》教学反思10
总体来说,这节课上的很不好,尽管整个流程走下来了,但也仅仅是在走流程而已,没有真正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发挥到学生的主体性,整节课我讲的比较多,总是带着学生走,提问—回答—读词—读句—读课文,所以整个课堂学生都显得很被动,没有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学设计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1、词语板块,让学生读的次数过多,但是没有体现出朗读的层次性,词语的每一次朗读都是应该有目的的,但是我在课堂上仅仅是在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带着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也未能把字的'音行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学生在课前已经进行过预习了,但是他们的预习没有在课堂上得到体现。
3、课堂纪律不是很好,部分学生会有小动作,《良好的学习习惯2》中的“乐于倾听”和“勇于发言”在课堂上见效不大。
4、缺少读和写的反馈。
5、没有走进文本,读长句子的时候我的范读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应该指导句子的停顿、节奏,词语的重音部分。
6、写字教学时,写字软件使用了,但是之后我又进行了板书、范写,与写字软件的教学重复,没有让学生观察,剥夺学生识字主动性。识字方法没有渗透在课堂上,学生没有主动识字的意识。
《春笋》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导入课文时,我请孩子们听这首歌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腾的马儿......就是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歌声,我从孩子们陶醉的眼神中,察觉到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由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朗读的时候,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我用饱蘸着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让孩子们正确把握语气,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与精神。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你看到草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碧绿碧绿,嫩绿的,青青的)草原的草长得怎么样,多不多呀?(草原的草长得很多,很茂盛)。草原的草刚刚发出新芽,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说--(铺满新绿)。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课文上下来感觉学生读书的部分还是不够理想,虽然我自己进行了范读,也让学生自己
读,但请学生起来读的时候还是出现不少字音不准、漏词断句的现象。以后在教学生字词这一块时还要加强,特别是二类字要反复识记。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给予读书的技巧,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
《春笋》教学反思12
春笋这堂课的教学令我自己很满意,不指别的,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从开始到结束,孩子们几乎始终情绪高涨,表现出少有的活跃、专注和投入。让孩子们学得有趣快乐的是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学雷爷爷叫一叫。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于是,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通过这一环节,一开课就充分的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孩子们的童趣。
二、把关键词演一演。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他们有的还是用铅笔当春笋,石块则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当春笋,书本或铅笔盒当石块;还有的干脆站起来,整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人做掀翻的动作,把无形的假设的石块掀翻掉。应该说,孩子们的表演是有创意的,也是对的。而当我们读到“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来,“一个一个”冒出来的。孩子们是有表演天赋的,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他们表演的机会。这一环节则是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我觉得效果很不错!
三、扮做春笋说一说。一个个春笋都从地里钻出来了,他们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睁大眼睛,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我在这里设计了一项思维和语言训练。我仍然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春笋。“春笋,春笋,你从黑洞洞的泥土里钻出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呀?”孩子们激起了强烈的表达的欲望,他们调动大脑中关于春天的一切信息——来自书本的,来自生活的,来自平时积累的……畅所欲言。这一节课,孩子们之所以感觉学得快乐,是因为这节课上,他们真的动起来了,真的说起来了,真的笑起来了。我想:我们经常说课堂上要让孩子们思绪飞扬,个性张扬,要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促进自我的发展,其实关键是我们有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我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而这些则是要感谢我的师傅庞莉老师和办公室里老师们平日里对我的帮助,谢谢大家了!有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春笋》教学反思13
没教这篇课文之前,大部分孩子已经将课文读得很熟,有些孩子能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是,真正读懂的为数不多。课文第二段是教学的重点,有很多词语需细细品味。
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老师请一位小朋友来读第二段,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孩子读完后提问。学生不懂的词语大致集中在:“裹”“嫩生生”“浅褐色”。其中“浅褐色”一词,在教学时,我让孩子观察课文的春笋颜色,很快解决。接着我问:小朋友们看看书上画的春笋,他们的.衣服穿得多不多啊?快来数一数。生七嘴八舌:哇,他穿了五件!八件!七件!十几件!我乘机引导:这么多件衣服,一件一件、一层一层地把身体包得严严实实的,就叫“裹”。并接着问,你们在平时都见过谁被裹在很多衣服里?学生说:刚出生的小宝宝!并让学生说刚出生的小宝宝什么样,学生很快理解“嫩生生”一词。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我让学生说春雷爷爷是怎样唤醒春笋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春笋》教学反思14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⒈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课堂的教学理念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应创造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思,没有问繁琐的问题,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读书的空间,读一遍不理解,读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学生读得越来越好时,我从学生的话题入手,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他们谈谈假如自己是一个赏花人,会怎么想,怎么说?会做什么?在交流中,他们各抒己见。
⒉以看、演代讲。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深入课文,边读边思,梅花有什么特点,圈出感受到这一特点的词语。当学生感受不到梅花开得多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可学生就是读不出,于是我让学生看图片,一看,学生感受到了,然后我再让学生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且再演一演这种情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⒊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因此在课堂中,我不但让学生反复读好的词、句,如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句比喻句,说说自己看到梅花后的想法和做法等,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和创造语言的能力,为以后的写作做好准备。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
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山的'轻松愉悦的情景,首先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背景中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在春天有哪些变化,进而让春姑娘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梅花山,细细的欣赏梅花。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会进行改进。
《春笋》教学反思15
《春笋》一文写的是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破土而出,旺盛生长的情景,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全文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写春笋被春雷唤醒后,纷纷出土的景象。第二段写春笋出土后,顽强向上生长的情景。这篇课文,虽然简短,但是让学生完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笋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我们生活在北方,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本地的`孩子看不到竹笋的整个生长过程,大家对春笋这个物体没有什么了解,部分同学只是品尝过而已,课文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我先买来春笋实物,准备在课上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上让我感到很成功的教学有两处,值得回味。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是课文《春笋》的第一自然段。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让学生表演,从而形象地体会到春笋破土而出的景象。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当作春笋来演一演。孩子们通过动作的演示,真切感受到了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一个个春笋都从地里钻出来了。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笋那顽强地生长意志,再来读这段话,效果水到渠成。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运用实物教具——春笋深入浅出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理解了“浅褐色”“裹着”“嫩生生”三个比较抽象的词语,在实实在在的教学情境中,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视觉、触觉和朗读的结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不足之处:尽管课前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但自己在教学中还是表现得不够沉稳,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忘记了熟读才能成诵的智理名言。没有引导孩子们以多种方式的朗读来进行熟读成诵的铺垫就急着让孩子们进行背诵,所以效果并不好。总结起来还是自己紧张了,才会忘记重要的环节。
【《春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春笋的作文03-19
雨后春笋造句02-13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08
教学的反思12-11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11-21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
比例教学教学反思11-29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