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而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新课标指出7~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对于阅读教学也有这样的建议:“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根据以上标准,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欣赏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3)通过学习,将劝谏艺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老师示例分析邹忌“三问”时的心理,学生通过示例分析“三答”时妻、妾、客的心理特征。)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而关于结尾部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处理,我灵活的将问题具体化,以课堂实况为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启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堂课上灵机一动的切实实践,为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虽然自我感觉这节公开课与以往相比有一些进步,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问题提问的层次性不强,例如,反复问了好几遍“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用意何在?”
3、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的形象的讲解还有待于雕琢,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原本课前设定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分析邹忌形象及进谏方法上,没想到时间有所剩余,就顺势讲到了齐王的性格特点,但由于时间有限,分析不透彻,给人蜻蜓点水、头重脚轻的感觉。由此也看出了自己备课的片面性,不够灵活。
4、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很多时候提问冗长,过于罗嗦。
5、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依赖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2
本课一方面要进一步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知识、方法和要求。具体设计: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阅读的一般常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实现从文章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化认识,实现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质的飞跃,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本文教学中设置讨论、创新思考的情景与问题,这样做使同学们积极地对文本进行探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3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课文记叙了邹忌如何讽谏齐王及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而言,如能通过本文学习,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考虑一下他人,少一些以自我为中心,其益处也许是一生的。
课堂上,导入的时候是想通过几句流传较广的俗语引入对如何向国君进谏的话题,但学生反应并不好,可能是我的情绪传染给学生了(这一点很不好),因此整个就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当然也可以看出设计精巧的导入对于一堂课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整体感知环节主要是通过听读录音,解决字词读音及断句,以及自读课文解决疑难词句来实现的。这里虽然我出示的`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齐读强调了,但仍不到位,比如“今齐地方千里”一句在断句上学生容易出错但没有强调,以至于后面有学生读错。在疑难字词及文意疏通上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本的方式完成的,但在课堂上交流不充分,针对性不强,如果提前批改好效果很好一些。
关于第二个教学目标类比说理,主要是通过解题引入对邹忌讽谏方式的思考。对于课题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楚的把握,即有两层含义一是邹忌讽谏齐王一是齐王纳谏,但对于“讽”许多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因此这里应该板书强调一下,可课堂上我却没有想到。还有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关注度不够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这种生成的重要性,而是过多的考虑自己如何讲清楚这个问题。当时有四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第二位同学回答说:“邹忌是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想到去劝说国王的,由自己身边的妻、妾、客想到了国君身边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想到了国家大事。”最后一位同学回答说:“邹忌和齐王两个男人遇到的问题很相似”,这里两位同学都看出邹忌的处境与国君相似的地方,如加以追问能得出其还有一处相似都因此而受到蒙蔽。那么这时再指出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说理”也许学生更容易理解些。
关于学习本文后的一些启示,虽然学生能够说出要正确的认识自我,要听取他人的意见、注意和被人谈话的方式等等,但感觉不是很自然感觉像为了“收获”而“收获”,如果放在朗读品位人物形象时引出这个话题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上完本节课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知识容量“大”,课堂“活”了,学生“动”了,学生不经意间也收获“多”了。本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导课、解题到教师诵读,学生朗读等环节,都是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叫学生译课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知识,帮学生找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初步展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分组设目标探究形式,列课文结构,条理清晰;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探究讽谏艺术性,分析透彻;小结收获,更是启发颇深。这是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展观。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力争使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学习的参与者,使教法和学法相互沟通,力图体现新标精神。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4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特别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的课本剧,,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自己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在师生共同欣赏《关雎》和《蒹葭》时,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5
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设计有以下亮点: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导,学生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活动的设计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学生朗读、思考、表达,通过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思考与智慧的碰撞,升华学生的思想。
2、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参与朗读、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也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
3、突出朗读教学,以朗读为学习的起点,将分析、讨论、品悟融入其中,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品味语言、学习技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思路清晰,并且朗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还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学生意识到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体现在表达可简可繁,一切从需要出发。
4、能针对学情设计教学。针对初三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迁移。能将文章学习内容与考试重点,与实际生活都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二)、本课教学不足之处: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长期坚持训练。就目前学生具体情况来说,“三读”的效果还不理想,还有部分学生放不开,谈理解似乎还比较到位,但读的效果却体现不出他的理解。
2、讨论环节需要有层进的效果,在不断的补充中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更好地被带入讨论中,此次上课讨论的层次感不强,无法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
3、设计的课容量有些大,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品悟的时间不足,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完全的消化吸收有些困难。
3、为了鼓励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讨论,所以对学生不够简洁的'发言也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导致在文章第一段的学习中花费时间太多,使后面对语言技巧部分的处理有些仓促。
(三)、改进方法:
1、充分认识到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容量。
2、设计应当更有多种预设方案,能根据学生情况及时改变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6
提到《邹忌讽齐王纳谏》,许多教者和一般读者往往会把目光锁定在其中的谈话艺术上,津津乐道。如果把这篇文章比作一湾迷人的沿岸风景,一段奇妙的曲径回廊,一串晶莹的珍珠项链,那么,其中的谈话艺术的描写不过是沿途的一株奇葩、回廊上的一扇花窗、项链上的一粒珍珠而已。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穿过语言材料构筑的屏障,走进文本,去探寻文章更引人入胜的地方。
以往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定势,每堂课基本按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0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我主动转变思路,边被动为主动。把更的话语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自己说。
一、我引用有关齐威王的“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然后让他们边划出生字词边找出文章中出现的成语。让他们讲述发现的成语,并以故事贯穿全文,打破以往教学中简单的层次划分,结构分析。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文章更流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
二、在学生把课文梗概弄清楚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二用“比较辨析”的办法编写练习题。一部分学生负责练习题的编写,一部分学生负责解答。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分类,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近义词等。通过这一环节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直接翻译法,或老师讲学生写的弊端,并很好的解决了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总结与汇总。
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的分析。在疏通好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按要求把这些动作、心理、语言等描写的字词句都找出来。通过这些描写让学生来说出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得出邹忌、齐王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这堂课让我更深刻的理解要上好一篇文言课,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比较严格,如果没有吃透文章,理解其中的深意,就难以讲解透各知识点,更无法驾驭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此要提升个人素质,提高驾驭文本的能力。
总之,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习,整堂课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无论是对文言知识的落实,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场面甚是热闹。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的引领下,我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课后,有学生告诉我:“学文言文蛮有味道的,没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前我跟学生说,这篇文言文老师讲完了是要求他们上台表演的,全班按照小组,分成两个小集体,一二组、三四组对决,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为一个小剧本。他们可以在小组里面选人,课后进行一定的排练,两节课上完之后,我让他们上来表演,但很遗憾,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表演不是成功的,其实这是我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当初心里有点紧张,怕到时候学生不配合,到时候没有人愿意上来就很糗了。谁知道真的失败了。我想以后在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多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9
历时半月的青年教师大比武已经落下帷幕,每位青年教师都是全力以赴,发挥自己最大的热情和才智积极参与。虽然历经教学设计、说课和讲课众多环节,比赛下来很是辛苦,但整个过程真的是对自己教学全方位的磨砺,从中学习、收获了不少。尤其是上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带来的感慨与思考也颇多。
在上这节课前,其实已经听过几位同伴和老师的公开课,都各具特色。但真正轮到自己上时,脑子里还是充满了问号。他们的设计是否适合我?又是否适合我的学生?照葫芦画瓢显然行不通。
于是我开始反复思考,结合文言文特点及学生和自身的实际,取长补短,决定以落实文言词语为基础,以朗读为手段,以理解标题为突破口,以比美的故事为聚焦点,通过四层次五环节来逐步实现教学的目标。对于比较难的文言文,采用“难文浅教”的设想,自己觉得还是比较行得通的。课上重点落实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几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学生学得实在。另外,在抓住文言文教学要求“实”的同时,又不失灵活的特点。即力求字词落实、理解扎实,和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整个课堂气氛一扫文言文教学枯燥沉闷的氛围,显得轻松而活跃。
特别是第一节比美的故事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描写精彩。我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首先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在小组合作中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然后再用为ppt画面配音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次品读人物。另外读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同步落实文言词语,并及时归纳总结多以词、古今义词等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配音朗读既落实了字词的理解又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同时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中我也领悟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目标每个环节中读的形式与作用都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初读课文意在疏通文字,小组合作读是初步思考感悟人物,分角色读是深入理解人物,齐读是加深巩固认识等。朗读时教师强调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学、读中品的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读透文意,学生对妻、妾、客的心理以及对邹忌这个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文言文的'味道、语文课的味道也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感受。
因为平时与学生关系融洽,课堂上能和他们平等的对话交流,这是我们青年教师的优势。这节课上学生读客人的那段我总觉得没读出他奉承的味道来,于是我现场来了一段配音,话音刚落没想到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回赠我,这让我非常感动。也许我读得并非尽善尽美,但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课堂上确实需要有这样的胆量与勇气。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就是在关键时候体现的吗?现在的课堂生生互动并不缺少,但真正师生之间的互动却不多见,因为这意味着教师要放下架子,挑战自己。尽管不容易,但我会把这个作为今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因为学生们热烈的掌声给了最大的动力。
都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一点不假。上完课我才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遗憾是仅关注了妻、妾、客三人的心理而没有好好品味邹忌问话时的语气和态度,其实这个应该是分析妻、妾、客时顺带追问便可实现的环节,说明教学的机智还不够从容成熟。另外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精练,今后还要在教师语言的精练、生动、优美上下功夫。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它带来的思考远没有停止。连于漪老师都说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何况刚刚在路上做教师的我呢?唯有勤修才能一路走得更加踏实坚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0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适合初中文言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培养,因为“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能够有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文意,所以我将“读”这一实践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声情并茂的琅琅诵读,不仅“品”出了语“味”,而且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能力的迁移。把握了课文中传达出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到文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
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有了老师的范例和学生的自主探究,总结邹忌的人物形象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了。
虽然自我感觉较好,但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
1、在分析邹忌的进谏方法时,问题设置的层次性不强,梯度不够明显,没有做到由浅入深,如果老师减少铺设只做适当引导,让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效果会更好些。
2、教师没有把握好课堂时间,前面对邹忌的分析很细致,但对齐王的形象的讲解还有待于雕琢,讲解时过于简单,没有结合文本进行深挖掘。
3、在提问时,教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毕,教师就急于揭示答案,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依赖性而不去独立思考问题。
总之,一堂好课是师生共同创造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及时分析学情,进行教学反馈,才能在教学对话中激发出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的火花。我相信,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1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0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自主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我对文言文教学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2
古文教学课堂缺乏活力,缺乏生趣、缺乏吸引力,很很重要的原因是教法不当。本节课主要突出个“活”字,借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现学生的才能。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课堂上,学生们一会儿潜心品读课文、一会儿激烈讨论问题、一会儿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又有节制,活泼又有分寸。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备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不够,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未能考虑周全。因此,这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就显得很被动。2 、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到位,以至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也没能把握住方向。这些问题都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敲响警钟: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不仅学生要做好预习的准备,教师更要充分备好课,更应该要预测课堂上的情况。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3
今天教研员来听课,本来打算上《背影》。
拟从“为什么偏偏写背影”这个角度挖下去,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分析,如:为什么是“不相见已经两年”而不是“分别已经两年”?又如:为什么文章结尾是“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怎么理解这里的“不能见”?从而理解“背影”在朱自清父子“特殊”关系的发展中所具有的别样意义和象征含义。这个设计把《背影》作为长期不和睦的父子关系中独特的一瞬来品读,角度比较独到,如果流畅的话应该会比较精彩。
然而同备课组的老师都正好上到《邹忌讽齐王纳谏》,打算请教研员听这课。于是吾从众,第二节课教研员听我的课,第一节课就赶紧重新构思教案,上得还算比较成功。课后教研员的评课,对设计的角度还是比较首肯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节课从中国传统的“三”文化讲起,中国人喜欢“三”,谚语成语里有“三思而后行”“过一过二不过三”“三令五申”等,古典小说中有桃园三结义、三进荣国府、三打白骨精,三碗不过岗等,可见“三”是一个特殊的节点,特殊的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其特殊的意义的,学生应该对“三”有特别的敏感。而“三”的文化根源,则来自中国古代“天地人”的文化基因。
于是,在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后,就让同学在文章中寻找暗含“三”的因素。于是梳理出邹忌的`三问美、亲友的三答美、邹忌的三反思、三归因、齐王的三蔽、改革的三行赏、成果的三阶段等等。梳理出文中隐含的“三”因素之后,请同学梳理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明确齐王的三蔽其实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邹忌劝谏的思路也就理清楚了,同学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最后分析各处“三”的好处,点拨学生要注意思考、表达、写作的角度意识、层次意识、结构意识。
得意之处一是有新意,而是上出了些文化的感觉。
另:学校的主题教育课评比得了一等奖,同得一等奖的另外两位老师在德育方面都是我一直仰望的,在诚惶诚恐之余,在此自鸣得意一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4
今天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古人请客笑话导入,他请客失败原因在于什么?说话要讲艺术,说话方式有两种?有人知道吗?直言婉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说话进言艺术有关的古文,也是篇比美的古文、能猜到是什么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读题目分析其特点,注意齐王一词,题目中有一组反义词请找出来并分析:讽谏古义今义。请同学回答《战国策》有关知识。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环节采用的是自读体验式,先师范读课文,生解决字音停顿语气问题。再让学生自由诵读结合注解,理通文意,划出疑难字词,交流疑难。本文内容筒单易理解。
本段重点是抓住妻妾客三人的说话语气剖析,可惜的是学生对这三句话的语气把握总不到位。再经过多人品读后,终于有学生读出了妻的.由衷赞美语气,妾的讨好勉强语气,客的尊重客气讨好语气。进而根据邹忌暮寝而私之的话体味到妻妾客赞美我,说谎原因。在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朗读时,我在第一段结结尾处,加上了“故均说谎骗我也。”这是课堂随时加上的一句话。
有这推出课文第二段,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境内人有求于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学生判断写法,提示在《渔我所欲也》中学过,由推出,”类比”写法(以小见大)。为让学生体会,其妙处。我让学生用直言方式向齐王谏。这是课堂自己临时想到的问题,是课堂新生成问题。没想到学生回答的很不错:“威王你的官妇左右偏爱你,你的大臣畏惧你,全国人有求于你,你整日上当受骗,太愚蠢了。”这样说会有什么后果呢?
同学们兴奋大增,有人说伴君如伴虎定被杀头,被充军,有人说重打罚等。还有人将此写为: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国人有求于王,王活于谎言之中,太可悲矣!
这样一对比就轻易地得出以小见大类比的好处委婉进谏便于接受。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不错。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5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课文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决定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个设计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对故事的内容有了非常大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学生自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前预习。在课前,我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提高了一点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互助探究和拓展迁移上。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03-23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02-19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02-27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7篇【必备】11-18
晏子劝齐王教学反思08-19
教学的反思12-11
精选教学反思10-24
教学反思07-01
教学反思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