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8 17:56:08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在此,我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教材中,又新增加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点知识。先让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再让学生自己研究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再得出结论。

  最后,我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学生在操作上的时间比较紧张,特别是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我通过自己的拼搭,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改进。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2

  (一)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首先要想好“怎样做”。

  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特征的讨论过程中,首先抛出“怎样去观察这样的两个长方体?它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去研究?”也就是首先解决怎样做的方法问题,这里的讨论价值在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让每个人都能做得聪明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成效。在教学中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全体学生认识到只

  有按“面”、“棱”、“顶点”进行分类观察,分类整理,然后再归纳,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它的特征。一改以往学习活动无序,结果照本宣读的低效状态,真真将学生的思路打开,能按照自己的设想一步一步地去解决面对的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二)学生体会到方法的迁移使学习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

  在学生观察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回答:“能不能用研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去观察思考?”的问题,顺势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的方法迁移到发现正方体的特征中来,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学习活动是那样的轻松愉快,一方面有效地调剂了当时学生学习的疲劳情绪,另一方面比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方法迁移能力。

  (三)让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知识的数学方法的价值。

  当学生按照面、棱、顶点的分类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找出来以后,面对这么多的'知识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用列表的方法将它有条理地、清晰地呈示出来也就顺理成章,不是一件难事了,让他们比较深的又一次体会到运用列表的方法一一列举的数学方法的价值。然后通过对表内数据进行分析,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到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了他们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纵观全课,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学生的心智在很大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这个过程也就是使新学习材料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更加直观、形象,主动的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各部分名称及关系。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方法的探索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在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3

  一、课前的尝试体验:

  在课前进行了预习的布置,并让学生自己用学具盒中的小棒和纸尝试着制作一个长方体。

  早读的时候检查了制作的情况,询问了他们制作时的体验,有的说:我费了好多时间才总算弄好。有的说:我怎么粘也粘不好,原来是忘记留边了。有的说:我做出来的长方体一边高点一边低点怎么也不好。有的说:我用的纸太薄了,做好了一碰就要变形了。这个作业让他们体验了制作过程中酸甜苦辣,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同时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好处。全班中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把制作的长方体带来。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做,也表明了一些同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有待提高。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

  1、先学后导体验长方体的特征:你对长方体了解多少?长方体有6个面、长方体有棱、长方体还有顶点,学生回答是零碎的。在学生发表了自己不完整地看法之后,教师抓住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关键点加以引导点拨: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发现,要了解长方体的特点,应该抓住这三个关键点,(板书:面、棱、点)

  2、由学生做老师介绍长方体的特征:

  在抓住几个关键点后,教师就围绕三个问题请学生交流,相互补充: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个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个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个长方体的顶点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加以疏漏,或者表达不确切,教师此时的'作用就是和大家一起倾听学生的回答,再由别的同学进行补充。(有个别学生倾听的习惯还没养成,习惯于别人答别人的,自己做自己的)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还将一些重要的地方带大家一起操作,例如面怎么数?各起什么名字?哪个面和哪个面相等等。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4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对平面图形已有认识,对立体图形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端,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又是学生后续学习有关长方体知识非常重要的基础。我将现行教材与以往的教材作了对比,有如下变化:第一,突出了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第二,直观地、直接地给出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概念。第三,更加突出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针对教材及学情,根据新课标理念,我对本课确立的基础性教学目标是:①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②让学生经历探究长方体特证的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确立的发展性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恰当使用教具、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所以本节课我将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观察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识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并通过观察从长方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深刻体会长方体是一种立体图形,同时也体会到了我们周围有许多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第二阶段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自主探究长方体的特征。首先对面棱顶点三部分名称的认识,我利用媒体清晰地演示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深刻,为下一步探究长方体局部特征作好了支撑。学生在自主探究特征时,我注意了探究方法的点拨,就是采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议一议的方式,这样学生就不会下手茫然。学生在汇报时,我一直采用从实物到图形再回到实物这样一个过程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立体感,发展空间观念。我把教材上28页表格的填写放在本教学阶段的最后,目的是待知识进行了有序整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了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后,再通过完成表格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第三阶段让学生动手制作长方体框架,这既是对长方体特证认识上的加深,也是让学生在体验中进一步探索出长方体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第四阶段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也让学生体会到长方体各个面的长和宽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表面积计算奠定基础。

  观察、操作、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这节课在学生知识形成的同时,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是我很欣慰的。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5

  成功之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到正方体的演示过程以及观察正方体物品,由学生小组交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足之处:课堂上,没有注意到知识的细微之处。如: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部分学生填成长方形。对于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理解的不够,学生表述不出来。

  正方体是学习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学们都知道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得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相

  同点是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不同点从面的形状,面积,棱长区分。整堂课较易,需要熟记的内容较多,同学们掌握较好。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6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棱的特征以后,我增加了一些题目,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求棱长总和;已知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求棱长。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7

  “长方体的认识”是我组内教研上的一堂课,自己执教过也听过好多遍,大都是从教学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再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来设计的,这次组内教研,书记要来听,时间比较紧,为了稳妥,也还是按这样的环节来教学的,而后来听了卫老师也上了这一课,她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这样的:先给学生摸,初步成知——用不同的材料动手做长方体——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自从听了卫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一直在想: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教学设计其差别何在,其实问题是不用回答的。

  卫老师的这种设计是真正理解了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怎样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可能从学生最初的手足无措的“做”中找到学的法子,也才有了教的法子,这样做,除了使学生掌握做长方体这项技能外,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为他们提供必须通过自己的.眼、手和脑去认识、分析和处理所面临的问题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长方体是载体,技能教学的载体。

  如此难以执行的操作技能型的教学可以如此鲜活,除了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自主实践、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操作中不断思考、探究、猜想和创造可能更重要,她那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灵动的教学课堂,充满灵性的创新精神使我更加深记得地体会到了课堂教学变与“不变的异样”,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8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周三,我在同组教师及史老师的帮助下,上了这节课,接受了区督导组的检查。虽然校长反馈的时候说领导们的评价比较高,可我觉得虽然有优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还是说好的吧!

  一、我把握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这节课对长方体的认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面、棱、顶点。在课堂上我首先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用手去摸这些部位,亲身去感受。接着是从数量上来认识,数数看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有几个顶点?进而更深入地认识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其中,棱的`认识是学生接触较少的,课堂上对棱的教学作为重点。

  二、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做的是比较好的。

  老师准备了实物、框架、挂图、平面图、多媒体课件等。学生也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其中还包括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我尊重了学生的差异。

  新知的学习不是老师演的独角戏。首先就表现在,在老师讲之前问学生,“有没有同学,对长方体比较熟悉,可以先来向其他同学来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的?”这样,才有了这节课上,学生向学生介绍的长方体的“面”和“顶点”,关于“棱”同学们知道名称,但究竟是哪个部分没有弄清楚,这时我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了。其次,我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哪些特征的时候,允许可以独立完成的同学就独立完成,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找同桌议论,还完成不了的,带着问题来参加集体讨论。

  四、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由于长方体的面和棱都比较多,特别是棱,学生在数的时候,很容易充分,也很容易漏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出了“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面?”“谁能有顺序地指出长方体有哪些棱?”有顺序地数长方体的棱时,我还有意地指出按照棱的方向不同来数的方法,也为接下来得到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同时,由于准备时间很短,没有试上等原因,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上完这节课后,我就有还想上一遍的欲望,如果还上一次,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首先,课堂上要更紧凑些,不能前松后紧。严格控制时间,增加课堂练习量。在课堂上要有同学完成书上练习的1、3题。

  第二、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要多给学生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如:量一量、比一比、推理等。不用学生填书上的问答,直接给出两个探究的问题“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的哪些棱的长度是相等的?”节省时间。

  第三、做好课堂小结,完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9

  一、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主题,为数学学习活动搭建平台。

  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年级已经了初步感知,并能够从一些形体中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三年级(上册)通过观察物体,已经知道在不同位置看到的长方体或正方体面的个数不同;而且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使用的形体,比如衣柜、冰箱、魔方等,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储备和生活原型的积累。

  本节课,由课件引进长方体,让学生从一些实物图中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再让学生说“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最后一句“那你对长方体有了哪些了解?”唤了学生的记忆,有的学生说出了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学生说出了它有12条边,有的学生说出了它的8个角……这些都是零散的,有的还缺乏科学性,但是它是学生心目中的一些感性认识,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节课的目标就是把这些认识更科学化、条理化和深入化。

  二、激发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和空间观念发展。

  皮亚杰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

  本节课上,我让学生感受到形到体的变化在于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在正方体的引入上,由长方体到长方体渐变成正方体,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再到不断变换长方体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它的长、宽、高,沟通了几何形体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加深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学习形式上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探索之前给学生一个友情提醒,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研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都能深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有的在量,有的在数、有的在比;有的在观察、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最快乐的事情,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很投入,每位学生的激情都很高。学生在看、摸、量、数、比中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了空间观念;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三、展示探究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增长见识,较好的促进了学生自主构建认知结构。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0

  一、新授内容参与度高

  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举手很多次,很多同学有给大家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并把自己的观点结合长方体的物体进行自己观点的阐述,真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这节课也有不少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受到了同学们给予的掌声。

  在小组合作中,分工比较明确,合作比较快,每个同学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小组成员也配合的很默契,一人说小组的发现,一人进行演示和讲解。其他小组也听讲很认真,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还进行了及时的补充。

  二、巩固应用积极性高

  在做巩固练习的时候,所有同学抢着回答问题,其他同学都听讲很认真,随时准备着,如果同学回答错的话,自己好有机会抢到回答的机会。

  三、抽象能力提高的快

  没有想到大家的抽象能力提升的那么快,对于面的特征掌握的很好。每个面的`长和宽能很快的说出来,会利用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来解决问题。还有针对比较抽象的12条棱掌握的也相当好,对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应用的也很好。算12条棱的总长度还能想起来两种办法。还有最后一个思考题,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知道棱长之和,还有长和宽,下课后还几个同学围着我就开始讲了起来,兴趣很浓。

  总之,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高兴,老师讲的很轻松,可是说效果还是不错的。有些小问题自己还有待于改进。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1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索长方体的特征。第一层次结合实物(或图片)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第二层次通过对长方体的进一步观察,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及其面、棱和顶点,第三层次探索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和12条棱。不同的是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或其中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12条棱都相等。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正方体都叫为棱长。

  在此基础上,介绍长方体长、宽、高的'含义。例2着重引导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利用认识长方体的已有经验,自主探索并归纳正方体面、棱和顶点的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巩固练习中,不仅帮助学生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也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拓展认识,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变式。并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做好准备。出示两个同样的长方体容器,要求两名学生往里倒水,使容器里的水的形状为长方体,看谁倒得快。

  本课的知识点多,概念性强,巩固练习时,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为此,我改变了传统方式,根据教学目标另行设计了一套练习题,使学生在填填、写写、画画及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基础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2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长方体的特征。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墨水瓶盒、牙膏盒、皮球、六棱柱盒等物体中找出长方体,揭示长方体有其自身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探究新知时,首先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三个要素;然后进行小组自主学习,总结出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最后再认识长、宽、高。整节课学生在看、摸、数、量的实际操作活动中探索,探究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但在认识面、棱、顶点的特征之后,才又以一个环节教学长、宽、高,使教学过程有些重复,如将这一环节放在认识棱可以分成三组的特点之后,则可以过渡自然,可能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还有几位学生的质疑为课堂带来了活力,如在以一个顶点为例说明长、宽、高后,生1:那么上面那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怎么确定长、宽、高?生2:底面是正方形,怎么确定?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讨论,互动解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想,鼓励质疑是我今后教学中应当给予更加重视的。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3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正确把握教学起点

  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知识背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学习兴趣,恰当地把握了教学起点。例如本课在导入时,以尊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开门见山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长方体你们都了解了哪些知识?”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回顾旧知、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促进学生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讲究问题出教学策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围绕整节课的设计思路,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研究问题,如:“想一想,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少根小棒?”“这个小组为什么没有搭成长方体?”“是不是有棱、有面、有顶点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长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问题研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的欲望。

  三、有效运用自主探究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体验、生成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有效运用了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确立了自主探究的研究主题,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式过程,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自主、独立的探究活动中不仅发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而且投入度高、在重难点环节有思维层深度。如:在用小棒搭长方体框架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搭不成长方体的开放式的、有探究价值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深刻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尝试性操作、理性选择、操作后思考、顿悟等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对长方体的棱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本节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数学学习方式,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体验探索、亲历感悟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以“做中学”的思想为指导,通过采用“自主探究、操作内化、直观引导、交流讨论”等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首先,我让学生先对长方体的实物进行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长方体框架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再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处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利用集合图进一步说明它们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提高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不足的是,由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后一些有关的辨析练习没有时间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对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分工及操作的指导,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4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15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我在数学活动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激情、发挥智慧与张扬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主要体现在:

  注重动手操作长方体的认识在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强化学法指导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注意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这样指导学生:数一数(注意数的顺序)、量一量、画一画、算一算、比一比等方法以及注意看法要有理有据等等,让学生知道数学学习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要注意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理论依据。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回答要有理有椐,认真听取别人的看法,大胆质疑等等。特别是在教师的点拨环节,通过教师有顺序的演示,指导学生思考和说理要有序。通过以上教学,学生不但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而且知道了怎样去学习,对今后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本节课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展示,教师仅仅是他们当中平等的一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效益与快乐、成功的喜悦与陶醉、事后的回顾与反思……这样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验了探索的过程与方法,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7-04

《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5-24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4-0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2-2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24

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05-23

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11-19

认识教学反思12-28

《认识比》的教学反思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