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4-03 15:58:10
  • 相关推荐
看雪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看雪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雪教学反思1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我于20xx年11月28日在学校“示范课”评比中,给初二年级3班学生讲授了这一课,课后认真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反思如下。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文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淡淡写来,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以叙事写景为主,交代了赏雪的天气背景,通过以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白描的写法,描绘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第二段写人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平实的叙述,简炼的笔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赏析白描手法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然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文中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这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研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感悟体味情感。找出自己难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提问或提醒的方式解决课文翻译的问题,掌握文章的重点。联系课文和有关背景,通过品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的以动态的知识树加以点拨和指导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难点。课后通过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课文翻译时,为了急于求成,没能对字词句的注音和翻译做到步步落实,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翻译课文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从注音、解词到翻译句子,每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呈现或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书中的注释及教师的指导,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从而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痴字展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咬定语言不放松,增删移换的方式品味语言,突出语言的精妙。觉得不足就是在字词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解释。必做美读,选做背诵。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设计本文时紧密结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让讲堂变学堂)”的相关理念,辅以洪镇涛老师“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观点,结合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示标,设纲导学

  1、导入示标: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以描写西湖春夏秋的诗句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这样,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为课文教学作铺垫。

  2、设纲导学: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朗读为切入口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进行学习。学生先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掌握其中包括作者、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展示释疑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主完成译文任务,不会的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包括这几方面:

  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探究,掌握文章的大意;品读赏析中,使学生明确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而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样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体现文言文学习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练习了背诵;又进一步理解了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的美,为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坚实的基础。

  2、展示释疑。学生展示时,我深感有一个不足:由于自己在这一环节上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没能做到从作者到字词注音、解释的步步落实,因此只是在个别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提问”和“提醒”中,我就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做忽略了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把注音和解释掌握不准的地方呈现或小组间互相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但是,本节课对于小组的评价没有做到当堂体现,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明显没有平时上课活跃。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课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的作用,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体现课堂的高效。

  这节课上完,觉得受益匪浅。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这节课我教学设计环节上颇动了一番脑筋。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字词、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虽然因为我的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部分同学的不成功,但是我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独立阅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想一想,此节课的问题还真多,比如基础知识的落实,比如对学生小组评价的落实,比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当然,此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落实,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想,这节课不仅使很好地落实了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也会很有帮助。这节课,可以说不仅学生的知识有所提高,更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我理想的课堂 ,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合前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其中我

  发现的问题,我觉得要实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从平时的教学,到导学案的设计,以方法引导为宗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强调的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组内的再分组,二人一组的互评互改、四人一组的强化指导、八人一组的共同探讨,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落实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例如,每组根据组内情况分为①到⑧号,而只要答对问题,也按号对应加分,从而带动学生的小组意识,力争让中差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湖心亭的雪景。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总之,要真正落实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抓好“堂堂清”贵在坚持,每节课都这么做,才能使同学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是要向45分钟的一节课要效率 ,就是要真正实现每一节课的所学知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让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语文思想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绿树成荫。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有成功,有遗憾,今后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授课中多些成功,少些遗憾。

看雪教学反思2

  用识字三的诗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提升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而借用给台湾小朋友写信,邀请他们来铜陵作客,一方面是加深海峡两岸的骨肉情感,另一方面是想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话水平。安排邀请来看雪,而不是作客,是想将课开始的时候欣赏的铜陵雪景,引导学生描述出来,同时渴望学生能够运用书上的词语和提供的雪景词。从实际效果来看,同学们有序地介绍铜陵的雪景能力还比较差,但是一些同学已经能够用学到的描写雪景的词语。设计还是达到了目的。在有序的表达上,如果在邀请信的设计中,将地点明确,可能会更好。我想,也许孩子们说得说会更丰富。背诵的环节其实比较简单,大部分同学选择的都是“童年玩雪的趣事”,因为前面指导的时候比较细,所以会背的同学很多。

  因为学校的电子白板没有弄好,所以这节课是借的一年级的教室,重新回到一年级呆过的教室,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孩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看雪教学反思3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

  第二课时教学中,增加去年的照片,用动画的形式出现,在视频与心灵上对学生产生一种震憾。因为二年级的孩子,他的思维是直观的,而音乐与图片的直观会引起他的兴趣。而选择的是孩子周边的'熟悉的雪景,这就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基础上,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看到的雪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虽然有点难度,但是孩子们还是说出了一些常用的词:雪花飘飘、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冰天雪地……。就势我出示六个描写雪景的词语: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洁白无暇、玉树琼树、粉妆玉砌、雪花飘飘。学生读起来有滋有味。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再通过积词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后面的教学服务,应该说,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达到了教学设计的目的。

看雪教学反思4

  教师是课堂教学程序的引导者。我在让学生品味表现雪景的几个词语“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用心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当时的意境。在课堂中,这样的情感体验表面上看好像有点“虚”,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它为学生理解文章,为学生真正地与作者交流和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追求“毕其功于一役”,想在一篇课文教学中,穷尽其所有内涵,包括字词、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其实,学生是随着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短短一篇《静夜思》,从幼儿园就开始读,也许,一直到了五六十岁,当自己两鬓斑白,仍漂泊异乡,事业无成时,才真正读懂这首诗。所有,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一点耐心,留一点余地。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识,也可以留到后面的文章去掌握;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后去理解。

看雪教学反思5

  和往常一样,我正在给孩子们上语文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看雪》。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水平,我在他们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让他们同桌互相读,听,纠正读得不对的地方。这篇课文的第九段写了下雪后的景色,语言很美。我就说:“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课文的第九段读给大家听听呢?”许多孩子积极举手,非常愿意读给大家听。由于课文刚读没几遍,我就请了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先读给大家听,也不出我所料,这孩子读得还真不错。听她读得这么好,下面的孩子有的又举起了手,也希望能读给大家听,为了让孩子们读得更好,我就说:“好,看谁能比 XX同学读得更好。”

  这样我又请了一个孩子读,这孩子确实也读得很好而且还比前一位学生读得响亮,我就说:“你读得真好,比 XX还要响亮呢!”这孩子听了甜甜地笑着坐下了。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一个不曾让我留意过的举动,就是第一次我请的那位朗读水平较好,成绩也较好的孩子,一脸气愤,还用鄙夷的`眼光瞟了一眼刚读完的那位同学。我的心不禁一怔:这么一句表扬同学的话,就真的挫伤了 XX这孩子的心吗?一时间,我对看到的这一幕不知如何应对,也就没有处理,继续上课。

  课后,我还在想这一问题。也许我的评价真的有不妥的地方。但是细细想想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别人超过自己,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就生气、妒忌的话,这样恐怕在以后的竞争社会中,就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我想新课标倡导人文关怀,但是并非不让学生不受任何磨练和挫折。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对孩子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由此,我也想到现在的很多公开课上,我们只听见一片表扬声。这样的孩子可以说是在掌声和鲜花中成长的。我就在担心孩子们这样一直生活在褒奖中,一但遇到挫折,他们能承受吗?而事实上,一个人在生活中又怎么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呢?这又不由我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真实而又令人痛惜的事情:一个读大学一年级的花季女孩,她品学兼优,是学生会干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有一天,学校组织无偿献血,热心的她欣然前往。

  然而,检验结果却是血液不合格,血液呈阳性。一下子,她觉得世界失去了美丽的色彩,变成了灰色;她觉得同学都不再喜欢她了,见了她都远远地躲着她了。于是她变了,她总是独来独往,学校组织的活动她也不再参加了。学校老师也发现了她不对劲,也对她进行了疏导,然而并没有收到良好效果。就在学校放假的日子里,她跳海自杀了。生命是如此珍贵,而这位女孩在遇到这么一点小小的挫折后,却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实在令人痛心。而且这样的事例,近年来也频频发生,许多年纪较小还尚不能完全明白生命意义的孩子,却选择了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对待遇到的挫折。

  所以,我想我应该给全班所有的孩子上一堂特殊的课,要让他们知道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挫折对每个人来说也是难免的。而且要正确地对待竞争,在竞争中你不可能各方面都是第一,永远是第一的。遇到别人比你好,你应该先高兴地接受这一事实,再想想他为什么会比你好,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力争取,但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心情,这样你才能更出色。

看雪教学反思6

  《看雪》这篇课文是一篇内容很新、教育意义很深的课文。课文围绕着台湾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惊奇地问老师为重点,老师又深情地回答学生们的话为难点,从而设计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们理解。整篇课文以读为主,学生的话,老师的话都以不同形势的读来体会话的含义。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在课堂上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已初见成效。例如,合作学习成为了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四个人为一组,由组长分配任务,在领会老师的话的含义下,进行分工合作。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们都参与了学习,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团结友爱,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的`精力。学习生们在读与说的过程中,展示了自我。《看雪》这篇课文就多次利用了合作学习的这种方式,在解决重点疑问的时侯,利用合作学习很容易地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另外,各种形式的读成为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从前的阅读教学重在对字、词、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对于一个字,一个词,左想右说,使学生的思路受到了限制,而现在,利用读,让学生的思路扩散了,学生们从各种形式的读中,体会到了对句子的不同理解,想象丰富,思维也变得敏锐了。《看雪》这篇课文,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带着动作读,齐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乐趣,得到收获,课堂气氛很活跃.

看雪教学反思7

  《看雪》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通过师生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整篇课文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话,重点是体会台湾孩子对北京的向往,而本文内容和儿童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孩子们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我在执教中,能较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一、探究阅读,把握重点

  首先,自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小组中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合作中学生们行动了,课堂也就完全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尽管难免有的`学生所提问题价值不大,但所看所听却让我体会到合作学习成为了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四个人一组,配合倒也默契。接着,集体交流。在读中感悟交流,学生更是兴致浓厚。较顺利地解决了一些问题。诸如,用棉花怎么做成雪?“故乡”是什么意思?“顺手指了指”是什么意思?雪毯是什么?银装是什么?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以解决。进而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体会出台湾的孩子对雪的期盼,对北京的向往。

  二、朗读感悟,突破难点

  为突破难点,我依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范读、接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读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同时,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随机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这样就比较容易地突破了难点。

  同样,在读悟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层层领悟。最终,升华了“渴望祖国统一”的思想感情,同学们爱国的情感便在他们的心中得以激扬!

  总之,通过执教《看雪》这篇课文,的确感觉到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课堂教学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作为引导者、组织者,要不断地探索新思路,树立新目标,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让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活泼新颖,富有活力,得到“语文教学”的真实回归。

看雪教学反思8

  今天教学《看雪》这一课,觉得名师教学设计的不错。于是借助她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教学。一开始借助图画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然后叫学生找出与图相关的段落。再引出课题,学习字词、课文,并感悟本课文本内涵。结果今天的教学中,我并不是很满意。似乎学生很难进入角色。虽然对雪景的描写感觉很美,但他们体会不到台湾小朋友盼望看雪的心情,更体会不到文本的内涵。于是,第二节课又重新导入教学,按平常的导入方式、平常的教学模式又再次进行了文本阅读,通过反复读悟,学生读懂了本课的内在含义——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最后,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后,通过分角色朗读文本,小朋友感觉好多了,喜欢读了,有领悟到了,我上起来也轻松多了。看来,名师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我班学生。以后教学中,我一定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学模式,成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全心全意为小朋友服务,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读中享受。

看雪教学反思9

  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看雪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讲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说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融。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一开始上课,课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学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

  二、品“雪中景”,悟“雪中情”,体验文字美

  将老师看到的雪景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是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看雪”的直接动因。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在第一句。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视频中直观感受的雪景,再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第一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花、雪毯、银装、洁白”的美;第二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像唱歌一样。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如此“情”“景”相融,课堂上是书声琅琅。

  三、“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四、读诗句,一家情,邀请“看雪”

  出示小诗歌读一读,激发学生邀请小朋友来看雪的热情,升华主题。

看雪教学反思11

  《看雪》一课讲台湾的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见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在这一课中,我将初读环节作为本节课执教的.起始点,重点渗透了识字,将识字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注重纠正了生字的读音,字义的理解让孩子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中领悟。本课段落较多,对话较多,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还不够全面对因而课文在理解方面较难,对于课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很浅显,但我没有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是在第二节结合地图,讲解了地球气候的南北差异时再理解,就简单了,孩子们领悟的也较容易了。

  台湾孩子的几个问句要求学生读出问的语气,通过练习,学生读得还挺到位。但是在读到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去北京看雪呢?学生还不能读出迫不及待要去的情感,所以我认为自己在前面对学生感情的渲染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在理解雪花、雪毯、银装这几个词语时,学生看图理解词语,语言表达得还不够到位,我自己说得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看雪教学反思12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看雪教学反思13

  《看雪》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本课教学,我通过读、想、说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融。

  一开始上课,课件中的雪景展示,把学生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体会“雪”中的个味不同,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

  教学中,我将老师看到的雪景这段文字从文章中提出来,进行教学。考虑到这段文字很美,也是触发学生产生去“看雪”的直接动因,所以在教学指导中,将写雪景的句子与写活动的句子分开教学,侧重点放在第一句。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将视频中直观感受的雪景,再通过文字的感悟,去感知雪景的美。所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先是看到什么,去体验“雪花、雪毯、银装、洁白”的美,再是体验雪中的动态美。那“飘着、铺着、披着”像唱歌一样。这样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悟到的达到了预见的效果。而第二句的活动,则不着重点,只是让学生体验一下心情,悟着“雪中情”。

  而本文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我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最后出示儿歌和诗句,让生读读,激发邀请台湾小朋友来看雪的热情,升华主题。

看雪教学反思14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围绕“爱祖国”这个专题编写的。从识字、课文到语文园地,都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这一主旨。

  《看雪》是本单元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叙述台湾师生渴望到北京看雪景,从而表达了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在教学本课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两点:

  1、《看雪》这课文的语言看上去自然、平易,中间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同时还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如:“您看见过真的雪吗?”中的“真”字。在描写美丽雪景食连用了四个短句“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其中,“飘、铺、披”等词的运用如此准确生动,表现了雪的大。在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我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捉住了这些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去读、去品,使学生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2、感悟课文情感方面,我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学着联系上下文,给学生补充文字资料等多种方法。但是,实话说,这篇课文表达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太遥远了,他们哪里懂得祖国统一的重要性,哪里来那么强烈的.盼望台湾回归的愿望,读文之后,把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我准备的资料一起交流交流,才能让他们初步了解祖国统一的重要性,有了盼望台湾回归是好事的想法。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枯燥的文字,死静的课堂变成有趣的文字和活跃的课堂。

看雪教学反思15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我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介绍。《雪顿节上看赛牛》就是介绍了藏族人民在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雪顿节时的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写出了浓郁的藏族风情。课文按“比赛前——比赛中——比赛后”的`顺序描写了自己在雪顿节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藏族人民欢乐的心情。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做的好的地方是:

  1.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品读,读出情,读出味。通过读来理解感悟课文。

  2.能抓住重点段落来学习,品味。做到以点带面。

  但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如:

  1.在过渡到品读感悟时,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比较差,学生提的问题太多,过碎,学生不会抓住重点,充分地理解课文。

  2.朗读形式有点单一,齐读较多,学生评议读较少,应让学生在不断的评价练习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要从遗憾中找出问题,改进方法,提高自己。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看雪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看雪》教学反思07-27

看雪教学反思04-03

《看雪》教学反思15篇07-28

《看雪》教学反思(15篇)03-13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1-22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03-12

美术《雪》的教学反思01-30

雪孩子教学反思04-28

《雪孩子》教学反思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