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05-27 17:43:14
  • 相关推荐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是《角的度量》这单元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二是认识角的单位,会度量角的度数。三是画角。这三部分看似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

  今天,我讲的是度量角的度数。在量角之前,要认识量角器,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一下量角器,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量角器上都有什么,这样能使学生们对量角器的印象更加深刻。接下来,用课件导入新课,课件中演示了量角的过程,重点看量角器和角的重合部分。通过演示,指名让学生说出重合部分的名称,反复说谁和谁重合,最后归纳出量角的两个步骤,并将书上的步骤填写完整。这就是量角的过程,其重点也在书中的那两句话里,我认为掌握了量角的步骤,那么测量角的度数就不是问题了。我的目的是如此,可教学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

  学生对于量角的步骤能说出来,却很难操作,我也很是疑惑。为什么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却不能测量呢?经过我过筛子似的排查发现,个别学生找不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或者是读数时分不清读里圈还是外圈。针对这个问题,我再一次讲解一遍,有些同学已经明白了。希望在今后的练习中多加巩固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教学这一内容时,是从学生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

  本课用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教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化与后者。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本节课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情况不太理想,有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测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得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演示量角的方法并示范,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如“点对点,边以边, 找0度,认刻度”教给学生。

  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 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看来,课前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切实可行教学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重要资料,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必须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经过故事讲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学生闭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我画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并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刚开始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样放在要量的角上。于是我及时让学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一样的角。认识量角器时,我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回答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学生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的两个角的度数如(30°、150°),学生经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能够让学生注意,不仅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并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也几乎没有接触,操作的时候也比较复杂,其中还有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包括读数时注意到内圈外圈刻度的选择都是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的方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2、知道量角器的摆放;3、知道角的计量单位是度;4、让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读数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两个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在本课的一开始通过让学生对线段的测量来引出对角的大小能不能测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简单明了,切近主题。接着在介绍量角器的时候发现教学用的大号量角器和学生的量角器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因此,群殴注意利用投影在介绍,并结合投影测量,边测边介绍测量步骤。同时,在本节课中,我还给了大量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践,让他们多看多量多练,将学习到的操作方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

  但是在整个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知识介绍不充分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频频犯错,拖延了课堂时间;又如,学生的量角器有些有花纹,有些中心点不清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测量精准也是我课前准备工作做得还不到位等等。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

  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角的度量(二)》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内容,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二)》。如何正确的量角和画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该读内圈还是外圈的刻度。为了较好的突破这个难点,教学中我充分地让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1.自主认识量角量谈发现

  在出示量角器后,我并不急于介绍它的结构和用法,而是让学生先进行观察,并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进行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汇报。由于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已发现量角量有个中心点;有内外两圈刻度,都是从0到180度;外圈刻度0度刻度线在左边,内圈的0刻度线在右边……这样,学生自主的发现了量角器上的“秘密”,而不是老师直接告知他们的,这为接下来的量角和画角作好了很好的铺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二)》》。

  2.自主动手操作谈感受

  在学生认识量角器之后,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借助量角器来量角和画角了。同样的,我也不急于告诉孩子如何量角,而是让学生先自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量完后再来谈感受说做法:你是如何量的?量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学生们自己总结出量角的方法,而且还能清晰地根据量角器进行分辨: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左边的0刻度线重合就该读外圈的刻度;相反的就该读内圈刻度。0刻度线在左边就读外圈的刻度,如果0刻度线在右边就读内圈的刻度。知道该怎么量角后了,画角就水到渠成了。

  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在量角的时候还不是很准确。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前准备不充分。尽管课前已强调学生要买有中心点的规范的量角器,但因学具盒里所提供的量角器不够规范,它没有中心点,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利用学具盒里的而没再重新购买,导致量角读数时误差较大。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中下生来说,读数时只强调外圈内圈刻度还不够,如在120到130度之间,虽然懂判断要读外圈还是内圈刻度,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是125度还是135度还比较模糊。因为角的出现是静态的,学生没看到角的两条边的旋转过程,所以还会判断错误。如果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想象角的动态形成过程,相信在判断上定能减少失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本单元包括“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四小节内容。其中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是学生较难掌握和接受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本单元时要特别注意各个击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视对“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

  学生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一单元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利用课件辅助学生理解,效果更好。对于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能不能延长,端点个数来加以区别。由认识射线,引出角的概念。本知识点学生在学习时表现不错,但在做练习题时,对于“经过任意一点画直线”和“经过任意两点画直线”出现了疑点,有的学生把每个点都用上,不能正确理解要求。

  2、重视对量角器的认识。

  量角和画角的前提是认识量角器。课前要让学生准备齐量角器,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课上通过学生观察和老师提示,明确量角器的构造:一个中心点、0—180度的刻度线(等分)、内圈刻度、外圈刻度、0刻度线。要让学生指着量角器,充分认识内圈刻度是从右边读数,外圈刻度是从左边读数。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充分的准备。

  3、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量角和画角,我都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课上通过组内交流,班内汇报,老师示范。学生基本都能掌握量角和画角的基本方法。我提示学生在量角时,注意“点对点,边对边,另一边看刻度”,学生在量角时,容易出现把内外圈刻度读错的情况,要及时指出错因,及时纠正。学生会量了,画角就很容易了。

  4、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作图,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和细心的习惯。课前准备好作图工具和纸,按部就班的进行,不能偷懒,慢慢地就会有一个好的习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课堂上我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

  1.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2.量角时,不知道读哪个数据。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学生对于量角器掌握不是太清晰,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对于学生的掌握情况不能面面俱到。

  由于本节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学生在自己摆量角器,自己量角,自己读数,所以我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肯定有遗漏的学生。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角的度量”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角的大小。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比较繁琐,在以前的学习中出现的较少,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三角形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以及读数是看内圈的刻度还是外圈的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认识角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即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即度,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能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的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设计教案时,凸显出以下特点:

  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建构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一个三角形,一方面复习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即度量角的大小,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而不是仅仅用耳朵听听,这样的印象与体会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与同桌合作,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通过交流知道量角器的相关知识。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与学生一起发现,讨论。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整个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知识介绍的不够充分致学生在操作时频犯错误,拖延了课堂。除此以外,由于本身的教室技能还不够成熟,对学生的反馈评价不够及时与准确。我需要不断地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在反思中成长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所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本课教学中,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角的大小用什么测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

  教学时,先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己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你会发现什么?课上开始,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但学生的思维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训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学效果不错。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习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上比较紧迫。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角的度量》学生学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好,因为之前看过华应龙的《我这样教数学》中有关于如何教量角器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所以很自信,我首先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第三层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 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3

  上课之前,我就在想,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所以在教学时,我采取了一些措施:1.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目标,告诉学生,今天学的知识比较难,有没有信心学会,在学生充满信心回答后,他们精神饱满地听课,上课都比较认真,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2.在学生认识量角器时,我多次强调开口朝左,看外圈,开口朝右,看内圈,使学生弄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在什么情况下看内刻度线。 3.借助多媒体,演示量角方法,使学生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建立表象。这样,在量角时,大部分学生会自觉地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了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它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教师在本节课中要处理好的重难点。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比较活跃,好提问,对新鲜事物有一种探究精神,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拟订了已下三条:(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度的符号“°”;(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3)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并理解量角的意义。教学难、重点定为: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知道怎样读出角的度数。为了突破重难点,落实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效果较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这里我制造了第一个问题冲突,设计了“比眼力”——比较角的大小的小游戏。课前我先让学生画角,并从中选择两组来比较角的大小。这是在课堂上寻找所需教学资源,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一组角的大小直接就能看出来,第二组是仅靠眼睛看是不易比较的,尤其是还要判断一样大那是多大,不一样大又大了或小了多少。问:“能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他们认为不能,从而产生学习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需求。又通过复习测量长度、质量用什么工具量?怎样测量?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进行迁移,产生量角的动机,那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了解角的计量单位、掌握测量方法就水到渠成顺利成章了。

  二、引入自学,重视学法指导。

  四年级的学生,其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引入自学,我觉得对他们来说很有必要,当然学生自学能力并不是一日就能练成的,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更需要教师耐心的进行学法指导。本节课中关于角的相关知识,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并做学法指导————划出重点词句,做标记等。然后提问:“通过自学,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汇报落实:“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性较高,汇报时人人都有成就感,这样处理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又使学生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提高了自学能了。

  三、顺逆结合,促进思维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从总体上来说,我采取了“顺逆结合,纵横联系”的方法,这样处理减缓了知识的坡度,学生掌握起来也较容易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量角器上读角和找角。在教学认识量角器中,我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读角: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40°、60°、90°、120°),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你是怎么读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重视0刻度线。(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125°)。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想一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二)读角和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读角和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就切实可行。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说的不完整,也有学生量的方法讲得也很顺畅,总的来说,学生大体上能知道两重回一看数的步骤。

  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同时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如果步骤改为先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再通过平移使顶点和中心重合,这样操作过程可能会简单些,学生也更容易掌握。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例3给出一个角,要求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度量这个角的大小。用三角尺上的哪一个角去量,可以自由选择。由于三角尺上角的大小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与表达各不相同。如果用三角尺上较大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大锐角;如果用三角尺上较小的锐角去量,那个角正好等于较小锐角的2倍;如果用三角尺的直角去量,那个角比直角小。教材安排这些测量活动的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明白,测量角的大小就是寻找一个大小已知的,并且与被测量角大小相等的角;二是让学生体会,准确测量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这与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面积需要统一的面积单位,测量容量需要统一的容量单位是一致的。

  量角器是常用的度量角的大小的工具,例3着力教学量角器的构造和计量角的单位。先观察量角器的图画,说说量角器上有些什么,了解量角器的结构。然后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并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角有多大。

  量角器的构造比较复杂,学生观察量角器会看到它是半圆形,上面有许多刻度线,所有刻度线都相交于量角器的中心点;以中心点为顶点,任意两条刻度线为边,都能组成一个角;量角器上像这样的角有许许多多,而且形成的角的大小不同。还会看到量角器上的两圈数,都是0、10、20……90、100……180;两圈数的排列分别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方向刚好相反。就大多数学生而言,都能看到量角器的形状以及它上面的刻度线、数字,但想不到中心点与两条刻度线组成一个角。想到这一点十分重要,关系到量角器量角方法的原理,应该引起教学的注意。1度的角比较小,教材在量角器上表示出1度的角。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量角器上每相邻的两条刻度线都组成一个1度的角。2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2度的角,几个1度的角连起来就是几度的角。

  量角器上,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有内外两圈刻度。内圈刻度从右往左依次是10°、20°、30°……180°,外圈刻度从左往右依次是10°、20°、30°……180°。教材要求学生“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180°的刻度线”“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教学不仅要完成这些活动,还要体会0°刻度线和20°刻度线组成20°角,0°刻度线和90°刻度线组成90°角,0°刻度线和135°刻度线组成135°角,0°刻度线和180°刻度线组成180°角,从而进一步体会量角器上有许许多多个大大小小的角,而且每个角的度数都能看出来或算出来。

  认识量角器以后,就能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设计的教学活动线索是“图示方法——模仿操作——交流体会”。先图画演示怎样把量角器正确地放到要量的那个角上,看出这个角是多少度;再照样子用量角器在教材上量一量,经历量角器量角的操作过程,初步学会使用量角器;然后交流用量角器量角的体会。一要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就能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与要度量的角大小相等的角。量角器上的角有多少度,被测量的那个角就是多少度,从而明白量角器量角的原理。二要联系上面的操作,说说使用量角器的方法与要领,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的技能。三要体会有了量角器以及统一的计量单位“度”,就能准确测量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角的练习由易到难地编排。“练一练”里的量角,都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第1题已经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只要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就能说出各个角的`度数。第2题要把量角器放到角的上面,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由于只使用量角器的外圈刻度线,把量角器放到角上不是很难。练习十三第9、10两题里的量角稍难些,一是把量角器正确放到角上比较难,二是选择量角器的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比较难。为此,第9题的图画里已经把量角器放到角上,只要根据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选择量角器的外圈或内圈刻度,就能得出被测量的角的大小。第10题的图画里,也示范了量角器放到角上的方法,减少学生测量中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教材里的测量,联系自己进行的量角活动,交流体会并总结使用量角器的方法。练习十三第8题,给出四幅用量角器量角的图画,其中三幅使用量角器的方法都不对,或是量角器的中心点没有和角的顶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或是没有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教材问“(这些)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在辨析正误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估计角的大小是比较难的。“练一练”第3题给出了两个角,要求学生判断“两个角的大小一样吗?先估计,再用量角器量”。题目不要求说出每个角的大小,它们的度数仍然可以用量角器量得。这道题要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因为角是同一顶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尽管画出的两个角的边长短不同,以射线的观点看待角的边,就能理解这两个角同样大。练习十三第13题估计少先队队旗中三个角的度数,可以利用第6题量得的三角尺的各个角的度数进行估计。如队旗上的∠1和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差不多,应该是90°;∠2比三角尺上的45°角大些,∠3比三角尺上最大的角大些,这两个角的度数也能有所估计。培养估计角的大小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三角尺上的各个角,记住每个角的度数,作为估计角的大小的参照。

  实践反思:

  1.学生在课始对用量角器量角是非常感兴趣的,都渴望能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但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点好奇心理,在课始最重要的10分钟,没有能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反而用一种程序化的教学慢慢平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实属不该。

  2.对于习惯性教学中我们经常念叨的“点对点、边对边、最后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学生理解起来有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述上的困难。可能是教学中传授方法来的太快,学生经历的不够,没有形成真正的经验;也可能是知识要领不是源自学生自己的发现,所以落实在行动上就会有错误。如“和右边0刻度线重合看内圈,和左边0刻度线重合看外圈”,有的学生把左右看成是角开口的左右。再如:“最后看另一条指向几就是几度”。学生在摆放量角器时还会出现另一条边在量角器外面的情况,就无法读出度数。

  3.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角的一条边不在水平上,需要转动量角器或书本的情况,学生应用不够灵活,不够机智。

  量角也属于一种操作技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才会熟能生巧。我会耐心等待,给孩子们一个从不会到会,从慢到快,从机械到灵活的过程。相信孩子们一定能行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04-25

《画角》教学反思05-13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5-24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5-18

角平分线教学反思05-18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反思05-27

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04-26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05-20

旋转的教学反思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