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我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学会预习的优势,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做了一点尝试: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教学中,我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比如课文的
第二段,这一段分三方面来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是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总面积19120平方米和坑内兵马俑总数近8000个;二是介绍了一号坑的.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以及坑内兵马俑总数6000个左右;三是介绍了一号坑上面的主要设施和作者的观后感。因为条件所限而无法让学生欣赏到相关的录像片段,所以仅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想到了用我们的教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我先问学生我们的这间教室大吗?他们说挺大的。我又问他们我们学校学生多吗?他们说很多。接着我告诉学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个平方米,我们全校学生数大概在1300个左右,然后我让学生去计算一下三个俑坑的大小和一号坑大小分别相当于几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和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分别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几倍,他们计算出的结果是:三个俑坑大小相当于956间教室的大小,一号坑的大小相当于713间教室的大小,三个俑坑内的兵马俑总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8倍,一号坑内的兵马俑数相当于全校学生总人数的6倍。看着自己算出的结果后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的惊叹声:“哇,三个俑坑竟然这么大啊!”“这么多兵马俑啊!”“果然规模宏大!”??
可见,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室、学校、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2
课前,我认真预习了教材,并反复朗读了几遍,这是一篇人文优美的文章。从课题的“那片”一词就暗示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睹物思人,感人致深。课前,我在教学上润于了写作训练。“以物思人”的文题,比如“一张照片”“月夜”“还是那片绿叶”“那片火红的枫叶”等。学生题材新颖,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我并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修改,同时并出示修改作文的最基本方法与修改符号。
1、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2、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3、把长句断成短句。
4、删去重复啰嗦的词句。
5、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6、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针对我班学生,修改作文不是难点,通过学生亲临实践,很自然地引进了新授内容,看看叶老先生是怎样批改作文的。出示资料袋“一张画像”让学生先读原文,再读修改后的文章,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也就是从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中,能体会到叶老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借机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出示了课文第九自然段,让学生反复地读,并要求背诵仿写。本自然段就三句话。第一句“融洽”;第二句“亲切、质朴、融化”;第三句“绿得沉郁”。这样不但有利于背诵理解,而且有利于仿写。第10自然段最后一句“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作者15岁时那个夏日午后的事情一直留在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一直激励着作者前进,像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然后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写作文和修改作文方面的体会。这个环节学生表现还是不错,有的说,我知道了写作文要写得真实,要有感情。也有的说,无论批改作文还是写作文,也要像叶老那样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还有学生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这是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而获得的信息,从语文基础上,学生也不错,毕竟四年级了,知道怎样去预习新课,怎样清扫字词障碍,学生会用工具书,大多数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学完本课,我在反思: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与自寻新知的动力,我也设计了多个环节展开教学:“旧文引新文,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寻求新知”“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借用作者的思想与知识,特别是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那不仅仅是修改作文,是做人的原则,更是教育我们要怎样做人。然后师生采用“共议”“共体会”“共总学法”通过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的文章,在回忆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邀“我”到家中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著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一个久负盛名的作家,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虽相差悬殊,却成了一见如故的朋友。这一切都源于叶圣陶先生那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使人倍感亲切与温暖,同时叶老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君子不重则不威。”
同时,我也注重了如下方面:首先是“读文学写”本文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的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景物要有深刻,独特的感受,情与景要互相协调,情由景生,这样与景相生相成,这样才能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借景抒情,作者两次写到爬山虎,通过对爬山虎的生动描写来抒发情感。那么,我们在写作文中如何来借景抒情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实写实练”比如:我让学生写“秋天的故事”为了使习作动笔成功,我们可以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抒发不同的情感。有个学生这样开头“秋雨拍打着我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密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就这一句突出了人物深沉而揪心的情感。“九月的天空湛蓝而深远,九月的田野七彩纷尘,九月的人们匆忙而急促”“迷人的秋色,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迎着客人惊喜的目光轻轻展开……”同样写秋,这一句就烘托出人物轻松愉快的心情。读起来情感细腻。总是,高兴时花儿会笑,伤心时鱼儿伤心落泪,这就是借景抒发感情。首先,必须情由景生,有感而发,景触心弦,情动于衷,不言不快,这样才能达到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地境界。然后,必须以情为主,以景为辅,写景目的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心里却是“字字是情,句句是情。”
学学作者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题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本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起来就扣人心,抓人眼。如果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去分析文题,为什么本课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因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作文时“如文见人,如文见心”。所以才请作者到他家做客,叶老的教导,教会作者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去多年,所以以此为题。
总之,从本课的教学上,我深知语文的深度与广度,“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3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肖复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
这篇课文中,通过两件事回忆作者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从“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而让人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在人品与作品上都堪称楷模!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这其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为课题。为了突破这一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在前置学习中就让学生画出写爬上虎的句子,同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扫除生字。
二、第一课时,通过听写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同时,我与学生一起回忆本册书中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让孩子们感受叶圣陶先生家中那一墙的爬山虎长得是多么茂盛,在夏季显得虎虎有生气。以此,让学生感受到那一墙的爬山虎会给凡是到过叶圣陶先生家的人都留下印象,而对于当时只是一普通中学生的“我”来说,对那一墙的爬山虎的印象就更深了,所以,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会想起那一墙爬山虎,看到爬山虎也就会想到叶圣陶先生。这样,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了——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突破了课题的难点,接下去的重难点就是重点词语和含意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在第二课时第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重点词语,其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是“融洽”和“意义非凡”两个词。为了让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与“我”交谈时的“融洽”,设置情景,想叶老先生会问些什么,“我”会怎么回答。这样的设置,也为理解“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中的“认真”和“期待”分别说的是什么打下铺垫。请学生到讲台前坐下来情景表演,之后,师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们自然就感悟到“融洽”的意思了。
我问孩子们“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大家都说不出。于是给孩子们讲了我选择专业时与语文老师之间的一段故事:当年,在选择专业时,我与老师发生了纷争。我想选择中文系,老师说我的语文“可以”了,想进一步学习完全可以自学,而外语则不行,尤其是想当老师,不经过专业学习那是万万不可的。最后,由老师拍板,我填报了外语系。老师这一拍板对于我来说是意义非凡的。我告诉学生们,我因此有了一技之长;因此,我可以有第二职业。这一题外话让学生们对“意义非凡”有了感悟,大家争先恐后举起了手,告诉我这个词的意思————这次交谈激励、鼓舞“我”,使“我”更加努力学习,所以后来才能成为有著名作家,这次交谈的意义真是“不一般”。
当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以后,对“他亲切之……”这个句子的理解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词句段学习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教学生们修改作文。学习《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聪明的孩子们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尤其是对修改符号的使用,他们早用到日记和作文草稿之中了。
第三课时主要谈怎样使句子“干净”、“规范”等。
一、读“我”的原文,让学生理解“干净”一词在本课和作文中的意思。读学生的范文(上一单元的作文,我没只做了“目评”),进行集体修改,将平时大家所说的“口水话”(重庆方言)删下去,达到“干净”的效果。这样“干净”的意思就明了了,学生也就自然会明白这就是老师在辅导写作文时所说的“简练”。
二、学生互相修改习作。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对于我来说也“意思非凡”。上高一时读过肖复兴先生的《早恋》,所以本课让我感到亲切,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感受,所以,备课时也多用了一些心思。尽管这样,不足之处是还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了,有下两点:
一、在前置学习中,没有让学生去了解作者肖复兴先生,这样,在课堂上,学生们对这位写他与叶圣陶先生之间的故事,却要以《那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的“中学生”感到极其陌生。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障碍的。
二、在情景表演之前引导、启发不够。表演前,应该多设置一些“我”的问题,让学生表演出“我”由拘束———小心翼翼——小小的心融化。尤其在师生表演时,如能将时间稍适延长就更能表现出“融洽”。
我县一位小语名师给我提议,在写反思时要有理论支撑,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是将自己课堂上的一点感受理解讲解过程写下来,还请读我反思的同仁们多多指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4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1、揭题激兴:
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叶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引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不仅让学生感受叶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积累,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为新授课作出良好的铺垫。
2、初读晓意。
这块环节我还安排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认,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地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课,我重点抓住"推荐"一词的理解,从而体现词不离句的思想。
3、细读明理:
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4、质疑课题,小结激趣,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中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从而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5
本课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难点。
果然,当课进行到第二部分——叶老邀请肖复兴去做客时,学生的理解、感悟出现了困难。当讲到为什么课文要描写两次爬山虎?为什么第一次的爬山虎绿葱葱的,为什么连阳光也变成绿色的,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而第二次则绿得沉郁,像一湖浓浓的`湖水,为什么会显得虎虎有生气?
虽然通过反复读文,学生知道是时间的变化导致了爬山虎颜色的改变,但更深一层的含义——肖复兴当时听到叶老邀他做客的激动、兴奋,未见叶老的神秘;亲身感受叶老的音容笑貌,聆听教诲后找到努力方向、脚步变得更加坚定、沉稳,学生是冥思苦想也不能豁然开朗。
此时,我引导学生联想心情好时,看景色什么感觉,不好时是什么感觉?这时学生体会到了,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有关。在这个基础上,又引出本课重点句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想到了爬山虎象征着叶老先生的品质,看见爬山虎就能想起叶老。这时,我趁势引导“借助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6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
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学习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 ppt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强调“片”和“虎”两个字的写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阅读,批注,交流:
1.体会作者对叶老先生的认识。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作者的影响。
师:围绕目标如何具体学习这篇课文呢,回忆文章分为那两部分,按部分来学。
生回忆文章的两大部分
三、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一:
默读课文,叶老先生是怎么批改“我”的作文的?用直线画出。
批改得怎么样?用语句在旁边批注。
“我”的感受呢?用曲线画出。
从中看出叶老是个什么样的人?
1. 学生自学。
2. 四人小组交流。
3. 汇报。
4. 叶老先生做事一丝不苟、关心下一代,写文章写真话、抒真情。
相机讲述“春风拂面”(多媒体出示)
师:未见其人,叶老先生就给“我”留下了这样亲切、温和的印象,那么见了面呢?叶老先生有何举动,又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下面学习第二部分。
四、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二
走进叶老先生的家,叶老先生有何举动?从中看出叶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交谈怎么样?
文中有两处环境描写,请用直线画出,并大声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写一墙的爬山虎有何用意?
1. 学生自学
2. 汇报
相机板书“平易近人”
3.猜猜当时叶老和“我”谈了什么?
四人小组交流
师出示资料一
4.两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我”心情愉快,出示课件,指导有感情朗读,用意是景美,人更美。
师:叶老与我的交谈,使我受益匪浅,所以对肖复兴来说,15岁那个夏天对他意义非凡,他庆幸什么?
五、学习最后一段
出示自学提示三
在作者肖复兴的人生中,15岁的那个夏天对他意义非凡,他非常庆幸的是什么?在文中用双横线画出。与此相关的语句是那句话?
文章结尾说“在我的眼前,那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含义深刻,谈谈你的体会。
1. 生自学
2. 汇报
3. 同桌交流体会
出示资料三和四
4. 小结
这句话是借景抒情,作者抒发了对叶老先生的敬佩、感激、难忘之情。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题。
六、作业
以肖复兴给叶老写一封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随着二三六教学模式的推进,今天由我执教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此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进行编排。课文记叙了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去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近人,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借景抒情,感人至深,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及我校开展的二三六模式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自主阅读、批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了课堂教学。
首先,从二三六模式上来看,在出示目标的时候我注意键入了学习方法,使学生学起来更清晰明了,接下来引导生分部分学习课文,分别出示了自学提示,在对自学提示的表述上,我明确了学习方法,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在课件处理上,我采用了醒目的黑红两色,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通过画一画,做批注,读一读,想一想,学生的自学真正落到了实处。为小组合作做了良好的铺垫,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索,探究之中。
其次,从本课的特点来看,本课内容较多,不易理解,在被选入课本时,内容又有删减,使其更难理解。比如:“我”去叶老家做客,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他们都谈了什么,文中没有,我适时补充了资料一,轻松化解一个难题,对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用意何在,我引导简洁、明了,生一下捕捉到了叶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心灵美,思想美,自觉这个难点,处理十分得当;在对文章结尾那句含义深刻的话学习时,我组织学生同桌交流,阅读资料二和三,升华了中心,理解了题目。
第三,作业的布置,我认为也很成功,以肖复兴同学的身份给叶老先生写一封信,其实是对文章内容的再回顾,深化了思想,理解了文意,复习了书信。
总之,这节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语文教学应该以读文本,这节课我自觉读的很不到位,是由于当时考虑到本课内容多,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情朗读,指导的功力也很不到位,另外,在交流展示的时候,指名说时较多,形式单一,可以在考虑,把这些时间挤出来让给朗读。
通过本节课,我进一步认识到:二三六教学模式贵在坚持,经常运用,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必然提高,即便眼下看不出学生的进步,从终身学习来谈,它是很有用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7
a 感悟是同学认知水平的深层面,它是同学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在同学对教材有了充沛的感知后,可引导同学以困惑、情结等为突破口,深入探究,准确掌握文章内涵。
学习过程中,同学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和时引导同学提出。它是同学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同学提出:
1、课文主要写的并不是爬山虎,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2、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变长了。是什么意思?
3、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是什么意思
4、作者为何两次描写满墙的爬山虎?
b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沛调动同学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1、设置悬念,激发同学求知欲:
为实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发明条件,为激发同学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同学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2、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布置:先出示自学提纲:
⑴ 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
⑵ 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
⑶ 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同学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同学读第一局部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同学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同学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同学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同学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3、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同学的知识必需经过训练,才干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局部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同学修改自身习作的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8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启蒙”不能少:作者的原文题为《月光母亲》,而进入教材后题目改为《月光启蒙》,编者还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编者将原文中最能打动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的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恐怕这“启蒙”不仅是不能少,而且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母亲”不能少:是谁给了“我”启蒙教育,归根结底还是母亲。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我从复习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以“母亲是怎样在月光下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的'?”和“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导入新课。之后便是读歌谣,品亲情。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教学中尝试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讲解全文为主,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如何找到这个点?像《月光启蒙》,从题眼“启蒙”就切入抓住了重点难点;还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或者提炼文章线索串连一篇;再者整合一个问题,推进整篇课文的教学。相信在以后的不断实践中会练就一双慧眼。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属于回忆文的体裁。
上课伊始,以肖复兴的一段话导入,引出一个偶然的故事。然后直接导出,课文一共讲了两件事,说说分别是什么。学生在预习中已经了解,所以能够迅速找到,但是概括语言不够简练。接下来,通过事情联系感受,画出“我”在这两件事情发生后的感受。学生汇报后,任选一件事情读一读,哪些词句让你的心头有暖暖的感觉,圈画下来。
学生汇报第3段,找到密密麻麻,链接课后修改后的作文,体会第六段中心句。学生汇报第五段,体会中心句。教师讲述课外资料,学生体会中心句。
此时出现本文的学习方法,通过事情,借助资料,体会感受。然后利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件事情。学生汇报第九段,抓住“融洽”“融化”来学习体会叶老先生的平易近人,以及作者自身的感动。最后齐读第九段,第十段。出入有关叶圣陶老先生的资料,体会感受。
整体分析后,要关注事情是怎么来写的,它和感受之间有什么顺序。学生在这里似乎没有明白问题,所以反映并没有那么快。其实就是想渗透写作手法:事情在前,感受在中;事情在前,感受在后;感受在前,事情在后。
最后,质疑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学生汇报3次。一起来看这三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在这里出现了问题。教师引导,结合事情和作者的.感受来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其实,课后我觉得在开始提问题时就可以这么提。学生汇报感受,再次理解课文,理解题目。“那”字有什么作用?与这相对,告诉了我们这是一篇回忆文。出示并介绍这篇的副标题,升华主题。
接下来,引出同类写法的毕淑敏的《对我最重要的人》,通过事情,体会感受。进行了好书推荐。然后我利用时间,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写一写对你影响最深刻的人或事。
把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用一节课来讲解,对老师来说有难度,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受益匪浅。把学到的方法立刻运用到写作中,学生们才能学以致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0
《绿》教学反思
《绿》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学生能从中学什么呢?当然是怎样写绿了。绿,看得见,摸不着,能把绿写出来,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朱自清却能写出来,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是一次写到,足见非同一般。
1、2两段,着力描绘的是梅雨潭周围的环境,重点是梅雨瀑。观察点由远而近,山边——厅边——潭边,视角分俯视、平视、仰视,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的绿也呼之而出。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先写周围环境?学生经过讨论明确,是烘云托月,写周围环境和谐映衬,此处的景物才会与周围环境协调和谐,而不至于孤零零突兀在那儿。我们写景物,应都能有这样的映衬意识。
第3段,是作者浓墨重笔书写绿的地方。这部分也就似乎作者如何来描绘绿的。本文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教材编者提供了详细的旁注,这是语文学习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习惯在阅读教学时请学生“圈点勾画注”,但这些方法的指导如何依学情而设,如何有效指导等问题,却未引起重视,因而这个做法多数情况下就是一个形式。我观察下来的情况是,很多学生并不真正的领会并自觉运用。做的最“理想”的恐怕是文言文,看学生喜欢把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密密麻麻地写在字里行间——我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有时的确有帮助理解的`作用。
本文学习完毕后,我趁热打铁,请学生写一篇作文——即本单元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与探究》的题目:以“绿”为中心拟题写一篇
作文。我提示学生,写作时,可以参考朱自清的这篇文章的写法,也算是“先学先用”吧。事实上,像朱自清的《春》《绿》都是学生写作的极好参考,毕竟大多数初中生还是在模仿阶段。对于学生而言,阅读经典美文,从中汲取一些写作养分,还是可取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抓住教学难点质疑
课题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从课题入手,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确立教学重点研读。要想顺利地突破难点,又必须先要理解两件事中叶老的高贵品行,有了感情的积淀,才能水到渠成地体会到爬山虎背后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为解决“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认真”这个问题,我预想学生光靠肖复兴的叙述和表达,很难走进叶老这位名人的。因此,我把“叶老修改稿的原稿”这一直观作品呈现在同学面前,并启发学生想象70岁的叶老坐在灯下、戴着老花眼镜,为“我”一字一标点地修改作文的情景,进而引出“假如这是叶老为你修改的作文,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对叶老的崇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在处理“叶老为我修改的两处语病和简短的评语”时,我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这篇课程资源,不仅教给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修改作文中的语病,还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要写真事、表真情,并渗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在抓住字、词、句重点细致地研读了“修改作文”这件事后,我又采用读文与想象、角色换位与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研读文章的“邀请做客”一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发现、感悟“握手”这一细节,感受叶老的亲切平和。又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叶老先生,你会对肖复兴说些什么?”学生在充分想象后,畅所欲言,此时的学生俨然成为了一位“叶老”,深刻感受着叶老先生“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从中表现了叶老先生作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与人品。作者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
文章篇幅较长,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事,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后半部分,“我”到叶老先生家里做客,体会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作者肖复兴的.资料,然后直接告诉学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肖复兴的一篇回忆文章,了解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先让学生回顾本册课本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学生很快发现《爬山虎的脚》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以及怎样往上爬,;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是作者和叶老先生之间的两件事。然后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学习“修改作文”这个部分。然后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结合资料袋读第4自然段,思考: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从中学到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2、看了叶老先生为我修改的作文,“我”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小组展示。学生展示时我相机板书修改方法和修改符号,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接下来,我用小黑板出示了肖复兴的《一张画像》的最后一段话,让学生用粉笔在原句上修改。学生积极性很高,大家一起动脑筋,基本上都改对了。但是,下课时间到了,第二个问题“我有什么感受”没有时间展示了。
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三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我还补充了原文中叶老先生和我谈话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叶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最后提出一个问题:“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回顾课文中的两件事,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然后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落实了教学重点——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第二课时突破了难点——理解了课题的含义。但感觉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如果下次再上这篇课文,可以将需要修改的文段印发下去,能节省部分时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3
上次试教后,感觉真的不会上课了。怀疑自己的能力,究竟还会不会上课?于是,重新研读文本,对教学流程作充分的预设。
引课部分,我直接导入叶圣陶先生的简介,走入课文。简洁,直奔文本。因为实在想不出花里胡梢的导课,还是简简单单才是真吧!
虽是第一课时,按照一般的流程,应该是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昨天,我在熟悉教案时,想到上次试教时,这部分时间花费很多,何不把它移到课外,让学生在预习时就做好这项工作呢!于是,临时改变策略,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改成了检查预习成果。我主要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特别是几句长句子,比较拗口;其次检查,读懂了什么,作适当的批注。这样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第三,学贵有疑,引导学生预习时,提出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生的感悟和问题,表达了他们的理解和疑问。其中的几个问题抓住了文章的难点,体现出了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火花。如能长此以往的做好预习工作,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这也是,我以后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一种习惯。
正如学生所提的问题。课文主要叙事,为什么要以爬山虎为题,课文中还有好几句是写爬山虎的,这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关注到了这一点,我的教学也应该以此为重点。但要理解这些内容,又必须在理解叙事部分内容之后,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之后,有了感情的积淀,才能水到渠成理解爬山虎背后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其次,课文的“修改作文”部分,很有特点。具体事实+心理感受的写作特点,修改作文的方法,语句上的修改,这些都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启迪。因而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就锁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学习上。同时,确定了语言的训练点,小练笔──“具体事实与心里感受”相结合的写法,考虑到小练笔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为深化主题服务,于是安排了叶至善先生为作者改写作文的练笔内容。学生写的也非常精彩。摘录几句如下: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春风拂面”,让学生一次次回到文本中去感悟,研读。学生在“密密麻麻”“到处”中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在字词句的修改中,学生感受到叶老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评语中,让学生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以及对一名文学爱好者的鼓励和殷切期望。这一股股暖流给予作者春风拂面的感觉,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其一,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特别是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功力不够。汗!
……
当局着迷,旁观者清。敬请各位提出批评意见。不胜感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4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在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中古志威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觉得有点离题了!”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反思: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有思考的。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15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原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纪念叶圣陶先生》,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而作。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前我试想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将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串联,分设“立志”“感恩”“独立”“挫折”四个环节,但是在设计时我发现本组课文在写法和内容上都缺少整合点,反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可以和习作教学整合,《乌塔》可以和口语交际整合。所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采用阅读教学模式,以课文学习带《同步阅读》,实现阅读内容的扩展和阅读方法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叶老先生修改作文的内容。第二课时体会叶老先生在做人和做文两方面对肖复兴的影响。这节阅读教学课,主要目标是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的.结尾肖复兴说:“我很庆幸,自己第一次见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对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楷模”来理解。“楷模”就是“模范”“榜样”,那么叶圣陶先生在人品和作品方面有哪些让肖复兴和我们学习的呢?这样学生联系上文的内容,学习叶圣陶修改文章的一丝不苟和待人的平易近人,抓住相关的句子和关键词,体会人物的特点。第二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是结尾的“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句子比较难理解,上文两次提到爬山虎,一次是在刚进叶圣陶家门时作者看到的爬山虎,“绿葱葱”的,阳光仿佛都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是作者第一次去一个作家家里做客,而且是这么鼎鼎有名的大作家,心情该是多么激动、兴奋呢,这种心情体现在景色之中,要启发学生理解景色描写中寄托的情感,有些难度,在课堂教学中我启发不够,处理得有些生硬。第二处描写是在和叶老先生畅谈了一下午后,作者看到院子里的爬山虎“绿的沉郁”,“虎虎有生气”,这样生气勃勃的爬山虎是作者此刻“充实”“自信”心情的表现,但是因为铺垫不够,学生也没能引到这层面来。
总结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进而迁移到《同步阅读》中的《晨读》,理解最后一句话“我们阴暗潮湿的教室仿佛成了迷人的宫殿”的含义,同样需要联系上文中晨读时老师为“我们”读书,各种各样的书籍充盈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深深地陶醉在了这知识的海洋中。但是在教学中,这一设计没有实现,一是课内阅读时方法落实得不好,因此课外阅读中学生没能使用这一方法;另一方面,此环节的操作不够明晰,每一环节做什么,对学生的要求要明确。
总之,本课在设计上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不够细致,对课堂中的具体环节预设不够充分,导致没能达到教学效果。不仅要想到我想在课堂上实现那些目标,也要预想每一环节学生的反应和应对,让一节课的每一环节都在意料之内,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该注意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04-17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语文教学反思08-06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9-29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8-0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5篇03-15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09-29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09-10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5篇03-04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