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06-29 11:00:23
  •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此刻的七年级教材,与小学的衔接不是那么紧密,有点给人另起炉灶的感觉,再加上十多年来我们的小学都一向取消了留级制度,无论学习基础及学习潜力有多么欠缺,学生都一同逐年上升,懂与不懂都一齐学习新的资料,一齐进入初中的学习,这势必造成学习困难越来越大,越来越没有办法学习。在这种状况下,是否就应正视现实,拟订最低要求,提出弹性学习任务,在同一本教材中也有供远远没有完成小学学业的学生继续进行最低限学习的资料。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潜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总结如下七点:

  1.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焕发了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2.新学期伊始,不立刻急于教课文,首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纵观了解全册书的资料结构。介绍学习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诗词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学习赶来时才不至于茫然失措。

  3.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必须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作文集)。

  4.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带给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如在教室里开设《语文园地》、《优秀作业展》等栏目,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文,课外所找到的资料(如讲到《化石吟》一课时,要求学生在书上、报刊上、上搜集有关化石的文

  5.老师在课上努力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只要有疑问,随时能够提出,只要有想法,随时能够发表,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殊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如、、刚发生的身边事、国家大事、新闻等,使语文课程资料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

  6.培养用心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潜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好处、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熟悉潜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透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带给了广阔的舞台。

  7.重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资料。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出色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出色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能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好处,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熟悉,填补空白

  1.

  2.

  3.

  4.

  5.

  6.

  7.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欣然走过20xx,七年级上期已近尾声,下面对本期教学从几个方面反思。

  一、对新课程理念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经常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国庆假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去做,我想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综合性学习。

  二、对学生语文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的反思。

  本期以来,我合理分配每天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比文言文的背诵,诗歌的听写,默写等等,我都要求他们必须当天完成。

  其次,我教会他们必须要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什么时候做其它事情,什么时候要看语文,教会他们懂得合理按排时间。

  第三,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因此,每次考试前,我都要求他们必须要有一个明确是时间表。

  另外,要懂得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考试的时候尤其要跟他们强调这一点。

  还有,教会学生懂得向自己提问。不时地向自己询问"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好方法。

  最后,还要懂得向他人提问。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在这一点上,我要求班级里面学习小组,学习成绩比较薄弱的同学每天必须向下班级的科任老师提出自己不懂得的问题。

  当然,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要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语文是精深博大的,本期在一些方面带领学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还有许多不足留在后阶段努力更正。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学生兴趣较浓。两个课时的教学我有以下的一些感受。

  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总是一开始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然后是范读或听录音朗读。本堂课上我先是让学生试读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上的难处,然后我再范读。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本,学生更有兴趣,效果更好,记忆更深刻。在探讨本文的“物外之趣”这个难点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为什么不把蚊子比作天鹅,而是比作白鹤?这必须要结合文章的文眼“物外之趣”和作者的情趣,作者的《浮生六记》写作缘由来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观蚊如鹤”这一情趣的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和想象。我在教学的时候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想象加工。如蚊子在素帐中飞舞,这只是视觉上的效果,那么听觉上的效果呢?文中没有记叙,大家可以想象,蚊子们不该是在开什么演唱会吧!文中最后写道:“……鞭数十,驱之别院。”那么作者是拿什么去鞭打虾蟆的呢?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化石吟》这堂的教学,使我深有感触,让我深深地懂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上好一堂课,实在不容易,要做很多的准备。这篇课文我抓住了重点性的语句展开教学。“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那么,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问题抛出,学生陷入沉思,教室陷入静寂,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突然,教室后面跳动起极不和谐的音符——几个学生骚动起来,甚至在窃窃私语。我正要发怒,转念一想,已经第四节课了, 学生能坐到现在也不容易,于是,我压住火气问: “你们几个干啥呢?” “照片,恐龙照片。” 什么,恐龙照片?我一激灵,来了精神,马上让学生把恐龙照片传到讲台上。没想到,这个貌不惊人的女生竟然送来厚厚的一叠照片,翻开一看,全是恐龙照片。 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我何不趁此机会挖掘出我的课堂需要的资源呢?于是,我让这个女生介绍了与这些照片有关的旅游见闻。 “我在公园里看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它镶嵌在高高的山崖上。我还欣赏了栩栩如声生的恐龙,由此我想,在几百万年以前,一定生活着很多恐龙” 一石激起千曾浪,台下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三叶虫化石和鱼化石,我想,在远古时代,一定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后来,地壳发生运动,板块之间的'挤压让我们这个地方隆起,成了连绵不断的山脉。” 如及时的甘霖,轻轻挥洒在干涸的土地上,所有学生都睁大好奇的眼睛聆听着这美丽的神话一样的遐想。是啊,这不是活生生的教材吗? “化石,让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化石,向我们展示了生物进化的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起源,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至此,这堂课的难点在生成的资源中化解了。它之所以化解得那样自然,那样轻松愉快,不着痕迹,我想是我的教学机智帮助了我自己。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今天早晨我开始上本册书的第一篇课文《散步》,这个单元的文章全是有关家庭亲情的文章,作者用温暖的笔融细致的描写了家庭成员间和睦、互敬的亲情关系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松、静、匀、乐”。我给孩子们说:上课时要保持放松的心情,要有安静的环境,要有均匀的气息,要有快乐的情绪。只要上课时经常要求自己做到这四点,你离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不远了。如果每天都用轻松悦快的情绪来对待学习,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们都十分认同我的想法,大家悦快的进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是该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即: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虽然不是声情并茂,但是我感觉已经够好了。因为他们读得很用心,很仔细。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美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在文章里划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生字词的教学完全由学生解决(到黑板上来做,然后再大家订正),所花的时间不多,效果也相对较好。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几个学生主动的举手回答,说得一般,主要问题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想说的话而不知道怎样表达。心里想得有,而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们说,这就是平时读书不够和锻炼较少的原因。只要大家积极阅读,主动锻炼,我们都回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能放弃,要积极的去适应,克服心理的胆怯和恐惧。之后,我谈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健康的躯体和高尚的灵魂的有机组合。健康的身体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积极的锻炼可以得到。而高尚的灵魂则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武装,知识和文化就是从读书所获得的,主动的阅读和求知是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用高尚的灵魂去指挥健康的身体,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在教学中顺应课堂的流程我给孩子们讲了三国演义》里董卓、吕布和貂蝉的”美人计“的故事,大家听的很认真。

  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分析文章之所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原因。有的孩子说:课文里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和蕴含着的生命的不尽活力。有的孩子说文章除了景物和语言优美外,还有的就是情感美。文中亲情的温馨让我们备受感动,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几代人的宽容和理解,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通过引导,孩子们懂得了家人和朋友间就应该相互宽容和理解。我想这不就是我这节课所想达到的目标吗?这不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吗!于是,我很认真的表扬和肯定了学生们的想法。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努力进取。一节课的学习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就这样结束。我能看得出,学生很愉快,对我不反感,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从整个教学流程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有时和学生吹牛就漫无边际,收不了边。还有在讲课时缺少激情,对学生的感染不够。课前准备肤浅,不够深入,层次不够丰富。自我感觉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整堂课的整体形象构造,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东西,课前思考不够清晰。因此,课堂结构显得有些混乱,没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时甚至用了大量的时间来与学生闲聊,用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所以,有时又感觉有些本末倒置,主题被冲淡了。但是,不论怎样,我相信学习就会进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述作比较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能够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述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思考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述时,将自己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就应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潜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反思

  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资料。因此,课前我划出课文主要的层断,上课时师先范读,学生再跟读,最后到个别读,效果还不错,学生能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情感,那就是“爸爸对自己的亲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写得而不露。”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父亲对“我”上学偷懒的惩罚,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深情,那就是严厉但不失爱心,情节是:有一天,下大雨,她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惩罚,爸爸狠狠地打了她一顿,仍然坚持要她上学,但是拿了五大枚铜板,破例让她坐洋车上学,她上学时忘了穿上花棉袄,爸爸拿着送到学校来,还给了她两个铜板。事情不大,却充分表现出爸爸是十分爱她的,这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激起了阵阵涟漪,使她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懂得自己去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父亲的人物性格跃然纸上,这些上课过程我都较好地处理了,也是这堂课的之处。另外的教学要求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文章的两条线索:一线是爸爸爱花,另一条是毕业典礼。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后者是画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对于线索的把握,学生较容易把握,但书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亲情你们能谈谈吗?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学生虽然有个别发言的,但不够热烈,也就是说在拓展延伸这方面,老师引导的不够深入,学生还不能从

  课文中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为了把“世上只有爸爸好”这样的口头禅作文说好,是否前面变布置,也许效果好些,假如今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会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这是一篇演讲词,虽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是并不讲究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更多地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情感打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两点:

  一、文本教学:从朗读中体会情感,并训练学生听读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人文教学: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真正的英雄的内涵。

  对于文本教学,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播放视频,把学生带入到悼词的情景中,为英雄的牺牲而悲痛;其次,运用听读的形式,让学生再次感受情感。另外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比较注重说读写的训练,听的能力并不能得到施展。于是我就依据英语的听力训练,带着几个问题去听读,筛选自己有效的信息。同时实现单元目标抓课文主要信息,概括要点。因此我又设计了概括七位宇航员的事迹或性格,从中总结英雄的精神品质,过渡到对英雄内涵的领悟。

  对于人文教学,不能依靠空洞的说教,所以我的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个体感悟。无论是七位英雄的精神体会,还是美国精神的领悟,最后是联系到全人类,都是让学生自己去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最新鲜的。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仅锻炼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而且在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指导下,更深层次地发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演讲词本因以情感动人,设计中虽有体现,但是教学中却忽略了这最关键的要素;概括英雄的事迹中缺乏有效地手段等。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入地钻研教材、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感谢教研室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感谢各位专家和老师给予我的宝贵意见。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一.我这次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但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在实行,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违背的,也是不科学的。在课堂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文言文好学吗?喜欢学吗?”结果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不好学,不喜欢”。我想这是学生心里真正的呼声,但是我们教师却是经常忽略了他们的心声,依然按照我们自己的意念来教学。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是我觉得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才是最关键的,要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算是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导语的设计,图片的展示,提出一些问题,讲一些故事,对学生的回答积极肯定等等。但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因为一旦涉及到知识点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我无法让知识点的讲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形象,我想这是我个人的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很有情趣,学生兴趣较浓。两个课时下来本人有以下几点感受:

  1、根据以往经验教师一开始是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介绍,然后是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本堂课上我先是让学生试读课文,让学生发现自己朗读上的难处,然后教师再范读。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学生更有兴趣,效果更好,记忆更深刻。

  2、在探讨本文的“物外之趣”这难点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如为什么不把蚊子比作麻雀,而是比作白鹤?这必须要结合文章的文眼“物外之趣”和作者的情趣,作者的《浮生六记》缘由来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观蚊如鹤”这一情趣的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可谓一举两得。

  3、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和想象。那么老师在教的时候是否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也对原文进行想象加工呢?如蚊子在素帐中飞舞,这只是视觉上的效果,那么听觉上的效果呢?文中没有记叙,读者可以想象,蚊子们不该是在开什么演唱会吧!文中最后写道:“……鞭数十,驱之别院。”那么作者是拿什么去鞭打虾蟆的呢?是狗尾草、树枝……还是真的鞭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想象,一是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对于初入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过去有些教师要求教师将文言翻译挤着写在课本原文的下面。这样看似挺理想,学生一看就懂。但我实地拿了几本这样做的学生的课本,结果发现他们的课本已不是课本了,文章不是文章了,而是蚂蚁在文章中搞游行集会一样,让人辨认原文起来非常困难,看起来好像我们需要用手特意把什么东西掰开似的,因为文章的行距毕竟有限。所以教学时关键是让学生去理解,去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子,不必句句译文在书。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最近从市教育局组织的构建课堂教育模式的实践活动中,感受颇深。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知识和能力是鲜活而又充满人性的东西,不能用某一种模式或者构建一种“万能”的授课程序来达到其最终的目的,但是就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易乐观,在此种情况下,统一思想,相对的构建一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较为适用而又合乎语文教学规律的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 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的支 离破碎。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 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当教学中的某种遗憾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 教学现状时,其原因之纷杂自不待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 ,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她的魅力。

  我一直想:怎样的一堂课(文言文教学)才是有成效的一堂课?怎样的一堂课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从课文里面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革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先前教学思想的一种反思、借鉴和超越。反观传统的教学(文言)的模式,从最早的私塾教育,强调的是一种直观而又简单的教学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说,他们的结果是好的,就是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章)的一种感悟力,就是所谓的“慧根”,而我们批判的应该是他们的教学方法,传统文言(建国后,白话文)教学因为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自然不如古人学习是的自然和流畅,一般情况下:“教师读,学生看;教师译,学生记”的教育模式大兴其道,究其原因,大家认为这种教育方式的显性因素明显,即学生能够基本明白其义,并能翻译。但是文章的意蕴何在?文章所体现的鲜明的人性和个性以及鲜活灵动已怡然丧失。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本学期,我进行了《化石吟》的公开课教学,课后,结合本组老师对我这节课所做的评议,我对本节课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以期能促使本人今后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做反思如下:

  本文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目标应是在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内容,体会感情;理解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定位为: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一以贯之执行了这几项教学任务,也基本上收到了预期效果。应该说,这几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比较到位,我在课堂上也尽量努力尝试进行了一些突破;其次,在导入新课以及对拓展延伸性问题的设计时,本人进行了较为精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本人历来提倡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字词教学;最后,本人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老师在授课时应能融入自己的激情,从而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这也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许也正是本人在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深有感悟的一点。

  诚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也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在今后的授课中不断改进提高:首先,在课件的使用上,因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导致课时安排太过紧了些,没能更充分地安排落实好各项教学程序,对有些问题的展开也不够充分些;其次,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显得还是不够全面深入些。本人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争取不断努力完善自己,以期能更加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新学期开始,我又接了七年级一班的班主任。早就听说这一级的学生基础差,可是没有想到竟然差到如此程度。全班数学80分以上的2人,70分的2人,60分的7人,也就是说及格的11人,不及格的45人,语文和英语也是如此。这样的基础,今后将如何去教?真的让任课老师犯愁。

  果然,刚上了几节课,就感觉到了这些。学生基本上没有养成学习习惯,一节课下来,老师要不断地维持课堂纪律,否则,几乎没有听课的同学了。无论怎样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激发不起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举手的同学竟然很少。究其原因,只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去动脑思考。

  开学一周多了,学生竟然不把铃声当回事,不知道保持卫生的清洁,自习纪律极差,随便说话,没有学习的意识。还保持着小学时的习惯,上课迟到,随便下位等。

  作为班主任,真的感到太累了,有些事,讲了多遍,学生总是不在乎。为此,我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到底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要改变学生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班规,来约束不守纪律的同学。通过家校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共同管理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班中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和任课教师多沟通,共同管理班级。

  但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任职的第一年,作为一名刚走上岗位的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有许多不足与缺陷,如基本功不够扎实、教学经验尚浅等,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因此,我对教学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不敢有任何怠慢,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地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以下是我对七年级语文教学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了解题型,把握方向

  要想考出好的成绩,作为老师,首先要将七年级语文考试的出题类型弄清,这样才能明确目标,找出教学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七年级语文试卷大致分为三块:语言积累运用、阅读、作文。其中阅读和作文占得分数比例较大,也是学生得分的关键所在。因为语文是一个重在积累的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老师能抓住的只有语言积累运用部分的字词、病句修改和古诗文默写题以及古文阅读部分。

  二、狠抓落实,反复巩固

  七年级语文通常有对字词的考察和对古诗文默写情况的考察,为了学生能使学生在这些题上不失分。我重点要求学生对字词课前预习,对于古诗文默写要求人人过关,课后听写,单元复习时再听写,周清时再抽查,直到学生默记于心为止。

  三、开卷有益,学在课外

  在刚接到七年级语文的时候,我觉得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了,可是几次考试过后我发现学生的成绩都不很理想,追本溯源,是学生的在阅读理解和作文两大板块失分严重。

  所以,要想彻底提高语文成绩,阅读和作文的分数必须上去。根据我自己多年学习语文的经验,我给学生制定了一个提高语文成绩的计划:

  每日课前写一页的钢笔字,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字迹清晰,卷面整齐,二来可以培养他们的耐性;

  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相互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可以是漫画,可以是作文书,可以是名著,还可以是他人的读书笔记,教师不干涉学生,只从旁指导。

  每周三篇日记四篇摘抄,学生在课外阅读到好的文章、段落、词句可以把它抄在摘抄本上,摘抄和日记穿插写,可以避免有些同学觉得写日记的当天没什么可记的,并且可以仿照摘抄的文章来写自己的日记。

  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四、步步引导,潜移默化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做题的方法,比如分析句子先看它的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比喻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排比的运用使句子更加有气势等),然后再才揣摩文章的感情。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比如学习课文《往事依依》,我告诉学生们可以仿照这篇文章写童年的一件事。"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这样的开头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年华似流水",我们可以使用其他的形容时间逝去很快的句子来代替。

  学生们于是开动脑筋,把自己平时在课外阅读看到的句子说了出来:"时光如水,生命如歌""时间如白驹过隙""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下一次作文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同学们把这些词语用在了自己的作文里面,我想这就是进步吧。

  这样的慢慢引导,潜移默化,让学生觉得其实作文也很简单,自己也可以写出有这漂亮语言的文章,对作文不再惧怕,对阅读理解不再反感,语文成绩自然上去了。

  写下这些文字,我其实很是惶恐,不知道作为一个教育战线上的新兵,我的这些自己摸索出来的所谓的"经验"是否正确,是否切实有效,只希望能同其他同行们交流,共同取得更大的进步。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本单元是说明文的教学,虽然这篇这课文已经教了好几遍了。但是现在教起来感觉,还是很茫然,不知怎么设计才能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于是我反复的阅读课文,又到网上查阅资料。这样我的教学思路才算清晰。

  因为这篇文章是科学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必需侧重于诵读,我决定我的教学思路按着读————译—————品三个板块来完成。

  上课开始,我还是按着老思路走,欣赏每日名言,让后营造气氛,让每组大声读出本组名子,其目的是振奋一下士气。让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去面对这节课。然后我导入了新课。指导学生去朗读,从重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去指导阅读。

  以组为单位,采用竞赛形式,学生们读得很开心,但是速度有些慢了,一节课下来只读了三节。下午我又抢了一节课,继续领着学生去。本课指导学生读完之后,我引导学生去分析每节的内容,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尽管每一节课读了好几遍,但是学生根本不懂每节讲了什么内容,我又重新带他们重读课文,然后分析每句话的内容,最后概括每一节所写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旨。这样每节的内容学生清楚讲了什么内容,然后再引导去品析文章优美,也就是在探究本文的写作接特点。最后学生总出写作手法。

  这篇文章的教学总体来说,很失败没有什么亮点,如果说学生真的有什么收获,应该是学生会读诗歌了,会去朗读诗歌了。对了文章内容来说学生没有多大感悟,我并没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救知欲。并没有唤醒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之情。

  这节课引发了我以下的思索:(一)诗歌教学,一定要做好朗读,让学生把握好重音、节奏、语气、语调。这是为学生理解课文找下基础。这一环节一定要做好,虽然可能要费点时间。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二)分析文章内容的时候。最好读一节分析一节。这样比我们全读完之后,再去分析的效果要好些。(三)对于科普类的文章,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展开想像,通过天马行空的想像,让学生爱上科学。激发学生的未知欲。这才是学好说明文的关键之处。(四)本节课忽略了字词的教学。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块,而我却忽略了。这一块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

  说明文的教学仍然是我的一大难题,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有更多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真正的实现大语文观呢?长路漫漫,我将继续去探寻!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语文《掌声》教学反思06-04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06-29

初三语文的教学反思06-23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06-18

《泉水》语文教学反思06-15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06-13

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06-09

小学语文《长城》教学反思06-09

语文《找春天》教学反思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