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08-10 09:09:49
  • 相关推荐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

  《最大的“书”》课文比较长,不但含有很多的地理知识,而且还拥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所以,在这一课时(第二课时)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成:1、会写上节课剩下的6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这课时开始时我还是以生字教学进入,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要求写的6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读流利了再来分角色人物对话。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在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

  这堂课里,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一】

  《最大的“书”》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引领他们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现我就本课的教学作反思如下:

  一、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二、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科学知识。多媒体计算机进入课堂教学,以其便捷、直观、丰富等特点开启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有时在教学中往往出现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导致这个辅助工具“想说爱你也不容易”。在这节课中,我努力采用后置的方式呈现课件,既不使语文过于直白,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课件展示课;又比较准确地解决了常识性知识,使语文教学与科学知识的落实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可是,综观本课教学,我还有些“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教”没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学”服务。

  【教学反思二】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主要抓住三个问题来深入探索这本“书”。

  上课初始,我从学生的学习上引入:我们平时所读的书有什么特点?(有字有画,给人带来知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接着质疑:加了双引号的书又是指什么?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准确信息练读。接着追问: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岩石也是一本书呢?(有字有画,能让我们知道山川河流的变化,哪里埋藏着宝藏。)让这个问题引出对字、画、带来的知识历史变迁和作用三个方面的深入探究。并练好人物对话。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

  最后,在拓展环节,我引用了单元导读中的一句话点题: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然后抛砖引玉给出一个例句:我从树叶发黄的颜色中知道秋天已经来了。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3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的内容可能兴趣不大,没想到,课堂上,我刚出示课题《最大的“书”》,同学们就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当让大家说一说你想知道什么或者你想到了什么时,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有一个小朋友说:“我知道书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跟我们平时看的书不同。”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还能帮助其他小朋友解答问题,我禁不住鼓起掌来。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或者学生自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

  在学习课文时,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还分角色读。孩子练习读后,又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还分角色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整堂课没有完全落实了重难点,并且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我对文本的研读还不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使自己在紧张的情绪中上完课。课前的准备的也不够充分,这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4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

  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课堂上,我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主要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主要路线。当我出示课题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课题中引号的注意,我故意将其漏写,然后就让学生顺着这条思路去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的说:“我想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书。” 有的说“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有的说:“最大的书到底有多大?”

  学生学会了提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就要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地质的变迁这一部分,地质的演变对孩子来说很陌生,理解会比较困难。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这一地质的演变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寥寥数笔就理清了学生的思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尽管我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是,学生们对“岩石”这本最大的书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5

  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最大的“书”》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人物对话。叙述了川川与爸爸在登山过程中跟地质勘探员交流的见闻,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下面摘录一篇不错的《最大的“书”》的教学反思与各位小学语文老师分享。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以对话为线索,将地质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文之中,语言中充满了儿童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达到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科学意识。

  所以,我在《最大的“书”》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加强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从而激起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研究、探索自然的愿望。

  比如:

  1、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藏着铁矿,哪里埋着煤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石油、有的说是钻石、金子、瓷器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抓住“小鱼”一词理解叔叔开心的心情。平时我们看到小鱼,都会很开心,因为小鱼很可爱。今天我们在哪里看到小鱼呢?(在岩石上)除了开心的心情,叔叔的心还带着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我在教学《最大的“书”》时,除了侧重朗读外,还重视双基训练,有完形填空题、修改句式等练习。特别是填空小练习,效果比较好,因为它能帮助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将刚的知识巩固。

  《最大的“书”》的教学设计还是满完整的,但在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较少,课堂的语言不够精炼。在今后的日子,我会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此,我十分感谢二年级的老师们,特别是廖老师和李老师,在教学和业务工作中,她们常常指点我,让我学到知识、积累了经验。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6

  最大的“书“一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我认为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我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

  教学前,我认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兴趣可能兴趣不大 ,没想到,课堂上,当我由谈话导入课题时,孩子们的兴趣特浓厚,我说:“课文中最大的书是指什么?快读文找一找。”孩子们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小手举起来了,。孩子在念书上的句子,“岩石就是书呀!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册厚厚的书吗?”“那么书上的字是什么?”我说。孩子们马上找到了书上的句子“你看,这是雨点留下的痕迹,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些透明闪光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 “那么书上的画又是什么?”我说。“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呢!”。孩子们说着,我引导他们读着,交流着,孩子们明白了最大的书就是指岩石,书上的字和画都是大自然创造的 ,接着,我请孩子们和同桌一起把课文再读,这回读,让他们自己选择人物,或者当川川,或者当叔叔,两个人就这么对读。孩子练习读后,开始,请我们的男孩女孩分开读。我读叙述部分,女孩读川川的话,男孩读叔叔的话。孩子就这样分角色读起了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唤起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教学结束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7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

  本篇课文语言简洁,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我让学生思考: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川川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8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于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学生把所思、所想、所知道的说出来。所以我在课堂中创设“伙伴合作学习”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抒发。上课一开始,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得字词。然后互相交流,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向同桌请教不懂得字词。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并且多种形式认读。

  写字环节仍是个重点,“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我让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本课以人物对话为主,教学时我采取“角色体验”的方式,去读、演、悟。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9

  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有对岩石“书”中还有哪些画进行拓展,有对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书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大自然中的书进行拓展,我选择了“美丽的星空、我们居住的长沙城、燕子低飞、山川河流”等图片,从不同层次进行拓展,在欣赏中学生充满了惊讶,轻轻地低呼着“这也是书呀?”在我的徐徐地叙述中,孩子们的视野更开阔,他们明白了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书,都需要孩子们细细去读,从而激发他们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这堂课里,我们班的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对课文比较感兴趣,我看到了学生在不断地进步,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尽管整堂课也是落实了重难点,但是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比如说在教学“岩石书能说明什么”这一块内容时,我觉得自己在处理时缺乏机智,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整个地壳运动的过程,但是学生没有说出我预期的答案,还一个劲儿在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对于学生随机生成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引导,错过了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机会。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0

  《最大的“书” 》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全文以对话的方式介绍了岩石这本耐人寻味的“书”,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中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的氛围,上课伊始,我板书课题,故意把“书”字的双引号漏写。学生发现了,马上指出我的错误。我顺势问:“这个‘书’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你们想知道有关这本‘书’的什么知识?”从疑问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我先让学生认读带有本课生字(生字有注音)的句子,再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接着,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方法,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在细读课文时,我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对“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学生读出问题来了,有的学生提出:“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岩石是书呢?”有的学生问:“这本书有什么作用?”有的学生问:“书上有什么字,有什么图画呢?”有的问“这本书有什么用呀?”我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读书,在书上找答案。这样,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涉及到科学知识很多,但我考虑到自己撑握有关的知识很有限。因此,我没有放手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质疑。课后,我又想:如果我课前肯花时间查阅大量有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再让他们质疑,我相信学生此时此刻不仅仅只有只局限像川川这些疑问,他们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解答。学生们会畅所欲言,交流自己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相信学生学习的热情一定会更高,收获一定会更大!可见,课前准备真的要做到充分!再充分啊!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1

  这是我实习以来的第二节课,较之前那一次自我感觉是有一些进步的。对于教案的设计有了一定的思路,在课堂上也没有第一次那么紧张了,基本能够控制课堂,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对于教案的把握还是不够熟练,落下了一个环节;第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太少,不够衔接;第三,对于学生的评价还是有些不到位,应该引导学生去自我评价,可以是师生评价,更多的是生生评价,而且在评价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先去评价同学的优点再说缺点,不应该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第四,板书不到位,对于课文中的重点和生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板书,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牢固掌握知识。总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及时改正。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2

  记得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每堂语文课都应该让学生写写字,这一说法,我是十分赞同的。尤其是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更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最大的书》这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环节也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写字方面我让学生自主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个笔画重要。需要提醒同学写好哪一笔才会让字更美观。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把本节课的7个生字任务顺利的完成了。在此环节的教学我还是很满意。

  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明显读的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以往我再教学当中,经常忽略我知道的内容。这回的深入备课让我知道了,“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教研员听完我的课后给予一定的肯定。但是同时也指出,我在结尾的地方应该有扩展性训练。比如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一堂课,给了我很多启示,相信我在不断的反思中更会不断的成长。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3

  孩子特别喜欢新奇、有趣、神秘的事物,而且他们喜欢冒险,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本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孩子的这一心理规律。

  课的开头就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的氛围里,并且在每一个关卡都设有问题,让小朋友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闯过难关。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有信心、有兴趣地继续向前探索。闯关过程中,把课文内容以“大自然的话”呈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接受得特别快。

  在他们闯关结束后,把课文最后一节以“大自然的忠告”出现,让他们感悟其中的道理。

  拓展训练则锻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4

  今天上午,我讲完了本学期的评估课,我选择的课文是第19课《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气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的故事。本篇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将地质知识融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课文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上,让学生通过读来获取岩石的相关知识,通过读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此外,我还适当穿插了对生字词的认识,以及部分生字的书写指导。讲课结束后,我对课前的准备、本节课的设计、课堂表现等方面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上课在实验楼的录播教室,上课用的道具都提前准备好了。我是第二节课,第一节我还去听课,中间回到教室领学生,三班的学生走后,我一边领着学生到指定位置坐好,一边忙着把课件拷到电脑上。结果部分学生做错了位置,我的优盘也无法显示。本来将评估课就紧张,面对如此境地,那颗心不觉跳得更快乐,真是有点手忙脚乱。赶紧拿出电话找多媒体管理员解决,终于在上课后一会打开后盖插上了优盘。为了方便在教室里走动,本打算讲课的时候用翻页笔的,可是翻页笔也无法显示,心情真是郁闷到极点。这只能怪自己,没能提前调试一下,在上第一节课前我就该把准备好工作做好。以后的课堂,课前准备还是要多加重视的。

  二、部分地方的设计不够合理。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都读过哪些书?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出本课的课题《最大的“书”》。在交流读书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曲解了我的初衷。我想要学生交流的是书名,很多学生把读书的类型分享给了大家,比如有的学生说故事书、有的学生说科技书等。在进一步强调后,学生才按照我的初衷是交流,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整体表现并不理想。可能是我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让学生产生了误解。

  另外,指导学生书写的环节有点脱节,导致在讲课的时候没有连贯起来,当翻到课件时才想起来。从这里,我感觉我在备课时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得还不到位。其实读完生字词再进行书写指导是很自然的事情,由于后面的问题一直在耳边响起,竟然漏掉了,再回头补充的时候就明显地显出了环节设计的不协调。

  三、课堂氛围低沉,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应该很容易走进去的。可是通过学生的表现,我感觉课堂低沉,没有一点活力。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并不难,在课文中就能找到答案,可是漫长的等待后还是得由我说出来。对于这点,我很是失望。周二在三班试讲,虽然学生有点差距,但是不应该是这样的大,根据三班学生的课堂表现我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教案,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也许是学生换了新的地方上课有点紧张,也许是学生对新的教室很好奇,每个人的眼睛总是在游离不定,无法落到讲课的内容上。学生如此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平时的课堂管理或许也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表现,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又有了新的思考: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上来?我现在的答案是走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

  四、课堂秩序有始无终,是导致讲课不够理想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开始上课时就已经打过上课铃了,所以铃声已经不能作为课堂结束的标志。无论如何我也要把整节课的内容讲完。可是,当我讲到: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就讲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探索一下大自然还有哪些秘密,下节课的时候再交流。这句话我还没有讲完,有几个男孩拿着书本就想往外跑,其中一个已经走到了教室的中间。此时,我停止了说话,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那些想出去的学生立刻就回去了。我继续我的总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要做到文明游戏不打闹,下课!“下课”这个词还没说完,那几个孩子又要往外跑,连最起码的文明礼仪都没有了。这时候听课的老师还没动呢!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怒火,大声把学生喊了回来。无论我说什么,都已无法挽回了,我总感觉,这节课无论开始、过程还是结束,我做得都很失败,我得不到学生最起码的尊重,此时的我真像昨天我误打了彦淞一样,眼泪止不住就要往下流。此时,我才知道,我的这节课真是彻底失败了。给学生上一节文明礼仪课迫在眉睫。

  这节课从准备到上课,也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可是教学的效果让我明白,我的功夫没有做到点子上: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缺乏合理性,学生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一节小小的课,反映出了我语文教学上的不足,同时也反映出了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还不够。

  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失败虽然让我很伤心,但是课后我努力反思,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有了原因我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前进的动力。

  一节好课,不但要有好的教学设计,流利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学、有所获。

  就让这本《最大的“书”》给我提个醒吧,让我时刻记住,哪里失败了,哪里需要努力。这样在以后的课堂上我才能有更好的表现。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15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为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词语,这一课中,我采用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在读课文的同时,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在课文的学习中自然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质疑时,我让学生说出不懂的词语,不少学生提出“刨根问底”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问:谁总爱刨根问底?他怎么刨根问底?接着我重点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在读了几遍课文后,我再问:川川总是在干什么?孩子们已对课文有一定的印象,所以脱口而出:他总是在问问题。我接着问:问的问题多吗?问了哪些问题?面对川川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孩子们就自然地明白了,原来把事情问明白,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这样的教学预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了教师的有效引领作用。针对川川最后说的话,我让学生猜想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叔叔是怎样获得那些知识的?以此引导学生动脑想和动口说,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在教学中着力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通过抓标点符号(!、?、……)、语气词、重点词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能读出人物的语气。让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比如:

  ⑴叔叔告诉川川岩石上有图画的句子: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叔叔看到小鱼不仅开心而且还特别惊奇、感到意外,特别的高兴。

  ⑵叔叔讲到岩石书的用处时: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矿,哪里藏着铁矿……省略号代表还有什么呢?还有什么宝藏呢?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是钻石、有的说是石油、瓷器、金子等,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同时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交流展示,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4、在处理课文的3-8自然段中。我让学生自己读文,然后提出这样的一个主要问题“最大的岩石书里都有什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然后再到小组去交流。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岩石书里有字。字是雨痕、波痕、矿物。岩石书里有画。画是树叶、贝壳和小鱼。然后随之问学生这样的字和画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文。之后让学生看老师准备的岩石书。学生们惊诧不已,之后再来分角色读文,学生非常有兴趣。随之学生们再来汇报,书里面告诉我们这些字和画怎么来的。我让学生再来读86页的我知道的内容。学生们通过读“我知道”。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这些奇妙的字和画是如何来的了。这点设计我认为很值得推介。“我知道”的内容是为我们课文服务的。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把它背进去。相信一定会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深入更透彻。在结尾的地方我设计了扩展性训练:让学生说说大自然中还有什么巧妙的地方……让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更好的指引。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涉及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点较多,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朗读训练的时间略长,以至于后半节课的理解课文环节显得急追猛赶,并且孩子们虽然理解了课文内容,但缺乏消化反刍的过程。当我问出:你知道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是书?有的孩子还在思考,我就迫不及待叫学生回答,阻碍了孩子们自己的思考,犯了越俎代庖的错误。

  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针对自己的不足,有效地学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对动态生成的有效引领作用。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最大的书教学反思08-09

《石头书》教学反思07-16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07-12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08-04

观潮教学反思08-09

化学教学反思08-08

《大海》教学反思08-08

《莫高窟》教学反思08-08

我的教学反思08-07

《青松》教学反思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