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5 08:59:5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通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老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本文的中心。所以我在教学时的时候,就制定学习目标: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是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课前,我让学生多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辉煌资料,课上先交流,然后让学生想象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野蛮、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真正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

  最后我还加强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受到启发,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前,我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回忆整个讲课过程,我对《火烧圆明园》这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收获,反思这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清晰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圆明园中都有什么,然后在每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都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基本上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用文字资料学生是无法彻底了解的,但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美景、奇珍异宝、辉煌建筑物的复原图等来引导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同学们都发出赞美的声音,在后面的教学中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怒之情就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充分的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我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有些地方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等都没有充分地拓展开。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说在前面的:12月2日,海原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组织全县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我有幸承担了五年级语文教研课。课前,结合我教委推行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精心备课。那两天满脑子都是如何上课,晚上,又再一次认真学习最近参加国培时下载的金传富老师讲座《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备好了课,可是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这可是全县的大型教研活动啊!12月1日下午,教研室李主任和我教委钟主任一行来做指导。他们听了第一课时后,提出了建议,指出了不足。课后,前来听课的好多老师对三节语文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研讨现场,回顾自己的教学,我看到了好多问题。

  1、课堂容量设计大了,在最后一个环节明显走过场了,没有落实读写结合的课堂生成,是最大的遗憾。

  2、板书设计和原来的有差别。板书不够完善,没能完全概括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说明我的`引导还不够,学生感悟圆明园的辉煌不到位。甚至有个学生补充板书时,写错了一个字:历史写成“历时”我都没有发现。惭愧!

  3、学生的评价过于苍白,激励学生再一次学习的的效果不佳,这正是我所欠缺的。

  4、过于拘泥与教学设计,当课堂出现突发性生成后,没有很好的引导,反而硬生生的收回: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时,站起来的学生都朗读了第三自然段,而且说了自己的感受。但因没有学生朗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我有点着急,竟然随即指名几个学生朗读,效果不尽人意。现在想想,何不因势利导:可真美啊!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了许多文物,我读过,在第四自然段,谁来读一读?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或者我来朗诵多好啊!

  5、课堂中语言不够精炼,实时啰嗦重复,唯恐学生不会自学!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效,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再对照国培中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惭愧!在村级小学,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块黑板,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更是少,自我封闭。久而久之,懒惰了,不愿学习了!有点“闭门造车”之嫌,我行我素,课堂随意性大,一旦有这样的教研活动,手慌脚乱,不知所措,曾经的一位同事,四十几岁了,从来没有人听过他的课。一次常规听课,竟然挂在讲台上,十来分钟不知道干什么?这就是现状!教师的成长,需要磨练,需要打造!我们的机会太少!

  这次研讨课,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是首要的。总之,学习、学习、再学习,静下心来学习,提练自己的教学语言,找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我执教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回想整个过程。在这次磨课中,我对这篇课文进行三次备课,每一次备课都经历不一样的思考。备课只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上课是课堂教学的平台,课后评议是课堂教学的诊断纠正,我认为这是以磨课作为教学的新起点,追求教师教学发展的长远之路。本次磨课研修的任务主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展开的,我是执教的老师,也注意在这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我有了新的思考,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教师动态的引导

  备课中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出发点有三方面,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二是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三是教材的特点。这三方面中包含着动态的因素和静态的因素。其中学生和教师的课堂交流是动态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也是动态的。因此,课堂教学就会有预设和生成。那么,预设是教学目标的期待,生成包含预期目标的落实和新教学点的形成,这些都是动态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围绕课时目标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堂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都是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基本。那么,我觉得课堂上能不能落实好教学目标,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

  在备课中,我也具体考虑到课堂中教师的行为和教师言语的具体操作,可是在实际课堂中,面对学生时我的引导随着教学一步步地进行也伴随着变化。因此,我发现预设中的引导有些是没有预期完成的,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又是进行教学的桥梁。所以,我的引导也应该不断地变化,以学生的课堂学习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随机地引导,从而努力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中,师生进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圆明园的损失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之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学生的理解很多是质疑。他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更多的想到:“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皇家园林那么多,为什么单单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还是世界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等。我在预设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会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以为他们会依据这段的描述,谈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圆明园的毁灭方面。没想到大部分学生是在怀疑作者的描述是否属实,这就是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可见,这对我也是一个无法预料的问题。如何接着学生的疑问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继续完成教学目标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如果忽视不管,只说很好是不行的;如果就这些问题抓住不放,也是不可取的。我在课堂上的处理是先表扬学生的质疑态度,而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继续读文章的二至四自然段。课下在反思中,我发现我的这种做法是有头无尾,没有让学生在学完第四自然段之后进行自我回答。这是我失误的地方,原因就出在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对学生前后学习的完整性上把握不牢固,对学生的课堂实际学习现状重视不高,总有种背教案的倾向,没有真正意义上面对学生的实际学习。

  二、学生动态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可以评估的,但是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变化是不能预测的。这节课上,学生学习的态度很积极,学习的兴趣很浓厚。每个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都充满着期待,当然我也一样。怎样利用好这种期待的情感,把它作为学习的动力,是很关键的。这里就提到学生的学习也是动态发展的,包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总之,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学习变化,尤其是思想的变化和学习能力的变化,这对落实好教学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课堂中学生在词语学习中情绪高涨,掌握词语的效果很好。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问题的难度,学生在不断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慢慢变慢,需要静静思考的空间。教师不能为急于得到答案和进行下一环节而盲目评价和引导。所以在动态变化的课堂中,面对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实施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动态发展

  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共同的实施者。为了实现学生有实效的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师生应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虽然教师经过不断地备课和教后反思,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和定位教学目标,我们共同的目标就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目标也是动态的,我们为了落实和巩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我们应该面对实际的教学现状,认真探索教学的实施问题,探索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体现了“自读发现──选读探究──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的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我认为,语文学科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有所感才会有所悟,有所悟才会有所发,有所感悟才会培养爱美、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进而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内化积累,激发创新,提高民族素质。在学习第二段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朗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出:“金碧辉煌”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为了突出殿堂的这个特点,读的时候应该把这个词读得重一些。“玲珑剔透”这个词,为了要突出“亭台楼阁”小巧玲珑的特点,应该读得轻一点。在读“买卖街”一句的时候,语调高一些;在读山乡村野那句的时候,语调低一些,也就是通过语调高低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景点的特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殿堂的辉煌,亭台楼阁的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热闹,山乡村野的宁静。我还在第三自然段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对读,挑战对手读,朗读擂台赛等,课堂上通过朗朗的读书声,

  把学生带进了昔日的圆明园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会儿置身于“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会儿置身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一会儿置身于宽广、寂静的“山乡村野”……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们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拥有众多珍宝的园林却毁灭了,我带领学生再读第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激发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之情。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侵略者罪行的词语,然后谈感受,我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给与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学生怎样去谈,去理解,对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又通过一段录像,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我顺势引导学生就带着这种仇恨齐读最后一段。那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融进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无限的痛惜和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让听的人仿佛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多么令人惋惜,那无数的珍宝、瑰丽的园林。多么令人愤怒,那些可耻的强盗。

  这一课的教学,使我又一次的体会到: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当年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先让孩子们与学习伙伴合作朗读并交流预习时做好的批注;然后引导孩子们找出八个“有”,感受风景名胜之多;最后依据制作精美的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在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之后,再过渡到圆明园“毁灭”部分:先让孩子们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资料,直观感受激发了孩子们的恨。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读出自己的痛恨,此后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这样,让学生意识到了振兴中华民族责任感,为课后的读后感写作积蓄了力量。

  二、不足之处:

  1、教师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权利。如品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一段话,我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而我的课件中已经把“掠走”、“破坏”、“毁掉”这几个词变了颜色,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孩子想不出来,不要担心浪费时间。让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评价要机智,要富有激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不重复学生的答语。

  总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己。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教师分头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又进行了几次集体备课,最后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他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

  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教学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本,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找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三、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1、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2、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3、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今天上午讲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学习完第5自然段后,学生纷纷表示对英法联军的愤怒恨,与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节教学课,针对我班学生朗读平读,唱读的不良习惯。我注重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找出重音、停顿、快慢与情感的变化。并亲自示范朗读,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到朗读中如何将情感的渗透与读的技巧相糅合,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并在教学中,注意教师引导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得入耳,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今天我和四一班的40名可爱的孩子在电教室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

  课件方面:

  我收集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一一展示了圆明园里风格迥异的建筑和各种奇珍异宝,并且配上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把学生一下子的带到了古代的圆明园里,亲身领略到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最后,展示了圆明园毁灭的视频资料,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不足之处是:如果在探究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时,加入圆明园复原的视频资料,那样这节课会更加生动、形象。

  探究方面:

  这节课在设计之初我就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一教学主题,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我认为只有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学生才能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不可估量。作者介绍圆明园时从布局、建筑、文物三方面分别表现出了 “布局美”“ 建筑奇”“文物多”,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从而深刻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个环节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分组讨论你们最喜欢圆明园的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先说哪个环节,我们就一起现从哪个环节去探究。课堂上学生和我预想的一样,是从最能吸引他们的“建筑”开始说起的,通过单个读,分组读、接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学生体会到了圆明园建筑的“奇”。紧接着我又问“你从文中那些句子体会到了圆明园的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再次加深印象,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女同学竟然把话题叉到了圆明园的布局上,这时的我一心想着建筑方面学生了解的还不够透彻,竟然随口抛出“跑了”二字,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步伐。现在回过头来仔细思考,课堂上当那位女同学提到“布局”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顺着那位同学的思路进行探究,如果担心“建筑”这部分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可以回过头来在进行分析也可以。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我的这节课中渗透的还比较充分,不足的是,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把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还不扎实。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学情,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设想学生最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找准一节课的“聚焦点”,紧密围绕“聚焦点”灵活安排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尝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我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没有明确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但在教学时,对那些主动从课外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学生我及时表扬和鼓励,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作业“搜集并整理资料”。我说:“课前部分同学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这节课呈现给你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也是我搜集来的。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本单元的导语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图片或文字表述,能干的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下一节课再展示交流。”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大家都知道赵括满腹经纶,谈起兵书来是头头是道,可是让他上战场上去打仗,却是一败涂地。为什么呢,我认为他打仗的理论是很充足的,就是缺少实践,没有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在教学中,我们对每一课都要制定一个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的落实很重要。听了于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知道了目标的制定不要过大,过大就完成不了。要写具体,不具体就无从下手。下面针对这一节的听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环节中具体体现。

  上课前,教师要把讨论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首要内容。确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本节内容在单元中,乃至整个教材中的位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课堂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必须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必刻意强化,这是所有教育过程中都应该贯穿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一点点渗透的;然后讨论达到这个目标所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这个环节要细致,考虑要充分:问题怎样提出?应作哪些预设?可能会有怎样的生成?目标达成的检测和反馈方式,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目标明确,教师才能训练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主动性强。

  二、达成目标要采用适当的方法。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看各种优美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激发学生产生骄傲和自豪之感。在孩子们还沉醉在“爱”的海洋里。观看《圆明园的毁灭》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心为之所痛。看到学生神情激动,可想而知,此时学生心中肯定升腾着一股股感情。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三、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尽管这样,由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实践,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语文课堂要目标明确、单一,让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可以做到的。充分了解学情。这样才能避免制定目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出的目标才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胸存课标,心中有本,目中有人。

  总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个庞杂的任务。语文教师应在目标教学的引领下,努力实践,不断摸索出符合我们学生特色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我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09-1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与心得01-15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12-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10-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12-2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11-07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集合15篇)09-17

圆明园的毁灭作文07-18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08-26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08-31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内容信息进行积极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可以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己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可以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角色,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通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老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毁灭,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是本文的中心。所以我在教学时的时候,就制定学习目标: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是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课前,我让学生多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辉煌资料,课上先交流,然后让学生想象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野蛮、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真正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

  在这次教学中,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

  最后我还加强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使学生在读中悟情,受到启发,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前,我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回忆整个讲课过程,我对《火烧圆明园》这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收获,反思这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清晰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圆明园中都有什么,然后在每一个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都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基本上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用文字资料学生是无法彻底了解的,但通过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美景、奇珍异宝、辉煌建筑物的复原图等来引导学生理解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同学们都发出赞美的声音,在后面的教学中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怒之情就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充分的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使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我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有些地方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等都没有充分地拓展开。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

  说在前面的:12月2日,海原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组织全县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我有幸承担了五年级语文教研课。课前,结合我教委推行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精心备课。那两天满脑子都是如何上课,晚上,又再一次认真学习最近参加国培时下载的金传富老师讲座《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备好了课,可是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这可是全县的大型教研活动啊!12月1日下午,教研室李主任和我教委钟主任一行来做指导。他们听了第一课时后,提出了建议,指出了不足。课后,前来听课的好多老师对三节语文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研讨现场,回顾自己的教学,我看到了好多问题。

  1、课堂容量设计大了,在最后一个环节明显走过场了,没有落实读写结合的课堂生成,是最大的遗憾。

  2、板书设计和原来的有差别。板书不够完善,没能完全概括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说明我的`引导还不够,学生感悟圆明园的辉煌不到位。甚至有个学生补充板书时,写错了一个字:历史写成“历时”我都没有发现。惭愧!

  3、学生的评价过于苍白,激励学生再一次学习的的效果不佳,这正是我所欠缺的。

  4、过于拘泥与教学设计,当课堂出现突发性生成后,没有很好的引导,反而硬生生的收回: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时,站起来的学生都朗读了第三自然段,而且说了自己的感受。但因没有学生朗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我有点着急,竟然随即指名几个学生朗读,效果不尽人意。现在想想,何不因势利导:可真美啊!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了许多文物,我读过,在第四自然段,谁来读一读?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或者我来朗诵多好啊!

  5、课堂中语言不够精炼,实时啰嗦重复,唯恐学生不会自学!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效,教学艺术,教学理念,再对照国培中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惭愧!在村级小学,一支粉笔、一本教参、一块黑板,是教师教学的全部。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少,外出学习的机会更是少,自我封闭。久而久之,懒惰了,不愿学习了!有点“闭门造车”之嫌,我行我素,课堂随意性大,一旦有这样的教研活动,手慌脚乱,不知所措,曾经的一位同事,四十几岁了,从来没有人听过他的课。一次常规听课,竟然挂在讲台上,十来分钟不知道干什么?这就是现状!教师的成长,需要磨练,需要打造!我们的机会太少!

  这次研讨课,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努力学习,更新观念,是首要的。总之,学习、学习、再学习,静下心来学习,提练自己的教学语言,找出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5

  我执教完《圆明园的毁灭》之后,回想整个过程。在这次磨课中,我对这篇课文进行三次备课,每一次备课都经历不一样的思考。备课只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上课是课堂教学的平台,课后评议是课堂教学的诊断纠正,我认为这是以磨课作为教学的新起点,追求教师教学发展的长远之路。本次磨课研修的任务主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展开的,我是执教的老师,也注意在这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我有了新的思考,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教师动态的引导

  备课中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出发点有三方面,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二是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三是教材的特点。这三方面中包含着动态的因素和静态的因素。其中学生和教师的课堂交流是动态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碰撞也是动态的。因此,课堂教学就会有预设和生成。那么,预设是教学目标的期待,生成包含预期目标的落实和新教学点的形成,这些都是动态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围绕课时目标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堂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都是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基本。那么,我觉得课堂上能不能落实好教学目标,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

  在备课中,我也具体考虑到课堂中教师的行为和教师言语的具体操作,可是在实际课堂中,面对学生时我的引导随着教学一步步地进行也伴随着变化。因此,我发现预设中的引导有些是没有预期完成的,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又是进行教学的桥梁。所以,我的引导也应该不断地变化,以学生的课堂学习为基础,对学生进行随机地引导,从而努力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中,师生进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圆明园的损失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之后,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学生的理解很多是质疑。他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更多的想到:“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皇家园林那么多,为什么单单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还是世界历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等。我在预设教学中,没有考虑到学生会有这么多的疑问,我以为他们会依据这段的描述,谈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圆明园的毁灭方面。没想到大部分学生是在怀疑作者的描述是否属实,这就是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可见,这对我也是一个无法预料的问题。如何接着学生的疑问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继续完成教学目标成为摆在我面前的问题。如果忽视不管,只说很好是不行的;如果就这些问题抓住不放,也是不可取的。我在课堂上的处理是先表扬学生的质疑态度,而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继续读文章的二至四自然段。课下在反思中,我发现我的这种做法是有头无尾,没有让学生在学完第四自然段之后进行自我回答。这是我失误的地方,原因就出在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对学生前后学习的完整性上把握不牢固,对学生的课堂实际学习现状重视不高,总有种背教案的倾向,没有真正意义上面对学生的实际学习。

  二、学生动态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可以评估的,但是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变化是不能预测的。这节课上,学生学习的态度很积极,学习的兴趣很浓厚。每个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都充满着期待,当然我也一样。怎样利用好这种期待的情感,把它作为学习的动力,是很关键的。这里就提到学生的学习也是动态发展的,包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总之,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学习变化,尤其是思想的变化和学习能力的变化,这对落实好教学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课堂中学生在词语学习中情绪高涨,掌握词语的效果很好。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问题的难度,学生在不断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慢慢变慢,需要静静思考的空间。教师不能为急于得到答案和进行下一环节而盲目评价和引导。所以在动态变化的课堂中,面对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实施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动态发展

  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共同的实施者。为了实现学生有实效的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师生应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虽然教师经过不断地备课和教后反思,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和定位教学目标,我们共同的目标就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目标也是动态的,我们为了落实和巩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我们应该面对实际的教学现状,认真探索教学的实施问题,探索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6

  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上。体现了“自读发现──选读探究──品读感悟”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的感受到了圆明园布局的独特,景色的优美,收藏的珍贵。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初步感知,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赞美和热爱之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更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感悟到了这座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感悟到了这种独特的布局中所蕴含的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限的赞美和热爱,也为后一部分学生对侵略者把这么美的一座园林毁灭掉而产生的满腔怒火埋下伏笔──此时,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景观越是发自内心的爱,后一部分就会对侵略者产生刻骨铭心的恨。

  我认为,语文学科的感悟能力至关重要,有所感才会有所悟,有所悟才会有所发,有所感悟才会培养爱美、审美情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力,进而提高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内化积累,激发创新,提高民族素质。在学习第二段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朗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指出:“金碧辉煌”这个词的意思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为了突出殿堂的这个特点,读的时候应该把这个词读得重一些。“玲珑剔透”这个词,为了要突出“亭台楼阁”小巧玲珑的特点,应该读得轻一点。在读“买卖街”一句的时候,语调高一些;在读山乡村野那句的时候,语调低一些,也就是通过语调高低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景点的特点。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殿堂的辉煌,亭台楼阁的玲珑剔透,买卖街的热闹,山乡村野的宁静。我还在第三自然段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对读,挑战对手读,朗读擂台赛等,课堂上通过朗朗的读书声,

  把学生带进了昔日的圆明园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会儿置身于“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会儿置身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一会儿置身于宽广、寂静的“山乡村野”……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们领略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拥有众多珍宝的园林却毁灭了,我带领学生再读第一段话,进一步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激发了对英法联军的仇恨之情。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侵略者罪行的词语,然后谈感受,我对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给与充分的尊重和肯定,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学生怎样去谈,去理解,对侵略者的仇恨、痛恨是大家情感的共鸣。接着我又通过一段录像,加深学生对侵略者的暴行的理解,此时学生的内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已经达到了极点,我顺势引导学生就带着这种仇恨齐读最后一段。那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朗读,融进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无限的痛惜和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让听的人仿佛有一种心碎的感觉:多么令人惋惜,那无数的珍宝、瑰丽的园林。多么令人愤怒,那些可耻的强盗。

  这一课的教学,使我又一次的体会到: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实践活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7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优秀的传统课文,文章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感想:

  一、成功之处:

  1、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当年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我先让孩子们与学习伙伴合作朗读并交流预习时做好的批注;然后引导孩子们找出八个“有”,感受风景名胜之多;最后依据制作精美的课件,配上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就是一个悲剧。

  2、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在引导孩子探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之后,再过渡到圆明园“毁灭”部分:先让孩子们观看《火烧圆明园》视频资料,直观感受激发了孩子们的恨。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读出自己的痛恨,此后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更加认识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这样,让学生意识到了振兴中华民族责任感,为课后的读后感写作积蓄了力量。

  二、不足之处:

  1、教师预设的痕迹过于明显,剥夺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权利。如品读“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一段话,我让学生思考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而我的课件中已经把“掠走”、“破坏”、“毁掉”这几个词变了颜色,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找到。教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担心孩子想不出来,不要担心浪费时间。让孩子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快乐。

  2、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课堂评价要机智,要富有激情,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尽量不重复学生的答语。

  总之,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进一步提高自己。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8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教师分头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然后又进行了几次集体备课,最后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他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通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非常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

  了学生的情感,但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9

  《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别具匠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的优秀篇章。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谈一下所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课文中的字词教学要抓重点难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课文中的生字词不可面面俱到,每个都讲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字音、字和词语讲解即可。例如,这篇课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这里要读第二声。玲珑剔透的“剔”要读第一声。词语重点讲“众星拱月”,要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个词概括出圆明园的结构布局。词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环绕。像许多星星聚集、环绕着月亮。”教学时我问: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许多小园”。这里的月亮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环绕着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的周围。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而且对圆明园的布局也了如指掌。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教学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本,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找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三、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1、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2、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3、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遗憾的教学,这节课后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改进办法: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0

  今天上午讲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是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2至4自然段)。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我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让学生依序朗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在读中思考、想象。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并思考课后练习题。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

  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是一座怎样宏伟与丰富的建筑,对孩子才会有震撼力与感染力。因此该课时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相得益彰。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祖国丰富馆藏,杰出艺术品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原因不再陌生,但学习有关圆明园被毁灭前的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读与看,充分的酝酿后使学生完全地领悟了为什么老师说,圆明园这三个字是国人心中永久痛,文章中介绍说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才能对圆明园的毁灭最深刻的感触,对英法侵略军可耻行径感受愤怒与屈辱。

  学习完第5自然段后,学生纷纷表示对英法联军的愤怒恨,与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痛心。接着,我设计再次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观看现在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告诉学生们回首历史,让人扼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还能做些什么?由此引导学生记住国耻,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富强,才能够避免这一耻辱重复上演。最后,我要求学生全体起立,摸着胸前的红领巾,对着课件显示的总结语起誓: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节教学课,针对我班学生朗读平读,唱读的不良习惯。我注重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找出重音、停顿、快慢与情感的变化。并亲自示范朗读,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到朗读中如何将情感的渗透与读的技巧相糅合,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并在教学中,注意教师引导语言的风趣与形象,使学生感兴趣,有兴趣,听得入耳,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1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

  今天我和四一班的40名可爱的孩子在电教室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圆明园的毁灭》。

  课件方面:

  我收集了许多精美的图片,一一展示了圆明园里风格迥异的建筑和各种奇珍异宝,并且配上了优美动听的音乐,仿佛把学生一下子的带到了古代的圆明园里,亲身领略到了圆明园的举世闻名。最后,展示了圆明园毁灭的视频资料,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不足之处是:如果在探究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时,加入圆明园复原的视频资料,那样这节课会更加生动、形象。

  探究方面:

  这节课在设计之初我就紧紧围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一教学主题,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我认为只有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学生才能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损失不可估量。作者介绍圆明园时从布局、建筑、文物三方面分别表现出了 “布局美”“ 建筑奇”“文物多”,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从而深刻感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个环节的探究过程中,我设计的问题是“分组讨论你们最喜欢圆明园的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先说哪个环节,我们就一起现从哪个环节去探究。课堂上学生和我预想的一样,是从最能吸引他们的“建筑”开始说起的,通过单个读,分组读、接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学生体会到了圆明园建筑的“奇”。紧接着我又问“你从文中那些句子体会到了圆明园的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再次加深印象,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女同学竟然把话题叉到了圆明园的布局上,这时的我一心想着建筑方面学生了解的还不够透彻,竟然随口抛出“跑了”二字,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步伐。现在回过头来仔细思考,课堂上当那位女同学提到“布局”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完全可以顺着那位同学的思路进行探究,如果担心“建筑”这部分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可以回过头来在进行分析也可以。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我的这节课中渗透的还比较充分,不足的是,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把握和灵活运用的程度还不扎实。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学情,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设想学生最可能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找准一节课的“聚焦点”,紧密围绕“聚焦点”灵活安排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尝试“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探究式阅读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通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凭借教材,我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原因有两个:

  第一,昔日的圆明园已不复存在,其精美、壮观上能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去品味、感受。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使其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落脚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品味语言,才能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第二,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解读,我制定以下四点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文中“损、皇”等14个生字,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捧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的意思。

  3、品读第2、3、4自然段,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是在品词析句中了解和感受圆明园过去的辉煌,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学中主要以“学”为中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

  圆明园已从人类社会中消失了,昔日的辉煌已无法再现。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为了让学生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颇具人文色彩的环境来辅助教学。上课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段视频,再现了昔日那繁华辉煌的圆明园,再配上雨果那诗意的语言“用雪松做骨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建神殿,那儿造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清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然后呈现的是火烧圆明园后只剩的那几根残垣断壁。强烈的视觉反差在学生心里激起了无比的悲愤,很好地铺垫了学习本课的情绪。学生禁不住问: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皇家园林呢?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带着一串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学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这节课的朗读训练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时我不再是干巴巴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平湖秋月、武陵春色以及西洋楼等景点图,把学生带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仙境,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把学生的感官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他们面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读出了赞美、自豪之情,面对圆明园的毁灭,读出了痛惜、仇恨之意。

  (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来收集信息,运用信息。课前我没有明确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但在教学时,对那些主动从课外获取资料和信息的学生我及时表扬和鼓励,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又设计了一个作业“搜集并整理资料”。我说:“课前部分同学已查过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这节课呈现给你们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也是我搜集来的。查找课外资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了解很多课文里没有提到的知识,对我们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帮助的作用。本单元的导语中也明确提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同学们课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自由选择展示的方式,可以用表格、图片或文字表述,能干的也可以制作成幻灯片,下一节课再展示交流。”这样的设计,有效地体现了课堂学习延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堂课上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投入的,但学生表现不是太好,发言的积极性也不高。原因是没能让学生更多地与文本接触,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估计得过高。本以为五年级的学生读通课文没问题,因此课堂上没能让学生初读感悟,学生读得不够多,朗读的形式较单一。再加上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能入情入境。怎样利用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还有在教学时提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造成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当看到学生的表现不是我预设的,显得有些着急。在教学设计时安排的容量较大,这也想教那也舍不得放弃,可短短的40分钟毕竟有限,今后要努力从教学的有效性入手,以一当十,以点代面。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有效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要把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

  大家都知道赵括满腹经纶,谈起兵书来是头头是道,可是让他上战场上去打仗,却是一败涂地。为什么呢,我认为他打仗的理论是很充足的,就是缺少实践,没有将理论落实到实处。在教学中,我们对每一课都要制定一个教学目标。这个目标的落实很重要。听了于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知道了目标的制定不要过大,过大就完成不了。要写具体,不具体就无从下手。下面针对这一节的听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环节中具体体现。

  上课前,教师要把讨论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为首要内容。确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本节内容在单元中,乃至整个教材中的位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水平。课堂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必须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必刻意强化,这是所有教育过程中都应该贯穿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一点点渗透的;然后讨论达到这个目标所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这个环节要细致,考虑要充分:问题怎样提出?应作哪些预设?可能会有怎样的生成?目标达成的检测和反馈方式,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目标明确,教师才能训练到位,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参与面广,主动性强。

  二、达成目标要采用适当的方法。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从而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圆明园的毁灭》既要让学生看各种优美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激发学生产生骄傲和自豪之感。在孩子们还沉醉在“爱”的海洋里。观看《圆明园的毁灭》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心为之所痛。看到学生神情激动,可想而知,此时学生心中肯定升腾着一股股感情。让他们体验“毁得令人心碎”。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

  三、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首要条件。而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三维目标的要求,又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尽管这样,由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语文实践,不必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此,语文课堂要目标明确、单一,让学生学有所“得”,还是可以做到的。充分了解学情。这样才能避免制定目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出的目标才具有导向性和针对性。确定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胸存课标,心中有本,目中有人。

  总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个庞杂的任务。语文教师应在目标教学的引领下,努力实践,不断摸索出符合我们学生特色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当然,金无足赤,课无完美。由于我们还处于传统教育向新课程探索的转轨阶段,所以,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我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还有就是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以上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出、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