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1
成功之处:
在感知物体的特征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形状吗?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本单元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平面图形特点,培养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对于刚入学一个月的孩子,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还是第一次,又是对这些物体,特别是球,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课堂上过于兴奋,教师在纪律的调控上有些失控,课前估计有些不足,使课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2
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思量之后,我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开课提出疑难以解决上堂课的遗留问题,弥补所欠缺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孩子对简单的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为本堂课的“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作为铺垫。这个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3
1、整节课通过设计一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2、在分类过程中,各小组的学生都把自己带来的物体先集中再分类,他们合作定标准,合作分类,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按大小、形状、颜色的不同标准给物体分类,体现了分类的多样性。
3、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用手触摸,动口说一说,多感官的参与,充分锻炼学生观察、表达、思考等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有关的数学知识。
4、让学生摸自己喜欢的物体,搭自己熟悉的东西,这些都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给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时间。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4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基本是立体图形,而对平面图形的感知比较少,将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可以借助学生日常已有的图形经验以及对物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建立清晰的表象。
由于学生刚接触几何图形方面的知识,所以只要求学生能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就可以了。考虑到学生已经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和初步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在向学生渗透面构成体的关系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感受知识转化和形成的过程。
我在完成练习五第5题时,觉得在用球是否能画出圆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论。从理论上讲是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用硬纸板把球紧紧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圆柱竖在桌子上,然后沿着这个圆柱的底的边缘画出圆。这种方法成功地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巧妙地将用球画圆转化为用圆柱画圆,对变换思路、解决问题颇具启发。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含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5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怎样才能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在实物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在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
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形象的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当然,这单元教学的不足之处也很多。首先,组织教学有待大大加强。这样的活动课,组织教学比较难一些,尤其是物体不一样,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都想选自己喜欢的好的物体,更应该多多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互相谦让。另外,学具不是玩具,平时用学具时要教育学生,让学生养成轻拿轻放的习惯,这样老师就不用大声频繁地进行组织教学了,从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落到实处,不是走过场。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还是要多用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学”中比、在“比”中做,既可以加深对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能学会合作与创新,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也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发现孩子们都对球的特点掌握的很好,但是对正方体和长方体则不容易区分。例如:其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孩子很容易认为是正方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想,首先学具的准备太单调,没有一些特殊性的物体来启发学生,加深学生对物体特征的理解,开阔学生的思维。在操作环节上,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鼓励看谁带的样子多,加深学生对物体特点的认识,另外老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和学生共同探讨,引发学生一些思想的碰撞。
其次 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调。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积极加强自己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如从学习态度上评价,从积极性上评价,还有的比如说从速度上,从动脑上,从今后的发展上,从思维的灵活性,对学生进行评价,再结合一些小奖品的利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压力,而且使学生更乐于去学习,获得了学习知识的成功感。
此次的教学反思让我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我会根据本次反思的收获对我的教学工作加以总结,使我的教学水平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6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且能够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上完《认识物体和图形》,细细回顾,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令人满意的是:
一、准备充分,达到预期效果
小学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从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形。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实物各1个,还有各种形状的立体学具模型1袋。由于准备充分,这堂课学生很感兴趣,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活动,充分感知
好的数学活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形成各种形状的比较,能够辩别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充分感知其特征。所以,我在设计活动时,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这些物体的形状,我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活动。
1、看一看,摸一摸实物,并且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对物体形状的感受。
2、闭眼想这四种物体的样子
3、拿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后,闭眼摸出它的形状。
4、闭眼摸实物后,说出其形状(2人游戏)。
5、小老师说某形状的名称,学生摸出相应的实物(4人“*子摸鱼”的游戏)。
有学生单独的活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还有教师与学生的活动。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不足之处:
首先,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其次,组织教学有待大大加强。这样的活动课,组织教学确实是比较难抓一点,尤其是物体不一样,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都比较自私,都想选自己喜欢的好的物体,那更应该多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互相谦让,是一种美德。另外,学具不是玩具,平时用学具时就要教育学生,要让学生养成轻拿轻放的习惯,这样老师就不用大声频繁地进行组织教学了,从而,可以多出大量的教学时间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落到实处,不是走过场。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7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 ”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思量之后,我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开课提出疑难以解决上堂课的遗留问题,弥补所欠缺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孩子对简单的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为本堂课的“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作为铺垫。这个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8
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个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再巡视,了解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两种图形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加上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不会出现不会说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是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结论,尽管有的不是十分的准确,可比起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后再具体认识平面图形,老师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让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拿一种图形,把他们四人所画的图形分成四种,然后让小组中的同学互相看看都拿对了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同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加深了对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9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已经见过这些立体图形,因此本节课就是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景中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表象,认识特点,形成概念,再从表象的概念支持下寻找实物,运用实践,让孩子在分一分、说一说、做一做、摆一摆这样的实践中学数学,让孩子们既感到兴趣盎然,在生活中学数学,又让孩子们经历了数学的思维过程,这是比较好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其次,良好的课堂常规、倾听习惯是良好的教学效率的保障,孩子都能在课堂中静下心来学习,注意力集中、思维积极、学生发言时其他孩子能认真倾听,这一点很有进步。这堂课下来觉得自己思路清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效果较好。
但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因此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模糊了孩子们的认知进程。原因主要是备课还不够充分,所以以后课前一定要充分备课,先看教材、教参和作业本,再弄好教案和课件等教具,然后再将教案定稿,再看课件默想教学预设,这样上课定会思路更清晰,语言更简洁,应变更灵活,当然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内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简单介绍三棱柱);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立体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难点具体表现为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观念,比较它们的不同特征,并能正确辨认。〈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告诉我们,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广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尝试力求自己的课能够很好地渗透这个理念。
1、面向全体、有效合作
在整个教学环节,我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数一数、连一连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四种物体的特征,合作交流意识得到提高,同时也突破教学重点。
﹝片段1:分一分﹞
师:请你们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块儿。
学生兴趣盎然,迫不急待的分组操作分类物体。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它们的形状是怎样呢?
生:我们把鞋盒、肥皂、药盒、酸奶盒……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长长方方的;把骰子、魔方、积木……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方方正正;把易拉罐、笔筒、铅笔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把足球、玻璃球、小皮球、乒乓球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是圆圆的。
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它学生进行补充)。
(从各小组汇报的情况来看,每个小组都会把大小不一样的“球”放在一块儿,也知道把所有的“正方体”物品放在一块儿。但是,各组在形状分别为“圆柱”和“长方体”的物品的分法上不尽相同,有的小组把圆柱形的物体分为细长的和粗短的两类;有的小组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也分为两类:即把像牙膏盒那样两头是正方形的作为一类,把两头是扁扁的长方体作为一类。那么,这样分对不对呢?老师先不让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桌子上的所有物品,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酸奶盒、肥皂、鞋盒都叫长方体。
……
老师按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片段2: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
师:从刚才分类过程中,你们觉得哪些物体是最容易辨认出来的?
生:球和圆柱
师马上板书(球和圆柱)。
师:为什么?
生:球是圆圆的,可以滚动……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再摸一摸、滚一滚你手中的球和圆柱,把你的感觉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球和圆柱分别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生: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到处地滚动。(学生先观察,然后用手摸一摸并滚一滚桌上的球,亲自感知球的特性。)
生: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大小一样。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滚动了。像这样的物体,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圆柱。(学生用手摸一摸细长的圆柱,再摸一摸、比一比粗短的圆柱,发现它们也是上下一样粗,两头也是平平的圆面。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把原来分成两类的圆柱摆放到一块儿了。)
师:粉笔是圆柱吗?为什么?
生1:是,因为粉笔是直直的,上下有两个圆是平平的,还可以滚动。
生2:不是,因为粉笔一头粗点,而另一头细点。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粉笔虽然直筒筒的,可以躺着滚动,但它的两头的圆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是圆柱。
师:你们觉得较难辨认的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你手中的正方体、长方体,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1:长方体是长长的,我是看出来的。
生2:长方体有6个面,我是数出来的。
生3:我摸到长方体有“疙棱”。
生4:我摸到长方体这里“尖尖的”。
生5:我觉得长方体不能滚动。
生6: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
生7:正方体的面是平的,像正方形……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发展,并能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会初步辨认和区别这些物体和图形。
2、精心预设,驾驭生成
本课教学难点是正确辨认正方体和长方体,特别是学生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容易混淆。因此我对症下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片段3:比一比、想一想,猜想验证﹞
教师拿着一个正方体,它的六个面身穿不同颜色衣服,从不同方向转动正方体让学生观察它的每个面,猜一猜有什么特点。
生:它的每个面大小是一样。
师:你的观察能力真强,思维能力很活沃,掌声鼓励。
验证结论:教师把拿着这个正方体,把的每件衣服(六个面面)剪下来重叠起来,学生就很明显发现它们是重合在一起的,让学生直观发现正方体每个面的大小是一样的,并数一数共有多少个面,从而证明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一样,,再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和验证长方体,发现长方体上下、左右、前后的面大小一样。
师生总结如下:
①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平平的6个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②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也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同正方体一样,它也有平平的面,但是,与正方体不同的是,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样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
教师手拿着一个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图形。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08-10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反思08-09
物体的质量教学反思08-11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08-07
《图形的平移》的教学反思08-18
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反思08-21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精选15篇)08-17
观察物体三教学反思08-13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08-10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15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