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2 19:31:24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1、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来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原因之处有:(1)猜想: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使学生初步建立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粗略地知道有“三分之一”这一关系,“那么三分之一这一关系怎样推导呢”引起以下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这一过程。

  (2)在推导过程中,带着思考题(思考题实际就是学生实验的过程),让学生带有目标进行实验,让学生更有目的性,也非常方便,有操作性。

  (3)学具准备充分,各小组选择水、沙子,增强趣味性,主动性,积极性高。

  (4)公式推导完之后的一个反例子(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和一个非常小的圆锥),让学生明确并不是所有的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强调了等底等高。

  2、练习题由浅入深,判断题主要是要加深学生对概念、公式的.运用和理解,第2题是书上的一组题,为提高效率只列式不计算,这三道题分别是告诉底面积和高、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把几种类型都呈现出来。最后一题是动手实践题,一要考察学生的公式运用情况,二要考察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策略,虽然没做几道题,但我觉得:解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

  3、本来想用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参与实验,考虑到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而影响体积公式的推导,所以把这一环节省去。设计了一组大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学生明确不管大小,只要等底等高就有3倍这样的关系。

  4、时间分配上不到位,例题的处理中,考虑到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公式并运用公式,所以没花多的时间,由于数字教大,部分学生没做完。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与圆锥,并掌握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我主要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一是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二是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我在教学时,主要运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以下几点做法:

  一、大胆猜测,培养猜测意识

  假设和猜想是科学的天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任何发明创造我想都是离不开假设和猜想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借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观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后,再大胆猜想它们的体积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设计,事实证明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得到数学结论,这种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形式。在教学中,我准备实验的用具,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与这个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圆柱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从而总结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

  从本课的练习环节,发现学生对圆锥体积的计算掌握扎实,这说明操作实验在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中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观。

  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探究数学的乐趣。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我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本课中,我无论从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我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我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说一说,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之一,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圆柱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基础之上,学习的。这一堂课,我有幸邀请了三位同伴来听我的课,给我一定的指导,我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

  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操作的过程,我的设想就是要学生经历这个过程。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我手中的学具,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发现,它们是等底等高的。接下来,我提出问题,它们谁的体积大?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没有答到点子上,有学生说,因为谁的表面积大,所以体积大。本来我预设中,很容易观察发现的体积对比,但是,因为我的提问,它们谁的体积大,为什么,这个为什么,让学生绞尽脑汁去想,去套一些内容。后来我反思,我应该先把圆锥放入圆柱里,让学生直接说出,圆锥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或者用试验的方法,把圆锥的水,倒入圆柱,让学生直接得到体积比大小的结论。接下来,先让学生说说方法如何验证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以前学的圆柱体积,学生得出了三个方法,排水法,实验法,测量体积法。根据一些情况,排水法无法实现。学具是空心的,会漂浮在水面,其次,学具有缝隙,水会渗进去。所以排水法,只是作为学生了解的方法,但并不实践。在试验环节,我没有说清楚具体的操作要求,导致个别学生在操作中,用圆柱的水,倒进圆锥里,这样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大多数学生,听清了我的要求,几杯圆锥的水,可以倒入圆柱。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我让学生在黑板上小组演示倒水的过程,同时,也让其他学生一起数杯数,也是加深试验结果。我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用了关联词,因为...所以...我也引导学生,多次强调,这样的关系一定有一个前提,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为了验证这样的体积关系,我抽学生上讲台,利用测量法,来验证。当然,我在最后也强调,试验只是一种手段,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精确的,但是数学家验证了这一点,所以大家可以直接用这条结论。

  美中不足就是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学生都有最佳遗忘曲线,如果没有练习题,学生的知识没有在最佳的'时间去巩固去检测,对于真正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是不利的。我设计的习题,都是书上的,还是缺乏一点趣味性、层次性。

  总之,这节课,不是很完美,有很多遗憾。以后的几何课中,我还是会多让学生历经操作的过程,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归纳、验证、总结。操作前,一定要讲清楚操作要求,还要预设更多可能会出现的

  情况,时间的把控要再精确一点,自己的教学语言,还更规范一些,多用一些激励语,以后的教学设计,尽量多考虑如何体现趣味性这个问题。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5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锥的特征,会算圆的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因此,我有针对性地设计、制作了本节课的辅助教学课件,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节课下来,我静心思考,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关系。首先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动手做实验,加深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在课堂上改教师演示为学生分组动手实验,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里的过程。

  并在动画下面巧设问题:用圆锥装满水倒入和它等底等高的空圆柱里,倒几次正好倒满?每次水的高度是圆柱高度的几分之几?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通过认真操作实验,观察思考,都明白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同时也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归纳、整理等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操作的态度。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教师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平与不公平中蕴涵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或大组的多向交流,这种交流是立体、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学生的意义建构。在有的小组实验失败后,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在调控中增强了体验的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进行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有利于从小树立科学的实验观。我思考:如果长期在这样的探究中去学习知。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6

  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是圆柱体积的迁移。在这节的设计上我主要是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的模式进行教学的。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充分的利用学具,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圆柱与圆锥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到他们是等底等高的,我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一个条件的认识。紧接着学生开始尝试用学具研究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当他们一切进行的都很顺利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突然提出用“圆柱向圆锥里倒水也是可以的。”话音刚落,另一个小组的学生马上说道:“那样很麻烦的,还得测量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出来。”显然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已经牢牢的印在脑海中,这就已经达到了我所需要的效果了。

  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老师说了,学生记住了,没有多久就忘了,只有动手操作了,学生记住了,形象的记忆就会产生了。让我们多创造一些动手的机会给他们吧!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7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和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圆柱里装满沙子,倒入与他等底等高的圆锥,三次正好倒完。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1/3 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教学例1一个圆锥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体积是76立方厘米。

  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高h,如何求体积V?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高h,如何求体积V?

  4、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高h,如何求体积V?

  5、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判断: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作业。课本练习

  六、板书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圆柱= S·h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圆锥= S·h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内容,主要是求圆锥体的体积。就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相同,采用“转化”的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及推导方法,让学生从图画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在此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里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学识的关键还在于会不会运用,因而,在学生探索好后,让学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加深印象。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8

  在评教评学中我所讲的内容是《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学过的内容,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或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下整个实验过程和发现的结果。在汇报时,由于准备的材料不同,范耀君同学的小组和郝子龙小组发生了争论,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我及时抓住这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得出必须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

  在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中,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遗憾的是学生动手实验时,占据了较长的时间,以至练习的时间不多,没有达到充分的巩固。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的安排和调控好课堂,使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9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提问复习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特征,这部分内容对新课有铺垫作用,接着提问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把动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实验探究分为两组让学生用沙和水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或水,然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操作,探究出圆锥和圆柱在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倍数关系,再通过学生的讨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应用探索出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成功之处:

  1.让学生亲身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

  脉。在教学中,分两组进行实验探究:第一组是利用沙子做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第二组利用水进行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倒水或倒沙,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同时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了算理。

  2.在教学中,设置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不足之处:

  1.课堂时间没有很好的把握,影响了课堂练时间。

  2.实验探究过程中只设计了两组,而且这两组实验采用的都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进行实验,让学生直接感知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让学生理解如果不等底或不等高是的情况会不会得到这个结论呢?总之,这个实验操作设计还是不够完善。

  3.教学过程中不能使全体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课前充分准备,尽量避免教学疏漏。总之,这节课,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学习的喜悦。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0

  圆锥的体积是在学习了圆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部分,复习圆锥的特征和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反思:复习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第二部分,便于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大胆猜测,能否把体积计算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推导圆锥体积公式呢?学生猜测之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同桌讨论得出结论,全班交流。再进行第二次实验,同桌交换圆柱或圆锥倒进沙子之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两次实验的结论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的讨论,师生归纳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强调V=3SH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转化的思想猜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紧接着让学生两次动手实验,亲自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出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否则这个结论不成立。

  全课反思:英国教育家思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这节课,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放手让他们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突破教学难点,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看着孩子们听到老师的称赞,他们那开心的笑脸,我想:只有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只做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得当,合作愉快时,那我们就真正起到了教书育人的作用,还有谁不想学习数学这门有意义的课程呢? 1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1

  《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感到非常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中去,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由于本节课活动单设计合理,问题比较精细,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从而选择合适的学具来做实验,在比较、分析中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收获:

  1、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2、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从而选择合适的学具来做实验,在比较、分析中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有这样的关系,从而加深了等低等高的印象,进而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

  3、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自采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学生敢说、愿说、乐说,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叙述问题的条理性、层次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根据教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胆展示,能够把动手实践和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从而清楚地展示了圆锥的体积探究的全过程。这点值得充分的肯定。

  二、不足:

  1、。实验教材具有现成性,学习用具具有一定的实际限制,使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

  2、学生在实验时要求不高,导致存在着误差。实验失败。

  3、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一些需要灵活判断的题目还是不能有较好的把握,从而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该体积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较简单的和较低的层面。在与圆柱的体积的联系中,思维的灵活度不够。后来也感觉他们有出现一点点厌学的情绪,这是因为在最后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倾听者。缺少了一种主动思维和思考的愿望。

  三、 措施: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间动手做一些学具,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用到学习中去。

  3、教师要认真的去设计教学案,把每一个问题设计精细,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优势。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2

  (课前准备: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的空圆柱、圆锥、沙子,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案例反思。课前学生都预习过这一内容。)

  教学片断

  师:下面分组做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

  小组代表从教具箱中自选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柱和圆锥、沙子,从倒的次数看,研究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3(有些迟疑地):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生1: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5: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将圆柱装满了。

  ……

  师:并不都是三分之一呀。怎么会是这样!我来做。(教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你们看, 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怎么回事?是不是书上的结论有错误?(以前曾有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提出过疑问)

  学生议论纷纷。……

  师:你们说该怎么办?

  生6:老师,你取的圆柱太大了。(教师在他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教育论文《利用“错误”资源,展示思维过程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案例反思》。)学生调换教具,再试。

  师: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等底等高。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是等底等高。

  案例反思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装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3

  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延伸,所以再学生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以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来解决圆锥的体积,有的同学说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sh,也有的同学说不是V=sh,而是V=sh÷3,当我问及为什么是V=sh÷3时,这位同学说,是书上是这样说的。我知道这位同学在老师讲新课之前,他已提前预习了。接着我把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学具摆在学生面前,找人上来操作,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验证圆锥的体积公式到底是V=sh,还是V=sh÷3。因为数学由于语言的严谨性,我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句话是否正确。有不少同学通过刚才的试验,绝大多数同学都说这句话是对的。然而也有极少数同学认为这句话不够严谨,还应该加上“当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1/3.”通过辨析,我让学生不仅明白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让学生明白圆锥体积公式与圆柱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试验总结、归纳、体验,通过活动“做”出来的。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4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条件,我就设计了以上的教学片断:让学生自选空圆柱和圆锥研究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装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几经碰壁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实际上是非常富于启发性的.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真正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场所。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

  1、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小组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我将班上同学分成了9个小组,在课堂开始前告诉同学们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会选出一个优秀小组,并且从合作,纪律,发现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组长安排组员活动 体现小组合作性,巩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性,活动时间结束时从纪律方面进行评价,有效的组织了教学,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有效控制,尽快投入到公式的推到 过程中,在推到过程中鼓励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发现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层次清楚,步步深入,重点突出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首先复习了圆柱的体积的计算过程,再用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习圆锥体积的必要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学具动 手做实验,从实验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然后,利用公 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印象。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比较两堆沙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在应用公式的教学中,又把问题转向到课初学生猜测且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出圆锥的体积,终于使悬念得出了满意的结果,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4、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我平时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因此,学生在这节课上,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我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观察、操作、讨论,动手做实验等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堂教学后的改进

  关于两堆沙的多少的比较课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从价钱,重量等方面考虑,在这些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才通过求体积的方法,事实上从价钱上来看更简单一些,要让学生有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指向性过于直接,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新的尝试。简单的.导入,我出示了一组圆柱和圆锥,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它们体积的关系,因为学 生都有预习,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很快从学生口中脱出。那我们就来做个试验验证一下!我给六个小组分别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 不等底、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当然,实验还没结束,学生中的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做的正好是三分之一、怎么回事?我们的是二分之一?, 我们的是四分之一是不是书上写错了?学生思维出现激烈的碰撞,这时我没有评判结果,适时让学生观察、对比、通过合作、讨论,等底等高这一 前提,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不必苦口婆 心地强调等底等高,对三分之一的认识也深入学生之心,圆锥体积计算漏乘三分之一的错误将得到很好的纠正。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 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这节教学虽没以前那么顺利,但我觉得今天的学生才真正掌握了知识。因为学生更需要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真正关注学生 学习的过程,就要有效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教师要勇于乐于向学生提供充分研究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学生成长和体验成功的乐园!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9-21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2-10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2-20

《圆锥体积》教学反思04-02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5篇04-06

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4-01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09-17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04-16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