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10-06 10:05:02
  • 相关推荐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

  十月末高一进行了期中考试,主要是对高一新生入校以来的两个月的学习进行评估检测。根据本学科的教学安排,这次地理考试内容主要为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行星地球》,多通过景观图、表格、等值线图以及各种统计图等形式考查。共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两大部分,其中选择题30道(60分),综合题4大道(40分)。学生成绩如下,总人数253,最高分77分,平均分42.76,整体成绩不理想。 作为一名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多教学环节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不断反思中学习、进步。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结合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我对期中考试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

  洋思中学最独到的做法是不选择学生。因为他有一个让每一位家长都满意的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理念引领着洋思人不断探索前进,走出了一条独特新颖的办学之路。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从起始学科抓起,敢收没人要、没人管、没法管的孩子,并把他们当作重点关注的对象。学校在表彰奖励后进生时对帮助他们的尖子生也同等奖励,这样既鼓励了后进生,又鼓励了尖子生,还培养了学生平等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双赢。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的教学模式,实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切实转变了教师角色。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觉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把课堂变成了学堂、把教室变成了学室,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先学”不是预习,它比预习更有效。“先学”之前教师明确地提出学习目标,并出示自学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走上自学的快车道。在“先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为“后教”作好准备。

  “后教”教的内容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老师始终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实质上还是学生讲、学生互相教。老师主要对规律、方法、注意点等进行点评。

  “当堂训练”不仅仅是考试。当堂训练可以是测试,也可以是动手、动口的训练。对于当堂训练,是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减轻了学生课外过重负担。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2

  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 “ 知识本位 ” 、 “ 学科中心 ” 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通过使用新教材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 “ 读图思考 ”“ 活动 ”“ 阅读 ” 和 “ 案例 ” 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二、 转变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 心理 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三、 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 是新课程的核 心理 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 、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四、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照片、统计图表、统计数据以及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课外观察所得到的资料来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进而阐明和研究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才的创造素质绝对不仅反映在知识和技能的占有程度上,更突出的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基于这点,在教学中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设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发现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内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填图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图表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等综合能力;通过地理课堂教具演示、多媒体演示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及运用地理理论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地理课程中的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的课题研究《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要求学生通过连续观察、测量、记录、六次(三周之内)某一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虽然该课题难度不大,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要很好的完成,科学步骤必须完整,要有观测、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环环相扣,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非常有益,甚至有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做该课题的同时,还会拓展研究内容,研究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日出日落方位的影响,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又提高了科研能力;另外,这一课题的研究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既合作完成学习了知识,又学习了别的同学的优点,加深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增添了地理学习的乐趣。还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有许多对地理感兴趣的同学自发组成小组,推选出组长,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合作开展调查研究。在这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凡是积极参与的同学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包括地理知识、地理学习能力、地理学习情感体验等许多方面。地理教学反思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3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的价值意义

  在教学中,智力因素并不是主导因素,兴趣才是。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说它是高中教学的工具学科,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当代,地理学科的教育职责十分繁重,不仅仅要对高中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并且要对高中生进行全球化启蒙教育。地理知识被广泛应用于国家建设发展中,具备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全球经济化及我国社会知识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生命科学及地球科学已逐渐成为我国高中地理教育的主要资料。所以,高中地理教育对于人类的未来发展极具重要性,不是高中教学中可有可无的小科目。现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地理作为高中教学的基础科目,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处于同等地位。而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对地理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高中地理兴趣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驱力,是学生养成学习本事的根源。一个学生仅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对所学科目产生求知欲及学习动力。如果对学科资料没有兴趣,只是被动学习,则学生难以对真理产生探索欲。所以,高中地理教师要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必须合理利用趣味知识,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能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经过转变场景、色彩、光及声等,以动画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理教学课件,这样能够促使地理知识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简化且深入的理解,从而到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经过形象化的形式展现地理知识,不仅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二)引经据典

  首先,有机结合传统文学知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地理现象与成语、古诗文等结合,从而促使地理知识更具趣味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学科文化内涵。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高中地理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这种气候的温差特点时,能够结合我国的古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等,向学生提问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谚语的字面意思得出,该地区气候温差十分大。教师能够继续引导学生,为什么西北地区气候温差这么大,这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知欲,进而对学生讲解温差特点的成因便能够事半功倍。其次,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其他学科中的故事作为地理知识教学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例如我国某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经过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向学生提问:哥伦布探索新大陆,第一次经过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共计37天,第二次顺着加那利寒流及北赤道暖流航行,共计22天抵达美洲。这是为什么?经过这种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后,教师可让学生自我阅读相关教材寻求原因,然后经过提问方式,由学生回答,其他人补充。这种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且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地

  理思维,有利于帮忙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三)联系教材图片

  地理教材中的很多资料都以漫画形式进行展现,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能够经过简单直接的展现,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所以,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地理漫画给予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教学的主要辅助材料。例如某高中地理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森林资源利用知识时,向学生展示了相关漫画,画中遍地都是树根,一只小鸟站在树根上,眼角流下一滴泪,嘴里说道:把我带走吧。展示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小鸟为什么这么说,学生经过观察,回答道:人类乱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动物难以继续生存。这种引导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语

  高中地理兴趣教学方法多样化,高中地理教师只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特色化教育,便能够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4

  一、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只有热衷于某项事业,才会主动地去追求做到最好,所以我们讲应该努力培养对学科的兴趣。至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我想可以从这些事情上着手: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趣闻趣事,播放相关优秀纪录片,组织野外实地学习等等,总之,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的方式都能吸引到他们。

  二、掌握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

  三、勤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它具有感官刺激强、信息容纳量大、表述简明扼要等优点。借助地图可以更好的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理解地理概念、原理运用示意图,及有关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复习中要记的概念、原理、规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还较相似,这就给记忆带来了麻烦。若能借助于示意图,很多时候十分简单的一幅示意图就会把有关概念、原理的本质反映的淋漓尽致、印象深刻、难以忘记。

  四、地理复习的一般过程

  先掌握基本地理概念,然后了解地理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最后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的知识有机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可以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五个字:忆,记,翻,做,究。

  (1)忆:就是对已学过的课本内容 过电影,也就是重新回忆一遍,忆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知识网络,可以对已掌握的内容了然于胸。

  (2)记:是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首先要对一些基本的地理事实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事实是构建一个完整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基础,很重要的准备。有了这些地理事实还不够,还必须了解地理事实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地理事实之间的联系。

  (3)翻:就是翻看平时做过的习题、考试题。平时做过的题目要保存好、整理成册,以供复习阶段使用。在复习课本同时,可以翻一下以前做好的题目,回忆一下当时做题时的情景,温习一下题目训练和考查的教材基础知识。

  (4)做:是选择少部分以前做过的题目。尽可能少做、精做题目。可以选择以前做过的有代表性的题目或者以前做错的题目,主要目的是温习做题的思路和方法弥补以前做题中存在的不足。

  (5)究:是细究错题。主要是找一下错在何处,是知识记忆还是知识理解有欠缺,是审题不准还是思路有偏差?通过细究以前的错题,可以明了自己以前在做题中的薄弱之处,以使备考训练更有针对性。当然地理复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对时事和社会现象的关注,。注意阅读一些报刊,关注一些相关新闻事件,有意识地收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资料,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5

  一学期又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地理教学,我觉得对学生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下面重点来说说个人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的反思心得。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互为因果。兴趣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强大动力,它促成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一个分数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只决定于学习的成功,而且是反复的成功,因此,进行教学评价,兴趣状态比分数更为可靠。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

  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教学内容及其载体,教学手段)、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学内容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正是由于感知困难,使地理事物总是显得那样新奇、生动。地理感性知识是兴趣源泉的源头,它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获得理性知识的基础。面对学生缺乏表象的头脑,不可能唤起探究的热情。满足了学生感知的需要,就在培养兴趣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的第一步,并且往往由此直接产生探究理性认识的需要。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地理理性知识以综合性为其特点,蕴藏着地理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奥秘。对其趣味性的体验在于进行成功的思考。地理概念是概括而来的,区域特征是比较而来的,规律和成因是分析综合而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在思考失败的情况下去死记硬背结论,势必抑制兴趣的形成。

  知识的意义在于运用。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进一步获得对知识需要的体验,"感到知识具有使人高尚起来的力量—很难找到比这种感觉更强烈的刺激来推动求知的兴趣了"。

  地理技能使地理操作活动(智力的、动作的)进行的又快又好,令人钦羡。例如,当学生看到军人、探险者或考察队仅凭地形图即可在陌生的地区活动自如时,自然要激发出掌握读图技能的需要。熟巧的技能又往往是学生学好新知识的条件,使学生在获得顺利完成操作的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知识学习的成功。

  渗透在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经常获得能力增强的体验,不断感受思想感情意外的丰富和满足,从而推动着学习兴趣的发展。

  2.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3..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⑴学生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因为用力跳够得着的果子不仅能使他体验到需要,而且能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可能,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兴奋,获得果然成功的快乐。

  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是我们确定其"最近发展区"的依据。如果不了解、不顾及学生的基础,盲目地照本宣讲教材,就往往要在教学失败的同时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存在着个别差异。基础不同,形成兴趣的兴奋点也不同。有的学生兴奋点在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上,有的学生则会在努力获得了及格分数后高兴得跳起来。承认并照顾到这种差别,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学习。

  ⑵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的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阅读检索、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向教师质疑、发表见解等主动方式的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感到自己能力的意义,增强自信心并提高学习成功率。

  ⑶学生对地理野外观察、地理观测、参观访问等室外教学活动感兴趣。室外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采的最直观的感性知识,激发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探究需要,解答许多在教室内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⑷学生对具有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感兴趣,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

  ⑸过重的负担抑制学习兴趣,它使学生把地理课与疲劳、烦燥联系在一起。

  ⑹地理学习的反复失败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课的厌恶,会使学生把地理课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糟糕的成绩联系在一起。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6

  教材在传统的教学中,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理教师都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回归教材,以教材为纲,也就是说的教教材。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培养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新课程内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下面我以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和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为例来谈自己在新教材下的教学和传统教材下的教学的不同。

  一、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教学体现重能力轻知识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教学,传统教学中是:依据教材列举的三江平原的种植业要分析三江平原为什么是种植业,然后要根据三江平原的气候、地形、土壤来分析种植业形成的原因;同样依据教材列举的青藏高原的畜牧业要分析青藏高原为什么是畜牧业,然后要根据青藏高原的气候、地形、草场的分布来分析形成畜牧业的原因。从而引出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区位概念的学习只要求学生看教材中泰国湄南河平原的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两案例来说明农业区位的概念。而泰国和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知识也不在要求学生掌握,弱化了“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只是用来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案例而已。教材后面还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农业区位的案例,这就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人教版20xx版教材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区位的因素的教学,传统教学是:注重区位因素知识的讲解,引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需求、交通、科学技术、政策等因素,并且做了详细讲解,教材详细阐述了这些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对学生的要求是对这些知识的识记,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则是通过进行农业生产的案例要学生自己得出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直接由学生自己的感性认识就可得出结论,然后由学生总结怎样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影响因素。教材后又有思考“除图中列出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要影响农民的决策?”这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教材的最后又安排了活动,介绍了水稻种植、立体农业以及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教材通过这样的设计,更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在新课程教学下的主体地位。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而新课程改革要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而自主学习就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教材直接呈现农业地域类型,对学生的要求是识记和了解,中间没有推理阐述,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农业地域根本不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地域的形成的学习教材用了很多文字来阐述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通过以上的解释,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就有了很好的理解,从而对农业地域的含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思维的锻炼也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20xx版教材还列举了许多生活实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7

  【摘要】主题式教学是基于情景教学的一种新尝试。本文在多次实践尝试的基础上,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实例,通过反思、验证、总结,研究主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xx)10-169-01

  主题式教学是在情景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学主题更为鲜明,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探究学习。主题式情景教学倡导融主题、教材、教学方法、场景为一体,通过语言、教具、音乐等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是产生于一次课堂教学实际案例,让学生以农民工的来去为主线,进行主题式探究学习。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学中的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理解区域发展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珠三角地区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的剖析,研究农民工对珠三角地区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及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和环境观。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基于湘教版“必修Ⅲ”中的“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材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来阐释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因为《汹涌的“民工潮”》这一案例与现实中近几年珠三角地区的“民工荒”问题不相符,故而引出学生对“农民工在珠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影响”的探究。该探究主题中涉及的人口迁移、产业转移和区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珠三角地区工业化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背景知识。从图文中提取地理信息以及问题分析能力是高考要考察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薄弱、有待强化提高的。

  3.重点难点

  重点: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的阶段及面临的问题。

  难点:工业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引起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教学过程

  附:1.探究二材料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频频报出“招工难”“民工荒”。但据调查,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就业难与个别企业招工难并存,紧缺的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从来不缺少普通民工。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断裂”的社会,经济状况悬殊的各阶层无法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结果导致“知识断裂”,新创造出的工作位置不适合知识、技能低的人群,导致民工“回流”、“民工荒”。

  2.探究三材料读黄河金三角地区图。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主题式教学设计实例的分析与反思

  1.教学主题的确立

  教学设计的主题必须明确。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贯穿学生自主探究的始终。主题的选择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核心,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主题内容不能宽泛笼统,主题形式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确立,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融合三维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编辑

  主题式教学需要对课程的内容、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围绕某一主题,形成有明显轻重区分的知识结构,层层递进,深入探讨。

  3.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学设计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因此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课堂的观察,并及时进行调整,课后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与完善。要重视学生在主题式课堂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得来的收获和感悟,根据课堂反馈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改进。

  三、结论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探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要求,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拓展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技能与专业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课本到生活、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的能力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晓敏.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漫谈[J].地理教育,20xx,(1):46-47.

  [2]李三晓.浅谈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xx(3):167-168.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8

  一、对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认知

  湘教版的这套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旧教材而言,做到了文字更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与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新课程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甚至许多地方采用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课程在设计上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的启发性,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尽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显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的展现方面,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

  新教材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条件。强调开展多种地理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昼夜更替,解释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昼夜长短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教材还删除了一些难以读懂,不易理解的地图;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教材内容结构包括正文、图表、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等。所有呈现方式都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灵活整合融会贯通。应特别重视图像中的读图思考与活动内容的学习,它是“知识与能力”的载体,这也应是重点突破的地方。图像在当今地理教材中已不再是“附图”或“插图”,而是与文字叙述并重的教材表述手段。如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教材案例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设问情景,极易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例:在学习气旋与反气旋时,利用台风与寒潮的案例设问,对学生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能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和读图思考,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基本理念。同时通过设计这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新内容的过程中来。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教与学留下思维空间。

  二、课改以来教学工作上的困惑

  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尽力把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收获,同样也有困惑,这些困惑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虽然做了适当的删减,删除了一些较难于理解的知识点,图表,但课堂活动量明显增加,如何有效的组织好这些活动,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这些都为我们每一位高一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我们感觉到课时紧张,在活动的组织上时间难以把握,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2、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而高中地理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于适应,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许多学生连经线、纬线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地球的运动、时差的计算、季节的形成等问题的理解更是一塌糊涂。如果教师再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这就面临课时紧张,教学任务难于完成,组织学生回去自学,但部分基础较差,综合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还是难于接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多方面的原因,使得高中地理让许多学生感到难学,导致兴趣渐无。如何更好的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困惑着许多教师。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9

  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0

  时间很快,在京翰教育工作已经有两个月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对于自己这段时间的教学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7)—(12)班6个普通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虽然本学期节假日多事情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能在期中考试前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两个月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育教研活动

  我每周都会积极认真参与一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与优秀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我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另外,协助师父黄金其老师开展高一级地理兴趣小组班培训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北京市第一中学参加了《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培训及课堂教学培训》新教师培训,虽然只有6学时,但在老师的精辟解读新人教版教材改革,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热爱地理教育教学事业

  备课认真,刻苦钻研教材、课标,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虚心请师父,并在上每节新课前先做一回学生,认真地听师父的课,听曹老师的课,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式,另外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外,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并适时适地进行德育教育。批改作业认真。改作业时会有选择地给学生写小字条,指出他们作业上的优缺点,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地鼓励他们。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请听课的师父评课,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同时,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一是,刚毕业,没有教学经验,对教材分析不透。书上有些东西写的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很多东西都要自己补充进去,让内容充实完善起来,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再讲一个知识点前应该先做好哪些铺垫……,这些就需要事前的备课功夫要做细,做到位,多听听师父和其他老师的课,然后及时做好调整。

  二是,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经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没有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总是怕遗漏什么东西没有讲,上新课的时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感到一节课东西很多,容量很大,但是又分不清重点是哪。而对比有些老教师上课,新授课时把这节课必须要讲的讲到,让学生理解,东西不是很多很全,但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会用,那么他们学习的信心就会增大,有些东西可以放到题目碰到时再进行讲解。

  三是,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弱,课堂气氛较沉闷。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我师父对课堂把握很到位,他语言幽默风趣,常运用生活实例讲知识点如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他则用炒菜来讲,简单易懂,学生又感兴趣。这些我都需要向师父学习的。

  四是,教学语言不连贯,会出现“短路”和“开路”现象。另外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五是,容易出现紧张,当有老师或领导来听课就会紧张,不能把课上好。

  六是,对课堂、课后练习较少,没有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1

  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步骤的反思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会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城市区位因素”这一内容教学实际时,我原先就按照书本的顺序:把理论知识先“填”给学生,再枯燥的一个个城市的讲解,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我把书中的教学顺序作了改动,先打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一系列图片打出,并设计一系列相应的思考题,从图中读出什么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条件→有关长江三角洲的练习题→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的教学→整体的练习。这样的实践觉得预设是比较顺利地“生成”了,但教学步骤凌乱。于是我再次重新设计步骤:长江三角洲城市→中国其它三个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导学生讲出城市形成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区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条理清楚,城市条件学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学得主动而且影响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做到条理清晰,对于知识点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反思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再探究。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四、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制定出目标、重点与难点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设计的目标与学生的掌握有较的差距。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章节的教学设计时,原先我是这样的:课时定6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子走,循规蹈矩,知识点全部讲好后再上一节练习课。结果,做到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知识点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解题,把课堂上学的都“忘记”了,其实是当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据的实际,我首先把基础打好,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识点传授。

  在后的实际教学中我用经纬仪演示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地球、地图知识点重新热一下,这样的实物演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大有帮助而且充满好奇。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边画边讲结合经纬仪实物演示,并且讲练组合,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讲好就练习。讲练组合一来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讲解。二是就某些练习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我适当点拔能顺利的攻克难题,自信大增,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好的掌握比较难懂的知识。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2

  转瞬间高二上期已经过去一半时间,静下心来回想起这半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自己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欣喜的收获,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常说教学相长,在这半学期的教学中,特别是文科小班教学中,通过教学和学生的各种反馈,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地理主干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知识可以说纷繁复杂,但是地理主干知识是教学的重点,虽然高二侧重基础,教学内容要全面,但是仍然要突出主干知识,如气候、地形、农业、工业等。哪些是主干知识不仅要自己清楚,更要让学生清楚,让学生特别注意主干知识的掌握。

  其次,教学中更加注意知识的趣味性。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知识的趣味性和语言的幽默性。另外,我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让学生知道地理主要从哪个侧面研究问题,地理应该怎么学。

  最后,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归纳与总结,注意了对学生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如讲世界分区之前,先把每个分区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都归纳为八大方面: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城市和交通、旅游。最后世界地理讲完又对主干知识进行了总结。

  虽然教学内容比较充实,也注重了主干知识的教学,但通过期中我发现学生出错的地方往往也就是这些主干知识。究其原因我感觉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上课虽然听的很好,但是下课复习巩固不够。大多数学生都是等到考前才匆忙复习,没有注重平时课下及时的复习巩固知识。二是学生虽然记住了一些主干知识,但还只是停留在记忆层面,很多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针对这些问题我给三个文科班的学生提出了三点地理学习的基本要求,一是上课认真听讲,二是下课及时复习巩固,三是要从知识的死记硬背走向知识的灵活运用。

  下一步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让学生落实我的要求。一个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上半学期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对学生督导检查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忽视了地理知识课下的复习巩固。另外,有针对性的选取更合

  适的练习题帮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针对小班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标高稍高的练习题,同时加大练习量,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及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学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加出色。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3

  又到学年的尾声,回顾这段时间,经历了学业水平测试,而后又专注于地理选科的教学,其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形式,形成教、 学、 做合一的教学方式。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值得我思考的现实问题。通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入手:

  一、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采用启发式教学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学中,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图片,进而进行视频欣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文字、动画、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好动” 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复习亚洲地形和河流时,可以尝试给学生播放歌曲《亚洲雄风》,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复杂的气候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图片欣赏,再与古诗词和歌曲相结合,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引导学生做到了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获得提高,才能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4

  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待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三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如何端正学生思想,如何抓学生的身心健康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人就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几点思考。

  一、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加强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高考。

  1.认真分析学情

  在教学中,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大多数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考。

  (2)吃透《考试说明》

  首先要读懂《考试说明》。《考试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考试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考试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考试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高考题型有三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和综合题”。高考题中三种题型,变化不是很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必修部分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必修课本是把初中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

  为了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我除了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外,平时只要一有什么新的想法我都要立即用笔记下,作为资料。等有时间和有精力时,再把他们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复制、粘贴,再加些连接词语,这样某方面的心得就出来了。

  当然同时本人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本人在教学中应用大量的案例,但有些案例并不典型,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要贴近生活,地理教学更是如此。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处处可见,学习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用此来解决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地理问题,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体现地理教学的价值。

  2、教材中一些简单易学的知识,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因此,我认为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该放手时就放手。

  3、课后学习没有跟上,当然这也是与地理学科的现状有关,只能在课堂上做好文章。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一直坚持以这种研究者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相信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自己的教育教学肯定会不断提高。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以《西游记》取经故事为线索,引入“古天竺”,配以较丰富形象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整体的认识南亚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之处有:

  1、能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图,让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学生主动参与的较多,对于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点的概括,学生回答,教师给予点拨,这样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3、能够充分听取学生的心声,肯定学生。例如,在分析世界雨极乞拉朋齐年降水量多的原因时,虽然后面的学生,老师没有叫起回答,但他们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也给予一定的评价,鼓动其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就想说,敢说。

  4、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体验法,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突出本节的重点,难点—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和对农业的影响。

  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这是为以后探讨区域发展打下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影响该区域的生产(农业、工业、商业等)、生活(衣食住行),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影响该区域的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所以在区域地理学习初期就有所涉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整体的节奏较快,没有起伏,学生接受的弦绷得过紧,容易疲劳,积极性就会下降。

  2、重点的突破,花费的时间过长,前面的讲过的内容,其实没有必要再讲,完全可以让学生比较东亚南亚季风的不同之处。

  3、课堂上学生练得较少。

  4对教材的部分内容挖的不细,讲述时有一定的口误。

  课后与其他教师交流,第一感觉就是这节课的容量较大,担心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仔细琢磨,还是自己对学生不够信任,其实课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还是自己讲的过多,遇到的知识点就想说,就怕学生没听见,难点就想重复,教师说得多,给人的感受是容量太大,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

  课后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学生说上课教师讲的内容都能听懂、理解,但最重要的问题是自己记不住,遇到题翻书会,合上课本不会。有规律的地理原理题不会运用。如何将书本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这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前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区域地图,这样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也较好,所以我们就一直沿用。还有的同学建议老师上课时留出几分钟,采用分组抢答的方式,激励他们上课记忆知识点,看那组记得多,抢答得多,给予鼓励。这种方法,在复习课中使用,效果较好。我们还在积极的寻找更好的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15篇】相关文章: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08

春酒教学反思10-05

常用的教学反思10-05

弹力教学反思10-05

浮力教学反思10-05

学前教学反思10-04

《颐和园》教学反思10-04

颐和园教学反思10-03

《云》教学反思10-03

黄继光教学反思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