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118页。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现象激趣,引入探究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
2.结合波纹、向日葵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
1.画圆剪圆──首次感知。
(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圆。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
2.认识概念──初尝成功。
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的铺垫。
1.开放探究──体验特征。
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发现。
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
二、实践拓展,文化渗透
1.基本练习。
(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
(2)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
(说明:本项练习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链接。
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
3.解释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
4.圆与人文。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教学反思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之前学生学习的都是直线图形,而这节课学习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的基础,所以至关重要。通过课堂教学我感慨颇多,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遗憾,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
1、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带有圆形的物品和剪出小圆片,并且相互展示,这样上课前就给了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了解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
3、让学生自主探索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和同桌讨论,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探究,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4、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认识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学生最容易忘记“在同一个圆里”,我先让学生自己量,然后与同桌比较,最后小组讨论,从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学习内容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事先画好一个圆
1、指着图形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
生:硬币、光盘、圆桌、车轮??
师:同学们,这样说下去,你们觉得能说完吗?生:说不完! 师:是的,正所谓“圆无处不在”
2、欣赏圆。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请欣赏美丽的圆。 师:同学们,这里的圆美吗?生:很美
师:的确,圆是一个很完美的平面图形,它能够把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圆有哪些了解,它有什么用。你还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那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吧。板书:圆的认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合作学习,并利用手中圆形卡片,通过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的方法探索、讨论如下问题
(1)什么叫直径?什么叫半径?满足直径、半径的条件分别有哪些?
(2)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都相等吗?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2、师生对对碰:说半径对直径,说直径对半径
3、判断直径和半径并说理由
(二)尝试画圆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圆的这么多知识,你们想不想画一个漂亮的圆?利用圆形物体画圆,圆规画圆。
1、 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习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方法:(1)定半径 (2)定圆心(3)旋转一周
(3)巩固画圆。画同心圆,不同位置的圆
三、应用特征,解决问题
1、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
2、数学史料再现
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在一部著作中曾这样的描述 “圆、一中同长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这句话吗?
师:这个发现比西方国家整整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觉非常的自豪和骄傲。那么我们就带着骄傲和自豪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四、谈收获并质疑
五、创新思维训练游戏。
教师:一个圆很美,大小不同的圆在一起组成美丽的图案会更美更美。请大家设计由圆(或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
依据的理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圆的基本特征及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成功之处:
一、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的一开始,我准备了一个圆,问:这是什么图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有生活中的圆为切入点导入,体验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它们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怎样?猜一猜半径与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汇报后,教师问:你手中的圆直径的长度是我的半径的两倍,对吗?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讲直径与半径的长度关系前必须要讲“在同一个圆内”。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后,教师设问:用这个物体画一个圆是这样的,假如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这些物体能做到吗?引出画圆工具圆规。在学生画好后,由学生总结画圆方法,水到渠成。 通过这样的不断设问,在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们有效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把质疑引导的教法和合作探索的学法为主。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
究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看书自学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而在学生探究之前,出示探究要求,就打破了过去教师对学生学法的限定,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点自行决定。
在突破难点这一个部分上,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目的。在学生画好后,展示同学们的作品,让学生理解利用圆规画圆是利用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画圆的。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
2、教师没有示范画圆。
3、自己感觉并没有能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授课,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教师还是放不开,自己讲得地方太多,学生动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少了。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创设了一个知识性的情境自然引入教学,用学生能理解、能接受的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给学生呈现了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然地学习知识。
课一开始,通过摸“圆”游戏,从直线图形中自然引出曲线图形——圆,让学生整体感受“圆”的光滑、饱满、匀称,为后面研究圆的特征做好铺垫。同时,揭示了在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奥秘的兴趣。
学生通过整体认识圆知道了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那么,圆为什么最美,圆中有哪些奥秘?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摄取新知,满足了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这时,我没有按照教材的编排先教学生如何画圆,而是自然地进入了圆的特征的自主探究。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我引导学生在画画、量量、比比、折折等一系列活动中,认真观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总结发现结论,探究圆的本质特征,学生经历了圆的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满足了“成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的一些特征,知道了为什么圆最美,对于画圆一定是跃跃欲试了。这时,自然地引入了画圆。通过画圆学生认识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并且在画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本质特征“一中同长”的理解。
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自然想用学到的圆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时,我出示了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如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有不少同学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再如学生在解决“怎样画一个大圆”的实际问题时跃跃欲试、神采飞扬,想出简便而又实用的方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彰显、能力得到提升,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了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圆的周长的教学反思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圆的周长是小学阶段最后掌握的有关周长的知识,此时学生已有长、正方形周长作基础,学生已有能力自己去研究这部分知识。所以在引入部分,我设计了正方形与圆形的龟兔赛跑路线,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为圆周长的学习打下伏笔。通过比赛是否公平引出周长概念。问:正方形周长与谁有关?有什么关系?为学生研究圆周长指明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对研究圆的周长有效,对发规其他知识也有效,这节课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方法。
2、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采用了逐一突破的方法,层层深入。首先让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这时候教师再让学生测量投影上的圆、运动的圆,学生面前又出现新的问题,这使学生感到必须探索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周长与谁有关。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3、充分发挥合作意识
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合作精神,因此本节课多次让学生合作去发现、解决问题,同时我及时给予帮助指导。不仅让学生学会合作,而且让学生在合中提高效率。如在测量 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时,提醒学生分工,但测量遇到不便时能合作操作,既提高效率,又保障准确性。
4、努力方向
上课中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操作时动作慢并较僵硬,这说明在平时的课堂中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板书不够工整、漂亮,在教学设计上还能再加以创新,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基本特征、圆周长的探讨、应用后学习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探讨的时候已经明白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探讨圆的面积公式时,在这个基础上再渗透“数学的极限思想”,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圆的面积计算,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这样,也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一、从圆的周长到圆的面积体验其中不同
本课开始,先与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比较不同,接着结合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估测。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估测后,让学生来做个实验讨论。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同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量的加大,对于圆的面积公式还应让学生多点时
间去思考,去推导。细节的设计还要精心安排。特别是学生在口述推导的过程中,导出的太快,公式推导不明显,怎样出来的结果演示太快,学生不易消化。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细化。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存在和改进的地方有:
1、学生在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有个别学生没有积极思考,不懂得如何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的计算有待加强,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比较慢,学生还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当半径等于一个小数时,学生很多就犯错了!如:r=0.3厘米,求圆的面积,有部分学生会把0.3的平方算成是0.9,结果就出错,这在以后的计算练习中引导学生认真计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通过课后分析,感觉学生对于这部分教材要求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画圆的方法掌握不错。极少数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说在同一圆内,课上我举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来说明同一圆内的含义。我认为教师课前应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对教学的合理、有效的设计。
整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学生的个人预习,还是小组同伴之间的互助交流,都比以前有所改进,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体现。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很好。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对本课教学设计作出如下调整:
(1)、引课利用ppt幻灯片,使学生真正看清生活的圆确实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使学生在认识生活中圆的同时,更增添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
(2)、对于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画圆等环节的教学中,多次让学生动手画圆,多次合作交流,使学生逐步通过每一次画圆对圆的认识、理解更深入一步。
(3)、画圆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出画圆的技巧、圆心的位置和半径与圆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等。
我认为课堂上再加入ppt幻灯片,课堂一定是生动直观的,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在教学中我把握住了操作活动的关键,让学生在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建构了知识。因此,体验,仅仅是操作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这样的体验对学生来说才是深刻的。
一、体验,需要学生亲身去经历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数学,去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例如,在教学“从‘体’上剥离出‘面’——认识长方形”这一环节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一看、画一画、指一指、找一找,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使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直观认识长方形,体验数学知识。
二、体验,要关注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体验光有表面上的活动是不行的,它还需要老师细腻和到位的指导。像认识长方形,从引导看一看长方体的面,摸一摸这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的概念;又通过画一画、比一比,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对长方形直观认识;最后在揭示概念时,又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的比较,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在学生操作时,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是指挥者,而应是合作者,与他们一起探索发现,教师这时的.指导可以是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问话,这些都能让学生加深体验。
总之,我们在课堂上应尽最大可能提供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全方位“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亲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一、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圆形的。课结束时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如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习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自由地折一折,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平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现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现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疑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讨论。)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习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研究,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确实也发现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现它不止一条,而是有很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现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现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平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所有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现也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现、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想、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现象大胆猜想、或依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碰撞迸发。然而,如果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现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它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诉”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交流不断,不论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用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要求或暗示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要求。
当然,学生能否真正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帮助。我想,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落实到平常的“家常课”中。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关于导入设计反的反思
数学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来上课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是课堂很好的教学资源,我们要会利用好这一重要的资源。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很多圆的例子,而且他们会判断一样东西是不是圆。我通过提问黑板上的图形(一个圆)是什么图形以及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圆的例子引出课题。为了让学生感觉圆无处不在,我让学生举生活中圆的例子,并提问说得完吗?学生回答说不完。这环节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
关于画圆设计的反思
我设计了两个层次来教学生画圆,第一个层次,借助实物画圆。学生可以借助身边圆形工具画圆,由于没让学生准备一些画圆的实物,所以学生大多是用胶带和硬币画的圆。本课的后面我会介绍古时候的人画圆的方法来扩充画圆的方法。第二个层次,用圆规画圆。我介绍了用圆规画圆的三个步骤,鼓励学生尝试画一个圆,和学生分析圆画不好的原因,强调画圆的注意点。缺陷是用圆规画圆的操作要领没有讲,所以学生的圆画得不怎么好。改进的方案是下次要教画圆的要领,针尖先钉一个小洞,画圆时圆规要倾斜。
关于圆的概念和特征教学的反思
我通过画圆的操作过程讲解圆里的概念,学生通过我的讲解建立起对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的表象。我安排了一条找直径半径的题目,了解学生理解的情况,结果学生都好找。但是学生对半径、直径的概念不是很清楚,改进的措施是这边要多花点时间,帮助学生有意义记忆概念。圆的特征的教学时,我先让他们猜想,然后再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猜想的习惯。这边发生一个情况,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半(直)径是无数条。我很是不解,以为他们没有无数这一词的表象,我让他们在自己画的圆中试着画画半(直)径,看可以画几条。我再告诉他们圆上有无数个点,帮助他们理解,他们后来都想明白了。
关于课外延伸的反思
书本上的知识不够全面,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无从感受,对于圆的历史文化没有了解。我设计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拓展学习,学生看得很起劲。我还让学生看了一些用圆设计的美丽图案,让学生感受圆的美,并说所有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课的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个用各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小机器人。让学生找出这个小机器人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的机会。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景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测量一个硬币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都突出了这一思想。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
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收获颇多,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问题:车轮、井盖呈什么形状?(圆形)为什么设计成圆形而不是别的什么形状?在这里若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出示车轮和井盖,让学生在感知圆的表象上初步认识圆效果会更好。
由于六年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要好,所以接下来安排学生直接尝试用圆规画圆,并且大多数学生能够用圆规画出圆。关键是学生用语言表述如何用圆规画圆,学生说教师板书,在这一过程中就能知道圆规的构成、画圆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这一环节的实施效果良好。在画好圆后,提出:这个圆把黑板分成了几个区域?目的是让学生说出圆内、圆外和圆上,由于过早地出示了课题,刺激了学生视觉效果,没能说出。
二、探究本节课重点、难点。
这部分分三个教学内容:
1、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会画圆。
3、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第一部分时,直接提问:关于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已预习过,说出圆心、半径和直径是比较容易的,美中不足是没有总结和出示准确的半径和直径的概念。作为概念教学课,这是大的失误。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虽能理解但不容易用语言总结。在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学,之后完成“做一做”第一题,学生会很容易找出圆的半径和直径,然后让学生总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效果应该会比较理想,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接、通过、线段”这些关键词。在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中,没有过多地强调“在同一圆中”,使教学内容不够完整。而由于课堂节奏缓慢,时间紧张,之后的判断练习也没能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教学第二部分时,放手让学生去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必须清楚:圆心在哪里,半径有多长。从交回来的作业看,学生能够理解,但由于用圆规画圆不够熟练,完成的完整性相对较差。
教学第三部分时,圆的概念学生在徒手画圆、闭上眼睛画圆的多种感官中已完全掌握,知道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在教学圆的第二个特征时需要和椭圆区分开来,需要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容易理解但感觉语言比较拗口。
三、教学反馈。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在动手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道题上遇到了困难,原因是学生要弄清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而不是直径。这一设计显然给学生造成了学习障碍,可以让学生先画一半径是1cm的圆,再画一直径是1cm的圆,这样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
执教这节课,我认为合理的地方是:整个教学设计能体现“主体、互动、生成、发展”的教学模式;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内容并加以创新;能让学生放手去做,去探究,去发现。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1、课堂教学节奏缓慢,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2、教师教态的调整,尤其是要有激情,要用自己的语言和表情感染学生,激活课堂。
3、重难点内容要精讲精练,其余则点到为止。
4、课堂要有评价,要注意和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11月11日早上听了《圆的认识》这一堂课使我感受良多。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所以这堂课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用各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让学生找出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吴老师在事先也准备一部分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然后通过摸圆活动认识圆,通过学生的想象与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画圆,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教材上是在认识圆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但吴如美老师却把它提前了,从学生第一次试画圆,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再次画圆时当然会取得成功的喜悦,在这过程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同时在这一环节还通过设置关键问题为什么同一圆规却画出二个不同的圆?巧妙地引导学生看书并理解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操作和观察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二种好方法,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操作和观察折痕的特征,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直径。学贵有疑,因此吴老师在上课时,以一个个问题为导火线,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最后还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不够紧凑,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圆的认识》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节课的准备。《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更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认识圆,我让他们不仅要动脑筋想,动口说,还要动手折、画,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认识各种画圆方法的局限性,接着介绍用圆规画圆,渗透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跟圆的大小有关,圆规针尖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认识圆心,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通过课件演示,验证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以的直径也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3.最后通过量一量及课件演示,认识同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二分之一,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在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及认识圆的特征后,没有很好的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
2、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3、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年级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 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9-16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认识比教学反思09-17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0-12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10-12
《认识垂直》教学反思10-11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0-05
《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09-29
《圆柱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