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下雨天教师给同学打电话,询问他们到家时间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1.我让学生自己准备钟表模型,尽量和爸妈一起制作,既能增进亲子感情,还能起到预习的目的。
2、我利用课件,给孩子提供钟表的图像,各种卡通外形,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观察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自己制作的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于是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没有到此收兵,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
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4,借着孩子们的兴奋劲,问问他们会不会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让一些孩子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优势,也可以杀一下不在正题上的孩子们的锐气。做到松放自如,让孩子的课堂有松有驰。随着不断地练习,孩子们对整时的认识越来越熟练,趁机让他们总结规律,将知识又上升一个台阶,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述能力与总结归纳能力。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在钟表的操作上有一些细节问题需要注意,生活中用的几点要和几时结合起来,加深孩子对理论实际的联系,真切的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
3、让孩子不仅仅会读时间,还能会写,能在钟面上画出各个指针的位置,学以致用。
4、在自己的语言上,应该更注意,不能随口说说,新授课对孩子是一个认知的开始,错误的概念或是错误的语言,会误导孩子们,所以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严格要求孩子们,让孩子们养成好的习惯,表述正确。
5、在钟表的操作上,应该给孩子们演示正确的方向,顺指针旋转时针分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指针的运动。细节决定成败,对孩子们细节的要求,不仅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还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2
有幸听了我校张老师的一节课《小明的一天》,这节课是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钟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部分内容是调动学生已有的认钟表的经验,在交流中认识整时和几时半。联系生活实际(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中,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能用语言总结出几时.几时半的时针和分针指向,并适时的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
全课张老师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张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直观材料,创设生动的情景,为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体现在:
1、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内心情感,建构学习平台。教学时,教师先不急于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历,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钟表,钟表的作用大吗,然后诉说小明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与帮助别人的热情,建构起学习的平台,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本节课至始至终,注意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学习的机会,而且注意提供学生间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不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人与人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张老师主要进行了三个步部分的教学。
1.认钟面
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自己在钟面上都看到了什么,从而认识钟面。
2、认识整时
张老师把4幅整时的图片抽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讨论、认识,然后总结认识整时的方法。
3、认识几时半
把2幅半时的图片抽出来让学生研究讨论,得出认识半时的方法。
对于有些老师来说,这样把整时和半时分开教学的方法也许不能在最后按照课本的顺序教学的时候少了一个分类的环节,但是可以在认识了整时和半时之后让学生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再总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这样也是不错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3
1、留给学生较大的“时空”
修改后的案例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会。一个钟面,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要让学生去欣赏、体会教学的美。如果这个钟面只是让学生简简单单地说或被教师灌输理论,学生就没有那种兴奋,智慧的源泉只能深深地埋藏起来,这不是一大遗憾吗?本案例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2、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人人享受成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想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他们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悟性、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学生所想的可能不是教师所需的答案,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地想。本案例中,每位学生都仔细观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时针、分针的独特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使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认识钟面的快乐。
3、多媒体的恰当使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最大的优点,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索的境界中,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创造。本案例中,用课件显示了一个动态的钟面的情景图,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动态、生活的境界中。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新颖性,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容量大,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在操作中,体现学习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行动开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动手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为学生提供动手时间的机会,让学生有意去学数学,并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避免了学生死板的记忆和脱离实际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轻松并且牢固地记住一些概念。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4
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带的都是实物钟表,在学生动手拨时间的过程中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做练习时间较紧张。
2、提出的问题方向不够明确。如在让学生观察三个钟面,让学生找出三个钟面的异同点时,我让学生说说从三个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就提得太泛了,使学生抓不住要领,答不到点子上。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比如问时针和分针指在哪里,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5
回想起这快乐的、无拘无束的40分钟,我心中充满了许多感慨。感慨孩子们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感慨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我真不敢相信,六七岁的孩子竟然知道得这么多,合作得这么好。数学已经成为了他们接触生活、了解生活的一个工具。
成功的一节课必须要立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对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胸中有邱壑,教学才有方。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努力挖掘教材的两个优势:
1.情境创设得好,是儿童熟悉和感兴趣的;
2.素材提供得好,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
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以及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多次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去自主地学习探究。在学生交流时,我把自己也看成是小组中的一员,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便及时地来引导。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小脸,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活”起来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堂。
〖案例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 重视情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中创设既合理又富有活力,既关注又尊重学生的情境是每个教师竭力追求的。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一个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舞台,通过“小明的一天”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去合作、去交流,去认识整时和半点。我想,这一情境会使儿童终生难忘,甚至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在本节中,教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学习。在小组交流、合作的基础上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注意生生、师生的多项交流,集中小组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点。尊重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3.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新课程理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实现心灵自由放飞的舞台。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6
《认识钟表》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的内容。目标是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看整时。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有以下两方面的反思。
一、教案设计
1、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件,先让学生听一段有关钟表的歌曲,学生非常感兴趣。通过听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生活的时间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写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二、课堂实践
教案设计虽然较全面,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很多不足。
1、学生动手实践还是不够。因为学校没有一人一份的学具,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没办法让学生每一个时间都拨一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时间。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老师说得较多,让学生思考的太少。整堂课气氛比较好,但是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的环节比较少,也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时针分针的走向,还有“一小时之后是几时”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固定化,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比较弱,还需强化。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举一反三的意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7
本节课的教学,我遵循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情境中引导、探究新知,情境延续、巩固新知,总结升华、拓展延伸”几个环节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为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大胆发言,我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教师表扬,奖小帖纸、同学互相鼓励等,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比较轻松,学会了认识整时、半时的方法,并在情境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最终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钟表各部分名称比较简单,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发现钟表上的各个部分(指针、数字、针有长短)的特点,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开始我想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名称告诉学生的,后来我想,能否让学生先试着起名子,因为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了钟面上各部分的名称,让这些学生说一说,可以使孩子们具有成就感。
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环节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比如练习的设计还应更加有层次,关注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8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9
运用媒体演示,从儿童熟知的动画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生活中虽然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教师分层次安排学生活动:试认→观察探索→讨论交流→操作练习。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验证,从而寻找规律,突破重点。
认识大约几时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总结认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大约几时,在难点突破上没有做到位。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多观察、多动手、多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纵观整节课,本课尝试体现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动方向,适时点拨,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实效性。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观察、操作、讨论,在动中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成学习。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创设良好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0
这一课时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但是,真是让学生来说一下时间,学生还是没有生活经验,本课时设计时,我设置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以此帮助他们进入情境之中,帮助他们学习。在学习中,认识整点和大约几时,效果还是比较好,认识几时半,还是有点糊涂。
课程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猜谜环节,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导入很顺利,接着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这个情境图的设置非常好,孩子们认真的观察图片,发现很多的信息,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这个情境图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但是我有一个困惑就是,我拿出钟面模型,让孩子们认识几时半的时候,出现了一点问题,比如,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8和9之间,这个时候应该是8时半,但是开始有好几个孩子说是9时半,我采用的方法是,时针还没有走到9,也就是还不到9时,怎么能说是9时半呢?应该先到9时,才能接着到9时半。一部分孩子会了,可是,还有几个孩子比较迷糊,怎么给孩子解释,才能更好的让孩子理解,这是我的一个困惑。
而对于大约几时的认识,这个本应该是一个难点,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预设是,这是一个难点,在大约几时的认识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结果,孩子认识起来,效果却非常好,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节省下来的时间,我又回到认识几时半上,结果因为没有预设到,自己也觉得不是很顺,我感觉孩子们也是有点绕晕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对课程做充分的预设非常重要,课堂上,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难免到时候手忙脚乱。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1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钟表》是本学期的一节活动。其目的旨在使幼儿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时钟,知道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使幼儿初步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认识整点;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通过活动,让幼儿懂得爱惜时间,珍惜生命。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优点:
准备阶段:①为使幼儿更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在知识积累阶段,我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幼儿事先对钟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让幼儿自带各式钟表,为教学提供服务。②为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我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件教学,使幼儿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的去掌握教学目的。
实施阶段: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猜测讨论法、探索操作法、发现法、游戏法、说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反思整个活动过程,我认为活动是基本成功的,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知识的呈现与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科学教学应该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我首先用舒缓的音乐形成轻松的活动气氛,认识时钟时,为幼儿准备足够多的材料,说明时钟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儿充分感受时钟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钟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情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去探究新知。
二、为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
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为了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想象,勇敢发言。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让幼儿自觉掌握时间的概念。
三、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学习方式。
在练习时,通过幼儿的亲手制作钟表,拨钟等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幼儿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不足:
本次活动过程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接受能力来设计的,活动中幼儿和教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活动的效果较好。但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一、教师因初次接触课件教学,对课件的使用不够熟练。
二、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具有亲和力,但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三、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记录时间时,最好让幼儿先来拨,再通过课件来验证。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2
本单元在学生认识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对接近整时的时刻只要求能说出大约几时。
整时是教学的重点,安排了一道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里多数题是整时。在认识整时后教学大约几时,使学生更准确地体会整时,也为以后教学时、分、秒的知识作些准备。
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钟表经验,在交流中提升认识。
大多数学生都有在钟表上看时间的经验。他们能分辨钟面上的长针和短针,但不知道这两根针叫分针和时针;能说出钟面上是几点钟,不习惯说成几时。这些既是教学资源,也是要解决的问题。教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告诉学生短针是时针,长针是分针并规范地说时间。教学方法是在交流中矫正,在练习中强化。即在学生发言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说,通过反复提醒,改变原来的习惯。第二个教学任务是体会整时时刻,钟面上分针和时针位置的规律,知道钟面上有1时、2时12时共十二个整时。教学方法是利用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是7时举一反三,在说钟面上整时时刻的练习中获得经验。
教学大约几时从整时切入。在7时的钟面上,稍改变分钟的位置,使它不正好指着12。首先让学生感到钟面上不正好是7时;再联系经验分辨一个钟面上7时不到,另一个钟面上7时刚过;然后指出这两个钟面上都接近7时,都可以说成大约7时。从而体会大约7时与7时的差别。
教材里还出现圆形、椭圆形、菱形的钟面,出现有指针的钟面和用数字表示时间的电子表面。让学生知道这些钟表虽然形状不同,表示时间的方法不同,但都能告诉人们时间。
2.设计各种练习,巩固教学的时间知识。
想想做做里有说钟面上的时间(第2、3题)、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第4题)、给钟面补画分针或时针(第5题)等练习。这三项活动对思维的要求逐渐提高。看钟面说时间是最基本的,只要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就够了。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时间,要把整时的分针、时针位置规律落实到某个具体时间上。给钟面补画分针或时针,首先要识别钟面上已有的那根针是时针还是分针,才能确定另一根针以及它的位置。这些练习对提高思维能力、巩固数学知识是极有益的。
还要注意的是,看钟面说时间,包括整时和接近整时两种情况。拨钟和画钟面只在整时范围内进行。
3.结合认识钟表进行思想教育和生活习惯教育。
想想做做第2题看图说时间,还有尊敬国旗、按时用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等教育内容。第1题交流早上起床时间和晚上睡觉时间,是培养生活习惯的教育机会。第6题左图中10时学生在上课,右图中10时学生在睡觉,让学生初步知道一天里有两个10时。有条件的学生还能联想到一天里有两个1时、2时12时。这些知识仅是渗透,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3
经过多次的尝试和最后的公开课,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感触,总结如下。
首先,是对于教学常规方面的觉悟。我一直认为,教师的激情是整个课堂的总动力,因为激情是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孩子甚至不知道“上课”是个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状态去迎接和面对。但是再好的观点也都有其适用范围,不是绝对正确的,我只看到了它闪闪发光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光亮背后的阴影。没错,激情却是能够不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但当习惯慢慢养成后,教师如果不适当的降低自己的“态数”,便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当有一天没有了教师的激情,学生可能就无法自主地集中注意力听课,甚至就对学习失去兴趣。适当的激情刺激可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连续作用下的刺激,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抑制学生学习动力的可持续生成,同时对于教师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所以,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可以适时地调动自己的激情,让课堂变得更活泼。同理可得教师音量的教学效果。适当的高声调可以抓住学生的耳朵和思想,连续的高音调作用,会让彼此都觉得疲惫。我以后会学要慢慢的调度自己的音量,脱掉小蜜蜂。另外,要继续加强板书的练习。
其次,是教学语言艺术方面。可能是生活中的习惯,让我的话语总是不精简:一句话可以说的事情,我总是得说三五句。以至于把这个坏习惯也带入了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无疑在拖泥带水的同时还很浪费时间(怪不得,我的课总是上不完)。所以应该要从生活入手,学会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尽量少说废话。同时,我还发现,在教学知识方面,教师的话越多,越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比如说此次教学中“认识钟面”的时候,我的“多嘴”总是牵着学生的思维,而没有让他们的思维呈发散式的发展,课是上得顺利了,但长此以往,学生会变“笨”,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越来越窄。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明方向,但切不可把路变得太小,影响了孩子们对沿途风景的观赏。
再者,关于教学设计方面。
1、缺少“合作交流”。
师生问答互动形式的教学比较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却是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认识整时”教学中,“3时”的钟面可以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这是几时”“分针时针的指向如何”,然后再请几组代表汇报。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诉说和倾听“3时”的情况,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
2、教学时长超出预定时间,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认识整时”花费的力气过大。在7时这个整时讲透以后,可以适当的加快8时和3时的节奏,为后面的内容争取时间;在课间操强化3时、6时、9时、12时这四个常见的时刻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快速度,逐渐减少中间停顿的时间;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口头上说时间怎么宝贵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关键还是将其赋予到具体的事例中,所以“小明的一天”之前的关于“时间宝贵”的说辞可适当减少,将之渗入“小明的一天”中。
3、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
本节课不仅要认识钟面、认识整时,还要初步触及“一小时之前”、“再过一小时”、“快几时了”、“几时过一点儿”这样的知识点。对于前两者,本节课有所涉猎;但对于后两点却是丝毫没有提及。对于有些非重点的知识点,不一定要拎出来单独讲,这不仅会让知识点脱节,也会让教学显得零散。教师可以将之穿插在合适的位置,顺手带过,给学生留下印象后,等遇到具体的问题也就有据可依、顺理成章。比如将上面提及的后两个知识点放入学生拨钟环节,教师可收集不是整时的钟面质疑,比如“这是3时吗”,学生马上就会说“还不到3时”或“3时过了一点点”,此时教师就可顺手规范说辞“快3时了”或“3时过一点儿”。
在“小明的一天”中,教学“两个9时”的时候,可以结合钟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一个是上午的9时,一个是钟表转了一圈后晚上的9时,此时随即抛出“你知道钟表一天转几圈吗”这样的问题,可以马上在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记:钟表一天转2圈。
4、变化非本质的特征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抓住本质,在完成教学时针分针以后,可变化针的非本质特征,如针的颜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时针分针。
5、数学是一个提炼的过程,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一个公式化的过程,但同时也是程序化的过程。
关于“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这句话,在之前的上课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套用这句话完美的说出如何认钟表的过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解决不了“不容易”问题,我还可以扔掉这句话,换个角度,换个方式:看来我们要看整时必须得分两步,第一……第二……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4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通过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学生的不断练习,学生很快就学会看钟面上的整时。
在引导学生将时间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时,通过出示挂图演示小明的一天时间安排,使学生将小明的一天与自己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渗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向学生介绍分针、时针运动的方向时,没有向学生说明这就是顺时针方向。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5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如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但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因此,教学时我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制的小钟上拨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观察,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
2、创设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和全班同学交流。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特意安排了让学生拨上学、放学时刻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09-29
《钟表的认识》教学反思09-25
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09-23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9-23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09-22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15篇)09-17
《钟表》的教学反思09-19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认识比教学反思09-17
《认识乘法》教学反思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