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4-12-03 14:00:30
  • 相关推荐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

  谢老师教授的《古人谈读书》学习目标设置合理,符合温州市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中的要求。课堂中重难点清晰,课上着重落实了重难点。本课首先通过篇章页的苏轼名言导入,切合主题。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清晰,体现“以学为主”,让学生由充裕的学的`过程,突出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实践活动。

  本课教学板块清晰,谢老师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活动一通过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活动二诵读古文,让学生通过自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不同方式练习诵读,充分给学生练习诵读古文的时间。活动三学习并背诵第一则古文。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第一则古文,老师再指导释疑。通过词句填空、根据意思背句子等方式,帮助学生背诵第一则古文。三个活动设计合理,难度层层递进。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古文、理解古文、背诵古文。

  课堂中,谢老师在第一个活动学习生字词模块中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几个活动时间紧张。生字词部分学生因为课前有做预习,掌握较好,所以该部分可以不做重点教学,给后面的朗诵古文多留点时间。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2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

  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

  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3

  马老师教的《古人谈读书》这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突出优点:

  一、老师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马老师语言幽默风趣,整堂课氛围轻松、愉快,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听到了。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欣赏和关注,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因而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师生配合默契。

  二、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针对重点段,学生边读课文边选择,边思考边回答,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自读自悟,渗透了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4

  今天朱老师先上了第25课。

  首先,朱老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不同之处。这篇课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选自《论语》的三则关于读书的语录,第二部分是朱熹谈读书,第三部分是曾国藩谈读书。

  一、简单学习第一部分:朗读正音。

  论语中的语录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朱老师没有重点学习,让学生读后,老师进行正音。比如“知”同“智”,是一个通假字,简单介绍通假字;“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重点学习第二、三部分。

  二、重点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促讲,生生互学。

  1、简介作者。朱老师简单介绍了朱熹的生平,根据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发现他的文章接近白话文,他写有不少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

  2、多形式的朗读。文言文的学习,教师的范读很重要。朱老师先范读,让学生一句句跟读;再完整示范,请学生关注停顿和轻重音,再请学生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完整地读;最后拿起书本齐读。朗读指导有坡度,在老师的范读中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以读促讲。

  (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示范也非常重要。我也会让学生仔细听老师的停顿、重音,请小老师来模仿,来带大家读,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老师机械地强调要有效得多,也会把学生教聪明,这就是以读促讲的效益所在吧,语文课堂就应该书声琅琅。)

  3、学生相互答疑解惑。读完后,朱老师抛出两个开放的问题:

  ①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

  ②你读懂了什么?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随意,但却设计高明。先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让另一些读懂了的学生来答疑解惑,老师仅仅是稍作纠正和引导。朱老师曾说,让学生来教学生,比老师教得更有效。确实如此,在这两个问题的深入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被其他同学相继解答。

  (这是一个对新老师而言学得来的地方,在课堂上多神秘地问几个“你有什么发现吗?”瞬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思考起来。比如我在教《天地人》一课时,把“你、我、他”放在一起,把“你、他”二字标红,让学生去发现,他们会发现这两个字都有单人旁,都和人有关;再将“他、地”二字放在一起时,学生发现这两个字都有“也”字,但左边的部分不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来理解字义,来进行有效的'识字辩字。)

  4、熟读成诵,深入理解。在课堂上,通过反复的朗读和交流答疑,老师借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高效地积累。

  接着,朱老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人写文章时,有没有用到什么特殊的句子?学生随即发现反问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老师让学生尝试改成陈述句,学生改得非常出彩,如:“心既到矣,眼口皆到。”“心既到矣,眼口必到。”等。

  最后,朱老师问: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来说一说。在这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古人所谈的读书道理更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学习第三部分:创设情境,抓住核心问题。

  1、简介曾国藩。

  2、教师范读,学生多形式朗读。

  3、扫除疑难词句,在情境中理解深意。“盖”这个字是语气词,表示开始说话。最难读的是“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其中举了两个例子:河伯观海、井底之蛙。朱老师请学生和自己互动,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这两个故事。这是课堂最灵动的地方,学生投入情境中,更明白了什么是“没有见识的人”。

  4、抓住核心,来提问题。这里,是老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也是体现课堂生长性的地方。朱老师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提出“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模仿着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提出一个核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给水平较高的小朋友准备的。学生果然抓住了最后一句关键句,问“为什么此三者缺一不可?”给这节课留下一个完美的问号。

  (在课堂上,我也常会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啊?你们觉得老师为什么用这个颜色来写?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转换角色,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老师的设计思路,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5

  成功之处

  1.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诵读为主。

  “课标”要求“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可见背诵不但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目标。背诵的方法有很多,前提是“读”。本课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指名读、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在“熟读”的最后就是“成诵”,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背诵下来了,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长期的教学理论及实践证明,背诵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背诵过的诗文可能一生都不会忘记。

  2.注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及总结。第一课时学完第一部分后,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有初步了解,第二课时学习前先总结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部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典》等。

  2.课前预习任务不明确,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3.错误地以为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6

  本课中的三篇文言文都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我在教学时也是紧紧围绕这一特点进行的。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二者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得又少,能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内容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弄清每句话的意思,才能正确地断句,才能把句子读通顺。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另外,我在教学中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疏通文义的环节,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的地方,我再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全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作用。教师范读课文的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尤为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

  三、注重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实用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运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运用这种方法让学生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揣摩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从学生们的表现来看,这次尝试是很成功的。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7

  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习前,我先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把课文内容读通顺、读正确。课上设计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读、思、悟相结合。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以及前面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运用到读书学习中去。

  在练习中,大部分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言文的大意。同桌间也互相练习说课文的大意,进一步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这一课学过后,并不像我预想的那么难,学生在反复读、体会中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大意,大部分学生当天就能背下课文。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8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选择了《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所以课上我重点以学生的朗读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虽然老师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因为那样做的话,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做是想让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9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11

  《古人谈读书》中三篇文章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反复诵读的方式

  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限制,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这三篇文章的时候决不能用常规教法,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师读完,学生还意犹未尽,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则所蕴含的深厚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思维极其活跃。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

  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一文,行文简洁,但布局严谨,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较

  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所以,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虽往成较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算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

  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谈读书》教学反思01-04

谈生命的教学反思12-28

《谈生命》教学反思07-26

《谈生命》教学反思07-29

(精)《谈生命》教学反思07-10

《谈生命》的教学反思范文08-07

《谈生命》教学反思15篇06-29

谈礼貌教学反思15篇08-08

《谈礼貌》教学反思(15篇)09-16

谈读书作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