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燕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2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全文语句优美,情感浓烈,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将收集到的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一是复习导入比较巧妙。如巩固生字词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当然这堂课还有不少遗憾:一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时完全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自学,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没有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它的妙用,从而更加体会句子的优美。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没有拓展开。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 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只能有待于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就该课的课程资源来说,应该很好地利用课文来理解古诗,深入体会思想感情。我教学这一篇课文后作以下几点反思。
一、品读激情,情感共鸣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文蕴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只有通过品词、品句和品读才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共鸣。因此在教学时我作以下朗读指导:
(一)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紧扣“两年”一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事例进行对比,结合学生平时离家时间几天就觉得很想家人了,跟作者离家“两年”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理解了“两年”确实很长,作者也更想家乡和亲人。进而指导学生品读“两年”的语气,以突出作者离家之久,思家之切。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后,让学生相应找出作者用来表达这两自然段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设计了逻辑引读: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很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便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又一年,重阳节又到了,王维还是独自一人在他乡作客,他更家想念家乡的亲人,于是再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年过去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佳节如期而至,思乡肝肠寸断,他依然这样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层梯式的.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这“一年一度”这个平谈的数字感觉到作者思乡的内心世界,思乡之情随之升腾。此时多作任何的分析都是多余,惟有这朗朗的书声才能表情达意。我想这就以读代讲的魅力吧。
二、讲写结合,训练表达
由于是由文入诗,文中的意思与诗中的大概一致,在学生理解课文中与之相对的诗句后,相机安排了一个讲写结合的训练。先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写写每句诗的意思。这一说一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言训练的规律。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要带领学生在语文课堂里走一个来回。来就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回就是从思想内容再到语言文字。前面部分是学习短文引出思乡之情;后面讲写结合则是由思乡之情回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思乡之情是通过哪能些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三、课外延伸,增加积累
学习这一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之后,设计了向课外延伸这一环节。思乡之人何止王维?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请听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听听他们倾诉思念家乡、亲人之苦。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思乡的句子,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最后还安排学生搜集其他思乡之情的各种文体的文章,在班上交流。使阅读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让“经典”诗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可以直接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感受古诗的规律和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逐渐对古诗学习产生兴趣。用诗文诵读等形式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4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在教学这节课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由于本篇课文故事性强,读来使人很受感染,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
为了使本节课发挥最大效益,课前我鼓励学生练习排课本剧,把枯燥的说教与乏味的朗读转化为生活场景,这样我想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所接纳。加之表演又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选取有利时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同学们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过程中,同学们能开动脑筋,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当时我真感觉自己是课堂上最幸福的人,同时我又有一个念头从脑海中闪过:让课本剧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延伸。
同时,课本剧的展示,会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接受课文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从而达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者,这对于表演的学生来说,既是对文本深度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又是他们思维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他们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而对于观看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不敢直接参与表演,但在观看时他们肯定也会受到感染,产生一些新的思考:“这个环节如果让我来演,我会……”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让文本意蕴跃进的过程。以上这些,在本节课中我和学生一起成长,做到了,所以我很欣慰!
二、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导学生读书不够,没有通过读书,感受晏子的智慧。只有当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真正感受晏子语言的妙处。
第二、在同学们表演课本剧的过程当中,对学生的点评不够。
第三、由于时间紧,学生们小组活动的时间太少,没有让学生们放开手脚,如果让每个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一下,再评选出优秀向全班展示汇报,这样会更体现出教学中的民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注意这点。
第四,由于课堂时控观念不强(这是自己以往教学中的“老病”),因而对于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方法,如首尾呼应,晏子语言的严密推理等;写作顺序,如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指导不够,这是最遗憾的地方。
总之,反思这节课,今后我应该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1、不断学习,积累、总结经验,让自己的课堂更丰满;
2、优化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课一得;
3、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形成语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运用到习作中。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5
《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三年级上第2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令人遐想。全文笔法细腻,色彩绚丽多
首先运用课件,展示北大荒,激发学生的兴趣。儿童天生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行的契机。因此在我们级部共同讨论这堂课时,上过这堂课的戴老师和丁老师都强调了北大荒图片的重要。是呀说到北大荒,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更不用提学生了,但是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一样了,那么如何让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确实让学生亲眼见一到一碧如洗的天空,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河,学生们在看到后个个都张大了嘴巴,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面前,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北大荒的美丽,喜欢上这美丽的北大荒,其实我已经看过无数次这些图片了,可是当在课上再次看到还是禁不住和学生们一样为此惊叹,丰富学生对北大荒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相机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其次,加强朗读的在课堂上的时间。《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其实我自己非常想利用这篇文章让学生练习朗读,但是总是没有能够给学生留充分的朗读时间,在备课中我也设计了朗读的环节,但连自己也觉得读得太少,形式太单一。在级部教研中,大家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帮我想出许多好办法。可以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配乐读。比如在教学小河时,因此小河的净静两个特点,采用让学生先静静地读。然后知名再读,让学生遭朗读中进一步体会小河平静的特点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问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还有课文最后的拓展也是课文的一个高潮和主题的深化。我在课的最后,出示“现在的北大荒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可是你知道以前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个问题,接着,我展示了几幅昔日北大荒的图片,学生们大吃一惊。然后,告诉他们,当年有十万大军奔赴北大荒修水利,开荒地,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这四季如歌的北大荒。这一部分的教学,我想通过北 大荒今昔的对比反差,是学生更能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孩子们应该能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最受益匪浅的是和级部老师的备课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丁老师、王老师这样的老教师的丰厚教学经验。在备课开始时,我对北大荒都感到十分遥远,印象中的北大荒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地方,课文中的.北大荒描写的却是那么美丽富饶,和我想象得太不不一样,怎样把一个自己一直认为贫穷落后的地方,讲得让学生感到美丽富饶呢?在于丁老师的讨论中,他向我提到了一点,就是如今的北大荒有一个新名字叫北大仓,仓库的仓。使我对北大荒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也对讲这节课有信心,通过回去大量的查阅资料和图片是自己更加了解北大荒
当然也感受到像戴老师这样教学骨干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备课中戴老师提到北大荒生长什么农作物和植物,本以为自己对北大荒的资料已经很了解了,可这样一个小问题却忽视了,也许在教课中这个小问题不会用,但是对教学的细心、深入研究值得我学习
在教研小河这一段时,不仅仅这是看出小河的清澈,也能从“静静”这样词语看出小河的平静,因此在朗读中避免齐读,静静的朗读,真的是从读中悟,在悟中读。在级部研中,我真正知道了,也看到了什么叫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这节课我的问题有很多,但是能从中有所收获也是值得的。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6
《青蛙看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叙述了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最后终于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的事。告诉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从指导预习到第一课时的教学,孩子们对故事已经熟读成诵了。第二课时读完课题,一个孩子叙述了故事大意后,我问孩子们“青蛙看到大海难吗?”“不难。”“难。”“不难。”““难。” 有的孩子把目光聚焦到“这有什么难的?”这句话。抛出的问题太唐突了吧,让我们来听听苍鹰和青蛙的对话吧。一个说只要登上前面的那座山,就看到大海了。一个说山太高,没有翅膀和长腿上不去。在这难与不难的碰撞中,孩子的思维之花悄悄绽放了。一个认为不难,轻而易举,充满鼓惑,一个却高山仰止,望尘莫及。加上图画和语言的渲染,分角色朗读一下子入情入境了。就这样让梦想破灭了吗?就这样想见却不得见吗?就这样陷入失望的境地,垂头丧气,无可奈何了吗?
小松鼠来了,她的鼓励成了一盏不灭的灯,照亮了青蛙被失望和无奈浸透的心灵。她的陪伴给了青蛙无穷的力量,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终于到达了山顶,看到了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我终于梦想成真了。”好一个梦想成真,这一切容易吗?不容易啊!反反复复地读“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一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看似艰难,筋疲力尽了,可一个“不知不觉”分明流淌着幸福和欣喜,融化了疲惫,只有大海,只有梦,只有那片蔚蓝。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海,美丽而宽广,神秘而充满诱惑。怎样才能看到她呢?如果你是小青蛙,那苍鹰是谁呢?是老师和妈妈。小松鼠是谁呢?是朋友,是老师,是伙伴,是伴侣。是啊,有了指引,有了陪伴,有了鼓励,我们就离那片还越来越近了。
美妙的课堂,幸福的享受,情感的洗礼,精神的共振,如此美丽,如此难忘。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7
教材分析
《我喜欢》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语句优美,每一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散文句式工整、语言精美,情感贯通全文,给人以结构美;散文语言优美动听,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音乐的美感。使人很容易进入语境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本篇文章的作者以独特的视角,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向我们敞开心扉,描述了自己喜欢的景物与事物,并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豁达、独特、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生状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是第一批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具有很强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并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尤其在诗歌朗诵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学习本文,应抓住学生这一能力,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从而体味本篇散文语言的细腻与精美。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写字8个,读准字音,记熟字形,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情感。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自然、对事物、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与理解,培养审美与欣赏能力,并仿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独特感受。
2.仿写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吧!说一说你都喜欢什么呢?
二、逐层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课文。
2.快速读文,思考:从文章整体结构上能发现什么?
3.汇报。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三、再读文章,体味情感
1.带着自己的发现默读课文,并将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标出,作批注。
2.汇报交流。师相机作指导,并指导感情读,体会作者所喜欢的`事物、景物以及喜欢他们的独特情感。
(1)学生汇报1—4段:
引导学生谈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师:四季就像四位天使,每年都会如约而至,来到人间与我们相会,她们给我们带来了生机与希望,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我们的作者在感受着四季的同时,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得那么独特,让人越读越爱读……
指名读文,评价。
师作进一步引导:听着大家诗一般的朗读,我仿佛乘着理想的航船行驶在四季的原野上,心情那么舒畅,感觉那么优美。
生闭眼,师配乐读这一部分,将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感受内化到学生心里。
生配乐读。
师小结:作者笔下的四季是多么美妙的自然景观,课文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息,读一读。
(2)学生汇报第8自然段:
“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一声问候、一个笑脸就能使寒冷的早晨变得温暖,看来,我生活的这个社会多么需要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理解与关爱。
生感情读第8自然段。
师:除了这里能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之外,文章还有些段落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真情、亲情。
感情自由练读。
(3)重点体会第10自然段:
出示此段,生读。
师:从这段话中能体会出什么?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组交流。
师:字里行间都透射着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此段。
读完生质疑:省略号?
(4)师:省略号一般都在一句话后出现,省略相关内容,但这篇文章中的省略号却另起一段,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小组交流、汇报。
师小结并做进一步引导:对,省略号省去了很多社会与人生美好的事物、景物,在作者眼里,我们的社会处处都洋溢着和谐与美丽,作者把自己对我们这个社会的独特情感深切地体现在了“我喜欢”中,并且是深深的喜欢。
读好最后一段话,体会“深深、喜欢”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配乐读文,升华情感
1.自由练习读文。
2.学生配乐展示朗读自己最想读的部分。
3.师配乐读其中一部分,激发更多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欲望。
4.鼓励学生加动作读文,抒发情感。
五、仿写延伸,激发写作兴趣
师:同学们,作者仿佛是在用一支支彩色的画笔,为我们描绘着一幅幅画面。而这些画面组合在一起,又像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卷色彩绚丽、生动形象的人生画卷,构成了画面美。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相信有很多的“我喜欢”也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你的心里,请大家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仿写课文,用语言文字来抒发你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8
《世界多美呀》是一篇童话性质的科普知识短文,《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生物学知识融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使学生在阅读时,既获得小鸡出生过程的完整知识,又能从中充分体验到童趣和自然美。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小鸡孵化过程中的变化,另一条是小鸡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变化。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和抓重点词的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文过程中逐步渗透小鸡的孵化过程,由“睡,醒,啄,撑,叫,站”,让学生通过板书,了解科普常识,教学反思《《世界多美呀》教学反思》。让学生通过“啄”这一环节的细读,抓住关键词语,“用小尖嘴”“啄呀啄呀”“啄了很久”“小小的”来体会小鸡的坚持不懈,勇敢,有韧劲;“小鸡出壳”这一环节十分有意思,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理解“撑”(双手用力张开)。“叫”(小鸡的特有语言,表达内心的喜悦与自豪),“站”(虽然小鸡迫不及待地要出壳,但因为刚出生,嫩生生的很吃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感兴趣的是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小鸡出壳的欣喜表现出来。学生绘声绘色地将自己心中那只可爱的小鸡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我觉得还应该多一点“欢快”(可以询问学生“你这只小鸡,叽叽叽叽地在说啥呢”“听,这叽叽叽叽的叫声多欢快呀,这只小鸡多自豪呀!”)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这份自在,这份放松,真正进入情境。
文中较多地出现了描写颜色的ABB式的叠词,如“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等,生动地描绘了小鸡眼中的世界的`美,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我首先利用课件,把课文所描绘的景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起诵读的欲望。然后让学生结合文中语境体会“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色彩美,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美美地读词语。如:蓝湛湛:蓝得像洗过一样,蓝得多美呀。碧澄澄:小河的水可清啦,清得可以看见——(生接:河里的小鱼,河里的水草……)通过浅显生动的语言,引导孩子理解朗读,自然润泽。进行拓展,积累类似的词语也是本课的重点。课文最后分别出示了草地图、油菜图、太阳图,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绿油油”“金灿灿”“红通通”,然后再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它看见是的”,在运用中让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感受“世界多美呀!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9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有趣的学习方式,枯燥的教学方法往往使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平时,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听其他的老师的课,以及参看别人优秀的教学生字的方法,找到了几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识字方法。
一、在游戏中识字
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喜欢有趣、生动的学习氛围,所以在教学生字时,我会编一些儿歌让学生更好的记住这些字,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记住了“喝”和“渴”,也很好的区分了两个形声字。
二、利用熟字加一加、减一减或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这类方法在教学中会经常用到,如“柏”是由“木”和“白”组成,“萝”去掉“草字头”再加上“竹字头”就变成“箩”,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学生自然而然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
三、归类识字
教材编写就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偏旁所表示的意思来记住这类字,如“木字旁“的字和树木有关,“禾字旁”的字和庄稼有关,“竹字头”的字和竹子有关,“草字头”的`字和草本植物有关。这样的识字方法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四、在生活中识字,读中识字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在课堂上,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我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路牌、文明标语,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不仅自己认识这些字,还能带动身边的同学扩充识字量,学生也非常乐于参与这样的活动,积极性也非常高。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0
《父亲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和鸟》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对鸟不同寻常的了解,更感受到父亲对鸟超乎常人的热爱。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阅读本文,让学生反复阅读,用心体味,使他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 学习生字,扎实有效
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中,我采用了结合偏旁,归类指导。如喃、嗯、味,这三个字都是口字旁,说明与嘴有关,解释:喃喃就是一个人自说自话。嗯即嘴里发出搭理别人的单音。味可以用鼻子闻,也可以用嘴巴品尝。而教“蒙”时,我则结合雾里看物体,就像眼睛蒙了一块纱巾,所以“蒙”字里面有两横,强调上面的一横就是蒙住眼睛的一块纱巾。这样结合字形,形象解说,学生就学得有兴趣,记得牢固。
二、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在学生自读了课文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让他们划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知鸟的语句,我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交流之后,组织了多次层层深入的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时我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听读、自读、品读、同桌互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逐步感悟父亲知鸟爱鸟,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通过朗读,使学生悟出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抓关键词句,学习表达方法
本文通过描写父亲只看了看树林,闻了闻林中的气味,就准确地知道林中有许多小鸟。充分说明 “父亲知鸟”、“父亲爱鸟”。 那如何让学生知道作者怎样写出来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父亲是个知鸟、爱鸟、爱树林的人?接着指导学生从“望了又望、闻了又闻” 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体会到父亲的“知鸟”; 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不足之处:教学中的引导语,仍然需要修改完善,加以精练。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1
课文的第2—5自然段是重点部分,要指导学生理解狐狸三次对话及乌鸦说的话及乌鸦三次听后的表现,懂得乌鸦是如何一步一步放松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了扶放结合的手法来处理。这个方法的效果很不错,但遗憾的是在处理的时候做得不够到位,放的还不够多,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读,朗读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孩子们在悟中读,在读中悟。
悟中读。在讲狐狸和乌鸦的三次对话是,当学到狐狸的三次语言和动作时,我都让学生学一学,就把自己当作是狐狸来体会感悟,我还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很好地投入情感,把课文朗读好。在教学乌鸦的三次表现是,我都让学生试着把自己当作乌鸦,想想自己会有什么反应,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爱听好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边悟边读,学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
读中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种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读中,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种角色互换,自己显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狸,故事中的乌鸦。他们在绘声绘色的演读中,又一次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认识。
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时,我设计了一个短语练习。学生通过训练,都对“谗得直流口水”这一短语有了较深的认识。但是在指导学生训练时我指导的不够到位,不够清晰,同时练习设计还不够好,今后在这方面还需多下工夫。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2
今天将日记两则结束,课堂伊始,以自己做过的梦来进入这一课。孩子们的兴致还是很高的,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日记两则。学生读全文说说自已的体会及问题。读第一篇日记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梦中的美,同时注意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但是让学生说话练得太多,时间没把握好。如:羡慕、迫不及待等并通过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指导朗读。
现实中对妈妈做法的不理解,所以认为妈妈很小气,在这里我先引着学生顺着小作者的思路读,体会小作者从高兴——生气——不高兴的心情。先不以自已的认识去分析,当学生把第一篇日记读得十分符合人物时,我问:小作者对自已妈妈这样做很不理解,那你的认为呢?你认为他的妈妈到底小气吗?再默读课文思考。
结果学生就开始了分析,有认为她妈妈舍得买那么多书给她,并也买了裙子给她,只是和她要的不一样罢了,说明她妈妈还是很关心她的等等,学生的意见也还真多。
后一则日记,主要解决刚才的问题:阿英是谁?她在哪里?妈妈为什么要给她也买一份礼物?最后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又不要那条白纱裙了呢?经过读思结合学生理解得算是透的了,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反复读,并结合理解读出不同的语气。小作者的心情也高兴了。
至于日记的格式强调的还是不够详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没能把握好,研究教材还不够透彻。板书过于简单,没能突出主题,重点词的板书不够到位,应该注重简洁明了,并且一些重点词应该及时地写在黑板上。
其实应该在课尾组织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想法。联系生活说自已的决心和做法,说自已也要怎样节省来帮助阿英及像阿英一样的小孩。我应该顺之将其引入现实,那就是节省钱,来资助济源山区的一些贫困学生。 可是时间不够了。整堂课时间安排有些前松后紧。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3
《狐狸和乌鸦》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嘴里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课文共6个自然段,故事简短有趣,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
对于这种以对话为主又揭示一个道理的童话故事,怎样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全身心地投入进入;怎样上才能让孩子的语言得到发展,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让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次课我主要有3个环节:教授新课、语言能力训练、生字教学。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4
《一次成功的实验》讲的是一位教育家在一所小学让三个小学生做“逃生”游戏。这个实验已经做过多次都没有成功,而这一次却获得成功。教育家的实验目的其实是对学生品行的考查,三个小学生尤其是小女孩,经受住了考验。从她与教育家质朴的对话中,让我们感受到她那临危不乱,处事果断,先人后己高尚品质。
课文内容乍看简单易懂,但细细咀嚼,却觉得很难达落实课文的重点难点。“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是文中的女孩儿不假思索说出的话,其实也是她内心世界真实的想法,如果她当时有丝毫的犹豫,那么实验的结果便是失败。这是多么高的境界,我想这也是常人无法企及的。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看到很多这样的镜头:公交车从远方驶来,迫不及待的人们已经蜂拥着向前,甚至可以不顾被辗在车轮下的危险;拥挤的商场里,不知在卖什么紧俏商品,长长的队伍里,总有人不自觉地插队,面对旁人的指责面不改色……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都可以如此牺牲自尊,更何况是面临生命的威胁?钻研教材时,我很迷茫,知道自己苍白的说教根本无力改变这样的现实,不知自己上这篇课文应该定位在哪里?反复思考,我觉得孩子们毕竟还是很纯真的,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还不至于植入他们的内心深处,更何况相信很多有远见卓识的人士,都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的,选编这篇课文入教材便是一个证明。当然现实社会中,阳光的一面还是有的,前不久刚看到一则报导,杭州某公交车站秩序井然,无论是谁都能自觉地排队乘车,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原因是一直以来有一位品德高尚的市民,常来累月地到这里维护义务维持秩序,久而久之,人们便养成了习惯。看来阳光下虽然有阴影的存在,但只要能用心驱赶,还是能缩小这阴影的范围的。于是我打算结合文中的'实验,也进行一次与三年级学生探讨人生价值的实验。
学习课文时,我先以小羊过河的故事导入,这样既切入了“谦让”这一主题,也从反面举了一个例子,为学生明白只有谦让才能让实验成功埋下了伏笔。结合实验,我让学生先了解课文中的实验是一个怎样的实验,然后分析实验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都很简单,大家很快便在文中找到了答案。我让学生着重抓住小女孩说的第一句话和“不假思索”一词,体会女孩内心的想法,感受她沉着冷静、处事果断,先人后已的高尚品质。女孩的举动感动了教育家,也感动了学生。然后这毕竟是实验,接着,我通过一个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这一合作学习的实践来测试学生有没有真正把课堂上学到的“谦让”付诸到实际行动中,使学习身体力行。
在学习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读书前要求明确,让学生习得边读书边批注和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方法,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
1.对“如实”一词,学生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课堂上所用的时间太多。如果将此环节浓缩一下,把时间让出来,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朗读,应该更有效。
2.课堂的教学语言还可以更简洁和精致一些。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敲,因为好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就是一种运用语言的示范,好的评价语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5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饶有趣味的儿歌。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讲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受学生们的喜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石萍老师在课前大胆地尝试让学生去收集观察长有种子的各种植物,观察它们的特点。教学中,她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交流已经了解的各种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她紧紧围绕“植物妈妈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时时处处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去读课文,去思考,去交流,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她适当点拨一下,巧妙引导。整个教学活动,她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悟。
在第三小节课文的教学中,实物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中“铠甲”一词,二年级孩子很难理解,而由于学生联想到电视中曾经看到的铠甲和手中苍耳种子那坚硬的外壳,他们对“铠甲”一词,有了正确理解,还使他们掌握了联系生活实际和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词语的方法。她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对苍耳的种子是如何挂住小动物皮毛的有了真实体验。本小节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感到枯燥乏味。苍耳虽小,价值高,它的使用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理念。我们身边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可以为我们传授知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过去,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过于烦琐地分析课文。现在呢?教师的讲少了很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这又使许多语文课淡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弱化了对表达方法的领悟。而石老师既强调了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又抓住了词语训练,抓住了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让学生逐渐懂得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08-25
教学课后反思05-22
课后的教学反思10-26
课后的教学反思07-23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05-11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05-20
教学课后反思总结09-17
地理教学课后反思07-29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07-30
《比尾巴》课后教学反思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