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
六年级语文下册《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尝试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让他们用平时学到的本领去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结果,效果还真的出乎意外,让我比较满意。至此,我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一、教会学生解决阅读上的障碍 阅读障碍包括难读的字词,难写的字词,难理解的字词,这些一定要让学生学会熟练的使用工具书,短时间内处理掉。难读的句子即表示观众复杂心里的句子,让学生正确断句,读通顺、流畅。个别段落,老师有必要再次范读。
二、放手让学生自学 选编略读课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精读课文的教学老师教给学生不少阅读方法,怎样抓住文章的中心,怎样领会词语、句子,怎样掌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怎样积累优美的字词、句段等等。再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大胆做到放开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一切。老师切不可把时间都包揽下来。我认为,老师要做的就是进行检查、督促,严防个别学生走过场,个别问题老师还需要及时点拨。
三、深刻理会“失败乃成功之母” 这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写这一场复杂的表演,惊心动魄的表演,难度很大的表演,都是为了突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都是为了教育学生学会自强、自立,面对困难不气馁,不被困难压趴下。教学中一定要不偏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学会积累词语 从学生的习作可知,小学生的词语量远远不够,语文老师帮助孩子积累词语不可小觑。本文有不少词语和优美的句子,老师一定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积累,去阅读、去体会。如果每课教学都能做到这些,学生的词语量就会快速上升,作文的质量也会随之提高。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2
《山雨》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篇阅读课文,作者赵丽宏寄情于景,把我们带进了如诗如画般的梦境,看似一场普通的山雨在作者笔下却变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山雨是那么的美,宛如一缕缕轻丝,又像一支支婉转优美的乐曲,在山中回荡,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本文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因此,重点我放在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上,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以读代讲,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一、读入声音
本课的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突出了山雨和雨中山林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来时、雨中、雨后的声音变化,我在读上大做文章,让学生先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风声”、“雨声”、“鸟叫声”以和“雨滴落在小水洼里的声音”等等,然后再把这种感受带入文本,让学生生情并茂地朗读。
二、读入文本
本文对山雨的色彩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因此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的清新感觉,比任何语言都更有感染力。难怪在这段的朗读中,我班的李铃育同学说:“这清新的绿色仿佛真的流进了我的眼睛,流进了我的心胸,真美呀!”
三、读出个性
在本课中,我没有大段的分析、讲解,而是鼓励学生自主练读,读中自悟。让学生选择自身喜欢的局部,有感情的练习朗读,并说说为什么选择这局部读?为什么这么读?这样进行平等、轻松的阅读感受交流,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展示机会,使学生能带着个人的感受、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交流和赏析,这对学生是很有益的。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3
如何在短时间内拿出一堂好课来,说实话。我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但俗话说得好:有了压力,人才会有所进步。我坚信这一点。
课前我动了很多脑筋精心地设计了教案,但是在未授课前就彻底的被否定了,因为教学环节中一直是我在讲,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主动性,就这样,第一次的设想被否定,但是我却保留了某些环节,比如教师在课前画鹤,和学生做一个名叫“心有千千结”的游戏。第二次备课时,初步的设计了课堂环节,并且精心准备了直观易感的、声画并茂的课件。由于讲课的需要,还在“如何读写并举”的.问题上动了很多脑筋。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努力做到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并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一堂课后静下心来对本课教学进行了深入反思,且备课组教师也做出了很中肯的评价。我想,我的课堂还是有很多不足的。比如,一堂优秀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很多教师都提出,这样“完美”的一节课,学生能学到什么呢?就像网上有位教师说的,读一遍《鹤群翔空》谁读不出它的团结呢?是啊,为什么就没有胆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恰巧,本周陈老师来我们傅家中学讲了两堂同课异构的课—《石壕吏》,两堂课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一堂读,一堂问,听的我们是如痴如醉。看陈老师在课堂是从容的面对学生的提问和发挥,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以后,我的课堂一定要减少所谓的课堂环节,减少教师说的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再者,就是苗文芝老师所说的,到底我们的练笔,应该是什么时机练最好呢?课堂的留白不单单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好机会。我想我的这节课,败笔还在于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和讲解已经达到要求,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从语言的角度让学生练笔,也未尝不可。当然,要说遗憾还是有很多,比如授课是教师的废话比较多,指导朗读不够老练到位,分析语言不够透彻,课上缺少朗读,课前的预习朗读绝不能代替课堂朗读等等,总之,一堂亮点并不多的课,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的课。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不应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应成为一名研究者,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充满乐趣。
年轻不怕失败,怕的是没有失败的机会,纵然一次不如意,但相信下次定比这次好 。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4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展示活动的准备。在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圆的认识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华应龙老师、王延安老师等名家的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创设情境提出套圈游戏中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圆如何用圆规规范的画圆自学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探究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首尾照应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并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几次试教,发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几位主任细致的'对我的课进行了指导,研究最适宜学生理解的教法,研究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细节通过上课,我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在课准备初见完善后,教研室马主任又在百忙中来学校听课并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指出了课堂上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一直困惑的。学生在对圆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能够猜想出直径、半径及其关系,教师不能一味的走自己的教材,而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并验证,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听了这些有价值的意见我激动不已,马上进行了修改完善,再次的试讲课堂确实活了很多,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了。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奇思妙想创造圆。学生能够分工明确,小组汇报有序,方法多样。并在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进行比较、优化,进而了解圆规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2、在学生对圆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进行猜想同一个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然后用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此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考深入,表述完整,参与积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次课堂展评活动每位老师都准备充分,通过自己执教和听其他老师的课,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1、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要会利用,能智慧的处理,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有了这次锻炼,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又往前迈了一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断实践,反思,完善自己,争取更大的提高!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5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
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6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风格、京味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全文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基于此,课前播放音乐“喜洋洋”,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喜庆”。由于此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绍兴风俗大同小异,在课前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时的场景,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由于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生乐于朗读,因此将朗读作为了课堂学习的重点。
课前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语句,自己好好读读,读准难度字词,读通句子,由于是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默读:通过让学生找找哪里是北京的春节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寻找。默读找出文章重点节日。得益于前段时间一再努力的培养,孩子们预习完成的很不错,时间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学目标中要求;二是有助于下步教学环节。想说下语文习惯的`养成。
此外,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运用快速阅读、默读、学生示范读、小组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将北京别具京城风味儿的春节读得淋漓尽致。
另外,结合课外链接的资料袋,品析两篇欣赏文章的特点和不同点,让学生从小角度出发,着手“除夕”热闹场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让学生写写自己过大年三十时候的场景,将书本知识内化,学以致用。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7
在知识块的教学中常见错误案例分析:
1、信息误解
例:下面这个平行四边形形是根据1:3000的比例尺画出来的,它的底是9厘米,宽式6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错解:9×6=54(平方厘米)再求实际面积
分析:没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误认为长度的比也是面积的比。教学中要强调容易误解的内容,促进教学理解。
2、信息遗漏
一个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他们的底面积的比是3:5,他们的高是几比几?
错解:学生无从下手。
分析:此题有个条件比较隐蔽复杂,既当一个圆柱和圆锥体积相等时,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同时,学生忘记或不能准确处理“”。找出了这些信息,此题就简单了。
3、隐喻的.干扰
收音机厂生产一种收音机,现在每台成本是68元,比原来降低了15%,原来每台成本多少元?
错解:68×(1+15%)=78.2(元)
分析:表面看是单位“1”错误,实际上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是由负迁移的干扰而产生的认知上的混淆。学生知道现在比原来少了15元,那么原来比现在就多了15元,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现在比原来降低了15%,原来就比现在升高了15%。因此,理解百分率的实际意义是解决的关键。
4、数形结合不够
王叔叔买了3本《成语故事》和5本《儿童文学》共用50元。1本《成语故事》比1本《儿童文学》贵6元。《成语故事》和《儿童文学》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错解:《儿童文学》50÷(3+5)《成语故事》50÷(3+5)+6
分析:此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直接思考很难解决,但是用线段图来表示具体的数量,就既简洁又直观,很快就可以找到“替换”的方法。
5、引实避虚
小张每天读书的页数比小刘多25%,有一本书小张8天读完,小刘几天读完?
分析:学生在未学习比例之前,要弄清一本书总页数一定时,每天都的页数与所需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很困难。况且题中又没有两人每天都的页数,增加了难度,但如果假设一个人是已知的,就很好完成了。
6、化整为零
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1/6,
后加满水又喝这杯的1/3,再加满水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是谁多?
分析:按照常规思维,非常麻烦。不妨采用整体思维方法:李林前后喝了四次,牛奶正好一杯。那么,以为每次都加同样多的水,所以水也是一杯。故喝的水和牛奶一样多。
7、求同存异
例5÷(+)(+)÷
=5÷+5÷=÷5+÷5
=16=
分析: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以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遇到A÷(B+C)的算式,就采用类比推理导出A÷B+A÷C的错误结论。这就是对比分析,求同存异做得不够。当然,如果学生知道两个式子互为倒数关系,可以转化算式教学计算。
8、概念的混淆
例:写出10以内的质数、合数、奇数、偶数。
错解:奇数、质数无法分辨,偶数、合数无法分清。
分析: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够深刻。教学中,要注意挖深、挖透知识的本质特征。
9、练习脱离学生实际
例:小明去买自行车,售货员告诉他“这辆自行车的价格是旁边洗衣机价格(4836元)的1/10的一半”自行车多少元。
分析:从数学逻辑上,这道题目没有问题,好像也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解答问题也不大,但是,课下学生毫不客气的说:这根本不可能发生,都是老师编的,你想想:去商店买东西,售货员不赶紧告诉你价格,还让你站在那里猜,他有病呀!
10、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正方形的面积是10CM 求圆的面积。
分析:在平时的求圆的面积教学中,强调的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所以多数学生面对此题时,一般都会想怎么求圆的半径,但是半径又不能求,导致不能求解。
11、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是采用过去的“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更容易让学生掌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我认为“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答,在小学阶段更好。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8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和分数的转化。
我在教学中主要按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难点:
一、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合作的分配方案。
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课一开始我就将“平均分配”与“按比例分配”的不同用事例展示给学生,为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在教学例题时,我通过不断地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
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最后和他们一起找出比较简单的解题方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考,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9
《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是大象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从教学内容的定位来看,它是本学期开展“专题研究”活动的起始单元;从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看,它是以信息交流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从信息的流向来看,本单元主要以生生之间的沟通为主,通过分主题的研究及之后的信息交流,多角度地了解人类祖先的生活。本单元的教学与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提高小学科学课程中信息交互有效性的研究》密切相关,现以此为例,简单介绍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信息交流的目标,分解信息交流任务
“人类祖先的生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范围,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很难对这一主题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掌控。如果完全由学生自行收集信息和交流,有可能在信息交流时出现重复和遗漏,这样的交流必然是低效的。所以,在单元教学之初,我就着意引导学生分析交流目标,充分认识到目标任务的广度,经过讨论,同学们觉得分解任务、合作完成并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于是,大家分别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了选题,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了微调,使得目标任务的主要方面被基本覆盖。经过这一选题过程,学生们一方面宏观了解了交流目标,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研究的这个部分关系到全局(信息的完整性),所以在后期的探究、交流中格外认真、细致,为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管理信息流,提高信息的质量
在以往的教学中,凡是遇到需要学生查询资料进行交流的内容,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从山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但事前从未完整地浏览过,在交流时照本宣科,结结巴巴,有些字都不认识。这样的交流对于信息的接收方无疑是低效的,且会使倾听者很快失去兴趣,放弃交流。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提醒学生交流前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提高信息的质量;同时还要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去掉无关紧要的、重复的信息。经过这样一个收集——处理——筛选的过程,学生对信息的进行内化和重组,浓缩了精华,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三、选择恰当的渠道与方式方法,使信息交互效度最大化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针对“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具体内容标准:“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这是因为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需要根据交流目标、交流内容和交流对象等方面的需要,正确地选择交流渠道、媒介及相应的交流方式与方法,从而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以《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为例,学生关注了人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内容,其研究结果作为信息交流的主体各具特色,如果都以单一的口头表述的形式进行交流,必然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同时也不利于倾听者将信息内化。所以,在交流前我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交流表达方式。我为学生演示了一个实验:两个人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推销水果,A用单纯的语言描述一篮水果,B用图片来表现,之后再让学生进行选择,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后者。其实,二者描述的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通过分析,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传递效果的影响。所以,在后期的表达与交流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交流的内容分别选择了手抄报、模型展示、幻灯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降低了交流中信息的衰减率,信息的交互效果良好。
四、及时运用反馈,提高信息交互有效性
在以往的课堂交流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环节的`信息的传递往往是单向的,特别是在探究活动后,生生之间交流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和交互。即便有反馈,往往是由教师个人做出。这样的交流效率较低,因为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信息是否被倾听者接受?是否被倾听者进行了思维加工?信息接收者能否提出质疑?信息的可信性如何?身处当今这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教师个人的信息占有量是有限的,而学生们可能占有更多更新的信息、当学生由于反馈机会的缺乏而导致倾听积极性下降时,交流也就错失了大量的信息源,从而降低了信息交互的效度。
针对这种现象,在《人类祖先的足迹》单元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教学中,我首先引导每组学生进行补步选题、研究,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汇报,重点放在对交流内容的评价上,特别是引导倾听者从选题、信息的质量、表达的方式是否恰当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被评价者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了研究的深入;而评价者本身通过信息反馈的过程促进了倾听,准确定位了目标任务的评价标准,为自己的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这样信息交互可谓是双赢,大幅度地增强了交流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交流时,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掌控信息流、选择信息交流的方式、交互双方及时反馈等措施,均可有效地提高信息交互的有效性。当然,本案例中有教学是以资料交流课型为主的,对于科学教学中典型的探究型课型的信息交互,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0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教材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重点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我觉得,如果能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那就能真正地进行德育教育。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
文章的中心词是“杰出”和“爱国”。我围绕着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索,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样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探究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互相讨论、合作、欣赏中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课文后,我有这样的几点反思:
一、我虽然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但由于这篇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所以,对这篇课文的难点如“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得不够深刻。
二、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贯彻不到位。我在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得还不够。看看其他优秀老师的课堂,这点都做得很好,他们能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能做到“书读百边,其义自见”。
三、在教学中,关于詹天佑所采用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在课堂上,我的学生在比较机械地跟着我的思路走,没有什么自己的创意。所以,我感觉到,自己的启发还是不够的。
“整体感受——抓住核心——辐射重点语句——指导朗读——生成语感”。这是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的捷径。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这样的提法。在这里,我把它做一番剖析,以备以后的阅读教学之用。
所谓整体感受,就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它符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一般原则。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或叫中心内容。
关于这篇课文,我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讲解资料收集的方法与技巧,布置学生预习,认识生字,质疑问难,学生自悟。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学习、理解全文内容,重、难点教师点拨。感情朗读,深化理解。总结中心。
第三课时:学习作者总分式布局谋篇的方法。鉴赏语言、吸收语言。发展技能,进行说、写训练。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1
作为一名新老师,对于如何转化班上十几名后进生很是头疼。
如何让他们在英语学科上背会单词呢?专门找出来一节课让孩子背单词吗,可是会背的还是在背课,而不会的继续玩。后来我只能用自己的“老师的威严”逼着他们一个一个字母的写,直到孩子们都能完成,我想借助郑州教育信息网这个平台向我们的有经验的.老师来求助。我今天上课给孩子教授发音规律让孩子不死记硬背,然后我自己放慢了讲课节奏,尽量让孩子们都能听懂话,然后又主动和其他班的老师要了俩节课,专门来训练他们,希望有效果!~孩子是需要时间来背单词的,一节课如何更加有效果让这节课?就是给孩子上课的时间来解决课下的单词,我以前成绩考得很差,就是因为我总是很应付的告诉大家!记得要背写单词可是真的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背单词,我要以后以单词为例子,将课上的任务尽可能的完成,对话,上课就练会,不要等到课下“下课练习”。
下课就布置一些开放型的作业,比如:让孩子自己做一些习题,或者让孩子画一幅画,总之,不能将课上“consolidation”(巩固)当做作业来对待。我觉得要好好备课,提高课堂实效,让孩子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2
(1)人教版六年级语文, 最近在学校进行的优质课选拔中,我讲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和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在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看到教学目标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如果让我对教案的内容进行改进,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对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2)《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中国民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阅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学习这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发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在教学之初我先看了去年我曾写的`教学反思,我知道了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和民风民俗很简单,因此,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了解。
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部分的学习。
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葩”我先让孩子们观察字型,然后猜到底指什么,有的孩子很乖巧,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时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把什么比作奇特的,特别的,非凡的花呢?孩子们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也知道了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奇”去体味课文。孩子们从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朗读品味了课文。
最后我让孩子们动笔写了写“我们村的房子”。大多数孩子都能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村里房子的特点,比如做房子的时候要请风水先生看地,择黄道吉日动工;房子一般是主体房和附属房两部分,主体房主要是休闲卧室,附属房里喂养畜生,做饭……孩子们的观察比较仔细,介绍某个方面的特点比较具体。但是在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介绍比较枯燥,不能应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啊!这个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啊!
《傣家竹楼》我让学生自学,抓住竹楼的“美”去学习体会。当然,体会竹楼的美不胜收,诗情画意主要是通过朗读去体现的。
教完这课,感觉有些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总是在课中才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游得太远,然后才采取措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在一开课就牢牢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啊!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3
讲课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同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达成共识。晚上,按照习惯,我一边看教学设计稿一边想象课堂上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思过来想过去,越看越觉得教学设计太死板,于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师讲座时说到:“对于几何图形的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先让学生知道几何图形上有什么?然后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特点﹚?……”联系我要讲的《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一课,同是几何图形的教学,运用以上教学流程行不行?这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临时调整教学思路可能会很仓促,万一讲砸了怎么办?还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讲吧,毕竟有前两位教师的基础,得失摆在眼前,就算讲不精彩,也不会糟糕到哪里。
一、成功之处
现在讲课结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来源于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对教材理解比较到位,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能耐心诚恳的倾听﹑鼓励,教师的这些做法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消除了学生对新教师的陌生感,拉近了师生距离,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二、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来源于教师临时更改教学设计,课堂预设不够充分,对于课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另外,对于我组的研修主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对激发学生主动性,这方面做的还有欠缺,教师的课堂评价语不够丰富,还需继续研究。
三、改进措施
就这样,大脑里一直有两个小人儿在斗争。就在不定时,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国培中心一位位专家传授的教学理念,在影子学校听课研讨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数学课堂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领孩子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想到这些我坚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试一试。
一节课结束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通过这次课例研修,特别是自己亲自执教课堂,带给我的收获很多很多:教学理念需更新,课堂执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
六年级教学反思 篇14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六年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教学反思03-16
教学反思六年级03-01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5-09
六年级体育教学反思10-08
小学六年级教学反思04-20
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2-28
六年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2-16
六年级《穷人》教学反思03-07
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04-01
六年级《认识圆柱》的教学反思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