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6 08:34:36
  • 相关推荐
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的意义,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然后通过一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来引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唤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接着,再让学生根据另一组分数加法的特点,实现自然过渡,揭示课题。在教学1/2+1/8时,重点突出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转化思想。首先,让学生思考,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1/2+1/8的答案呢?提出: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或者借助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再找到答案,学生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进行计算,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请了3位学生进行了交流,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描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并面向全班,再交流计算的方法,并着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先通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只有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后才可以直接计算。在这些基础上,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其具有本质的相同点,即它们都是先通分再计算,由折纸涂色引出异分母分数加法,又以此题让学生提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解决。

  通过解决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怎样算呢?”经历了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后,学生很快总结出: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教师顺势板书:通分、→、转化,并说明:最后要把结果化为最简分数。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如: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后,可让学生猜一猜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怎样计算,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计算变得生动。

  3、在讲解1/2+1/8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还没有讲透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添加这样一环节,就是出现二分之一和八分之一的两个图形时,把它们重叠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现在这个图形可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学生自然是无法对这个既有二分之一又有八分之一的图形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反过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从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再计算这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了。

  4、在学生自主探究1/2+1/8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利用正方形纸,通过涂一涂、折一折,看看1/2+1/8=?但是就没有下文了,其实我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涂一涂、折一折的基础上交流折纸的方法,并让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交流,重点让学生观察发现,通过操作,原来的1/2变成了4/8,它的分数单位变成了1/8,4个1/18加1个1/8就是5/8。

  5、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完通分这个知识已有一段时间了,有部分学生已经遗忘了,不知怎样进行通分,另外在通分时,老师应强调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样计算时会比较简便。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2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习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00—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习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3

  新课程对数学教学要求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做数学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教材增添了一些实效性、趣味性较强的,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应用能力的章节,也给教师提供了设计的空间。但教材中毕竟还有许多一直就有的传统章节,与实际生活联系并不十分密切,属于抽象的`纯数学。对于这样的内容如何处理,才能使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这需要我们研究新理念,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采用新方法,避免用新书却走老路的现象。当然,这对教师来说,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这样一个抽象的老知识,如何设计成适合学生参与、讨论,满足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要求的课堂呢?我是这样设计和思考的:

  一、认识同类项

  我首先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桌面上非常凌乱的课桌,问学生如何整理。学生很容易答出:将文具放入文具盒里,书整理成一摞,本放在一起,分别摆放整齐。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意识到归类的重要作用,即它不仅使生活有条理,更可以在数学运算中达到化简的目的。

  第二步,我又让他们运用归类的思想进行速算竞赛:

  求代数式和的值。

  有了第一步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一部分学生会联想到把代数式中的、 、,及和、和先结合化简再计算。这时,大部分学生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会质疑: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样做,这样做可以吗?都什么时候可以这样做呢?

  于是,我安排了一个分组讨论活动,论题是:这样做可以吗?根据是什么?哪些项可以这样结合在一起?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互相协作,最后得出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每一项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这样的项叫同类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合并同类项)是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同类项速配,另一个是找朋友。

  二、学会合并同类项的方法

  正当学生沉浸在游戏中的欢乐和喜悦时,我又提出了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合并同类项。玩兴正浓的学生显然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5x+3x等于多少?学生齐声答出8x。我又问,怎么做的?学生答:5x+3x=(5+3)x=8x(根据乘法分配律),学生又接连做了几组这样的题后,我再让学生总结法则。学生中无人回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单项式的构成考虑,学生想到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两部分构成,马上就豁然开朗,总结出系数相加,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指数不变的法则。

  可见,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环节,使学生感兴趣,能主动观察、猜想、推理,顺着教师的引导,自主探究,发现总结出要学会的内容,这样教师则真正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设计者,而学生也就由观众变成了演员。

  在课后的自我评价中的你学到了什么一栏中,学生除了填写知识点外,还填写了诸如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垃圾分类处理,办公室格式化等,这些是我事先都没想到的。

  但是,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速算环节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简便途径,这样势必会浪费时间,所以必须做好铺垫,时间上也要控制好。另外,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成为发言的中心,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仍只是听众。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使教学更加完善,是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实施新课程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

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4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异分母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过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所以通分是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非常深刻,浅淡如下:

  1、联系生活实际,在情境中发现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题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伊始,我首先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起,自然引出教材中例1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有兴趣进行分析。使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而且非常自然地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教学观念,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促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自己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大胆尝试,在探究中体验。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课堂上,我始终让学生大胆尝试,学生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这时学生遇到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此时学生通过探索,体验到通分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模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交流、去总结。然后适时地点拨总结。

  4、让情境教学走进课堂。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计算教学,相对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必然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体验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些学习过程的体验正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在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我适时点拨,及时组织,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5

  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两个分数相加减分母一定要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然后出一道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相加的题目。问:“怎样才能相加?”学生回答:“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师生共同完成题目。再出一道分母不同的减法题,让学生尝试练习,并告诉学生把上题的加号改成减号就行了。

  通过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作业,效果还不错。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是有个别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先通分,就直接分母与分母相加减,分子与分子相加减。如果遇到分母小的分数减分母大的分数就反过来减。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修改

  1、改变教学方法,变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

  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越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记忆深刻,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是这样,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为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去,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这样得到的知识掌握牢固。于是我改变教学方法,先以小组合作完成和两道计算题。每组有两张表示和的园片,让他们不管用什么办法计算出结果,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是的两倍,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两倍得到,和的分母相同,可以相加减了。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自己探索总结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加减这一道理。这个活动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

  2、让学生在探究体验后,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的道理。

  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和前面学过的不同长度单位要化成相同的长度单位;不通的面积单位要化成相同的面积单位,才能相加减是一个道理。使学生牢牢记住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定要先通分,再计算。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过生日很有兴趣,用过生日分蛋糕做题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问:“小红吃了蛋糕的,爸爸吃了蛋糕的,他们俩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巩固新学内容效果很好。最后提出课外延伸:“求剩余蛋糕的几分之几?”这样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时,第三组的同学操作能力稍差一些,有待今后辅导。

  通过两次教学反思的比较,使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能完成作业就行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这样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6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和的算式,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通过“试一试”引导学生尝试计算异分母减法和整数1减真分数,同时学习计算结果的化简和验算。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的基本方法和计算的注意点。“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主要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备课时,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文本的研读是不止境的,老师只有不停地研讨反思才能做到持续发展)。同是也回忆旧版本时,自已对于这课题的教学,还通过网络、杂志寻找到了一些案例。总觉得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但更多是不赞同和疑惑。如有人强调了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应用画图,或者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小数计算出结果,再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这点上我最不苟同,本节课的算理就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进行计算,化成小数不是重点,并且这种方法有局限性。这里提倡多样性,是不是作秀,是不是为了突出以学生为本,还是让课堂的探索热闹一点。我个人认为,的确要以学生为本,我们课的教学设计就要高效,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还有人设计出先提供一些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出涂色部分。再让学生这些同分母分数与异分母分数中,选择两个分数进行计算,目的一是为了复习,二是为了结合图形,使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单位相同的'才能相加减(我认为老师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总觉得数学味太重了,学术味太重了,本身计算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再设计成这样有点把学生看成了成人)。经过不断反思和考量。我认为这节课,有了分数通分的基础以及同分母分数的知识作为支撑,学生的计算不难掌握的,算理让学生主动探索也不怎么难的,而最难的是这节课数学的本质,即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由于分数单位是很多的或者也是变化的,学生对于这点上的理解是有点难度的,还有要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如计算后所得的结果要约分,要自觉验算。基于这些考量,我大胆进行教学设计,从行课的过程、课堂以及课后的学生表现和作业情况来看,我觉得还是很成功的。下面几点是我自认为处理比较成功的地方,今日予以阐述,为了经合在计算教学中得到启迪。

  一、处理好了内容与情境。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现实情境中展开计算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使数学计算与知识应用融为一体。这一点上要十分赞赏现在的教材的对于这课时的编写。我只是利用刚不久的学生经历的社会实践活动,先用课件出示农场的情景图,然后出示p80例1的改编题。后面在练习时,就充分利用书本的练习十四的第3题与第4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异分母分数的计算与体验数学价值。

  二、处理好处法与算理的关系。

  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因此我摒弃了一味追求算法多样化的片面教学理念。我是先引导学生理解“1/2种黄瓜”和“1/4种番茄”,从而一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强化了单位“1”的辨别。二是能有效引领学生下面探究时,就往正确高效的思路上来。接着我让每个学生用纸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想一想,小组内议一议。使学生通过图形结合,认识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只有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进行计算。

  三、处理好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当前,由于一些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中鼓励算法多样化的理解有偏差,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跨越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临界点”,片面追求了算法的多样化和学生学习的群众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

  这点上我当然预设好了学生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小数进行计算,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了我让学生说一说对于“1/2”“1/4”的理解,所以学生都从分数的意义上考虑了,也就是本课的算理能顺利呈现和学生高效探索。

  四、处理好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

  充分利用教材练习十四的第3和第4题,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予以解决。所以计算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帮助学生掌握列式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单纯地教计算方法。

  以上我是从宏观上面处理好计算教学。有时细节还能决定成败,还有几点细微处,我认为也是比较成功的。第一,重组了教材的例1。教材例1通过情境让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而试一试,却独立的出了两道分数减法题。让学生探索异分母分数减法,以及1减真分数,验算。最后说一说“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从而小结出本课新知的计算方法。虽然条理很清楚,但总给人与例1突然隔裂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得不令人担忧。因此我先出示了例1的前面的条件,分析完题目,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学生自然而然,有兴趣,并且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都涵盖。(问题1,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问题2,种黄瓜的面积比番茄的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问题3,还剩这块地的几分之几种其它植物?)这样的好处,创设了这情境,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学生兴趣激发了;数据相对更简单,把复杂问题简结化了。第二注重了知识的比较与迁移。如当学生列出算式“1/2+1/4”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列?从而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加法与以前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法,思考方法是一样的。还有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是我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迁移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方法到异分母分数减法上去。在练习十四的第1题时,我认学生在独立完成后,说一说左右每题怎么想的,从加深理解同分母分数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数算理。从而加深理解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第三,探索算理,我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折法,并结合图让学生理解算理。第四,对于的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加入改错题,从正反中加深理解。第五,本课的练习题是比较丰富的,因此我考虑到小学生有多做会产生疲劳感。因此,练习时,形式多样,如男女生赛一赛。上黑板上板演。

  第六,及时,鼓励与多元评价。

  当然,现在回想,也有些改进的地方。

  一、由于担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全班再一次结合图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只是指名学生上投影仪来演示,再交流算理。担心个别学生不去听讲学生的意见。

  二、练习题要更加有趣味性。这也许有难度,主要我的所教班级,基础不好,因此只能完成基本题目了。

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7

  教材在有关6和7的加减法的安排上由以前的一幅图表示一个算式过渡到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这项内容就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前我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使得整节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现将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1.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充分感受“一图两式”。

  我把课本中小朋友摆小棒的图,变成学生喜欢的卡通小动物(小鸡和小青蛙)。由小动物在草地上荡秋千的情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面生动活泼,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1只小鸡和5只小青蛙放到每个组的草地秋千上,求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通过两位同学不同角度的.观察,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并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看图列式的。这一环节初步感受“一图两式”,感知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算式。

  2.独立操作,形成概念,理解“一图两式”。

  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一图两式”。而接下来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在情境中独立地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一图两式”的意思。在秋千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摆成几只小鸡和小青蛙,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小鸡和小青蛙自己来摆一摆,并看着自己摆的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这样便出现了两组6的加法算式,加上我让同桌两人互相讲解是怎样看图列出算式的,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从感知中树立“一图两式”的概念。这样处理,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的操作空间和充足的思考余地,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用数学意识。可能是让学生合作得多了,加上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部分孩子开小差,说话,今后,还要加强这些学习习惯的培养。

  3.建立表象,由具体操作到看图列式。

  第三个环节,便是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直观图,自己独立列算式。使学生能够由具体的实物抽象到看直观图列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遵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6和7的加减法分开处理,先教学加法进行巩固。再教学减法进行巩固,这样,学生能够在很扎实的理解加法的“一图两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减法。在最后的练习中,再出现加法和减法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能够整体、全面地理解巩固新知识。如:在综合练习中,出现了四道看图列式。由于难易程度不同,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一幅图,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安排提供了充分的学习选择机会,而且练习题的设计有针对性,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5.活动形式多样化,语言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上,我们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a.你还想让几只小青蛙和几只小鸡来玩秋千,自己摆一摆;b.你们草地上的小动物也累了,你想让哪种小动物先回去呢?c.综合练习让学生在这四幅图中任意选一幅图,喜欢哪一幅就做哪一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习灵活地选择,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孩子们的学习兴致较高,只是由于放得太开了,有的孩子说不到点上。

  整节教学中,我深挖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和有趣的、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目标,掌握了所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数学加减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3-03

加减混合的教学反思05-28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10-17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06-23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4-01

整式加减的教学反思04-20

《整式的加减》教学反思02-15

加减法教学反思11-22

小数加减的教学反思范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