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经过反复研读,我将课堂教学聚焦“望月”,以“情”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品读“我”、诗人、小外甥眼中的月,体会“我”对月的赞美,诗人眼中月的多情,小外甥对月的喜爱,感受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望见的月亮也就不同了。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亮。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还比较清晰。
教学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创设,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赛诗、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月下江景是迷人、恬静的,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小外甥与“我”赛诗的情景,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自信而聪明,“我”是沉着稳重。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对“我们”眼中月的想象,是生动有趣的。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学生能入情入境地与文本对话,感受“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的含义。
一、学生顺流而下,教师随弯而转。
在学习“月光”这一段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在听读欣赏后,学生先自由练读,再交流自读感受,最后再配乐集体品读。
当第一个学生交流时,读到了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读得挺不错,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经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安详”的意思和朋友来时的心情。再读这一句时,学生们读得很有味儿,并顺流而下,自然地一直读了下去,把这一段都读了,读得也还不错。
这一读,把原定的逐句评析的教路打断了。这个突发的情况使我意识到,字斟句酌的品读方法,不合我们班这群男孩子的口味。要整体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我利用解决学生问题“剪影为什么会伸展、起伏”的机会,让学生再次欣赏月色图,再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整体品读,最后才回到第三个教学环节——配乐品读,学生果然一次比一次读得投入、动情。
二、学生节外生枝,教师激趣延伸。
在品读外甥语言时,原先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品读外甥的语言,体会小外甥幻想的独特和优美。通过细读第十九自然段,体会外甥爱观察的特点;通过对改造后的课文插图(课本插图上的.月亮在小外甥的背后,这样的画面对体会小外甥望月的专注不利。)中人物眼神的观察,体会小外甥爱月亮的情感。没
想到,第一个学生谈自读感受时说:“我觉得月亮像眼睛的比喻不美,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天只有一个眼睛,哪儿美呢?”
节外生枝,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稍稍停了停,稳了一下神之后,首先让全班学生为他向课本提出挑战的勇气鼓掌;接着了解到班上有不少人赞同它的说法,让他做组长,带着这些学生在课后研究这个问题;还发动不同意他看法的别一部分同学,也组织小组,与他们展开辩论。那个学生很有成就感,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将这个突发事件处理过之后,才又回到赏析外甥幻想的教学环节上来。
三、学生歪打正着,教师顺势而上。
在演读外甥的“幻想”,放飞学生的想象这一环节,原先的教学设计是,先由师生演读课文,再让学生续编小外甥的童话,最后让学生放飞想像,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
第一,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表演时,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文中的小外甥,在老师问他“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时”,直接说出了自己对月亮的幻想——像变形虫。
这一来,又一次打乱了我原定的教路。当时,我想:也许是这个学生特殊了一点,再问一个试试。没想到,越问,学生说得越好、越多。整个环节原定的三级跳,学生一步就到位了!原来一直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没想到教学时却有余了。真是歪打正着。
这是怎么回事呢?竟出现这样令人惊喜的情况?课后,我想了又想,估计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有这个几个:第一,通过“月光”、“古诗”的沐浴,学生入情入境,加上我“沐浴着眼前的月色,吟诵着古人的诗篇,你们不觉得有点美中不足吗”的引导,学生已经将自己融入了月色与诗境之中,自然的像小外甥一样,用自己的心灵来说话;第二,在赏析外甥语言时,对那位节外生枝的学生又是“封官”,又是发动全班参与,给足了“面子”,求异求新的种子在这儿已经种下;第三,那个歪打正着的学生,得到了“诗人”的荣誉证书,强烈的刺激引爆了学生幻想,他们竞相展示,灵气四射,把老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坡度和阶梯丢在一旁,直奔教学目标的终点。
本次教学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机智的调控能力。今后的课堂教学,还要多实践、多反思,深入研读文本、了解学生,开发有效性问题,灵活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与感悟,得到最大的发展,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5月14日上午,我上了《谈礼貌》的第一、二课时,现将两节课一起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好的方面:
1、巧借文本结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本文的三件事例都是分总结构,都是“故事+总结句”,这三件事例是从不同角度全面指出学生该如何正确的礼貌待人。所以,在教学“问路”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读+画+找+读。即:读自然段→画总结句→(根据总结句中的关键词)找出故事中表现关键词的词句→(借助所画词句)有感情读。然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踩裙”、“刮脸”。这样一系列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2、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作为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较多的学习语文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要贯穿于日常教学中。所以,我在平时就很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在这两节课中,我从这些方面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解读课文总分总的结构、选择课文中的三件事例、在事例中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这些我都在教学中十分重视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2)一读书就动笔。在解读文本时,我都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文中的关键词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书上画画关键词句、写写句式置换,写写近反义词。这是我一直都喜欢的一项教学方法。
3、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苏教版课本中有些课文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或结构相同,或情感路线相同,或体裁相同。《谈礼貌》和《说勤奋》体裁相似,课题也相似。所以,一开始,我将两篇课文的题材和课题进行了比较,既复习了旧知,又明确了课文的主题是说理性的课文。
二、不足之处:
1、应该更好的利用文本,回到文本。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恰当”这个词能去掉吗?为什么?怎样才是“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了一些,但都不是很到位,于是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其实课文中的“刮脸”事例,周总理对朱师傅说的.一番话,不正是对“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的最好解读吗?我应该回到课文,让学生读读周总理的话,这样理解“恰当使用礼貌语言”,既利用了文本,又让学习文本有一个整体回顾。
2、有些教学环节过于急躁。在提问学生一个问题后,我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
3、我上的这两节课是第一、二课时。扫清生字读音,应该是一上课在初读时完成。可我却在教学事例“问路”时,才来强调“校场”“校”的音、“离镫”“镫”的音和义。
4、细节上应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在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学生的理解也比较到位,但我没有让学生背诵这一段。这一段既是课文的中心段,又对古训进行了清晰地解释,我应该在学习后马上叫学生试背诵,马上将所理解的巩固下来,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有效。
5、学会“偷懒”。有时作为教师可以适当地学会偷懒(这是我的指导老师伍校长教的)。比如板书课题之类的。课题中的“貌”,我在书写中强调了字型和偏旁。但如果能让学生自己上台来写写或在书上写写,效果会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更有效。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读了《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一幅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的茉莉图便出现在我眼前,让我不由想起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我在想,如何将这篇清新自然的课文上好,如何在自然和谐中将主题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父母之间那种平淡又真切的爱情呢?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教案,又精心制作了第二课时的课件,配上了美妙的音乐。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是还是有遗憾的。下面就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做一反思。
一、整体设计
本节课主要抓住细节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大爱无痕、真爱无声的父母之爱。所以在整体设计上我利用板书“爱如茉莉”这样的形式设计整堂课,可以使两条线索平行进行,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展开:“病中嘱托”;图片捕捉法;小小辩论“父母真的睡好了吗”。在这三个板块进行中,强调抓细节、抓关键体会人物情感,并配以图片、音乐反复朗读,并且注重课文的补白,创造各种情景既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又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加深体会。最后利用一首配乐小诗和许许多多生活中的其他平淡之爱结课,学生就就从课本走进了生活,也体会到了自己父母的平淡之爱,并且懂得了要你做一个懂得爱并且乐于付出爱的人这样一个情感价值。
二、教学技能
在课文感知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及对于音、图、文、诵等教学技能的和谐处理的要求是很重要的。在这节课上我通过让学生配乐朗读、写批注、读中感悟、观察插图、联系实际等,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真正意义,循序渐进地学会语文学习。不过,让我吸取的教训是,像类似比较抒情的课文,要巧妙地安排好学法指导,不要让过多的学法指导冲淡了花香。《爱如茉莉》这篇课文的,我既有围绕文章的词句来进行读词,用词语说话,关键词语的理解等。又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同时引入“于细微处见真情”等词句促使学生感受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境界。这样的教学可以让人感受到这是一节充满文化气息的语文课。
一个看似平静的课堂,其实存在太多的思想。怎么让这些思想统一在一起,共同去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有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我在上课时就给学生留下空间,既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同样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策略上我以整体感知——逐个解读——重点品读——联系实际——小诗作结的流程展开,利用鲜明的板书理清文章脉络。
在各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注意每一个过渡语的精心设计,用三种不同的形式学习三个板块。层层递进,重点赏析、品悟。
在媒体的使用上,这节课可谓达到了“用了有用,不用不行”的效果,对于课文插图的配乐朗诵非常好的突破了文章重难点,情感达到了一个高潮;对于最后的配乐诗朗诵更是起到了回顾全文和情感升华的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学是一中艺术”它的艺术性就在于每节课中的不完美。这节课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关照文本中的词句和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把握结合的不是那么自然流畅,显得生硬;还可以在课末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觉得爱如什么?”等等,这样也许会听到更动学生内心的想法,真正以学生为主;学生读书的感情还要加强指导,我想,在学生不熟悉的情况下,如果我能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互相读一读,这样可能比老师的讲解效果更好。
让语文课堂充满花香,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追求的!然而在引导过程中,在问题与情境的把握上还不到位,还不巧妙,不能很好地做到问题与情境的交融,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温暖氛围差点因为问题的思考与困难而破坏。所以,在以后的情境教学中,要更好地做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交融。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杨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的古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就成了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入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语言入手,进行交流,说说论语中的一些积累。我说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以找准突破口、激起学生兴趣为重点进行备课和授课。
完成导入后,我以学生自读多遍课文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语言方式与课文内容,并请部分学生示范朗读,相机进行指导,并引出两个多音字“为”、“应”的读音规范。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是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能让孩子们用文言文演一演,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总算把短文读流畅了。虽然这个时间花了将近半节课了,但孩子们仍然读得饶有兴趣。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在学生理解人物特点后,我适时问道:你觉得杨氏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甚聪慧?于是,我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既读出了喜欢的感受,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样孩子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还解决了疑难字词,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
在教学小结时,我告诉学生下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有所期待!在今后的课堂上,将主动权交还学生是我将继续努力的方向。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劳动的开端》节选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文章的篇幅比较的长,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拉很多的障碍,特别是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如何让学生抓住中心内容迅速的进入文章”在课前我一直思考着。经过对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学的情况来分析,就此问题,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抓题眼,奔重点。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从学生刚接触课题开始,就启发他们围绕课题提出疑问,一早就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教学第一课时时,我以审题为第一教学步骤,抓住“开端”,让学生自己理解词意,书哟课题的意思。在这一环节后让学生质疑。学生质疑的问题基本上是集中的。
1、作者第一次劳动从事的是什么劳动?
2、是怎么劳动的?
3、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是怎样的?
4、劳动以后又怎样了?这些问题就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学生给自己提出了学习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阅读文本。学生带着心中的疑问,去与文本充分的接触,阅读的目的性强了,思维的马达发动了,效果也明显了。经过交流,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有了把握,这样就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了。学生顺着问题,找到了课文的重点段落,即作者第一天挑煤的经过。这为随后的学习带来了不少的方便。陆九渊曰:“为学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抓住题眼,由学生质疑,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帮助了学生很好的去学。这不是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建设性的过程。
二、抓文眼,悟中心。
在教学《劳动的开端》的第2课时中,抓住学生第一课时中质的疑“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怎样?”引领学生进入课文。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劳动的.感觉。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与文本产生共鸣。当问及作者对第一次劳动的感觉时,学生都找到了“艰难”这个词。“艰难”是这篇课文的“文眼”,课文的整体内容,包括具体涉及到的体现的词句也比较的多。而这些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悟到课文的中心。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是在学生找到文眼的基础上,以文眼为切入点,以“文中哪些具体的词句让你感受到那份艰难的?”为引领,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反复揣摩,朗读,感悟中心。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1、通过交流,学习更多方法,更好更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2、学习描绘情景的方法,学会更直观地描写情景;掌握通过两种事物对比,突出表现其中一个事物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游子吟》,理解诗中内容,想象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的园子,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二、交流平台。
1、齐读教科书第15页“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把握情感;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相关句子)
(1)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用到了什么手法?(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细细品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有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你感受到了什么?(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酷热)
(2)按照这种描写的方法,从下面6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要直观表现出所写情景的特点。
例:慢——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了,叶黄了。
2、(出示相关句子)
(1)学生默读,与同桌交流,这4个句子都有什么特点?(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2)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
例: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不管你们说得多好,我还是觉得,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上面的两种描写方法,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情景的特点,一种让我们一目了然地把握所写事物,这两种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记得运用,这可以让你们的作文既直观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师正音。
2、(出示作者资料)了解诗人孟郊。
3、诗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吟:诗歌体裁的一种。)这里的游子指的是(诗人)。
4、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知道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在这种时候,他更觉得亲情可贵,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做什么呢?(缝衣服)从哪里得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怎么缝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为什么要密密缝?(因为害怕缝得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经破了。)因此,慈母手中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于是,诗人不由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指(小草,比喻微小),三春晖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指母爱),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谁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恩情呢?
5、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制衣服的画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6、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五、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尽这首动听的乐曲。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景阳冈》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机敏的英雄性格。这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所以就《景阳冈》这篇文章的内容来说,比较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我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注释,把握整体内容。对于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一关不作重点,一笔带过。
二、抓重点,感知人物形象。“喝酒”、“上冈”这两部分的内容冗长,主要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武松豪爽、勇敢、倔强、也有点好面子的特点。“打虎”部分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1、抓住“三闪”面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吼”,写到武松的动作,只是“一闪”、“一闪”、又“一闪”。引导学生说说“闪”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换成“躲”字,放到文中读一读,体会哪个词更合适?,引导学生体会“闪”字的巧妙之处:是武松主动地躲过,说明武松反应很快,动作轻巧敏捷,而不是被动地胆怯地躲避,显出他的武艺高超。
2、转守为攻的痛打对于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一部分,先让学生动笔找找武松分别用哪些招式来对付大虫?并让学生试着表演,接着播放武松打虎的视频,直观感受当时情形的危急和场面的惊险。看过之后,再让学生体会武松的动作。这时,武松那种智勇双全、力大无穷、本领高超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三、阅读原著,重温经典魅力学完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拓展:
1、说说武松上景阳冈前后发生的故事。
2、说说《水浒传》中主要人物的绰号及来源。
3、畅谈《水浒传》中精彩的故事片段,推荐阅读原著。
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由于时间有限,品读课文的时间不够充分,课文带有一定的文言色彩,学生书读得不够流畅,不能把这篇经典名著读得有滋有味。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早》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还是比较短小,语言朴实,课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游三味书屋时的见闻以及感受,分别是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开得早和鲁迅“早”的小故事。
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分段:(1)为一段介绍了时间、地点、事件,(2—3)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4—8)为鲁迅的故事。
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重点围绕“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展开,让学生理解作者未进门先闻到清香的惊喜,并通过反复的朗读明白昨天被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决心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活动,也是为下文教学揭开香味铺垫。教学第3小节时,我组织学生找出方位词及对应的陈设,画出平面图,再对应课文上的插图认识理解。
第4小节是过渡段,指名让学生回答照应前文的香味并引出下文描写蜡梅花。在欣赏蜡梅花时让学生找出蜡梅花的特点,即花开得多,开得早,开得美,开得香。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腊梅花的高贵品格。此后学习鲁迅的小故事,围绕“鲁迅迟到的.原因、迟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体会鲁迅的优良品格。在通过课后习题3理解到作者花笔墨写梅花的意图是以花喻人。
课文内容较为清楚,大部分学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学上的衔接不够协调,教学环节上不够流畅,比如教学完蜡梅花这一段该如何回到鲁迅书桌上,仍需加强对本课的研究。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忆读书》这篇课文体现了北师大版教材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自主意识强。本课教学由学生自己根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提出三个问题学习课文,这一教学设计较难,学生操作起来较难。
因此我充分发挥课堂上学生质疑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的能力,又很好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又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明确,作者取得的成就离不开读书,正因为读过很多的书,作者才能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但因为本课涉及的名著较多,学生对名著的内容了解不深,因此我课前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这就为学生拓宽了知识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还是有部分同学懒得动手,对文中提到的文学作品一无所知。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目标制定是比较准确,但在“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三个问题上的顺序上我强调让学生注意一下,应该是因为读书好,所以才要多读书;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对于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读书感受,没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尽量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经历理解作者的读书体验,使学生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指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再者要将语言文字训练放在首位,不能忽略学生的品词析句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还是没有很好地做到让学生多读,通过反复读来体验作者的情感。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烤鸭》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北京烤鸭的历史、北京烤鸭不同的烤制方法及如何片、如何吃的具体方法。全文洋溢着浓浓的北京饮食文化氛围,让我们在烤鸭的诱人香味儿中,感受北京饮食的魅力,品味祖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在教学中采取自读自悟,读悟结合的方法,是想通过学生对全聚德烤鸭制作过程的理解来体会作者对全聚德的偏爱,由此揣摩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教学结束后反思课堂我觉得存在一些问题:
1、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深入解读说明方法,对说明文的'解读过浅。在教学中只注重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却过于肤浅,训练不够精细。在今后的说明文教学中,应该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只是引导学生理解了动词运用的好处,而没有进一步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子来读课文。在设计时先是出示括号填空,然后是出示正确答案进一步理解体会动词的作用,由此引出句子“由此烤出的鸭子像枣红色的绸缎一样光洁、闪亮、诱人;口感细腻、香酥、皮脆、肉嫩。”进而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是因为对于课堂掌控能力不强,时间已到,所以直接把后面的部分省略掉了。20分钟下来感觉自己什么都没有抓住,犹如蜻蜓点水一般,痕迹轻轻,我在想,孩子们能记住什么呢?他们回去之后是否会真的介绍给他人一道家乡菜的做法呢?
我们一直在谈论核心素养,课堂是阵地,听说读写是武器,提高能力才是真正目的。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一定要先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老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通过春游颐和园见到活泼可爱的儿童这一事件,赞美了美丽的春光,赞美了充满活力的儿童,全文洋溢着老人对孩子浓浓的`爱意。教学时我引导孩子明确这篇文章相当于我们经常了解的春游游记。引导学生比较感知作者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却并没有写各处的美景,而是写了孩子。这样在比较中学生感悟到文章的特别之处,进而引发深思:冰心为什么要这样写孩子?引导学生接触课文就抓住主旨。接着,再精读中围绕课文中的地点的转换,分别引导学生抓住颐和园门口、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等儿童的多 的语句,带领学生诵读,、交流,品味,感悟到儿童就像明媚的春光,生机勃,感受到冰心老人那满腔的爱意,这时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其他作品,感悟其文笔特色,学生很有兴趣。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教完《草原》一课,我觉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后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准备不足,考虑不周全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设计了学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们别样的思维中,别样的回答中,我没能及时反应并加以点评,这充分说明了我在备课时候考虑欠周,准备得不充分,在课堂上没能变通,思维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设计的走,一步走错,步步错。
二、埋头书本,未能及时赞赏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同时,要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评议,面对学生精彩的发扬,我竟然忘记了“赞赏”这两个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励话语和眼神也没有。对学生的发言,又没能及时地给予点评,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都一头雾水,挫伤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我死板的照着我的教学设计去走,整节课,我仿佛是用一个个的问题当稻谷引导鸟雀们进食,没有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这着实让人兴奋,我没能及时地引导,导致孩子们慢慢地沉闷。
三、文本细读,未能有效
在课堂上,虽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现出来,大多是点水蜻蜓,点到即止,因此学生跟着我的脚步,“饱食”了文本,却食之无味,腹中无物。
此外,对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文眼,也没能引导孩子们通过回顾全文来加以理解,在他们还在慒懂之中,我已经结束了全文的教学。
四、几点启示
1、多练语言基本功,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精彩,让自己课堂上的过渡能够水到渠成。点评学生时,多从小处着眼。
2、与学生交流时,应该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关注学生,不要一味关注自己的教科书和课件,学生一旦发觉自己被忽略了,兴趣自然不高。
3、学会及时指导学生,给予孩子以鼓励性的语言或暗示,如果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也许能改变孩子一生。
4、课堂上,多让学生自主阅读。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几年前,我曾被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所感动过,没想到这学期期末教学《灰椋鸟》一课的作者竟然是歌曲中所描绘的主人公,一个因找白鹤而失去宝贵生命的年轻姑娘徐秀娟。为此,我对这一课的内容尤为喜欢,自己研读几遍后,对作者的文采佩服三分,才二十出头的姑娘,洋洋洒洒的文字中透露出那种大气与灵气,如果她还健在,不知有多大的作为啊!可惜英年早逝。
这一课我力抓“壮观”与“观赏”二词组织教学。灰椋鸟归林效果到底如何,作者如何紧扣“壮观”来描写场景,我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提出自己的看法,把见解写下来,再进行阅读,反复的读,与反复的悟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事实证明这一节课效果不错。
看来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点魅力,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这些文章的.独特之处,结合自己的理解,读悟出想法,才能与学生交流。我常想一篇课文为何不同的人阅读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独特的悟呢?因此,教师应在宏观上把握课文内容,把微观上的问题交给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进行自读自悟。
《灰椋鸟》这一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学生只有常常进行此方面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提高自主阅读能力,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加要求语文教师要对文本的大把握,而摒弃繁琐的字词分析,把这些繁琐的事都交给我们亲爱的学生去吧!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走进课文的情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悟课文,是学习语文的最重要的方式。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许多同学大多数时间,只是用眼睛学习,而不是用心、用感情去学习,所以自身的思维和情感总是游离课文之外,做了体验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局外人。情感是激发同学智慧灵感的动力。同学在学习课文时,没有感情的投入就不会智慧火花的闪现。因此,激发学生学习中感情投入,是学习好一篇课文重要的条件。
在《龙的传人》一文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的范读,引起同学们情感的共鸣,让学生讲出此刻的心情。学生讲出了“高兴、兴奋、自豪、骄傲、惊讶、羡慕……”心情,这些情绪的表示都是真实的感受,同时也是经过大脑思维活动对课文的初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真实的情感去读课文,把自身的.感情融入课文的语言情境之中。在学生读文时,我让大家边读边想象一下自身脑海中的画面,利用形象思维方式,进一步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入更深的层次,学生读文之后,有的说:“我好像变成了皇帝,衣着龙袍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的大臣。”有的说:“我脑海里的画面是,我骑着一条金光闪闪的龙在云雾中飞行。”有的说:“我看见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上面雕刻着许多龙的图案。”有的说:“我自身变成的一条龙,在天空中上下翻飞。”……总之同学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情感得到极大的抒发。这种抒发的方式是间接的,是把自身置换为课文中的龙。不足之处就是在让同学们想画面的同时,又让他们想心里话,后一问题响应者比较少。
原因是两个问题放在一起,孩子们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分开进行,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默读文后进行,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说自身的内心话既是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生对语言情境的感情体验。
文章学习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动手写一写,自身学习文章时的情感轨迹。方法是先说一说自己喜欢读的课文内容,再说一说读这些文段时,自身的心情,接着描绘一下自己读文字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最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并有目的地进行分层训练:从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到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提高到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用笔给课文写“眉批”,写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到现在的能搜集与本课内容联系紧密的课外资料,并能独立进行处理,孩子们自学语文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由此,我在工作中摸索到了一条活学语文的路子──在开放的教学空间中,架一座联通课内与课外的桥梁。
1、内外拓展:
以课文为载体,向课外拓展。即以课文内容为“引子” ,为话题,诱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很自然的把语文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校外、社会中,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里,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语文,用语文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特长。并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前后沟通,互为参照,形成共鸣。
2、两头延伸:
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并进行预习,或提前拜读原著,或提前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自主的学习、有效的学习。
课后应该是一个新的学习轮回的开始,教师要通过巧妙的点拨、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做到以一点引一篇,以一篇带一组,使学生从中多渠道吸收知识、开阔视野、发展个性。如教学《凡卡》一文,进行小结后,许多同学都对小凡卡悲惨、无奈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气愤。我便趁势让学生写续写。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很多同学对家长教育和自己的.接受有很多的感受和建议,我就让学生把这篇优秀的课文推荐给家长们看,并以书信的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共同朗读课文精彩段落,互提希望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和价值。我还发现,现在孩子们接受到的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很不和谐,比如电视机里胡编乱造的《东游记》,课外读物的“谈情说爱”,网络世界的刺激等等都冲斥着学生的眼睛,严重影响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汲取。
因此,我指导学生读名著,推荐性的看中央八台的“老片新看”,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而灿烂的语言文化,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6
教完《草原》一课,我觉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后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准备不足,考虑不周全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设计了学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们别样的思维中,别样的回答中,我没能及时反应并加以点评,这充分说明了我在备课时候考虑欠周,准备得不充分,在课堂上没能变通,思维受到了限制,一味的按照设计的走,一步走错,步步错。
二、埋头书本,未能及时赞赏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同时,要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评议,面对学生精彩的发扬,我竟然忘记了“赞赏”这两个字,甚至最基本的鼓励话语和眼神也没有。对学生的发言,又没能及时地给予点评,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都一头雾水,挫伤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我死板的照着我的教学设计去走,整节课,我仿佛是用一个个的问题当稻谷引导鸟雀们进食,没有给孩子们更多的选择,但孩子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能在我心不在焉的情况下,做出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的回答,这着实让人兴奋,我没能及时地引导,导致孩子们慢慢地沉闷。
三、文本细读,未能有效
在课堂上,虽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现出来,大多是点水蜻蜓,点到即止,因此学生跟着我的脚步,“饱食”了文本,却食之无味,腹中无物。
此外,对文中要弄明白的“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文眼,也没能引导孩子们通过回顾全文来加以理解,在他们还在慒懂之中,我已经结束了全文的教学。
四、几点启示
1、多练语言基本功,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精彩,让自己课堂上的过渡能够水到渠成。点评学生时,多从小处着眼。
2、与学生交流时,应该更加平易近人,自然一些;要多关注学生,不要一味关注自己的教科书和课件,学生一旦发觉自己被忽略了,兴趣自然不高。
3、学会及时指导学生,给予孩子以鼓励性的语言或暗示,如果多给孩子一次机会,也许能改变孩子一生。
4、课堂上,多让学生自主阅读。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7
《人生开关》这是五年级的最后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一篇明志悟道的文章。通过一件小事来叙述一个关于诚信的问题,故事很感人。短文讲述了作者在回乡探亲时回忆起了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张叔安排他在矿上打工,记录人们砍柴磅数的一段真实的经历。当他面对大毛的蛊惑却能听从母亲的劝告,诚实地对待工作,最终令自己走上一条顺畅的人生道路。作者借助哲人的“人生的开关”来告诫人们人生要面对许多两难选择,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获取真正的财富,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文章最后一小节中“一位哲人说过,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理解是文章的难点又是文章的重点,它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另外,文章的篇幅较长,要想很快把握文章内涵,就要抓住关键词,可以更快理清文章思路。总之在教学时,能注意抓住关键词进行品析,对领会文章中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这些我认为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研读文本,正确把握写作意图。
1、抓单元导读,确定教学目标。准确的教学目标是备好一节课的关键要素,明确的目标要求可促使你把握好教学的研究方向。因此我在备本课时先研究了第八单元的要求,就是“继续复习归纳文章大意的方法,正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语言内涵。”以此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A、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和积累“蛊惑、昧心、理会”等词语。
B、联系上下文理解“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及“吃了不该吃的要拉肚子的。”“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的深刻含义。
C、抓住要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句子深刻含义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2、抓文章特点,确定教学思路。
本文最后一小节中“一位哲人说过,人生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的理解是文章的难点又是文章的重点,它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如果把它解决好了,那么教学就可大功告成。因此,我从这句话入手,进行质疑,引导学生在这句话上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问题进行释疑,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调动起来了。不出所料,学生根据这句话纷纷提出了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人生道路的开关是什么?如何理解光明和黑暗两种境界?为什么说只要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其中一个学生还提到是什么力量促使人按下开关。学生提的问题不就是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吗?我顺势引出课文,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学习起来就兴趣盎然啦。
3、抓人物语言,品析人物思想。人物语言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动态,如果把语言领悟好,就能很好把握人物思想,帮助理解文章中心。比如本课书中大毛说的第一句话是:“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你一半。”由此引导学生结合课文1—3小节探究大毛的话为什么对“我”的诱惑力这么大。由“我”的内心活动“是呀,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就算不知道,但是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了解到作者面对这么大的诱惑内心的激烈斗争。在这关键时刻,妈妈的一句话“吃了不该吃的要拉肚子的。”决定了我的选择。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读懂这句话,能很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张叔的富有哲理的话“你要是想昧心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的理解又能很好达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在这里我引导学生结合说这话的背景,两句话的比较进行理解,学生体会就比较深刻了。
4、抓关键词进行品析,能更好把握文章中心。
一篇文章往往篇幅较长,要想很快把握文章内涵,抓住关键词,可以更快理清文章思路。如在归纳文章大意时,引导学生抓住“蛊惑、虚报冒领、顺畅”结合内容进行归纳,学生能很快把大意整理出来;在探究为什么大毛的话会对我的诱惑这么大时,引导学生抓住“没有钱、力气小、唯一、攒不够”进行探究,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大毛的话具有这样的诱惑力;抓住娘的坚决反对,张叔的话中的昧心进行品析,能很好把握人物思想;抓住光明和黑暗进行分析能很好把握中心句的理解。总之在教学时,能注意抓住关键词进行品析,对领会文章中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实际,巧用教法,点拨学法。
1、结合教材实际,我注意引导学生读书,抓关键词品读语言,感悟人物思想,感悟语言背后的含义。如读出娘的坚决,读出语言背后的含义;读出张叔富有哲理的.话蕴含的意义;读出我内心的矛盾;读出文章哲人的话的意思。由此揣摩文章写作意图,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2、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抓关键词归纳大意,根据中心句质疑的能力,品读语言解疑的能力。
三、重视师生互动,达成目的。
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课堂神圣化,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想说,敢说,要说,无拘无束,“我口说我心”。教师要有宽宏的态度,宽阔的胸怀,真挚的爱心,要俯身倾听,要与学生零距离接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舞台,要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空,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中获得信心,品尝快乐。课堂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舞台,不只是好学生滔滔不绝的场所,教学要关注全体,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给他们以鼓励、支持。因此学生的回答、质疑我们都应该给以呼应,才更能激发学生探的欲望,说的欲望。
四、切实的扶、放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课堂要还给学生,给学生当真正的主人,就要注意教学时的扶和放,才能更好培养学生学习思维。在引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文字的含义时,我放得较好,在引导学生归纳文章大意时,我放得不够,设定的条框较多,学生思维放不开。
总之,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就必须认真研读文本,充分领悟文章内涵,在学生读前把课文读好、读透,采用切实的教学策略,才有可能避免更多的遗憾。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8
在教学《水》这课时,我采用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展开。课上下来,我对孩子们还是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他们在课上的表现,同时也因为从孩子们行为习惯上已经展现他们对水的珍惜。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重形式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开放性问题展开,但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开放没能起到实质的效果,课堂始终是我拉着学生在走。课堂中生成的资源也有很多,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把他们往前拉,生怕下面的内容来不及,所以很多地方感觉没说透,学生也有点意犹未尽。
二、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迁移指导
例如在教学第2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久旱无雨的快乐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假如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同学们虽然能感受到孩子们的那份欢快,但却无法明白他们为何如此欢呼雀跃?因为雨对他们而言,实在太平常。因此,他们在读书时,虽然读出了孩子的快乐,但那份快乐却不够独特,不够珍贵!事实上,如果我能对教材进行多一点地深入,就可以将这样特殊的情境进行迁移,把学生平时对大海的渴望和这个山村孩子们对水的渴望进行类比,我相信课堂上他们的反应一定更真实,更强烈。
三、课堂氛围还不够活跃,指导学生的朗读还有些流于形式,没有将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孤立了教法与写法的结合。
本课的最后一段是全文最感人的一段,作者把那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细到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品读本段,不由得为作者出色的细节描写深深打动。作者抓住一个“滑”字把一勺水从脸到胸和背再到大腿和膝盖最后到脚板的美妙体验一一传达,这份美妙激发了身体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根血管。这种感觉是越来越强烈的,因为身体实在太需要水了。如果在朗读时能通过分层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份对水的强烈渴望,教学目的在朗读中得到了强化,可谓一举两得。此外,在朗读中教师应及时质疑:为什么“滑”这个动作会重复出现三次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从而在课堂上,将教法与写法巧妙融合,让学生明白:在写作时,我们一般是不重复用词的,但有时为了强调自己某种特别的情感时往往会进行重复用词。而文中的作者,则是在强调这一勺水的珍贵所带给他的难以描述的舒畅感受。写法也在潜移默化得到强化。
看来好的教学设计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出现更好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要下功夫。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9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遭遇楚王侮辱,晏婴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用善辩的口才赢得国家尊严的故事。
这节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课题入手,先理解了“晏子使楚”是“齐国大夫晏婴出使到楚国”的意思,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
课文结构简单,共有6个自然段。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让课文脉络清楚,便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第1、2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前因,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后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先理清事情前因和后果的方法,让学生把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起来理解,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课文的核心内容在中间第2、3、4自然段,内容是楚王故意设计侮辱晏婴反被晏婴耍弄的三次“大PK”。这部分是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三个回合的唇枪舌战,都以晏婴胜楚王败收场。课文的精妙之处在于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婴不卑不亢,有争锋相对法,有欲擒故纵法,有设喻映射法,既恰到好处又不千篇一律,每次都可以让楚王哑口无言,自取其辱,让人不得不佩服晏婴智慧和口才。教学中,我用了“大PK”,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探讨兴趣,他们极好地融入了课文氛围中。
《晏子使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无论是人物对话,还是谋篇布局,无论是价值观教育,还是爱国教育,都有课堂探究价值。
很显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点,例如学生活动少,学生读课文不够多等,以后教学中,我要更努力,深入挖掘文本,积极研究教法,让我的课堂呈现更多精彩。
【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5-02
小学语文下册教学反思04-13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03-29
《语文园地五》下册教学反思03-03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反思03-17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2-20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2-06
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4-22
五年级下册刷子李教学反思12-15
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