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范文1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整篇课文的重点在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在教学时,我围绕课题中的励志展开。
因“复习是学习之母”,“温故而知新”,所以第二课时的导入我以考查学生对课后第三题的认读情况入手,虽然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我却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也许担心这节公开课时间不够用,设计好的“连一连,说一说”即用这些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也许这个环节我真的过于在意课堂呈现流畅而不是培养学生的表达概括的能力。
紧接着我的一句“为何徐悲鸿要励志学画呢?”引导了本课所要探究的环节,但是,这个环节却又走到了我教学中的“瓶颈”,段段读,段段讲,不舍得放手,其实听了樊主任和“湖畔书生”成老师的一番指点后,方知自己又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这一站地,占为己有,学生跟着我走,跟着我的提问说着我想要得答案。我这节课离“简约有效”的课堂还很远。
其实,这一节课,我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合作、去探究、去展示,只要扣住“为何徐悲鸿励志学画?他又是怎么学画的?他取得成功之后,又有怎么样的影响?外国学生又有何表现?你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好,而不是我“一路小跑”带着学生一一攻克“障碍”,这样的课堂是我在精彩,是学生在给我陪衬,他们会逐渐将激情消失殆尽。
当然,我的10分钟练笔,又是流于形式,只是写一写“你站在徐悲鸿爷爷面前,你会对他说什么?”,一定程度上是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练笔作用,我可以把开头没有舍得给给时间复述课文这一环节放到这里来,锻炼学生表达复述的能力。我还可以让学生学一学四五六三段总分的关系,让他们扣住一件事,先总写,再加以分写,这也在教学中融入了写作方法的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上,我将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范文2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学画”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学设计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
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教学完这课后,我感觉到几处需要调整的环节,“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中“天堂”二字抓的还不透,它除了可以理解为条件最好的地方,还可以理解为“中国人就是到死也成不了才”。虽然教参中只提供第一个解释,但这样加深理解后,更能激发学生的愤怒之情,我们这样再为教参补充空白又何尝不可呢?
只是在课堂上,学生未提到,教案的细微之处我没完全记下,只想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而忘了给学生应有的引导与点拨。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范文3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真正感悟徐悲鸿的为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我采用以下两个板块来教学:
1.以“励志”为主线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教学中我以“励志”为主线,围绕课文的关键语句“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来研读课文。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徐悲鸿刻苦勤奋的词句。从“每逢节假日”、“他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从第六自然段中“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等词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讨论,自读自悟、潜心会文,领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2.以“外国学生的态度”为辅线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外国留学生两次对徐悲鸿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阅读,并分组进行朗读,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鸿为国争光的志向。
不足之处:
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典故的理解,学生在表述时还是有点机械。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范文4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先用表演的手段让他们设身自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再让他们辅以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二者结合,使“震惊”这一较为抽象的词语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逐渐鲜明具体的图象,进而再让他们理解外国学生此时心中的惊叹之情。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创设情境,在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及积累运用语言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的。
作为获得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学习语言,通过本次案例的`实施,让我和学生都别有一番收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领悟,不再只是字典上的解释,而能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一些抽象的语言因素用丰富的形象材料来支撑,如第五自然段“潜心”一词,查字典解释是“十分用心”,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我通过调动学生进行推想、表演、用语言描述、口头填空等种种方式,引导他们明白了徐悲鸿学画是何其的勤奋刻苦,体会到了作者于词句中所流露出的对徐悲鸿的深深地赞叹。
(2)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当然是朗读。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积累语言、树立形象、体会情感等。若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活动起自己的五官,效果会更好。如理解“震惊”一词时,我就请学生自己上台表演出这个词的意思来,通过肢体语言给了他们最直观的形象感受,从而较快地学习了“震惊”这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语言并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点,只有当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才算真正地学会了一处语言。如学生在充分弄清徐悲鸿励志成才的经过后,自然懂得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含义。此时,我又让学生联系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实际,也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说一段话,从而最终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达到了“读出去、记得住、用得出”的目的。
当然,对于本次案例的实施,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语言因素的挖掘还不够广泛、力度还不够深刻。如第七自然段中“优异”、“轰动”也是语言因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却简单带过。
(2)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主读文、提问的时间还不够长、空间还不够大,要切实将读与领悟、感受结合起来。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范文5
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就采用了“尝试错误”教学法。
开课时,我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故意把“励志”的“励”写成了“立”字,有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错误,并笑着说:老师,你把“励志”的“励”写错了。话音一落,很多同学都笑了,还悄悄的说:“看,老师也出错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还装着不知道的样子,故意去看看书,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哎,老师真的错了!看来不管是谁只要粗心大意,都是会犯错误的呀。以后你们可得仔细点,千万不要像老师这样做个‘马大哈’哟!”学生听了又善意的笑了。这时,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有学生提问了:老师,是不是他们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心中窃喜:学生找到点子上了。于是请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就这样,通过我的故意出错,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开课讨论,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还有“尝试错误”教学法这一说法,只是在备课时觉得采用这种方法,
一是能够检查学生是否细心,督促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二是利于区别“立志”和“励志”的含义,让学生不混用;
三是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
现在,通过对“尝试错误”教学法的学习,我知道了这一教法的好处还有很多很多,以后在教学中,我还会运用,不过,一定要注意用得巧,用得妙。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范文6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学画,以优异成绩为国人争光的故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关键词句,领悟文本内容,有选择性地练习朗读,感受徐悲鸿的形象美,并受到感染。围绕目标,本节课按照“徐悲鸿立了什么志→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愿→他是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他达成他的志向了吗”的思路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流畅自然。我准确地找到了展开教学的'抓手,如词句抓手:第一段中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第二段中的“奋发努力”,第三段中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等。练读抓手:外国学生的语言,写奋发努力的句子等。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用教材教”之说,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凭借教材启发引导学生领会和掌握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并加以实践。本课时中就有所体现。教学第四节时,我让学生体会这里通过比喻把徐悲鸿奋发努力写形象生动了,渗透的是写作的方法;理清文本顺序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依据,渗透的是思考解答问题的方法;教学第二段时,要求边读边思,圈画关键词句,这是读书的方法。
此外,这节课,我还拓展了很多课外的知识。如:徐悲鸿的骏马图,有关立志的名言等,注重了课内外的延伸,深化了文本。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范文7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励志学画的故事。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奋发努力,刻苦学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为祖国争了光。
细细地研读课文,我觉得要教给学生的有很多,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围绕关键词语,让学生来细读文本。
一、抓住文章“文眼”展开教学
教学伊始,我就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的“志”——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整个教学过程,都贯穿着这句话展开教学,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文眼”,然后再开始研读文本。
二、紧扣“励志学画”来组织教学
这篇课文从结构上来,叙事清楚,脉络分明。围绕“励志学画”这个重点来逐层叙述。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紧扣了“励志学画“设计了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通过朗读外国学生的话,读懂这句话的内涵,说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体会徐悲鸿的满腔爱国心。第二个问题: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学生能说出徐悲鸿励志学画的两个方面。体会徐悲鸿学习的勤奋和努力。第三个问题: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重点理解关键句”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的成功。
三、教学中渗透写作手法
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有好几个,我想重点讲其中的'两个。
第一个是过渡句,过渡句的运用。比如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是个过渡段。但是对于第二部分中的后两个自然段的具体叙写而言,这一自然段又是总写,概括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学习完这个过渡段,接着在学课文第三部分的时候,再来找找“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过渡句,让学生体会“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的设想是这样的教学,但事实是高估了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对句子和段落在全文中的结构不太了解。比如“过渡句”,三年级的时候可能老师讲过,但本学期没有复现过,因此同学们都遗忘了。所以我在这里只能以“告知”的方式,告诉同学们这个第四自然段的作用。我想课后在讲评作文的时候,再重点讲讲这个“过渡句”“过渡段”,结合学生的作文来讲,进一步体会“过渡”的作用。
第二个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课文中写到外国学生,一共有两处,通过外国学生的动作、语言写出了外国学生对徐悲鸿态度的改变。从这位外国学生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中,从侧面突出了徐悲鸿画艺的精湛,更突出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和意义——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让世界重新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
由于本堂课在教学“第四自然段作用”的时候卡住了,因此影响到了第四个环节的教学,时间关系,没有很深入地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这两句俗语,只能在课后的练习中进行补充说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