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2-12-12 18:36:31
  • 相关推荐
孔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教学反思1

  今天,,我领着孩子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课前,我认真地朗读了课文,发现让学生理解孔子和老子让人敬重的品行有困难,于是我把这一点作为学习难点,准备上课时重点解决。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向学生讲述了孔子的出生、童年、成年等一系列曲折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孔子。激发了阅读期待,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上放手,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怎样去?”,先是自己读熟课文,再画一画路线图,和小组交流,读一读悟到的情感。重点把握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

孔子教学反思2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2、汇报阅读情况。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导入:我们扫除了基本的阅读障碍,下面就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春秋时期,看看孔子都有哪些故事吧。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本文讲了关于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四)逐段学习,感悟理解

  1、出示思考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A:填空。孔子名( ),字( ),( )时期( 是我国古代( )的( )家、( )家和( 的创始人。

  B: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汇报、评议。(3)小结:这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孔子的生平概况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4)结合课文插图中的孔子像,用称赞的语气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带着以下思考题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出示思考题,学生自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A、孔子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B、《论语》的重要价值是什么?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又是什么?

  (3)讨论以上问题,教师适时点拨、释疑。

  (4)小结段意:这自然段主要讲《论语》的由来及其重要价值和核心思想。

  (5)谁愿意用合适的语气来朗读这一自然段?

  3、继续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入:《论语》既然是记录孔子“平时言行”的著作,那么这部书告诉了我们孔子的哪些故事呢?请大家齐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A、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个主张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

  B、你是怎么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

  C、“推己及人”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过“推己及人”的时候?能说说吗?

  (3)共同小结段意。

  A、这段主要讲了什么?B、小结段意:写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为人处世主张。

  C、能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来概括吗?

  (4)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学法: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小结段意——加小标题——感情朗读

  4、按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四至第八自然段。

  (1)学生按上述学习课文的方法自学。

  (2)解决以下问题并讨论汇报:

  关于第四自然段:

  A、你认为孔子为什么“非常厌恶这个‘盗’字” ?说明了孔子的什么品质?B、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盗”字的,能说说吗?C、你给这一自然段加的小标题是什么?

孔子教学反思3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第二段教学时,我首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让他们找找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学生很快找到了“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相距上千里”等词,于是,我便很自然地出示了这一句话:“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然后,让学生读读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时,学生说到了孔子一路上的艰辛,从这个“风餐露宿”可以看出来;也有学生说到了孔子的坚持不懈,从“日夜兼程”看出孔子几乎没有休息,一直在走着;还有学生说“从‘走’字也可以看出孔子有多么的辛苦,因为他没有坐车,而是用脚走到洛阳的,句子中还写了他走了几个月呢”;另外学生还从“相距上千里”看出了曲阜和洛阳隔得很远,从而知道孔子一路上的辛苦,还有他很有毅力。应该说,对于孔子的不怕苦,一心想要拜师求学的的迫切心理,学生的理解是很好的,说得也相当不错。因为想要让学生能感同身受吧,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呀,为了快点见到了老师,孔子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那你仿佛看到了——?”(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旨在让学生模拟出具体的画面,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孔子途中的艰苦。)

  我本来以为学生可以勾画出很多的画面,比如晚上寒风呼啸,孔子在瑟瑟发抖;他走了很长的路,因为口渴,嘴唇也干裂了;下雨,他甚至连伞也没撑,冒雨继续赶路;头顶的太阳火辣辣的,……;下雪了,……可是学生连上面的任何一个画面都没有描绘出来,他们想到还是孔子虽然很辛苦,很累,但他继续赶路;他无论在白天,还是黑夜一直在赶路,就是没有具体的影像。后来,因为时间上的不允许,这个环节我也就不了了之,敷衍着过去了。

  课后想想这样的“冷场”主要责任还是在于我自己。学生那么小,对他们来说孔子一路上的艰辛是他们无法凭空想像的,因为他们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也实在是无从想像起。假如当时我在预设中能作一个小小的铺垫的话,也许就能唤起学生的一些合理的想像。如:

  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孔子……

  师:大雨哗哗地下着,孔子……

  师:北风呼啸,卷起漫天的尘土,孔子……

  师:大雪纷飞,孔子……

  我想,这里我并不需要帮助学生设计好每一个画面,只要给学生一个导向性,他们应该就能心领神会了。记得在听许爱华老师上这一课时,在许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们众说纷纭,描绘出了很多感人的画面,让我不由得佩服起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再看看自己的课堂,那哑口无言的场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完全是一副茫无头绪的样子,现在想想真的是成败一念间啊,同时也明白了名师就是名师,内在的工夫不是我们随便就能学会的。

  经过这次失败的教训,让我不得不承认预设的重要性,课前一定要考虑周全,只有精心准备,才能在课堂中有精彩的生成。另外,在课前我还高估了学生们的能力,认为只要我这样一问,学生中一定会有聪明的孩子率先垂范,其他学生也就能顺势而上了。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充分地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更应该充分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能随意地拔高他们的能力,从而造成“冷场”现象。

孔子教学反思4

  妙扣一词,事半功倍

  寥寥数语,便将学生引进课文,让学生运用朗读的常识解读课文,感悟语感,形成积淀。

  一、阅读第一节,通过教师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学会把“长句读短”,后顾课题“孔子游春”,以名晓文章贵“简明、精要”,不得绕圈丢阵。

  二、感受第二节,以“泗水春景美啊!”为题,用美的姿态、美的声音读出春景的美,把“美景读美”!这样,水到渠成地拎出“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的渗透训练,再施以师生多形式地读、背竞赛,语感上口,语意进心,语段入脑。

  三、学习“孔子论水”段时,我备课时注意了孔子“很不平静”、“动情”、“意味深长”等一系列描写心情、表情、语言的词语,可在教学推进时,我却意外地发现“沉思”这个词的妙处,让学生抓住“沉思”想“孔子可能在沉思什么呢?”学生有的说:“他可能在想这水到底有什么内涵?”有的说:“他可能在想这水有四性,人能有几人具备水这品性?”有的说:“他可能在想水是真君子啊!”有的说:“我的学生有几个能具有水这个真君子的品行呢?”有的说:“我怎样教才能让我的学生成为真君子呢?”

  真没想到,冗长且零散的几段话通过“沉思”一词浑然一体地凝聚起来;本应费口劳舌地“讲、读、悟、说”的教学程序则被这“沉思”一词简洁明快地浓缩起来。真有“妙扣一词,事半功倍”之效果啊。

  四、讨论“师生论志”段时,由于前面“论水”铺垫得厚实到位,对子路的“率直”有情义、颜回的温文尔雅“歌言志”的理解就很深入透彻,孔子老师的用意、师生的情意、泗水的春意也就穿过纸面,荡漾于文外了。最后施以“同学们情绪高昂,有满腔的话语想表达,就让我们拿起多情的笔来倾吐我们心中想要说的内容吧!”

  “沙沙”的练笔声似汩汩清泉在流淌,更似浓浓的情意在“滴答”:

  李昕原:琴声、歌声、欢笑声,声声入耳;春情、水情、师生情,情情温馨。

  韩梦:我觉得我们应该学颜回那样做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那些有了一点点不足为奇的成绩就四处张扬的人,是干不成什么大事的!

  叶楚月:课题“孔子游春”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孔子带着弟子们出去游玩,而当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时就感觉到孔子十分会教学,他不仅教弟子们求真知,而且教弟子们做真人。他以水为喻,让弟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真不愧是个大教育家。

  反思:现在有不少阅读课都上成了“文化民俗课”、“地理常识课”、“戏剧表演课”、“风光旅游课”……语文课该还他的本真本位了。

孔子教学反思5

  一开课对孔子、老子的人物交流为课文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对课题中“拜”字的理解很到位。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葛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孔子拜师艰辛的词语,再通过读一读这些词语,播放风雨雷电声让学生感受孔子拜师路上遇到的恶劣天气,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葛老师非常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如一开始让孩子交流孔子的名言,以及对两位圣人做与学的评价,以及对他们的赞美,尝试用名言,对对联等语言形式,大大激发学生学语文的趣味。葛老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恰当的评价语言也是课堂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孔子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充满智慧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对学生来讲较为深奥的文章。

  在这堂课上,我的教学目标是依次是A、从文字中感受泗水春景,体会“絮语”的表达效果,领会作者在这里使用的修辞手法。B、体悟孔子关于水的论述,读懂句子,生发感受,悟懂水的“真君子”形象,以及这段话中孔子众多的寄托。体会先分后总的叙述方法。C、感受孔子的智慧。这样的设计,对教材的取舍较大,易于突出文章重点难点,而且训练的点也都得到了体现。

  针对目标的实施过程,我谈谈具体的体会。

  在第一个目标中,我抓住“阳光普照、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春风”让学生结合画面想像春天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营造出了泗水河畔浓浓的春意,为下文体会大自然母亲打下了基础。接着又设计了说春天成语的小练习,除了积累,我的主要目标是给同学们一个心理暗示,这堂课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果然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了。

  在第二个目标中,通过试上,我发现同学们对这段文字有畏难情绪,首先是不知道抓什么写体会?其次是该怎么写体会?然后是写之后心理没底,不敢交流。造成这一环节冷冷清清,师生都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师的引导在这里尤其重要。我首先采用配图配乐范读,给予学生直观的水的种种形态,从教师的朗读中感受水的种种品格。让学生体会时首先分清水的四点特性,写体会时强调抓一点写。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写时,我一个个下去看,提醒个别的学生围绕一点写,对大多数学生写的给予轻声的鼓励,给他们交流的信心。结果证明,这班学生大多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交流的同学也说得较为精彩。顺着这气氛,让学生说说水的其他特点,学生也较粗浅地说出了一点联想,为体会“君子”前的“真”提供了依据。

  在第三个目标中,原本是想引导学生从孔子论水中体会孔子的智慧,结果学生还联系“水”说到了孔子的君子形象。我认为,虽然超出了设计意图,但学生结合上下文,把孔子与水联系了起来,这也是本课一个好的学习效果啊,因此我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可能在这里,过渡到下一环节“从弟子的志向中体会孔子的教育智慧”显得不够自然,但应该是值得的。

  从上下来的结果看,还是有点遗憾,觉得还是因为公开课的缘故,虽然是三课时第二课时的设计,考虑要体现的东西多了一点,有点“赶”的味道,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大了一点,训练的扎实性还不是很够

孔子教学反思7

  《孔子游春》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同时也是充满智慧,有着丰富内涵的哲理性文章。这节课我主要讲授的是第三课时“师生谈志向”,教学重点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分析人物性格,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3、了解孔子的志向为什么是“老年人能安享幸福、人与人之间相互诚信、年青一代有远大志向”?4、积累孔子名言。教学难点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的渗透。

  我由复习背诵描写春天美景的第二自然段和孔子论水的第八自然段,导入“师生谈志向”部分。为了突出“分析人物性格”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们知道了子路、颜回不同的志向,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导他们说出了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不拘小节、坦坦荡荡……颜回深思熟虑、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小心谨慎、淡泊名利……通过引导,学生我对学生们敏捷的思维和广博的积累感到非常骄傲。

  在教学孔子的志向时,如果仅仅就文字讲文字,依从书本上的介绍,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所以,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靠我的讲解,结合历史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让学生明白了孔子的这一志向实际上是一个拥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人高远的志向。“和平”、“诚信”、“理想”,这不仅是孔子的理想,更是当时千千万万劳动人民共同的理想,这不仅在几千年前的中国需要,当今世界更是需要!由此我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目前幸福生活;倡导人与人之间要诚信;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

  在教学为什么孔子听到颜回弹唱志向时“手舞足蹈”,我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浅显的层面上,而是引出了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让学生明白了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乐”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体现。孔子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他的个人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他用舞蹈来表示对颜回的欣赏和喜欢。

  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泗水河的景色有变化吗?为什么说春意“更”浓了?学生们在我的启发下各抒己见,有的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密切,情谊更浓了。”有的说“孔子教育弟子的那些深刻道理使春意更浓了。”还有的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孔子在弟子们的心田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在这春天里,种子开始萌芽,使得泗水河边的春意更浓了。”精彩的回答令我惊叹,经过这样的想象,学生们拓展了思维,认识得到了升华。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这节课我做了很多准备,但仍然感到很多遗憾。在突破难点上,虽然整堂课都贯穿始终,点滴渗透,但由于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个人理解有限,因此感到有点力不从心。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在深深地反思:如何才能做到像孔子一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如何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篇课文不仅让我的学生和古代的圣贤进行了心灵的交流,收获颇丰,也让我懂得了学无止境、教学相长的道理。

孔子教学反思8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面对一篇教材,首先要把握的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在哪里,可以进行训练的点在哪里?怎样落实“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然而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是个常量,在教学时只能有所舍、才能真正有所得。

  所以,在分析教材时,应抓住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教学,进行训练。

  本课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

  我以“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指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文本的深处和细处感悟人物特征,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我发现,教学中“静思默想”和“反馈交流”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孔子的品质的,如果能适当追问,引领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就更好了。

  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答题中,让学生在语文训练的同时受到课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得到了统一。

孔子教学反思9

  “孔子论水”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就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来讲,要由平常的水中悟出“水是真君子”的道理的确不容易。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来理解这段文字,理解这段文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呢?我试着从“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着手。如对于对“水有德行”的理解,学生抓住了“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来谈,但不会进一步展开谈,因此,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长江之歌》及上文对泗水河的描述,从而来理解“水滋润万物”,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水,但水却无所求的精神,点明这便是“水”德行的一个方面:无私奉献。然后顺势引导,水的德行是不是仅仅这一个方面呢?让学生结合“奔流不息”联想到水的“顽强、坚持不懈”的品格……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学生以前习得的,它已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当这些旧知与课文内容相关联时,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文中的“新知”:原来,“水有德行”并不空洞,就是从水中悟出的它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的品行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思维的闸门打开了!接下来理解水有情义、有志向及善施教化便“水到渠成”了。在此基础止,学生对水可以具体感知。从而,也理解了什么是“真君子”?“真君子”会备哪些特点?什么样的人才是“真君子”……“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这一方法,的确有效地帮助学生很好地感悟了显得抽象深奥的课文内容。

孔子教学反思10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1《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不倦求学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由于这节课的时代背景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远,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对故事中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虽然这项工作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是,从之后的上课效果来看,还是很值得的。因为,在动手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收获到了辛勤付出的快乐。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们就很顺利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我先请学生们汇报一下自己的查找资料的成果,“你对孔子和老子有哪些了解?通过查找资料,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因为在课前做了充分地准备,所以在课上滔滔不决地谈论起自己对孔子和老子的看法。由于课前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已经对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有所了解,所以,学习课文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通过感情朗读、听声音想象画面,学生能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和对人物品质的感悟,这些对于学生来说似乎都不是难题。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二人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谦虚、礼貌的品行,而又不失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呢?于是,我请学生同桌间先进性角色朗读,进而让两位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一边展示一边引导其余学生进行评价,谈自己更欣赏孔子和老子之间谁的对话,以读代讲、以评代讲,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的形象。课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后我想了很多,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有时候老师做的太多,准备的太充分,反而制约和束缚了孩子的发展。那么,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去查找资料、去探讨问题、让他们自己去组织表演,这一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会感到更加充实、他们会觉得自己是最棒的!

  给学生一个机会,其实,他们真的能做到让所有老师都出乎意料的事;相信孩子,他们真的很出色!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2课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进步,上完《孔子拜师》以后,心中颇多感受。仔细回想自己的课堂,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反思。首先,这堂课中闪光的有这么两点:

  一、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字、词、句的理解我们提倡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能脱离语言环境。这也是对学生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本堂课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抓住主线来贯穿课堂。

  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在这个整体中找一条主干,来贯穿全文的学习。在这堂课中我就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再回到全文让学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这样以一条线带到整个面上,教学显得清晰、连贯。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对话,从孔子和老子的语言中理解他们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是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

  课堂更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还存在一些不足: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

  课堂中还需要我们去斟酌的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们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教学反思11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的跳下去把她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得接受了。大家纷纷议论,认为他太贪心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又一条规定,路过人到国外旅游,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它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回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都夸她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的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帐,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说说这两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

孔子教学反思12

  一、谈话导入,找准切入点。

  在课前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充分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的理解,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孔子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有效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相机导入,展开教学。

  我个人认为这种导入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首先,教师必须对孔子、老子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教材的内容要吃透,力求在教学中能够运用自如。其次,时间上要有所把握,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了对主要内容的教学。

  二、情境中理解词语,帮助体悟情感。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陷入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用词语说话”之中,不免枯燥、呆板。本堂课中在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让学生懂得:世上的学问是学不完的,我们要虚心好学,活到老,学到老。

  又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我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三、让朗读贯穿课堂的始终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好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有利于发展其语言,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品德和审美教育。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的读,如:轻声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等,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并在读中培养语感。

  当然,这堂课中也存着在着许多问题:

  1、解词方法还很单一,虽然也用了很多方法,但每次解词总是想提醒学生到词语手册上查,其实有些学生可以自己从字面上理解的,我应该把这些方法明确地告诉学生,让他们真正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2、这节课的重点虽然抓到了,但文章的中心——“孔子的好学精神”学生还体会不够深,应该在学生理解孔子拜师艰辛时,再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孔子的好学。

  总之,在教学中我本着一种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地态度,真实的再现我们的课堂。不是用花哨的表演抓住人,而是努力用一种深层的、人文的、纯语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图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反璞归真,创造一种纯语文的课堂。

  同时,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所说的: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入,决定了你的课堂是否精彩。教师像一位引路人,你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我们走上讲台前,应该静心地把教材多读几遍,力求读得深读得透。多思考每篇课文怎么去挖掘它的语文特色,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简单的精彩。 这也是自己今后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孔子教学反思13

  尽管是三年级的孩子,孔子这一人物,孩子们已耳熟能详了,但对于这一人物除了知识很丰富外,还有那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孩子们就说不上来了。教学本课,我主要运用“读悟法”,让孩子们带着问题: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自主阅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多读几次。

  在细读课文时,我抓住课文中重点词语,例如对于“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语的理解,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当时的情况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句子理解的方法。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平时经常说的无痕教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的新的知识和技能。

  当然,一课下来,总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这节课中如能对前半段引导理解的时间把握得更紧凑一点,后半段时间的小练笔就能有更充足的时间,在前面引导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进行一个更明确的总结,学生的小练笔会写得更好,这些都是有待在之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努力的。

孔子教学反思14

  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从而读懂句子,进而读懂课文,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由于这篇课文要掌握的词语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我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课前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工具书、联系生活及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

  在学习中,学生是以小组和个人展示的形式汇报词语的理解,这样就陷入了程式化的“说说词语的意思”,显得较枯燥、呆板。

  我认为理解词语应与阅读理解同步进行,做到联系生活及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较合理。比如文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两个词语的理解。应先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而且使词语教学变得既有“语文味”,又充满了趣味。

孔子教学反思15

  本学期的第二课《孔子和学生》,作者通过孔子对学生的高度评价和与自己的比较,揭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具体含义,反映了孔子先进的教育见解。

  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一分为二,主讲优点,顺带出缺点。所以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从孔子的话中概括出每个人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方能明白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所以概括每个人的优缺点,是明白孔子教育理念的首要环节,如果这一点也做不到,那理解孔子这些教育理念就成了“海市蜃楼”了。

  第三节中孔子有这么一段话:“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能轻易亲近他。他们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总的来说,从这句话中找出每个人的优缺点来并不是件很难的事。同学们在学习时,很快找出了颜回和子贡的优缺点来,但到子路时,有同学把“谦厚”、“忍让”也归为优点了,说明对这个句子不理解。我便提示:子路的优点很好找,和前面的二位一样,孔子说得明明白白的,同学们也找到了,是“勇敢”;现在要找一找子路的不足之处。有一同学发言说是“学习不够”,全班同学便无下文。我就让同学们读句子。就这么短短的十六个字的句子,让同学们变着花样地读了几遍,仍然毫无反应——懵掉的该轮到我了。这时,有个同学认定“仍待”是缺点时提醒了我:对呀,这个词他们不理解,这个句子他们能理解吗?于是马上展开对“仍待”这个词的学习:仍——持续不断,待——需要。仍待——继续需要;仍然需要。好,“仍待学习”呢?仍然需要学习。那么哪些方面仍然需要学习的呢?这时,终于有同学明白了,是谦厚、忍让不够,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

  行,明白了,回读句子,又对这个“但”字不明白了。那就把孔子说的话完整地读下来,看看有几个“但”字,它们都表示什么意思?结果是出乎意料的:不明白。那就再给力学习这个“但”字吧!哦,在句中表示转折啊。第一个是从对颜回的赞许转到对颜回指出不足;第二个是从子贡的优点转到缺点,这第三个是从对子路的赞扬转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这才解决了这个环节的学习。

  回顾“找出每个人的优缺点”这个环节的进展过程,似乎给了我当头棒喝:这些所谓的四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几乎是一张白纸。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又要抓什么“关注表达”来了。其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又何尝不曾“关注表达”呢?重要的是不脱节,不掉链子。

【孔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

比例教学教学反思11-29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11-21

周教学反思12-09

船长教学反思12-06

水调歌头教学反思12-05

大海教学反思12-03

购物的教学反思12-01

《故宫》教学反思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