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2 08:50:38
草原教学反思15篇(优选)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原教学反思1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

  目前我执教的班级是我从一年级带起来的,在教学中,我一直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经过近三年的指导,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画批能力,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上课伊始,我通过舒缓优美的音乐导入课文,问大家:我们要想在课堂上亲身感受草原的美景,就要认认真真地读书,品味文中的语言,你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们纷纷举手,“可边读边想象”,“可以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的方法是结合上下文”……“一会儿,你们就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一定会看到草原的美景。”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学生通过默读画批,初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在交流感受时,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一个学生说:“草原不仅美丽,还是香香的大草原。”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加深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感悟。

  二,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此时,你正漫步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太阳的光芒映照在湖水里,湖面闪烁着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等多种色彩,湖水闪闪发光,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我及时给予肯定,“你说得真生动,让我们想到了蒙古包的样子,真好,谁还能这样说。”“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我又让他们将想像的画面用下面的句式说出来“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映出了(),还映出了()。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欣赏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景色,你有什么话要说?”学生说到:“草原的景色那么美,小牧民怎能不骄傲,不自豪呢?”“小牧民的家乡实在太美了,我如果生长在那里,也会向小牧民一样高兴自豪,尽情歌唱自己家乡的美景。”……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草原教学反思2

  这篇老舍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充分的进行了准备,希望能给班级的`孩子们一个快乐学习的课堂。

  成功之处:

  1.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刚开学的学生起到了很好的调动和收心效果。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学反思3

  《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老舍先生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在这次教学中,学生读出草原的美及对草原的情是我的教学目标之一,将要进入朗读训练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羊群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音乐课件伴奏中,随着课件展示的草原美景,声情并貌地向学生描绘着草原的美丽景色。从学生们的脸上能看出他们对草原美景的迷恋,从他们的眼中能看出他们对草原生活的向往。我想,这时我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我要运用视觉、听觉的冲击及音乐感染的多种方法,去挖掘学生发自肺腑的感情。让他们一次到位的爱上草原,只有爱上草原,才能对草原有情,只有对草原有情,才能真正读出草原的美,及对草原的情。图片展示完之后,孩子们的眼睛一直盯在最后一张图片上,久久不愿离开,《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还在耳边飘着……这时,我轻轻的问着:“你有什么感受?”孩子们这时才回过神来,将眼睛游到了我的脸上。“草原太美了!我一定要到草原那里去看一看!”“草原真是美极了,感觉像走进入了人间仙境。”“啊!老师,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仿佛已经闻到了草儿的清香,花的芬芳了!美!太美了!”

  孩子们高兴的'交流着,好象真正的游了一次草原。这时,我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们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中的美,学生们忘情地读着,读书声在优美的旋律中飞扬。

  反思:

  如果在处理这一部分时,一上课就让学生干巴巴的读,那种感受只能是生硬的,只触及到文字层面的感受。而一旦创造出与课文境界相和谐的课堂教学意境,就一下子触及到文字的内在意蕴——作者、课文及草原的“心灵”。这里,用课件展示出草原的风光,加上老师在音乐伴奏下的范读,巧妙地实现了学生与草原的“心灵”相会。有了这心灵碰撞,就会擦出学生与草原间爱的火花,孩子们既然爱上了草原,那么读出草原美及对草原爱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草原教学反思4

  教学《草原》这一课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感动,我被课文中所表现的蒙汉情深所感动,更为课堂上学生的那份热情而感动。我觉得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前,我让学生欣赏歌曲《天堂》,在悠扬的乐趣中,学生的脑海中展现草原的美景。接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草原迷人的风景画,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这一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提问的情境,促使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主动发现问题。我觉得学生提出的问题含金量很高,并掌握了基本的提问方法,学生在自主提问、互助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最后,我用动情的导语抛出牵引全文的问题:“……你们体会到了蒙汗民族间那浓浓的深情了吗?把你们动情之处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在自学交流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中我还以“情”为主线,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唱一唱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进行富有个性的语言实践与体验。再通过小组读、表演读、推荐读、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感悟课文内容,体味到了动情之处,并深深地感受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浓浓深情,特别是情到深处时,学生吹奏长笛曲,我跳起了蒙古舞蹈,这时学生配唱,有的学生还不自主地与我共舞,更加深了学生的体验。

  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更加明白了要吃透学情,善于处理学生“突发”的问题,知识面要宽,还要全心的爱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能全面地认识、教育、发展三大任务,课堂就能看到最佳效果。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小组读个人读品读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课下,我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上网查阅你想知道的有关草原的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课外知识。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从风俗人情这一角度着手进行阅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扫除了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更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强自己在电教技能上的业务学习。

草原教学反思5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借助多媒体课件,先引导学生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然后再指导朗读。通过熟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讲授这一课时,也存在了多方面的不足。由于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及本身对教案的不熟悉,导致在上课时不能更多的关注学生。尤其表现在与学生的交流方面。

  1.上课无激情,不够投入。应在语言、体态等方面多加注意,能够身临其境。

  2.未能与学生进行目光式的交流。

  3.如何让学生带感情朗读课文,避免让学生齐读,顿读、机器式的朗读。

  4.对于词语的理解应靠表情等让学生感受的,而不是单纯的靠教师解释。

  5.在语言组织方面,要避免使用“分析课文”“检查”等词,注意逻辑性。

  6.在授课时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7.注意使用课件时,阿拉伯数字的使用、格式安排及语言衔接等方面。

  所以通过讲授《草原的早晨》这一课,让我明白了要想上好一节成功的、生动的课,千万不能在课堂中形成“学生死角”。也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教材,教案深熟于心,只有这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与学生的配合游刃有余,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正所谓“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

草原教学反思6

  ……

  师:小朋友都读得很好,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在老师读的时候,小朋友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

  生:我好象看见草原很大很大,草原上长满了很多嫩绿的草。

  生:我好像看到很多羊冲出圈门,奔向草原。

  生:我好像看见牧羊人骑着骏马一边放羊,一边唱歌。

  师:小朋友听得很仔细,想像真丰富。

  生:我想去大草原看看,那儿是不是真的像书上写的一样。

  师:老师也很想去大草原看看呢,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草原,去看一看那里的景色。

  (多媒体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片)

  师:小朋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啊?

  生:草原真大啊!到处是碧绿碧绿的草。

  师:你说得真好。“碧绿碧绿”这个词用得不错。草原是很大,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写草原的大?

  生:无边的草原。

  师:说对了,草原大的一眼望不到边。所以说草原是——无边的草原

  生:我看到草原很美丽。天蓝蓝的,白云在天空中飘动。

  师:你说得真精彩。其他小朋友你们觉得草原怎么样?

  生:我也觉得草原很美丽。草原上到处都有五颜六色的小花。羊儿很多,像天上的白云一样多。

  师:你的语言真丰富,还说了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把草原上的羊群比作蓝天上的白云,真了不起。看来草原不仅大,而且还很----美丽

  生:我听见牧羊人在唱着响亮的歌,他们肯定生活得很幸福。

  师:你不仅会看,还学会思考了。

  ……

  反思:

  这是我在教学《草原的早晨》中的一个片段。草原对于江南水乡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要让学生感悟到草原之美,并进一步把感受到的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一定的困难。上课时,我先范读课文,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无拘无束地想像草原景象,再让学生欣赏一段优美的草原风光片。老师的朗读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想像空间,多媒体的播放给学生展示了真正的'草原风光,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构建起草原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语言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的语言正确而富有个性,他们好象融入了美丽的大草原中,加上老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使发言者深受鼓舞,也激起了其他学生的竞争热情,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草原教学反思7

  本次新上岗教师汇报课由我执教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西北地区草原风情一课。在备课方面,我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书,仔细查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翔实有序的教学设计。

  课前提问的内容是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并且让学生列举出他知道的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这道题我选择的我们班级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来回答的,不仅这道题是和我们学习的新课有关,能使学生用已有的旧知识对新知识形成迁移作用,而且关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也能提高他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让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受到歧视而遭到老师的放弃。课前提问的第二个题目是我国分为哪四大地理区域及其想对应的气候类型是什么。这个题目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环境做了铺垫。总体上课前提问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的查漏补缺。

  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后让学生对这一视频所播出的画面进行描述,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且调节了课程气氛,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奠下了基调。由此导入第三课草原风情的学习,自然而然过度到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原风情比较独特的省级行政区,紧接着分析内蒙古草原的位置、地形、气候降水等特征,为下面学习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环紧扣一环,衔接紧密。掌握了自然环境特征以后,分析草原牧民衣食住行文化习俗方面的特点与草原环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全班的30人平均分成六组。充分利用导学案,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这样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然而我觉得最大的好处还在于能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相互补充交流,教师总结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了知识,相信这种自己主动建构的知识一定会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探究之后整理出了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视频《敕勒歌》的欣赏,感受到草原牧民在这种环境中的幸福生活。接下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草原的沙漠化成因及其对策是什么,如此开放性的试题既常见又结合了当前的热点,发散了学生思维。在由此联系到我们现实生活之中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你作为学生会怎么做,可以说是无形之中进行了德育教育。草原牧民的现代化生活方面我让学生举了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羊毛衫的一些例子,使学生对畜牧业基地产品深加工的含义加深了理解。在新课小结之后我按照一定的坡度难度设计了相对应的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在最后还对学生的收获进行了询问。

  不足之处:

  教学设计在准备的时候虽然很充分,自己也查阅了很多了资料,但是在具体的实施阶段,有的预设是没有想到的',所以在这种没预设而生成的方面,我还是没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应对。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虽然评价语言可能很具体,但是这样也占用了一些时间,再加上学生课堂气氛并没有被我充分的调动,作为班主任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的养成应该在于平时,而不仅仅在于这次课的“汇报”,所以在这方面检验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时候启发学生占用了时间,造成了课堂巩固的习题只能在下次课完成的局面,这可以说是最让我无法释怀的地方了。也许这不是最精彩的一课,但是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同行的指导下,我一定能上出最精彩的一课。

草原教学反思8

  本课程包括歌曲《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欣赏曲目《草原放牧》、《草原巡逻兵》等内容,需3-4个课时完成。我校三位老师分别上了唱歌课《草原上》、唱歌律动课《我是草原小牧民》及欣赏课《草原放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导入

  《草原上》采用了听音乐律动击拍的方式导入,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歌曲学唱做好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我是草原小牧民》采用的是教师手风琴演奏导入,教师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求知的目光,可谓事半功倍。《草原放牧》采用了故事导入,教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精彩的故事讲述紧紧揪着孩子们的心。总的来说,三位老师的导入都非常成功。

  二、教学方法

  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形式多样、尽心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旋律的起伏变化,第一课时的王老师设计了随旋律蹲起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展示蒙古族的歌舞特点,王老师现场舞了起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的易老师设计了整首歌曲的律动。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第三课时的梁老师设计了集诗歌、绘画和舞蹈于一体的创编环节。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三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这对现在多媒体稍显泛滥的课堂更显珍贵。

  三、教学建议

  王老师的《草原上》前面的节奏击拍x x x-未能在歌曲教唱环节中运用略感可惜,后与之交流得知是因时间不够,则之前的.歌词朗读环节似可删减。而手号引导歌谱视唱环节又似乎可以拓展为:个别学生手号打出歌曲的任意一句谱,其他同学唱出该句歌词,借以巩固对手号及音高的认识,并巩固歌词。易老师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内容安排稍显琐碎。其中歌曲教唱用时太少,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之后还可在歌曲的音准、节奏及歌唱的声音、情绪上再作要求并落实。梁老师的欣赏课《草原英雄小姐妹》开始的曲式结构“aba”环节似可不要,直接故事导入。梁老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若脱稿讲述效果会更佳。第一遍欣赏时要学生听辨有几个乐段的目标太难,似乎应重新设定该环节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加强音乐主题的熟悉。

  总的来看,三位老师在课堂上教态自然、教学语言运用恰当、具亲和力、课堂组织有序、备课认真充分,诸如这般的优点很多很多,值得本人认真学习。以上观点为本人听课所思,供大家参考。

草原教学反思9

  语文课程制定的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

  学习方法

  。

  在教学《美丽的草原》一课时,我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三维”目标。

  一、自主学习,贯穿阅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本节课我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学始伊,我播

  放了一段关于草原美丽风光的录象,然后告诉学生这节课我要带领他们一同走进美丽的草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观赏这组美丽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学生读书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这时,我安排了第一个层次读书,并且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或问老师,问同学。读完后,我鼓励学生站起来轮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师生评议。紧接着我安排了第二个层次读书,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中都写了谁喜欢草原?他们为什么喜欢草原呢?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三个层次读书,也就是精读感悟,随文识字。以上三个层次的朗读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升,使得整节课的朗读指导有目的,有层次,体现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得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真到实现了读的目标。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这节课我注意以境导情,步步铺垫,让学生进入角色,入境入情,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开课伊始,我说:“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又说:“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橡一副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美丽的草原。”这样的开课为学生以后的情感升华作了铺垫。学习第一小节时,我请同学欣赏草原的草和普通的草的对比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体会到了草原的草最新鲜,接着我问:“能用读展示出来吗?”学习第二小节时,我和学生一起欣赏草原云白、天蓝的画面,经过此种情境的创设,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学完前两小节之后,为了达到情感的升华,我播放了课件《美丽草原我的家》。学生观看后,进一步加深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此时读第三小节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拓展延伸,重视实践

  读中学写,学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因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比如,学完全文后,我播放了一段锦州美丽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家乡锦州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而且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然后布置了一项拓展练习:创作一首歌颂家乡锦州的诗篇。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读中学写,学写结合的要求。

  整节课的学习中,我只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更多的是学生的自读、自悟;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是老师说教式的灌输,而是学生自我体验后的感悟。这节课的教学,真正使三维目标落到了实处,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草原教学反思10

  一、课堂实录

  师: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共同学习了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了解了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人口和民族,那么,世界上处在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人们,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了解和研究处在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我们国家在哪里都有大片的草原呢?

  生: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

  师:那么,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是哪一个民族呢?

  生:蒙古族。

  师:那么,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怎样的,与草原又有哪些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先来听一首优美的蒙古族曲子,了解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播放歌曲《蒙古人》)

  师:好,听完这首优美的乐曲,结合着大家看到的画面,还有,自己所查找的材料,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蒙古族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生活呢?我们采取抢答的方式,谁先说?(学生纷纷举手)好,请第一组的同学先讲一下蒙古族的衣?

  生:蒙古族的服饰是蒙古袍。蒙古袍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在骑马放牧时能护膝防寒,晚上能当被盖;长长的袖筒冬天可护手持缰,夏天可防蚊虫叮咬;宽宽的腰带在骑马时可保持腰板的挺直和稳定。蒙古袍的用料有季节之分;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冬袍是粗布、毛料面的羊皮袍。颜色有男子喜欢的棕色、深蓝色,女子喜欢的橘红、浅绿和粉红,老年人则喜欢青色和灰色。蒙古族妇女的帽饰和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蒙古族服饰在北方民族中极有代表性,充分显示出蒙古人热情豪放的性格和一个发达民族的文化风采。

  师:好,这名同学讲得很详细,大家听懂了没有?

  生:回答:听懂了。

  师:那么,谁还有关于蒙古族服装的问题呢?可以向这名同学进行询问?

  生:蒙古族的服装为什么那么厚呢?

  生:因为草原上风很大,穿着厚的衣服可以抵御寒冷。

  师:大家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那好,请为这名同学鼓掌,他讲的非常好。

  师:那么,谁能讲一下蒙古族的食呢?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他们吃什么呢?

  生:蒙古族传统的食物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肉制品,第二种是奶制品,第三种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虽然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是却非常科学。蒙古族的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这一时期,肉吃的相对少些。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后,到了夏季需要用奶制品进行消化和吸收,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蒙古族人非常注意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谚语:早餐要自己一个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着吃,晚餐要给敌人吃。意思和我们常说的“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餐吃少”是一样的。

  蒙古族食用的奶除了牛奶外,还有羊奶和骆驼奶;食用肉类主要是烤全羊、手扒肉、涮羊肉;蒙古族的饮料主要是奶茶,也称“蒙古茶”,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不可缺少的饮料。

  师:这名同学讲得很好,说明在课下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那么,谁还有问题问他呢?好,我有一个问题问一下?蒙古族的饮食刚才你讲了主要是肉和奶茶,那么,是不是很单调呢?那么,他们的饮食有没有科学性呢?

  生:有,因为在冬季人们储存了大量的热量,而到了夏季多喝一些奶茶,正好可以帮助消化和吸收,既可以吸收营养成分,又不至于使人发胖。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呢?

  生:没有。

  师:那好,接下来,谁能讲一下蒙古族的住呢?

  生:蒙古族人民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是独具特色的活动毡房。一般为圆形,多用条木结成圆形的墙壁和伞形屋顶,覆盖毛毡,用绳索勒住,帐顶中央有采光,通风的天窗,外壁多用白色羊毛毡覆盖,在绿色的草原上格外醒目,蒙古包内的支架称为“哈那”,按其大小分,一般有十个哈那、八个哈那、六个哈那、四个哈那等几种,按其式样分,有转移式、固定式等;转移式蒙古包是纯游牧民的毡房,建造和拆除都较为简单,两三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完成。固定式蒙古包无论从样式还是布局都和转移式不同,比较讲究。

  师:这位同学讲得也非常好,说明准备很充分。那么,下面哪位同学还有问题呢?

  生:蒙古包为什么可以方便拆卸呢?

  生:因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经常是逐水草而居,所以要经常搬家,方便拆卸正是符合它这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

  生:那么,蒙古包为什么用羊皮毡覆盖呢?

  生:因为草原上风沙很大,尤其是到了冬天,非常寒冷,用羊皮毡覆盖可以使蒙古包里面变得暖和,还可以使室内保持住温度。

  生:那么,为什么又有固定式蒙古包呢?

  生:因为现在有很多蒙古族家庭已趋于稳定,开始从事农业种植,所以用固定式蒙古包会更方便、耐用。还很安全,不怕狂风暴雪。

  师:限于时间关系,我们进行下一个内容,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古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

  生:蒙古族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骆驼。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小孩子十岁左右,便能骑在马背上自由驰骋,参加那达慕的赛马运动,骆驼是牧民冬季的主要交通工具。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蒙古族不骑牛和羊呢?

  生:牛的速度太慢,无法进行骑行放牧;而羊的身躯太小,不适合骑。

  师: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们进行下一个内容。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蒙古族的娱乐生活?

  生: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重要的文化和体育盛会。“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游艺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也是蒙古族人民欢乐的节日。那达慕多在草绿花红、马壮羊肥的七八月,以村或乡为单位举行。

  那达慕大会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那达慕大会有悠久的历史,过去举行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现在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有摔摔跤、赛马、射箭、套子、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活动,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活动。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等精彩表演。那达慕大会,推动了蒙古族体育的发展,也培养了蒙古族顽强拼搏的精神。

  师:这位同学讲得非常好。那么,谁有什么问题,可以进行提问?

  生:那达慕起源于何时?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也没查到,我建议大家在课后进行进一步探究,看看能否找到正确的答案。找到了的同学,下节课告诉大家。那好,现在我给大家出示一下,我所查到的图片资料,我们再进一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生产与生活及与草原的关系。[出示图片]表现蒙古族的生活场景

  师:大家刚才看了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大家说,蒙古族的生活令不令人向往啊?

  生:令人向往。

  师:那么,根据大家了解的资料,蒙古族的生活是不是一直没有变化,非常地安逸呢?

  生:不是。

  师:那么,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下面我首先,将我找到的一些资料给大家看一下,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内蒙古发生的变化。

  出示图片:分别为“退化的草场”“草原荒漠化”“沙尘暴”“沙漠侵袭河流”等。

  师:通过刚才大家看到的图片和你们所找的资料,谁能说说内蒙古发展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草原面积减少,蒙古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影响,贫困人口增加。

  师:那么,这种危机是怎样造成的呢?

  生:过度放牧。

  生:降水减少,草的长势不好,河流流量减少。

  生:耕地面积扩大,土地沙漠化加剧。

  生: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

  师:那么,面对内蒙古草原发生的危机该怎样去解决呢?下面我们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大家想一想办法?

  学生分为七个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有组长,有记录员,认真汇总大家的意见;时间为10分钟。

  师:哪个组先发言?

  生一组:我们的想法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生二组:退耕还草,加大人工植草力度。

  生三组:有序放牧,合理放牧,让草场有充足的生长期。

  生四组: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师:大家的发言很好,我建议在课后,我们将我们今天所提出的想法整理好,将材料寄给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向他们表达我们深圳市的中学生对蒙古族人民发展的关切之情。

  师:我们本节课所探讨的内容就到这里,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后作业。

  出示作业要求:每人写一篇300~500的抒情散文,名字叫《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充分表达出对内蒙古草原和人民的热爱和关心之情。

  师:本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下面我给大家播放一首优美的歌曲,歌的名字叫《蒙古人》,是由著名的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播放歌曲《蒙古人》)通过这首歌曲和播出的画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和了解到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出示祝福语:祝愿内蒙古大草原恢复昔日的生机,内蒙古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二、教学反思

  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草原人家》这一课的学习上,我采取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我感觉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内在要求。

  1.成功之处

  (1)学生们参与程度高,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学习角度上,共同审视和研究这一课上所出现的问题。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所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在课上畅所欲言,随意自由的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他们感觉自己的学习非常自由,自己的想法可以讲出来,而且不怕讲错,还可以互相争论,用他们自己的话讲,“感觉很爽”。教师在课上进行有益的补充,而且每一次都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认同教师的观点,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改变了以往教师拿出来的观点,学生理解不理解都必须接受,有时让学生感觉很别扭,甚至出现逆反,久而久之,对这一课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在这一课上,基本上是由学生在讲述,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只是进行了衔接和引导,帮助学生开拓了思维,从而顺利完成了这一课的学习,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要求。

  (2)学生们课前准备充分,查找资料丰富,并能对资料加以辨析、认识。体现在:课堂上由学生讲蒙古族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生活,学生们讲完后,我突然提出了:“下面的同学对讲台上的同学讲的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进行提问?”这是所有同学都没有想到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基本上讲台上讲述的同学都能讲清楚自己所阐述的方面,而不清楚的地方,我号召大家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在下一节看谁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再次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探究热情,因为初中生的表现欲比较强,你让他们去在大家面前表现,他觉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所以很乐意去做,去寻找答案,争取在下节课能给大家讲清楚。在进行探讨草原发展面临的危机与产生问题的原因时,我首先出示了我所查找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分析,学生们很快就回答出来了,也说明了课前准备非常充分,而有的问题是大家在课堂上讨论拿出来的,也说明了学生们事先对这个问题的了解非常透彻。

  (3)的制作及使用非常成功,成为了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时间、内容掌握得也很好,没有纷繁复杂的感觉,没有眼花缭乱的感觉,感觉基本的教学内容变得无限扩张。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上游刃有余,与的详略得当有很大的关系。

  (4)教师的课前辅导非常成功。在课前,我对学生所要找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口头上的提示,学生们深刻领会了,寻找资料方向明确,减少了盲目性;表现在:在课堂上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答的基本上不跑题,内容明确;在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讨论时,观点也是符合常理的要求,不是那种胡说乱讲,没有任何可操作性,只会引起课堂上的混乱。

  (5)在课上我提出把同学们所提出的解决蒙古族发展问题的想法和建议,经课后师生共同整理后,将其邮寄给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表达我们深圳中学生对内蒙古自治区发展问题的关注和对内蒙古人民的美好祝愿,引起了学生们极大地兴趣,大家普遍感觉到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同时使学生增强了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实现了通过《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社会、爱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养成也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2.值得注意的地方

  (1)知识的拓展。我只对内蒙古草原进行了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而没有涉及其他草原和牧场,应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基本草场和牧场情况。

  (2)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更充分些,应以渊博的学识去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在课上,学生的提问中,提出了“那达慕”始于何时,这正是历史与社会的很好的结合点,而教师也没有准备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留给了学生进行课后探究。我认为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3)学生的广泛参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课上,学生发言人数与人次存在重叠,意味着主动发言人数少,只有十几人,应在今后的教学中,考虑采取分片承包的方式,直接指定由哪些同学进行陈述性发言,大家轮流发言,使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因为现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与社会的原因,导致在公众场合不能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善于讲述,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

  (4)在今后如果教学条件许可,在教学中进行更大胆地尝试,完全由学生讲述,教师在下面当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学生进行解答,这样会使学生掌握问题更深刻与全面,师生平等,师生互动,教学气氛会更加融洽。

草原教学反思11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xiaoxue.xuekeedu.com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草原教学反思12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低年级非常优美的散文。全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响亮的鞭声唤醒了黎明的草原。第二自然段介绍了羊儿的快乐和牧民们的喜悦。第三自然段讲了远处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歌声。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大草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只能想象田野的样子,如何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草原的无边无际,这节课我借助了多媒体的手段,从网络上搜集了有关草原的图画,通过播放草原的歌曲,让学生仿佛置身在茫茫的大草原中。同时,我还借助了简笔画的手段,让学生想象大草原的天空中都有些什么?草地上又有些什么?自然过渡到对“一只只”的理解。这节课的难点在突破四个动词。“涌出、蹦跳、跨上、赶着”。怎样让低年级的孩子简单地理解这几个词语?我采用了表演法诠释“涌出”,从一开始的几个孩子参与到班级里大部分的孩子参与,大家都知道了“涌出”的意思。接下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羊儿出了圈门高兴吗?你从这句话中的那个词中看出他高兴的?学生很快找到“蹦跳”,我让学生连续表演了“涌出、蹦跳”两个动作,课堂气氛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前面给学生点明了这个是动词,后两个关键词,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找动词的方法,学生沉默了一会后,很快就找到了“跨上、赶着”这两个词。这一课的难点一下子就突破了。

  这一节课中,我在授课时存在很多的不足,因为太关注难点的`突破,忽视了对学生指导朗读的训练,表扬的语言比较单一,句子的朗读指导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紧密相凑,既然学生抓住了关键词,就要通过朗读突出这个关键词。而教师这时候就要为学生的朗读做个很好的指点。第二,复习生词的时间浪费比较多,以至第三自然段没能很好地开展出来,我想用什么像什么练习说话,这个教学目标也没有达成。

  俗话说“千人磨一课”,我想,一节好课的形成,得靠不断的去磨合,不断地去改进,教师本身要深入研读文本,吃透教材,真正走到教材本身中去,才能达到真正的用教材,让教材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另外,作为教师本身,提高自身个人的专业素养,语言的连贯性也是非常关键的,课堂上的教师要灵活,要有一双慧眼,目中有学生,只有真正把学生带到这堂课中来,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学有所归,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草原教学反思13

  《草原》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就设计了看图片想像美景、品读优美句子、美图配佳句、看录像感受人情美、上网查资料了解草原等环节。

  单纯地通过语言来想像从没见过的景色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上课,我就播放了图片,加上美妙的配音,马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积极发言描述自己通过歌声仿佛看到了什么,我顺势要求他们用完整、优美的语言说说想像中的草原,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感受到文中优美的语言,这时很自然的就引用、或模仿课文的句子,很自然的达到积累优美语言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最终让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并得到全面发展,取得学与教的最佳效果。所以我重点设计了“美图配佳句”这个教学环节,利用大量从网上搜集的草原风光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写得十分优美的、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但他们脑海中抽象的画面怎样具体地再现在其他同学面前呢?再用语言来描述的话一方面不可能超越语言大师的范本,另一方面未免枯燥,所以我利用网上大量的图片资源,让学生选出他们认为最适合所选句子。

  设计这个环节有个目的:

  一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出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并通过图片再现在学习伙伴的面前;

  二是让学生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通过字典来理解什么是“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茫茫”,而是通过鲜活的、真正的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老舍先生所感受到的美景。但又不单纯是感受,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实际是他们对文章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交流意见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也都得到了锻炼。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在学习蒙古族朋友的热情好。

草原教学反思14

  《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草原教学反思15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文章既写出了草原的独特风光;又写出了蒙古同胞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古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各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全篇文章文笔优美、语言清新流畅,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闹欢腾的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很难体会到草原那种一望无际、满眼都是绿色的`美。于是我准备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美,听一首描述草原美景的歌曲,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歌词想象那儿的景。

  让学生爱上想象,为学生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从此在智慧的天空自由翱翔。

【草原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反思06-13

草原教学反思06-13

《草原》教学反思(热)07-10

《草原》教学反思(实用)07-06

(荐)《草原》教学反思07-05

《草原》教学反思[必备]07-05

《草原》教学反思[荐]07-05

(实用)《草原》教学反思07-05

【优秀】《草原》教学反思07-05

《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