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3 09:38:07
《可能性》教学反思实用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可能性》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能性》教学反思1

  感觉本课最大难点是例题教学,而例题教学中的最大难点又在于花落在每个人手里的可能性与落在男生组(或女生组)手里的可能性的关系。

  尝试分析了一下例题难在何处?主要原因是这里男生组与女生组表演的可能性正好相等。难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游戏中只有男生组和女生这样,所以男生组(或女生组)获胜的可能性就应该是1/2。(因为有两个组,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占其中一份)。例题如果采用直观形象的色块帮助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但主题图中人数太多,用转盘画图示来表示不方便。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案设计时首先将观察人数由例题的18人减少为(6人),这样绘制转盘时就能既快捷又方便学生观察探究了;其次,我将例题的等可能性事件。当我对第一排的同学宣布完游戏规则后,全班男生大呼“不公平”。此时,我就紧抓其“不公平” 的心理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最终从教学可能性的角度发现其概率的'不同,男生组表演节目的可能性是4/6,女生只有2/6。

  困惑:为什么教材例题要以击鼓传花为素材来研究男生组与女生组的可能性呢?学生生活中很少是男生组或女生组为单位来进行表演的,他们缺乏这样的游戏经验。其次,为什么不能直接采用直观形象的转盘作为研究素材呢。

  学生们的疑问与争议:在课后,要求学生将可能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他们谈到了商场购物后的促销活动等级常常是分散重复排列的,如: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果把转盘中所有一等奖的区域都集中到一起,那么这时获奖的可能性是不是会有变大呢?近1/2的学生指出:可能性变大。因为以往转动转盘时,由于获奖区域较小,所以指针很容易因偏离获奖区域一点而与大奖失之交臂。可如果将其放在一起后,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会变小,那么或奖的可能性就增加了。还有近1/2学生从面积的大小来思考,认为可能性不变。当然也有少数“两面派”,他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说,获奖可能性不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可能性增加。通过讨论,最终大家达成共识,获奖可能性的大小应该不变。

《可能性》教学反思2

  一、源于生活导入,使学生感受亲近的数学知识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使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概率知识太抽象了,怎样使这一知识深入学生的生活,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直观呢?这堂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老师和学生玩“猜牌”这一游戏情境,简单而有效地突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以至引导学生直奔这堂课的主题“可能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猜牌”“摸球游戏”“小小设计师”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乐中悟,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并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三、加强活动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进行“摸球游戏”之前,教师先进行个示范摸球以及“友情提示”的出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摸球游戏”的.顺利进行起了事到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活动中应用知识,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交流,更加深刻的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3

  可能性是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为了加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而新增的内容,是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从教学内容还是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这部分内容要求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与体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的共同和谐发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整合资源,创设一定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如:开始就由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结果,在猜测、表达、交流中归纳,初步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不同结果,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概念。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又为学生及时的表达提供了机会,即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全班交流,讨论六幅与现实世界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画面。这一环节,又将活动与学生的猜结果、说理由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可能性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不断体验与判断中,进一步加深对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逐步建构了数学理论。课尾要求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造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中具有可能性的.事件,为学生创造了大胆想、大胆说的机会,并将可能性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二、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本课教学,我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学学习,不只是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其次,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加强对随机事件的口头表达,对可能性的判断和争辩等。重视学生的猜测,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简单地给予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把评定与验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另外,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理解别人的思考方法和推理过程,对照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

  三、有效地引导与组织,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因此,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整堂课的教学中采用班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和疑惑:

  1、在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判断题,尽管判断题涉及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两个方面,但有重复之感。因为在练习的设计上要体现出习题的典型性、趣味性、多样性。

  2、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而了解可能性的大小只在课快结束时匆匆点了一下,而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整节课显得不够丰厚。我每次上到新课程中新增添的内容,既兴奋,又担心,既感受到挑战,又感受到压力。尤其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既怕浅了,又怕深了。到底怎样对本节课的目标进行定位,才能最大程度上使学生收获最大,使课显得丰厚饱满呢?请各位有经验的同行不吝赐教。

《可能性》教学反思4

  1.教学反思:

  (1)本课时教材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2)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戏活动,把知识教好教活。“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2.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梳理知识,优化梳理方法。

  (2)加强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需要破解的问题:

  让学生尝试自己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梳理知识,培养学生每一节课都要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的习惯。

《可能性》教学反思5

  本周四上午,在我校举行了四年级数学教研活动。第一次讲公开课,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很荣幸有这样一次锻炼的机会。我选的课题是《可能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定性描述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二是了解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但是知识却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在活动中感受可能性,课前我准备了小球、塑料袋,扑克牌、表格等教具。课堂一开始,我用师生玩“石头剪刀”的'游戏导入,吸引了学生兴趣。接下来主要通过摸球游戏、摸扑克牌游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游戏中学习。整节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之后的评课环节,各位老师都对这节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如学生对“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并不理解,最好老师能用这次词语举些例子,然后让学生理解后自己能说出一些这样的句子。讲“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可能性小”这部分重点时,应该让学生自己总结,重点内容多说几遍,便于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路老师指出:课件是课堂的辅助工具,课件不能代替课堂。重点内容要在课件上呈现,老师一句话就能表达的没有必要都写在课件上。同时对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途径。

  这次活动让我了解到自己在教学时的不足,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改进的方向。一次锻炼,更是一次成长,整个活动下来,可以说是收获满满,充满了斗志。

《可能性》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判断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用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尝试设计公平简单的游戏方案。

  2、通过猜测、验证事物的可能性,明确事物的发生存在概率,并会合理的阐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初步体会假设、验证、应用的数学学习方式。

  3、学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感受探究数学活动的乐趣,体验游戏与比赛的公平原则,体验数学与生活间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公平、公正意识,促使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学会用简单的分数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通过猜测、验证事物的可能性,明确事物的发生存在概率。

  教学准备:课件、扑克牌、纸盒、转盘、乒乓球、小正方体、长方体、油画棒、记号笔。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情境导入

  从学生喜欢游戏入手引出可能性这个课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贯穿游戏,激发探究“可能性”的兴趣

  设计抽扑克牌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引起学生思考,发现先拿的会赢,从而引起用什么办法解决谁先拿是公平的问题。引入到抽扑克牌。学生通过实验,猜想、验证自己的发现。接下来引入抛硬币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规律。发现当数据越大时,红牌出现的可能性越接近二分之一。用游戏这根“线”将学生的身心和数学新知牢牢的维系串联起来,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让教学变得自然流畅、有滋有味,让深奥的史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亲近“好玩”。

  3.贴近生活,实际感受“可能性”的作用。

  让数学生活化,让数学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学中,我利用我和同事要准备下跳棋这一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解决书上的错例。并尝试在小组内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等可能性事件,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原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巧妙而有效的体现了课改理念,让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新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知识技能在生活中的作用。

  4.实验操作,培养科学精神和综合能力。

  教学中,我适时组织学生认真耐心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在小组中交流,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环节:实验操作、记录数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揭示规律;还适时引出科学家几千次甚至几万次的实验数据表,让学生感受科学家那种一丝不苟、坚忍不拔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课的最后,我在学生已牢固建立诸如“要想公平必须要等分转盘上各个区域”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地进行了趣味提升,即让学生感受“还有不等可能性的存在”的现象,使学生把已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事实中,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整堂课,我始终围绕等可能性这个知识的主轴,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开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可能性》教学反思7

  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强调要在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分析,判断,推理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兴趣更加明显,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在玩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能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验新课标的理念:

  1,创设情境,感悟数学问题由生活中来,并注重应用.

  教学时,创设抛硬币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可能性"这一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又设计了直观的"摸球"游戏,使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感受,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中,亲身体会直观的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可能性,最后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举例说明可能性,并开展"小调查"活动,综合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

  2,"玩中学",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玩是孩子的天性,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动"促"思",在玩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让学生边玩边思考,让学生大胆猜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样,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的获得个人经验.

《可能性》教学反思8

  “可能性”是实验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在教学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注重学习过程的优化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让学生猜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这个既简单又有趣的游戏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了“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学习内容上。第二个活动是“摸球”游戏,通过摸一摸、猜一猜、说一说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实验、分析、比较、猜想,使学生亲历实践发生的随机性和必然性,唱到探索成功的乐趣。第三个活动是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站一站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运用价值,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第四个活动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一环节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与灵活性,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无处不是“可能性”的学习与判断,可以说活动贯穿全课。

  2、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数学学习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学生在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后,我采用了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培养他们的探索及创新能力。通过小组摸球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充满情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

  3、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主题图,学生只是凭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没有亲身体验抽签这一过程。

  (2)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看似掌握了所学知识,但在后面用 “一定、不可能、可能”三个词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可能性》教学反思9

  《可能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简单随机现象的特点,感受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发展随机意识,增强数据分析观念。同时也能拓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奠定基础。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或多或少的体验了与可能性相关的一些知识,只是这些体验是零散的.,混乱的,粗糙的和无序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上能将这种感性的认识提升为科学的、理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要用到有关可能性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可能性”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教学时,我通过三个相关联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体验可能性。数学教学在关注学生兴趣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起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需要教师对每次师生活动进行精心的设计,在每次活动中都能找到数学思考的成份,巧妙地融数学思考于活动之中。本节课的开始,我安排了三个摸球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明确的指向下,学生体验到了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课中通过抽奖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用处。通过体验可能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研究过程,同时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体验了可能性,感悟了“小概率现象”。最后的总结,也能融数学思考为一体,发展了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了数学的妙处。

  三、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并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能及时对表现好的学生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和理解可能性。不管是开头的摸球游戏,还是中间的学生自主合作,进行翻牌游戏,再到最后的练习、小结等,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发现有些学生的生活常识比较缺乏,口头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根据学生这些方面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力求更好。

《可能性》教学反思10

  《可能性与公平性》这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已尝试定性描述及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通过 “抛硬币”、“玩转盘”、“掷骰子”等游戏活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亲身体验、验证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观感受,从而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今天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整个过程,既兴奋又遗憾。

  在第一环节当中,由摸球游戏轻松进入课堂。学生一听要玩游戏,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在简单介绍游戏规则之后,我随机叫学生摸球。通过游戏,学生发现,总是老师赢。于是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白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红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不公平。我再次设疑:怎样就公平了,为什么?在讨论中得出:红球和白球同样多时,摸到的可能性就同样大了,这样的话就公平了。总体来说,第一环节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学生们也配合得非常好。

  在第二环节的探究活动当中,学生们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在小组长的明确分工下,学生们进行了实验,并及时总结出了实验结果。在总结汇报自己实验得出的结论和观察数学家的实验数据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在这里,我只是让一位同学说了原因,我觉得如果多让几位同学说一下的话,学生们对为什么公平也会理解得更透彻了,这节课的重点也会得到更好的突破。

  第三环节是练习。在练习当中,学生们虽然能准确地感知游戏是否公平,并会设计出公平的游戏。但是学生们不会用准确,条理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与我在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自己在课堂的有效调控及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课堂生成的资源,并进行利用,因为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源自于学生,是最直接、最能体现学生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的资源。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学生说的,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更应该多学习,多反思。

《可能性》教学反思11

  教后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过《可能性》,理解了可能、不可能和一定,并知道了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主要是让学生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并能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课堂教学中,我着力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发展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都是在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发现游戏的公平性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会得到发展。整个学习活动进行顺利,师生互动较好,学生能清楚表达想法及设计公平的游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好几个摸球游戏,课堂上学生对于游戏的热情较高,部分学生游戏结束还意犹未尽,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秩序。

  批改课后作业时发现学生虽然已会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但如何自己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还是掌握得不好,有一些学生对于规则的描述不清晰、不完整。

  今后教学设想:在课堂上设计多一个“让学生写出公平游戏规则“的环节,使学生对于规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利于他们今后对规则的规范化描述,提高书面用语表达能力。

《可能性》教学反思12

  一,教材分析

  理解现实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材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的联系。例1以教师的两个问题“小明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小丽可能会抽到什么”和小精灵的一个问题“小雪会抽到什么?”为线索,逐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通过学生的回答“三种情况都有可能”“不可能是跳舞”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最后只有一张了,小雪可能会抽到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

  二、心得体会

  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体验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这节课我通过猜一猜引入课题,然后通过玩扑克游戏,墨粉笔的游戏,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在玩中学,在玩中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然后PPT出示练习。说一说,连一连,生活中的可能性,数学中的可能性,成语中的可能性,故事中的可能性。

  3.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4.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教学不足

  整节课都是教师引导,没有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学。学习生活中的可能性时只是按照我的PPT来学习,如果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找出发现生活中的可能性就更好了。

  四、改进措施

  1.认真学习教材,教师用书,把教材内容搞透彻。 2.要认真备教材,更要认真备学生,基本做到因材施教。 3.多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让他们学的轻松、快乐。

《可能性》教学反思13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简单实验,认识可能性的大小,并在此过程中学习画“正”字记录数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可能性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以及定量分析可能的大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提高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的统计与可能性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可能性知识,知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一些简单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些是学习本单元的直接基础。此外教材在此安排的画“√”记录数据、涂方块表示数据,以及分类数据等内容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常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对可能性的大小还很抽象,如果没有相应实验数据的支持,要让学生感受新知、应用新知确实有点牵强。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摸球、根据情境设计方案、判断等活动,初步体会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2、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是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可能性》教学反思14

  本堂课是在学习第七单元后的一堂讲练结合的复习课,在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智慧作业页面下,我发现有学生作业的数据信息、微课资源和生成对应的讲解稿等一系列资源,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上完本课,反思如下:

  组织学生自主复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梳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点,把握本单元知识的脉络,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框架。

  分析智慧作业数据。因为班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居多,智慧作业的使用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但部分数据也能看到班级作业情况,再结合线下批改,我汇总出班上的典型错题,针对性的解决错题,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讲练结合的环节设计,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通过观看智慧作业的视频,再结合推荐的讲解稿中的练习进行巩固。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就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启发,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突破难点将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反思我的不足之处有:少部分同学还没有养成使用智慧作业自助归集的习惯,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和针对性的讲解稿。通过此次教学活动,观看智慧作业微课教师的视频,我发现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习惯都有很大的不足,不够细致和规范,导致学生的作答也不够规范。智慧作业的使用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帮手,也是助力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未来还需要加大推广的力度,让智慧作业的大数据和微课视频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助力。

《可能性》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我试图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猜一猜、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通过选取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摇奖活动,把游戏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有意义的、贴近自己生活经验的情景中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

  2、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两次的摸球活动,都是在学生猜测、验证、交流中形成概念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原型,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可能性事件再次加深对“可能性”的理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可能性现象的欲望。

【《可能性》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可能性》教学反思06-18

《可能性》教学反思05-31

可能性的教学反思02-16

可能性教学反思02-23

可能性教学反思05-22

可能性及可能性大小教学反思04-27

可能性的大小教学反思03-19

《可能性》教学反思15篇03-19

可能性教学反思15篇03-19

《可能性》教学反思(15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