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28 07:30:16
【集合】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对于今天我所讲的《风》这一课,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形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的开始,我用嘴模拟风声,深深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把他们带入科学课堂,快速地收住学生的心。

  二、感知风力,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

  开始师生交流,“你看到看到刮风时有什么现象?”学生们根据平常所见,回答出刮风时的各种情况。随后,让学生猜想一下,如果把风带进我们的课堂呢?这时,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索。从而亲身感受风带给我们的力量。最后总结出“风有一种力量,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三、动手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这里,我应先给同学们讲解一下制作小风车的步骤,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可是我在上课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导致他们有些人不会制作小风车。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在展评作品时,应该让他们用最直接的方法来比较出哪只风车支运转的最快(拿起来在教室里跑一下,带起风,就能让风车动起来)。可是我只顾得前面展示的学生,忽视了在坐的学生,这是一大失误。

  总之,在这节实验课上,我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去制作,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但是仍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应在以后上课时避免。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

  整节课的设计上注意到了教学的流畅性和操作性。从质疑引入,直奔研究内容,到“寻找土壤成分”,再到实验一环扣一环,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显现的方法,学生对土壤的成分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引出了“土壤与生命”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拓展教材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实验中是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结论,但是需要借助教师的帮助来总结。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也给了我一些思考:

  1、想让课堂开放些,学生自主些,但是终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相反的没有给学生话语权,在思维上牵着学生走;

  2、细小的环节的处理把握不好,比如过渡和引导的语句,没有让学生在整理信息后在思维认识上有所提升,达不到预设的“点”,即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没有真正意义的提升;

  3、观察实验探究,教师如何调控教学手段来展现学生的主体性?

  4、如何有序地处理教材?例如教材中关于“人文”如何去体现?

  5、汇报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如何去调控处理信息,完成教学目标?

  探究是一个过程,让学生深入到过程中去,体会其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孩子多动手,勤动脑,会合作,让孩子进入探究的课堂。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进行猜测,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3

 选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节课时我就一直在考虑设计一种由学生经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和发现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从材料的准备以及观察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课前也准备了大量的食品包装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彩色笔和卡纸制作了课题,揭示课题马上就能抓住学生,讲到食品没有哪个学生不感兴趣的。

  从学生汇报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时,我也一直想是让学生边说边与其交流,还是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记录呢?试教时分别采用了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感觉更加尊重学生,而且详细记录更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分析整理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根据教师的板书记录,学生一一分析整理,很快就会发现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是我们选择食品时非常关心的问题,再美味的食品由于超过了保质期都要妥善处理,不能食用了。而后自然引出“为什么有的食品保质期长,有的食品保质期短?”的问题,就此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本课以讨论为主的教学中,我一直参与学生之中,有时甚至就一个问题不停地追问,生动而又有趣,师生在互动中都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讨论是很精彩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讲述的有关食品的内容甚至涉及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三无”产品等。看来小小的食品包装袋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当然,这节课也同样给我一些思考: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开展讨论活动呢?仅仅是参与其中加入讨论吗?显然不够,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是作为一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觉得还应该能更加深入地去引导学生探寻问题,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激励自己一边学习一边探索,相信在新课改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如时间分配不合理,第一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重视“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信息印在食物的包装上?各种信息的意思?”,在教学没有按原有的设计仅是交流“有哪些信息”而是多问了“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所以收集包装袋上的信息用了较长的时间。这导致学生“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这一活动不够充分。统计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时间过长。学生在记录了保质期后,对保质期引发的思考因为时间紧张就没能充分展开。在教学中当有学生注意到保持期长短后,老师仅是抓住影响保质期的因素开展了讨论。其实学生填写了有关表格后,引发的思考还有很多,如:蛋黄派上没有生产日期、光明鲜牛奶已经过期了等。

  没有在关键处点拨。对“影响食物的保质期的因素”进行讨论后,我没有趁势让学生对“同一类食品,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进行研讨,这丧失了对学生进行“用知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饮食质量”的教学契机。还有让学生说你最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配料、三无产品等方面有个了解,而不是直奔主题——研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4

  四年级科学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资料。本册围绕“变化”这一概念统整教学资料,共设计5个单元,25个课题。在教学中,我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变化现象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的奇妙。同时也在获取资料,设法记录各种变化的本事上得到了有效训练。经过教学,发现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改善的`地方。首先,谈一谈我在本册教学时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还是学习过程。本册教材十分注重以科学探究为主,设计了“物质的状态”“趣味的变化”单元,经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体验、游戏等各种活动,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设,分析试验数据,获得科学结论的本事。针对这一情景我在教学《雨的构成》《让瘪乒乓球鼓起来》《盐到哪里去了》这几课时注重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而在《固体液体和气体》、《冰水和水蒸气》《盐到哪里去了》三课教学时,又注重学生对天平、酒精灯、量筒量杯、漏斗,过滤等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在教学中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更爱学科学

  科学教材最大的特点是活动数量多,活动类型全,活动可操作性强,并且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玩中科学素养和探究本事得到培养。本册教材涉及50多个活动,其中还包括10多个拓展活动。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齐“搜集天气资料”“养小鸡”,“种花”,“发布天气消息”等等。学生在这些不一样类型的活动中扮演着的不一样主角,极大丰富了孩子们学习生活;在教年《水的三态变化》、《蒸发》、《小水珠从哪里来》、《固体、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混合》、《分离》、《混合的变化》、《燃烧》、《生锈》几课时我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象寻找材料,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本事,学生十分喜欢。虽然收获很多,可是在教学资料多,容量大,课时少的情景下,怎样更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这一问题我处理的还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探索与学习,在理解理念,深挖教材上下功夫,为学生供给阔的探究空间。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5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玩滑梯的启示,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情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知道学生平时只是爱玩滑滑梯,对其中得道理没有探究过。

  学生的基础较差,通过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比较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对摩擦力理解不够深。

  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3、知识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学难点: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6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科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本课采用探究教学的思想,着力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知识。教学活动分三部分展开,即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想办法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规律。

  1、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教材以一段录像引发学生进入声音世界,指出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声音,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2、想办法制造声音。

  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办法制造声音。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激学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在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让学生感受到声音与振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自主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了适当的条件。《声音的产生》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因果联系,认识振动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关系。本课的教学特点就是要把认识因果联系的思维过程设计得生动。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自主探究的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创设产生声音的情境,共同观察物体振动的现象,感知振动现象与声音产生的因果联系。尽量实现师生、生生双向交流,使课堂从被动的、服从的师生关系转变到和谐、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亲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东西,更多的收获应该是经过岁月冲刷而根植于他们头脑中的东西。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7

  活动是学生领悟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带给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领悟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潜质,获取科学知识,构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领悟模式,在科学领悟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重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性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就应对他们的探究带给支持、鼓励和帮忙(包括适时地带给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并领悟领悟、终身领悟亦具有重要好处。

  (3)探究过程本身不仅仅能够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潜质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与科学知识同样重要)。从广泛迁移的角度来说:,学习并领悟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决定潜质、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力)的最有效方法,这对于他们谋求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4)由于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我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明白,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咱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了新的明白,产生出新的好处,正所谓“温故知新”。

  (5)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能够帮忙儿童领悟按照必须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习并领悟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我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我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习并领悟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构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这一切,是咱们几十年追求的科学与民主这一国民精神的基石。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孩童时代抓起,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独断、不宽容的人,他们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明白科学的本质、明白科学精神的好处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学生走了弯路,甚至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出解释,但此时学生对答案的渴求正好能够成为教师讲授的一个很好的前奏和准备。而且,学生仍能够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的提出来源于生活实践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内容就来自于我们的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结合实际解决问题。在本节课刚刚开始,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了大家熟悉的桃河夜景、北山公园夜景,让学生亲眼目睹城市的美丽景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欣赏过这样的夜景,教师再出示出来,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再结合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就不难想到这么多的灯光,五彩缤纷的颜色,人们是怎样做成的?是怎样让这些灯泡同时亮起来的?由此可见,越贴近生活实际,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受到的启发就越大。所以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是相当有利的。

  二、猜测假想成为科学验证的催化剂

  真理是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反复论证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科学学习也不例外。课堂就是学生实践的一片小小的天地。而在各种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如何去探究,探究结果会怎样,这种假设将与实践形成相互对立的问题。在学生的心里正式有了这样的对立,才能使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出现意想不到的收获,猜测与事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所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假设、猜测,这对于通过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大胆设想“在一个电路中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这就使学生对探究有了信心、压力和动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才能经过失败,再失败,最终成功这样一个过程,从而用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的推测,继而得出正确结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让学生根据科学依据进行大胆猜测,是科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合理引导学生深入。

  国外科学教育有个说法,叫做“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一英寸宽”指知识内容宜少而精,“一英里深”指内容要展开,展开了才可能“深”,才有可能让学生真实、生动地受到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如:学生动手试验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画出自己预想的接法,看看能画出几种。预想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动手实验,先按自己预想的方法连接,接起来能发光吗?再试试自己在试验过程中想到其它方法。画出各种接法的图。

  所有的观察、实验活动,都要提醒学生留意自己原来没有想到的情况。例如“烫手”,是学生在操作中经常发生的情况,但对这件事很少留意。留意了,就出现了“深”的机会,就会引出一连串的问题:是什么东西烫了手?怎样连接会烫手?烫手时电珠发光吗?把不发光的连接方法画出来,想想不发光的原因。这样,学习就展开了,“深”了。

  许多科学发现、发明是从意外情况中获得灵感的,我们在观察、引发实验中,要像科学家那样,高度敏感地留意意外情况。研究意外情况,是培养科学兴趣、引发好奇心、引起问题、引发思考的生动有效的途径。研究意外情况,首先需要教师对此有高度敏感,像“烫手”这类情况,必须是老师观察到了,并且对讨论这个问题的教育价值心中有数,才可能成为“深”的契机。

  四、手脑并用,合作探究是发现真理的必由之路

  探究是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正确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途径,没有这环节,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就如同人们吃栗子一样,不剥开外皮不知道里面的是啥,不亲口尝一尝就不知道它是甜的。在课堂上,要想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就要不断地去做一做,试一试,连一连,接一接,从而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有的小组可能有些吃力,但其他小组的成功会使他们充满信心,最终能把实验做好。探究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活动,而是学生在思维上最活跃的阶段,这也是科学教学的目的所在。在活动中,通过合作让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广泛,使他们的活动趋于正确的方向。

  五、勇于质疑是科学学习中的一种优秀品质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际上在电路连接中,学生的实验活动不是很顺利的,而是在不断遇到许多问题的困扰,这就是学生的.思考与实践操作之间形成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做法就会不满足,因而能设计出更多的思路,改进活动方法,从而有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对于问题锲而不舍,质疑排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心思考,大胆实践,向困难挑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本质,使学生探究活动更加深入,促进学生学习得以升华。

  六、学习的乐趣在于享受成功的体验

  “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活动,最终各个小组都做成功了。从学生方面上看,他们在急于展示、交流、总结中表现的越发主动积极。不难看出学生争相把本组的实验结果展现出来,就是想让大家都知道他们成功了。其内心喜悦溢于言表。这种成功感恰恰又是激发学习兴趣,更加深入进行探究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表现,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引导,继续开展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走进科学。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留心学习和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一定要严谨,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应该是对孩子进行一个探究方向的引导。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探索、实践。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9

  认识猫头鹰,在猜谜语的环节后增加一环节,让幼儿来介绍介绍他们从各种渠道获取的关于猫头鹰的知识,有从动物园看到的、电视上看到的、科普书上介绍的,先听孩子们讲讲,可以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在从他们的已有经验出发,拓展知识,使课堂上的学习更高效。

  比如,孩子们知道猫头鹰的嘴巴是短短的、弯弯的`、尖尖的,那就不必多讲了;知道猫头鹰以鼠为主食,便可拓展猫头鹰“吐食”的生活习性,拓展猫头鹰一个夏天的捕鼠的数量,了解猫头鹰是益鸟,我们要保护起来等。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生成,虽然可能破坏了活动本身的结构,但显得逻辑自然,也更符合孩子们的兴趣所在。

  在活动中生成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鸟是益鸟?部分孩子认为凶猛的就不是益鸟了。

  拓展知识:能除害虫、传播花粉、保证生态系统正常运作、腐食性的鸟类帮助清除自然垃圾、粪便肥田、海鸥、信天翁等为航船指引方向、林鸟常常见到蛇等发出警示鸣叫可以帮助猎人、从鸟鸣可以判断天气、为牧场的牛羊除去体表的寄生虫、传播种子、丰富REN类的精神生活、为人类带来感官愉悦等等能给人以方便和帮助的便是益鸟。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

  《能量的转换》是六年级科学的一节观察实验课,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实验、思考和玩游戏的.时间。

  2、面向全体学生,给实验做得慢的小组重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3、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两次用视频资料,一次用自制的ppt课件),起到了语言讲述无法达到的效果。

  4、指导实验到位,引导学生讨论出注意事项,各组分工要明确,每人都有事做,注意实验习惯等。

  5、教学的生成性体现的很好。

  不足:

  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但控制好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方面处理得不太理想。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现有2个小组做的很慢,总也点不着花生米,就让他们接着做直到成功,因为我想让每个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耽误了时间。这时有的组先做完了,很兴奋,有的学生不认真讨论,显得秩序不太好,需要改进。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1

  这节课由于是展示课,我借用其他班试上了几次。其中的第二环节制作桥梁,为了节约时间,我给各个小组定好了所制作的形状,在第三环节探究桥梁的承重力与桥的形状有关,为了控制上课节奏,实验方案都是我主动提供的。学生实验时依葫芦画瓢,很容易就有了结论,根本不用探究。课堂气氛一般。课后有老师建议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由的制作桥梁,并在实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我又找一班试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课堂效果好,气氛活跃,而且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桥梁的探究兴趣 。

  同样的一个内容,就因为改变了教学方法,取得了截然不同教学效果。以前的教学过程虽然循循有序,然而是教师的表演,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在这一堂课中学生成了主角,他们的知识主要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分析、概括得来的,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结果。

  通过这一堂课,学生的表现使我感悟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信任自己的学生,巧妙、精心、细致地设计好每一个环节,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他们把学习看成一种乐趣,并且引导他们去自主、合作学习,去探求知识的奥秘,从而养成习惯。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2

  我感到本次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如下:

  首先将导入改为问答游戏:师问:Howareyou?生:fine,thanks。Andyou?师问:吃了吗?生:吃了。师问: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早餐吃的什么?学生进行回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我们的食物。

  然后在我们的食物有哪些的的`部分,让学生昨天的三餐在小组都记录在同一表格中时间过长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过长。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少写,在这个环节中花费太多的时间不合适。可以让没有同学在课下提前准备好自己的记录,然后在课堂上首先用少量的时间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享,然后课堂汇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在课堂上适当的进行板书。为下步做个铺垫。

  在食物的分类的部分,特别强调分别的标准的确定。首先在确定一个标准,然后学生将在自己的三餐记录表中进行分类。注意分类的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符号进行圈。一类的圈同样的符号。

  由于统计食物的阶段时间过长,没有进行食物的美食小导游的活动,这是个遗憾。

  在学生管理上,我严格要求了学生进行倾听,以便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对于上课乱说起哄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演。这样为教学创造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3

  1.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以及热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下降到和周围环境一样的温度。

  2.在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学生能很轻松的`得到,本实验也不是很难,但如何分析数据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这一问题还需重点加强。这涉及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学会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四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4

  1、化深为浅,以师生合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会团结”“互相拉着”。

  水的表面张力实验中,学生很容易发现水溢出前的形状,但要让学生理解“互相拉着”还是有些难度的。课前我也想过在学生发现现象后,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做水的表面张力,但总觉得有些抽象。课间学生的游戏给了我灵感,让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游戏“跨大步”,其中游戏者的合作不正似概念中的.“会团结”“互相拉着”吗?

  2、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发现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我最初提出让学生将直尺插入水中观察水是否会爬带有很大的即兴色彩。我想与其让学生发现水会沿着纸巾向上爬后,再让他们仔细观察纸巾,不如给他们设置一个疑问:水为什么不会沿着直尺向上爬?接着我提示学生思考两次实验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变的条件是什么。由于改变的条件只有材料,所以学生得出水爬与不爬与材料相关就相对容易一些。再加上纸巾和直尺一软一硬,一个充满空隙,一个结构质密表面光滑,较容易对比,提出假设,这样学生提出假设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3、将名人名言通俗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所以学术上追求卓越的人一定要善于而且渴求和别人交换思想,集众家之长。我认为在课堂上将这句话稍加改变不仅能使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现,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今后总有一天学生能够看到萧伯纳的名言,我想那时他们大概也会想起这节课学科的某些片断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对一些有价值的细节没有充分利用。比如在学生汇报水的表面张力猜测与实验结果时,我没有抓住机会让实际放回形针数少的组分析少的原因;比如有个学生在汇报本组水的表面张力结果是,本应是“加满水后水的表面呈……水将溢出前水的表面呈……”,而这名学生却两句话都是“水溢出前的杯子……”我只顾让各组汇报结果,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上的错误;比如学生处理溢出来的水的方法,其实正好利用了水的毛细现象,但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毛细现象时,我没有加以有效的引导。

  2、语言不够严密、准确、科学,没有做到字斟句酌,随意性比较大,针对性不强。

  本节课留给我的启示:

  1、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正如一句老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科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并能对学生在课堂内外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培养学生单独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爱科学,爱实验,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做实验,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展开教学时我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提供结构性的材料。本课提供给学生的实物都是杯子,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杯、瓶等词语混沌不清的现象。其次,第三组杯子是在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时,判断哪杯水多?这组是要引导学生做分组实验,每组有三个杯子,提供给学生的杯子是:高矮不同,粗细不同,杯壁厚度不同,材质不同,杯底的厚度也不同,让学生根本就无法用眼睛准确的判断出哪杯水多,哪杯水少。这样才能引出其他判断哪杯水多的方法,因此在定向探究实验中,提供结构性的实验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注重“猜想”。猜想的提出,是通向科学理论道路的重要环节。当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孩子们预测其结果可能是什么样的,这是极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生无法用眼睛判断出哪杯水多时,我就顺势一转:“谁的猜想准确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学生动手做之前先“想一想”方法,调动起他们的知识经验,并借助于判断和推理,使孩子们的脑子里产生许多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机会表达,解释,不管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身的对错,只要他们动脑筋去想了,有机会去说了就是有意义的,对他们的思维的发展就会有促进。

  本节课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亲自实验,进行主题探究,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地进行,学生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整节课闪现着思维的火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得到培养。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16

(优秀)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5-27

科学教学反思04-30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04-12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4篇02-17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5篇06-24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0-08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6-21

科学《纸》教学反思01-30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