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透镜》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透镜》教学反思1
八年级学生学习物理,每当学完一个概念,在第二节课提问时,同学们都象背课文一样背概念,他们背的很熟练,但一经做题我就会发现做的一塌糊涂,后来我才意识到理解概念是背概念的前提,所以我在讲课时尽量要求学生去理解概念,作到师生互动交流融洽,让他们去说概念而不是一字不差的去背。
物理这门学科也是对学生操作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对待探究实验,我尽量让每名同学去参与。在以前的实验教学中,我提出问题后,向学生说明如何去做,然后让学生做,这样会造成老师一味的去灌输,上完一节课我会感到很累,也使学生对实验课失去兴趣,从而使实验效果很差。后来,我认识到这样做的弊端,把实验课放手给学生去做,让他们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能够自我纠正,学生掌握效果不但比以前好多了,也使我在上实验课时变得轻松。
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动下,就会主动的去了解问题,认识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推理能力。他们之间就会出现一定的'讨论和争议,并会不时的请教老师来评判。教师此时要善于鼓励和保护他们的这种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入分析,着重培养他们的良好思维方法。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解惑,更要培养他们自己去想法解惑,达到“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才能出现创新的人才。
《透镜》教学反思2
1、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用放大镜看书,用老式照相机照像,放大镜看远处同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将实验分割成若干个特定的任务,每组同学只要能够完成一个任务,而u>2f、2f>u>f、u (3)根据规律进行应用:让学生猜测u=2f时像的情况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尽可能地做好铺垫,如复习引入时的一倍焦距处、两倍焦距处,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数据分析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老式照相机作为观察缩小、倒立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 3、设置不可能的任务:要求在光屏上成正立的像,让学生在失败中轻松理解无法用光屏得到的象是虚像,难点轻松突破。 4、设计出符合实验任务的数据记录表,然后将四组同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汇总,方便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得出规律。 当然好的设计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 《透镜》这节课是本章各节学习的基础,但在本节课中出现了较多抽象的概念,由此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运用实物展示、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等方式,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出透镜的分类方法和对光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画图,把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的抽象概念直观地呈现出来,有效的解决这些抽象概念难教难学的问题。 导入新课我提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除了前面我们学过的平面镜你还知道那些镜子?由问题导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眼镜、放大镜等等,由学生们熟知的各种镜子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很贴近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讲解透镜的种类时,我利用实验室有的各种透镜,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就区分开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讲解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我用实验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很直观观察、总结出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结合着实验现象,给学生讲解三条特殊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这里给学生讲”冰透镜取火“的故事,学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利用凸透镜来试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来体验,当我要求同学到前面来演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整节课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可能是上课老师讲的还是太多,所以能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致使学生没有能完成当堂的.课堂质量检测,还有就是在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的时候,由于老师考虑的不是太周到,没有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大屏幕上,后排同学观察的效果不是太好,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改进,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计划进行,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索和讨论的也比较激烈,但气氛活跃的同时,我自己感觉到也显得比较乱,学生到了实验室上课显得有点兴奋,课堂显得较为松散。 还有一点,在利用太阳光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由于受场地的影响,有部分的学生没有办法做到,应该说这是一个遗憾! 总之,我感觉要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由于部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好,实验时手慌脚乱,导致课堂气氛有点乱,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在探究前讲清探究的步骤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有强烈的实验需求,以前有许多实验我以为很简单,往往就用演示实验一带而过,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实验对学生是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以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 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有以下体会.。 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由于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在归纳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学生在实验室注意力不集中,着急动手,最好把实验步骤及注意点在前一节讲清,这样才能使实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得到正确地探究结论。 课堂只准备了一块焦距f=10cm的凸透镜做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在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中增设一列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能体会到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系,但对于为什么要去找物距与焦距间的关系,学生没有认识。如果教师先让学生用一块凸透镜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再让学生同时用两块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并列从远到近观察同一个物体,不仅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还让学生体验了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焦距有关,学生就很自然地提出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焦距有关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挖掘教材不细不深,实验器材准备不充分,影响学生作出正确地归纳,得出合理得结论。 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可能会猜到会穿透过去,哪光的行进路线会改变吗?从而引入今天的教学内容。我在本节课的开头设计了: 1、复习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怎样行进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头脑中重新有这个印象。 2、复习光行进过程中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出那么光射到透明的'物体上呢,引起学生思考。 4、思考后让学生观察放入水中的物体,引出折射的概念。 5、解谜叉鱼技巧,指出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进而引入折射现象的典型——透镜。这里的教学设计很显然有一定的深度。在有趣之后又提出新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思考更深一层次的和本次教学活动相关的内容。在思考后通过演示,再次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一直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这里通过思考-激趣-再思考-再激趣-再思考,层层深入,把学生很自然的带进了一个从未知引进新知中。这也是在几次教学设计变动过程中,我始终使用这样的开头的想法。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验证了这样的引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效果也是较好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概念讲解清晰,教学过程流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本节的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刚接触透镜的学生理解实验中以立体形式呈现的实验现象,主要障碍在于:将“会聚作用”和“会聚光线”混淆、将“发散作用”和“发散光线”混淆。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激光笔和透镜模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但是忽略了相关习题的补充和巩固,导致课后完成教材练习时有较多学生掉进了题目陷阱; 第二,要强调与主光轴不平行的光束经过凸透镜后也会会聚到一点,只不过这一点不在主光轴上,而在焦平面上,应该通过演示仪演示出来; 第三,对于光心的'特点,可以强调“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有的学生会错误理解为“入射光线、光心、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特殊情况,要利用激光演示多次改变光线入射的方向,只保证穿过光心,让学生意识到只要穿过光心,光的方向就不会发生改变。 最后,在拓展提升时还可以提出问题,比如“如果遮住透镜的一部分,平行光经过透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帮助学生为后一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打好基础,做好教材衔接。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课堂引入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课后,我得到以下体会: 1、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2、由于部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好,实验时手慌脚乱,导致课堂气氛有点乱,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在探究前讲清探究的步骤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有强烈的实验需求,以前有许多实验我以为很简单,往往就用演示实验一带而过,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实验对学生是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以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大胆猜想→设计实验 探究新知→分析现象 体验感悟→归纳总结 交流评价→课外实践 发展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认识的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就要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情景。在教学中一是可采用学生熟悉图片导入,从熟悉的现象提问;二是利用一些违背思维定势的现象导入,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问;三是利用录像片段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提问;四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将镜头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机演示拍照的过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仪投影图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镜看书导入,这样便于学生体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意义,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却都不相同,由此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物距)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主体性学习的角色。 二、分组讨论 大胆猜想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它是以学生既有的整个知识结构和经验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适当点拨。可一边演示一边分析: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学生猜想出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关;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像和物体究竟在凸透镜两侧还是一侧,猜想出:像的虚实、正倒可能跟像和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等。这样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设计实验 探究新知 为了节省时间,增大演示的可见度,可以先把怎样使用光具座制成视频,介绍光具座及刻度尺,导轨中间放置凸透镜,两边分别放置蜡烛及光屏,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某个位置,烛焰通过凸透镜就可以成像。蜡烛长了,怎么办呢?有意识的提醒学生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放在一起,比一比,不等高就要调节螺母。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 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能根据对教学和学习任务的分析组织教学活动,较好的把握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教学中让学生去收集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让学生从生活去感受物理,尽量实施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2、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但由于受光源的限制,部分学生很难得到平行光,所以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最后还是靠老师演示来完成。 3、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存在学生个体差异,在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我仍然需要不断的`指导和辅导。但是这种指导已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实验探究还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 5、教学完后通过课后练习加深了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基本能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习题中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这些练习如果放在课内完成可能会更好,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6、课后设计的最后一题"有一凸透镜,请你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测出它的焦距,写出你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由课文中的"想想做做"改编而来,原因是课内受条件限制无法完成,布置作业时要发给学生凸透镜安排学生课后(晴天)亲自去做做,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道练习。 7、实施教学中感受深刻一点还有就是: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手段,适当的传统板书还是必要的,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了这点。 反思四:透镜教学反思 上完《透镜》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它不仅是一次优质课比赛,更是一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课程,我可是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总体效果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引入新课方面,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回忆起上一章学过的镜子,比如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等。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积极,气氛很活跃,然后我出示了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和一些放大镜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异同。不过学生们的回答都答不到点上。我只要自己引导"平面镜它不能透过光,放大镜是能透过光的,我们把能透过光的镜子叫做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透镜......"。总体来说引入还比较好,我们物理组的科任老师都给了我评价。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物理还比较陌生,我们在引入新课时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这样不仅带动了学生的兴趣还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可谓让学生饱了眼。引入控制在5分钟内,感觉还比较顺畅。 在讲透镜的分类时,我让学生观察了他们桌子上事先准备好的透镜,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学生可通过看,摸来感受他们的异同。随后进入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对于透镜,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少,有的只能是在图书或是在电视上见过。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使他们真身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是凸透镜,什么样的是凹透镜。 对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即平面图,我让学生花了1一分钟阅读,并让他们思考有关透镜的几个重要概念:光心、主光轴。学生们的阅读都比较仔细,对于主光轴、光心都能了解。我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画法,并让学生亲自在下面画,为下面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画图作了准备。在光现象和透镜者两章,作图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上课时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是物理的重要基础,做好演示实验尤其重要。在讲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我做了两个演示实验,分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教室没有窗帘,亮堂堂的,后面的学生几乎看不到实验现象。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画光路图是,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来。坐在前排的学生也只有少部分画对。叫学生上黑板画时,也是画错了大半。我想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做的不够明显造成的。不过还好,我事先准备了两个视频,也是关于这两个实验。只不过只能让学生看了。要是演示实验能够做好的话,我想学生的视觉更直观些,效果也许会好。所以说做好实验在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 最后我讲了几道习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巩固知识。特别是思考题:生活、物理、社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把这节课的重点重现了一下。 总体来说,这次的优质课比赛感觉一般。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积极做到分层布置作业。强化后进生辅导。 2、全面落实知识、能力、情感三类教学目标的。认真备课,控制好讲、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今天上了 透镜一节新课,感觉时间有点紧,课堂内容完不了。 教法上:采用了以往不太常用的教学法,想法就是学生先自习看书,老师在根据问题讲解,第一个班讲下来连会聚和发散作用都没有讲清楚(自己的感觉)。 实验上:找到一只凸透镜和凹透镜,尤其凹透镜很重要,在讲会聚和发散时,我先利用手机电筒灯光,在餐巾纸上投射灯光,凸透镜会看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焦点),凹透镜是看到阴影,说明有发散作用。 例题上:常规会聚或发散判断透镜类型四个,一个看似会聚实质发散的一个,只有一条光线的例题1个。 几个班都没有讲到透镜的三类特殊光线。第二节再补充。学生自主学,需要判断学生那些知识会了,不用讲,那些需要老师详细讲。 我们知道复习课难上,因为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已失去了新鲜感,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才能做到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时上好复习课共同面临的问题。既要避免知识的简单重现,使上课流于形式,又要防止不切实际的给学生讲评过难过偏的习题,不能激发学生再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复习的效果。鉴于以上情况,我在进行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时,决定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首先通过实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在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查阅课本,也可以分组讨论,出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多种方法。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突破“透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和难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讨论交流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相同背景的识记材料,通过听教师讲一遍掌握30%,自己写一遍可掌握70%,而经过讨论自己说出来能掌握90%。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兵教兵)。 《研究透镜》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三课,教材要求的科学知识目标是: 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会改变它的行进方式;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的特点; 4、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我首先直接切入本课研究主题。复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反射回来等知识,同时画示意图表示。提出光遇到透明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孩子不一定非常了解,于是我出示了两块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当然这里我没有明示其名称。),再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用师生互相合作的`方式直观地演示了光线遇到透镜时发生的变化,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发生变化了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从形状到放大、聚焦的性质。在研究聚焦性质时,我使用了“光束进行盒”,让学生的研究有依据。最后,在研究完放大和聚焦的性质后,我也安排了画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线行进示意图。这是为了和前面呼应,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光行进过程中穿过透明物体后会改变行进路线。 在《凸透镜成像》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往往是兢兢业业地讲,自己心里明明白白;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学生来说,学生往往是认认真真的听,死记硬背的记住;在实验室里,教师往往是指导学生,努力做对实验,而不是设计合理的实验,学生往往是无目的地按照教师的安排和实验报告册的做实验,而不是自主的完成实验探究。这样形成的种种弊端,我就不再一一列举,其最终效果就是导致学生能死记硬背的“记住”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平日学习和考察中不能灵活运用。 鉴于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努力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学习反思,总结出了关于凸透镜成像三种情形一点心得,现阐述如下,算是抛砖引玉吧。 我个人认为凸透镜成像知识:照相机、放大镜和电影(投影仪、幻灯机),紧密联系生活,而且在学生身边与学生紧密相关,应该充分借助于此,创设物理教学情境,为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首先在讲解凸透镜基础知识的时候,结合数学中的数轴知识,把主光轴分为三段: 1、光心到焦点一段,标记为 “近”(物体在此范围距离凸透镜的距离恰好是成为放大镜的物距); 2、从2倍焦距点到无穷远一段,标记为“远” (物体在此范围距离凸透镜的距离恰好是成为照相机的物距); 3、从焦点到2倍焦距点为第三段,(物体在此范围距离凸透镜的`距离恰好是成为放大镜的物距)。 因此就形成了“远”“近”两个物距的直观概念。由于本人作图水平不高就不在此做图像了,如果能做出图像,教学很简单,效果很好。 再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出照相机、放大镜和电影(投影仪、幻灯机)各自所成像的性质:照相机成的像是缩小、实像;放大镜成的像是放大、虚像;电影(投影仪、幻灯机)成的是放大、实像。(在可以渗透倒立、正立这一性质)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两个字“远”、“近” 三个常用生活用品“照相机”“放大镜”“ 电影(投影仪、幻灯机)”。而且他们相互对应: 虽然是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但很不成熟,文字表述有所欠缺,思想内容仍觉空洞。 【《透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透镜教学反思03-28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10-06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04-18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08 经典教学反思04-21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5-17 教学反思04-19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透镜》教学反思3
《透镜》教学反思4
《透镜》教学反思5
《透镜》教学反思6
《透镜》教学反思7
《透镜》教学反思8
《透镜》教学反思9
《透镜》教学反思10
《透镜》教学反思11
《透镜》教学反思12
《透镜》教学反思13
《透镜》教学反思14
《透镜》教学反思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