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30 11:13:28
  • 相关推荐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

  本课内容位于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2课。在第1课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后,在第2课安排了探究活动,通过调查进一步巩固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我的家乡大兴安岭的一组优美的风景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进行了复习;再用惠荫园的`一组照片提出问题“惠荫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激起学生探究的激情,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惠荫园内进行了科学调查,调查惠荫园内各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合作探究整理完成调查报告,对调查的结果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调查惠荫园生态系统,感受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合作实践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学生观察、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重新建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从心底里面产生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从学中得到乐趣,进而转化为“爱学”、“会学”,从小学会“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

  充分利用了惠荫园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把书本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直观概念,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更深入,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激情,促进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是在了解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和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计算森林覆盖率和播放《地球之歌》,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开展“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标语设计活动”。开展前要引导学生依据学过的各种知识、技能,讨论并制定评价设计活动的标准,在活动时,请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设计的.标语进行评价。

  总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并在调查、设计等探究、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不足之处:计算时间过长,评价语言简单

  优点:课堂活跃,幽默;课件精美。设计合理,教态自然,通俗易懂。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3

  本周主要学习了生殖系统,具体内容是人的生殖和发育。鉴于学生处于青春期,对此部分内容敏感,有些学生可能想了解又不敢大胆看书,所以我布置了本周内回宿舍时,必须携带课本,必须预习或复习本章内容。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其二,关于生殖系统的结构,难以理解。课本图片学生有可能看不懂,教师要稍作介绍,主要指出男性精子排出时经过的结构和女性卵细胞排出时经过的结构,还有精子进入输卵管的通道,这些问题都要结合图片介绍,让学生自己指图说出过程,有利于掌握和理解。

  其三,关于二、三节,第二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可结合实践、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理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身的变化,切实了解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做到驾驭自我,自我调节,健康的.生长。第三节主要是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掌握计划生育的具体措施,应该注意的是,关于避孕措施的介绍要强调一下,普及这方面的教育。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4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最能激发学生探索事物奥秘的愿望,与学生智能的发展紧密关联,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过程是理解和记忆,而记忆的前提是对记忆的事物首先引起注意,没有注意就没有记忆。乌申斯基十分形象地把注意力比作一把钢刀,它愈是锐利,留下的痕迹就愈深刻,而注意力的第一条件就是要有兴趣,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引起注意。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应注意哪些呢?现联系生物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方法:

  我在讲授《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为了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让学生观察购买来的几种蔬菜——小白菜、卷心白菜(包心白)、包菜、菠菜,要求每位学生带着问题3做好观察记录:哪一种蔬菜外层叶子和里层都是绿色的;哪种菜叶子越拨进去越黄白色;被砖块压住的草和露天生长草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通过以上的观察设问:它们的外界条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通过观察和设问,克服了“照本宣科”、“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种种弊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心理。

  二、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如在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时,首先准备好的一盆健壮的天竺葵植物,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动手剪出呈五角星形

  两片硬纸皮,并把整个五角星用墨水涂上,在前一天的晚上让学生自己夹在选好的一片天竺葵叶上,使这片叶子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起来。第二天再搬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并各自摘下遮光叶子,除去遮盖物。最后,由老师边讲解,边操作,边观察,把遮光叶放在装有酒精的烧杯里。隔水加热(叶绿素溶解在酒精里),当叶变黄白色时,将叶片取出来,用清水冲洗之后,滴上一些碘酒,这时明显看到没有遮光部分的叶片变成蓝色,遮光部分没有变蓝(出现一个明显的'黄白色五角星形状)。当时全班每一位同学都能明白这是淀粉的特性。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叶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没有见光部分不能产生淀粉,也因此同学们对前面关于为什么砖块压住的草是黄白色,小白菜的外层和里层叶都是绿色的,卷心白菜的心叶和外层叶的颜色不同等问题全理解了。

  同样对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放出氧气这一理论,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从材料的准备到整个实验过程的方法步骤及最后的观察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通过以上实物观察、亲自动手,学生个个都非常有兴趣,有的学生还说:“我最喜欢生物课做实验,我对生物实验最感兴趣。”

  三贴近生活,化难为易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细胞的物质组成,细胞膜控制的出入,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等内容的学习是相当困难的,也是过去初一教材不涉及的内容。解决难点有多种多样的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从客观出发,落实到微观方面的理解,从而化难为易。在这节课中要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把生活经验和抽象、深奥的学习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如从教室中的物体细胞中的物质,从细胞中肯定有水到水分子,到其他无机和有机分子;从人的摄食、消化、吸收和排泄到细胞的物质出入;从汽车的运行和发动机、燃油到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叶绿体、线粒体的类比等等。从熟悉到不熟悉,从宏观想到微观,从物理运动到生命运动,娓娓道来,答之问之,轻松而自然,反映了新的教学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了一定的教学功底。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5

  本节主要学习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并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其中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和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是本节的重难点。

  本节学习观察叶片的结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

  根据教情和学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通过用显微镜观察菠菜叶的横切面装片,蚕豆下表皮装片及CAI课件的使用,使得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2、引导发现法: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原则之一。引导发现法就是教师用已知的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去发现未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课堂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营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学习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周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其重点主要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其中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为学习的难点。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的重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6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从字面上看“教”这个动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学”则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生在被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久之而导致兴趣缺乏,厌学情绪自然而生。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去学习,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明显增多了。通过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课的教学目的性强。

  本节课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

  2、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3、设计思路具有很好的逻辑性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手段、哪种形式、哪种方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⑴课下自学探究调查

  ⑵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

  ⑶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⑷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

  ⑸DDT事件唤起学生对环境的保护

  ⑹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

  4、教学不足应以重视

  ⑴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的指导作用不够。

  ⑵学生答题错误时激励性的语言较少。

  ⑶教师把控教材的能力不足,当教学内容较多时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7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较多而且抽象:比如克隆、遗传信息、DNA、染色体。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偏低,本节课重在让学生理解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并且能够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节课的内容不多,但要想让学生对前面四个知识点能有一个深度的理解,这节课并不容易上,因为学生之前也有些关于DNA,基因的知识,但并不理解这几种物质的关系,有一定难度。

  我用上课铃声、天气预报说明我们的生活需要信息,同样生物的生长发育也需要信息。借用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西瓜、大豆里存在某种信息指导他们的.发育成自己的样子。接着说我们长得像自己的父母就是因为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某种信息,像这样能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信息,称为遗传信息。它决定我们外表即性状表现。

  自学“资料分析”,得出结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引导学生思考,信息都需要物质作为载体。文字、图片的载体是纸;天气预报的载体是收音机;新闻的载体是电视等等。遗传信息也有载体,是什么?——DNA。

  DNA分子很长可以分成很多片段,这种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的片段称为基因。

  结合以前学习内容,细胞染色最深的部位是细胞核,介绍细胞核中有一种极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也因此被命名为染色体。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出示“从DNA到染色体的图解”,让学生归纳细胞核、染色体、DNA与基因的关系。

  这样上课还是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理解,只能靠课下问同学和老师。另外,理解了还要能说出来。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8

  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两点:

  1.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

  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9

  本周学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内容,在知识与技能目上,我认为该把握好一下几点:

  (1)认同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了解人的活动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然后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收集、处理资料的方法的技巧。并树立了解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树立“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本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本节内容联系实际生活的知识,所以在技能上要锻炼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活动自己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0

  显微镜的使用是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知识,也是中学生学习生物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仪器;是培养中学生严格规范操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个实验一定不能含糊。

  而课标只安排了一节的授课时间,课能上完,可学生的操作只能刚刚触及到皮毛,不能达到熟练规范操作的目的,因为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显微镜,要他们在四十五分钟内认识显微镜、了解其构造,了解使用方法,会用显微镜是不可能的。

  “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个实验,考虑到学生对显微镜比较陌生,第一次接触科学仪器,不敢动,怕把显微镜弄坏,所以,我认为这个内容要安排两个课时,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前的那一节课,我先上这些内容:

  ①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②介绍显微镜几个重点部分的作用;

  ③学生学习操作步骤,老师演示操作步骤,指出注意事项。

  我先让学生对照课本P37页图2-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把显微镜的结构讲清楚,因为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是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基础。如果不清楚显微镜的结果与功能,就谈不上正确使用显微镜。接下来学生自学“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并主学生提出疑问,尔后我演示操作步骤并解释相关疑问。但认识结构毕竟比练习操作容易得多,只有在练习操作过程中才能加深和巩固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显然接下来的第二节课是至关重要的一节课了。

  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有:

  ①学生在进一步了解操作步骤在基础上开始使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如:人血涂片等。

  ②观察写在玻片上的“上”字和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

  ③观察自己的毛发。

  ④观察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移动方向的关系。⑤物像和实物的差别,放大倍数问题。

  在具体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操步骤,同时给学生交待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把学习任务板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我在他们之间巡视。我发现学生开始使用显微镜最易出现这些问题:①显微镜安放位置不当,有的没有放在实验台的中央。有的放在桌的边缘;有的甚至完全放的是反的。②玻片标本没有放好,没有移到通光孔中央,找不到观察目标。③三四个围成一圈,把光线挡住了。④低倍镜和高倍镜分不清,好多用的是高倍镜,找不到观察的物像,还有的认为高倍镜放大的倍数高,观察效果一定会更好。⑤没有用细准焦螺旋,当能看到物像时,还是用的粗准焦螺旋;有的用高倍镜时,也没用细准焦螺旋。我边走边给他们一一纠正。在这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小结练习使用的情况,汇报上课实验收获。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到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课堂上还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很激动,还应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二是实验中要反复说明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三是三四人使用一台显微镜,对光后视野时明时暗,有的把光线挡住了;挪动显微镜看不清物像等,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四是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自做,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验证。

  五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小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能帮老师的大忙。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1

  本节课以生活经验和实验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学中发现:

  1.学生思维的指向性有待于加强,学生讨论的有效性,条理性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2.学生观察时容易走神,

  对视频中信息不能很好的处理,可能是学生对问题的要点把握不到位。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节课,我的整体思路是: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我认为准备实物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就准备了发霉的西红柿、洋葱、馒头等发霉的食物,西红柿和洋葱的好处是虽然发霉,但很硬实,不至于让学生反感,菌丝体也很清楚。馒头的好处是它的菌落丰富,各种颜色的菌落都很明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区分细菌和真菌。第二,培养基的制作,这个环节很简单,但对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环节也是以往教学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原因是琼脂一般实验室没有,而且制作培养基感觉也很麻烦,但通过亲身实验配置,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第三,探究实验的操作,有了培养基这个探究实验就很容易操作了,遗憾的这个实验不能在本节课上看到实验结果,所以我利用培养好的细菌和真菌展示结果,来提升实验的可信度,如果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效果会更好。我认为这个实验对学生灌输探究实验的方法更重要,以往探究实验学生很难想到对照实验,所以这节课对强化对照实验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应该把握好,所以没有探究前我就通过习题,为幼儿园老师想办法,教育小朋友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强化学生设置对照实验。这样探究实验中的对照实验能够深深渗入学生头脑中。我认为这个探究实验更大的作用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渗入学生心中。

  本节课的不足是教学过程中语言功底薄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讲的比较多,引导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在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区别时,每个小组都能提供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和真菌,教学效果会更好。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3

  这周,七年级四个班都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学生对使用显微镜比较感兴趣,都迫不及待的动起手来。但是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所以操作还不规范,也不会如何观察,所以,教师要创设恰当的情景引导学生明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必须对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才能观察。有些比较爱动脑筋和动手的学生很快就能试验,找到清晰的图像。

  在试验中还有一些操作不规范的学生,我还要耐心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第一次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植物细胞会非常兴奋,所以我会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分析细胞的外形特点,并总结自己在试验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指导学生正确画图。

  细胞的'结构和显微镜的使用是本节的另一重点。所以要让学生多观察各种玻片来了解细胞的各种形态,以增加他们动手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既有成功也也有失败,成功之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并使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态度。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4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涉及的器材和试剂多、操作复杂而且要求较高,其中暗处理、酒精灯使用、酒精隔水加热、漂洗等操作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照本宣科地做实验,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经过精心分析,我大胆地对本实验进行了改革尝试,以逆推思维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设计实验,以问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由于问题的设计独具匠心,有阶梯性,有效地引领了学生向前摸索,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关系。我觉得自己所上的这节课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很好。

  我一直认为培养学生生物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每节课,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抓起。通过这节实验探究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实验,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自己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学会了当预测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有偏差时应该如何分析。本实验中设计的结果预测环节恰到好处地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比单纯等待结果更加合理有效,而且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5

  生物圈这节课开始,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并用激情豪迈的语言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以饱满的热情走进情境。然后,提问学生:观看了美丽的地球风景,你们认为生物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生物吗?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探知生物圈的范围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把舞台留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通过“角色扮演”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自我展示的机会,并体验到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信息能力就是实现搜集信息与课程整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圈及各大星球的资料,组织学生课上讨论、整理分析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我的引导答疑,最终弄清动植物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等,认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条件,从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会科学的方法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观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有效的教学能唤起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思维,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彰显独立的人格,弘扬主体性。所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职责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应更多地激励思考,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解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个接纳、支持与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二上册生物教学反思04-28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7-08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8-26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10

生物教学反思07-08

生物教学反思07-07

生物教学教学反思05-04

七年级生物下册的教学反思05-16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简短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