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4 09:36:0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加见识,语言简洁而生动,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语感,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小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提升语文学习能力的平台。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自主读文、读中感悟: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初读划出相关句子,再读体会交流,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课文的重点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2、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这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的开始,在图片各异的课件中,范读了课文中描述“腊八”的一段文字,通过看和听,将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情境,同时对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对文本精美的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自主读文,感知文本,在再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文本,感悟作者文字的魅力,触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还对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了熟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并把好的语言进行了积累。

  3、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抓住三个重点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成功之处

  1、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读书,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破了重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上通过语言练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些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1、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2、学习方法要多样,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放手让学生充分阅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笔、“俗白”风格、京味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全文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儿”,基于此,课前播放音乐“喜洋洋”,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喜庆”。由于此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和绍兴风俗大同小异,在课前让学生回忆自己过年时的场景,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由于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学生乐于朗读,因此将朗读作为了课堂学习的重点。

  课前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语句,自己好好读读,读准难度字词,读通句子,由于是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默读:通过让学生找找哪里是北京的春节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快速寻找。默读找出文章重点节日。得益于前段时间一再努力的`培养,孩子们预习完成的很不错,时间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学目标中要求;二是有助于下步教学环节。想说下语文习惯的养成。

  此外,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运用快速阅读、默读、学生示范读、小组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将北京别具京城风味儿的春节读得淋漓尽致。

  另外,结合课外链接的资料袋,品析两篇欣赏文章的特点和不同点,让学生从小角度出发,着手“除夕”热闹场景,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让学生写写自己过大年三十时候的场景,将书本知识内化,学以致用。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

  教学这一课时,恰逢谢校长推门听课,因为前一周才接受了赵校的随堂听课,所以没料到又会接受行政的推门听课,确实有些意外。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并对生字词进行了一定的讲解;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过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是,这一节课,依然有几点做得不够:

  1、因为是寄宿班的缘故,所以没有布置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虽然在课堂上注意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讲述自己眼中的春节,但深度不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对于毕业班教学,我对每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教学扎实,努力去深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思考文章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次课堂上应该学会什么,即使一次学不会,再在以后课堂上多接触几次,直到他们有这些意识为止。比如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破折号、双引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尽力做到每节课都能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相信,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学以致用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4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蕴涵了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人欢欢喜喜过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我们同属北方,过年的习俗大致相同,对于课文的理解相对比较容易,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们高村完小在08——09学年度语文教研组查进行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小课题研究,因此,学生养成了提前预习的习惯。在教学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开阔眼界;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老北京过年的每个习俗的来历。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主要作品等等。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课堂上,我通过检查导学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解生字的掌握情况,课文的大致了解情况。课堂上通过研读除夕夜的段落让学生感悟春节的喜庆祥和。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对课文的理解不是重点,因为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春节习习俗的理解不是难点,难点我觉得应该是写作方法的学习,以及课堂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研读了除夕夜这一部分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学生仿照老舍先生的`除夕夜真实地再现了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课例大教研中有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对春节不是很感兴趣,写的除夕夜大多是看春晚,但我们的孩子却不是这样,有的孩子饶有兴致的写了自己家供财神的情节,怎样摆供品,爸爸和自己怎样磕头、许愿等等,真实俗白非常贴切,这或许是城乡的差别吧。通过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家乡春节的独特习俗,也明白了真实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写作素材。

  尽管通过教研组集体备课,自己精心准备,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听完徐元霞老师执教的“北京的春节”以及杨主任的讲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还存在如下不足:不敢真正的放手给学生,对课标的解读还不是很到位。今后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优点之处: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改进措施: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6

  在付菊平老师执教以后,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小连环”课《北京的春节》的授课模式基本确定。杨专家认为,在最后一节执教时还务必体现出“成功教学法”,即一定要有课堂练习环节。而保证“成功教学法”练习环节正常实施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时间,即必须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另外,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应当把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所以在“菊平”老师教案的基础上,我稍作了调整,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谈谈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词句的品析和语言风格与表达特点的渗透!

  在没有试教的情况进行这样的公开课,教学生涯还是头一遭。老早就知道有校长一行将来听课,所以执教前的一个晚上,基本没有怎么睡觉。由于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都非亲力而为,所以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对教学思路和课件进行熟悉。凡空堂课时间均在寻思着明天公开课的事情。为了使课堂教学能更加游刃有余,下午六点放学后独自在空荡荡的教室进行演练,一字一句地对教学语言的运用进行斟酌,还要试试对教学时间的把握。试教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九点感觉比较满意之后,才干哑着嗓子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影回到家。回家后,简单吃过晚饭,又是对着电脑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练。直到十一点才上床睡觉,满脑子依然是“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幻影。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我化了淡妆,穿上自己认为最淑女最漂亮的服装“兰花俪人”,在第一节课时闪亮登场了。校长一行们果然姗姗来到,听课教师们把教室后面坐得满满的,录相师也来了,一时紧张,也没看清到底来了多少人。刚开始上课时,挺兴奋也挺自信的,感觉真的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学生也挺活跃的。但当课上到关于“除夕”部分内容时,我快速扫视了一下时间,即心里“咯噔”一下,啊!天呐,刚才讲“腊八节”部分内容时,明显耗时过多,现在居然只剩下十五分钟时间了,可是还有“初一”和“元宵节”以及“课堂练习”环节需要完成,咋办?一瞬间,我有些慌张,但很快镇定下来。随即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初一”部分内容以以读代讲的形式迅速完成教学,“元宵节”和“我会说”教学环节,也尽量用简洁而有效的语言进行教学。还好,我及时调整过来,要不然就出糗了。当我顺利地完成“我会说”环节时,还有四分钟,于是我赶紧让学生进行“我会写”环节。随后下课铃声响起。由于时间把握问题,“成功教学法”当堂练习当堂反馈的教学原则没能彻底贯彻,这是一大遗憾,但所幸的是,白玉微瑕,其它教学环节还算是完成很好!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马不停蹄地进行评课活动。校长一脸严肃地坐在“董事席位”,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道第一次听我课的校长会怎么看待这节课?备课组长让我把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简单诠释一下,我顺便把咱们六年级备课组的“小连环”研究主题也向校长作了汇报,态度是认真而谦逊的!

  校长的评课,不失他一贯的幽默风趣语言风格。他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总体感觉比较好”,尤其是课件和“范文”特别好,另外以“提问”引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很不错。他说“优点就不多说了,我来谈点建议吧!”他认为我节课中关注差生比较少,只叫了举手的同学答问,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则被忽视了,他认为老师应当在课堂中关注每一个层面的孩子,可以刻意找不举手的同学来答问,来给课堂“设难”,这样更能体现老师的教学艺术。而我在叫举手答问的孩子时,也有些厚此薄彼,两边的同学答问频率高,而中间一块则在我视野的盲区。校长听课无疑是十分认真的,他还记录了答问学生的数量,在听课本上用示意图标出了答问学生坐的位置,甚至哪个学生答问了几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除此以外,校长更多地是针对六年级备课组本次“小连环”研究而进行评论。校长说,“小连环”研究课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明确,在“课魂,课感,课型,课韵”等方面都要进行细致的探讨。本次“小连环”教学,研究主题定位层次不高,只注重了老师技术的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够输出多少,却没有体现。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能不能运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学习效果好,即便授课老师一句话也不说,这也是成功的课堂。校长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认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层次不应当仅局限于对老舍先生“语言特色”与“表达特点”的分析,而应当上升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即把一种“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上升到“思想与文化”的传播。

  听了校长的精彩评课,我感觉有些轻松,也有些领悟。轻松的是校长对我这节课的评价还算不错,同时也领悟到了,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们备课组的确没有意识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也就没能抓住契机,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教育。这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差距的。

  以前在别的学校任教时,要上公开课必定会事先在别的班进行多次现场演练,然后才敢正式登场。荣根学校的“小连环”教学的确是个锻炼人的好平台。这次直接进行“公开课”的授课经历,让我这个年轻的老教师着实好好地锻炼了一回。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更加轻松自信地面对“公开课”了!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7

  春节刚过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义,也很实际。学生对自己家乡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风格是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没有做作,语言少了雕饰,朴实自然。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趁热打铁,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摄影师,你会拍摄老北京元宵节的哪些镜头?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上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抢拍,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回顾这节课,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各民族过节习俗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8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春节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我在课堂上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在本节课结束后,我将绘本《斗年兽》带入了课堂。过年时,孩子会领红包、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但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这些习俗的由来。《斗年兽》正是讲述过年习俗由来的民间故事。当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丧失了原来的意义时,我们应该让孩子从民间故事里,体会到祖先的智慧,了解文化传承。本以为学生会觉得很无趣,可是,没想到课堂上每个孩子都听得特别专心。

  相信,只要我们每位语文老师都能通过课内阅读挖掘课文阅读的材料,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孩子们都会爱上阅读,并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会显出绝对的优势。《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9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第一单元以“民风习俗”为主题,《北京的春节》是老舍笔下的一篇散文,主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祥和。

  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先带着孩子们全览了此单元的全部课文,虽然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体裁和内容不同,但是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孩子们了解了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能初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班主任的事务接二连三,虽然假期已经提前做好了教学笔记,但是开学第一篇课文的教学还是准备的很不充分。

  第一单元的阅读要求“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要求“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在开课之前,我带着孩子们细读了本单元的阅读要求和习作要求。为什么要这样教学呢?就好比告诉孩子们,此次赛跑,终点的奖品是一筐苹果。知道了自己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通往终点的路径才能够更加清晰。

  《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从腊八到春节再到正月十九,共有九个时间点,分别是腊八、腊月初九至二十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至二十九、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在这九个时间点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进行了详写,其余时间点略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这样的写法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顾自己的整个课堂,学生发言的次数寥寥无几,全程都是由老师自顾自的讲述,学生看似听的非常入迷,但是通过学生课后练习题的反馈,《北京的春节》学生根本未体会到北京春节的隆重和热闹,对这篇文章内容的主次,详略描写之处还如无头苍蝇找不到“出口”。

  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

  备课不充分,没有抓住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不清晰,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却忽略了教学质量。

  对详写部分教学不够细致,教师只给与笼统的偏学术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主体没有体现出来。应放手让学生寻找课文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略写,再全班交流,相互补充指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

  只关注自己的`教学笔记,没有将课后习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课后习题应随文思考并解答。

  没有将学生过春节感受到的习俗活动与课文内容相联结。为什么学生课余时间能跟周围的同学滔滔不绝的分享自己的寒假生活,但是在课堂中甚至在课后习题中分享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时候却要思考许久,归根结底是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跟课文内容“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渐渐流失。

  问题很多,需时时反思,谨慎改进。

  经过以上的反思之后,意识到对《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学诸多的不足,所以今天(20xx年2月27日)早上我对不足之处进行了补救。首先是腊八、除夕、春节、元宵节四处详写进行补充教学。作者对腊八节的描写主要是“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但是两处的描写着重点又有不同,“熬腊八粥”着力点在材料的种类,而“泡腊八蒜”着力点在泡蒜的步骤、味道、色泽等。

  第四自然段的描写非常适合学生进行仿写,第一,这个自然段的内容主要是孩子们贴合孩子们的实际;第二,这个自然段用了“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指导孩子们在叙事的要有条理。

  我先让孩子们小组内交流自己怎样过春节的,然后全班交流。张依然假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北,她说春节那一天自己五点钟就起床了,先是放长鞭,常鞭大约有十米余长,这跟南方的鞭炮不一样。接着帮助爸爸妈妈包饺子,饺子是白菜猪肉馅的,有一个饺子里面包了两个硬币,最终被弟弟吃到了。我相机提问“为什么饺子里面要包两个硬币呢?吃到硬币的人又如何?”张依然说吃到饺子的人今年会走好运。你看,春节的习俗里面蕴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孩子们交流了之后,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同学来不及分享,便布置成家庭作业,要求写一篇《我家的春节》,要求三百字以上,注意文章的主次,详写得当。

  接着是“除夕”,从哪些词语看出除夕真热闹?先是请郑司艺回答北京的除夕有哪些习俗,通过她的回答检查她昨天是否认真听课。然后再请邱欣语回答问题,不够完整,其他同学进行了补充。

  最后是“元宵节”。这个自然段的教授主要结合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

  上完之后,心中踏实了许多。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0

  昨晚学习了名师课例,对其中教学重点的把握和突破深深认同,便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

  老舍生于北京,在北京生活了25年,这篇文章是作者51岁时回到家乡写下的一篇回忆散文。首先,让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出与时间相关的句子,发现写作顺序;然后说出详写的几天,梳理出的主要活动;接着教师以腊八这天为例,抓住比喻句、反复出现的词语、短句等特殊表达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分组阅读除夕、正月初一、十五三个部分的内容,抓住特殊表达,反复品读,体会情感。“教师提出了明确而不是模糊的任务,使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需要做的就是让每种能力得到足够的练习。这种练习使学生反复运用他的注意、观察、记忆等能力。把这些行为按难易程度分成等级,使每组重复的动作一次比前一次难,这样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就产生了。”我认为,语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孩子的感受力,对文字的理解度、敏感度,与人共情的能力。感受力的训练绝不是我以前简单认为的多读多看多尝试就能熟能生巧的,班上孩子在上课时很多处于游离状态,教师情境创设不够的话是达不到效果的。感受力的训练真的很重要,绝对不是学一点形式生搬硬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最好的。“训练既指经过训练的能力结果,也指通过反复练习的训练方法。”

  实操过程中,并不理想。

  原因如下,自己对作者、课文熟悉度不高,课文内容的延展不深入,只是为一堂课而备一堂课,当然不如我看到的行云流水般水到渠成看似无意实则精心的设计那样令人向往。

  二是学生能力的差异,他班学生表达自信,有自己的见解。我班学生发言不积极,再三鼓励也只有几个固定的发言者,让我在课堂上有失落感,当然,不怪他们,是我没有准备充分。我应该还要感谢他们,是他们给予我这个舞台,是他们让我可以重新来过。“不管学生的外在表现给我怎样的误导,我都需要不断更新对学生真实状况的认知。我们习以为常的诊断方法容许我们靠责备受害者来忽视我们的弱点和无能。我们只有认清了自己的恐惧才能洞察学生的恐惧。否认自己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抵制在别人身上看见的任何东西——尽管这些东西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真实状态。”

  三是学情把握不够,没有认知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我通常以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来带入学生角色,我从小理解能力不错,语文一直排列前茅,觉得这么容易理解体会的学生应该也很容易明白。可能要换个角度思考,班上很多孩子可能语文就像理科不好的我一样,怎么加油都难以进步,我要体谅并弯腰来帮助他们。

  拼音复习几天了,还有学生不过关,今天星润说原因在于不会拼,嘉诚说怎么都记不住。

  顺便记录,昨天的情人节小军哥买了蛋糕,发了红包,我都没收,是的,我又在矫情了。如果他在给我打第一个电话问我怎么还没回家的时候能顺带告诉我买了礼物,那我可能气消一半,在我挂完电话失落一阵恢复心情后才告诉我有礼物,那我的所有愤怒不都白费吗?不想情绪起起伏伏。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1

  《北京的春节》是20xx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围绕着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作者老舍先生运用朴实自然、京味儿十足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北京春节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学环节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温故知新,引入新课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用何东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里,在浓浓的年味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接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浏览课文,回顾上节课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结构。为新授课做好准备。

  2、走进新课,感受风俗新授内容重点放在研读“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五部分。在分析课文时,我先讲述描写“腊八”的部分,做个示范,引领学生了解腊八习俗及作者语言的丰富;其次让学生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学习描述“腊月二十三”的内容,让他们自己体会人们对小年的重视,送灶王的习俗;然后再带领学生赏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从两个方面凸显了除夕的热闹;学习“正月初一”这一部分时,让学生合作探究,他们探究到了初一和除夕热闹的不同之处:除夕是忙碌的热闹,而初一是休闲的热闹;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动也各不相同;学习“元宵”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知道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然后让学生探究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数量多?哪些地方体会到灯的种类多?并模仿文中语句用“有的……有的……”说一组排比句。

  3、综观课文,体会详略 北京的春节前后四十多天,有许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详写了腊八、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的事情,而对其他部分进行略写。因为这几个日子最能表现北京春节的特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语言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句子,让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的京味儿十足,生动丰富。

  5、阅读拓展,随堂练习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斯妤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将其与课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确立的主题不同,详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时也体会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单元人文主题。

  6、布置作业,学以致用让学生课下了解家乡风俗,写一篇短文,做到主题明确,详略得当。这六个教学环节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设计合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其次,这一节课还有不足之处:一、课前没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没有适时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儿十足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多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

  三、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读得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是以后必须重视的。教学是一门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会在一次次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2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

  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狗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3

在上《老北京的春节》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导演,你会准备哪些道具拍摄老北京的元宵节?你准备拍摄成一个怎样的元宵节?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布景,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完后,再以选旁白演员为名,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学生们读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预期。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4

  一、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

  为此,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我特意设计两个语言训练句式:

  1.你们交流的句子那些是写灯的数量多?那些是写灯的种类多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归纳、练习说一说。

  2.请试试看,能否用从灯的数量多和灯的种类多,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如和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请读课文第9自然段。学生通过读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表达,我特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评价理答:

  1.这两个同学交流的时候,不仅恰当地用上老舍爷爷的话,还巧妙地运用了老师引语进行表达,真令人佩服!

  2.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加上香甜美味的元宵,令人陶醉,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 这样的选点训练,充分利用理答这一种特殊的教学对话,仔细倾听学生的问答,通过有层次、有秩序、有针对性的“追问”、“转问”、“提问”和“反问”等理答有效方式,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此处语言训练点的设计和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的评价语言的设计,更好地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接触语言,去感受语言,去体味语言,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不足之处

  1.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2.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三、改进措施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研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细节的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

  刚过春节,正好知道赵xx春节是在福建过的,并且去了客家土楼。了解一下其他同学,有不少去过云南和福建的。我感觉这一课好讲。

  这是一篇展示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的竹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继续采用上两课的方法,让学生主讲。谁知这次却把学生引入了另一条路。由于两位同学还沉浸在异地风情的回忆之中,他们除了课文讲到的内容,还给同学们讲了一些有趣的见闻和传说。我们也知道,导游为了提高游客的旅途情趣,往往会对一些景物、传说加以演绎,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这一下,去过这两个地方的同学纷纷补充一些轶闻趣事,同学们的兴趣都上来了,课堂也掌控不住了。这就是自己对学生的预设不充分,课前也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如何去讲,导致课堂失控。

  备课,无论是哪一类课文,都要深入研究教材,备教材,备学生,还要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抓住重点,点拨要有目的有方向,真正把语文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6-13

《北京春节》教学反思12-1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2-17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精华)07-1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优选)07-11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推荐)05-27

【热】《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07-05

《老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2-22

北京的教学反思10-30

北京教学反思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