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教学反思1
一、抓好师生互动,唤起学生回忆。
充分的复习是唤起孩子沉睡记忆的良方。因此,在复习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三个练习题,均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而且不是一味要求学生死记更背出来。我采用的是算式的形式让学生一目了然。使学生对小数的意义,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都有了一定的复习。让学生在做中唤起记忆,在练中得到巩固,在思考中得到提高。这种唤起式复习题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地应用,为学生学习新课扫清障碍,教学中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采用认知冲突的方式导入,利用学生生活的场景:比比谁的看书时间多。学生在认知上遇到了冲突:既有小数又分数,怎么比较大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个个跃跃欲试。
二、利用迁移规律,引导自主探索。
新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中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中探索方法,在巩固深化后,能够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旧知自主学习新知识,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我引导学生完成例1的解答后,指出这是用计算的方法把小数化成了分数,那给你一个小数能不能快速地把它化成分数呢?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工作纸,使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体验到分数与小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大胆尝试转化结果,并总结规律。新《课标》中强调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构建过程。
因此,在学生的'工作纸中我设计了请分别用小数和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使学生充分参与,观察思考。运用数形结合,使学生由表象到抽象,形象具体地体会到分数和小数的对应和互化关系。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而使学生在阶梯式的探索中逐步构建出小数化分数的模型。强化了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教学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转化成小数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写转化结果,然后总结规律;这个分数让学生自己先尝试,部分学生先把分母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成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分数,然后再把分数转化为小数。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于是引导学生另辟蹊径,说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转化成除法,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到小数。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讨论、总结等,明确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整个课堂在学生主动学习、认真探索的活跃气氛中进行,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体会到了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乐趣,在受到团结合作教育的同时,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恰当运用对比,寻找最优方案。
在教学分数和小数比大小时,有学生想到把小数转化成分数再比大小,也有学生想把分数转化成小数再比大小,这时恰当引导学生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方便,而且简单。
不足之处:
1、工作纸的设计不够理想,如果能把千分之几的分数也用图形呈现出来就更好了。
2、在互动学习中放的不够,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没有充分交流,因此效果不佳。
3、教师对学生能力估计太低,练习中提高题的梯度太小,优等生感到有些乏味。
数学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对学生能直接完成的,我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完成。而将大量的时间放在重点知识上,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讨论,合作等方法自己去解决难点,从而使学生掌握重点。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成功不仅在于学生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且最关键的'是满足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1.交流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交流,喜欢交流,在彼此交流中获得新知,取长补短,完善和修正自我,而且在交流中也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友谊、注重合作等优良品质。学生有交流中也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
2.展示的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需要不断地展示自己展示成果的机会。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我都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给足了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动手摆小棒,自主探索,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合作性研究的方法,体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的多样性。
数学教学反思3
高二数学教学情况调查测试,命题范围:从高二第七章开始到第八章圆锥曲线中的双曲线。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调查研究目前我市高二数学教学的现状,了解各校高二学生数学水平,以利于高二数学教师合理、高效地组织数学教学,指导好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打好高二阶段的数学基础.
1.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符合高考命题的意图和宗旨。
让不同的考生掌握不同层次的数学,让几乎所有的考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本次高二试卷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22道题中有5道题(占31分)得分率在90%以上,有6题(占36分)得分率在80%--90%之间,有4题(占25分)得分率在70%--80%之间。这样让所有同学对数学学习有了更强的信心。
(2)注重能力考查
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参加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高考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善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善于综合应用,支离破碎的知识是不能形成能力的.考查时,既要注重综合性,又兼顾到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整个试卷前21题的计算量不大,体现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不追求大的运算量,注重考查数学思想和基本方法以及灵活地解决问题能力,但第22题的计算过繁,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此处失掉过多的`分,没有针对性地考察解析几何中的运算能力。
(3)注重数学应用,力求展现创新空间
解答数学应用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能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21题联系了生产方面的实际问题,试题的表述基本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考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有一定的灵活性,也考查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试结果
经抽样(抽样270份)统计分析,总体情况大致是:均分:108。7分;优秀人数51,优秀率18。9%;及格人数223,及格率82。6%。各题分析如下:
题号1-1213-16171819202122平均分47。511。510。99。110。38。37。54。5得分率0。790。720。900。760。860。690。620。32题号123456789101112均分4。854。943。762。914。244。562。444。224。01。813。913。81难度0。970。990。750。580。850。910。890。840。80。360。780。76题号13141516均分3。213。612。672。0难度0。80。90。670。5
3.试题及学生错误分析
第4题,很多同学选D,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误认为P点是圆上一点。
第10题,主要错误原因在于对a,b认识不清,若a,b以具体数字出现,学生就会理解渐近线确定,双曲线方程不唯一,由于题中以字母出现,学生误以为答案C就代表共渐近线的双曲线。
第13题,主要错误在于(1)审题不清;(2)到角公式用错;
第15题,主要错误在于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而直线将平面分成了三部分;
第16题,主要错误在于学生对圆的性质掌握得不是很好,圆与双曲线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第17题,主要错误在于少数同学运算不当及基本技能不是很强;
第18题,主要错误在于(1)没有能够熟练运用圆的性质来解决圆的相关问题;(2)有很多同学丢开了圆的特殊性质,而用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的一般方法来解决问题时,弦长公式又记错;
第19题,主要错误在于部分同学书写错误,证明不合乎逻辑,把要证的结论又当条件用;
第20题,主要错误在于(1)少数同学对直接法求轨迹方程掌握得不是很好;(2)不少同学直接当作椭圆的标准方程来处理;(3)学生的运算能力不是太强,弦长公式记错;(4)对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处理方法掌握的也不是很好;
第21题,主要错误在于(1)实际问题的自然约束条件“”错误或漏写;(2)不能很正确、规范地作出可行域;(3)求目标函数的最值过程中,表述不规范或没有表述,(4)解完应用题后没有作答;
第22题,主要错误在于第2小题的运算繁,学生畏难情绪重,怕算;学生没有掌握好基本方法。
3.思考与建议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整体质量是还不容乐观.低分率也不小,一些稳得分的题目还是有很多学生错,这反映了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数学能力是不强的,有一些知识还没有真正掌握.平时教学建议如下:
(1)平时教学应注重基础,让所有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定义的教学就应注重基础,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记忆到位。
(2)平时讲解数学例题时有意识地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数学地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作业习惯,强化解题规范的要求。
(4)要着重培养学生熟练、准确的运算能力,解析几何问题的运算较繁,应提倡学生寻找最简的处理方法,更要让学生多体会运算当中的技巧。
(5)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6)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让学生会思考、会解题、会质疑、会反思、会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反思4
舞钢市第二小学 卢新锋
今天,我进行六年级第十二册综合实践活动“自行车里的数学”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上完这节课,我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掉下来了,心里感到很安慰。
“自行车里的数学”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行车里的数学”主要研究解决两个问题:普通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和变速自行车能变出多少种速度。这两个问题,前一个是后一个学习的基础。于是,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解决前一个问题。由于,学生对普通自行车比较熟悉,研究起来比较方便,但是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还是挺大的。于是,在课前,我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提出实践活动的任务:
任务一:普通自行车前齿轮和后齿轮各有多少个齿? 任务二:普通自行车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会转几圈? 任务三:实地测量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
任务四:测量出后车轮的直径是多少?
学生接到任务后,兴致勃勃地找来自行车,又是测量又是数又是记,忙得不亦乐乎。最后各小组出色完成了任务。
课堂上,我按“质疑——分析问题——建模——求解——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高昂,加上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学习自然流畅多了,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这节难上的综合实践课,能够上得得心应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提出的课前准备活动任务具体且可操作;二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三是老师的精心准备与认真设计教学思路。
数学教学反思5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但当他们对数学发生兴趣时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学海无涯“乐”作舟,“数”山有路“趣”为径。下面,谈谈我在《3的倍数》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趣导——导入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
在《3的倍数》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找找出示的一些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再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特征是怎样的,由于学生刚刚复习了2、5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于是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有了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效的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趣学——学有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一个儿童的注意力水平是他能否学习好和心智发展快慢的最基本条件。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就高;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就不高。
在教学“3的倍数”时,我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通过摆圆片组数的形式,合作探究,从而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做”中学,这样抓住了生与生交流,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一个自我表现、自我确认的机会,有力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培养了创造力和自信的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创造应用机会,引导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开展竞赛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学有兴趣。
三、趣练——练有乐趣
1.突出练习题的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
如发散练习中,4□,□2,1□4,84□有几种填法?学生能很快的说出一种甚至几种。尤其是一些会思考诉学生还发了填写的规律。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2.突出练习的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品尝到各自成功的喜悦。
总之,《3的倍数》一课是在学生的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我在教学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数学教学反思6
一、教学的成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节课我结合勾股定理的历史和毕大哥拉斯的发现直角三角形的特性自然地引入了课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机会,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发现勾股定理。
层层深入,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将带来教育者的深刻变化。
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现实情景,具有强列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运动的图形比静止的图形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教学中,用笔、尺和圆规在纸上或黑板上画出的图形都是静止图形,同时图形一旦画出就被固定下来,也就是失去了一般性,所以其中的数学规律也被掩盖了,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也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本节课我通过几何画板演示结果和拼图程以及呈现教学内容。真正体现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一种质的飞跃。
数学教学反思7
今年所教的是高二1班和高二6班,这两个班是普通班,感觉到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对数学不感兴趣等特点,但好多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较强,记忆方面大多以机械形象记忆为主,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常常能把课本内容整段背出。有的同学甚至还能把例题的解题过程一字不漏地复述一遍,笔记记得整整齐齐,虽然能把概念定理整段背出但理解不深。解题过程虽然全部正确却不会变通,特别是遇到没有见过的新题型常常摸不着方向,无从下手。她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常常不够特别。对于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数学学科就必须针对女同学的特点,精心设计思维情境,点燃她们数学想象的“灵气”,激发它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起她们学习数学的勇气。
这半年来,我认真钻研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虚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同时积极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实际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我努力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 。为以后更好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一番深思我个人觉得高二数学教学应该作到夯实“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巩固掌握相当关键。
我从中得到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教学定位要合理化,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 。通过半年来的高二的数学教学以及考试题研究分析,发现数学考查的多是中等题型,占据总分的百分之九十之多,所以我认为对于大多数的学生, 作好这部分题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指导好学生对教材的合理利用, 数学考试考查点“万变不离教材”。许多的试题就来源于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的同时,关键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对于教材的改造和加工至关重要。先整体把握教材的章节再细化,具体的内容用联想的'方式。对于详略的处理交代清楚,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理解解题思想和知识方法的本质,联系提高实际运用能力非常重要。
三、理解知识网络构建认识体系。各知识模块之间不是孤立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有的在概念外延上相连,有的在应用上相通等。这样就可以把已有知识连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解决问题时便会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四、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 近几年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强调“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我们要注意回归课本。回归课本不是要强记题型、死背结论,而是要抓纲悟本,对着课本目录回忆和梳理知识,把重点放在掌握例题涵盖的知识及解题方法上。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常常反思对数学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数学教学反思8
一、教学方法要提高,数学课教学反思。
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己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课堂上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我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教学反思《数学课教学反思》。有些学生对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己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虽然经过一年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纪律也好了些,希望在最后的复习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四、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们很会关注老师怎么做,以前我有听过学生说“老师说话不算话,答应我们的事自己没有做到”。是啊,教师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学生,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出现太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当然也不要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该完成的作业,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待改善,我相信它也将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我前进。我会和学生一起,不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数学教学反思9
1、数学教学不能单靠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和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靠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把教学实践当作一种操作性活动的简单重复的活动,即依靠已有的经验或应用学习理论而不进行教学分析。教学将被视为一种技术,它将按照既定的程序和必要的练习实现自动化。它使得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性的而不是反思性的,直觉的而不是理性的,常规的而不是自觉的。
我们可以把这种教学活动称为“体验式”,认为自学行为所传递的信息与学生所理解的意义是一样的。其实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使这种感觉通常不可靠,甚至是错误的。
第二,理性教学需要反思。
理性教学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专业化”。把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争取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一种理性的方式。从体验式教学走向理性教学的关键一步是“教学反思”。
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习数学的反思,对教学数学的反思。
1、关于数学概念的思考——关于学习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习数学思维,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至于老师,还得从“教”的角度看数学。他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教别人“做”。因此,教师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应从逻辑、历史、关系等方面进行。
总之,教师在处理数学概念时要学会思考数学――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和构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学习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他们的头脑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对数学的认识和感受。老师不能把它们看成“空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把数学“灌输”到这些“空容器”里。这往往会导致误解,因为师生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历、兴趣爱好、社会生活经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会让他们对同样的教学活动产生不同的感受。要“制作”出更多的数学学习材料供课后反思,更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挤出”学生头脑中的问题,让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关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教得好,本质上是促进学得好。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吗?
我们在上课、阅卷、答题、解题的时候,自以为讲清楚了,理解了,同学们受到了必要性的启发。然而,经过反思,我们发现自我解释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并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是盲目的想让他们按照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同学们当时可能已经明白了,但是没有明白问题的本质。
7月3日,给市政骨干上了一堂数学课。本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教材第七册第一课的材料“温度”。接下来,我要上这门课。我想谈谈我自己的感受。这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感知温度。
让学生感受到温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环节,我创设了“两瓶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冷热——感受温度,然后导入这个问题。
第二,了解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法,求温度。
在这一环节中,我还从生活中的温度入手,用“冰箱窗上的温度数据”来介绍,让学生读懂温度,理解零上、零下温度的表达和写法。然后介绍温度计和0度的教学。这个环节,我第一次上课,不是这么设计的。经过老师和科研人员的指导,我认识到温度来源于生活,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去寻找温度。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其实温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
第三,对比温度,感受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这个环节是最让我头疼的.。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都不是异常的好。因为他们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对他们要求太多。离比赛还有半年多。我给你们看两组温度,一组在零度以上,另一组在零度以下,在标准温度之后。然后,小组将合作讨论如何比较零度以下和零度以下的温度。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和研究人员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如何比较温度。能够掌握一些温度比较的规律。其实在这个环节,教研员也给了我一些建议。显示:零上两个温度,零下两个温度,0度。让学生分组合作,发现温度之间的规律。但是我发现初三孩子的技能还没到这个地步。所以没有大胆尝试。我最终选择了放弃。有机会真的很想试试。
第四,观察地图,总结东西南北气温存在什么样的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了解我国的天气情况,这其中渗透着他们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这就是我对这门课的体会。希望大家给我宝贵的意见,促进我的成长。
由于本课的教材是直线的知识,需要小学四年级学生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掌握它们的特点并不容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我预设了如下情节:
1、创建情景并引入新的课程:
让学生从说出你从图片中看到的东西开始。火车的轨道是什么样的?斑马线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比如从三个图形中总结出直线、射线、线段。学生知识从直觉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例子到学生学习知识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契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种情景设计完成了新课程材料的衔接,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和深入探索:
小组合作前,我先让学生看直线、射线、线段和组合图,说说三条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自我的话,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明白三条线是什么样子。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对学生来说,它是在完全开放的情境模式下进行的。一些教学小组在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的时候一起工作。我个人认为这种教学是不完善的,不是基于不同学生的发展。如果在小组合作前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往往是尖子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不加思考的往前走。小组合作4分钟后,我也和同学们聊了聊,从终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等方面逐渐引导。完全开放学习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忽视高质量是现代教学永恒的话题,我们不能偏离这个目标。
3、实践活动,体验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从学生的自演来看,一点后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两点后只能画一条直线,这样可以从学生枯燥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具有现实性、意义性和挑战性,这些材料应当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积极的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
教学反思与实践合集【第七章】小学数学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在我看来,如果不重新认识好课的标准,必然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的评价标准。
1、致全体学生。
一堂好课,首先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所有学生,就是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效果,由此产生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填平差距,填补空白”。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生发展的同时,要让那些在数学上有余力的天才学生脱颖而出,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学到东西,达到基本要求。
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单一的师生间或师生间的课堂交流模式,形成师生间、生生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要有效地采用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在实践层面,“上不封顶,下有保障”;对一些特殊学生要给予特殊政策;让课堂成为每个学生发挥能力的舞台。
2、注意学习过程。
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来说,在教学中,要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学习所必需的经验和预备知识,为新知识学习提供固定的认知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合适概念的可用性;要启发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既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的基础,又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已经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识学习的起点。要突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怒”的状态,创设学习新知识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注意学用结合。
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的讲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尤其是几何的初步知识、统计知识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学习,都是通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课本容量有限,很多学生熟悉的生活故事进不了课本。因此,教师要处理好数学学习与应用的关系,注意学用结合,进一步理解和欣赏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课本中蕴含的数学应用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和数据来编写数学问题,这说明数学是与生活相伴的。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要变封闭的单向结构为开放的多向结构;我们应该尽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和应用中,学生可以了解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4、注重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知识和发展智力,还将自己的情感、动机和需求带入课堂。除了老师,学生还与他们的同龄人互动;除了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还包括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沟通意识和能力等等。
数学教学反思10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在教学9加几时就是按传统的9加几教学的,在复习铺垫时用了以下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1和几或几和1,出了几道10加几让学生抢答后说为什么算的这么快,因为刚刚学完,学生说的很好。接着又出了几道9加1再加一个数学生回答的也很好,这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但是通过教学发现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学生已经被老师束缚了。直接用了凑十法。
课的'开始我运用创设一个帮买橘子的老奶奶看看还有多少橘子为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9+4的算式后,则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法上。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手摆小棒,来算9+4等于多少?又让学生上黑板上来用圆片摆一摆,说一说。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不管哪一种方法我们都不要反对。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导孩子再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个圆片呢?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在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最后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好,好在哪里?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了用凑十法比较简单,为后面的学习“8.7.6加几”做好了铺垫。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让学生说的环节过少,没有做一定量的练习题。以后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数学教学反思11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豪不起眼的乡村中学教师,我觉得作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包容孩子们的童心,用孩子的心和孩子们相处,我不是神,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或许在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我会努力去爱我的学生们。我有效课堂教学有了科学的定位思考,对如何有效教学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1、上课,一般采取三个层次:一是个人自己试讲,备课组全体听课、研修组长参与;二是第二次试讲,研修组全体听课,教导处参与;三是公开课,学校公开课,全体本学科老师、学校领导参与。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教学中,构建数感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评课,首先是个人说课,谈感受;第二是参与听课老师评课,评课的重点围绕课标理念、围绕研究点突破、围绕学生主体参与,所有听课老师必须人人发言;第三是主任点评总结,由听课的领导进行点评。
4、换角,今年新课程全员培训又到了,怎样创新培训模式,才能乡村中学教师进一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够均衡地、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笔者总结反思这几年来新课程的培训方式,探索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换角培训。即参训教师角色换成中学生,培训者角色换成中学教师,培训过程相当于中学课堂教学过程。通过换角培训,参训教师体验并感悟新理念新方法的每个细节及其作用,品尝和理解新课程理念,使他们在培训后得到较大的收获和提高。
5、注意新课导入新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虽然在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离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集体备课、研修活动培养了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唤醒了教师推进新课程的意识,中学数学研修组正在逐渐由“经验型”向“反思型”和“研究型”群体发展。在我们看来,课改与教研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下学期,我们还要把教后记只注重对具体实践结果的粗浅回顾,提高到对实践本身的深入反思,使“研”更有深度;同时有效地利用数学教师的博客,与同行交流思想,为学生提供服务
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课教学,我合理重组教材,创设了“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的变化、将角合理分类,并通过在生活中找角以及其他一系列活动掌握概念。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案例引入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当学生通过尝试知道了剩下的角的个数后,学生的第二个需求随即产生,即剩下来的'角都是什么角。这样,学生是在具体的学习材料中感受到角的产生和变化的。这节课的学习材料、研究材料都来自于活动的结果,从学生那儿获取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智力开发的价值。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剪角、画角、比一比、分类、两块三角板拼角、在圆形上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概念直观化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cAI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汇报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剪的过程,并闪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找教室中的角,引起认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角和钝角),再为学生提供了嘉兴市勤俭大桥的图片,让学生找找桥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数学教学反思13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去研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通过练习回顾旧知:2的倍数与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这样能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与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有些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是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等等,学生能想到这几点是非常不错的。
学生进行猜想后,我并没有判断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出现了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所有的3的倍数,让学生从表中发现3 的倍数的特征,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间交流。此时,我还是没有判断学生的发现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学,从课本中找3的倍数的特征,当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我们可以向课本求助。然后问学生“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举例说说。”接下来将数扩到百以上,通过各种方式举正反例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最后比较验证之前的猜想与发现。当我们向课本找到结论时,我们也要质疑,通过举例来验证。鼓励学生对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通过各种方式去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我能有效获取课堂生成资源,同时也注重方法的指导。比如:同桌举例验证时,涉及到了“123456”是否是3的倍数,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后问: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吗?老师有效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去3法”能给我们的'判断带来很大的方便。还有在方框里填数等。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与课堂驾驭能力,如:在百数表圈3的倍数时,我的课件中有个数“99”忘记没有圈好,学生发现了这问题。在这里,我是表扬了发现此问题的学生,老师故意说:我是特意没有圈的,看我们的学生观察是否仔细,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把原本的错误变成良好的教学资源。练习的设计业很有层次与梯度,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百数表中的数据太多,部分学生的发现是乱七八糟的;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还不够,学生亲自从算中去体会更好;总结不太及时,从及时总结中提炼、提升会更好。
数学教学反思14
大班幼儿在数学方面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常常会觉得有的错误是根本就不应该发生的。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更让我感慨良多。归结起来有两点:
一、画面观察能力较差。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方法进行5个以上物体的排序。在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给踩高跷的贴绒娃娃排队。幼儿人人都能将娃娃按高矮排好队伍。接下来是让幼儿将手边长短不一的.吸管按长短排序,幼儿也都能将吸管排好。可是在接下来的操作材料中,幼儿在红旗的排序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这些红旗的旗杆长度有的相差非常细微,有很多小朋友容易看错。虽然操作之前我已经引导他们要比较旗杆的节数,但了解是一回事,真正做时有很大一部分幼儿都排错了,不是顺序搞错就是序号记错。而这一切都反应出幼儿对画面的观察不够细心,做事太过急促。
二、对自己缺乏信心,没有自我认同感。
进入大班以后,我发现有许多小朋友都对自己的行为非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在:做作业时总喜欢看别人的答案,甚至有的小朋友刚刚拿到作业纸就现看别人是怎么做的。以至于有的小朋友交上来的作业让人看了都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因为他的答案都是反写的。明显全是照抄别人的。
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我觉得我们教师必须注意让幼儿真正掌握我们所要让他们掌握的。因为只有当他们真正懂了、学会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自己产生认同感,不是吗?
数学教学反思15
《分数的意义》教学已几个课时了,学生有了三、四年级对小数的认识和对分数的简认识后,一开始觉得还入门较快,对于分数的意义理解还算好,特别是对于“平均分”的重要性理解还不错。
记得教学上一届学生时,我发给学生一些固定的学习材料,如长方形卡片、正方形卡片、圆片、线段、几个苹果组成的集合图,让学生任意选择材料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学生似乎学得还顺。这一次,我没有给出学习材料模型,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只是提醒同学们可以画一画、涂一涂、折一折,也可以就地取材,看看身边有什么材料可以用上的,自己想办法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没想到,学生的创造力真强,有用一个苹果分的,也有用一张长(正)方形纸折的(或涂的),有用四本书(四枝笔)来分的,还有不少同学不是用一个物体,而是画了几个小人或几个果子或几个三角形来表示的。在学生生成的作品中,我找到了知识的原型,从而让学生更自由地理解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或许多物体。
但在巩固环节,进行画笑脸比赛时却出了点小意外,没有上一届教学时效果好,主要是一个姓喻的学生没听要求,违规了,导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事情经过是:我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有12个圆的集合图,让学生画笑脸,谁先画完这12个就马上举手,其他同学全部停下,而姓喻的同学只画了一个就举手,弄得我宣布停止。结果没有一个同学画完了的。在后面填空环节,没有一个同学得出:我画了12个笑脸,是这个整体的十二分之十二,即十二分之十二等于一。最后比赛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的教学反思10-25
数学教学反思06-24
【精选】数学教学反思07-11
数学教学反思06-12
[荐]数学教学反思07-12
数学教学反思(推荐)07-10
(精华)数学教学反思07-12
数学教学反思(必备)07-11
数学教学反思(荐)07-07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精选)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