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8:19:25《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单元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线段的基本性质与两点间的距离。
1、注重联系生活。
课的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让学生从实物原型抽象出“线”,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斜拉桥、楼梯栏杆下的柱子抽象出“线段”,激光、手电筒光线、太阳光等抽象出“射线”,地平线抽象出直线。
2、仔细观察,主动发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三种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联系是它们的形状都是直直的,线段是射线和直线的一部分。区别在于它们是否有端点,有限长还是无限长,是否可测量等。
3、动手验证猜想。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学生都知道,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但我仍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证明直直的线段最短。
同样,课后练习中,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哪个长。好多学生都知道结论是两条线一样长,但“口说无凭”,让学生亲自量一量,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学生学习中,难免有疑点、难点,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抓住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思维去介入,用儿童的语言去帮助,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分解学生探究的难点,使难点不难,让学生容易明白。
对于“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师们都是这样描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第一次教学时,我照本宣科,反复讲解,但每次作业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5)×8=3×8+5。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所以第二次教学时,我就采用适于儿童理解的语言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是这样描述的:9个99再加1个99共有10个99,写成算式就是:9×99+99=(9+1)×99。无需重复,学生居然能迎刃而解。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考试中较差项目的原因:
1、选择题错误较高,特别是4、5题。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点掌握的不好,如果是整数还好判断一些,当各边是小数时,学生容易判断错。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的知识点,学生不是很会应用。
2、对于图形的拼组,课上没有让学生动手去拼,学生掌握的不太好,如填空题第8题,错误率高。
3、在小数加减的竖式计算中,要求验算,有学生没有仔细看题,没有验算,扣分较重。
4、解决问题有一道数学广角的内容,因为是选讲内容,没有讲,但有5分,做错的'同学较多。
5、最后一题统计,有部分同学没有规范作图忘记标数据,第xx小题的中从xx月到xx月的用电量上升最快,电费相差多少,有同学没有考虑到要相邻的两个月之间来比较,从而出错。
今后采取的措施:
1、多进行一些各类解决问题的练习,放到每节复习课中去,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分析能力。
2、严格要求学生要规范作图,虽然平时就已要求,但还是要多提醒,多练习,多强化,让学生从练习中去反复记忆作图的要求。
3、对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反复应用,如边长为整数、小数等。还有关系的逆用等都要掌握,复习手册上有相关练习,可以进行巩固。
4、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不好,总会漏题或是看错题,要加强这方面习惯的培养。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带“-”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学生初次接触负数,直接接触抽象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首先将天气预报融入课堂中,通过播报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等地的温度信息,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信息。
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学生用各种方法描述了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由此引出“+5℃”和“-2℃”的表示方法。展示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认识温度计上的各种信息,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标出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利用温度计上的刻度高低,比较各个城市的温度高低;脱离温度计的情境,总结零下温度比大小的方法,从而达成本节课的目标。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都是有独立个性的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学生用竖线表示,有学生用山来表示,有的用小漫画表示温度高低,非常有创意。本节课我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最后十分钟处理了练习题,针对练习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再次讲解强调,保证学生当堂掌握。本节课中存在一个问题是没有强调摄氏度的读法,很多时候用度表示了摄氏度,这导致了小部分学生将温度的摄氏度与量角的度搞混,在总复习时出现问题,今后在数学课堂上用语要规范。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本课中,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摸珠子、击鼓传花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例如,老师在教学时,就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猜什么色的球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平方厘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正确的`读数、写数。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把该内容分成2课时教学。由于学生对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还没有完全熟练,所以在课堂中我花了10分钟的时间帮助孩子巩固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只有学生熟练地记住数位顺序表,才能顺利地学习读数、写数。在教学读数时,我还特别强调学生分级。引导学生认识四位一级,从最高位读起,每一级的读法都和个级一样,读完亿级在后面加个亿字,读完万级在后面加个万字。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本课是学生在已经简单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该部分内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是为后续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学习打基础线段、射线、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活动在“看一看”活动中以现实情景中抽象出线段、射线与直线。通过“认一认”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三种图形进行比较,讨论,总结知识点,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教学目标。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通过对线段的学习,既“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线段的读法”来形成学习三种线的三个层次,让学生自己学习射线和直线。
“线的认识”这节课结束后,我静静地反思了一下这节数学课,体会有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在讲课前,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着学生生活的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示生活。
2.丰富练习题种类,学以致用
在前不久教研组会议上,我们观看了一节优质课,上面的练习题很新颖,就是将所学内容设计成数学日记的形式,不再是平时经常见到的判断题。在这次设计中,我就将它很好的运用在了我的教学环节当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自己的设计出了新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也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二轮,我们对估算的认识可能还没有真正到位。估算教学的核心在哪里?估算教学中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孰轻孰重?《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整个教学环节本着“简约不简单”的原则,力求完成目标,解决难点。尽管课堂上感觉线条比较流畅,估算方法及估大估小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到位,但我心里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学生估算思想的渗透没有落实到位。换言之,估算方法的强化,弱化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有种“为了估算而估算”的味道。
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本课一开始就出示种树的活动图片,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四年级大约植树多少棵?然后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选择什么计算方法。学生回答:估算。如果我能马上引导:为什么?那么可能孩子就会留意:题目只是要求一个大约的数值,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估算意识起到引导的作用。
让学生自学,再通过个人与个人的交流、小组内的交流、小组和小组的交流到最后全班师生的集体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并且在交流中达成对于最符合实际的估算方法的认可。
在练习设计上渗透估算思想。我感觉孩子对“估大、估小”有比较清晰地认识。而在解决问题环节,我认为处理的不太好,尤其是最后一道题目:阶梯教室的座位够坐吗?当时,在课堂上,我就发现,95%的孩子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判断,这在几次试讲过程中没有发现类似情况。其实,现在想想,这是多好的课堂生成的资源啊。但由于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欠缺,没有好好抓住这个没有预约的精彩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而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估算思想的渗透不到位。其实真正的估算教学是一种思想教学,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思想的渗透则尤为重要。所以,我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如购买门票、购物付钱、活动经费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我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激发估算的兴趣,积累估算的策略,培养估算的意识。然后,在估算过程中重视引导,鼓励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而这些情境的利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这不恰恰就是估算意义的所在吗?对于估算,很多同行们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如果我们能对估算的意义、估算的价值、估算的策略进行深入的学习领会,那么估算,一定会成为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一个亮点。
这节课在相互交流这个环节中,我发现有几个学困生很少开口发言和回答问题,他们总是怕说错了别人会笑话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留意这几个学困生,把每一节课中比较简单、容易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让他们树立起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圆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教材安排4教时。因为学生对圆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因此对于这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圆,感知圆的共同特征。
2.通过画圆,认识圆心和半径。
3.能用圆规画圆,并能按指定的半径画圆。并能初步知道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4.通过欣赏由圆组成的图案,感受几何的美,对几何产生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对圆概念的形成,整节课我主要强调了动手画圆。首先,在纸上直接画,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发现其实画得不圆,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究怎样画才能很圆,为什么要这样画才能很圆。接着,是用纸片画圆。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用纸片画圆的过程中,明确了圆的特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也引出了对圆心和半径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用纸片画圆的操作过程可能存在困难。
然后,是用圆规画圆,并会画指定半径的圆。通过几次画圆,学生认识了圆心和半径,也了解圆心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在这节课里,我还设计了一些环节。如:关于圆的半径的辨析。我先在黑板上展示了4位学生画的圆心和半径,其实他们画的半径和我在黑板上画得其实是一个方向,但我在展示时把他们放置成不同的方向,让学生在老师这种无声的教学中感悟圆的半径其实有很多条。接着,我又出示了4个圆,继续辨析哪些半径是正确的',来加深对半径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一个探究的环节,主动探究圆心和半径,把一些书本上没有提及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把它挖掘出来。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最难就是关于半径的教学。因为书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只是说从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这一段相等的距离,用r表示,而r就是半径。为此,这一环节我经过几次的修改。最先备课时,我并没有使用纸片画圆,而是直接用圆规画圆,从使用圆规中发现针尖固定的是圆心,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半径。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连使用圆规都不是很熟练,更不用从画圆中认识圆心和半径了。然后,我又进行了改进,用纸片画圆,观察老师画的过程,再通过动手画,感知固定不动的那个点就是圆心,从圆心到圆上的着一段相等的距离就是半径。虽然这一过程学生较易接受,但反馈过程中又发现学生心里明白,但表述起来有困难。最后,我把这个过程改进成今天这节课,把画圆的过程概括成两点:固定的点,相等的长。从中直观而形象的引出半径就是从固定的点到圆上的这一段相等的长。
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正。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垂直与平行中先讨论了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再学习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先通过画一画,比较观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以及几种四边形的之间的关系,再探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学生应经掌握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联系与区别,认识了角,长方形,正方形,对一般的图形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第二,这一单元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孩子的感性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注意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运用三角板、尺的技巧比较欠缺,所以特别注重了加强学生作图能力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同时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通过让学生验证平行、判断平行,归纳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从而学生能够用图表表示各种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因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一定要掌握两种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所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联系具体实例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
通过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使我更深地认识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能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亿以内数的写法较亿以内数的读法难,学生经常会把五万二千写成500002000。对此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对应写数,空位写“0”;然后脱离数位顺序表,这时有的学生傻眼了,这时我引导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这样就把亿以内数的写法转化成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了。最后引领学生对两种写数的方法加以比较优化,学生会发现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比较方便快捷。
但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们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个级有零时不知道写几个0,这时我有引导学生观察个级有几位,当学生说出是4位时,他们也明白了个级不满四位要用来0来占位。然后我还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读,这样就会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这节课我收获的经验是:在进行大数的写法教学时,指导学生分级写简便,写完后分级读一读,是自我检查纠错的最好方法,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数学是螺旋上升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我们数学老师要唤起学生的先知,并会巧妙地用旧知来解决新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反思整节课,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交流评价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准确数和近似数,理解了生活中除了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外,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去尾法”和 “进一法”也经常被使用。商场大减价联系“去尾法”,选择适合自己身材尺寸的服装则联系了“进一法”,让学生自然地将生活中的知识运用于数学之中,并且通过讨论概括出两种凑整的法则。这样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帮助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达到解决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目标。
在初步掌握“去尾法”、“进一法”的凑整方法后,我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比较进一法、去尾法、四舍五入法三种凑整方法。使学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形成了一个“再探究”的学习氛围,也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三种凑整方法。
练习中我还特意让学生和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超市收银条、水电煤发票等),让学生在灵活运用合理的凑整方法的同时,也让学生留意我们身边的事物,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感悟了数学对生活的实际意义。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在学习“分数墙”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数(同分母或同分子)大小比较的方法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对小学生而言,直观具体的模型对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都有很大帮助。利用“分数墙”可以直观地将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或同分子)和分数的加减计算(同分母)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形象再现相等分数,并作直观探究。
在教学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1、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发现课题,同时引出学习方法“观察、发现”。
2、通过提问,学生回忆学过的分数知识,利用分数墙演示,直观形象地再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分子或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并利用分数墙验证所学的知识。
3、通过小组合作,在“分数墙”中找相等分数,脱离分数墙,在相等分数中寻找规律。二次合作学习,展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4、通过练习的设计,体现三个知识点的整合,不仅对知识作一拓展延伸,同时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感受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力求体现以下特点
1、注重教材,用活教材。首先,从“分数墙”主题图再现旧知,进行复习整理。静态的主题图学生不容易观察,利用媒体使静态变成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刺激视觉器官,在观察中发现寻找相等分数的规律。其次,对教材程序的处理:教材先比较分数的大小,再同分母分数加减。现改为先同分母分数加减,再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最后寻找相等分数。目的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2、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创设了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比较,异分母的分数加减两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相等分数,运用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有机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6-13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6-2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6-27
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01
【精】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7-05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6-2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03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7-02
数学上册《回家路上》的教学反思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