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7 18:26:35
  • 相关推荐
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1

  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数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比如,我们可以考虑学生在不同考试中得分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在比较两个数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确定这两个数的基准线。例如,如果我们比较不同班级的成绩,那么我们需要确定每个班级的平均分或中位数。如果我们比较同一班级在不同考试中的得分,那么我们需要确定上一次考试的分数是什么。

  一旦确定了基准线,我们就可以开始比较了。如果一个学生在两次考试中的得分相差很大,我们就可以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或者,我们也可以考虑是不是这个学生在两次考试中的状态、心态、健康状况等有所不同。

  同样的,如果我们想要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我们也可以以数据为基准。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两个班级在同一学期内的平均分或者通过率,以及两个班级在这些指标上的`差异。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确定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其他的反思,比较数据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它可以让我们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数据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样本数量较少或者样本不随机的情况下。

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2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

  生:在中国的北京!(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师: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让世界震惊!同学们,想不想重温一次中国的骄傲?

  生:想!

  师:好,老师就与同学们再一次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出示: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中国队勇夺金牌28枚;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的体育健儿再创佳绩,夺取了32枚金牌。

  师: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中国队的28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的第三位;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队的32枚金牌名列金牌榜的第二,仅次于美国队。(学生抑制不住喜悦,小声地议论开了)

  师:当你再一次看到中国队这喜人的成绩时,你有什么感想?

  生1:中国队真棒!

  生2:中国队一定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超过美国队!

  生3:到了2008年,我要去北京为中国队加油!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可以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4:2004年的比2000年的多多少枚?

  生5:2000年的比2004年的少多少枚?

  生6:2004年和2000年一共有多少枚?

  生7:2004年的比2000年的多几分之几?

  生8:2000年的比2004年的少几分之几?

  师:这些问题同学们能自己解答吗?

  生:能!

  师:同学们还可以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生9:2004年的金牌数比2000年的金牌数多百分之几?(师板书: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百分之几?)

  师:这道题怎样解答?

  二、探究与交流

  1.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可以参考提示,如下)

  提示:(1)单位“1”的量是谁?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3)要求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百分之几,就是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或你们小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2:我是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得到启发的,先把问题的“百分之几”想像成“几分之几”,然后列出算式:(32-28)÷28。

  生3:我的想法和他(生1)的差不多,但我的算式与他的不同,列式为:32÷28-1。

  生:要求32比28多百分之几,就是求32比28多的4是28的`百分之几,所以列式为:(32-28)÷28。

  师:算式与第一位同学的相同。

  生:我觉得32÷28-1这种方法也对。

  师:说一说理由。

  生4:它是先求出32是28的百分之几,再减去100%,也就是1。

  生:他们的方法都有道理,但要注意的是,在得出最后的得数时要化成百分数。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都认真思考了,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真了不起啊!

  师:接下来,我们来计算一下它们的得数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有学生小声嘀咕:怎么会除不尽呢?

  师:遇到除不尽时,可以……

  有学生快速抢答: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板演:

  师:2004年的32枚金牌比2000年的28枚金牌多14.3%,能不能说2000年的28枚金牌比2004年的32枚金牌少14.3%?

  这时,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则说不能,激烈地争论着。

  师:究竟能不能,列式就知道了。(学生列式)

  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发言:不能。因为(32-28)÷32=0.125=12.5%,所以2000年的28枚金牌比2004年的32枚金牌少12.5%,而不是14.3%。

  师:是这样吗?

  生(高兴地):是!

  师:看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和少百分之几确实是不一样的。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3.交流心得。

  师:你认为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6:找准单位“1”的量。

  生7:要注意谁和单位“1”的量比较。

  生8:要弄清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生9:可以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清楚。(板书: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三、巩固新知

  1.奥运畅想。

  师: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很快就要到了,你希望中国队能夺得多少枚金牌?把你的希望与2004年的金牌数比一比,是多(或少)百分之几?

  (学生争先恐后地大声说:40枚、42枚、56枚、38枚、72枚、100枚……)

  师(深情地):同学们的愿望非常好,都希望中国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都希望祖国更加强盛,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在这里,我们一起为祖国“加油”,为中国队“加油”!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充满激情的“加油”声)

  师:把你对2008年的希望与2004年的32枚金牌数比一比,是多(或少)百分之几?

  (学生情绪高昂,纷纷展示自己的算法)

  师:为了把2008年奥运会办好,北京的工人叔叔阿姨们正在努力搞好绿化工作。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想不想帮他们解决?

  出示:北京去年造林12公顷,今年造林14公顷,今年造林比去年多百分之几?去年造林比今年少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2.现场调查统计。

  我们班有男生(28)人,女生(22)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学生板演,集体评价)

  四、质疑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生1:知道“求一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用“求一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

  生2:就是用它们的差除以单位“1”的量。

  生3:也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单位“1”的量,再减去100%。

  师:说得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五、课外实践

  师: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你能做一个有心人,会觉得数学很有用,学数学乐趣无穷。请同学们课后调查统计完成下表,并想一想:你从这张统计表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或者能想到些什么?

  ……

  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具体分析如下: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选择了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话题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并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不是去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想到了用旧知解决新知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唯一。从研究的结果看,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3.评价与反思的过程,让学生有所悟。

  在学生的互相评价中,引发了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思考,获得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且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

  4.巩固新知的练习设计巧妙。

  在“奥运畅想”这个环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在“班级现场调查”、“课外调查”这两个环节中,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理念。

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3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延续和发展,它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重点在让学生理解互相比较的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同时明确其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动的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归类,抽象出本节课所需要的`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分析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

  三是应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时,关注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不够。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前后相生的。我们不能就题教题,要关注“纵深”。即研究实际问题本身的发展。学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的学生就是会也不举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

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4

  【背景与主题】

  “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就要做到精讲精练,透视本质,追求练习的有效性,这也是“以自学为主”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之一。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练习,却不屑对课本中的“做一做”练习做精细化的研究,缺少对“做一做”中习题价值的挖掘和拓展,使得练习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事实上,我们只要用“放大镜的眼光”去审视“做一做”中的练习,有效开发习题中蕴藏着的资源,就能将习题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将巩固练习教学演绎得精彩纷呈……

  近期我在学校“以自学为主”教学模式全员赛课活动中设计并执教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百分数应用问题第二课时《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一课,基于以上认识,借助于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我想就如何“放大”课本中的练习(例题后的“做一做”)谈点自己的切实感受和体会。

  【案例描述与分析】

  片段一、同素异构:追问——厚实“底蕴”,拓展高度。

  学生独立解答课本中的“做一做”:“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并汇报交流后。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吨。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0%。

  (教室一片安静)

  师:都同意吗?没有质疑?

  生:不对。

  师:有质疑?解决质疑最好的办法是……

  生:验证。

  师: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怎么解答?

  (学生解答后反馈交流)

  生1:(10-9)÷9≈0.111=11.1%。

  生2:10÷9≈1.111=111.1%,111.1%-1=11.1%。

  师: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则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

  生:多11.1%。

  师: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

  生1:第一种说法是具体量在比多比少,是用减法计算,第二种说法是“分率”比多少,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来求。

  生2: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每月用水节约百分之几和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的单位“1”不同。

  生3:单位“1”不同,除数就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

  【片段反思】

  练习至少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的素材要简洁,有利于学生快速读懂题目,以达到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二是练习的组织要有深度,要通过追问,引领练习走向深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很多的课堂,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素材广泛,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但组织练习的过程却过于简单,形如放电影,缺乏深度。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简单,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并没有另辟蹊径,而是利用了教材中的“做一做”,但是又没有止步于课本中的练习,而是通过追问让练习充溢理性,富有深度。片段中通过“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吨,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吨)”和“现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10%,也就是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10%)”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引出了同素异构对比练习: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原来每月用水比现在多百分之几?学生动笔解答的过程就是一个释疑的过程。通过追问“为什么第一种说法可以,第二种说法就不对呢?”引导学生沟通了“量”与“率”的异和同,突显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应用问题的本质,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厚度,拓展了学生思维的高度。这样的练习素材相同,问题不同,既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效果更好。

  因此,我认为追问可以将教材中的练习引向深入,拓展练习的价值,让教材中简单的“做一做”,既有模仿巩固的基础性,更有充溢理性思考的深度。

  片段二、同素同构:对比——丰满“血肉”,回归简单。

  师:请大家静静的完成下面两题。

  (1)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2)小飞家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比原来每月节约用水约1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决后反馈。

  生1:第(1)题1÷10=0.1=10%。

  生2:第(2)题1÷(9+1)=0.1=10%。

  生3:第(2)题(9+1-9)÷(9+1)=0.1=10%。

  生4:第(2)题已经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可以直接用1÷(9+1)=0.1=10%。

  师:好,审题很仔细。仔细审题,看清每个条件可以使解题过程更简洁。

  师:仔细观察,上面两个题目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都知道了相差量是1吨。

  生2: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3:单位“1”都是原来每月用水吨数。

  生4:答案都是10%。

  师:大家说的都是两个问题的相同点,这两个问题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5:第(1)题知道了单位“1”的量,是原来每月用水10吨,第(2)题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先求。

  生6:第(1)题是直接除以10,第(2)题则是除以1与9的和。

  ……

  在上面两个问题的后面再呈现已解决的问题:(3)小飞家原来每月用水10吨,更换了节水龙头后每月用水约9吨,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师:请再仔细观察,静静思考,第(1)(2)两题和第(3)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1:都是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

  生2:单位“1”相同,结果也相同。

  生3: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

  生4:我认为不同的地方是前面两个问题知道了相差量,第(3)题不知道相差量。

  ……

  师:你认为解决这样的百分数应用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生1:要找准单位“1”,用单位“1”的量作除数。

  生2:要看清楚知道的是什么。

  生3:如果相差量知道了就直接除以单位“1”的量,不知道相差量就要先求相差量,再除以单位“1”的量。

  生4:单位“1”的量没有直接告诉也要先求。

  ……

  【片段反思】

  练习的设计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所谓保底就是通过练习要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做到基础人人过关;所谓不封顶就是通过练习要能促进不同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发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

  上述片段中,练习的素材相同,问题相同,只是条件表述不同,却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宽度。第(1)题知道了相差量1吨和单位“1”的量10吨,直接用“1÷10=10%”就解决了问题,可以说是很简单。第(2)题同样知道相差量1吨和相同问题“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但是没有直接告诉单位“1”的量,要用“1+9”求出单位“1”的量,部分学生却在解答过程中绕了一大圈,教师并没有急于点拨,而是等待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简洁方法。通过比较两个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深化了对这类问题本质的理解。并再次通过对三道求“每月用水比原来节约了百分之几?”问题的比较,固化了这类应用问题的本质,即都是用“相差量÷单位“1”的量”,区别只在于条件表述的不同。这样课本练习更加丰满厚实,同时又易于学生掌握,感觉到练习简单,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

  因此,我认为练习的组织宜在追问中走向深入,宜在比较中走向简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跟进追问,增加练习的含量,同时要引领学生通过比较,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让练习变得更简单。这样简单的练习便会充溢理性,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讨论与思考】

  如何吃透教材中的练习?使教材中素材和形式单一的练习“做一做”有深度、有层次性?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追求。简洁的情境是不是一定就好,简单的练习走向深入再回归简单是不是具有推广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1、如何“放大”教材中的练习?

  教材中紧跟例题而提供的“做一做”练习往往素材和形式单一,有些素材还会偏离学生的经验,这些都有待教师进行加工处理。怎样才能吃透这样的练习呢?我想关键是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练习,深度挖掘练习的价值,通过追问将简单的模仿性练习引向深入,通过比较透视数学本质,让练习回归简单,就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2、如何把握“放大”的度?

  只要吃透教材,动态组织练习,就能“放大”教材习题,挖掘出教材习题蕴含的价值。如何把握“放大”教材习题的度?我想练习的目的应该是厚实基础,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只要能确保练习保底的实效,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放大”是可以不封顶的,关键是教材习题“放大”后要逐层引导学生思维回归知识的原点。

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5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对于小学生来讲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两种“比”法。一是比较大小,二是比较倍数。教学时,我先用50千克比40千克多几分之几为例,引入课题。先让学生求50千克比40千克多多少千克?再来讨论多几分之几?多百分之几?在解决了第一个比较“多10千克”之后,再来理解第二个比较“10千克是40千克的百分之几”。接着让学生对比“40千克比50千克少百分之几”与“50千克比40千克多百分之几”的.不同。这里的难点是比较倍数时,前者是拿10千克和50千克比倍数,后者是拿10千克和40千克比倍数。这样通过对比,让学生充分理解,标准的不同,结果不同。

  通过对两种比较的讨论,理解。学生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意义”理解较好,为接下来学习例题打好了基础。

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成功之处:

  1.重视解题策略的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教材中画出线段图直观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同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先求出实际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即14-12=2(公顷);再求出增加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即2÷12≈16.7%。二是先求出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再把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看作单位“1”或100%。用实际造林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减去100%,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两种方法的教学对比,使学生明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同时应用线段图加强学生图形结合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例2的问题后进行变式训练,再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为防止负迁移,可以提出问题:能不能说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的.含义是什么?在这里是谁和谁比?使学生明确这道题实际求的是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公顷数占实际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4-12)÷14≈14.3%。或者先求出原计划造林是实际的百分之几:12÷14≈85.7%,再把实际造林的公顷数看作“1”,求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100%-85.7%=14.3%。通过变式练习,即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7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材围绕这一知识点,只编排了一个例题(例2)、让学生理解表达增加或减少幅度的语言、“做一做”和一个练习(练习二十一)。根据本班实际,我安排两节课授完。这节课是第一节课,属新授课。教学时,我并没有照本宣科的讲解书上的例2,而是首先课件出示信息:“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且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接着引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改编成例2,导入新课;教学例2后,改变例2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再与例2比较,让学生弄清由于问题变了,单位“1”就有了变化,列式也就不同了,自然结果就不一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预防了“负迁移”的产生。

  二、组织有效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不管复习,还是新授、巩固,练习题都是先让学生独立试算,再进行互动交流。如,新授时,根据课件出示信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后,让学生说出含义“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接着让学生试算,然后,让学生交流解答方法、总结规律,我随机予以点评。就是在这样一系列有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

  三、 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是培养问题意识。复习旧知时,我并没有出示完整的题,而是课件出示信息:“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教学例2和改编例2也一样,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二是注重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后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初步形成。本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例2得出: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就用“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除以原计划的”;再根据改变的'例2得出: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就用“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除以实际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就用“相差数除以单位‘1’的数”这一规律。

  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学时,我总喜欢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如:例2,学生“(14-12)÷12”这样算后,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先求“实际造林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再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列出算式“14÷12-1”。

  四、注重了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形成反思意识。

  下课前,我安排了几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采取让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的形式进行交流。有的说学会了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方法;有的说进一步明确了百分数的意义;有的说知道了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乙数不会比甲数少百分之“几”,因为单位‘1’不同;还有的说保护环境十分重要,我们从小要树立环保意识;还有的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第二种解法掌握得还不太熟练,还得加强练习。等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8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简单,只要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就行。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就是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理解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要能找到相比较的两个量。

  在例题的教学中则采用画线段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例1中“东山村去年原计划造林16公顷,实际造林20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让学生先找出单位“1”的量,然后尝试画线段图,并在画图中体会“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是和原计划的造林面积比较的”,因此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为“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的'面积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从而转化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往不同的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是“相差量”和“单位1的量”。

  鼓励解题多样化,对于例题的另一种解法则作简单的介绍,但是也必须要求学生能说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解题方法则不作规定,两种均可。

  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主要有:一是不能找准单位1;二是计算错误。

  思考:五年级学习分数时,有过很多类似“男生20人,女生25人,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那时大部分学生已经会比较“相差量”和“单位1的量”,如果由分数问题引出例题,或许更高效。

【或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几和几》教学反思04-22

《十几减几》教学反思02-28

7减几教学反思02-05

“几和第几”的教学反思03-06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08-12

9加几教学反思08-19

(精选)9加几教学反思07-09

9加几教学反思[精选]07-08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01-13

《9加几》教学反思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