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3 16:10:43
古诗词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教学反思1

  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要注重文化背景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要注重文学技巧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诗歌、赋文、文言文等文学体裁的特点和技巧,以便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古诗词。

  第三,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智慧和人生态度,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古诗词虽然古老,但是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和智慧却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应该秉持着传承和创新的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传承古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瑰宝。

古诗词教学反思2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词,对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诸如偏重知识化、教学教条化、重背诵轻朗读等问题,这些都会制约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本文就如何进行古诗词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简单探讨,旨在寻求一条古诗文教学的新路。

  一、兴趣引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故事导入,开拓视野

  在学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李清照写好这首词后,她的丈夫赵明诚觉得自己写的不如妻子,就冥思苦想写了十五首词,然后连同李清照写的《醉花阴》一起寄给了一位朋友鉴赏,朋友看后说:“只有莫道不销魂等三句绝佳”。而这三句正是出自《醉花阴》,赵明诚于是心服口服。与诗词相关的故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习动机。

  2、活用古曲,创设情境

  我们要根据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古曲,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丰富学生对诗词的感受,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比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配上古曲《阳关三叠》,体会依依惜别之情;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又可以配上古曲《十面埋伏》,征战沙场的豪迈油然而生。

  3、配画学文,体验情感

  不少古诗词追求情景交融,正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借助绘画,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提前备好一幅画有“枯藤、老树、瘦马、昏鸦”等意象的图画,词曲所反映的萧条、衰败、冷落的悲凉情调,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学生体验到了作者反应的情感,定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

  二、解读作者及诗词背景,为学习、欣赏古诗词铺路

  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诗词反应的内容无不与作者生平、阅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想要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诗词,感悟诗词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了解作者本人及诗词的创作背景,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正所谓“文如其人”,了解了作者的为人、文风及理想抱负,就像找到了一把打开文章之门的钥匙,而了解创作背景,则为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做好了铺垫。我们应该把握解析诗词三要点:

  1、抓住诗词的“眼睛”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而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诗词的“眼睛”,也就是整首诗词的主旨句。最经典的莫过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通过一个字境界全出,还有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话道破了朝代更替的实质。抓住了诗词的“眼睛”,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户,为理解整篇诗词奠定了基调。

  2、展开想象的翅膀

  解读古诗词,引导学生在明确了整篇诗词的主旨后,要让学生学会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整首诗词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既能加深对诗词的深层次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如果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置身于“天上宫阙”,一定能深切感受“高处不胜寒”的意境。

  3、合理拓展诗词结尾

  大部分诗词的结尾,如同撞钟,余音绕梁。对于这样的诗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符合原文主旨的前提下,合理拓展诗词的结尾,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歌的结尾,都具有这样扩写的空间。

  三、联系实际生活,合理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和鉴赏,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有一次我带领学生们去郊游,当我们登上某座高峰之后,我就问学生:“如果此时用一句诗来表达你们的心情,你们说是什么?”不少学生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让学生抒发了心情,又让他们加深了对这句诗的理解。

古诗词教学反思3

  1 古诗词三首

  一、教材解读

  独坐敬亭山

  1.课文简说。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词句解析。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 洞 庭

  1.课文简说。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词句解析。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宋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群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便是从这两句中脱化而出。

  忆 江 南

  1.课文简说。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忆江南”,词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词句解析。

  (1)“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选编这三首古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四、相关链接

  刘禹锡(772—842) ??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此山遂名于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长江南侧。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纳长江洪水,并于城陵矶注入长江,对长江洪水起着调节作用。

  君山 又称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峰突起,景色秀丽。唐代诗人张说有《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古诗词教学反思4

  为了完成小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与任务,我精心设计了《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一课。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这节课是成功的,它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古诗词朗诵能力与水平,而且由于有音频视频上的名家示范朗读,对学生课堂上朗诵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借鉴与提高产生了莫大的作用。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项:

  1、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与水平。

  2、强化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继承与弘扬。

  3、探索阅读教学朗读指导的落实途径与方法。

  将提升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与水平放在首位,这是由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这节课的性质与内容决定的。同时,因为是小课题研究课,所以实验、探究并创新阅读课朗读指导方法,就自然成为本节课的目标任务之一。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共分为四个步骤:一是为了使学生对古诗词文学知识有所认识与了解,特设置了领悟诗的内涵环节。这是上好整节课的前提与先决条件。所谓“诗无达诂”,只有理解了古诗词的本质与特点,掌握了它表情达意的方式与手法,才能准确把握每首诗词的主旨与情感,也才能吃透诗歌,与诗人气脉相通,读出意境,读出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二是佳篇名作诵读,先听录音欣赏视频,再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所谓诗情画意,每首诗词就是一幅绝好的画卷,而优美的音乐更是为诵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再加上知名播音员声情并茂、饱满深沉的示范朗读,使所有学生在朗读方法与技巧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指导与启发。三是佳篇名作吟唱,先欣赏视频中的诵读与演唱,再由学生进行诵读,也可演唱。古诗词不仅能诵读,而且可以唱出优美动听的歌曲,这对学生来讲又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这也是我这节课的创新之一,虽然吟唱与朗读完全不同,但两者又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事实证明,学生的情绪在这个环节达到了整节课的最高潮,而古诗词朗诵的质量也得到了质的提升与飞跃。四是作业,这是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扩展,目的在于巩固课堂上所得到的朗读知识,继续提升朗读能力与水平,并为下节课的复习提问环节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客观来说,本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这首先得益于教学设计的精心与用心,因为进行阅读课朗读指导的研究而专门设计一节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课,这种情况应该很少,至少这样做操作的难度相当大。其次在于本节课朗读指导教师的范围有了质的变革,不仅是过去的执教老师,而且最重要的是“音视频”老师。而且其朗读的质量常人难以匹敌,对学生来讲更是异常震撼、刻骨铭心———原来诗歌可以这样诵读,太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

古诗词教学反思5

  《古诗词三首》都是以写景为主的诗词。作者抓住特定时节的特色景物,以细腻的笔触、富于灵性的字词,勾画出一幅幅清新自然、醇厚质朴的田园风光图。《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诗人留宿新市徐公店见到的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四时田园杂兴》以清新的笔调描绘农村的美景,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

  执教这一课,我比较注重古诗词的朗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之后,我采用“一范二导三练”三步学习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在课堂上,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很高,他们在自由朗读、齐读、师友对读、师生评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后,对课本内容有了基本的领悟。因为这三篇都是典型的写景抒情的诗词,我先示范孩子们不必一句句地翻译诗词,而是找出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组合到一起,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再体会作者的心情。孩子们是我示范中的主体,他们时而自己写写画画,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合作交流。找景物——思意境——悟情感,按着这条思路,很快就把《宿新市徐公店》学完了。然后,我放开手让孩子四人一组,自主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当然我会不时地提醒该怎样一步一步去做,有时还会提问学生回答。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首,并且开展小组评比。结果发现除了个别学生,全班孩子基本都掌握了分析古诗词的方法。

  2.教学收获(思得)。

  (1)孩子们收获很大。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非常鲜明,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弄懂了三首诗词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分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读——找——思——悟”。这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越走越轻松。这就是所谓的“学课本,用课本学”吧。他们在交流探究中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集思广益”“集体大于个人”的真正含义,这些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一份人生的收获。

  (2)不只孩子们,老师在其中也有不少收获。我们往往低估孩子们的能力,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可实际不然,授之鱼很重要,授之渔更重要。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积累什么,怎样积累,我们更要引导学生怎样运用,怎样思考,怎样感悟。在课堂中,我们要将方法贯串始终,只有由抓紧到放松再到放手,孩子们才能学会学习。我们老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要舍不得放,否则会越教越累,学生也会越学越不懂。

  3.不足之处(思失)。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对个别学生关注的还不够。对于学困生来说,这种学法有很大困难,但老师也不该越俎代庖,应该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耐心。说白了,教师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时间。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更多的耐心,团结一些可利用的力量帮助他们“脱贫”。

古诗词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⒊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⒋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⒈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⒉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⒈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⒉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四,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词教学反思7

  本课古诗词教学总体看很成功,这三首诗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五年级的学生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的,所以,我就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我在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比较好。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很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朗读的质量比较高。

  成功之处:是“小练笔”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如;张籍写的《秋思》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被学生们改写的.丰富多彩,就连语文很差的学困生吕哲很勇敢地诵读了自己改写的短文,写得也很有意思,她读完后班级立刻响起一片掌声,全班为她鼓掌。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汉字表达的激情。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引领孩子们品评欣赏更多的快乐!

  不足之处: 从作业反馈来看,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如:绿、还、见、开封…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古诗词教学反思8

  《古诗词三首》A、B案

  学习目标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A案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②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④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河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词教学反思9

  学习吟诵之后,我才发现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即使不能说是错误的,也是偏离的。今天教《古诗词三首》,我按照我学习后的正确方法来教的。

  第九册《古诗词三首》包括了两首诗一首词,分别是《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秋思》上学期我们吟诵背过,不在课堂上讲,特别要强调的是“思”读第四声,因为古诗中,名词的“思”是念去声的。“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念第一声,这个字是押韵的,押邻韵。如果不押韵,诗意就断了。(晋如老师的话)

  这一课,先讲词。因为词的知识,学生以前是不懂的,因为以前的我也不懂。我首先让学生对“诗词曲”有个明确的认识:唐诗、宋词、元曲,这是根据朝代来区别的;写诗、填词、制曲,这是根据写作方式来分的。为什么是填词?因为每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严格的要求,不是乱写的,是“填”进去的,就像填空题一样,所以叫“填词”。

  那么,“长相思”是怎么样一个词牌?是双调(有上下片),8句,36字。各三平韵1叠韵。跟上学期学的“忆江南”词牌是不同的,“忆江南”是单调,5句,27字,3平韵1叠韵。这个非常好理解,所谓双调,就是有两个段落,名为“片”。课本的标调是依据字面意思的.,体现不出词的押韵,其实在词里,标点的更大作用是标示韵脚。所以我教学生全部改正过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词里,标点符号体现是韵脚标示。凡是押韵处标“。”号,不押韵处标“,”号,逗处标“、”号,除此外没有其他的标点符号。所以懂词的人,一看这个标点就明白了。

  “程、行、灯、更、成、声”是韵字,属于《词林正韵》(《词韵简编》)里的“十一部”。《词林正韵》(《词韵简编》)是所有填词的人填词所依据的韵书。

  了解了这首词牌的特点之后,我们就开始吟诵这首《长相思》,是徐建顺老师的调子。在吟诵的过程中体会情感,几遍之后,大部分孩子都会吟了,会背诵的孩子也有不少了。

  学完词之后,再学诗。拿到一首诗怎么去读?首先要分析诗体。《泊船瓜洲》是一首七绝,也就是近体诗。近体诗必须是严格按照平仄和押韵要求的。

古诗词教学反思10

  我国的诗歌浩如烟海,诗人也是灿若星汉,古诗教育方面也受到了重视。因为古诗词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诗词都是我国诗歌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篇幅不长,表达的意境比较深远,对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认真学习诗词,是我国中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也是他们接触古典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教材。

  一、初中古诗的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少古诗学习兴趣

  对于古诗词来说,跟学生的时代距离比较远,而且古诗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社会常识或者是社会制度跟现代社会有着比较大的差距,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古诗没什么用处。加上古诗跟学生的现代口语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容易产生语言文字上的障碍,当读不懂的时候便会出现畏难心理,自然古诗学习兴趣不大。

  (二)教师缺少古诗学习方式的指导

  一部分老师觉得学习古诗就是理解课本中的句子和词语的含义,让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就等于完成了古诗学习的任务。就导致在教学方式上选择的是简单的串讲,没有进行有步骤的训练,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方式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讲解都不是特别到位,学生缺少完善的古诗学习方式的指导,学习成效不明显。

  二、优化古诗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反复朗诵,品味声韵魅力

  诗词之所以被人们觉得语言很美,就是因为语言的节奏美感。古诗在表达感情的时候会采用拟声、双声或者押韵等形式来表达诗词的声韵美。诗词把这些形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就形成了节奏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的作品。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诵,在优美的旋律中对古诗的美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特别是配上音乐来朗诵古诗的时候,就能让学生在朗诵中进入古诗优美的意境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古诗的感情基调。比如,在学习《观沧海》这首诗的时候,要先让学生了解曹操这个人物,明白曹操想统一天下的决心和抱负,知晓这首诗正是创造在曹操北征的路途中,全诗格调激昂,显示除了曹操的英雄本色。再比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杜甫本人一生的坎坷,具备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这样就能对这首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进行反复的朗诵,更好的品位诗歌声韵的魅力。

  (二)字斟句酌,欣赏语言魅力

  学习古诗词,需要对诗词中的字词进行反复的斟酌,体味每一个重点词句的含义,通过这些字词来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已经,更深一层的领略诗歌中的情趣,获取相应的审美体验。在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位的时候,要先读懂一些语句。对于古诗词来说,具备其特殊性,像语句比较浓缩,成分的省略性比较强,意思的跳跃明显等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的障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帮助学生梳理句子和词语,告诉学生要先进行分词解意,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的理解,明确这个词语在本诗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启发学生去感悟。比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要先让学生品读其中的字词,“枯藤”的“枯”字,“老树”的“老”字,“昏鸦”的“昏”字,简单的几个字,就奠定了古诗的格调,烘托了冷落暗淡的氛围,显示了一幅沈深秋僻静的乡野图。再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早莺”,“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和“啄”,初春时的早莺,南归的燕子,衔泥筑巢,莺歌燕舞,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让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春光中,喜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字斟句酌,反复的吟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魅力。

  (三)情景交融,感受意境魅力

  在古诗教学中,要让学生发挥想象,领略诗歌表达的意境美。因为中国古诗的文字都相对比较精练,而且意境比较深远,具备特有的诗中有画的感觉。著名教学学家叶圣陶曾经指出:“在讲授诗歌的时候,要关注学生性情的陶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精要的部分,一两句的指导就足以,不需要冗长的解说。”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过媒体把文字、图片与动画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表达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比如,在学习《江雪》这首诗歌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这样一幅画面:漫天飞舞的大雪,夹杂着呼呼的北风,天地之间已经是白茫茫的一片,浑然成为一体,就是在这个辽阔与寂冷的画面中,出现了一艘孤零零的小船,上面坐着一位蓑衣笠帽的渔翁在江边垂钓。用多媒体播放出画面让学生去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感受诗人的孤高,感受其中的意境魅力。

  (四)融会贯通,反思哲理魅力

  对于古诗来说,本来就是诗人触景生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于人生以及社会万象的思索得出的结果,具备发人深省的哲理,融合生活情趣与艺术形象为一体。人性的两个方面就是理性与情感,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哲学理念是当时人类意识的主要体现。就像孔子在面对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时候,就说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这是在告诫其弟子不要虚度光阴,浪费时间。这些富含哲理古诗把本来对立的理性与情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事实上,哲理诗歌跟叙事诗歌以及抒情诗歌一样,都是古诗的组成部分,是可以让学生慢慢咀嚼的另一种审美方式。比如,我们在学习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的时候,其中“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如果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感觉作者是在观赏风景的体会,但是深入思考就可以得出一条哲理: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以及学识,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结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古诗词是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都在文化中显示出来,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所以,要认清当前初中生古诗学习的现状,优化古诗教学,反复朗诵、字斟句酌、情景交融、融会贯通,让中华民族的古诗词文化薪火相传。

古诗词教学反思11

  作为五年级上册的第二组开篇的课文,以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虽然孩子们在理解诗意上要比理解现代文稍有难度,但是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能大体的'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现在我将此次教学的得失总结如下:

  优点:

  学习一首古诗,必须理解了诗意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诗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以及插图,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的理解古诗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后,接下来放手孩子学习了《秋思》和《长相思》,并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将《秋思》改编为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孩子畅所欲言学习了古诗词后对作者思乡之情的理解,教学过程相当顺利,孩子们在理解了诗意后,能有感情朗读诗词,并且在当堂就背诵会了诗词。

  另外,这三首诗词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如:间、数、重、行、更等,因为上学期我教学过此诗,便觉无“见”应读“jian”,我当时不假思索的一口否决,但是后来查资料时发现这个”间”就读“jian”。顿时,羞愧难当啊,这是教学准备时没有仔细研读教材所致失误啊,从此以后,要百读不厌地研读教材啊,因为一本书不管你读过多少遍,你总会有新的发现。

古诗词教学反思12

  《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组成。这三首诗词都是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1.注重诵读指导。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初读时要读,指名读,听读,齐读,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正确;理解诗句时要读,默读,落重音读,把停顿读正确,把节奏读正确;吟诵时要读,配乐读,看图诵读,把诗意读出来,把情感读出来。

  2.图文结合,读中理解诗意,悟出诗情。图文结合讲求自然,切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需要帮助时引导学生看看图,在部分学生关注时一起分享“成果”来看看图学一学;感受诗情讲求自然,诗人有诗人的情,读者有读者的情,时空不同,老少有异,只要个性的理解来自于对诗意的正确把握,来源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一切情皆可融入那明艳的“暮春扑蝶图”中。

  不足之处:

  在朗读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

  今后应该多联系生活,谈体会和感悟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感情朗读,多多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

  田园四时杂兴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扫清字词障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掌握生字词,能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对整首诗歌有个整体感知,初步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二、研读品味,理解诗情。

  这一教学环节是这节课的主体,通过理解词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探究诗意,了解诗情,步步深入,层层理解,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及诗题,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文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本课选取了《四时田园杂兴》“春日”组和本课的“夏日组”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既容易让学生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拓展了学生的类文阅读,可谓一举两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如下:

  古诗的朗读力度还远远不够。今后应该在古诗朗读的节奏、韵律上下功夫。可以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带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入情入境地读,真正喜欢古诗,喜欢朗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方面:

  一是初读词读通顺,正确。先让学生自己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得字正腔圆。然后,结合词的特点,如“长短句”“韵脚”以及“词牌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体会,从而读出了词的感觉,品出了词的韵味。

  二是理解词意,解决关键词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自助解决困惑。在组织教学中,根据学情,因生而动,紧紧扣住“无赖”“相媚好”等关键词进行交流与体会,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探究,抓住诗中关键的词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从而深刻地理解诗词的意旨。

  三是图文结合,想象画面。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出画面,才能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与诗境。通过音乐,为学生创设词的情境,让学生轻声诵读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最后,又通过“这是一幅 的图画”进行提升,将词的画面用词语进行提炼与升华,学生的“温馨”“幸福”“幽静”“和谐”“欢乐”等感悟将本课教学推向一个高潮。

  四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前面的三个环节中,学生不断与作者进行对话,也逐步想探究:辛弃疾为什么要表达一个“温馨”“幸福”“幽静”“和谐”“欢乐”的画面呢?

  不足之处:

  教学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走,但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少了,互动交流的时间少了,大部分时间老师在讲授,没有真正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后,我认识到除了老师自身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在备课时还要预设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有应对能力,孩子是有思想的,课堂情况是随时发生变化的,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能不受教学设计的限制,跳出教学预设,将各个环节做扎实且能巧妙无痕衔接过渡,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古诗词教学反思13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好古典诗词,不但能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思想内涵,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然而,目前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束缚在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初中古典诗词教学长期处于一种不佳的状态。对此,语文教师应不断尝试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重视并寻找到一条提升诗词鉴赏能力的道路,从而更好地感悟与理解诗词,为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反复诵读,感受韵律节奏

  诵读是理解诗词的重要手段,诗不但有画面感,更有韵律节奏感,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味。只要反复吟诵,古典诗词独特的音乐美便会被学生捕捉到,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在讲授《过零丁洋》时,因为整首诗词铿锵有力、情感饱满,是诵读的经典之作。这是押ing韵的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等字。此外根据音韵来看,平仄有规律的交错,有一种抑扬顿挫之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不断加深对诗词情感意味的理解,从而真正内化诗词魅力,从而充分激活口耳等感觉器官,配合学生的大脑,将音乐美充分地展示出来,古典诗词教学也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体会诗词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文章之妙,言之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更是依靠意境表达情感的重要文学形式。在初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由于古典诗词语言比较生涩,学生联想、想象力不足,使得初中生不易感知到诗词独特的意境之美。初中生喜欢形象可感的事物,古诗如果不能生成一种具体可感的画面,那么即使教师讲授得再精彩,也很难打动学生的心,更别说让学生去鉴赏了。

  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定的画面,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产生情感的共鸣,积极投入到古典诗词学习之中。如在讲授元曲《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由于年代久远,整体意境是由很多个意象所组成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想象到底是怎样的意境,也不易感受那种哀愁的情调,对此,教师可通过播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幻灯片,促使学生在充分阅读并分析诗词内容的同时,借助图片所创设的`情境感受深深的意境之美。在多媒体辅助之下,古典诗词情境会真实地映入学生眼帘,融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这样学生就也有景可说,有境可品了。

  三、赏析意象,分析诗词情感

  意象是解读古典诗词的钥匙,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进行梳理和识记,有利于初中生更好地鉴赏诗词,领会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果说意境是一座大厦,那么意象就是构成意境的砖和瓦,通过分析诗词意象,可以准确把握诗词意蕴。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意象相对固定的意涵,将其分类总结阐述,然后再具体运用到诗词鉴赏过程之中。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象征坚韧、傲雪、不屈不挠等意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不但表现了美好的春景,更暗含了送别、留恋、忧伤等意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大雁象征着音信和思乡思亲、思归意涵等。教师应充分借助意象,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这也是诗词教学的侧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诗词的重要手段。

  四、把握细节,深挖关键考点

  古典诗词在大处讲求意境意向点染,在小处注重细节把握,这种细微之处往往是诗词教学的关键考点,也是诗词鉴赏的重难点。古典诗词往往一字千金,造语炼字,成为传世经典,为后人津津乐道。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细节进行把握,鼓励学生去捕捉诗句中的关键词,以此为突破口来解读诗词,显著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望岳》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与“割”运用得很精妙,能够将泰山秀美、遮天蔽日的景貌表现出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泰山那雄浑巍峨的姿态,那高耸入云、居高临下、云雾缭绕的泰山画面,体验到登临绝顶的开阔视野,还有诗人博大胸怀所抒发的对泰山无限的赞美之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细节描写,从而达到由一字窥全诗的目的。

  修辞是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中考易考内容,教师应重视修辞教学,解决这个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促使学生能够以此为突破口揣摩诗词丰富的意蕴,感悟诗词超凡的艺术魅力。如在讲授杜甫《春望》一诗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找出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解开迷题,掌握诗句中所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理解修辞所达到的效果:渲染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内心的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痛苦的情感。

古诗词教学反思14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三首古诗词所要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体现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效果不错。

古诗词教学反思15

  《古诗词三首》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包括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前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画,为我们展现了反差非常大的天气下的美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上下来,感觉还不错,有以下几点与大家一起交流:

  1、《语文课程标准》五、六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常规的教法,依照常规步骤:(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2)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结合重点词的意思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3)指名读,正音;

  (4)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基础砸实。

  2、在基础良好的掌握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紧抓关键词语引领学生不断猜想,推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引领着孩子们在古诗词的意境中赏析,体会,把玩,领悟,而孩子们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积累的知识与老师交流,切磋,互动,就是在这切磋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情感,与诗人共鸣。

  3、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基础上,再通过听泛读和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使学生的情感回归到诗的本体上来。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通过对诗中景物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本课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将本课古诗词任选一首改写成小短文。孩子们的兴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较丰富有趣。本课的二诗一词同学们都有选择习作。习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时教学时间紧常常忽视这种小练笔,而今看来着实是个失误。往往这种小练笔更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运用祖国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篇小练笔我布置孩子们写在小作文中。我准备进一步引领孩子们去欣赏品评更多的名作,让他们充分享受创作的快乐!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一首古诗,必须理解了诗意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诗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以及插图,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地理解古诗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学习了《宿建德江》后,接下来放手孩子们学习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将《宿建德江》改编为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孩子们畅所欲言学习了古诗词后对作者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过程相当顺利。孩子们在理解了诗意后,能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且在当堂就背诵会了诗词。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本课中的诗词,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不同,以及作者不一样的心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课堂容量很大,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权受到牵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课堂上多次出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整个课堂教学基本是按照教师的预设在顺利进行,缺乏精彩生动的课堂生成效应。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教学当中,我应该注意,遵循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目标,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做一个课堂的掌控人,做到对课堂收放自如,而不是一味地牵着学生走。

【古诗词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古诗词的教学反思06-14

古诗词教学反思05-15

(集合)古诗词教学反思06-05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9-08

教学的反思12-11

经典教学反思04-21

(经典)教学反思06-16

教学反思05-17

教学反思04-19

精选教学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