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12 07:55:13
科学教学反思14篇(精选)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学反思 篇1

  三年级科学课程是要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的,适应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它充分研究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所以在科学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供给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据此,把本学期的教学具体情景总结如下:

  一、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科学教学中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20__年7月教育部正式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团体主义精神、逐步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梦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同时,更是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本事和探究本事的科学本事的培养。

  2、明确课程理念、目标、任务,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从而做出与教材相符,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教材的资料主要是生命科学方面的资料,是适应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1~5单元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我”“水”“纸”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资料,而第6单元是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饭出发,引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是贴近生活的资料。所以,教学设计便研究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将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本事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单元中“大树的观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本事,初步了解科学观察的意义的资料。所以,设计教案时,就尽可能地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为难点,同时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等精神的培养。

  3、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三年级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级学生更为强烈和进取,所以,在教学中都尽量放手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探究。因为,三年级上册的教材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结合,供给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更容易地进行科学的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这样也比教师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本事的提高。比如,让学生自我设计观察方案,并经过户外的观察记录自我的发现,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分享观察和实验的欢乐,也提高彼此观察、实验的本事。同时,教师在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我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进取的影响。在这样的开放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后,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本事。

  4、设计好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的方法。

  科学知识的掌握,很大部分都来自实际实验中所得到的启示和验证。同时,实验也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构成。所以,每一次的实验都必须严格设计,同时,也教予学生进行准确的科学实验方法。

  二、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的方面

  1、虽有挖掘教材资料,但在拓展课外相关知识方面深度还不够。

  为了结合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要求,转变评价方式与知识的构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同时也尽量引导学生经过教材资源的学习去发现更多的课外知识,使知识更加全面,充实。比如,在探究水与液体的区别时,能够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去交流水,海水,油,饮料,浴液……凡是学生能够举出的事物都能够放手让他们去讨论。可是在有些知识的拓展方面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够,比如在米饭一单元中,没有让学生在初步区分石膏与淀粉同时,去拓展淀粉和石膏的各自不一样用途等等。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把握好教材资料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课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科学和生活有更深更广的了解。

  4、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科学实验。

  科学离不开实验。所以,科学教学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虽然在教学中,我都会设计一些观察和实验方案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究,但由于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有些实验未能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比如,淀粉加热的实验,由于要用火,就没能放心让学生亲自去操作。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应当让学生明确明白安全实验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实验的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的科学实验。当然,能有另外的教师协助更好。毕竟,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是比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险性大的实验还是由教师来示范比较妥当。

  3、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由于科学不是自我的专业,又是第一次执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学当中,还是有很多细节没能够很好的处理,造成教学过程的不完美。还需要日后不断提升自我本身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开心。

  科学教学反思 篇2

  在孩子的眼中,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尤其是处于5—6岁年龄段的幼儿,他们对动物的感情更是有增无减,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提及关于动物的话题,他们都会表现出莫大的关心和好奇。但是一谈到关于动物方面的科学知识,他们往往是瞠目结舌,一下子没了兴趣。如何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恰到好处地渗透科学常识教育?让幼儿在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达到“游戏在其中,学习乐悠悠”的自然效果呢?现就以本人组织的大班科学《有趣的尾巴》为例,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就“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爱上科学”这个话题与各位同仁作一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反思设计思路: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本节活动的设计我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枯燥的科学知识情境化,将游戏融入到科学活动之中,以猜测、观察、描述、游戏为主体组织幼儿活动。活动重在让幼儿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幼儿了解其它动物尾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活动设计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也基本体现了我园“354”游戏教学模式的相关要求。

  二、反思活动目标:

  1、自主学习目标:通过参与游戏让幼儿认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适宜幼儿的年龄段特点)

  2、合作学习目标:在共同游戏中熟悉动物尾巴的特点,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符合大班幼儿的兴趣出发点)

  3、探究学习目标:激发幼儿探索其它动物尾巴的兴趣及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德育渗透比较切合五岁孩子的情感体验)

  三、反思活动过程:

  1、游戏情境导入自然。

  通过和幼儿饶有兴致地谈论喜欢的小动物,并引导幼儿学学自已喜欢的小动物的样子,以引起幼儿对动物的关注。活动中,说起自已喜欢的小动物,孩子们说得滔滔不绝,学得栩栩如生,活动室里气氛融洽,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游戏情景的成功创设使得幼儿的兴趣很自然地迁移到“动物的尾巴”这一主题上来。

  另外,我成功植入了“捉迷藏”这一小游戏,小动物们非常粗心,把身体藏在了里面,却把尾巴露在了外面,让幼儿由尾巴来猜是哪种小动物。此时,幼儿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认真地观察,兴致勃勃地描述,大胆地猜测,并和同伴积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游戏材料准备丰富。

  游戏中,我投放了充足的活动材料,诸如多媒体课件及动物身体和尾巴分离的图片等,从而有效地锻炼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例如在让幼儿了解动物尾巴的样子时,我首先让幼儿从尾巴的大小、粗细、形状、颜色等多方面观察自己看到的尾巴,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接着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猜猜是谁的尾巴,然后再出示动物全图。紧接着,让幼儿进一步通过合作、动手拼图等,在探究交流中熟悉了几种常见动物尾巴的样子和妙用,这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发展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整节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习得了科学知识。

  3、多个领域相互渗透。

  整节活动中,我将活动的主体交于幼儿,引导幼儿将自已观察到的、想到的用恰当的语句表述出来,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让幼儿玩动物尾巴拼图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构图、动手能力。

  4、直面瑕疵以待提高。

  当然,本节活动中也存在不少实际问题:

  如:活动中应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究,不能“见好就收”。在让幼儿猜测动物尾巴的作用时,应给予每个孩子发言的权利,让孩子们把自已个性化的看法说出来,再让孩子们探讨谁说得对,谁说得不对,为什么,必要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不能当听到幼儿说出教师所期望的标准答案后,就剥夺了其它幼儿发言的权利,匆忙转入下一个活动环节。

  再如:在组织幼儿玩拼图游戏时,可再增添几条尾巴图片,活动增加难度,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通过本节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是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科学始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促使他们探索的内在因素,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爱上科学、迷上科学,通过活动,我明白——幼儿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采用适合他们的游戏情境来组织教学,这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二是如何做到“小游戏大生活”。要做到以教材为“教学资源”,教给幼儿更多的知识,做到“小游戏大生活”,就要做到游戏前准备充分,游戏中兴趣激发到位,游戏后拓展延伸自然而富有层次,这样的以游戏为载体的集体教学活动,才会真正有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长此以往,我们的幼儿教育才会呈现出和谐的“原生态”、“自然美”!

  科学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个室外活动,目标是:

  1、能正确辨别并寻找出野菜。

  2、体验参与野外活动的快乐情绪。本来今天的活动是挖野菜,但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不能到园外去,所以就近选择了幼儿园的的草坪、山坡等地方,那边长满了马兰头,马兰头也是野菜的一种。我还记得,我们每次散步活动或者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小朋友们就会发现很多马兰头,那时,他们就会蹲在地上研究了。

  今天,终于有机会了,天气虽然有点热,但是小朋友的兴致可高兴了。这是我们第一次挖野菜,在活动室认识了马兰头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草坪上。但是43个人怎么挖呢,都堵在一起,根本不行,都跟着老师也不行,于是,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头,小篮子由小组长保管,当他们拿到小剪刀时可开心了,一分完组,他们就开始占领领地,跟着小组长一起,大家找找、剪剪,很开心。不一会儿的时间,每个组长手里的篮子里都装满了马兰头,我发现这时候的他们可团结了,大家聚在一起,努力地剪着,深怕自己一组落后了,不时地还去看看别的组的进度,有了竞争意识。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觉得孩子们还是很喜欢这样的活动的,平时一直在教室里集体活动,在室外活动的机会比较少,而且现在的孩子,到野外去的机会更加少,不像以前,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挖野菜的.经历,现在的孩子几乎是没有的,缺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但是今天我仍然觉得很遗憾,没有带孩子到田间去挖野菜,我想,如果去了田间,孩子们的兴趣会更高的,活动的气氛肯定会更好。

  从这次挖野菜的活动中,我还意识到,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带孩子去体验大自然,比如春游,一定要在油菜花地里走走,拍拍照,让孩子享受这美好的风景和体验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乐趣。

  科学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感知体验中了解影子的产生条件及其特点。

  2、引起幼儿对光影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重点难点

  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以及特点。

  活动准备

  1、镂空小鱼若干条、手影戏视频一段。

  2、白色幕布一块。

  3、手电筒、蜡烛、应急灯各五个

  活动过程

  一、感知“影子的形成”

  1.利用观看手影戏的方式,引起幼儿对光影现象的观察兴趣。 师:手影戏神奇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么?大胆地想一想!

  2.教师寻找影子(表演一个小节目),引导幼儿观察:

  师:一条小鱼水里游,孤孤单单在发愁。两条小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三条小鱼水里游,快快乐乐做朋友。

  (1)你发现了什么?

  (2)关闭镁光灯,影子还有没有?

  3.老师已经找到了影子,你能不能找到呢?

  师:葛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三种能发光的东西:蜡烛、手电筒和应急灯。请小朋友们用他们来找找影子,但是要小心使用,蜡烛留下来的油特别热,小心不要弄到手上。应急灯有点沉,小朋友们要拿住了,别砸着脚。而且手电筒和应急灯的'光特别亮,小朋友们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它发出的光,也不能用它照射别人!

  二、探究光和影子的关系

  1.幼儿进行第一次分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小结。

  (分组实践结束时播放音乐“左手右手”并用看数字的游戏让幼儿迅速安静下来。)

  (1)谁找到了影子?愿意来上面试一试么?

  师:你可以用老师发的小鱼来做实验,也可以用咱们学过的手指游戏来做实验。

  (2)是什么让影子留在这里的?

  (3)做实验时,你的手在哪里?光在哪里?影子又在哪里?

  (4)用三种不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同一样东西,影子有什么变化?

  (5)哪种光最强、最亮?在哪种光下影子最清晰?

  教师小结:影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光线而产生的,光越强,影子越清晰,光越弱, 影子越模糊。 2.教师变魔术,将小鱼从小放大,幼儿观察后进行实践。

  师:葛老师要用影子来变个魔术,请你用手比一比,小鱼的影子多大?(将小鱼向后移动)请你再比一比,现在小鱼的影子有多大?请你猜猜为什么会这样?你愿意自己变一变这个魔术么?

  3.幼儿进行第二次分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小结。

  (分组实践结束时播放音乐“左手右手”并用看数字的游戏让幼儿迅速安静下来。)

  (1)你变魔术成功了么?

  (2)变魔术时你发现了什么?

  (3)影子什么时候会变大?什么时候会变小?

  (4)谁想上来试一试?

  教师小结:影子的大小和物体与光源的距离远近有关。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 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们知道了影子的秘密,一会儿出去活动时,咱们一起和影子做游戏好不好?以后老师把这些材料投放到咱班的“闪亮亮小舞台”,你们可以到那里进行手影戏的表演!

  活动总结

  本次教学活动所指定的目标符合中班幼儿的实际水平,目标完成情况较好,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幼儿感受到了科学活动的其妙乐趣,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到了影子产生的原因和它的秘密。

  幼儿参与情况:

  幼儿参与教学活动兴趣浓厚,我通过多让幼儿动手操作将幼儿的思维吸引在活动中,幼儿能做到跟随老师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尤其是到了分散操作时, 所有幼儿都有动手的欲望,我提供给幼儿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让幼儿更有探索的欲望,当科学现象直观地呈现在他们眼前时,孩子们可以从自己的实验结果中有所收获。

  调整与改进:

  1.在材料的投放上,投放三种不同的光源有点多了,因为最终要达到的是研究的结果,提供两种差异较大的光源就可以很清楚明确的做出试验。

  2.在教师展示时,可以不拘泥于那块展示的白布,可以利用教室的大墙壁更明显、直观地展示。

  3.可以适当在活动中提供科学记录表供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再让幼儿参照自己的实

  验记录表进行表达。

  科学教学反思 篇5

  《我像谁》通过研究遗传和变遗现象,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同学们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进行观察,可以利用镜子边观察边比较,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填写的调查表进行研究,观察自己的哪些身体特征与家人相似?哪些地方与他们有差异?要提示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比较,不要限制比较的内容,体现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运用实物投影仪或课件展示介绍,也可以采取演讲汇报的'形式。学生通过大量的事实能够认识到人的某些特征与长辈相似,有些特征与长辈不同,兄弟姐妹之间的身体特征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让学生记录研究的情况。可以将设计的表格提供给学生,表格中的记录内容是开放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小组讨论可以确定更多的比较项目,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进行比较研究。

  科学教学反思 篇6

  一、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烧开水”的经验学生并不陌生,虽然不一定都烧过开水,但人人都喝开水,至于“水在被烧开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现象?”“水在多少温度时被烧开?”“水烧开了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等问题,许多学生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所以我就以这种简单的生活小事为引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就会产生“这种简单的事情竟然说不出具体答案,给水加热究竟包含着哪些科学道理”的问题,从而产生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这样,“烧开水”这一件生活小事,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荡起了朵朵浪花,将学生思维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学生会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预测是探究学习的指示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结果做出准确的预测,而是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不论预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探究的快乐,预测还有利于学生找准探究的方向。

  本节课,我注重先引导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你们认为水烧开的温度是多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怎样?”然后将学生的预测写在黑板上,既便于掌握学生的预测情况,又尊重事实证据,更能促使学生养成科学预测的好习惯,使预测发挥更大的意义。

  三、发现是探究学习的重要目的

  探究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实验越成功。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发现,对每一个点滴发现都给予鼓励和肯定,从而促使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科学素养。 于是,在实际教学中,我留给学生近20分时间都投入“给水加热,观察现象”的课堂探究实验之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去发现:水温上升的趋势是由快及慢;发现水的沸点;发现水到达沸点后继续加热温度不会继续上升;同时也发现了水中冒出的气泡随着温度的变化其大小、多少也是不一样的;还发现在烧杯内壁有小水珠,在烧杯口外冒出了“白气”;等等。探究学习中的发现为学生研究找到了答案,同时,大量的发现也会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四、记录是探究学习的信息“超市”

  在进行探究性观察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对实验现象很有兴趣,会有大量的发现。但基本上是看得多,记得少;善于看,而不善于记录。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中如果养成记录现象的习惯,把点滴发现记录下来,使记录成为一个信息包、一个资源库、一个信息超市,就会为学生提供第一手书面资料,提供事实依据。

  为此,我提供了两种记录表:一种涉及时间、温度及观察到的现象;另一种是用曲线图专门

  科学教学反思 篇7

  通过这学年的教学与观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科学”是什么概念,这种情况完全是我们教师自身的原因,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认识自然科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动力。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优化教材中的实验,学玩结合

  科学课中的实验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实验是我们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的宝贵财富,关键是教师如何去深化和优化。学玩结合的实验带有一种游戏的性质,要做好这篇文章,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在小学科学课的教材中,有趣味性的实验很多,通过实验,孩子始终处于主动学习、思索的状态下,有效地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结合在一起,延长了孩子的有意注意,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使孩子从关心玩的过程发展到关注玩的结果中,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过渡,最终完成乐趣向智趣的转化。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表扬和批评

  吃多了甜的,换换酸的口味,也许你会觉得酸也不错。以前的科学教学老是觉得批评太多,表扬太少。而现在又觉得科学课堂上的表扬似乎太多了,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些夸奖的词有些冲昏了孩子的.头脑。要想培养孩子的兴趣,既要有正面的表扬,又要有合理的批评。如果单采用过多的褒扬,孩子会感觉是“虚情假意”,就会对孩子经历失败后的重新奋起造成不必要的阻力。可以采用“你还需要努力!”“你的认识还不够!”等评价用语。

  三、用名人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兴趣。其实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象哥白尼、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在他们身上有很多可以激励孩子学习兴趣的故事。这些可是一笔可观的人文资源。对激励孩子学科学,爱科学,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合理的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运用现代电教手段,调动孩子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兴趣就象人的生命,假如孩子们对科学课感兴趣了,才会沉迷于其中,付之于其中,我们在对孩子们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改探索时要注意挖掘每个孩子的个性,时刻注重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科学教学反思 篇8

  (一)

  这是一节很简单的课,但也是一节非常难实施的课!为什么简单?因为这节课涉和的的知识内容小朋友们有很多的经验,他们知道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为什么难?因为要三年级的小朋友能够持续地去观察那上有很大的难度的,况且还要他们不忘记录。就课本最后的那张记录表,试想让成人去记录那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何况是刚接触科学不久的小朋友呢

  (二)

  1、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大环境下,在南方的9月底10月初来进行类似的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植物许多变化都还没有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么明显,对同学的感性认识上得不到的足够强烈的冲击,应该在课堂上多加入一些多媒体教学,也要让同学了解到为什么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中的有一定的差异,最好是能加入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如地球纬度与温度的关系等。

  2、作业本中第2大题出示了一张油菜花的图,要求同学推测出油菜花会发生什么变化。感觉同学在做这类主观题时明显偏累,需要在上课时更多帮同学分析简图中所处的阶段 3、同学对资料库中的`内容兴趣很高,会提前在此课时提出相关问题,需要在上课前吃透这局部内容,并准备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联系,可以更好提高此课的教学质量。

  4、本课情趣导入可以利用“罗莎”台风影响,先和同学谈台风,谈台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小动物的影响,同时也有对植物的影响,比方大树倒伏、果实与花朵被打落、一些花的花期延后,枝条折断等,这些是同学最容易想到的,等同学说出这些情况时就可以引导他们去想一想,假如没有这次台风,这些植物会怎么样发展下去,能很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5、关于作业本P6选择题第2题观察记录一棵树的变化中,有很多种方法供选择,但是选项比较笼统,还是用拟人法比较好。可以把题中的树比作人,

  选项A可以讲故事,平时经常抱爸爸,两只手能相互扣到,可有一次爸爸去参与美食节两个月,等爸爸回来时再抱爸爸却发现两只手却怎么也不能抱到,去做裤子时那卷尺量出来的尺寸也大了好多,用这样的方法能观察出爸爸的变化,同样也能丈量出树干的粗细变化。

  选项B让同学回忆树冠的位置,跟人的头顶和头发一样,都在最高区域,落叶就像人掉头发,人大量掉发标明人有变化,树大量落叶也标明有变化。

  选项C同样是用头发来形容,人由黑发变青丝,树叶由绿叶变黄变红也是有变化。

  科学教学反思 篇9

  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流动》教学反思本课以家里暖气片安装的位置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暖气片旁边的空气受热上升之后,留下的空间被谁占据了?学生有前两节课的学习,能够很快地说出来是空气占据了,这时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思考:你的空气和热空气相比呢?学生会提出冷空气这一词。紧接着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出示演示实验,模拟房间的情况,这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演示箱各个位置模拟的物体。这个演示实验由于要观察线香烟的运动状态,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比如关闭门窗,另外由于线香的烟不易观察,所以我想到用黑色的卡纸做背景,但是事实在操作的时候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因此我觉得还是需要准备标准的实验材料,即有孔的玻璃箱,粗些的线香,让实验效果明显些。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利用模型搜集证据的意识。这节课最难的是实验结果的描述与整理,由于演示实验的效果不是特别的好,所以在得出结论时很多的学生有些迷茫,一半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说出: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这节课这里我觉得还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最后的扩展环节,很多的学生没有见过炉子,所以教师还是需要对这个物体进行介绍,关于如何控制火力大小的问题,学生可以说出相应的操作步骤。

  科学教学反思 篇10

  这一课是大象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本课教学“气象”的认识,以及让学生编辑《气象科普小报》计划,重点是“气象”的认识,难点是编辑《气象科普小报》计划。我通过班班通设备用图片的形式结合讲解让学生认识“气象”概念;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完成计划的制定。在教学中,为了渲染气氛,在活动“呼风唤雨”中,我让学生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演,学生们表演有“风”、有“雷”,活跃了课堂气氛。五年级的`一级目标为“表达与交流”,本课我让学生在制定好《气象科普小报》计划后,进行交流,同时对交流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

  本课不足的地方,有3点:

  1、 课堂气氛还不够很活跃,教师的语言应再简洁和规范些。

  2、“教学目标”应改为“学习目标”。

  3、计划的制定,有些学生还不够熟练。

  科学教学反思 篇11

  学教学反思的十个“着力点”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但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各自的狭隘经验,极大地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论视野,使教学成为开始时承袭他人、后来重复自己的一种机械运动。如何走出这一怪圈?教学反思犹如一位向导,引领教师走出机械运动,走向专业发展。而找准教学反思的十个“着力点”,是教学反思成败的关键。

  1、反思成功预设

  课前教师精心预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资料、备练习、备可能出现的意外等为课中有效生成。反思成功预设就是将达到预设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做法,如巧妙的新课导入、形象贴切的比喻、合理的时间分配、机智灵活的回答、典型新颖的案例、默契的.合作交流、精辟的归纳概括、完美的课堂小结等精彩片断回放、记录,以备后用、改进提高。

  2、反思失败之处

  课堂教学复杂多变,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设,教师也不是圣人,不可能保证每堂课不出一点失误:预设目标脱离学生实际,不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讲到某问题时被卡住,教具准备不充分,表达不清、令人费解,举例不当等。而我们就要反思这样的失误,引以为戒。

  3、反思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探究、体验、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客观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教师选用是否恰当之别。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指导学法,取决于教师的理解、领悟、驾驭、实施能力,因师、因生、因时、因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不断探究、反思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4、反思教学机智

  课前预设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思维活跃,不可能总被老师牵着走,冷不丁冒出一个你怎么都想不到的问题、突然间闹个恶作剧等,都需要教学机智。不回避又合理巧妙地解决问题,教育影响往往更大。

  5、反思学生表现

  个性迥异的学生带着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常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拓宽教师思路。另外,学生的失误、偏差、疑问、困惑,是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了构建知识过程的障碍。教师应从课堂发言、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检测、考试等过程中,寻找学生表现出困难的蛛丝马迹,整理记录,对症下药。

  6、反思教学细节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提出问题指向不明,“误导”学生;认为“拖堂”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教师“是不是,对不对,就是说,什么”等简单、低层次问题,看似活跃的课堂,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啊、啊,嗯、嗯”等口头禅,频频看表,摸鼻尖、摸嘴唇等小动作,教师的“美丽”因此而打“折”……这是师生共同的遗憾。

  7、反思媒体运用

  成功的多媒体运用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发展的对象,并留给学生探究和交流的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多媒体运用都能做到恰到好处的。

  8、反思板书设计

  运用书面语言、画图、记录表等形式将教材内容分类、编码、重组,提纲挈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理解、掌握。板书不是教材内容简单的缩写摘录,而需要对教材内容高度精炼和浓缩,根据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层次、因果关系,短小精悍地呈现出来。

  9、反思习题设计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训练。但大量机械、单一的常规练习,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高分低能。新课程强调训练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常规练习要适量,问题设计应有开放性,富有新意、真实生活气息的问题应更多进入课堂。

  10、反思再教设想

  经过上述全面回顾、反思,找到实际与预设的差距,最后进行必要归纳取舍,对原预设修改完善、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科学教学反思 篇12

  “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一、小游戏——“小纸片被吸起来了”(用绸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纸片):

  首先通过这个游戏,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呢?孩子们被游戏吸引住了,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来说:“爸爸对我说过,因为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但已经有些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游戏“跃跃欲试”了。

  二、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吸起小纸片”:

  经过对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尺子、橡皮、彩纸、积木、磁铁、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励孩子们将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到科学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高兴地去尝试了。

  三、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

  经过猜想验证,孩子们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在他们的记录中,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像阳阳在记录塑料尺子和绸布摩擦后能吸小纸片时,首先在记录纸上画个长方形并标上1234等数字代表尺子,后面画个笑脸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多有意思啊!

  四、新发现——“我穿衣服时找到了静电”:

  活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而是持续地进行着,孩子们的猜想越来越多并基本了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含含的爸爸周一早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嘶啦”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大家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围绕记录,我们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样记录新发现——“我可以画出来”:

  孩子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记录的目的不变,就是让自己也让大家看明白实验的结果。我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录,很多孩子选择了绘画的方式。粼粼在记录纸左侧画了一件毛衣、中间画了一个头发竖着的小孩、右侧画了两个钩并解释说:“因为我和牛牛都试过了、都成功了,所以画上两个钩。”从孩子的记录与表达中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有了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验证的活动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六、交流与讨论——“我们的发现”:

  最后,将孩子们的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记录都展示到了主题墙上,孩子们可以查看自己或同伴的记录,重温实验经历或找寻不一样的实验方法,形成了互相学习的好氛围。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

  1、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包括描述、假说、推理、证明、总结和归纳。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其实,从最初的猜想就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主题墙鼓励孩子互相交流、讨论。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应一直重视交流与讨论。因为,交流表达不仅能培养孩子倾听和尊重别人意见的习惯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所探究的问题;讨论则为同伴质疑提供了机会,使孩子们能得出结论或发现新问题。

  2、活动的尾声阶段,老师看到孩子们的记录,没有及时组织小组间进行分享活动并设计一张集体记录表。如果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记录表把自己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后将其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就同时为延续实验和验证活动打下了基础。

  3、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有的家长已经对活动表示出有兴趣,如含含的爸爸提出穿脱毛衣有静电产生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这时,应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带动孩子们,而且家长会更积极地帮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材料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下去、共同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更理解老师预设这个活动的目的、理解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原因,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科学教学反思 篇13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我上的三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考虑和探究的。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是我上的三年级上册的一堂科学课。在这一节课当中我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我认为这一节课是很值得好好的考虑和探究的。因为我这一节课是在不时地探索不时地考虑和总结当中,把课一节一节的上好上优的。并且在这一节课当中我不但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而且不时提升了自身对科学课教学的新理念。回顾前后教学,胜利之处主要有这样几点:

  1、着眼细节,体验“新课标”,给科学探究“把把脉”

  我一开始设计这节课时,在说课稿理念中虽然也注重让同学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液体变化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或浮,可是在整个教学环节布置时,我仅落脚在注重知识层面的环环紧扣和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上。而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培养同学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如何利用每一步“教学”去挖掘培养同学科学素养的深刻内涵,我却没有考虑、落实进去。可想而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弄得同学实验起来“你争我夺”,局面虽“热闹”。可是同学不对实验进行细心观察,深入考虑,获得实验的科学素养。这就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课后我就立刻找来有关科学新课标的书籍,认真地阅读、寻找解决的方法。就在这研讨中我深入地了解到科学课的目标是提高同学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和科学情感等。于是,我就对自身的教学的环节作了更深入地考虑。我对在教学环节中的研讨“另一杯是否是盐水”的说课稿,进行了科学理念性的改变。我原来的设计只是让个别同学说说“就过去了”,后来我发觉“这一步”应让每个同学都参与探究证明的方法。因为这不只能培养同学的发明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同学科学思维的周密性。没料到这一小小的设计“变化”,让同学经过讨论,他们设计出许多我原先意想不到的很多种能巧妙地能证明出是否是盐水的方法,比方把这杯水放到太阳下去晒;再溶解一杯盐水,将马铃薯放入,看能否浮起来;“品尝”一下,用酒精灯烧剩下物质等等。这时我抓住契机让同学对这些方法进行甄别,哪些方法“不科学”,为什么?接着让同学根据我提供的结构性资料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我回想原先在做这一步时,我的设计只是让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接着我就指名汇报。现在想想这实际上变成了变样性的“一言堂”。这就会造成其他同学因没有具体任务和组间的竞争而不去认真考虑“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结果弄得课堂讨论的效果不佳。而“这一节课”我要求每组同学不但要设计“实验”,而且要求确定实验时各位同学的具体分工,实验做完后该怎样做?在汇报时,我让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讲实验方法边根据组内分工演示,要求台下的同学对他们的实验过程要细心地观察和考虑,并要求实验完了之后对他们不合理的地方自身提出“建议”。没料到这一课堂设计理念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同学自主探究的品位,又较好的培养了同学的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态度,而且还能让台下面的同学清楚明白实验的具体过程。反之,假如汇报时只让个别同学说,这也会由于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而使其他同学不明白该组具体的实验过程,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由此我感到科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尽可能多地挖掘培养同学科学素养的亮点。

  2、深入领会教材的内涵是探究教学的必备条件。

  虽然我们不能将科学教材当作圣经一样去教学,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需理解编者“这样”设计的意图。假如这个意图你认为不合理,你就可以创新改革。反之,假如连编者的意图都没有理解,而随意去更改教材,那是不恰当的。我在教本课时,开始并没有了解编者每一步设计的意图,尤其是当同学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那杯是盐水。为什么编者在教材编排中还要同学自制一杯盐水,让马铃薯浮起来,这似乎是多余之举?后来经过“试教”,我明白编者布置这一步是让同学明白马铃薯只有在浓盐水中才干浮起来,经过实验还得出的“马铃署在盐水中会浮起来”的结论还不是很正确。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较好地体现了编者的意图。在得出液体越重,浮力越大结论后,教材布置一个糖水、清水和油三层面的实验装置,不同的物体悬浮在不同的液面上,从而说明液体轻重不同,浮力也不同。但这个实验装置同学看起来不是一目了然,于是我就把油、糖水和清水分成三杯,将干红枣、鲜葡萄、石块和干桂圆逐杯放入,使同学看得更清楚。“从上教学”中,我感到教材设计的每一步骤都是有编者的`意图存在,只有了解了编者的意图,才干去取舍教材,创新教材。

  3、说课稿要尽可能“制造”同学认知矛盾

  烟火的美丽在于其炸裂时出现五彩缤纷的状态,静寂的岩石在碰撞时会发出令人眩目的火花,人的思维只有在碰撞时才会飞跃,才会引起人的兴趣,激发灵感。因而,我在本课说课稿时力求体现这一理念。在讲到液体的轻重浮力大小时,原来我提出先取相同的盐水和清水,要用量筒量,再用天平秤称。后来,我先让同学猜一猜,清水重还是盐水重,同学都说盐水重,然后我拿出天平秤让一同学上来称,结果是清水重(因清水多)。这样与同学原来的猜想发生了矛盾,引起了同学的认真观察和考虑,同学马上发现清水与盐水不一样多这一情况。于是同学们提出了清水与盐水应一样多时才干科学地比较。这时我再让一同学上来,叫他取盐水与清水一样多,他利索地使两杯水并排等平,便走下台去。自然这种方法发生的误差较大,如何能比较精确的量得一样多,我在启发同学的时候出示了量筒,这样水到渠成。当讲到油、清水、糖水哪种液体浮力大时,同学们的猜想是油浮力最大。我在“猜想”的基础上,我将不同的物体逐一放入烧杯中,结果油的浮力最小,这与同学的原认知发生了抵触,这更引起他们的考虑,为什么看起来成粘稠状的油浮力会最小,他们马上会联想到液体轻重影响浮力大小这一概念,得出油最轻,所以浮力最小。在此基础上我将油倒入水中,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正确。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我发觉同学既专注又投入,又能使他们的思维性、发明性得到了充沛的发挥。

  通过本课教学,我有一个尚待研讨之处,科学教学中将如何引入竞争机制,即有效地评价同学,我推想这更能激发同学科学探究的热情

  科学教学反思 篇14

  在教学中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我有如下体会:

  第一,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问题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趣味性的提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引发探究活动,同时给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联系实际紧扣新课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创设情境。

  第二,创设情境还要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

  第三,分层次、把握度,面向全体学生。 ……

  从平时的练习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在新授的知识中,理解的内容少,记忆的内容多,特别是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及化学式的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记的现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学习中,学生经常遇到这样的障碍:虽然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4-30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0-08

科学《纸》教学反思01-30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6-21

科学教学反思(15篇)02-14

初中科学教学反思04-08

(精华)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7-10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16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6-20

科学课教学反思07-02